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故事说不停-1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五十岚 大介 译者: 李其馨 东立 1998
PART1收录的14个小故事均在城乡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却充满着奇幻。因为我最讨厌剧透,所以只列出故事的名字。
已经颇吸引人了!
1 听故事的日子
2 我把那只鸟...
3 六角形的花朵
4 春神的使者
5 和冰箱一起
6 河合与雷公
7 海龙王回家
8 森林浴
9 抓星子
10编织彩虹的声音
11妖怪栖息的森林
12第十个卫星
13到博物馆赏月
14被龙田姬迷住的故事
2020年12月28日 想读
故事说不停-3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五十岚 大介 译者: 磊正傑 东立 1999
书目:
31 赤龙升天
32 黑暗上路
33 鸟的速度
34 卖虫的故事
35 风铃侦探
36 桔子与鬼
37 运雪
38 雪灯笼
39 弔客
40 橡皮擦不见了
41 虚伪的春天
42 花与狼
43 鲤鱼与白鹭鸶的故事
44 我的蜗牛
这三本均为短篇集,每本收录一副"印象画廊"的彩画,和书折上的两张"迷你印象画廊"的小彩画.
2020年12月28日 想读
故事说不停-2 豆瓣
作者: 五十岚 大介 译者: 磊正傑 东立 1999
PART2书目(接在PART1后面):
15 后街的猫
16 这么冷的天,还是不要边走边看天空比较好
17 无中生有
18 木乃伊
19 飞猿
20 嘎嘎嘎嘎
21 我的嘴巴会发出铃声对不对?
22 冷天中的小女孩
23 云与雾的战争
24 空气人
25 下雨了
26 海与天的交界
27 屋顶上的烈日
28 比比谁最硬
29 炎帝站起
30 风的故事
2020年12月28日 想读
丈量世界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 •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著 译者: 刘芳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虽然确实存在铁路或车道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约公元前600年迪欧科斯和科林斯地峡之间的轮船辙痕,但要花上几千年的时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初次享受了首个付费铁路客运服务。再过200年,人们才有可能乘坐火车前往世界上一些最偏远和最非凡的目的地旅行,并追踪在地球悠久的历史中留下的许多奇怪而美好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本书会带你穿行于从史前岩层到摩天大楼的不同场景,搭乘从慢速蒸汽机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的各种火车。
本书提供了500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行,配以精美的插图,你可以据此绘制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喷着蒸汽路过古老的纪念碑,飞驰电掣穿过城市,在总统车厢或者皇后乘坐过的火车上尽情享受,或者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或史诗般的时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联——阅读本书可以拥有上述一切。旅客、铁路迷和历史爱好者必读,在提供给你无限灵感的同时,也让你获得等量的知识
2020年12月28日 想读
发酵完全指南 豆瓣
Wild Fermentation: The Flavor, Nutrition, and Craft of Live-Culture Foods
作者: [美] 桑德尔·埃利克斯·卡茨 译者: 魏思静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革命性的自然发酵观念和完整的素食发酵知识
让世界重新认识发酵
◎ 编辑推荐
☆ 美国“发酵的复兴主义者”,发酵潮流的引领者。
桑德尔·卡茨的发酵食谱掀起了自制发酵食品的新潮流,被誉为“发酵的复兴主义者”,迄今为止,他在数百个食品工作室亲自教授自制发酵食品,将自然发酵观念带入许许多多的普通美国家庭。
★ 革命性的自然发酵观念,多角度审视发酵食品。
作者对发酵食品的了解渊博又深刻,除了介绍各种发酵食谱,更是从历史、科学,甚至哲学的角度对发酵进行审视,让读者重新认识发酵。
☆ 独特的跨文化发酵新体验,更有完整的素食发酵知识。
日本的味噌、德国的酸菜、印尼的天贝、印度的莱塔……世界各地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发酵食品一一呈现,更有为素食主义者特意准备的替代食谱。
◎ 内容简介
人类从远古时期便开始制作发酵食品和饮料,享受它带来的美味和营养。我们依靠发酵的神奇力量来改变各种食物,使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变得更有营养和有助于消化。本书完整呈现发酵所需的知识,从真菌和细菌的微生物世界到实际的发酵操作方式全部囊括。书中不仅介绍了广为人知的韩国泡菜、日本米糠渍菜、酸奶奶酪、酸面团面包等,更能领略天贝、开菲尔、奇恰等跨文化的发酵新体验,此外还特别为素食者准备了替代食谱,以满足不同需求。
2020年12月28日 想读
大山里的小诗人 豆瓣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是光”的孩子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内容简介】
·
《大山里的小诗人》是由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起,果麦文化编辑制作的乡村儿童配图诗集,全书共收录了120首儿童手抄诗,配有73幅随书插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31位画家分工完成。诗集中的作品,均出自7~15岁的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
·
这些作品有些字字感人、惹人落泪,表达了孩子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和爱;有些古灵精怪、天马行空,表现了孩子眼中充满童趣的世界。“是光诗歌”的故事在《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众多媒体的推荐下,已逐渐被更多人了解、熟悉。相信这本书中的诗歌可以唤起人心中最纯粹、最原始的感动,同时也能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的情感世界。
·
编辑推荐:
 山里的孩子缺乏关爱,当他用诗歌说出心里话,却打动了所有人
 有眼泪,有温存,有爆笑,有脑洞……孩子心里的世界,比宇宙更大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4年68020多孩子诗歌课的成果,从中精选120首小诗
 来自全世界500多位画家投稿,遴选出31位画家,为小朋友的诗“量身定制”
 人民日报、央视网、北京卫视、凤凰公益、腾讯大学……纷纷报道,百万网友转赞评
 给每位读者的“爱心天使证”,用公益诗集唤起社会关注,用购书捐款为更多孩子带来改变
·
据统计,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近1/6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
他们缺乏教育资源和物质保障,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由于缺乏关爱,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不会表达,一些孩子误入歧途,更有一些孩子受到伤害却只会沉默。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现,写诗可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爱与温暖。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全国823所乡村学校,68020个山里孩子带去诗歌课,很多孩子发生了明显改变,有些甚至考上了很好的高中。
而即使永远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将诗意代代相传,温暖他们的孩子。
120首诗,73张画。用一首诗改变一个孩子,用一个孩子改变一个未来。因为他们什么样,中国的未来就什么样。
2020年12月27日 想读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7 (10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理想国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2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 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权力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集中营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编辑推荐】
1.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豆瓣评分9.3,格罗斯曼女儿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
2. 苏联当局曾评价《生活与命运》“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本书在被“逮捕”抄没二十年后,拍摄为缩微胶卷偷运至瑞士出版,引起巨大轰动。四十年来,《生活与命运》已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必读经典。
3. 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一人独译的经典译本,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4. 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娜塔莎之舞》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5. 《生活与命运》通过沙波什尼科夫家族在卫国战争时期的遭际,再现了斯大林时代整个苏联社会国家的全景,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苏联是怎么回事”。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纳粹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的作家,在本书中以非凡的人道主义勇气,描绘了权力与战争碾压之下一个黑暗时代的心灵史诗,“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作家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0年12月26日 想读
Weeds and What They Tell Us 豆瓣
作者: Pfeiffer, Ehrenfried E. 2012 - 11
This wonderful little book cover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types of plants known as weeds. Ehrenfried Pfeiff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weeds, how they grow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soil health. The process of combatting weeds is discussed in principle as well as in practice, so that it can be applied to any situation. First written in the 1950s, this is still one of the best overviews of the subject available.
2020年12月25日 想读
Playing by the Informal Rules 豆瓣
作者: Yao L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
Growing protests in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are often seen as signals of regime decline. China, however, has remained stable amid surging protests. Playing by the Informal Rule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norms in structuring state-protester interactions, mitigating conflict, and explaining regime resilience. Drawing on a nationwide dataset of protest and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research, this book presents a bird's-eye view of Chinese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illustrates the uneven application of informal norms across regions, social groups, and time. Through examinations of protests and their distinct implications for regime stability, Li offers a no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the trajectory of political conten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Overall, this study sheds new light on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and provides fresh perspectives on power, rules, legitimacy, and resistance in modern societies.
Presents a new view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Provides a nov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which to monitor the trajectory of political conten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Proposes fresh perspectives on power, rules, legitimacy, and resistance in modern societies
2020年12月25日 想读
一把海贝 豆瓣
A Fistful of Shells: West Africa from the Rise of the Slave Trade to the Age of Revolution
作者: [英]托比·格林 译者: 郭建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2019年英国国家学术院纳伊夫•鲁赞跨文化理解奖
★ 2020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入围作品
★ 一部跨越数世纪的宏大且权威的西非历史
★ 重塑西非诸王国的世界及其与西方的关系
★ 著名历史作家、《穿越非洲两百年》《汴京之围》作者郭建龙倾心献译
【内容简介】
西非似乎一直处于世界的偏僻角落,不借助西方之手,就无法走出部落制与原始的阴影。然而,当托比•格林踏上西非这片土地,翻开落满灰尘的档案材料时,他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格林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为我们重塑了西非诸王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国的存在建立于战争、税收、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之上。这是一部跨越数世纪的宏大且权威的西非历史,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西非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尤其关注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将该地区及其人民重新写进了他们也身处其中的世界史。
【本书荣誉】
这部西非的多面历史颠覆了许多旧的假设。格林彻底推翻了西方的陈旧观念,即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非洲没有任何历史:非洲人天真地将该地区的权力拱手让给新来者,用贵重物品换取小玩意儿。相反,他进行了深入的经济研究,展示了为什么各种货币——铁条、布匹、铜条,以及本书书名提到的贝壳——会被西非人如此重视;价值的文化概念是如何使任何试图构建一个纯理性经济模型,并用之解释非洲与欧洲间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的努力变得复杂的。《一把海贝》是一部关于西非历史的权威、全面而新颖的著作,它将该地区及其人民重新写进了他们也身处其中的世界史。
——米兰达•考夫曼(Miranda Kaufmann),《黑色都铎》(Black Tudors)作家
格林表明,在欧洲及其殖民地统治的资本主义体系固化之前,将西非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和商业联系就已经存在并得到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过程中所失去的是一种更加包容、广泛和灵活的平等观念。没有人专门“计划”了奴隶贸易。但一种有毒的产业从数以万计的交易中诞生了,它改变了世界历史,增加了欧洲的财富,却使西非贫穷落后。
然而,欧洲人将西非的贫困和大西洋两岸的奴役解释为欧洲经济和文化至上——永恒、必然和正确——的证据。19世纪看待非洲的帝国主义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历史之外,但它甚至继续自诩为“世界”历史,这些历史常常使北半球享有特权。《一把贝壳》是这些历史的解毒剂,也是将非洲作为历史客体而非历史主体的主导性叙述的解毒剂。
——帕德瑞克•斯堪兰(PadraicScanlan),《卫报》
清醒又活泼,睿智且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
——《纽约客》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且受人欢迎的书与关于非洲经济史的新一波研究相结合,将非洲社会置于全球事件的中心。格林考察并历史化了国家失败、暴力、腐败、军事意识形态、商品化以及全球化,并令人信服地指出,非洲目前许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过去。这对于当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来说是及时、相关且必要的。
——玛丽安娜•坎迪多(Mariana Candido),美国圣母大学副教授
托比•格林这部颠覆性的著作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位了西非历史。它奠定了西非在塑造现代世界中的基本地位,使其丰富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保罗•里德(Paul Reid),英国黑人文化档案馆总监
他的书是一部惊人的学术著作,借鉴了在此之前未被开发的资源,这些资源一度被锁在欧洲的保险库和历史记录中,而这些记录从总体上看与非洲的古老观念背道而驰。
——《每日电讯报》
这本进行了细致研究的著作以九个国家的档案研究为基础,对奴隶贸易之前和之后的西非和中西非的经济、历史进行了概述……一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撰写的宝贵历史。
——《出版人周刊》
2020年12月24日 想读
大山的礼物 豆瓣
作者: [日]原田泰治 译者: 李蓓蓓 新星出版社 2020 - 11
健治去乡下奶奶家玩,一个人坐火车、转大巴。到家之后,围着烧柴地炉吃晚饭。在院子里看到金黄的银杏树、盛开的秋英花,还赶上村里热闹的祭典……这些都是家乡给他的礼物。
并非谁的故乡都是大自然中的故乡,但故乡带给我们的充实、宁静、熟悉的感觉是相似的。即使从未谋面的亲人,经人介绍之后,也会让人立刻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面对故乡时,我们共同的情愫。
2020年12月23日 想读
发现东亚 豆瓣 Goodreads
6.8 (21 个评分) 作者: 宋念申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2020年12月22日 想读
北方有棵树 豆瓣
作者: 欧阳婷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2021年1月中国好书
*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不管你有多孤寂,总有风景能抚慰你
*一本以城市及周边为对象的自然笔记和物候观测
*从日日惦记的花草树木,到遍寻不得的林中生灵,再到别具一格的自然收藏,以及变幻多姿的天边云朵,大地、天空、林中、水上之万物融为一体
这是一本久居北京而写就的自然观察和城市 物候笔记,不仅限于花草植物,还有鸟、雨、云、风等,以炽热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一年的四个季节里,万物作为整体的优美自然图卷。
跟随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书写,我们看到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在人居住的空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共生在这个环境里的物种。在城市的边缘,在日常生活里,甚至就在身边一小方天地里,只要留心,我们还可以聆听到许多荒野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和珍贵之处。万物可亲,也让人心灵富足,只要拥有这种感知力,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广阔无边的自然、受到自然的滋养。
本书以12个月份为线索,直观地感受北京城市、公园、山林的景观变化以及其中的花草与鸟类,将思考、感悟、阅读、旅行和博物融合起来,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
2020年12月22日 想读
不方便,但很幸福 豆瓣 谷歌图书
불편하고 행복하게
8.4 (48 个评分) 作者: [韩] 洪渊植 编绘 译者: 米糕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今日漫画奖”“伊格纳兹奖”(提名)
※“逃到大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
※漫画家夫妻告别城市,体验隐居的真实日常
※近600页超长篇漫画,展现山间生活一年四季
※打破乌托邦式的理想幻象,还原鲜活质朴的田园点滴
------
◎编辑推荐
📦产生逃离城市的念头容易,真正离开却很难
在大城市里疲于奔命的人,有过逃离念头的或许不在少数。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逃离计划只停留在空想阶段,漫画家洪渊植和立志成为绘本作家的太太真的离开城市,去往乡下生活了。不仅如此,他还耗时6年,把两人“归隐山林”的生活经历画了下来,变成一部将近600页的山居生活漫画。虽然是大部头,读起来倒是非常畅快,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逃离城市也无法解决一切?真实的乡村生活:乐趣与烦恼并存
过往有太多作品赋予了我们对于乡下生活的种种美好想象,许多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一想到乡村生活,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但真实的乡村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是充斥着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手机没有信号、缺乏取暖设备只能自己烧煤炉、和城里的朋友见一次面要花费几小时……
当然,乡村生活独有的许多乐趣也是在城市中不可能体会到的。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散步、打雪仗;春天在山上挖野菜、播种;夏天在山涧里游泳、捕鱼;秋天用煤炉做露天烧烤、打理生机勃勃的菜园……这些都是乡村生活才能提供的独特体验。
😵终于能自由创作了,却不知道画什么好……创作瓶颈还是来了
在漫画里,主角过了多年被编辑催稿、反复要求修改的日子,创作的热情被一再打压,这样下去不行啊……鼓起勇气完结连载后,终于到了能为自己而创作的时候了。本应迎来一场压抑许久后的爆发,没想到创作瓶颈却不期而至……
当理想走进现实,落差可能大到让人无法接受。
“逃到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会不会其实并没有才能?”……
被诸如此类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反复折磨着,感到生活暗无天日,这或许也是许多创作者会面临的问题:一部坦诚、明澈、诚实的创作者手记。
🍳 由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伴侣的意义更加凸显了
每一个看过这部漫画的人都会由衷感叹:“这位妻子真是太好了。”
书中的两位主角既是生活中互相陪伴的伙伴,也是扶持对方创作的鼓励者;有时一起漫山遍野地疯玩,有时在同一个房间里安静地并肩作画……两人深厚的情谊总能让读者感动。
无论山里的生活再怎么寂寞,只要有爱人陪在身边就不会太孤单。
🐈醇熟但兼具童趣的画面表达,亲和又质朴的装帧设计
基于在学徒生涯和几年连载上积累的扎实作画经验,作者用极简的画面就能表现出十足生动细腻的人物和山林间绮丽的风景,分镜也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
在客观描绘之间,又穿插了许多奇异的想象,如围绕火炉开心地跟地瓜、热水壶手牵手地舞蹈、和可爱的猫猫狗狗一起吃露天烤肉……这些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明快起来!
与画面和故事相匹配的是富于亲和力的装帧,牛皮纸质感的封面设计搭配轻巧的内页纸张,厚厚的一本书,手感轻盈柔软,随手翻阅毫无压力。
◎内容简介
漫画根据作者洪渊植与妻子在山间生活的真实经历改编:因为不堪忍受城市的喧闹,他们把家搬到了连电话都几乎无法打通的乡下。同鸣笛声一起消失的是便捷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家务:搭暖炉、种地、砍柴等等;一边又得应付编辑的频繁催稿和创作的瓶颈。这还是他们原来向往的那种生活吗?
“做出这样选择的我们,到底是勇者还是懦夫?”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在所难免。
但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真实性。童话始终是童话,真实的生活是在“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后才开始的,有欢乐,也有烦恼,有付出,有争吵,更多的是一些琐碎平淡的日常。没有总是好的生活,但也不会一直坏。
秋天散步时在路上捡栗子、初雪时畅快地打雪仗、春天时去山上挖野菜、盛夏在溪谷中游泳……这些都是生活的馈赠。贫穷的两人有三只猫、一只狗、十几只鸡,最重要的是还有最爱的人陪伴身旁。
“不方便,但很幸福”,或许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吧。
◎媒体推荐
《不方便,但很幸福》以其十分出彩的黑白画面,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片段到更错综、更精巧的幻想,描绘了作者的焦虑和关于个人存在的自哀自怜。但除此之外,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很轻快……看着二人互相扶持,油然生出一种平淡惬意的感觉。
——GQ丨知名时尚、风格与文化月刊
任何一个曾遭受贫困和延迟满足的痛苦,跌跌撞撞步入成年的人,或不惧任何外在障碍而最终建立起一段长期关系的人,都会在《不方便,但很幸福》里那些不同寻常的美丽和令人惊叹的诚实中找到共鸣。
——Winnipeg Free Press丨加拿大知名报刊
成年后,我们在亲密关系和事业目标上往往有着归隐田园的畅想,但本书描绘了所谓“理想生活”背后一些现实且困苦的客观情况。
——The Comics Journal丨以尖锐社论和对主流漫画的严厉评论而著称美国漫画杂志
一部非凡的漫画回忆录……作品的每个画格都充满了热烈的情感。
——Slate丨主要关注实事和文化的美国在线杂志
本书讲述了一对艺术家夫妇离开城市的喧嚣和烟尘来到深山独处的迷人故事,时而精致,时而质朴,在画面上既有柔和的田园风格,也有超现实的、令人心痛的抽象刻画。非常棒的作品!
——约翰·波切利诺(John Porcellino)丨伊格纳兹奖获奖漫画家,《医院套房》(The Hospital Suite)的作者
2020年12月21日 想读
消失的微生物 豆瓣 谷歌图书
Missing Microbes: How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s Fueling Our Modern Plague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布莱泽 译者: 傅贺 / 严青(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申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 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广大的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卫生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或可从中有所借鉴。
2020年12月21日 想读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86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纵身入山海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库索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日本五年,行山与寻海的日常。
●靠近日式生活的核心,近距离觉察日本文化的脉络。
●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旅日作家——库索作品。
山海间藏有最多的故事:历经战乱后,在奈良山间得到抚慰的入江泰吉,用余下的40年人生回应山川;以逃离之姿重返富良野森林后,国宝级 编剧仓本聪创作出万丈光芒;湘南海岸同一间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小津安二郎写下《晚春》《麦秋》,是枝裕和交出《步履不停》《小偷家族》,这之间隔着六七十年;还有默默无闻把一生交托给奄美大岛的天才画家田中一村……“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
●阅读山海,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常不变,为不可控的人生拨开迷雾。
我们行山,因为躬身攀爬的过程可以探究曲折、解锁隐秘;我们看海,因为面对毫无保留铺展于眼前的大海时,我们才肯承认自己的虚弱、才有勇气叩问答案。在山里合掌,或在海里祈祷,那些艰难时刻,那些必须面对的生命无常,都被山海一一潜藏,它守住秘密,而你找到出口。
●山教会我:所有的选择都是相连的;海教会我:所有的命运都是起伏的。
透过山海,观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无论相遇还是相离,最值得珍重的只有平淡生活中“一期一会”的瞬间,都是“只有一次的,令人珍重的相会”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海都值得热爱和感激。因为迄今为止,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都是从山和海那里学到的。”
——————————————内容介绍——————————————
去骑车、遛狗,和在阳台上晒袜子的老太太说一声:“你好啊!”,但不要打扰横睡在路中央的流浪猫;也去更远一点的地方,陪友人不断地走在林间、直至山顶,或鼓励拿着冲浪板的路人加速冲进大海。
“我尽力去做一个,不由关系网所塑造,而由山海塑造的人。”
《自在京都》之后,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库索,在决心自由生活的五年里,写下这本时间更久远、路途也更漫长的书。
如果说《自在京都》是一本像旅行一样生活的书,那么《纵身入山海》就是一本像生活一样的旅行的书。“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是面对面与我同坐的仓本聪老师,是去世多年后田中一村的小屋,是五岛医生的诊疗所……是我遇见的一切人,然后又告别的一些人。”
借助山海、借助库索身为外来者更为新奇和友善的视角,我们将回到那些自然而然与人事物、与无边光景相处的日子,我们也将更清晰地触到日本文化中与我们共振的那部分,并从中照见内心。
2020年12月1日 想读
The Origin of Other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oni Morri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9
America’s foremost novelist reflects on the themes that preoccupy her work and increasingly dominate national and world politics: race, fear, borders, the mass movement of peoples, the desire for belonging. What is race and why does it matter? What motivates the human tendency to construct Others? Why does the presence of Others make us so afraid?
Drawing on her Norton Lectures, Toni Morrison takes up these and other vital questions bearing on identity in The Origin of Others. In her search for answers, the novelist considers her own memories as well as history, politics, and especially literature. Harriet Beecher Stowe, Ernest Hemingway, William Faulkner, Flannery O’Connor, and Camara Laye are among the authors she examines. Readers of Morrison’s fiction will welcome her discussions of some of her most celebrated books—Beloved, Paradise, and A Mercy.
If we learn racism by example, then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race in America, both negatively and positively. Morrison writes about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efforts to romance slavery, contrasting them with the scientific racism of Samuel Cartwright and the banal diaries of the plantation overseer and slaveholder Thomas Thistlewood. She looks at configurations of blackness, notions of racial purity, and the ways in which literature employs skin color to reveal character or drive narrativ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her concern, she also addresses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ss movement of peoples in this century. National Book Award winner Ta-Nehisi Coates provides a foreword to Morrison’s most personal work of nonfiction to date.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
法律的颜色 豆瓣
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作者: [美]理查德·罗斯坦 译者: 王志欣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如果我们将美国的种族比作一件用许多布片拼缀而成的百衲衣,那么非裔美国人群体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块黑色补丁。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非洲奴隶贸易时期,因而在美国这个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国家,他们饱受歧视,并于随后漫长的岁月中遭到各种各样的苛待乃至压迫,其中就包括种族居住隔离 。
大都会地区的种族居住隔离向来是美国社会的痼疾。这段沉痛历史的真相曾昭然若揭,却甚少有人愿意直面过去。如今,人们似乎仍然普遍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以种族为标准的城市分区规划因“事实上的”种族隔离而形成,是个人偏见、收入差异或银行和房地产公司等私立机构的行为之结果。美国住房政策领域的重量级人物理查德•罗斯坦力图推翻上述谬论,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挖掘珍贵文件及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耗时10年,最终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数据真实记录了美国种族隔离区内发生的无数令人悲愤交加的故事,详尽阐述了20世纪中叶联邦政府如何利用公共政策丝毫不加掩饰地蓄意强化种族居住隔离,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美国延续至今的歧视性居住模式恰恰是由“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导致的,并揭露了其对经济与教育公平、司法公正造成的巨大破坏。
近年来,弗格森、巴尔的摩等地的暴力事件再次将这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带回到普罗大众的视线里,而其根因有且只有种族歧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几时才能成为现实?罗斯坦以质朴但有力的文字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这段被世人抛诸脑后的历史,并认为美国政府有义务纠正并弥补这一违宪性过错。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