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中国葫芦 豆瓣
作者: 王世襄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 - 8
《中国葫芦》分上下卷:上卷七章,讲葫芦各种装饰方法、历代艺人和标准器物。下卷五章,介绍鸣虫畜养、欣赏乐趣及旧京习俗。图版全部彩色精印,共267幅。另有黑白图78幅,随文刊出。入选葫芦器,多宫廷珍秘,即使民间所藏,亦属精品。每件器物,撰有说明,或详细,或简要,均生动隽永,自具风格。作者对自己玩了一辈子的葫芦,作出独特的总结。本书原名《说葫芦》,1993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今为飨国人,以中文简体字印行,除文字、图片略有修订外,并后附有新著三篇。名品汇萃,佳纸精装,足以怡人,足以传世。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豆瓣
8.9 (8 个评分) 作者: [苏]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
弗·克 阿尔谢尼耶夫考察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时,遇到了一位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请他做向导。流浪猎人乌扎拉譬觉灵敏 对山林无比熟悉能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两个男人在森林探险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年以后,阿尔谢尼耶夫把德尔苏带到生活无虞的城市居住。可老猎人处处与现代化的社会发生冲突。最后,属于大自然的德尔苏·乌扎拉返回莽林中,不幸死于盗贼之手。

本书是对一个善良朴实平凡的人的终极关怀,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命的挽歌。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二十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绿色文学经典,全书分为《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原名《乌苏里地区之行》)和《德尔苏·乌扎拉》两部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 《德尔苏·乌扎拉》引起国际影坛轰动,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犯罪:社会与文化 豆瓣
作者: [波兰]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许章润 2003 - 8
本书收录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塞林的经典之作。马氏对美拉尼西亚和特罗布里恩的初民生活作了个案研究,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两地的初民生活、习俗规则、法律制度作了新的揭示。塞林对美国移民社群和本土居民的犯罪现象作了社会、文化、心理、伦理层面的探究和比较,使人们对犯罪问题有了一个实证性的认识。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中国绅士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好吃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马文·哈里斯 译者: 叶舒宪 / 户晓辉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 7
本书介绍了人类口味上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以色列人不吃猪肉,欧美人不吃昆虫,亚洲人难消化牛奶、黄油和奶油?当代人类学家,诸多文化之谜的破解者向世界人首次讲述“吃”与“思”的故事。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活着的女神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丽加·金芭塔丝(Marija Gimbutas) 著 / [美]米里亚姆·R.德克斯特(Miriam R.Dexter) 主编 译者: 叶舒宪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2
《活着的女神》是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的遗著,由其助手德克斯特修编完成。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集中研讨欧洲史前期的女神、男神形象以及史前宗教,结合考古材料生动阐释了古欧洲文化中的女神崇拜在欧洲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后半部分关注的是“活着的”女神,即由历史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现代欧洲人所崇拜的神灵,考察了前印欧文化遗存和印欧文化在存续发展、交融撞击中产生的宗教和民间神话,对其中的女神、男神、仙女、女巫和鬼怪形象溯流穷源、详加考证,揭示女神崇拜文化因子在文明史中的遗存形式和深刻影响。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葛兰言(Marcel Granet) 译者: 赵丙祥 / 张宏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目录
总序
译序
导论
一 《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新闻记者古代经典
田园主题
乡村爱情
山川歌谣
二 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
事实与阐释
季节的节律
圣地
竞赛
结论
附录一 关于《行露》一诗的注释
附录二 关于《蝃*》的注释
附录三 民族学注释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洁净与危险 豆瓣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8.5 (1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道格拉斯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民族出版社 2008 - 9
《洁净与危险》对于诸多领域里的重要论争一直影响巨大;从宗教到社会理论。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每位读者理解人们为何行其所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部Routledge经典版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一篇前言,评估了这部作品35年来持续保持其意义的原因,从而保障了《洁净与危险》在新千年继续对人类的思想提出挑战和质疑。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豆瓣
La prohibition de l'inceste et ses origines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汲喆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卷是《涂尔干文集》的第六卷,共包括六编。第一编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主题为“存在的社会起源”,它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文种包括其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一些关键概念;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干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卷收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见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本文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与《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即《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相比,本文发表得最早,而且论题专一,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exogamie);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然而,涂尔干并未就此止步,他继承并修正了弗雷泽的研究路线,认为外婚制与图腾制度不仅彼此有所关联,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外婚制与血亲之间的关系则是次要的;考察前一种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而在有关仪式和仪轨的考察中,“集体表现”(representadon collective)不仅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学意涵也可以得到呈示。可以说,《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涂尔干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于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为代表的诸多文献,以及涂尔干为《社会学年鉴》前两卷撰写的序言,迄今为止始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最能体现涂尔干理论倾向与现实关怀的理论文献。读者可以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怎样从学理上界清“道德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并在充分说明这种观念之限制的情况下,将其诉诸实践的。
本卷选编的第四部分文献,以“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为先导,引入了涂尔干有关社会学及其方法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涂尔干通过“人性的两重性”观念,向我们阐明了他是如何面对、处理和力求解决康德的难题的;因而,读者也可尝试从这篇文章中区辨涂尔干主义与康德主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本部分收录的其他文献中,读者也可以通过涂尔干对同时代其他理论家的解析和批评,从更宽广的平面上,把握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洞察涂尔干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相互影响、承续乃至对立的复杂局面。
在本卷的末尾,我们也选编了一些涂尔干关于家庭史和法制史研究的论文,倘若把这些文章与涂尔干很著名的一些著作配合来读,读者想必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和发现。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古本山海经图说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马昌仪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 7
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荒古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9种古本《山海经图》中,遴选出古图1000幅,并撰写图说,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海陆空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覃俐俐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4 - 6
本书自序
从1926到1930年,我对赞德地区进行了三次考察,总共在那里居住了大概20个月。这几次考察是应英-埃属苏丹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Anglo-Egyptian Sudan)的邀请进行的。英-埃属苏丹政府是这几次考察的主要资助者,此外它慷慨出资200英镑支持本书的出版。我还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管理人的帮助。在此,我谨向以上所有机构和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曾在塞利格曼(C.G.Seligman)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学,并根据他的建议,我继续他与夫人在英-埃属苏丹的民族学考察。我深受这两位师长的恩泽,他们引导我开始研究苏丹,并为我的考察筹措资金。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给我提供帮助、建议以及诚挚的友情。此外,非常感激塞利格曼教授为本书写了前言。我还要在此对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教授深表谢意,他的教学使我受到很多启发。
在苏丹,当时任内务书记的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Sir Harold MacMichael),既是一位官员又是一位学者,除了代表官方,他个人对我的研究也颇有兴趣。虽然我为政府工作,而且费用也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是我行动自由,能够去任何我愿意去的地方,自行决定停留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在任何我认为合适的时间离开这个国家。我受到的这种礼遇表现出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对科学工作所需条件的充分理解,对此我非常感激。我还要感谢希莱尔森(S.Hillelson)先生,他是我的正式监护人和朋友,每次去苏丹考察,我都和希莱尔森先生及其夫人在喀土穆相聚,他们的家是个温暖的庇护所,总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赞德地区所有我接触过的人都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和帮助,他们是:加扎勒河省的行政长官,廷比奥、梅里迪、泰姆布拉、多鲁马的行政职员,泰姆布拉、利兰古的医疗人员,廷比奥、梅里迪、巴富卡、尼安加拉的传教人员,是他们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把此书献给梅杰•拉肯(Major Larken),以此向他特别致以深切谢意。他毫无保留地运用他在阿赞德人中间的影响支持我的工作,没有这份支持,我的工作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他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我的研究,而且长时间地与我友好相伴,不断激励我作进一步的努力。梅杰•拉肯认为我的工作可能会对阿赞德人有益,在他看来,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是一项值得去做的工作。
我还要向那些为本书提供信息的阿赞德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虽然他们永远看不见写在本书中的致谢辞。在考察过程中我总是明确地对他们说,我在写一本向他们的子孙介绍他们习俗的书,如果他们提供的信息不真实,就不仅欺骗了我而且欺骗了他们的后代。对于他们的叙述,我则忠实地作了记录。除了感谢阿赞德人对这本书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与我的数月相伴,我还要特别提及两位仆人,即梅卡纳(见整版图片十八)和卡曼加(见整版图片十三);还有两位经常为我提供信息的人,一个是基桑加(见整版图片十二),另一个是库阿格比阿鲁(见整版图片四(1));还有鲁本,我在赞德地区期间,他曾经为我工作过一段时间。
除了C.G.塞利格曼教授,以下人类学界的朋友阅读了本书的大部分并提出了批评和建议,他们是:I.沙佩拉(1.Schapera)教授、M.福蒂斯(M.Fortes)博士、H.M.格拉克曼(H.M.Gluckmann)博士。在考察的间歇,我经常与塞利格曼教授、沙佩拉教授、M.福蒂斯博士讨论问题。自从在牛津工作后,我时常与格拉克曼博士进行探讨。感谢A.N.M.汤姆森(A.N.M.Thomson)先生作为非人类学人士为本书提出的意见。感谢W.R.基(W.R.Key)先生在秘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倦的热情和勤奋。梅杰•P.M.拉肯与E.C.戈尔牧师(Canon E.C.Gore)是研究英-埃领土上的阿赞德人的两位主要权威,他们阅读了本书并且指出错误,在此再次表达不尽的感激。
本书的部分材料以前发表过,但是本书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进行了修改,其中大部分进行了重写。感谢以下书稿和刊物的编辑:《苏丹札记》(Sudan Notes and Records)、《皇家人类学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非洲》(Africa)和《呈给C.G.塞利格曼的论文》(Essays presented to C.G.Seligman),他们允许本书使用曾在他们的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过的文章。感谢这些杂志的编辑和印刷商,还有乔治•罗德里奇父子有限公司,他们允许我使用摄影图片的印板。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1937年1月
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为我们写就了一本详尽全面的著作典范,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会确信,它是过去几年中能够为英国人类学带来声誉的重要著作之一。
我非常高兴来写这个前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类学家”(引自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的评价)是我的老朋友和学生,而且主要由于我的缘故,他开始了在苏丹的民族学工作。早在伦敦经济学院共事的那些年,他的能力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因为健康不佳,不能和妻子共同继续为苏丹政府所作的民族学调查,我建议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接替我们并进一步扩展这项工作。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于1926至1936年之间6次考察苏丹,其中包括对阿努阿克人(Anuak),因加萨纳人(Ingassana),莫罗人(Moro),娄人(1uo)以及其他部落进行的为期几个月的调查,还包括对阿赞德人以及一个最难调查的民族——努尔人——的详细考察。其大量的考察结果已经撰写成一系列优秀论文发表在《苏丹札记》上,但是与我们现在手头的这道丰盛大餐比起来,这些文章不过是些开胃小菜。
在对阿赞德人进行认真研究的20个月期间,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赞德巫术》。虽然这本书确实只涉及阿赞德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赞德巫术变化无穷,并且在部落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赞德思想和习俗的整个结构,根本不可能写成这方面的著作。正因为赞德思想与习俗的结构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只用了几页的篇幅勾画赞德文化概要似乎有欠充实。魔法(magic)经常被认为与宗教相关,而且事实上往往与宗教有关,在认识到这层特殊关系之后,不管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矛盾,这本书如果能对赞德宗教哪怕作一个简单的勾勒,也会颇有益处。然而本书并没有包含宗教内容,看来对于阿赞德人来说,魔法和宗教似乎相距很远,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我们是从本书的内容而反向推出这一结论的。基于以上提到的情况,大家希望对赞德宗教作一些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当探讨毒药神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了解宗教信息很有必要。最近埃文思—普里查德发表了一篇详尽的有关赞德宗教的论文,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这篇论文我稍后再谈。
……
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第一部民族志代表作,是民族志经典中最精致、最富有思想的作品之一,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奉为民族志的典范。
作者以细腻、精美的笔触描述了中非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关于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并在这种描述中巧妙地呈现一种社会、一种生活。这一著作使阿赞德人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一个著名族群,并关联着相关领域中关于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诸多讨论。
自序
前言
导 论
第一章 本书写作背景
第二章 用于描述赞德习俗和信仰的术语
第三章 赞德文化简介
第一部分 巫术
第一章 巫术是一种器官性的、遗传性的现象
第二章 尸体解剖能够揭示巫术物质
第三章 其他邪恶力量与巫术的关系
第四章 用巫术观念阐释不幸的事件
第五章 社会限制抗击巫术的行为
第六章 遭受不幸的人在仇人中寻找巫师
第七章 仇恨使人对仇恨对象使用巫术
第八章 巫师是自觉的行动者吗?
第九章 巫术和梦
第二部分 巫医
第一章 巫医如何举行降神会
第二章 阿赞德人对巫医的信奉
第三章 巫医行业对新手的培训
第四章 巫医在赞德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神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毒药神谕
第二章 采集毒药
第三章 请教毒药神谕
第四章 在请教毒药神谕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章 其他的赞德神谕
第四部分 魔法
第一章 好的魔法与妖术
第二章 魔法与魔法师
第三章 魔法医术
第四章 实践魔法的会社
第五章 在死亡情境中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索引
译后记
本书的翻译历时近一年又十个月,要在这样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一本超过四十万字的译作,译者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还要确保质量。尽管译者努力追求对原文理解全面准确、译笔清晰流畅,但是匆忙之中必然还会留下不少错误和疏漏,敬请方家指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曾就一些词句的理解向英国籍教师马格努斯·威尔逊(Magnus Wilson)先生请教过,还曾请朋友田艳老师阅读了译文的初稿,她就中文的表述给予了很多指正和建议,译者愿借此机会向他们深表谢意。最后,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家人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覃俐俐
2005年8月
塞利格曼教授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 豆瓣
作者: 陈崎主编 汉语大典词出版社 2002 - 1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秘密语大辞典之一。本书所收词条为古今全国各地书面文字记载以及大量口头流传的秘密语。包括:(1)帮会、秘密社团和犯罪集团内部通行的黑话;(2)诸工百业(包括江湖杂业)内部使用的带有隐秘性的行话;(3)某些社会附层中使用的特殊用语(书中标注为“市井”)。共31000条。它辑录了从唐代至当代一千多间、全国范围之内数百种行当及群体。释义兼具语言的溯源与民俗的文化意象,有较高的权威性。是研究者可贵的参考工具书,亦可为公安人员加深对犯罪集团的了解提供帮助,还可供普通读者查阅。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中国神话人物百图 豆瓣
作者: 彭连熙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5 - 1
彭连熙的古典人物画,近年来已在中国人物画坛上连连出露头面,尤其在年画苑中一度简直成了一股旋风,令人刮目,可喜,可贺。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喜人,二是数量可观。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实难一言道尽,往往是各有其路,且难以捉摸。彭连熙的古典人物画,造型生动,色彩绚丽,且用线飘逸,固然是他长期以最大的功力锤炼,冬秋实践的结果。而他的用功之道是:纵观古今,择其精华,法其上品,用之有由,倒是他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诸如:顾恺之(东晋)、吴道子(唐)的传神线描;张萱、周防(唐)的重彩大着色,以及陈老莲(明)、任伯年(清)的出神人化,得意为形、都为他笔下的人物熔铸了深厚的传统风采。他又广收博览,吸取民间工艺和民间年画的纯真而构成他作品的浓重的乡土气息,雅俗共赏,喜闻者众。
此卷是彭连熙的中国神话人物专集,通卷确实充满着鲜明的古典氛围,古典线描人物能达到如此境界,对于青年人来说实也难能可贵,而当你知道彭连熙的少年时代曾虔心诗词和历史,从此造成了他对古血(神话的偏爱,便可理解了。因此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八仙』的超乎隐逸,“福禄寿三星”的厚德祥瑞,以及『哪吒』、『金刚』、『赵公』诸神的叱咤风云、绝胜豪强之气,各具生机又统笼在神幻典雅的氛围之中。
线之所致,形已应灵。彭连熙的线描作品一个突出特点是他的以情用线,以意用笔,画中贤者的超脱,文者的沉静,武者的豁达,行者的奔放,或刚或柔,或圆或方,或铁线,或兰叶,无不运用得珠连璧合,这对比某些只能一线(铁线)到底的技巧偏枯现象,不难看出彭连熙的挥洒自如的深厚笔墨功力。
阅读这卷『中国神话人物百图』不但给广大青少年读者讲些传统神话故事,同时也给喜欢中国画的青少年和美术爱好者以很好的白描范本和可供收藏的珍贵资料。愿读者阅后有听稗益。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长物志图说 豆瓣
作者: (明)文震亨 / 海军(注释)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5
《长物志图说》:明末名士文震亨,其燕闲清居,簪缨世族,却淡看身外余物。凡《长物志》十二卷,举丹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鉴长物。
中国神话传说(上下) 豆瓣
作者: 袁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10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闪烁着极其迷人的色彩。与古希腊的神话相比,中国的古神话毫不逊色,惜乎没有完整保存,只是零星散见于众多典籍之中。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先生殚毕生之精力,将这些闪光的片段排比连缀,汰其重复,去其矛盾,刻划点染,陶冶熔铸,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秦始皇海外求仙,建筑起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对中国文化可谓动不可没。行文通俗生动,富文学性;章后附注释,说明出处,征引原文,对研究者也极有价值。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雪宧绣谱图说 豆瓣
作者: (清)沈寿口述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6
《雪宧绣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刺绣理论专著。这部书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晚年病中口述,时人张春整理而成。刺绣,古称针绣,又名“女红”,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外,以绕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雪宧绣谱》不仅总结了我国自唐宋面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外法,如齐外、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等;且记录了沈寿借鉴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活,所创造的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的自创针法。今次整理出版此书,由王逸君女士为原书作注,译为白话文,并酌配有关图片两百余幅诠释原著。此外,书后附录《顾绣考》增广见闻,共飨读者。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中国俗文学史 豆瓣
作者: 郑振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郑振铎先生的这部著作,上起先秦歌谣,下迄清代的东西调,所包甚广,为俗文学史一本划时代的名著。虽然它不能说是“空前绝后”的著作,但无论如何是最扎实、最有价值的一本中国俗文学史,而且长期没有一本同类著作可以替代它。
本书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材料丰富,引证广博。此次重版加配45幅珍贵图片,以图辅文,相得益彰。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 豆瓣
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
作者: 理查德·鲍曼/ Richard Bauman 译者: 杨利慧 / 安德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作为美国民俗学“表演学派”的纲领性著作之一,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表演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表演”的本质、标定表演的手段、表演的模式性、表演的突生性,并且指出了表演理论对于民俗学的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
除《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之外》单行本的中译本外,本书还有选择地收录了作者的几篇作品,其中既有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对表演理论进行进一步阐述的论文,也有特别考虑到中国一般读者的需要而增加的运用表演理论来分析口头艺术的个案研究。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是美国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的必读书,并且被2000年的《美国人类学家》杂志评为近五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民俗学著作。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纸人记 豆瓣
作者: 郭庆丰 2006 - 6
本书是郭庆丰创作的关于西部题材的艺术作品。作品通过油画、版画、剪纸、艺术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去展现艺术家对北方世界描述,对黄土高原生活着的人们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
云缕心衣 豆瓣
作者: 潘健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7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2010年12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