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一生只为这一天 豆瓣
6.2 (9 个评分) 作者: 小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是小宝近年专栏文章的结集。分无关风月、才子佳人、所谓文化、体娱鸦片、怪力乱神五辑。是风月鉴,是浮世绘,是色香味俱全的中文造句宝典。
2012年1月26日 已读
一生只为这一天的这一天是男性一生射精时间之和【八小时一工作日】,全书是短而无味的下三路段子和对自己圈子里柳叶,毛尖几个人的吹捧,花花轿子人抬人么,我真是faint,早就该知道上海这个地方出不来牛叉写手,最多出来个陆灏样的编辑,唉
随笔
京味九侃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萨苏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 1
你见过片警抓妖精吗?你听说过非洲大蟒溜出动物园后遭遇警察的故事吗?蓝天下的机场员工,谈情说爱什么样?花贼闯入大学女生宿舍使用的另类武器是什么?
《京味九侃》以片警故事、蓝天逸事为主打,收录北京侃爷萨苏最新、最有趣的京味段子。每一个故事都是萨苏亲身经历、,每一个人物都是他亲眼所见,佐以其诙谐有趣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点评,读者必将开怀痛笑,增长见识。
2012年1月19日 已读
萨苏,真你妹能贫啊!故事笑死我了,非常有趣,萨苏之文如奶油,偶尔一读,堪称绝妙,多读就有点小腻了,这本,连同中国厨子等几本萨苏文集,是最好的厕上书,一次酣畅淋漓的大便时间,正好读完一则,不过记得,如果不是坐马桶就算了,免得不舍得放下书,导致两腿蹲的酸麻啊~
萨苏 随笔
听橹小集 豆瓣
作者: 王稼句 2009 - 9
这是当今最棒的随笔文字。作者自如地穿梭于旧史笔记与今日现实之间,不论写人、记事,还是考证地方风物,皆有情趣,富文采,而又不雕琢,不做作,一派自然天成之气象。
2012年1月17日 已读
毫无特点的书话,对毛笔以及名笔产地的描述很见博学,除此之外平平无奇,写好书话真的很难,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陆文夫先生去世后,作者不禁慨叹【苏州无人也......】
书话 随笔
生涯一蠹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傅月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阅读与写作”有关文章。全书内容按张潮《幽梦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与深刻的阅读心情;“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以阅读身世,为时代显影,点缀若梦浮生;“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游走评论与札记之间,听作家之言而观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等,所见广,所论远,撩人遐想,发人深思。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2012年1月17日 已读
止庵应该把这本书捧回家去,学学怎么把文章写得有技术含量又有趣味性,不觉枯燥引人入胜
书话 随笔
茶店说书 豆瓣
作者: 止庵 中华书局 2009 - 7
本书为止庵最新读书随笔集。文中内容或涉事实,或涉思想,或涉生活,但皆因读书而生。虽是作者一己的阅读体验,却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2012年1月16日 已读
止庵的书里算是比较好的一本了,可惜止庵一直是个写不出100%有价值的东西,又不会在趣味性和技术性中找到微妙平衡的人,所以这本书可读性不强,唯一好的就是大众性,一个中等读者就可以发现止庵评论的书他都读过,对于这点,我不予评价
书话 随笔
尚书吧故事 豆瓣
作者: 扫红 中华书局 2009 - 9
几个对书异常痴迷的爱书人在深圳这样一个热闹的地方开了一个安静的书吧叫“尚书吧”,经营旧书、红酒、咖啡及其他。于是,深圳的爱书人有了一个可以寄托心灵的家园,一方书香浓郁的净土。在这个有趣的地方,每天都会有一些有趣的人出现,每天都上演着有趣的故事。同样有趣的书店老板扫红将这些人、这些事用有趣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有了“尚书吧故事”的诞生。这些可爱的人、有趣的事在扫红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是那么的鲜活生动,而这些故事传达出的那种喧嚣中的沉静,浮躁中的坚守则带给我们长久的感动。
2012年1月16日 已读
写这本书的女子很有趣,这本书也很有趣,其实实用价值已经超越了趣味性,现在很多书友雄心勃勃的打算联手开个书吧之类的地方,这本书告诉你这样做的快乐,和这样做的问题,问题很现实现实很苍白无力,但是这个小女子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自得其乐,另外,书店客人众生相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无论尚书吧结局如何,她都认识了非常有趣的一群人,这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另外,此书记录的几个当代藏书家收藏散佚的过程触目惊心,想必,我死之后,我的收藏也会如此悲凉的星散,直到再也找不回吧,唉,只要不至于生别离就好
书话 随笔
书情书色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胡洪侠 中华书局 2009 - 9
本书是“准笔记体”的书话短章。作者东采西撷,忽中忽外,有人有己,亦正亦邪,试图营造出一点小趣味,温暖那些或痴或狂的读书爱书藏书之人。本书笔调轻松诙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2年1月15日 已读
这本书作者以书话为生,这本书是其作品中质量最高的一本,是嗜书人的世说新语,记述了书痴书狂,毁书者,藏书者,编书者的奇闻异事,有趣的很,从这本书来看,古今中外的藏书家有很大部分并不读书,我很诧异,如此藏书一生又有何益,藏书千卷何如读书一本?另外作者的感慨【嗜书日深以后,往往不爱新书,一心只向旧书摊去】和纽顿的看法【既然你喜欢阅读,难道你不觉得该对那些你喜欢的作家尽一点义务吗】都深得我心,构成了我购书的原则性观点
书话 随笔
一路走来一路读 (增补本) 豆瓣
8.7 (15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本书分为“走路”与“读书”两个部分。作者旅居美国,延续自己一贯的风格,在不断的阅读和造访一个个城市、小镇时,信手拈来发人深省的故事。——“我们随着美国思想开拓者的足迹,在朴素的土地上行走,阅读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也把看来、读来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2012年1月15日 已读
林达依然是那种作风,文笔平和修饰不多,语气则循循善诱,这种循循善诱的语气是我不喜欢他们的原因之一,但是吊诡的是,我实在不能否认每次读完他们的一本书都会学到很多东西,林达善于挖掘历史事件中个人魅力与人格感染力超群者,如朗医生,古特温等,这本书对西班牙政治演变的细致描述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佛朗哥,知道了我国史学扭曲的不只是本国人,还知道了很多例如猪肉桶条款,黄狗合同等知识,此外这本书对特蕾莎嬷嬷内心挣扎和民主健康程度判别标准的描述也非常的有价值,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是【制度应当提供方便的途径,使民众和国家的思考可以更加顺利的积累,从而走向成熟】
林达 随笔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2012年1月12日 已读
如果逻辑框架没搭好,就别出来写书了吧,或者说,如果你的文笔可以了,那么就出来写书吧,详评见长评
文化 随笔
祖国的陌生人 豆瓣
7.2 (24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失落,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
这本书在形态上或许杂糅,游记、人物、评论,都混合其中,但是其主题仍很清晰,它试图展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断裂感。
2012年1月12日 已读
许知远,也只有现在这点本事了,那个在镀金中国里激烈的议论和抨击,发出的言论尽管有时偏激而理想化,也会有知识,理性和智慧的碎片在其中闪动的人不见了,而这本书可以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一部分人仍然身处贫困陷阱,走出去的另一部分人则面对着中等收入陷阱】,完了,二三百页全是对这句话所举的例证,许知远这么多年不进反退,他看不出如今中国已经度过那个揭示问题的阶段,所有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推动正斧解决问题的手法和压力,可是许知远已经失去了说出有价值言论的能力,或是根本无力进行高层次的思考,所以写出了这种如果诞生在八十年代会是本经典而在今天一文不值的书,不禁让我想起熊培云,一个文风踏踏实实的不像公众知识分子,却一本比一本言之有物的家伙,我也许该去买一本【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了
许知远 随笔
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1
2012年1月4日 已读
这本书是董桥对轰空政府官员及大学校长讲演中中英文稿的臧否言论集,文章极短,每篇指出一个问题,是标准的咬文嚼字杂志体,说的很不错,问题很有代表性,但是我要吐槽两点,第一,董桥你可以干点更好的事情去,第二,你丫四万六千字也好意思出本书?
董桥 随笔
博览一夜书 豆瓣
作者: 董桥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 1
2012年1月2日 已读
一旦董桥停止那豆芽菜上刻舞榭歌台般过多过繁的修辞,他立刻变成了个深沉而睿智的长者,随笔短而有味,颇耐咀嚼,评论钱默存公和几个西方作家都中肯而得其精要,几篇关于电影的随笔里指出中国影评人只能看出宁静巩俐美貌却看不出一身戏骨说得很对,回忆沈尹默书法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令人心痛,当然最值得吐槽的还是董先生煞有介事的叙述自己【最怕写序,万一写不好,人家一本书几万字的成绩就要减了成色】我不禁吐槽,除了你老董,谁好意思一本书就几万字而已?这本书是标准的董桥,一页两百字不到,二百多页也就五万字,读来如汤沃雪,须臾便尽,董桥不玩文字雕琢时,有一点亘古不变万古长青,书短啊短啊短,不管你爱读还是不爱读,短啊短啊短
董桥 随笔
东写西读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陆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陆灏“近年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里面充满了这类有趣的中西文史资料,甚至直接就是由“文化八卦”组成的小品,读来让人甚生愉悦——按照“知趣相得”的信条,读书就不妨像陆灏那样。
在本书中,你可以读到:钱钟书和杨绛曾怎样捉弄傅雷,潘光旦巧译希腊美臀爱神名字等谐谑故事,牛郎织女神话经过什么样的解构,赵孟頫代夫人写信到末尾,竟顺笔署了自己的名,《洛丽塔》电影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福尔摩斯是不是以王尔德为模特,西方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如何不爱惜书籍甚至以毁书为乐,《花花公子》原来刊登过好些文学名家应约写的严肃作品……都是一些妙趣横生、幽趣别具的小文章。
2011年12月20日 已读
当真好读,咀嚼过后口齿留香,陆灏经营了一本万象,写了一本好书,果然与文字打交道一生,自身功力毕竟不俗,而且眼力更是超卓,旁征博引诸家妙文,写的生动有趣,难得一见的好书
随笔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坦白说质量一般,关于文论的几篇主要围绕自己【读书目的是享受】的论调进行论述的,价值最高的是第一篇,深入浅出,每个喜欢读几页的人都会很舒服的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心声,而占全书篇幅最多的对若干经典作品的评述以及对作品作者看法这一部分质量就相对一般,因为毛姆深邃老练的风格没有体现的很明显,也因为这位先生选的全是大经典,被人评论来评论去的不朽之作,尽管是毛姆,能说出的新东西也不多,老实说比起奥威尔来,毛姆在随笔上的功夫还真是输了不止一筹啊
毛姆 随笔
琼美卡随想录 豆瓣
8.7 (6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2011年12月13日 已读
这本书中的木心显得很勉强,思路依然雄奇而独到但是似乎有些不必要,此外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高傲态度让人不喜,较其他几本大有不如
木心 随笔
今朝风日好 豆瓣
8.1 (28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作家出版社 2008 - 1
在《今朝风日好》这本书中,董桥开始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
书名取自丰子恺的“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今天的董桥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依然执着的美好期盼。
内附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2011年12月11日 已读
一向以为董桥勾勒文字过分精雕细琢入了魔道,矫情的文笔为四娘先声,这本书完全不同,是董桥先生老老实实甚至是动了真情写下的,文笔朴素,赞美发自肺腑,没有其余散文那种过分修饰反显得言不由衷的缺陷,整部书都是关于书的版本,插画,藏书故事,老书人之类的内容既有情感,又有深度,读来心生温情,与先生距离感全消,如沐春风
随笔
即兴判断 豆瓣
8.5 (4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2011年12月10日 已读
拍案狂笑,连呼妙绝,这就是我想要的木心,这才是我想要的木心【遇自谓持平常心而满口平常语者,挥之如蚊蚋】【这就是为何我说合则来不合则去,因为我不舍得丢下的人我自己肯定会去逢迎会去留住的,那种被搔到痒处的感觉极妙,极妙,除却木心,少人可以连续击中,我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些文,出于对智慧的景仰,和为自己树立将长成何等人的楷模
木心 随笔
素履之往 豆瓣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多有两万七千行的诗剧,峰峦重叠的逻辑著作,哥德、黑格尔写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无头绪。 蒙田勿事体系,尼采戟指架构体系是不诚实——此二说令人莞尔。虽然,诚实亦大难,盖玩世各有玩法,唯恭,恭甚,庶几为玩家。吾从恭,澹荡追琢以至今日,否则又何必要文学。
本书共三辑,主要内容:庖鱼及宾、朱绂方来、白马翰如、巫纷若吉、亨于西山、翩翩不富、十朋之龟、贲于丘园、丽泽兑乐、与尔靡之等。
2011年12月9日 已读
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都近似语丝的堆砌,任由意识游走,有一搭没一搭的叙述或者评论,经常有精彩的句子点亮你的思绪但是压根不能串成系统,不过这已经很好,很好的一本书【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木心 随笔
老俗事 豆瓣
作者: 周简段 新星出版社 2008 - 4
访善话当年,悠久名吃说南北,便宜坊和全聚德,柳泉居与沙锅居,煎饼果子锅巴菜,玉堂酱原松花蛋,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本书一百多篇美味佳肴的文章,既有名菜佳肴,也有地方民间风味、佳酿名茶和蔬菜鲜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很多著名的老小吃还追溯其历史渊源,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令人回味。图文并茂。收录100多幅难得一见的关于吃的老照片。
======================================
便宜坊和全聚德
吃过北京烤鸭的人无不称好,却往往只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今得知者相告,很值得一记。
原先京都有两家烤鸭店——前门外鲜鱼口的便宜坊和前门外肉市的全聚德。前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业,经营焖炉烤鸭;后者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业,经营明炉烤鸭。
焖炉和明炉有何不同?据了解,前者使的是高粱秆,填满炉便点火,俟炉中烟净无焰,便置宰好洗净的鸭子于炉中,关上庐门焖烤,因火力不很旺,烤出的鸭特别鲜嫩、柔软,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不过一炉只能烤五、六只鸭。后来全聚德发明用明炉烤鸭开业,将净鸭置于炉中,使用果木燃料(最好是枣木),一炉就能烤好二、三十只,烤出的鸭特别香酥。
入炉以前的净鸭已经过一段工序繁多的处理过程。选鸭是京郊特产的“填鸭”,十分丰腴。然后是宰鸭、去毛。以光鸭到净鸭还须经过打气(鼓起骨架)、掏膛和洗膛(均不得破皮漏气)、挂钩(选在合适处)、烫皮(用开水浇)、打糖(用饴糖水浇)、晾皮(阴干)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严格,若有不慎把皮弄破一点,便会因漏气而不能入炉。烤鸭的时候,还须用高粱秆塞住屁股,用开水灌入膛内,以弥补本身水份不足,以保持鲜嫩,并达到外烤内煮、成熟均匀。鸭胸脯部份皮嫩,烤的时间不宜过长;鸭的侧面和背部,以及后膛部份,都因较为背火,烤的时间应稍长一些。总之,掌握火候均须恰到好处,处处燎匀。这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术。现在仍然健在的著名老技师张文藻和田文宽,都掌握得极为娴熟。还有一些技术也相当好的年青技师,如甄华民、任春德、刘德长等,已为日本友人聘为专家,前往日本开业传技。
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的烤法虽有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烤好的鸭都是皮酥肉嫩、色艳味鲜、油多不腻、久吃不厌的特点。吃时佐以黄瓜、萝卜、大葱、蒜泥,配食荷叶饼、甜饼或空心烧饼。最后,鸭架子做汤,汤色乳白,鲜美可口,解渴消食。
后来烤鸭的吃法更加细致,发展到吃“全鸭席”。用烤鸭身上的不同部份,分别做出炸鸭胗、炸鸭肝、卤鸭膀(去骨)、拌鸭肠、糟溜鸭三白、鸭四宝、鸭脯、金鱼鸭、炒鸭心、酥炸鸭卷、会鸭舌等几十种菜。
由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店发展起来,王府井、和平门外以及有些大饭店都有烤鸭店或兼营烤鸭业务,生意兴隆。
仿膳话当年
友人馈我仿膳细点一匣,内有荟豆卷、豌豆黄、小窝头、甑儿糕等。
仿膳座落在北海公园漪澜堂。品尝着细腻的豌豆黄想起当年在“仿膳茶庄”小酌的情景。
1924年,冯玉祥命部下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宫中御厨也就散落民间。大约在1925年,原在御膳房菜库当差的赵仁斋,约了御膳房名师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在北海公园北岸办起“仿膳茶庄”,这便是“仿膳”的创始人了。
坐在高爽的舒卷自如的天棚下面,面对着邻邻的太液柔波,望着蓝天和变幻的白云,品着香片茶,吃着仿膳特制的美味佳肴,真是如临仙境。该处茶点,非同一般,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如所制豌豆黄,定要用京东四眼井之白豌豆,在豌豆煮烂后,要用马尾编成的箩过筛,故而十分细腻可口。再如肉末烧饼这道小吃,烧饼用炭火细烤,外酥里软,肉末则炒得不腥不腻。记得一位食客说:慈禧某夜梦见吃烧饼,次日早点,果有肉末烧饼,以为替她圆了梦,便将做烧饼的赵承寿叫去,赏了尾翎和20两银子。肉末烧饼从此出了名。
至于小窝头,据说是八国联军占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经昌平西贯市,“老佛爷”饿坏了,一个姓李的农民献一个窝头,慈禧吃得很香,后来便让御膳房照做。这倒难坏了厨师,只得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精制而成。外间传说小窝头是栗子面的,其实不确。此段趣闻,倒颇似相声中所演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记得当年仿膳茶庄也做一些官中传统炒菜,印象最深的是“四抓’、“四试”、“四酥”。所谓“四抓”是抓炒腰花、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大虾。这是慈禧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的拿手菜。所谓“四酱”则是炒黄瓜酱、炒胡萝卜酱、炒榛子酱、炒豌豆酱;所谓“四酥”,则指酥鱼、酥肉、酥海带、酥鸡。这些宫中名菜做工精细,色彩美观,味道醇鲜清淡,很受顾客欢迎。此外加清炖肥鸭、清沌鸭舌、溜鸡脯、樱桃肉、响铃以及夏令美味西瓜盅等等也都是仿膳的拿手好菜,无不脍炙人口,色、香、味、形俱佳。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哦,我不打算再看关于吃的文章了,看顶了,这本写的也不坏,而且全面的很,我饿了
文化 随笔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2011年12月3日 已读
开篇文【九月初九】关于自然与文学【不相干的相干】已经让我叹为观止,继而对诗经汉赋的吐槽实在是不服不行,而评论释家对自然的态度【始于慈悲为本而止于无边的傲慢】彻底让我淡定不能,有跪读的冲动,而这才是第二页,木心依旧是惜语如金而泼洒观点如雨点落珠的家伙,精辟的评论和思想拥挤在不长的文章中,让有着密集恐惧症的我望而生畏,读到意识流教科书般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时,第一遍读完朦胧若有所得若无所得,忍不住站立起来一边朗读出声一边漫步行走,读完一遍胸口暖洋洋,如同当年连读几次劝进表,收束全书的上海赋质量就相对一般,因为陈存仁先生珠玉在前,木心又是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列举笔法,有价值的就是他多写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片段,让我微笑想着【小小册那颖的家以前就是这样子哦】
木心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