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金枝(上下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9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酒牌 豆瓣
作者: 陈洪绶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9
酒牌,又称叶子,起源于唐代的叶子戏,至明清而大盛,是古人饮酒行令以助兴的佳品。本书选《博古叶子》、《列仙酒牌》、《酣酣斋酒牌》,为现存酒牌中代表作品,与酒牌常用的《水浒》、《西厢》题材不同,其中名贤神仙故事或有生僻,故逐一解说,并将其中题铭与行酒约令一一辨明。且图文并茂,有深邃的文化内容,给饮宴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意趣。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北京土话 豆瓣
作者: 齐如山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8 - 11
《北京土话》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棗林雜俎 豆瓣
作者: [清] 談遷 译者: 羅仲輝 / 胡明校 點校 2006 - 1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谈迁。全书分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的记载、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科牍、名胜、营建、器用、荣植等门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豆瓣
作者: 周汛(编) / 高春明(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本辞典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科辞书,分总类、冠巾、上衣、下裳、鞋袜、发式、化妆、饰物、腰佩、衣料、染采、纹样、工艺、
其他及文献等十五个门类;所收词目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内容包括历代服饰名称、款式、质料、色彩、纹饰、产生年代、沿 革变迁、礼仪制度、穿著方式、使用场合及相关习俗。书前刊有《中国衣冠服饰史述略》一文;书末收《中国服饰史年表》、《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禁例》、《历代时世妆》、《古今尺度对照表》及《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等附录。另有彩色照片二百余幅,黑白插图千余幅,大多为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可资鉴赏、研究。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北京三百六十行 豆瓣
作者: 齐如山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1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他对他的“北平”挚念如斯,为什么?一卷《怀旧》,有馈君惠存的点拨。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 丰子恺 配图 中华书局 1999 - 1
本书由名家之诗、名家之画、名家之笺释组成。有趣的诗、有趣的画,功力深厚的笺释浑然一体,由此,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雅趣”。诗与画表现的生活,已经离我们愈来愈远,但跃然纸上的笔墨,拉近了过去与现在的距离。笺释使我们从怀旧的思绪中,理智地审视逝去岁月的痕迹。在周作人、丰子恺两位先生的后人及钟叔河先生的鼎力支持下,这本了解、研究中国民俗的宝贵资料得以顺利出版。原丰子恺先生所缺的三幅画曾由毕克官先生补作,为了使风格更接近丰先生,丰一呤女士特仿照先生的构图补作三幅。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器皿 豆瓣
作者: 陆锡兴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器皿的古今之变,虽然一时难有察觉,却是客观存在的。商周礼器经过春秋、战国,到汉代已经所剩无几,汉人对前代的铜器多不认识,所以后汉经学家制定礼器多不合古制。直到北宋,金石之学兴起,把古钟鼎彝器图写成书,追三代贵遗风,禆益庙堂,宋、元、明、清四朝,无不受其影响。古人笔记杂着零星记载的各种用器,大多语焉不详,缺乏研究,仅仅可以看作资料,器皿作为专门学问,应该从宋代的考古之学开始。
本书是广泛收列各种器物名称,包括正名、别名、俗称、古名、今名等:整体及部件名称。共收词五千九百二十五条,正文插图一千九百零七幅。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北京四合院建筑 豆瓣
作者: 马炳坚 1999 - 1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北京四合院保护、研究、设计、施工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学术、技术专著。全书涉及四合院的历史、文化、割据、风水、空间、构造、装修、装饰、设计、施工、保护、修缮等全部内容,是迄今为止包含内容最全,技术、艺术信息含量最大,涉及方面最广的一部四合院建筑专著。《北京四合院建筑》不仅内容翔实,文字叙述流畅,通俗易懂,而且选用了大量照片和墨线图配合文字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使用方便。
北京四合院 豆瓣
作者: 贾珺 2009 - 5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对四合院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确切定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便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
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式,对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观表达。与前文中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如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礼宅、张之洞宅、纪昀宅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说,则选录了鲁迅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在两部分四合院实例之后,本书又对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韵,如风水禁忌、伦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适度探讨。
中国民间年画 豆瓣
作者: 王树村 1997 - 8
收全国各地具代表性年画240幅,均附详细解释、分类编排。
引言
在我国古代绘画艺术里,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经过装边绫裱,可舒卷成轴,或折叠成册页,以便张挂在厅堂楼阁壁上,或铺展于桌几长案,闲时欣赏,借以自娱;展现后收藏起来,妥善保存,以传后世。这类形式的绘画作者多是有文化修养的官宦名士,他们结交的人物也都是仕宦名流。其中有些文士(画家)善于鉴赏画之优次,常撰写出“画评”或“画传”,以便随画传世,供后人读画参考。所以我国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有文献资料可供考证。就见到的传世古代作品来看,这类绘画的题材内容,以山水花鸟最多,其次是竹石、梅兰,而鞍马、走兽和工笔界画(舟车建筑),人物画其数量最少。这类装裱成卷轴或册页的画,就是今日美术界所常说的“中国画”。
另一种绘画,它的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小说,传奇故事、民间习俗、群众生产、生活等;也有些山水,大都是些描写祖国名胜古迹;其中梅兰竹菊,寥寥无几。这类绘画因是木版印制,不需要绫锦装裱,售价极廉,每到农历腊月年关,画店陈列于市,供人选购。到了新年,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室内墙壁上,点缀节日。这一种就是美术分类中所说的“民间年画”。年画的作者,过去都是些民间艺匠画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技艺乃是世代师徒承传。民间艺人出身多贫寒,所交往的亲友,也都是劳苦大众,他们无力为民间年画艺术作品题记和为画师作传;此外,我国民间风俗习惯:年画贴在墙上,不能揭下,明年又要贴上一张新样年画,以示除旧迎新,很少有人揭画保存。因此千百年来的年画作品不仅传世者无几,就是文人画家留下的笔记杂谈中,也很少有专题论及年画艺术的文章。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万历野获编(上中下) 豆瓣
作者: 沈德符 中华书局 1989 - 2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万历野获编(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余生长京邸孩时郎闻朝家事家庭间又窃聆父祖绪言因喜诵说之比成童适先人弃养,复从乡邦先达剽窃二雅谈或与陇亩老农谈说前辈典型及琐言剩语娓娓忘倦久而渐忘之矣困阨名场梦寐京国今年鼓篮游成均不胜合威化鹤归来之感郎文武衣冠亦几作杜陵夔府想矣垂翅南邈舟车多暇念年将及壮邅回无成又无能著述以名世。辄复紬绎故所记忆间及戏笑不急之事,如欧阳归田录例井录置败簏中所得仅往日百之一耳其闻见偶新者亦附及焉若郢害燕说则不敢存也夫小说家盛于唐而滥于宋溯其初则萧梁殷芸始有小说行世芸字灌蔬盖有取于退耕之义谅非朝市人所能参也余以退耕而谈朝市。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故宫退食录(上下) 豆瓣
作者: 朱家溍 北京出版社 2000 - 1
《故宫退食录》一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故宫退食录》一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清俗纪闻 豆瓣
作者: 中川忠英 译者: 方克 中华书局 2006 - 9
本书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慑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因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详细,而且还会有各种物事的具体圆像,在存留历史文献资料中是极有特色的。书中全面、综合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另外,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布府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近代日中贸易的沿革等等。本书不仅可为文学、历史、民俗、苏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种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兴趣于历史文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重要书籍。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东京梦华录注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孟元老 / 邓之诚 译者: 邓之诚 注解 中华书局 2005 - 1
本书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唯一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注本。在印行前,除对�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本书北宋梦元老撰。他从靖康丙午南徙居东京二十三年,至淳熙丁未始有刊本。全书对北宋汴梁描述颇为详细,对街道、河道、民俗皆有涉及,是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资料。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古谣谚 豆瓣
作者: (清)杜文澜 辑,周绍良 整理 中华书局 1958 - 1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购得
荆楚岁时记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南朝·宗懔 / 宋金龙 校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 9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本指楚族或楚国,后以楚国的境域约相当于古荆州,故沿用泛称长江中游一带。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人海记·京都风俗志 豆瓣
作者: 【清】潘荣陛 / 【清】富察敦崇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 - 2
本书由清人潘荣陆所著"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查慎行所著"人海记",让廉所著"京都风俗志"合定而成。记述北京旧时风物的书少之又少,是四本记述旧北京面貌的集子可为我们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