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鱼丽之宴 豆瓣
8.6 (3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鱼丽之宴》是木心关于文学的答问录。
2011年11月29日 已读
精彩,当真精彩!无可挑剔,在两本失败的诗集之后我终于发现了木心的魅力,这是我一直憧憬成为的存在,庞大到骇人的知识量让每句话每个短语都负载着内涵与智慧,这是本访谈集,完全是见招拆招的发挥而非宿构的刻意因而更显功力,我已经无法辨别究竟是庞大广博的知识量使先生可以对任何角度任何领域的问题如数家珍还是学识眼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看什么问题都可以有深邃的目光,直指本质,鞭辟入里,木心的这本书你有多少分量,就能看出多少东西,所以我绞尽脑汁的继续阅读,字里行间的深意多多,真的读不快,但是这样的阅读充满快感,如同自寻烦恼,如同自得其乐
木心 随笔
杂记赵家 豆瓣
作者: 杨步伟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赵氏一家俊秀满门,妻子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女儿、女婿多在大学任教,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胡适的鼓励之下,杨步伟撰写《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记录两代知识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生动的记录。
赵元任和杨步伟二人结交众多著名学者,书中不乏关于这些人的趣闻轶事:陈寅恪和俞大维在留德期间专心治学,就像“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刘半农经过六个小时的魔鬼考试,终于拿到博士学位;金岳霖因为母鸡“难产”,打电话急请杨步伟帮忙……种种掌故,让人想望前辈学者的性格与风采。
2011年11月18日 已读
首先这绝非自传而只是回忆性文字的合集,杨步伟女士真是个率真外向有开朗热心的傻乎乎妹子,整本书无论依据什么标准可读性都极强,【在大家都忙着和国内妻子离婚时,陈寅恪和傅斯年一直埋首书案,他们好比宁国府门口的石狮子,最干净】一语简而赅,极为精悍,详评见书评
杨步伟 随笔
大地上的悲悯 豆瓣
作者: 摩罗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2003
摩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民间思想者”。他的“精神导师”钱理群教授认为:“摩罗终于与鲁迅所开创的,已经中断了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谱系承续上了。”摩罗作为一个批评者,他的批判很刻毒,但很多人都对摩罗的批评很感动。这是因为摩罗在批判人文、政治的时候,也在批判自己。有人评论摩罗其人:从摩罗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摩罗是一个很懂事的人。他懂得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而现实中人又不是这个样子的。他的文字好像是从他的鲜血中流出来的。好像他把自己的毛细血管都伸到别人身上了,这血管伸得非常的长、非常的细,伸到什么地方又从什么地方流回了他的心,又从他的心里流了出来。他和人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毛细血管的循环关系。还有人说他:摩罗的文章有一种宗教感,这种宗教感不是教堂里的宗教,而是一种大地上的宗教。请读者从这本文集中感受一下摩罗吧。
2011年11月17日 已读
成一家之言,阅读的时候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的空间,而更多的时候只是吐槽的靶子,详评见书评
摩罗 随笔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1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打分时看到这本书的火爆,不禁微笑,如今很多人都BS二三十年如一日,走心灵鸡汤风格的读者,却如此的欣赏这样一本心灵鸡汤样的书,可见人们并不是不需要心灵鸡汤,并非已经麻木到不需要慰藉,而是只是不愿承认自己会被心灵鸡汤感动,或是不愿承认自己其实受伤脆弱到需要治愈。而无可非议的是,吴念真煲的汤,是极好的汤,阅读的时候那种温情脉脉,仿佛真的在流动,而一个个人物,也仿佛就在眼前,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了惊喜,我还是蜷缩在书架下抿着嘴认真看书的正太时,非常喜欢的一本撕去了封皮,关于老兵老莫和他的小妻子的剧本,作者就是吴念真,于是接下来的阅读,变成了听一个久违的老朋友,讲述泪与笑的故事,真是本美丽的书啊
吴念真 随笔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给四星是因为我对古典音乐没有研究,很难生发同感的缘故,而不难看出余华对古典音乐诸名家,如柴可夫斯基,巴赫,肖斯科洛维奇等人的理解极其深刻,那种在音乐中洗涤灵魂的快感我可以理解,但我已经失去或者从未拥有过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我曾被一些轻音乐和歌曲荡涤过灵魂,因此我相信他的感受是诚挚的,毕竟,也有些不爱读书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在一叠字纸里获得人世间所能命名的一切美好情感,也许我对余华的不能共鸣与有时的认为他反应过度,只是我不了解古典音乐,也许这是个更加美丽的世界,无论如何,如果你喜欢古典音乐,请读这本书
余华 随笔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余华对影响了自己的经典作品的感恩和回忆之作,在敬服他认识之深刻的同时,也有趣的发现他一再引用的书籍,语丝和情节,集中在少数的几本,不知道是唯独钟爱,还是阅读面窄【有这样恶劣的猜想是因为我不喜欢也不习惯将同一句话在不同文章中引用】但这本书既是绝佳的随笔,也是绝佳的阅读指南,余华推荐的书有我读过的也有没读过的,但是质量有充分的保证,我很放心
余华 随笔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讲述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余华回忆自己的成长和记录儿子成长的文章合集,儿子漏漏的成长经历在他笔下妙趣横生而又有意义,如果有三五十篇不次于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可惜只有三五篇,而关于自己的回忆文章写的真是漂亮,比近期读到的类似回忆文章高尔泰和季羡林强出数筹,言之有物面面俱到而不做作,实在难得
余华 随笔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兰姆文钞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三联书店 1987
英国著名作家兰
姆的《伊利亚随笔》两
集,是十九世纪英国
浪漫主义运动的产
物,英国文学的瑰宝。
兰姆在这里,个性毕
露,披肝沥胆,尽情
表露心迹。行文既富
幽默感,动辄使人忍
俊不置,而动人之处,
又极富感情,足以催
人泪下。所有这些,正
是英国式散文的真谛
和妙处。作者同情穷
人、妇女、儿童、弱者、
残废人,具有深刻的
人道主义。三十年代
我国作家梁遇春有
言:对于心灵的创伤,
兰姆是一剂“止血的
灵药”。
本书选自这两集
《随笔》,主要的作品
均已包括在内。
2011年11月11日 已读
唯一一本常年随身携带的书,在其中得到的乐趣和启迪数量之多无法用言语表述,我钦慕兰姆如此之多,清新明快的笔锋和妙趣横生的幽默,当然,还有我最欣赏的乐天,这是本不需要评价的书,也是不读是终身遗憾的书,我爱它,发自肺腑
查尔斯·兰姆 随笔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豆瓣
Casanova Was a Book Lover
作者: [美] 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 译者: 王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一本幽默另类却又实话实说的作品。
这本书回答了如下这类的问题:
作家们是否可以写出活生生的作品?——极少。
我是不是必须买我朋友新出的书?——不是,但你应该。
我是否考虑让自己猝死,可以使我的书大卖?——绝对是。
书中还会解释:
为什么对出版业最大的危害是作家数量的激增?
为什么书籍是推销自己的最理想途径?
为什么图书馆要处理掉越来越多的书?
……
不仅展示了书的历史,
还给出了包括写作、出版、销售、评论、收藏在内的图书业的“真相”。
2011年11月11日 已读
话说关于读书藏书买书搜书之类的书籍是我的心头爱,所以我搜了很多这样的书,在这方面,我的知识丰富而完善,这本奇怪而角度新颖的书使我的触角延伸而大脑变大,这是本充满数据,轶事,内幕和有趣八卦的书,适合每天读一点,读多了有些味如嚼蜡,总的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书,无论如何,做个书痴总比别的神马痴好,而且好得多
随笔
常识与通识 豆瓣
8.7 (4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阿城之文,无可指摘,关于常识的论述,远胜文道公
阿城 随笔
书人闲话 豆瓣
作者: 天涯社区闲闲书话 2006 - 1
不忍重读的文字(代序)/0K先生第一辑:闲话书人钱理群印象记/崇拜摩罗启功在扬州/顾村言女人·猫·陈子善/雪呆子与张五常教授在一起/雪呆子走出与返回——我所知道的真实洪峰/最佳传球史眼镜/三十年代京华初访木兆轩/何家干网络论坛有程蝉/孟庆德沪行记零/木兆轩主人但求他年相视笑/香笛我的深圳书友/香笛北京的书友/云-在-青天想念35公里及其他/夜有蔓革还不曾远去的日子——与“闲闲书话”有关的回忆/槿木第二辑:闲话山水关于长江的记忆/芳杜若湘西茶峒的狗/芳杜若有一个地方叫龙鼻嘴/芳杜若去镇远探幽/慧远读《边城》走边城——茶峒凤凰行凤凰、凤凰/沙客西园小记/醉罢君山桑枣/愚人- 那山、那水、那族/廖培游记二则/素情自处南园/35公里有个地方叫尔林兔/尔林兔漫游在河南大地上/尔林兔第三辑:闲话饮食高邮的咸鸭子/凤柜来的人淡茶/何家干一旦腐杂记/左民山人糕团里的江南/鲍可庾吃在夷陵/古清生申盒食话/沛然有雨茗边12题/左民山人故里食物《两篇》/顾村言乡吃/古清生品鱼翅记/古清生
2011年11月9日 已读
天涯论坛书友对自己的书友,游记,饮食的记载,质量良莠不齐,有美文也有劣品,不过最迷人的还是那股浓浓的人情味,读起来想起几个豆瓣的朋友,也有些幸福的感觉
随笔
寻找家园(增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5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6
《寻找家园》是一代学人的心灵史,是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书中作品沉重如山,灵动如水,是当代散文最美的收获。本书是《寻找家园》是增订新版,是传世经典,值得一看。
《寻找家园》所编为非虚构散文,是广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不拘记叙、抒情、议论、不限文章、日记、书信,重要的是同大地的关联。这其中,有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有水的柔润,也有干旱及焦渴。
2011年11月7日 已读
回忆性文字,全书白描,语言平实,让我知道美学家未必可以写出很美的文字,全书内容初为儿时回忆继为美学讨论再为文革风波最后为80年代以后遇到的一系列不走运的事情,也许挫折就是他意中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而本书回忆儿时部分水准泛泛,史料价值不如陈存仁,文革惨状描绘不及杨显惠,再加上之前读到高尔泰在文革中主动揭发他人以求生存与书中记载他在文革中屡交好运和对他人揭发出卖现象的细致描写和明显鄙夷情绪相对照,更显得作者毫无可观,这只是本描写百折不挠的隐晦的励志性书籍,与其名声大不相称,全书我最喜欢的细节是常书鸿先生被打到不能行走,趴在地上推着猪食盆喂猪时,犹自吟诵李白诗句作乐“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使我为其气度胸襟深深折服,当然这与高尔泰无关
随笔 高尔泰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2011年11月6日 已读
美好的一本书,张大春的名字是品质的象征,这本书让我开始有意识的完善知识结构,也成功的让我再次燃起对失败的儿时教育的悲哀
张大春 随笔
机场里的小旅行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iary
7.0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信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之处,以及旅客与员工的互动。一周后,根据他的所见所闻,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探讨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
2011年11月6日 已读
这是本失败的书,告诉我们命题作文和毫无真情实感的应求之作纵使才华横溢如阿兰德波顿也是一样会写出烂书的,4w字加上百张图片撑出了120页,价钱23,哈哈,算了吧,整套阿兰文集的水准因为这本书而降低,无奈
阿兰·德波顿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