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4年9月30日 已读
休憩87th,头重脚轻,前三篇妙处无可言喻,后边转入对古籍版本或内容的评述,最后几篇有拼凑的嫌疑。但前三篇实在太好,每个爱读书的人都会极度欣赏,艾柯甚至为我们经常遇到的很多常见问题提供了标准答案,这刻薄的老狗让我灰常欣赏,感谢亲爱的老大赠书给我,虽然你未必能看得到,又及,好几个书名看了极度眼熟,看了马老师的书评才想起是在万有引力之虹里提到的,啧啧
艾柯 读书 随笔
玩儿 豆瓣
7.2 (15 个评分) 作者: 于谦 中信出版社 2013 - 9
“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家于谦,36载干掉无趣,架子不倒的玩乐生活纪录。
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大智若愚,脾气随和,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在相声段子里,他总是带着股逆来顺受的劲头,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没有“非要如此”的气质,但一讲到玩儿,他永远架子不倒,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爷”的范儿,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
水瓶座的人爱冲动,水瓶座的人做事没规划,所以,他才有了京郊60亩的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才有了台上台下老北京式的各种“玩儿”。
他最大的希望是老了能找到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把马带过去养,马也舒服,人也舒服,此生足矣。
评论:
只要沾上玩儿的,他没有不喜欢的,我们俩是鲜明的反差,他活得太值了!
——郭德纲
人有个爱好,日子过得才充实。我就是爱玩儿,说相声也是玩儿。
——于谦
编辑推荐:
1、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
2、《玩儿》是于谦用心创作的第一本书,利用舞台下的短暂休息时间,在手机上完成15万字。
3、谦儿哥有三大著名爱好,喝酒,抽烟,烫头,如今又加上一条,写书。据说,下一本书正在酝酿,您可一定要等着,他可不一定写啊!
4、于谦说,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玩儿着玩儿着,他一不小心就有了京郊60亩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连郭德纲也忍不住感叹:他这辈子活得比我值。
5、不懂玩儿是一种缺点,玩儿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人生在世,谁都需要有点玩儿的精神,你一认真就输了。
2014年9月26日 已读
休憩86th,买此书的时候我的心态是不以为然了,只是为了我的偶像谦儿哥,想给他花点钱权当买周边了,读完此书给自己一万七千多个大嘴巴,此书之绝佳让我大喜过望。玩儿的门道,辛苦中的收获,谦儿哥的豁达温润与洞明世事,让我得到了极大阅读享受的同时获益良多。我问过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于谦,最初我以为是因为他已臻化境的量活,中期我认为是对眼缘,他敦厚可爱的脸是多么适合被黑啊,现在我发现,我不只欣赏他的技艺,更崇拜他的人生境界,谦儿哥是真的活明白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什么事该怎么做,他有棱角又很温文,而这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郭德纲活的很苦,很累,在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是这样,在什么都有的时候也是这样,而谦儿哥,总是快乐的,我爱谦儿哥,我爱他
于谦 随笔
知情识趣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中华书局 2012 - 1
华语乐坛第一词人林夕最新作品。在知识与情趣的百余次交汇中,有自然感性的知心话,有寄之以情的感慨;有火种般的识见,更有乐在其中的生趣。林夕的《知情识趣》不谈道,只谈心;不一本正经,而是有风格的独白。他那颗孤傲的心用有趣的手势捧出来,分享的是写给过往岁月的感言。
2014年9月7日 已读
休憩84th,谈艺录第二则记述了杜甫评韩干马不画骨后,唐人对他的各种嘲讽,大意就是“杜甫岂知马者”,“杜甫岂知画者”,钱公饶有兴味的评论道“盖少陵虽诗名塞天破,而技艺各有专门名家,张、米不受虚声恫吓尔。”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做得再好,换个领域能不是菜B已经难能可贵,林夕填词一把好手,而这本书实在是浮皮潦草乏善可陈,名人跨界玩票性质多,可怜那些慕名解囊的粉丝了
林夕 随笔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豆瓣
作者: 十三 2014 - 7
樱桃小丸子总爱说:“只要好好地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憨厚地自言自语:“妈妈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
电影《大撒把》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把这事往好了想到头,再往坏了想到头,然后就没什么了。”
《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是豆瓣人气作者十三写给世间所有努力生活的人最温暖的疗愈随笔集——关于人情冷暖,关于时光流逝,关于相爱相守,关于亲情绵绵……
人世间所谓的运气深不可测,但只要你努力地行走在其中,总会收获自己所期望的礼物。
2014年8月13日 已读
休憩74th
随笔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2014年7月30日 已读
休憩69th,陈丹青这一本写的棒透了,下了力气,材料选择,描写能力都上乘,文章不长而精神全出,要言不烦。在对事情、人物与国家的看法上不必和陈丹青一致,这本书在表达陈丹青思想上做的到位,在文学价值上确是陈丹青诸书之最,一言以蔽之,不做作,有味道。
陈丹青 随笔
老盖仙谈民俗 豆瓣
作者: 夏元瑜 2008 - 8
“老盖仙”夏元瑜于老北京生活近半世纪,对民国风俗浸润颇深,点点滴滴,由《老盖仙谈民俗》呈现,皆沾染一种淡淡美感:吉祥画、聚宝盆、吸大烟、传饭统、老爷升堂、小民聚赌、丧礼、鬼节、扶乩的、要账的……种种可爱与无奈,无不折射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特性。民间生活习俗,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生气,历经现实动乱仍得传承,为百姓生息提供一方绿荫,这也是民俗一再让“老盖仙”牵挂的原因。
---------------------
目录
掌故新说
土包子考 / 王八蛋考 / 盖仙考 / 拍马屁的来源考 / 长生不老的秘术 / 不腐的尸体 / 北平扶乩的趣闻
北平的财神种种 / 刘海戏金蟾 / 吉祥画儿 / 老爷升堂 / 砍人头……
讲古论今
吞云吐雾福寿膏 / 人类伟大的发明——赌 / 五彩缤纷刺人皮 / 童发十五式 / 穿皮草的学问 / 看了八百年的历书 / 汉唐百戏 / 告别式 / 简化身后事 / 想当初……
弘扬饭统
饿人谈吃 / 六十万年传饭统 / 进补说人参 / 千年干海鲜 / 三道古名肴 / 皇上的伙食 / 满汉全席 / 汉魏烹调 / 食其肉不知其味——品尝一百十八道牛羊肉记 / 三千年前的食谱 / 酸梅汤和信远斋……
奇风异俗
春节闲话 / 财神会议 / 访五月花神 / 七夕离恨天 / 千古大情人 / 鬼节•鬼话•鬼画 / 阴历七月的鬼魅 / 庆中秋,嫦娥降世 / 闲话重阳 / 灶王爷升天 / 八戒禅师来的电话……
附录
从自己胸中流出 梁实秋
2014年7月30日 已读
休憩68th,如今眼界真是高了,此公文章不可谓不幽默,不可谓无干货,与唐鲁孙手段大致相当,但唐独攻饮食一道,在随笔上不如梁实秋等人一层,因此读完深觉不满足,此公最令人满意的就是嘲讽与自我嘲讽功夫,而找到一本让自己满足的书,也日益艰难
夏元瑜 文化 随笔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萨孟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萨先生在这本书跟《〈水浒传〉与社会》和《〈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是姐妹篇,合为一部“小”著作。一写社会,一写政治,一写家庭,本书讨论的范围很广,分析时,或夹杂原文,或援引典策,且篇幅颇多。作者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本书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作者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自出版以来受到各界读者的欣赏。
2014年7月3日 已读
休憩57th,标准杂文做法,西游是幌子也是引子,引出自己想说的话以后大说特说,旁征博引,当代梁文道最善此术,没说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倒也颇有可观
政治 萨孟武 西游记 随笔
弄潮兒 豆瓣 Goodreads
Tide Players : The Movers and Shakers of a Rising China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译者: 張鶴 / 牟子寧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 12
我們把在潮中戲水的弄潮兒,來比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企業家。他們從貧窮到富有的故事多姿多彩,而且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潘石屹、張欣是一對在外人看來不太可能成為夫妻的夫妻,攜手成為中國房地產界中的翹楚;孫立哲是一個善於順應時代潮流的天才,把自己從文革中毛澤東喜愛的「赤腳醫生」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出版商;張大中是一個矢志為母親洗清冤屈的家電連鎖企業巨頭,他的母親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當局用最殘忍的方式處決。
第二組人物以知識分子為主。文中涉及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他們如何捲入了一場關於教育改革的激烈論戰;作者哥哥查建國,一個因參與組建「中國民主黨」而獲罪並在監獄服刑九年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後是一位當過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人們為他到底是共產黨的辯護士亦或是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而分成兩派。
追蹤並記錄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加深讀者對當代中國的理解。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目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
2014年6月29日 已读
修行45th,前一半对敏感人物的评论绝赞,与绝大多数著名异见分子关系良好交往密切的猹姐把他们共有的那种过度理想主义,求全责备,略微的不切实际与情绪化刻画的入木三分,并没有因对象是自己的哥哥以及刘大磕巴而有所掩饰,坦荡荡的秉笔直书,绝对褒义的做到了理客中,引用韩东方的那段话让我拍案叫绝。猹姐如今的生活模式是与两方和谐共存,求同存异,不试图说服任何人,也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态度,这本书最杰出的前三篇中猹姐的思想几乎完全隐于幕后,换言之,现在的她是中立的,交每个不逼迫她站队的朋友,这简直是我正努力成为的生活状态,可惜后半本企业家部分严重偏弱,其中张大中对张戎那本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高度推崇的那段描写简直是高级黑,春秋笔法的极致,笑丢牙齿
中国 查建英 纪实 随笔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豆瓣
7.8 (26 个评分) 作者: 囧叔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6
也许你只是一只产品狗、程序猿、攻城狮,
或者是实习生、 失婚妇女、 城乡结合部汽车修理工,
但这并不妨碍你做一个侠客。
也许你只有一技之长——买彩票、养狗、打架、地铁卖唱、喝酒、零度角投篮、修捷达,
但你一样拥有勇气、尊严和侠义。
大时代总有小人物。小人物也是有故事的。
好比你看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一个小兵出来,砰!一枪,死了。这时镜头可以跨过他的尸体,讲一个波澜壮阔的战争故事;也可以推向他的瞳孔,回到他活着的时候,他年轻的时候,他小的时候,讲他一生的故事。
来,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这是一部属于小人物的纪传体通史。一部专写市井小人物的短篇小说集。主人公不外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但他们都有一技之长和一颗赤子之心。每个主角都似曾相识,每段故事都让你心潮澎湃。你在其中看得到自己,也看得到你身边的张三李四,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嬉笑怒骂间写尽人间冷暖,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
2014年6月18日 已读
休憩52nd,讲故事能力和人物表现能力均强,令人赞叹,此书读完对囧叔产生深深兴趣,详情见长评。
囧叔 小说 随笔
尽头 豆瓣
8.9 (28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唐诺
2014年3月10日 已读
修行21st,初读一半,只觉唐诺在不可罢休的自虐,在一些深远问题上纠缠不清钻牛角尖,于是重读,三天中一气呵成。读完感到对他深深的怜悯,唐诺是个无可救药的悲观者,他思考尽头与极限的必然存在,然后悲怆的自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什么,这是本更加具体化也更加喋喋不休的解体概要。唐诺的企图心明显重于世间的名字,以至于桎梏自身不可自拔,他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说,导致文章很长,而他本质核心的东西又太简单,所以昆德拉,长恨歌,福楼拜与普鲁斯特被无数次的在不同地方提起,重复到让我生厌,而最后七篇无以为继,或多或少乃至彻底的放弃了对尽头与极限的描述,让这本书变成了纯粹的集。唐诺大抵如他悲观的主要原因般,自觉时日无多,那种紧迫感取代了淡然超然的心境,用这本书标志了自己巅峰后的下坡。我心疼他,谢海盟嫁我
唐诺 散文 随笔
无聊的魅力 豆瓣
On Seeing and Noticing
7.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阿兰•德波顿,英国畅销书作家。擅长以小喻大,举日常琐事,说生活哲理。以简御繁,随意点染,引人举一反三。其文委婉飘逸,简练雅洁,深得英伦古典散文之趣旨。《无聊的魅力》为随笔集,语言洗练、笔调沉蕴,于纤悉之事、颦笑之间,尝试寻找幸福的主旨。忧伤何以成为快乐,机场何以成为风景,无聊何以变得充满魅力,在一切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是德波顿一贯的追求。德波顿以其丰沛的意象、横溢的才情,将感性与理性、随想与哲思熔于一炉。读者或可 借助英伦才子的生花妙笔,调整心态,转换视野,舒缓生活的压力,体悟人生的真谛。
2014年1月13日 已读
休憩6th,今天(181202)读完这本书想来标结果发现自己已经标过已读,这不可能,仔细琢磨一番,才发现机场里的小旅行莫名其妙的变成了这本书,好吧,这样的闪转腾挪玄幻事件以前也遇到过,这本书还不错,而机场里的小旅行烂透了,如是
阿兰·德波顿 随笔
闲情偶寄 豆瓣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李渔 / 校注 校 译者: 江巨荣/卢寿荣/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5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当丰富,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其中的戏曲理论集中国古代曲论之大成,有些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12月4日 已读
修行139th,才子书,闲情逸趣第一书,无可匹敌的好,可以拿来抄写练字加怡情,此书又是一本必定重读之书,声容部与饮馔部给我的阅读快感无与伦比,这本书不需要我为之吹嘘吧我觉得,上古这个版本比其他的都好,建议看到的人都买一本
李渔 随笔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豆瓣
7.1 (18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一部名作和一幅名画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不是教科书从文学史、艺术史里提炼出的答案,也不是经过出版商、代笔者打磨后的自传说明,当然更不是无聊小报抖出来的花边新闻。那究竟是什么啊?《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用一种介于狡黠和谈心之间的口吻,讲述创作大师们那些不曾被时间检验出的真理,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说到底,大师们不是神,但他们更伟大——他们是骨肉停匀、呼吸吐纳的人。
想找好书来读,又不想被书商媒体天花乱坠的言辞蛊惑,这里有个很偷懒的法子:确认一个最中意的作者,跑去翻他的随笔,看他都谈论谁,师法谁,崇敬谁,那就顺藤摸瓜,找那些人的作品来读,一抓一个准。好的作者就像窗口,通向无数其他的好作者。——《大师们的标准》
连作品带人一起被误读,简直是一个创作者的义务。因为世界贪图方便,人们才需要标签和流派,用以给伟大的创作者分门别类。夸张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两个名字或词语,统摄整个时代。——《被误读之为义务》
2013年10月21日 已读
休憩241st,长久以来,对涨工资的印象是篮球评论远大于美食文大于其他文章,原因极为简单,涨工资的所有文章都是大量过去发生的故事与段子的合集,而可以说只有篮球评论强悍而鲜明的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令人信服,美食文和其他文章都只有大量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可以好看,但是绝对达不到一流,而美食文,可以凭借回忆与细致描写勾起食欲与乡情,其他文章就做不到,例如这本书,作为涨工资的粉,一半文章我早已读过,而所有的文章都是大量的故事,说明可怜兮兮的一点点论点,缺乏深度和洞见,一些文章根本就是记叙文而已,读过不能说没有收获,但是写这东西的人是涨工资,实在不能因为达到这一点的成就就告满意。而且前段时间涨工资恶补的莫奈不出意外的出现在了这本书中,涨工资用行动履行了那句话”作家和妓女一样,不能来了性欲才接客“啊
张佳玮 随笔
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 豆瓣
6.3 (11 个评分) 作者: 张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0
演员,他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路上,住着不同的酒店,听着不同的方言,
他们通常有着强烈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讲出来的故事,有趣味有节奏有悬念有包袱,
也许早就脱离了故事的原貌,可是没关系,好玩就可以。
它们像聊斋一样,被演员越传越远,
只是可惜,没有人来记录,
我喜欢听别人讲的故事,更希望它们得以保存。
因为这本书,我养成了搜集素材强迫症。
2013年10月14日 已读
休憩236th,和小弟吃饭时读了半本,晚上去书店立壁角读完,有趣的回忆集,有些温情,更多三俗的笑点
随笔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6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2013年8月15日 已读
修行100th,刘瑜这本书写的聪明而有诚意,固然民主的细节一书是不能再低的参照物,但是刘瑜本书在逻辑论证方面提升的太多了,而且尽量避免了选择性失明,虽然未能根除,依然诚意满满。此书最大的问题反而是浅,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理的推动下,刘瑜前半本一直在说些正确的陈词滥调,令人心生脱裤看这?的感觉。更严重的是她似乎喜欢说出一些逻辑上不能被证伪的话,作为这些话正确的根据,难道不知不能说错和对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么?后一半书评影评部分质量回升,周濂刘瑜这两口子都喜欢杂文加书影评的成书模式,总体感觉,刘瑜选择性失明的毛病改不了,不过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很值得读读的,她是个更好的书评写手,可惜社会把她捧到的高度让她不甘心只写书评,于是,大家都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情,soga
刘瑜 随笔
英华沉浮录 5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5》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8日 已读
休憩200th,了无新意,已读五本中最差
散文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4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4》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6日 已读
休憩199th,这套选集让董桥在我心中加分非常不少,这一本的可读性相当一般,只是董桥对大陆港台报刊杂志,政要讲话等遣词造句方面问题的吐槽和指正集,咬文嚼字杂志常见文章的水准,不算上乘,但是写的很朴实诚恳,而且,想到董桥先生为遣词造句问题写这么多文章,这种类似强迫症的精神很是合我心意,呵呵,这套书倒是没借错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3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6
《英华沉浮录3》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以语文为基石的文化小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这些文字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而识高,采博而鉴细,小题文章也能透入神窍。
2013年7月16日 已读
休憩198th,这部选本让我乐呵的打算对董桥好点,他的水准固然不算顶尖,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开头一部分是古董家具之类,中间是不带火药味的笔战文,质量都不错,只是看董桥的人怎么一个个的写书评都那么矫情呢,都那么酸呢,谁关心你看的时候喝不喝清茶炒不炒菜啊,八嘎
散文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2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6
《英华沉浮录2》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5日 已读
休憩197th,董桥这套书选的实在不错,这本中除了花瓣都睡着了一篇以外,没半点董桥惯用的华丽堆砌手法,读来很补,只是董桥自述黄鲁芹先生称呼他,小董啊,小董啊,我站在地铁里就想尿,太惊悚了,然后他意犹未尽的列举了姓董的名人们,然后欣欣然以小董自居,我流下了面条泪
散文 董桥 随笔
英华沉浮录 1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7
《英华沉浮录1》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2013年7月14日 已读
休憩196th,董桥这本选的不错,叠床架屋现象很少,文章基本上篇篇有内容有些neta,如果他所有作品都是这个水准,我对此人评价会高出两个层次,虽然全书读完,只是对如何写作不温不火的小短文有了点隐约的认知,没得到更多的东西,但还是很满意的
董桥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