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扪虱谈鬼录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为作者在《万象》杂志上发表过的二十来篇“谈鬼”文章结集而成。
目录
1、小序
2、也谈“水里的东西”(夹带一章)
3、说僵
4、避煞之谜
5、哀伥
6、那一边的吃饭问题
7、阴山八景
8、恩仇二鬼
9、髑髅的幽默(外一章)
10、鬼的死亡
11、无债不成的父子
12、纸灰飞作白蝴蝶
13、罗酆山的沉默
……
2013年7月2日 已读
休憩192th,此书绝妙,作者首先对中国古典笔记小说如数家珍极为谙熟,行文功力也是一等一,最妙的是作者皮里阳秋的讽刺,句句评论有弦外之音,你挑不出错处。读起来非常补的一本书
文化 随笔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2013年6月16日 已读
休憩185th,文道公最强音,技止于此
梁文道 随笔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9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2013年6月15日 已读
休憩183rd,文道公啊,以后还是只听你讲话,不理你著述了,这常识,也太常了点,郑永年公万岁
梁文道 随笔
噪音太多 豆瓣
7.4 (51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花城出版社 2009 - 3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2013年6月15日 已读
休憩182nd,梁文道乐评影评集,我建议喜欢乐评的人读读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我更喜欢那种类型的东西,梁文道的影评不足观,豆瓣好评最多的都比他写的好多了,而乐评,他很广博,介绍的很细致,背景知识总是很完备,但是没有他自己,毫无真情实感在。不算是好书
梁文道 随笔
书到玩时方恨少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黄山书社 2008 - 5
在本书中,读者在欣赏他的旅游观之余,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的两岸情怀,同时也不免忧心台湾原先在文化艺术上的优势,已渐渐地丧失。他说,台湾最以为成就的民主,大陆却并不苟同;而“台湾钱,淹脚目”,近年来大陆沿海及重点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也不觉得了。早些年影响大陆甚深的台湾流行文化,现在大陆的发展,已经赶上了。
2013年5月29日 已读
休憩154th,作者大为鄙夷那种去了某地瞎走瞎玩,对背后历史文化不知不晓的钱多人傻游客,这点我非常认同,不过这本书写的有点矫枉过正,同样是游记,作者彻底偏向了另一个极端,全写景物景点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固然也不错,不过如果他批驳的那些游客是去哪里都跟没去一样,他自己就是去哪里都跟别人去了一样,任何一个有点文史修养的人写出来的类似东西和他不会有区别,因此作者最多是个文匠,而且,相信康雍之际传位十四子和传位于四子这个拙劣笑话的人,也不会厉害到什么程度的
游记 随笔
祸枣集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缪哲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2
本书《志愧谈》一文里,取了段玉裁一句注说:“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未死以前,不自谓成。”这种视文字为生命的认真,用在这本二十年才成的文集上,也是恰当的。
作者缪哲出身北大,是国内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曾在《南方周末》、《读库》、《读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作品,话题兼及时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等方面,获得知识界、媒体圈的高度评价。“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正是学者对其文的绝佳评价。《南方周末》的副刊编辑更是感叹:“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本书自云“祸枣”,取意于“祸枣灾梨”一词: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嘲喻滥刻无用之书。正由于缪哲先生一向惜字如金,才如他自序所言:“人间的事,我偶有感兴,但胆小,逡巡避席。有时又觉得不可与言而与言,是谓失言。故二十年来,写的全是淡话,仅得这薄薄一册。”不过思想与文采往往不在身段,而藏于眉眼之间。君不见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著作等身的“大师”,又有多少依靠包装、营销堆砌出的“畅销好书”。
这本多年才完成的小册,虽不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是一琢一磨、字斟句酌的远谋之作。时事之类,从文史哲学等角度提出“国学非学”论,所谓“国学”一词,实是学术界的一个笑话而已;回味历史,正谈何兆武先生的“兴亡哀思”,反弹杨绛先生的“道德底线”;艺术方面,贯穿古今,纵横东西,不圈于大义,不拘于小节,颇有拈花捭阖的大家之谈;文学一项,左忆北岛,右复金庸,前后二十年北大人的深刻变化尽收一章;教育题材,则从陈丹青看教育界的弊病,又从学术界论陈先生之不足……
真正北大出身的作家,总似有一种无形的烙印,使人易于辨识、记忆。诗人西渡回忆缪哲时说,他是北大最有特点的诗人之一,那种讽喻、睿智的诗歌在北大没有继承者。作家冯唐则十分推崇缪哲、艾丹、骆驼、石涛、狗子、阿坚等人的作品,说那帮作者是他见过的最厉害的一群人。孔庆东教授在《本科岁月》一文里,曾笑谈他们在学校时受到了老生们的“精神污染”,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八二(级)的缪哲、刀尔登、邹玉鉴等等。《读库》主编张立宪谈起真正的北大人,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有一次在三里屯的“老汉字”,北大中文系的一群老战士聚会。我也在其中浸淫半夜,马上得出结论。一间屋子里,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对不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恨不得让自己自杀的颓废、颓唐之气……其实所列种种的评文或评人,不过是一者之言而已。山有千仞,云开百形,一本值得细细体味的书,实是不需要别家的推荐的。
2013年5月15日 已读
休憩146th,受小弟推荐而读,所有在当代中国已经死去或濒临灭绝的东西中,我最为惋惜不舍的是语言的技巧,吐槽艺术的曲折委婉,哀而不伤谑而不虐,美妙的双关,影射,暗扣neta的本领,在今天已经越来越稀有,大多数自命吐槽上等的家伙大致只会直来直去和在戾气推动下中气十足的斥责而已,就连阴阳怪气,皮里阳秋这样的存在都已经显得珍贵。缪哲行文之意在言外韵味十足令我非常满意,弦外无音才是悲剧。可惜这本书的题材,作者的重视程度都注定了此书不过是厕上读物,排泄完毕,一切结束,小弟给我推荐了一本不错的厕上书哟
缪哲 随笔
玫瑰的名字注 豆瓣
Postille a Il nome della rosa
8.7 (17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王东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玫瑰的名字注》是翁贝托·埃科关于《玫瑰的名字》的创作谈。读者经常借各种机会向埃科提问。比如,为什么叫“玫瑰”的名字?为何选择在中世纪展开故事?迷宫是否有其原型?埃科饱受折磨,只好撰文解惑。
2013年4月13日 已读
休憩127th,为玫瑰的名字作注的部分并不多,只是写了写写作思路和缘起,还都是蕴含在本书主旨,艾柯的文学观点和文学意见之中的副产品,如果你是艾柯粉,这本书值十星,只是路人读者,这本书依然很有价值,艾柯发话时那股底气,也让人又笑又敬
安伯托·艾柯 随笔
我的邻居张爱玲 豆瓣
作者: 戴文采 九州出版社 2013 - 4
《我的邻居张爱玲》为《木樨花香》、《两湖心事》、《诗人的乐府》等四十余篇散文合集,细腻展现了一位历尽情感和岁月洗礼的女性对生活、生命和人性的感悟。用笔色彩斑斓,语言隽逸典雅。街头美食、世间万象、读书随想、儿女情思,她都能通过睿智的体察和细巧的哲思一一写来,行文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4月7日 已读
随手标6th,【细腻展现了一位历尽情感和岁月洗礼的女性对生活、生命和人性的感悟】这女人就是越活越成狗的典范,人品文品均无足观,所幸今时今世贱人不判死刑,FK
随笔
三十六大 豆瓣
7.0 (69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1
有“冯金线”之称的另类作家冯唐最新随笔集。
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所谓《三十六大》,就是冯唐眼中,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
2013年4月1日 已读
休憩121st,尚算可读,不二后的反弹,其实也是因为相比不二差也很困难,详评见长评,这次的长评八成得被审核,勿谓言之不预也
冯唐 随笔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2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修行57th,在远古邪恶中观察许久的我感觉自己立场的确偏右,因此周濂这种不空唱道德高标的冷静理智左狗是我们最大的敌手,而且就算我不将自己归入右派,我这样明确认命的犬儒主义者也是周濂旗帜鲜明反对的种群。本书第一部分极为杰出,从逻辑到分寸感都无懈可击,属于分歧只是因为立场,除却立场外并无攻击余地的那一种,序言中对陈丹青的批驳略急功近利,由对体制对官方的怀疑硬扯到对一切的怀疑主义这一过渡过程不足够自然。不过过失仅此而已,遗憾的是超过一半篇幅的文章是文艺腔的影评和质量并不突出的书评,如果全书都能保持第一部分的水准,可称封神之作,杂文集就应该这样,与之相比,文道公每本书都空洞无物,刘瑜更是干脆一傻娘们,认识几个字就敢写书了,我兴致勃勃的决定继续认命继续犬儒,有这样的敌手与之在大脑里厮杀也是人生快事一件
周濂 思想 随笔
笑场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沈宏非 2006 - 4
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本书为沈宏非最新散文随笔集,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
2013年3月26日 已读
休憩120th,没事耍嘴皮子,这人食评写的还略像样,心大了想往杂文随笔写,呵呵后,人贵自知
沈宏非 随笔
密涅瓦火柴盒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译者: 李婧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翁贝托·埃科在《快报》周刊上开设了专栏,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本书收录了他跨度十年的专栏文字。标题“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埃科常常利用火柴盒背面记下他在火车上、酒吧中、餐厅里的见闻,或是欣赏商场橱窗、逛书店时闪过的一丝灵感。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银河的阴暗面、我深爱的河岸、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纵使是白费口舌、油煎猪蹄的酱汁、就让我自娱自乐吧、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媒体、科技、艺术和宗教等各领域。
全书一共收录了作者135篇文章,每篇文章的篇幅为2000字左右,短小精悍。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调侃的笔调,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见解精辟,融合了幽默和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在捧腹之余掩卷深思。
2013年3月10日 已读
休憩112nd,短而小,内容不丰富,语言勉强可称有趣,从带着鲑鱼去旅行直到这本,对艾柯的耐心逐渐减弱,已经开始不耐烦,玫瑰的名字如果再不能达到预期,可以和离矣
安伯托·艾柯 随笔
清园近作集 豆瓣
作者: 王元化 2004 - 8
本书是著名学者王元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写而从未出版过的作品集,收有二十篇关于文化和学术思考的访谈、随笔,以及从未发表的书简二十余通,并配有相关照片、珍贵手迹等五十余幅。
2013年3月3日 已读
休憩105th,元化公的自省与回忆,文字比较随意
王元化 随笔
西班牙主题变奏 豆瓣
Don Fernando, or variations on some Spanish them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毛姆 译者: 李晓愚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在西班牙,人就是诗歌,是绘画,是建筑。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这些黄金时代的西班牙人生活着,感受着,行动着,但他们并不思考。他们追求并发现的是生活,是骚动的、热烈的、多样的生活。激情是他们生命的种子,激情也是他们绽放的花朵。
——毛姆
毛姆迷恋西班牙风光,迷恋西班牙人。他一直想写一部西班牙的小说,最后写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西班牙主题变奏》毛姆以旅行者的身份,带读者走进黄金时代的西班牙,亲历那个繁华世纪的宗教、文学、戏剧、绘画、建筑、文化、城市、饮食和生活方式。
毛姆为读者讲述埃尔•格列柯、委拉斯开兹、塞万提斯、圣特雷萨的故事,还有风流情种唐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2013年2月23日 已读
修行34th。非常好的一本书,如果说西班牙旅行笔记能让你对佛朗哥前后的近代西班牙有深刻认识的话,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中世纪的西班牙的平民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一切,甚至脱离了中世纪,上升到西班牙国民性的高度,毛姆的洞察力是他伟大的根源。而毛尖的序言全然不得要领,让我对上海滩那一票互相吹捧写软文,毕生专注于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家伙们更加鄙夷,好处半点看不出,只对毛姆偶然提及的某画家可能是同性恋一事津津乐道,可以休矣
毛姆 随笔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88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13年2月20日 已读
修行31st。书组的蠢材因人废言诋毁这本书良久,实际上这样纯粹干净不沾半点文艺腔充满正能量而不引人反感的书极为难找,何况它阅读门槛之低与内涵之高的强烈反差。好书易寻,这种给那些已经看不了深刻文章的老弱病残孕准备的低门槛高内涵好书何其稀少,强推一发,长评今日内送上
柴静 随笔
厨师之旅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伯尔顿 译者: 王建华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厨师之旅》伯尔顿受《现代启示录》的启发,在全球进行了一次美食之旅。在伯尔顿整个旅游过程中,无论在顾客可以驾驶着三轮摩托车穿越餐厅的越南小饭店里,还是与副厨一起在墨西哥小乡村享受丰盛晚宴,无论是露宿林间,还是住在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伯尔顿一再发现美食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
2013年2月19日 已读
休憩103rd.确实有趣,只是对长着中国胃的我起不到作用
随笔
误读 豆瓣
Misreadings
8.0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吴燕莛 新星出版社 2009 - 9
《误读》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一个下午绝不能轻松对付了它。需知:这些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情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还被获准阅读出版商的内部审读报告,编辑否定了《圣经》、《神曲》、《实践理性批判》等书稿的出版价值,因为显然,它们或者不能解决版权问题,或者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一个密访天堂被电击而死的记者的笔记本中,我们得知了上帝他老人家的近况,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天使,由于天堂里的政治动乱,被发配到第十层天的锅炉房里去了……以及,更多无法被转述的文本。
2013年2月10日 已读
休憩58th.这本和带着鲑鱼去旅行有质的区别,尽管都隶属游戏之作范畴下,这本非常见学力非常见功底,古典名著退稿信的概念应该始于此书。这本书阅读起来挺难的,看的出译者下了功夫,但是这书设计的学科领域太广,而且有那种不属于炫学的刻意偏门倾向,翻译的效果并不好,呼,姑且不说阅读难度的略大,仿洛丽塔的开篇文乃丽塔中结尾有句非常奇妙的话,[他劫持了女主人的奶奶,当晚就占有了她,非常惊奇的发现她并非初试云雨],这种事情,这种神奇的思路和逻辑如同对准我胃部凶狠犀利的一记勾拳,令我思维暂时短路,膀胱发紧
安伯托·埃柯 随笔
带着鲑鱼去旅行 豆瓣
How to travel with a salmon
6.9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殳俏 / 马淑艳 新星出版社 2009 - 9
“我重申一遍。你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如果角色从A点到8点所花费的时问超出你愿意接受的程度,那么你看的那部电影就是一部色情片……”
这是著名的《玫瑰之名》的作者给出的一系列建议之汇编:怎样辨别色情电影,怎样过个充实的假期,怎样提防寡妇,怎样讨论足球,等等等等。对感兴趣的读者而言,《绘制1:1帝国地图之不可能》和《五斗橱上的三只猫头鹰》,是了解历史、经济、政治、文学和哲学上重大事件的大好时机。
戏谑,挑衅,怪诞,机智,艾柯对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又对我们已视为常识的问题之答案进行质疑。《带着鲑鱼去旅行》以艾柯一贯的横溢才华,游走于无用、有趣和出人意表之间。
2013年2月9日 已读
休憩56th.艾柯游戏之作,填豆腐块的小文章,讽刺程度初级,其实就是比较…无聊,门萨娼妓水准
安伯托·埃柯 杂文 随笔
我为什么要写作 豆瓣 Goodreads
Why I Write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2013年2月9日 已读
修行29th.这本没有英国式谋杀的衰落那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有趣的感觉。长长的序言和前三分之二的回忆内容让人对奥威尔认识更深刻,而在我脑海中深沉智慧的奥威尔十分冷静,有条不紊的细致讲述自己尿床的故事…那种感觉,非常非常奇妙…后半本的杂文抨击的问题正在七十年后的中国发生,例如腰封的夸大其词,书评的虚伪谄媚,垃圾文学充斥市场,而在一篇关于摆脱语言套话的文前有篇诚恳的呼吁中国人同样净化汉语的译者案,吃了一惊后才想起译者是董乐山先生!另外,艺术与宣传的界限,文学与极权主义两文除却自身是极高质量的文章外,更可作为1984的详细注解存在,奥威尔渊博深邃,而核心思想其实是很简洁集中的一个体系,这也算是一种“书越读越薄”吧
乔治·奥威尔 回忆录 随笔
博尔赫斯口述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屠孟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2
收入《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博尔赫斯口述》、《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三个博尔赫斯散文集子。
博尔赫斯曾经“冒着犯下时代错误的危险”,虚拟了一个百年之后关于自己的百科词条,极有博尔赫斯风,节选如下:
博尔赫斯,豪尔赫•弗朗西斯科•伊西多罗•路易斯 作家和自修学者,1899年生于当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去世日期不详,因为作为当时的文学品类的报纸在当地的历史学家们如今正在评述的那场大战乱期间全部遗失了。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他是诺拉•博尔赫斯的哥哥。他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在文学方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致命的局限。……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爱伦•坡在赞赏某些东方国家的诗风时说的那句名言:“没有别的什么更像一首长诗。”……他虽然只是在日内瓦受过正式的中学教育,却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过课。他是卡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有传闻说他在考试中从不提问,只是请学生随意就命题的某个方面发表见解。他不限定日期,总是说他自己就没有日期的概念。他讨厌开列参考书目,认为参考书籍会使学生舍本逐末。
他庆幸自己属于其姓氏所代表着的资产阶级。他觉得平民和贵族全都耽于金钱、赌博、体育运动、民主狂热、追逐功名和争出风头,几乎没有差别。他于1960年前后加入了保守党,因为(他说)“它无疑是唯一不会煽起狂热的政党”。
有一大堆专题和辩论文章断言博尔赫斯一生中享尽荣华,这种名声至今仍然让我们疑惑。我们发现对此最不理解的竟是他本人。他生平就怕人家说他虚张声势和言不由衷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已经秘不可测,我们将继续探究其中的奥妙。
尤其不应忘记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适逢国家处于没落时期。他出自军人家庭,非常怀念先辈们那可歌可泣的人生。他深信勇敢是男人难得能有的品德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他崇敬起了下流社会的人们。所以,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通过一个杀人凶手之口讲出来的故事《玫瑰角的汉子》。他为谣曲填词,讴歌同一类的杀人犯。他为某个小诗人写了一篇感人的传记,那人唯一的功绩就是发掘出了妓院里的常用词语。独幕戏剧的作者们早已营造出了一个本质上属于博尔赫斯的世界了,但是有教养的人们却不可能胸怀坦荡地欣赏那些节目。他们为那个给了他们这一乐趣的人欢呼叫好是可以理解的。他秘而不宣的而且说不定竟是下意识的苦心则是编造出一个压根儿就未曾存在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神话。因此,年复一年,他于不知不觉中而且完全没有料到竟然助长了对残忍暴行的推崇,这种推崇最后演变成了对高乔人、对阿蒂加斯和对罗萨斯的崇拜。
……
博尔赫斯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想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描写着。”
……
(全文收录于“博尔赫斯作品系列”,为“代序”。)
2013年2月6日 已读
修行23th.本书由对某个阿根廷诗人和但丁的文论以及博翁自己在大学的五次讲演记录组成,文论质量很高,分析游刃有余鞭辟入里,分析神曲部分尤其喜欢。讲演部分颇耐寻味,五个题目中书籍,不朽与时间在情理之中,斯维登堡原本颇出意外,后来发现斯某观点是光做正直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也须在智力方面得到拯救,傻瓜进不了天国,哪怕他是圣徒。这正符合博翁对智识的欣赏和推崇。博翁所有作品都洋溢着旁征博引与变幻不定的结构写法,固然艺高人胆大,但更多的是有所恃的炫技。至于侦探小说部分着实让我略莫名其妙。最后,在时间部分,博翁玄乎其玄的写法令我有些难以把握,博翁想说的内容我大致可以了解,但他证明的方式略粗糙,提出芝诺悖论以及解释表明博翁其实没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对时间与永恒是有其独特见解在的,但第五篇,想必想读明白的人反而会糊
博尔赫斯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