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骆驼移动图书馆 豆瓣
作者: [美]玛莎·汉密尔顿 译者: 姜娴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生活在纽约的菲儿陷入了工作的低谷,正当她灰心丧气的时候,偶然得知了骆驼移动图书馆的存在。于是她启程前往遥远的非洲肯尼亚米帝帝玛部落,决心协助骆驼移动图书馆的工作,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
然而,部落对骆驼移动图书馆的造访并未全盘皆收,现代文明的善意介入,反而与当地的部落传统发生了摩擦。两本书的神秘失踪,更是加剧了图书馆与部落之间的重重矛盾。古怪的疤孩、孤独的小女孩卡妮卡、倡导阅读的乡村教师、反对阅读的教师妻子、极端保守的部落长老……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所有事都成了千头万绪的难解谜题。
对菲儿和骆驼移动图书馆而言,这既是一个人自身的人生救赎,又是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洗礼;既是一场梦想与现实的激烈交战,又是一场多重视角下的人性探索。
--------------------------------------------
在骆驼移动图书馆到来之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世上还有那么多包装艳丽结实、内页柔软芬芳的书。
——小女孩卡妮卡(来自米帝帝玛部落)
作者生动多彩地描绘了当地的游牧文化,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罕为人知的世界。
——《今日美国》
整个故事千头万绪,妙不可言。
——《纽约时报》
所有的人物角色都轮番登场讲述故事,到头来,每个角色都被移动图书馆改变了,只是改变的方式出乎我们的预料
——《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也是一部真实感人、张力十足的长篇小说,大胆描绘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并记录下两种文明在碰撞时所产生的谜题与灾难。
--------------------------------------------
在遥远的米帝帝玛,有一种由骆驼背载书籍的移动图书馆。
书籍一旦遗失,惩罚就会降临。
一些书籍、三只骆驼、四位图书管理员,
巡回于非洲肯尼亚北部十公里内散居的部落。
从繁华城市远涉而来,
她的善良与梦想,是沙漠里的绿洲,
还是一场海市蜃楼?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巴黎之悟 豆瓣
6.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艾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和布列塔尼探寻家族历史的十日之旅。从蒙帕纳斯黑帮酒吧里风韵不存的法国女人到与作者同名的陌生法国“贵族”,旅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令凯鲁亚克深深着迷,他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垮掉的一代”眼中最高境界的人生体验:“顿悟”。全书秉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独特的旅行感悟。
奥尼尔剧作选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尤金·奥尼尔 译者: 欧阳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尤金·奥尼尔(ELt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著名悲剧作家,是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他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于一九三六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这使之跻身世界剧坛,并标志着美国戏剧的成熟。奥尼尔之所以受到世界剧坛的青睐,主要是由于他在悲剧创作方面取得的卓尔不群的成就。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孜孜不倦地笔耕,一共写了五十余部剧作,几乎全是悲剧,其写作题材之新颖、涉及的领域之广阔、揭示的哲理寓意之深邃,以及艺术风格之璀璨多彩,在美国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奥尼尔敢于独辟蹊径,善于博采众长,对戏剧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创新,从多种视角展示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颇有超前意识。他的创作历程和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是当之无愧的。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塔楼之诗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译者: 先刚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这本书收集了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期间(1807-1843)创作的全部35首诗歌,以及时人对这位“疯狂诗人”的观察和记述,诗歌部分采取汉德对照的方式。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最高虚构笔记 豆瓣
作者: [美国] 华莱士·史蒂文斯 译者: 陈东飚 / 张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诗论家,在这本随笔评论集中,史蒂文斯反复说明他的关于想像与现实关系的观点,探索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彩畫集 豆瓣
作者: 蘭波 译者: 王道乾 麥田 2005
神上的搏鬥和人與人之間的戰鬥一樣激烈殘酷。——蘭波《地獄一季》
從十六歲後直到生命最後一息,蘭波似乎始終處於一種躁動不安、焦灼求索的狀態。他為什麼放棄寫傳統形式的詩作,轉而致力於散文詩?這顯然與波特萊爾發表著名的散文詩之後,巴黎詩風的變化有關。
韓波認為,詩人必須成為「通靈者」、「無比崇高的博學的科學家」,「通過長期、廣泛和經過推理思考的過程,打亂所有的感覺意識」,通過所謂「言語的煉金術」,尋求一種「綜合了芳香、音響、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與思想連結起來,又引出思想」、「使心靈與心靈呼應相通」的語言,以求達到「不可知」。這「不可知」並非某種形而上的客體,有時與他詩中所說的未來的「社會之愛」有關,又或者是某種理想。以上種種,可以說就是韓波的象徵主義。
本書收錄法國詩人蘭波的散文詩集《地獄一季》與《彩畫集》,並附著名翻譯家王道乾及法國結構主義理論家茨維坦.托多羅夫的評論。《彩畫集》雖形式獨特,含義詭譎難解,卻展現詩人在巴黎詩風轉變後,所創造出的新詩學與對創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生活風情,與彼時之文化傳統相呼應,字裡行間迴響著詩人對自我與世間的挑戰。
五杂组(共二册) 豆瓣
作者: 谢肇淛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 2
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制撰写的一部笔记类的著述《五杂组》,内容十分广博,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展开,人、物、事部为古今杂记,但尤其对本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记载为详,极有史料价值。晚明实学思潮烙在本书上的些许印痕也能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红与白 豆瓣
作者: [法国] 斯丹达尔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小说主人公吕西安是银行家之子,但对继承父业不感兴趣,从军当了骑兵团少尉,开进南锡城时不慎坠马,偶遇看热闹的年轻美貌女子夏斯特莱夫人。夏斯特莱夫人年轻守寡,拥有百万家产,是南锡上流社会中不少贵族青年猎取的对象。但夏斯特莱夫人却对吕西安颇有意,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场真诚而热烈的恋爱。司汤达把这对年轻男女的感情纠葛,放到当时法国七月王朝各种社会力量互相矛盾、较量的背景中来描写,因而写得生动又深刻。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豆瓣
作者: 狗子 花山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6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讲述了:故事主要叙述一个爱喝酒的男人在北京、深圳等地漫游,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缠,在一个又一个酒桌上感悟人生。主人公“不合规矩”地生活着,并用酣畅的语言表露“不合规矩”的内心。
我们见面而小说话,因为我们足在摇滚乐中见;我们见面可以说很多话但却什么都记不住,因为我们是在酒后地。但我们必须要相见,因为我们已小会独处,我们已不会安静。爱情只是啤酒产生的泡沫,生活如此强大,青春如此深刻!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未央歌 豆瓣
7.6 (33 个评分) 作者: 鹿桥 黄山书社 2007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不下带编 巾箱说 豆瓣
作者: 金埴 1997
《巾箱说 不下带编》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共收录清人金埴(1663——1740)所撰笔记二种,《不下带编》七卷,《巾箱说》一卷,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习俗、科举考试等,反映出当时社会某些侧面,及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不下带编》,还有不少篇幅属于诗话性质,评论艺术上的得失,勾稽诗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诗的本事等等,对研究清代文学有参考价值。
古代的地理学 豆瓣
作者: 波德纳尔斯基 译者: 梁昭锡 1986 - 8
《古代的地理学》内容: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古代的地理学》对于古代著作家的原文都弁以前言,其中提供关于这些著作家的略传和他们的地理观点。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左拉 豆瓣
作者: (法)弗莱维勒 译者: 王道乾 新文艺出版社 1955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孟京辉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收录了孟京辉代表剧作,包括《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思凡》《我爱×××》《臭虫》《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
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发表了孟京辉近二十年来关于创作观念的阐述,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访谈。
第三部分更私人化一些,其中绝大部分图文资料是首次公开,既弥足珍贵,有相当有趣味性。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美国现代诗选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埃兹拉·庞德 / T.S.艾略特 译者: 赵毅衡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5
本诗集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诗歌创作最活跃阶段处于新诗运动到第二次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的诗人。进入上卷的诗人,全都已谢世。
进入下卷的诗人,是诗歌创作最活跃阶段在第二次大战之间或之后的诗人,但他们入选的诗也可能作于三十年代。
此诗集的编排次序大致以诗人成熟风格的诗集问世的年代为次序,或以流派倾向在诗坛涌现的时间为次序。上集大致采取前一标准,但将意象派,哈莱姆文艺复兴和南方“逃亡者”诗派集中在一起;下集基本上采取后一标准,其次序为:“中间代”诗人----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新超现实派------纽约派----“学院派”-------派外诗人------当代黑人诗人。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地狱一季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阿尔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花城出版社 2004 - 5
《地狱一季》给人一种混乱和绝望的印象。是因为那许多互不连贯的句子和呼喊号叫。既有对真实的确认又有幻像虚影。要控制生命、生活的梦幻和由生存逃出的梦幻。还有撒旦冷笑的声音。但主导思想是:自幼即被加之于己的原罪的观念,这是全部罪恶的根源。所以说“地狱伤不到异教之人。”最后,承认失败,只有回到卑劣下流一途。“是火焰,火焰卷着罪人升腾而起。”
不朽 豆瓣
8.9 (79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