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旧时书坊 豆瓣
作者: 秋禾、少莉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麟、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第一人称自述,留下第一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2017年8月28日 已读
休憩213rd,觉得论内容要比韦力先生作品优质许多,只是受限时代与我个人知识构成,阅读时颇觉枯燥,我的知识体系中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功底基本为0,贻笑方家。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旧时书坊中老板与顾客的关系今日非常难得,孙殿起雷梦水徐元勋这样的先生再现的可能性也很小了,这是时代的悲哀啊
书话 文化 闲趣坊 随笔
读书这么好的事 豆瓣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的乐趣何在?……通过阅读,您将在本书找到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青年评论家张新颖专门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撰写的。作者腹笥宽阔,庄谐并备,文字张弛有致,娓娓道来,令青少年读者感到平易亲切,同时又深获启迪。配有插图20幅,由上海延安中学高中学生孙正夷(现已毕业)手绘,构思新异,笔触轻灵,从中可见当代中学生的青春风华和奇思妙想。谁说春天不是读书天?还等什么?快来尽情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吧!
2017年8月24日 已读
修行33rd,不长的小册子,一气呵成读一遍,记着笔记再读一遍,一夜就过去了。看似读书人入门指南书,实则有阅读习惯者亦可读此破识念障。无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但句句务实深刻至极。不乏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明智笔记使人准确此类语不惊人鞭辟入里之句。结尾里尔克诗句将阅读体验推至巅峰,绝佳享受
读书 随笔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4 (1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韩寒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收录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少说,多做,不解释。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
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
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
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2017年8月13日 已读
休憩177th,作品太少,这本书明显是在尺度所限范围内累出屁来才拼上的大杂烩,少数还有点阅读价值的篇目中可以看出韩寒思想中务实积极的一面和整体欠深度(可能因为已经无心文章的缘故)的特点。有关制度与素质以及个人日常自我约束重要性的内容和我很有共鸣。
随笔 韩寒
余墨二集 豆瓣
作者: 陆谷孙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余墨二集》篇幅比《一集》膨胀不少,原因之一是老之已至,敝帚自珍,巴不得把写过的文字,包括与正业有关而并非余墨的,及早盘点搜辑;原因之二是作者生朱绩崧老弟是个有心人,又善于利用电脑为作者划定文档格式储存,免去寻检之劳,及至编辑成书,比之《一集》要容易得多;原因之三是老友陈麦青不嫌弊车赢马,愿意再次出任责编玉成。人和相趋,同情相成,这个集子得见天日,作者感激不尽。
这个集子如有什么创新之处,那就是作者未去请出一位长辈来赐序,而是学生动笔,而且师生约定:序文付梓前一定不要作者过目,一定不要满篇谀辞,倒是希望多写学生眼中老师的缺点和弱点。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师生切偲,老幼怡怡。作者觉得这很有意义。
这个集子内容较多,自然也与近年来动笔较勤有关。动笔勤显然是因为感受多,但另一方面,作者觉得人越上年纪,对文字越有一种亲切的依恋和专注的痴迷,在天远月孤的伶俜时分尤其如此。但愿作者的这点体悟会传染给作者的学生,使他们也会热爱文字,热爱写作。
2017年8月6日 已读
休憩166th,他人随笔文集大率一本不如一本,越后拼凑意味越浓,初读此书以为亦然,三星封顶。孰料越读越好。为他人作序这类文章居然篇篇不同各自言之有物,令汪曾祺贾平凹等自我抄袭大家为之汗颜。及读到那句"读书须有自虐精神",心里悲欣交集,五星已满。回忆文章还是好看,点评时事不要也罢。
陆谷孙 随笔
余墨集 豆瓣
作者: 陆谷孙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为作者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师友忆往”、“自说自话”、“浮世杂感”及“美国扎记”等八个部分。作者以其深厚扎实的中、外文功底,敏锐正直的目光,考究、评论了一系列的学术问题、人文社会问题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体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正直良知。
2017年8月1日 已读
休憩162nd,初读觉此老笔下有根,行文稳而话题领域偏窄,情绪表达也偏晦然隐蔽,有随侯珠可弹雀而不轻发的态度。至回忆文章时全书质量骤然拔高,有料有味,随后各文格局高度亦大不相同,对翻译与表达共同的“自怡感”属性的诠述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与共鸣感,而多次使用的“镂心刻肾”看的感觉蛋疼
陆谷孙 随笔
人间有戏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本书所选的都是与戏曲有关的文章,是汪曾祺在做北京市京剧团编剧时,二十多年来与戏曲打交道的见闻与思考,每一篇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每一篇都透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内容涵盖“样板戏”的谈往、名人轶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游记、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2017年7月30日 已读
休憩161st,汪公文字不需要再评价,但是正告诸君读书读精选即可莫读全集。汪公忠实粉丝如我都被这本书中无止境的自我重复逼得大怒,几欲起汪公于地下拔住胡须谴责之。如裘盛戎宋士杰萧恩部分不重复多次,此书篇幅可锐减三分之一,可见重复注水之凶,老汪你其实也没有新鲜段子!
汪曾祺 随笔
故人闲话 豆瓣
作者: 黄裳 2011 - 3
《故人闲话》内容包括:一九四六年在南京、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老虎桥边看“知堂”、齐如山的回忆、寻找自我、南开忆旧、记者生涯、在三里河、谈何其芳、卞之琳的事、更谈周作人、温特、忆师陀、悼风子、驶翁遗札、郭沫若、朱佩弦、茅盾印象、许寿裳……
2017年7月25日 已读
休憩155th,此书不劣,持观以消永日不觉光阴虚耗。然期望过高则大可不必。黄裳能力实为有限,识见不精不透,文字功夫一般的很,老虎桥知堂偌大个好题材写的毫不着力并无可观。回忆名人中细节部分大为可读,评人论事则又以政治为褒贬准绳,无趣的很,我最喜欢部分是日记相关内容,大有刀枪剑戟之气
随笔 黄裳
书香琐记 豆瓣
作者: 黄裳 2011 - 3
《黄裳作品系列:书香琐记》包括:第一辑小品;负暄录;闲;闲情;品茶;洒话;茶馆;做文章;秋山图;蟋蟀;家谱;照相;橙子;怀油条;十年旧梦;旧时月色;中秋随笔;冬日随笔;辽远的记忆;湖楼题壁等等。
2017年7月24日 已读
休憩153rd,此书颇有可观之处,如篇幅劈削去一半质量当卓然上升一个境界,自我重复现象太过严重,一个段子讲两次三次犹有可恕之道,讲五遍六遍只能请你去死。黄老于书还是很懂很爱的,但他历史也想谈谈,戏曲也想谈谈,每样又谈不出什么东西,浮皮潦草,书中还自述读他人小品文觉浅,真夫子自道也
随笔 黄裳
师友杂忆 豆瓣
作者: 田余庆 海豚出版社 2014 - 6
《师友杂忆》是一本作者怀念已逝师友的小册子,由十篇文章组成。身为历史学家,作者在本书中缅怀的师友也都是史学界知名学者,包括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周一良、唐长孺、商鸿逵、逯耀东等。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这些师友的交往过程,记述了他们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历过的磨难,特别是对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予以高度敬佩。这些文章饱含情意,留存了不少旧闻,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2017年7月23日 已读
休憩152nd,平实到黯淡,并无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有些篇目见真情有些则是应景之作。周一良说借书就给老田一三轮车,老田把墨水打翻在书上老周也不生气这一份感情非常美好。
田余庆 随笔
书之归去来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黄裳 中华书局 2008 - 1
书中收录文字,一类乃“书的故事”,如《古书的作伪》、《谈“善本”》、《谈“题跋”》、《谈禁书》、《书痴》、《上海的旧书铺》、《访书记》等,娓娓而谈,风雅有致;一类乃怀人之作,追忆与巴金、俞平伯、沈从文、郑振铎、朱自清、冰心、废名等现代名家之交往,前辈风流,跃然纸上。又有数篇辩驳文字,以存历史真貌。
二十馀年来,黄裳先生著述联翩,每每为读书界称赏,尤为不少青年读者爱重。本书从作者的十馀种著述中草选精华,辑为一册,展页览读,当怡然畅心,庶几可免搜检之劳。 书中文字,一类乃“书的故事”,如《古书的作伪》、《谈“善本”》、《谈“题跋”》、《谈禁书》、《书痴》、《上海的旧书铺》、《访书记》等,娓娓谈来,风雅有致;一类乃怀人之作,追忆与巴金、俞平伯、沈从文、郑振铎、朱自清、冰心、废名等现代名家之交往,前辈风流,跃然纸上。又有数篇辩驳文字,以存历史真貌。
2017年7月16日 已读
休憩146th,黄裳文集中最好一本,黄痴于书,多年眼见耳闻手摩挲,上天入地寻钱买,当真所知颇多情真意切,这部分文章是他特长也是读他作品最大的乐趣所在。可惜此老论史论事均属三流水准,有记者常见的广而不精毛病,因此文至论辩之处,立刻令人摇头,持论正时亦搔不到痒处,颇令人不耐
书话 随笔 黄裳
纵心所欲 豆瓣
作者: 辛德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所收文章是都是作者收藏和阅读古代典籍的心得。一部分内容是谈论人所熟知的常见书,还有一部分是讲述作者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但后者也是立足于常见基本典籍来阐释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作者认为,只有尽可能熟知常见典籍,才能把握历史的背景和文献自身的源流,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认识乃至发掘利用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反过来看,只有尽量拓展对文献史料的视野,充分了解各种类别和形式的典籍,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摆正常见史籍的基础地位。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休憩143rd,买书有时收不住手,见辛德勇新书便购,蒐书记好看,此书则太偏辛德勇专业历史地理学,他谈的津津有味,我则体会不上去,抹泪抽自己
辛德勇 随笔
吃主儿二编 豆瓣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吃主儿》的续篇。王敦煌继讲述父亲王世襄和家中两位老人的故事后,又以把视角放到老北京的庭院里,讲述“吃主儿”眼中的花草。书中所提九十多种花草,其实都是食材、药材,都可以为人们食用;同时又由于各自的形态而让人有了摆弄、欣赏的意趣。
“说起来是个景儿,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住在平房里不闷得慌。刚入五月,从城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花儿的、就在胡同里吆喝上了。吆喝声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打远儿,那么的好听,他们似乎把春天的气息也带到城里来了。卖的花儿没几样儿,但瞧着新鲜。那顶着花骨朵儿的蝴蝶花、串儿红、韭菜莲,和不开花的天门冬、麦门冬,每棵的根底下都带着一坨子土。栽这东西省事,找个花盆,或者在院子里挖个坑,把花儿坐到里头,再浇点儿水,它准活。
这么着,没过多少日子,就有能摘下来吃的了。还真去摘吗?看是什么了。黄瓜有摘的,那顶花儿带刺儿的嫩瓜,市场上没卖的,它不够个儿不是。庭院里的,爱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摘,来的就是这口儿鲜。
除此之外,就不摘什么了,摘下来嘛使呀。胡同口外头卖茄子、卖秦椒、卖西红柿,都几分一斤,来个五毛钱的,一个人兴许拿不动。还摘,留着看景儿不就得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情,还有入秋时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九花儿”的吆喝声,都已经消失在九霄云外了。我生活过的那个庭院,和周围几十条胡同里的院落,都在旧城改造、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从此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组成的小区,就是寻梦也找不到它原来的位置了。只有那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2017年7月12日 已读
休憩140th,吃主儿写家常菜,二遍写种植花草菜果,都是实操性很强,看得出很浓厚的生活兴味令人钦羡的。但是这本比起吃主儿差在哪呢?吃主儿全书浸透感情,玉爷张奶奶对工作的认真对传统的恪守对敦煌老的疼爱都极传神且动人,这本书里这部分付之阙如,立刻变成流水账略强,无法勉强。
闲趣坊 随笔 饮食
酒人酒事 豆瓣
作者: 夏晓虹编 / 杨早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酒,可谓泽被众生。古今中外,好酒贪杯者难以胜数,而真正知酒乐饮,且形诸笔墨者,却属少数。本书辑录了包括周作人、张中行、唐鲁孙、金受申、王蒙等现当代58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共69篇。他们中有的是品酒名家,上海的柜台酒、京味十足的大酒缸,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有的是自得其乐,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有的则不会喝,或干脆不喜欢酒,却倒也乐谈酒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携杨早博士编选,内分四辑:辑一“ 何以解忧”直接谈酒,兼及酒故,陶渊明之贪杯,刘伶之沉湎,李白之豪饮,读来逸趣横生;辑二“壶边天下”说各地酒品,苦老酒、绿茵陈、绍兴老酒、回沙茅台,酒未入唇,意已微醺;辑三“酒话连篇”泛谈酒史与文化,既有酿造之法,也有饮者之德,还有酒令之趣;辑四“酒界往事”忆旧念故,或思及挚友,或怀念亲人,或感慨人生,世味在酒香中弥漫。诚如编者所说:“当年的豪举氤氲化为纸上的墨迹,追思起来才更显韵味深长。”
2017年7月7日 已读
休憩139th,除唐周几位颇会生活的闲适者,绝大多数人是怀抱满腔悲愁凄苦仰头灌下辣苦烈酒,而后成了习惯。随着年岁长,虽然还是不喜欢喝酒也没有饮酒习惯,但越来越理解棋王中那句:酒是什么,是老爷们的觉啊!有时候,真得喝个酩酊,才睡得着啊
闲趣坊 随笔 饮食
笔不花 豆瓣
作者: 梁羽生 1990
2017年7月5日 已读
休憩137th,老梁有文化无格局的综合特点借此书全面展示,格局即小,则笔下人物言行皆在无形框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凡报刊填空随笔率多旁征博引信息量充裕,末了几句画龙点睛则全文境界一出,梁输就输在境界上,高度严重不足。这书看个热闹解闷均可,欲有所得只怕很难
梁羽生 随笔
悔晚斋臆语 豆瓣
作者: 陈传席 中华书局 2007 - 3
本书是著名教授、艺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全书文章短小精悍,或论述一种现象,或品评一些人舞,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俯视古今、论道中外。其文章,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推许:“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的才子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事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
2017年6月29日 已读
休憩122nd,真才子书,真言行一致,成一家之言者!身体力行“文当包罗宇宙,以天下为花园”、“心小志大”之道。敢于立言,立论每骇视听而能捍卫。此类人,与之交游谈论,读其著述,乃至各列旗鼓,分庭抗礼而辩,思来尽皆妙趣横生,大开思路。我已无法要求更多,未必观点相同,但是非常满意。
散文 陈传席 随笔
野史杂闻 豆瓣
作者: 黄苗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者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四处游逛;读书杂博,兼收并蓄,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攒了一肚子故事,厚积薄发,将帝王将相的作为、文人雅士的逸事、古今中外的趣闻,一一注入笔端,不仅涉笔成趣,且有深意存焉:对最具史传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正史野史都可明辨是非善恶,杂闻杂说皆能透视世道人心。
2017年6月23日 已读
休憩132nd,浅澄如温水,他书如茶。如果有别的书可读,不必读此书,实在没书看,这书也不至于不可读,只是读完无所得,用朱传席先生话说,人人皆知之事,人人皆明之理,用你作甚?
历史 随笔 黄苗子
吃主儿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2017年6月19日 已读
休憩129th,散文形式写菜谱?还能写出读来觉饿的境地?真的只能说岁月积淀能出玩主,真的玩的明白吃的上讲究,外加真情实感交织,热腾腾的出锅一本好书,点赞
文化 随笔 饮食
80后集体回忆 豆瓣
作者: 杨柳 2011 - 1
本书是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疯狂转载的“李雷和韩梅梅”贴子的原创者,集合一批有着共同回忆和怀旧心境的“80后们”,从儿时的吃、喝、玩、乐、学等各个方面进行“集体回忆”。从个体的角度,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这种抒发是个体的,却可以折射出一代人的光芒,成为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回忆。
编辑推荐:
大白兔、酸三色、小龙人、圣斗士、红白机、跳皮筋、画手表、打口带、兴趣小组、李雷和韩梅梅、皮皮鲁和鲁西西…… 这些是我们80后童年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拔动记忆深处,让当年的“小美好”重新泛起,这种小美好,曾经被我们视为当然,现在却无比珍惜。当我们在现实中为工作、生活杀得头破血流时,一回头,它还在,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像一个温暖的保护罩,让人安心、幸福。包裹着这种温暖,在人生的旅程中奋力前行……
2017年6月14日 已读
休憩126th,且怀一旧,书中几名主笔文字功夫都一般,用在80后专属回忆这一特定领域反倒让人有自我参与其中的亲切感,外加所忆诸事尽都亲切非常,故而不觉其浅,惟恨其不广,玻璃球方便面卡红白机等等尽数未曾涉及,因此读完觉得够本,但没有赚到
回忆录 随笔
旅行与读书 豆瓣
7.0 (24 个评分) 作者: 詹宏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8
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阅读家,一个纵横于文化与商界的实践家,
知行合一詹宏志,他永远保有少年般的热情与好奇,
读着不同的书,走不一样的路,在每次忠于自己的选择里,
旅行就是一段勇敢前进的人生。
2016台北书展年度之书
他像一个归乡的老水手,一个博古通今的说书人,细细述说着旅行中的惊喜和失措,决定与彷徨:
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被旅行社诓骗却皆大欢喜的厨房体验;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峇里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在阿拉斯加天地独行般的行迹;土耳其街摊品尝两个羊头的滋味;京都东京梦幻美食的纪行……十场梦幻旅,别样新人生。
2017年6月13日 已读
休憩125th,与其说是读书与旅行不如说是读书与美食,本书只是用了读书的噱头来和坊间常见美食游记作区分。提及图书多为记载美食供老詹按图索骥的旅行指南与游记,并没有空间留给阅读和思考,从游记层面读来也属寻常。乃是如今常见的序言比正文好看的书。此书的确很适宜同时缺少阅读与旅行时间的人
美食 随笔
文人饮食谭 豆瓣
作者: 范用 三联书店 2004 - 4
本书精选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内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辑二“乡土风味”分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辑三“野味名品”杂谈具体名物与经典小吃;辑四“对酒当歌”集中阐释中国酒文化;辑五“寻常茶话”为烹泉品茗之际的清聊隽语。
2017年6月12日 已读
休憩123rd,49人56篇,陆文夫老汪等吃货达人录有多篇,可惜还是不好吃,读来无食欲,部分人的流水账拖后腿太严重,此书更像是专门为几大高手正名之作,告诉我们,其他的八嘎写吃是实在不怎么行deso
文化 随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