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梵蒂冈地窖 豆瓣
Les caves du Vatican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这是一部讽刺性作品,围绕一伙歹徒劫掠财富的阴谋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八九一年。伪装成神父、哲学家的意大利骗子普罗托斯轻易地使圣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罗马天主教皇被人绑架,关在梵蒂冈地窖里已达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几个共济会会友推举的、长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家伙。受了他的欺骗,在捐助建立十字军,拯救教皇的名义下,伯爵夫人开出了支票。支票后来被交给她的一位朋友,这朋友的丈夫是阿梅代·弗勒里苏瓦尔。阿梅代是虔诚的教徒,他四处打探消息,企图营救教皇。在经历了一系列吵吵闹闹的倒霉遭遇之后,他偶然在罗马与那不勒斯间的一趟急列车上,遇到一位同车厢的年轻人——长相俊美的拉夫卡迪奥。拉夫卡迪奥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火车。阿梅代不幸身亡,而拉夫卡迪奥则成了“无动机行为”的英雄。拉夫卡迪奥这个新型的小丑和罪犯是个年仅十九岁的冒险者,还是是个私生子。贵族生父提供给他生活费却不肯承认他,自由无拘的生活使他成为善恶不分之人。他的放荡和他的活力成正比,他总是让机会去决定他的行动,他成了无动机行为的化身。
首席女法医1 豆瓣
Postmortem
6.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特丽夏·康薇尔 / [美国] 派翠西亚·康薇尔 译者: 顾效龄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4
弗吉尼亚,里士满。
四名女子连续被勒杀,凶手没有留下指纹,现场却有一股似有若无的气味。警方一筹莫展,被迫向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求助。首席女法医经过不懈努力,发现遇害人尸体在激光照射下会发出奇异的闪光。
气味来自何处?是什么在闪光?女法医渐渐触及真相,阴冷的刀锋却已迫近咽喉……
《首席女法医》(Postmortem)是帕特丽夏•康薇尔(Patricia Cornwell)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她创作的以州首席女法医凯•斯卡佩塔为主角的系列小说的第一本。
1990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1991年,更以横扫之势征服欧美众多大奖评委,史无前例地在一年中一举斩获爱伦•坡(Edgar)年度最佳新人奖、克雷西文学奖(Creasey)、安东尼文学奖(Anthony)、麦卡维帝文学奖(Macavity)以及法国的浪漫传奇小说奖(French Prix du Roman d’Aventure)等5项大奖。
从此,康薇尔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创作“首席女法医”系列小说,斯卡佩塔也成为欧美最为著名的法医形象,于1999年作为美国作家创作的最佳侦探,荣获歇洛克奖(Sherlock Award)。
又来了,爱情 豆瓣
Love, Again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瞿世镜 / 杨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1
早晨她经常呻吟着醒来,又睡着。如果它是一幅忧伤的风景,那么它至少与醒来的这一幅不同。如果是在家,她会睡一下午,几乎不工作,十点又睡着。有时她强迫自己早晨起来,但没到中午就又回到床上。通常她会惬意地入睡,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常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乡,那里既可以逃避又存在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她好奇地观察着自己的症状,并没有什么——真的吗?——那只是爱的必不可少的症状吧。
伪币制造者 豆瓣
Les Faux-monnayeur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 André Gide 译者: 盛澄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伪币制造者》在纪德全部作品中占据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以篇幅论,这是纪德作品中最长的译本;以类型论,这是至今纪德笔下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以写作时代论,这是纪德最成熟时期的产物。在日记中,纪德称他用毕生积累而写成这部作品,是他最重要的使命,写成以后,死而无憾。因此,可以说它代表了作为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纪德的最高、最总和性的表现。该书内容宏大,描绘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现实面。它既是一部成长小说、伦理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小说,甚至还是一部表现如何提炼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元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裴纳尔偶然间发现自己私生子的身份而离家出走,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作家爱德华的秘书,而爱德华又正是他最好的朋友俄理维所爱恋着的叔叔……小说真实地记录下了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又不断迷失。“伪币”寓意丰富;追查伪币,也即揭露用话语及行为编织的各种谎言、伪装和虚假表象。
深河 豆瓣
8.9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7
《深河》讲述了:“深河”——印度的恒河。圣河之滨,死者的尸首被焚烧,骨灰洒入河中,期望灵魂将在来世复活;无数虔诚的人穷毕生之力到恒河朝圣,即使倒在半路也无怨无悔,他们用混有骨灰的恒河水洗漱、沐浴,体验圣洁和光辉……一个前往印度的日本旅行团,团里成员心性各异:有一心追寻妻子转世可能的职员,也有欲将心事寄托于鸟儿的童话作家,还有曾在缅甸丛林历尽炼狱之苦的老兵…他们被“深河”强烈震撼,尤其是当见到背负年迈力弱的异教徒“贱民”前往恒河的天主教神甫时,所有人在刹那间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2010年6月7日 已读
洋葱的比喻至今记得。更喜欢查姆达女神。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N教合一的想法的吧。
20世纪 宗教 日本
透明 豆瓣
Transparent thing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陈安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如果真有未来存在,具体地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就像脑子较好的人所能觉察的东西一样,过去也许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它的魅力会被未来的吸引力抵消。人在考虑这个物体或那个物体的时候,可能就会骑在中跷跷板的中段上。那可就有趣了。
可是未来并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性(过去可以描绘出来,现在可以观察得到);未来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思想的幽灵。
当我们专注于某一实物时,无论它的情况如何,我们的注意行为可能会引领我们不自觉地去探究该实物的历史。初入道者如果想让实物完完全全停留在他目睹的时刻那个层面上,就必须学会对它一览而过。过去穿过透明物体发出光芒!
许多人造物体或天然物体本身是无生命的,但被粗心的生命滥加利用(你想到山脚下的一块石头,自然会想到它经历过无数个春秋,有大群的小动物从石头上匆匆而过),叫人特别难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它们的表面上:初入道者很快就会透过表面,自得其乐地哼着小曲,以童稚般的放纵陶醉于那石头用到那片荒野的历史之中。天然的或人造的实物表面覆盖着一层直观、现实的薄饰,任何人想留住实物此时此刻的原状、掌握它的原状、维持它的原状,都请务必小心,不要打破其紧绷的薄膜。否则,缺乏经验的奇迹创造者将会发现自己不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垂直沉入水底;鱼睁大眼睛围观之。刹那间还可能发生更多的事情。
黑暗中的笑声 豆瓣
Laughter in the Dark
8.4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龚文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本一九三二年柏林写成,书名为《暗箱》,在巴、柏林两地出版;一九六年由·洛伊译为文,用原名在敦出版;一九三八年由纳博科夫本人作大幅度修并重译后在纽约出版,更名《黑暗中声》。小说仿效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那种廉价三角恋爱故事,开始就以电影为,引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男主角欧比纳斯想用动画片这种技巧让古代大师的画作“活动起来”,提议与讥刺画家雷克斯合作。欧比纳斯对影院引座员玛戈一见钟情,“着了似的爱看电影”的玛戈一心梦想当影,当她确信他属于能为“登上舞台和银幕提供条件”的阶层时,便决定与他来往。欧比纳斯为招待明星而举办的宴会,则为玛戈与昔日情人雷克重逢创造了机会,由此构成三角关系,直到小说以悲剧结束。
城市与狗 豆瓣
La ciudad y los perros
8.6 (33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城市与狗》以位於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校园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中心人物-军校5年1班的同班同学:「美洲豹」(El Jaguar)、「奴隶」(El Esclavo,里卡多·阿拉纳Ricardo Arana的外号)、「诗人」(El Poeta,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的外号)、博阿(El Boa,这个称号有蛇的意思,美洲豹、博阿、「山里人」El Serrano卡瓦Cava、鲁罗斯Rulos是班级地下组织「团体」El Circulo的4大主将);甘博亚中尉(Teniente Gamboa,负责带他们5年1班的军官);核心女角-特莱莎(Teresa,校外姑娘,「奴隶」的邻居和暗恋对象;「诗人」的情人;「美洲豹」小时的邻居和好学伴(後来成为他的妻子),与3大男主角「美洲豹」、「奴隶」、「诗人」有着关键性的连结)等展开铺陈。
《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是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成名作,被认为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本书与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其他作品同样在作者祖国秘鲁的威权时代里遭到禁毁的命运。
人们都叫我动物 豆瓣
作者: [英国] 因德拉·辛哈 译者: 路旦俊 / 辛红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0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
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
在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录在磁带上,根据男孩和外国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记录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这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
乌拉尼亚 豆瓣
作者: [法] 勒克莱齐奥 译者: 紫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乌拉尼亚》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二○○六年度法语文学作品。
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胜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
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绝望 豆瓣
Despair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朱世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望》和我的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含。它不升人的精神质,也不给人指导出一条正当的出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热情很高的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会认为他从我的置已久的文稿中发现了形状新奇的东西,或者维也纳炸小牛肉式的梦,然而,如果仔细看一看和想一想,原来只不过是我的经纪人制造的一个嘲弄人的幻景。让我再补充一句,防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文,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
沉默 豆瓣 Goodreads
沈黙
8.3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8
《沉默》内容简介为:德川幕府禁教时代。长崎海边村庄。葡萄牙耶稣会教士洛特里哥偷渡日本,暗查恩师因遭受“穴吊”而弃教一事。在传教与寻访的艰难过程中,洛特里哥经历了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等连绵冲突,最终在查明老师“叛教”真相的一刻,获得了对信仰的诠释与体验,向无边苍穹敞开了心扉……
大街 豆瓣
作者: 路易斯 (Lewis) 译者: 潘庆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 5
《大街》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路易斯的代表作,问世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一年内再版28次,被称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
野棕榈 豆瓣
The Wild Palms
9.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蓝仁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野棕榈》是福克纳笔下最令人心痛又最具魅力的长篇小说之一,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个独立的故事以“对位法”的方式交织而成。《野棕榈》中的一对男女突破社会规范和世俗约束,为自由和爱情牺牲了一切,最终女的因堕胎而死,男的因非法动手术致人死亡被判五十年监禁。《老人河》讲的是洪水泛滥期间,两个犯人,一个高瘦一个矮胖,受命在洪水中救人,高个子犯人在水上漂泊了十天,颠沛流离达七周,圆满完成救人任务后回到监狱,却被荒谬地加判了十年徒刑。两个故事中四个绝望的小人物拼尽全力期望争得起码的自由和尊严,却注定了只是痴心妄想。
微暗的火 豆瓣 Goodreads
Pale Fire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过各种不同的颜色,如今固定为一朵石竹花。我还特别凝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流体一般的手指,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儿,把它化为一道阳光,或者把那个小碟往空中一扔,顿时变成一只鸽子。说真的,谢德的诗就是那种突然一挥而就的魔术:我这位头发花白的朋友,可爱的老魔术师,把一叠索引卡片放进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诗来。
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
2010年1月12日 已读
==其实我……根本没看懂……记得当时对这写过一篇脑洞文,到时候找出来好了
20世纪 美国 需重读
魔法师 豆瓣
The Enchanter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那个时候。依照我所能记起来的,最初灵感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一名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第一幅运动的画作: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然而,就是这些思绪,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即一个长约三十面的短篇小说。我是用俄语写作的,因为俄语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来写小说用的语言。(这些小说大部分没有翻译成英语,而且全都由于政治原因在俄国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欧人,那个没有起名字的性早熟女孩则是法国人,故事的地点是巴黎和普罗旺斯。可是,我不喜欢这篇小说,所以一九四○年我们移居美国后的一天把它销毁了。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在纽约州北方的伊萨卡,一直不曾完全停息的脉动又开始让我不得安宁。关联的情节又带着新的热忱与灵感相伴,要我重新处理这个主题。这一回是用英语写作。那是在圣彼得堡,大约是一九○三年。性早熟的女孩现在带一点爱尔兰血统,但是,实际上还是同一个女孩,与她的母亲结婚这一基本思想也保留下来了;但是除此之外,这部作品是新的,而且悄悄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成形。
豆瓣
The Road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杨博 重庆出版社 2009 - 6
核子战争爆发十年之后,地球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阴暗凄冷。幸存下来的人多数同类相食,少数则孤独地挣扎求生。在这种荒凉绝望的境遇中,一对父子行走在求生之“路”上。为了躲避严寒,他们向南方海岸前进。在路上,父子俩总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追杀,被迫目睹世间惨象和人性崩溃。他们相依为命,希望自己能做“好人”。但是严峻的考验在前:生存,还是放弃人性?父子俩的“路”能够穿过这个困境吗?
爷爷的微笑 豆瓣
6.5 (6 个评分) 作者: 荷西·路易·桑贝德罗 译者: 林立仁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3
一个参加过二战的勇武老人倔强地过了一生,然而在癌症面前还是败下阵来,只好“屈尊”随儿子到米兰治疗。装模作样的儿子、时尚新潮的儿媳、热烈花哨的米兰城,在老人眼中,都既古板,又可恨。
十三个月大的孙子那天使般的透明微笑,以及一个叫荷黛夏的女人温情脉脉的眸子,透过层层阴霾带来几缕温暖,将老人心中的坚冰一寸一寸融化。悲悯与爱情,疾病与生死,老人生命中最后一仗赢得何其艰难!然而,正当一丝灿烂的微笑终于依稀浮上老兵脸庞之时,死神却叩响了房门……
你好,忧愁 豆瓣
7.4 (3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1
《你好,忧愁》这部小说因为准确地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心态,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畅销达近百万册,并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语。随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那个落拓少女塞茜尔的形象,几乎成了战后一代“叛逆”的法国青年的代表。无怪乎西方的报界在二零零四年报道萨冈去世的消息时,都着重回忆了这部给现代人的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的小说。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以这经典开头叩开文坛的时候,萨冈只有18岁。她完全预想不到,自己的赌气之作会在几个月后创下销售记录,而且几十年后仍然不曾有人逾越。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5年之内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500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
萨冈,一个关于青春、天才、忧愁、畅销的传奇……
在切瑟尔海滩上 豆瓣
8.3 (5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处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的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或者更难以自拔,此时如果能听到他的嗓音,她会得到某种解脱,她会回过头来。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地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的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