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惟妙惟肖的爱情 豆瓣
作者: 方方 2014 - 7
本书讲的是建国后大学历史系教授禾呈家两代知识分子的故事。父亲禾呈和表姐雪青是第一代,他们经历过“反右”“文革”,禾呈进过干校,雪青进过写作班子。拨乱反正之后,禾呈进了大学教书,表姐雪青下海经商,成为第一代先富起来的人。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待遇日益改善,禾呈终于有了一间书房,却退休了。双胞胎儿子惟妙和惟肖是第二代,惟妙子承父业考博士,做大学教授,惟肖没考上大学早早工作。在这个裂变的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禾呈家因而分成了“读书永乐派”和“读书臭屁派”两个阵营。“永乐派”恪守书本道理,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是被现实碰得灰头土脸。“臭屁派”以“无知者无畏”的闯劲,随机应变而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一场读书人与商人、博士生与高中生的PK,迸发了许多可笑可叹的细节。作家写尽了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斯文扫地;也写尽了这个时代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其间的时代之伤,让人掩卷长叹。
2017年5月29日 已读
太差了,看在篇幅短的份上才坚持看完了。方方好像写不好知识分子,角色全都像假人一样,特别苍白而没有说服力。读了她不少中短篇,得到了这么个印象。不知道《乌泥湖年谱》是不是好些。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用一生去忘记 豆瓣
作者: 张欣 作家出版社 2008 - 3
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来得及发生的那种。
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有它难以预料的结果。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人是善恶同体的,而人生的所谓得失取舍也是同体的,它们并蒂而生,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著名女作家张欣潜心五年精心打造的长篇悲情小说。作者以老到简约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复杂的令人唏嘘的现代传奇故事,塑造了亿万富翁、高级官员、富家女、金领男、打工仔、黑社会“砍手党”等现代都市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难以预料的命运碰撞,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如作者所言:“人是善恶同体的,而人生的所谓得失取舍也是同体的,它们并蒂而生,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本书结构严谨,叙事简明,意蕴丰厚,令人叹惋,是女作家潜心多年,备尝艰辛的结晶。作者表示:“缺失了唯一正确的价值观的小说并不好写,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有好多时候,我已经写不下去了,一面要照顾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面要关注情节的合理发展,同时千条万绪的线索开始渐渐汇拢,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有多种可能性,都要做出正确的可信的选择。写这部小说真是又苦又麻烦,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是这种挑战同时也带给我写作的快感吧,内心深处我希望能够驾驭复杂和有难度的创作。”这样的作品相信不会令喜爱作者作品的读者失望的。
2017年5月28日 已读
距离上一次读张欣至少过去20年了,惊讶地发现她还在写,也感慨居然感觉都没有变。还是那种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但是又比池莉这样的多出一些商业气。她真的应该算一个通俗作家,这部作品以通俗小说的标准来看,可读性挺强,但也是读完了就完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哪里来哪里去 豆瓣
作者: 方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8
“中国短经典”丛书方方卷,收录著名作家方方创作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言午》《禾呈》《幸福之人》《纸婚年》《哪里来哪里去》等。
2017年5月27日 已读
方方早期的短篇小说,同名篇目和《一唱三叹》最好。相比起她想着力的描绘知识分子时代遭遇的那些故事,倒还是写底层百姓的那几篇更好看,有情也有笔力支撑。而前者篇目的不耐读,主要体现在语言密度和情节的丰厚程度都不足。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2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7年5月22日 已读
这样血淋淋的书写不是谁都有勇气做的,我读出飞蛾扑火的惨烈,亦感受到以生命与黑暗相搏的必死之决心。在这个意义上,林奕含其人其文都特别值得敬佩。我感觉到一种来自写作者生命深处的纯粹性,和阅读三岛由纪夫的某些作品时感受相近。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Lying on the Couch 豆瓣
作者: Irvin D. Yalom Basic Books 1996 - 7
There is plenty of lying going on in psychotherapy offices to be found in Irvin D. Yalom's novel Lying on the Couch, and the lying is of every type defined in your average modern dictionary. Among those doing the lying are Carolyn, who hopes to ruin the career of psychotherapist Ernest Lash because she believes his advice led her husband to seek a divorce. Then there is the gambler whose plan is to lure another psychotherapist into malpractice so he can sue and pay off his debts. In Yalom's wor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apist and patient is a tricky one indeed, and it's sometimes hard to tell who needs advice and counseling more--the patient lying on the couch or therapist sitting nearby.
2017年5月21日 已读
拿文学的眼光看,这本书在谋篇布局上比起《叔本华的治疗》要差一些,论思想上的震撼性则不比《当尼采哭泣》。但此书仍是叫人一开始读就放不下,并且我觉得应列为心理卫生从业者的必读书:职业伦理方面最容易出差错、诱惑性最强大的那些方面,这本小说全都涉及到了,而且写得惊心动魄。亚隆能够想到并写出这么一部作品,真是太令人钦佩了。
Irvin_Yalom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火车 豆瓣
火車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日]宫部美雪 译者: 张秋明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
火车:冒着火的车子。 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
------------------------------------------------------
力压《白夜行》,获“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年总榜第1名
获第6届山本周五郎奖
周刊文春推理榜年度第1名
英国《卫报》评选亚洲10大推理小说
------------------------------------------------------
和也的未婚妻彰子失踪了。
两人认识一年四个月了,正筹办婚礼。彰子说从未办过信用卡,和也替她申办,却被银行告知她早已破产。第二天,彰子就消失了。
和也请警察本间帮忙寻找。本间来到彰子工作的地方,发现她的履历表全是假的;进入她的住处,发现生活的痕迹几乎全抹掉了;找到受托办理破产的律师,发现真正的彰子另有其人!
她究竟是谁?
------------------------------------------------------
《火车》是日本20年来最了不起的推理悬疑小说。——《读卖新闻》
恋爱中的男人 豆瓣
作者: 马丁·瓦尔泽 译者: 黄燎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恋爱中的男人》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作了他在1823年,古稀73岁时,在马林巴德的度假胜地对19岁少女乌尔丽克•冯•莱维措一见倾心的黄昏恋故事。本书为年过八十的作家马丁•瓦尔泽根据歌德晚年真实故事所著长篇力作,作家从歌德的视角出发,充满理解和同情地描写了这段充满爱恋与嫉妒、信赖与疑虑、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忘年之恋,因此这不是一段名人的风流逸事,只是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男人的由衷心曲。歌德的这段黄昏恋在德国为人津津乐道,新书甫一上市就引起广泛热议。
2017年3月8日 已读
在一场惊心动魄却必然以遗憾收场的忘年恋里,有暮年的歌德、热情的歌德、诗性的歌德、卑微的歌德、文字魔法师歌德……叙事自由而奇妙迭出,翻译也流畅、雅致。老年瓦尔泽的笔下,是世故与天真相碰撞而来的精彩。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去他的戒律 豆瓣
Interdit aux Chinois et aux chien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朗索瓦·齐博 译者: 沈志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出气小说”还是“反精神自传”?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引发风波
………………
※编辑推荐※
本小说1997年在圆桌出版社出版后,法国各大报刊反应良好,大力推荐。俄罗斯立即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界一片赞扬声。也许咱们中国读者还不太习惯这类小说,但作为了解当代法国小说动态不妨一读。
——著名旅法翻译家 沈志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
※名人推荐※
作品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它以卢梭《忏悔录》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
语言格调与语言色彩是塞利纳式的,辛辣的、粗野的、反讽的、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
真正使读者耳目一新、引人思索的还是作品中的这个“我”,他骇世惊俗,使人震撼。这是一个“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有蔑视芸芸众生的狂傲,并以世人特别是手下败将的失败为乐。他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善攻能守的角色,全身都是“盔甲”,能做到滴水不漏。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柳鸣九
2017年1月22日 已读
写得汪洋恣肆,想象力与感受力齐飞,不少段落都有种奇异的抒情之美。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二战的部分,因怪异而真实。阅读感受比较难形容,好像拿一只放大镜看昆虫的感觉吧,既觉神奇,又有点震惊。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2017年1月20日 已读
读着特别令人舒心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一直以为是演讲稿,看到后记才发现不是。谈过写作技巧和过程的作家不算少,村上这本可贵在一点也不故弄玄虚,既不强化文学创作的神秘性,也没粉饰劳作所需的磨砺和持之以恒。反正读后我没时间写小说的焦虑缓解了一些,也决心让自己的读写生活变得更有routine。
外国文学 小说研究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日本
无人生还 豆瓣 Goodreads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8.7 (9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夏阳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边一座孤岛上的豪宅。客人到齐后,主人却没有出现。
当晚,一个神秘的声音发出指控,分别说出每个人心中罪恶的秘密。接着,一位客人离奇死亡。暴风雨让小岛与世隔绝,《十个小士兵》——这首古老的童谣成了死亡咒语。如同歌谣中所预言的,客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游戏结束后,竟无一人生还!
2017年1月15日 已读
3.5星。情节紧张刺激,作为休闲娱乐书绰绰有余,但结尾靠一封信来揭开真相显得潦草了,缺乏对作案动机的有力解释。不过,关键处的“潦草”和“失真”其实也是我对我读过的大部分推理小说的感受。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英国
禁色 豆瓣
禁色
9.0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老作家桧俊辅藐视道德和凡俗,崇尚极端的唯美主义。因生来貌丑,为先后三个妻子不爱,他遇到英俊的同性恋青年悠一后,决定将悠一塑造成艺术品,向他得不到的女人展开报复……
2017年1月14日 已读
三岛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真的,这是他28岁时写出的作品。仅仅因为作者是三岛,我才会读故事内容本身并不吸引我的这本书,然后就发现它的叙事实在是太令人著迷了。悠一作为美与欲的概念性化身,最终却要活在衰朽和死亡的精神性玷污之下。那些关于美的论述,我还是没全搞明白,不过比读《金阁寺》时好像懂得多些了。
三岛由纪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爱情和其他魔鬼 豆瓣 谷歌图书
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
8.7 (9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
德劳拉神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长发委地的少女,坐在一扇无始无终的窗户前吃葡萄,窗外是大雪覆盖的原野,女孩每吃掉一颗,葡萄串上就又长出一颗新的来。
他被派往克拉拉修道院为一个女孩驱魔,十二岁生日前夕,她被一条疯狗咬伤了脚踝。
踏进修道院,神父愣住了:和他梦中吃葡萄的女孩一模一样!
在那间幽暗破败的牢房里,他们疯狂地相爱了。
★万物都和爱有关 ,献给浸在泪水之中的人们
★爱情是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它是一种病,在《爱情和其他魔鬼》里,它是疯狂的魔鬼。
《爱情和其他魔鬼》是马尔克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是马尔克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
★从写法上,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魅力可以与《百年孤独》媲美,故事围绕四五个人物展开,以十二岁女孩和中年神父的爱情为主线,魔幻依旧魔幻,现实更加现实。
★ 这些天里,女孩问过他,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能战胜一切。
“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2016年11月11日 已读
久违的那种阅读快感,浓重、热烈。情节上的前后呼应与行文中恰到好处的抒情,再加异域色彩和神秘感,几乎可以让人忽略它对天主教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影射,而完全把这作为一则传奇故事来读。
加西亚·马尔克斯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文学 文学
In the Skin of a Lion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Vintage Canada 1996 - 6
In the Skin of a Lion is a love story and an irresistible mystery set in the turbulent, muscular new world of Toronto in the 20s and 30s. Michael Ondaatje entwines adventure, romance and history, real and invented, enmeshing us in the lives of the immigrants who built the city and those who dreamed it into being: the politically powerful, the anarchists, bridge builders and tunnellers, a vanished millionaire and his mistress, a rescued nun and a thief who leads a charmed life. This is a haunting tale of passion, privilege and biting physical labour, of men and women moved by compassion and driven by the power of dreams -- sometimes even to murder.
2016年10月6日 想读 最近在看干巴巴的社科英文,就怀念起英语文学的美。接触过作品的作家里数翁达杰的文字最诗意,诗意到炫目。我决定写完期中论文就开始读这本书。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英语文学
Providenc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ookner, Anita Random House Inc 1994 - 1
This brightly polished yet immensely touching comedy presents the romantic quest of Kitty Maule, who, in revenge against the impossibly charming and elusive man who rejects her, resolves to become "totally unreasonable, totally unfair, very demanding, and very beautiful," to any number of others.
2016年10月3日 已读
在两个世界、两种气质之间勉力挣扎的年轻知识女性,被撕扯的不仅有日日需要面对的身份归属,还有文学与现实之间两相映照的冷酷。其实读到结尾会觉得似乎什么也没说,只不过是一段波澜不惊的故事,但所有的波澜都发生在不为人知的内心角落,让平凡的读者们不由自主跟着产生认同。Anita Brookner的书我是第一次读,喜欢她行文的优美、爽利与机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英国 英语文学
望春风 豆瓣
8.0 (60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2016年9月11日 已读
前2/3特别好,后面近年的部分弱了些,这也是很多同年龄段中国作家的共同弱点。在描写当代生活上,这几年读到的作品中《日夜书》做得最好。第一人称叙事只是个幌子,虽然我会更喜欢叙事人彻底作为历史的一个影子在行文中隐藏得更深一点,但现在这种抒情和套层的结构确实更有格非的特色。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格非
盲歌女阿凛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上勉 译者: 林青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盲歌女阿凛》包含五个故事,分别是《越后筒石亲不知》《桑孩》《盲歌女阿凛》《有明故事》《三条木屋町大道》。越后杜氏出门酿酒时,妻子遭到同村人强暴,她决心忍气吞声,却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被逐出师门的盲歌女阿凛带着一把三味线、一副手艺,漂泊流浪。途中她遇见一名逃兵,结伴上路,殊不知不幸正在悄悄降临。水上勉以劳动人民视角描写了背井离乡的酿酒师、沉默寡言的农妇、心灵手巧的鞋匠、无依无靠的盲歌女。坚强、孤独的女性使作品更添一份凄怆。
2016年8月28日 已读
读的第二本水上勉小说集,我非常喜欢。作家始终以写实而不掩同情的笔调刻画底层女性的遭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细腻、细致,语言淡却有力度。对于战争的压榨下民生的凋敝也多有表现。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短篇小说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豆瓣 Goodreads
9.3 (110 个评分)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 焦菊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9
本卷包含契诃夫经典名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按创作时间排序,并收录焦菊隐写于1943年的《<樱桃园>译后记》。这三个剧本,虽然故事不同,所表达的都是契诃夫始终关注的主题:他憎恶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只知道用一些不连贯的空谈,对“未来”的空想,以充实当下空虚没落偷懒的生活的灰色的人群,他同情勤苦劳动却被毁灭了幸福和希望的另一群人,他用抒情诗一般的结构和台词、背景描述,创造了现代戏剧的开端。
2016年8月14日 已读
生活的步步紧逼、层层压榨和灵魂深处的无力反抗,空虚感的日常莅临和在远处如曦光般出现的希望,一个阶级的没落和时间性的彻底改写,这些或许可以概括三部戏的共同内容,但归根究底,契诃夫记录下了现代性到来的转折点。我最喜欢《三姐妹》,那个永远到达不了的莫斯科。
俄罗斯 外国文学 契诃夫 戏剧 文学
长河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长篇杰作,可惜只完成第一卷,易使人想起断臂的维纳斯。
作者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为背景,写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自然景物的明朗,小女儿性情的天真纯粹以及牧歌谐趣的点染,增加了生活的光亮。但面对现实,更造成了作者和读者无法排解的隐忧。
作品形式的精美与情感的深致,使一切介绍均属多余。
2016年7月25日 已读
特别能带来审美愉悦感的一本小说。我很庆幸在这个年龄才开始系统地阅读沈老作品,因为文字间的许多余味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体会得到。十几万言叙及了湘西的峻美乡土、淳朴人情、家国的安与不安,还有淡却深重的情怀。序言也写得特别好。不夸张地说:人生添一恨,恨《长河》未完。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陆小凤传奇4:银钩赌坊 豆瓣
6.9 (29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5
陆小凤被“银钩赌坊”的老板娘诱入圈套,被人诬陷杀了罗刹教主的儿子,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他要到冰天雪地的拉哈苏,去寻找四个奇怪的女人……这场豪赌,究竟谁是庄家,谁是 玩家,谁是赢家?
2016年7月20日 已读
绕来绕去,情节的反转快把人绕晕了,但是不用担心主角会死,也是一种轻松。古龙的套路不能连着看太多,今年看完这一本就够了。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5 (14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6 其它标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6年7月15日 已读
打动人的力量来自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记叙所打开的历史闸门。从这一特定事件出发,议论和回忆中难免要涉及二十世纪苏联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侧面。记录下的是一个特殊事件,而读者所可能体会到的,则是对制度和人性的反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描写的是切尔诺贝利,而在于它写出了我们自己: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和对生命的向往。
俄罗斯 外国文学 文学 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