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写食主义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沈宏非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3 - 11
如书中篇名所言,阅读本书中的文章犹如“赶赴美味的约会”。作者以散文为容器,为读者提供了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或清蒸,或红烧,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或小酌,或狂饮,妙在醉与不醉间;或特立独行,或呼朋唤友,都是真性情的展现。作者用调侃而智慧的语言,信手拈来,把读者带到饮食文化的云里雾里:钩沉食海,展现食技,回味食趣,抨击食弊,“饮食”二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自字词间涸散、蒸腾。作者也正像一位求变的厨师,把散文做出了新花样,让读者尝到了蒸炒煎炸之外的另类味道。
2012年4月15日 已读
沈宏非的食话真的不怎么好看,臭贫比写吃的文字多,写吃又没有办法让读者理会,产生食欲,我想好的食话起码能让人流点口水吧,沈宏非食话写得最好的还是上流社会知识竞赛开篇的那十几篇,当真是精品,读来既有食欲又兴味盎然,这本书里他渊博的饮食文化知识储备没有了,反正就是随大流的报纸豆腐块合集,毫无可读性
沈宏非 随笔
上流社会知识竞赛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作家出版社 2009 - 1
杂文集《上流社会知识竞赛》是沈宏非专栏文字的汇编。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写饮食男女,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讲饮食论男女继而高谈人生,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
2012年4月9日 已读
看轻沈宏非是因为他对肠子的外行评论,找他的食评来读,感觉顿时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啊,沈的食评写的非常好,渊博幽默言之有物,写红酒粽子月饼杨梅篇篇都是漂亮文章,极大勾起了我的食欲,而后半本写人生评时事的文章就露怯了,沈的知识储备与处事深度都只是三十岁正常人的平均水准,偏偏要装出副达人相,故作高深状掩饰不了贫乏的思想,他只是和“名士”小宝一样爱好着臭贫,以为这是名士风度洒脱风骨,其实上海滩那一票臭贫众,捆起来也没有冯唐一个能贫,他们倒是和冯唐有共性,就是说不出什么真东西,其实沈宏非是个非常不错的美食家,看他的食评就知道他有极其丰富的饮食知识储备,刁钻的舌头身经百战的胃,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呢?还是社会把他惯坏了,群氓们认为,有名的人就会擅长一切,在任何领域的意见都是对的,唉
随笔
俗话说 豆瓣
7.2 (26 个评分) 作者: 东东枪 新星出版社 2010 - 5
这是一本神秘又低调的小破书。
可神秘可神秘了。
也可低调可低调了。
到底有多神秘呢?
到底有多低调呢?
你猜……
2012年3月15日 已读
段子这东西好比味精,放一点就很鲜了,要是凑在一起往嘴里倒,肯定出人命,而且,有的段子真是不怎么样,而杰出的段子掺在段子堆里,唉,不说也罢,不说也罢
随笔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豆瓣
7.8 (22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著 / 晏文娟 编 海南出版社 2001 - 7
这本书面世时,我已25岁。人生正在紧要关口,大的决断呼之欲出。离开电台之后的这两年,命运暗涌几近诡异。现在的我,定居在北京,做了电视主持人,剪发,化妆,在各城市间飞来飞去访问名流。兼职给多家报纸杂志供稿。其余三分之二的生活是穿过尘土飞扬的大街去买菜,和开电梯的人聊天,响应居委会的灭蟑运动故人,旧事大多没有下落,也无意再问。直到有天出版社的晏文娟来找我,带了一大束菊,和一本书的约稿信。她说,“这本书,不是因为你,是为了我们。”我明白。当年她给我写信时,17岁。一颗颗斜斜的字,是一个人仰面向天时的困惑。我也不过是社会小角色。一份微薄的薪水,与世无交的天真与乖僻,很多人信里的迷惘也是我的。于是在电台里,原封不动,读出他们的文字,算是我的心声。回答人家热线里的问题也不过是几个字:“是,有人在,听到了,懂得。”19岁的人,能胜任的,也不过是这些。当日的听众今天都四散于各地,他们的电台年代早过去了,生命的微妙与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忘不了的,大概是那一段青葱岁月吧?——洗完脸什么也不涂的年纪,初夏躲不过的茉莉花香,为一个人脸红心跳的时刻,一大群人笑笑说说在江边喝啤酒的夜——满江的渔火,早春三月满天空轻摇的细小叶子。最浅最浅的,呵,看久了心里会疼。还有,深夜听广播时对声音背后那个人的拟想,那支抵死缠绵的歌,和那些不明白为什么会掉下的眼泪。是不是?我坐在漫山遍野的雨里,写完《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很私人,尽到我最大的诚恳。个人的悲欢本不足道,但听了你们这些年的故事,这一个,也算我在夜深如海的时候,鼓足勇气讲出来的私房话吧。其他的都是旧作,从各色人物专访中可以看到我这两年与世交接的痕迹。还有就是文娟从她收集到的三四十本录音带上一点一点编选下来的内容。11月4号,她寄来书的大样,我坐在床沿上,翻到《尺素寸心》,看着那些失散了多年的信,岁月滚滚而来。怎么说呢?我的心情。是的,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唇齿间流过的一粒粒洁净的字,在一个年青女子身上留下的气息,终生不灭。谢谢文娟,谢谢大家。
2012年3月14日 已读
这本书前四分之一左右是绝对的好文章,虽然感性,忧郁而颇多华丽辞藻,但是并不感到矫情与做作,实际上,虽然这个世界在肯定粗糙与达观,摒弃很小资的忧伤与敏感脆弱的心灵,但人生中总有段时期对情感的微妙变化会然于心,有着比人生其他任何阶段都多的思索和斟酌,惋惜和痛苦,那种感觉很美好也很必要,如同冬日清晨明快的冷,尤其是这种不矫情的,很见笔力,然而第二个四分之一就是柴静自己当年的青涩文字了,可读性急转直下,后一半是读者来信,稂莠不齐,感觉这本书读完四分之一很可以弃了。我还是认为,感性与敏感是易碎的瓷器,有着令人心折的魅力,尽管在生活里,实用性太少太少,但是,我们总该有点形而上的生活吧
柴静 随笔
爱默生家的恶客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目录
一辑
圆 光
草 色
你还在这里
烟 蒂
末班车的乘客
7 克
街头三女人
马格拉计划
二辑
大西洋赌城之夜
恒河.莲花.姐妹
爱默生家的恶客
三辑
韦思明
大宋母仪
附录
诛枭记
2012年3月12日 已读
这本颇一般,文体太杂,又与其他几本不同,多是有故事有情节起码有条主线的,与以往那种形游离而神凝聚,信马由缰却有圆转如意的随笔大有不同,妙处却相仿,依旧好读的很,奇特的节奏加上好一支妙笔,实在爱的不行,最后几篇故事新编感觉平常,也许未明妙处?
木心 随笔
不必读书目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刀尔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2
《不必读书目》内容简介:在学者大家都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也不遗余力一版再版必读书目的时候,刀尔登却逆流而上,列出了将近50部不必读的古籍书目,其中有人们津津乐道《山海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水浒西游,童叟皆知的三字经,还有堪称文学巅峰的红楼……每一本书都有足以令人不读的信服理由,说是不读,其实,看完是书,你已经读了这些不必读的书目——盖刀尔登评点深中肯綮也。
2012年3月10日 已读
这本书集中在古籍,尤其是传世经典古籍,不必读的原因五花八门,例如动机,例如书中内容已经失去存在土壤,例如曲高和寡,例如迂腐,例如读不懂,但是没有读来没用这一条,刀尔登对这些书中大部分是抱积极态度的,而非摒弃,这本书只是在拿不必读这三个字作为噱头,读过此书再看腰封,简直令人作呕,刀尔登属于腹中有物之人,也玩这一套,不仅有损形象,有几篇的不必读理由也显得极为牵强,何苦来由
刀尔登 文化 随笔
老饕续笔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1
《老饕续笔》是赵珩先生继《老饕漫笔》之后的又一力作。
全书共四十篇,风格依然如《老饕漫笔》,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欲,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生活的一份眷念。
2012年3月10日 已读
这本书也是不易,是当代食话里少有的杰作了,成功的勾起了我的食欲,只是,谈论的食材或是时鲜海产,千古不变的美食阳澄湖大闸蟹,或是西方美食如德国炖猪膝,烤乳猪,或是偏远地区的食物,如嘎嘎,烤馕,没有一样,是当代独有的美食,也没有一样,是民国时期有今日亦有的煎炒烹炸菜,这是饮食文化的青黄不接啊,所以没东西可写的赵先生写了不少掌故,可惜又没有唐鲁孙先生的见识,不禁慨叹,多少东西我们吃不到了,而且,当代食话,最好也就是这种层次了,不禁黯然
小说 赵珩 随笔
元气糖 豆瓣
6.8 (22 个评分) 作者: 殳俏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1
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专门为美食专栏作家殳俏量身定制的一本书。
专栏作家、食评家殳俏的最新美食经。殳俏自称“美食工作者”和“煮妇”,最好吃的女人,最会吃的作家,最吃不胖的美食家。殳俏写曾经经历和正在发生的美食与美食事件,东京的菜市,西班牙的小饭馆,冬天的韩国菜,香港的大排档,阿拉伯的饭店,既有日式的清淡滋味和简约趣味,又带着浓郁的画面感和故事感。殳俏的吃,机智、俏皮、幽默与生动,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文人系美食家的酸腐和怀旧,她其实写的是各种各样的爱,爱海胆,爱春笋,爱烤肉,爱汤团,爱烤鸭,爱鹅肝……爱做菜,爱下厨。说到底,爱美食就是爱生活,爱吃就是爱生命。
2012年2月27日 已读
给四星算是鼓励吧,写现代中国食物和在中国吃的外国菜系,说的东西大多数我也吃过,深刻的感觉,看她写的比我自己吃感觉好,或者说想象力战胜了胃口,或者说她写的有点,超越现实了,也算是鼓励吧,唉,也许有天殳俏可以写出点专业的食评,不要老是在勾起食欲的色泽和“嫩嫩的”上面下功夫,用人人可为的描写来换取美食家的名头,也许这本不是代表作吧,但愿可以看到更好的作品
随笔
荒废集 豆瓣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讲演、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以及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分量较重,前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后者重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2012年2月27日 已读
陈丹青三集,厚厚三本书一共说了三个问题,“对中国美术界现状的抨击,要求取消研究生考试的英语,政治科目”,“对星星画展及其故友们的追思和缅怀,渴盼昨日重现的情感”,“对同性恋者抱有的极大好感”,三本详评均见退步集长评
陈丹青 随笔
用吉他射击的人 豆瓣
作者: [意大利] 巴里科 译者: 罗晋标 / 陆素珍 2005 - 10
本书共收录47篇文化随笔,内容主要涉及音乐和戏剧,但也有影评、书评、体育、绘画、科技、考古、宗教、政治等广泛领域的文章,均为巴里科为意大利《新闻报》和《共和国报》撰写的专栏,向我们展现了意大利这个古老国度的当代文化生活全貌。文章中充满了一个观察家的独特视角和文化品性,深邃优美,富于哲思。因为是发表在报章上的随笔,所以篇幅的要求使得作者在惜字如金的条件下主题铿锵却又不失精巧雅致,巴里科堪称一位《用吉他射击的人》。
2012年2月18日 已读
不能终卷,后现代主义对我而言就是高热者的呓语与不分段的狂野诗歌,完全hold不住主旨,去你的吧
随笔
读者时代 豆瓣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本书,是近三四年来我为一本一本了不起的书(包括电影)、及其背后一个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所认真阅读、认真思索、并认真写成的文字(认真,是你惟一能回报这些书、这些人的方式)。它们自我设定的位置是进入,而不是褒贬点评;它们寻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种的答案,因此,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它们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唤同类,让这每一本书都找到读它的人。——唐诺
2012年2月12日 已读
与唐诺相见恨晚,相见恨晚,详评见长评
唐诺 随笔
白描 豆瓣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样小幅面的轻描淡笔不关痛痒,但细读可见细细缀缀的文化风情。文中以文化故人典故为多,看着像是旧日流水帐重数,底下散出的是对昔往烟水的温存眷恋。
2012年2月12日 已读
这本和记忆的脚注同时上市的书,文风和它也是一般无二,如果把这两本书的文章掺在一起,随意分成两半重新装订,这两本书的风韵还是半点变化也没有的,和记忆的脚注一样,回忆老实靠谱,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不错的回忆文章
董桥 随笔
记忆的脚注 豆瓣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在《记忆的脚注》中,文坛往事、艺苑轶闻、文人雅兴、学者风范,董先生笔下的人、追忆的事,经他的妙笔一描画,一点染,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风致。文字精纯圆熟。在当下这个又新又冷的时代,作者甘愿当一个向后看的“文化遗民”,充溢笔端的旧人旧事旧文旧书旧字画旧掌故旧风物,展示着董先生的文化情怀。
2012年2月12日 已读
文坛往事、艺苑轶闻、文人雅兴、学者风范,这个归纳还是很靠谱的,这个月上来的新书,在万圣立读完,感觉还可以,没有太多无谓的修饰,是那种老人坐着圈椅在午后阳光里闭目养神式的回忆,文章四平八稳老老实实,我很喜欢
董桥 随笔
绝色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为董桥书写搜猎英文旧书的淘书心得:如王尔德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的插图,在巴黎的海明威,集藏的《鲁拜集》,英国初版的《荒原》,英伦访书的心得,藏书票琐忆…
作者跟英文旧书结了三四十年的因缘,如今人书虽老,但此情不渝。作者每星期写一篇,写了快一年,终于写了四十篇琐记旧买新买的英文图书小品。全书一文一图,以精美装帧献给爱书的读者。
2012年2月12日 已读
董桥写书的文章要比平常那个重门叠户雕栏玉砌执着于小字眼和过度描述的董桥老实可爱许多,这本和今朝风日好都是非常漂亮的书话,董桥一肚子文坛八卦奇闻异事,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亲切而有趣,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性价比实在不高,十万字的书印了270多页,还有三四十页的插图,居然敢卖48,这是本绝佳的立读书,在书店站着看,不觉得枯燥,一会儿也就读完了
董桥 随笔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2012年2月8日 已读
阿城的文字登峰造极了,看似随意却又不带半点烟火气,时不时蹦出一句妙语直指人心,阿城让我对当代文坛充满信心
阿城 随笔
说来话儿长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林行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5
《说来话儿长》正文收文五篇,前冠以黄永玉的序《出恭如也》及黄手绘的“出恭十二图”。从插图及序可以看出,全书的主题正在于人类的“出口”。中国人讲究“进口”,而对“ 出口”之事不太在意。在长达两千年的文明长河里,此等污秽之语绝少见诸记载,只有少数发生在厕所里的事故借史册流传至今,如《左传》记载:“ 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欧洲留下来的资料多,我们因此看到许多令今人瞠目的细节。在中世纪,虽然有法律明令禁止,巴黎人仍然当街倾倒粪便,致使巴黎有“臭都”之称;别的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在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大街小巷堆满了无法处理的粪便;“太阳王”路易十四居然有坐在马桶上接待王宫贵族的癖好;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欧洲城堡外围的护城河,因为积满了城堡主人的粪便,倒是真正起到了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作者知识广博,视野广阔,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论是谈“便便”,还是谈“那话儿”,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12年2月8日 已读
读红太阳六分之一已经怒不可遏,匆忙找来这本书寻求治愈,果然,哈哈哈哈哈,【路易十三一岁时要求众人亲吻其那话儿,三岁已可勃起】【神话中幼发拉底河是大神打飞机时精液所化】【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八个皇子和一众将军在共同如厕时压塌木板,全体在化粪池里淹死】【电手术刀开腹手术时电火花点燃了屁,炸断了患者一段肠子】,插图也是笑断肚肠之作,【一名欧洲绅士抓住一只活鹅,用来擦屁股,鹅的哀怨眼神笑死人】【一女子除去内裤用屁吹熄蜡烛,撒旦在旁边笑的极为投入】,笑翻了,真是太治愈了,林行止游戏人生之作,旁征博引却非常丰富,又不是那种真下力气的学术著作,可见他肚中除了屁以外,还有丰富的杂学知识哟~
文化 林行止 随笔
空谷幽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比尔·波特 译者: 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1972年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但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即使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或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翻译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册。曾在一本先锋杂志上见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旁边站着年轻的和尚,路途装束,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他们似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点击链接进入:
《禅的行囊》
《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
2012年2月7日 已读
这是本奇妙的书,作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进入终南山脉寻访隐士时记录的自己游记和对遇到隐士的访谈,让我看到,无论佛教还是道教还是有很多真正寻求宗教真谛与个人超脱,而甘心过着隐士的清苦生活的,接受访谈的僧人道士的言论都非常简单朴素,可能是大道本易,返璞归真,可出于本能的对宗教人士的不信任,我感觉他们中有很多只是单纯的选择这样生活,并不真的懂自己投身的宗教,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迷惘,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的狭隘还是触摸到的现实,虽然那些人的清苦,让他们伪饰毫无动机,另外,作者笔下的隐士全部是宗教人士,没有一个只是单纯的喜欢与世隔绝自力更生的巢夫许由般的人士,不知道是真的没有,还是作者认为这类人不算隐士,最后说句题外话,那时的终南山脉,还是野熊豹子横行的年代啊,不是现在这样清冷的孤单,只有一堆堆的人
随笔
旧戏新谈 豆瓣
作者: 黄裳 北京出版社 2003 - 1
我们的文化在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然不衰的当推元曲,蒙它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戏剧依然多姿多彩。曾几何时,戏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韵大鼓、川剧秦腔、河南梆子、昆曲评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这部《旧戏新谈》在今天看来,戏依然是旧戏,谈也似乎成了"旧谈",但其实并非如此,他的观点依然新颖,可谓历久弥新。
2012年2月5日 已读
黄裳好就好在见识广博,坏就坏在思路狭窄很多问题议论不到位,如果他单写怀旧文,成就会远胜唐鲁孙,这本评价旧戏的集子写的是非常不错,真是吃过见过的主,但是议论就有点不成了,例如明武宗和刘瑾之间信任依赖的关系被他想当然的理解为从头到脚武宗都一直被刘瑾压制敢怒不敢言,这都不值得吐槽,还有对项羽闻楚歌而心乱的评价是【一个被人民爱戴的领袖怎么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担心呢?】,我真就不理解,为啥一个被人民爱戴的领袖的大本营就不必担心被攻陷呢?另外读他的书长了见识,新安天会这出戏真值得吐槽啊!袁项城也是一代枭雄,晚年屡屡做蠢事,真是很像王莽,得志前后判若两人,脑子完全不见了
随笔 黄裳
随想录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作家出版社 2005 - 1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2012年1月29日 已读
韩寒指责巴金文字功夫不够不是无的放矢,随想录数百则随笔几乎全用白描,去法国的部分当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多半都可以从容的写出相等质量的东西,可替代性非常强,实际上,随想录最好的章节是回忆文革中逝去的友人和自己行为的数十则,随想录全书就是诚实二字,随想录的价值实际上是在态度方面而非文学价值本身,巴老是在用个人的大师号召力来呼吁社会诚实的正视文革,不回避,不矫饰,这是无比珍贵的态度,但是不能改变随想录80%的篇幅空白无力,质量低劣的现实,也许正如老年路翎所说【鸟在笼子里关久了,出来就不会飞了】文章本身给两星,思想态度加一星
巴金 随笔
老而不死是为贼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小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这是一部书评集。作者乃知名书评人,也是老资格的贩书人,洞明世事,走笔老辣,评论的,多属近年坊间寻常可见的读物,或文学,或历史,或学术,或文化零屑,或饮食男女,一百三十余篇文章,依类编排。期望雅者见雅,俗者见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12年1月26日 已读
这本开始言而有物了,比一生只为这一天好无数倍,臧否人物也无对柳叶毛尖般的谄媚,踏踏实实的写了几篇有思想有趣味的好文章,真不错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