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邪恶之路 豆瓣
La via del male
作者: [意] 格拉齐娅·黛莱达 译者: 黄文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长篇小说《邪恶之路》(1896)是格拉齐娅·黛莱达的成名作。它以撒丁岛乡村为背景,描写青年雇农彼特罗大胆追求女主人玛丽亚,两人坠入情网,但因为门第悬殊,玛丽亚改变初衷,嫁给了则主佛兰切斯科,彼特罗走上了邪恶之路。
黛莱达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叩动读者的心弦。
2016年2月24日 已读
她不是为我而生的。因此必须继续前行,必须亲眼一看,必须寻找慰藉,哪怕这慰藉比痛苦还糟。必须忍耐和勇敢。用上帝所赐予的,纯洁深沉,如时间永恒,永远不变,永远,不是,正是这让她可鄙,变成了用人的用人。写得有点蠢,然而仔细想想,过去的不论好坏总是现在的前提,多有进化论的况味。
20世纪 意大利
新年问候 豆瓣 Goodreads
8.2 (18 个评分) 作者: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译者: 王家新 花城出版社 2014 - 8 其它标题: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最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重获出版,尤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译者王家新是我国少数有实力的诗人,翻译过策兰等不少著名的外国诗人,译笔一流。本书所译作品多系首译,为国内其他茨氏文本所未见。
编辑推荐
1.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表达了一个女人充沛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爱,表达了一个诗人敏感的心灵,也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刻的洞察力。被称为俄罗斯最真诚的诗人。国内有相当多热爱茨维塔耶娃的读者。
2. 她的文字以细腻、凌厉、激情丰沛、痛彻简洁为特征。读者尤其被她情感的激烈和表达的残酷所打动。她是一个具有“黄金般无与伦比的天赋”的诗人。
媒体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称茨维塔耶娃 为“二十世纪的首席诗人”。
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说:茨维塔耶娃诗歌的技巧的辉煌无可比拟。
2016年2月3日 已读
在一匹红色的骏马上√ 一个女人天生是一种致命的罪孽。没有缪斯/没有黑色的发辫/没有念珠。生命有更伟大的眷顾已够了,比起那些/爱的功勋和疯狂的激情。我赋予我的爱于你:它太高了。 /在天空之上是我的葬礼。
20世纪 俄国文学 预言咏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豆瓣
作者: Carson McCullers Gardners Books 1999 - 2
This is the tale of Miss Amelia, gaunt and lonely owner of a small-town store; and how she squandered her love on Cousin Lymon, the little strutting hunchback who turned the store into a cafe; and how her rejected husband, the meanest man in town, came back and stole the hunchback's heart; and, of the gargantuan fight that followed. This is a miniature epic with the melancholy atmosphere of a ballad.
2016年2月3日 已读
The lover craves any possible relation with the loved, even if this experience can cause him only pain. 自私透了自私透了TAT!
20世纪 美国
漫游者寄宿所 豆瓣
6.2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欧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 涵完全一致。
2016年1月24日 已读
当我们受审的日子来临,只有这些琐事可堪陈述。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原文如此,像俄国风的打油诗。
20世纪 德国 预言咏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7.9 (1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16年1月9日 已读
读得分分钟会生气起来_(:з」∠)_但对于这样的情况,为他们包揽全部困难并没有用处,其实所谓正常人,只是硬着头皮去承担痛苦而已。在年轻的时候有不同的人格为之承担,但总要结束。读了开头觉得这是交鬼,是么?说不清楚。
20世纪 美国
爱丽尔 豆瓣
Ariel
8.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包慧怡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爱丽尔》是美国著名诗人普拉斯的代表诗歌集。她在1963年2月11日自杀时,在书桌上留下了一个黑色的弹簧活页夹,里面是四十首诗作的手稿合集,集子最初的起名是《爱丽尔和其他诗》。后来由其丈夫根据该手稿顺序进行了整理和删减,并于1965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两个不同版本。
本版《爱丽尔》与之前两个版本完全不同——它收录了完整的40首诗歌,并严格照普拉斯最后留下的手稿顺序编排,更加原汁原味地呈现作者那时的心绪。
2015年12月30日 已读
榆树√ 山岭踏入白茫。/人或星辰/哀伤地望着我,我令他们失望。杀死单薄如纸的感觉。我喜欢黑色的立场。一次次酸雨/满天都是你。你总在那里/我诗行最后的颤栗呼吸。如今我从/泡沫走向麦地,一片波光粼粼的海。/孩子的哭喊/融进了墙。/而我/是一支箭,/那蒸腾的露珠,/自掘坟墓,在驱使之下,/瞬间冲入血红的/眼,清晨的炼锅。——妈呀这句段位比我那愚蠢的情诗高出五六七八层。
20世纪 美国 预言咏
卿卿如晤 豆瓣
A Grief observed
作者: 路益師(C.S. Lewis) 译者: 曾珍珍 雅歌出版社 2000 - 1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記。
這是路易斯痛失愛妻之際,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午夜”裡寫下的文字。
《卿卿如晤》是路易斯對生和死、信託的失喪與重建等人生母題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對那一段悲慟歲月進行的鞭辟入裡、誠摯坦率的內省;同時,這又是一份細膩真實人心靈記錄,展示了他在苦難面前懷疑生活意義的掙扎之旅,也再現了他如何重新歸正信仰、心存堅忍奔跑天路的生命之跡。
本書問世以來,即以靈性而細膩的語言、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讀者,成為治療人們的心靈傷痛的一劑“恩典良藥”。有人說,這是迄今為止討論悲痛問題最好的一部作品。
2015年12月24日 已读
信心是向着事物的真相张开爱的双臂。祂一直都知道我的圣殿是纸叠的房子,唯一能让我察觉这事实的方法是将它砸碎。神的爱和祂的洞察人心是密不可分的,祂之所以能洞察是因为祂爱,所以即使看透了,也还能爱。现在的她像神一样,无法理解,超乎想象。——看刘易斯这么说,比看纯真博物馆里土豪将炮友提高到真主高度的强行升华舒服多了。而读前言和后记真是不顺心,为此减一星,这个出版社偏自由派偏得太明显。
20世纪 英国
文字生涯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15年12月22日 已读
除了在书本里,人心到处都是一个样子。我把才华和功德混为一谈。我有时感到蹉跎的时光抚摸着我,但更经常的是,我感到时光停滞不动。为避开荣誉和丢脸,我企图躲进孤独的个性中去;但我没有个性,在自己身上只发现令人吃惊的呆板。镜子使我明白我本来并不讨人喜欢,其实这一点我心里始终是清楚的。文化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它维护不了正义,但作者把自己摆进去,从中认识自己,只有这面批判的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形象。——其实,这个弄虚作假已入骨髓的萨特,在我看来是很真诚的。他让我料想到,原本我可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0世纪 法国
失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2 其它标题: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2015年10月22日 已读
对个体而言最好的,对物种而言却不一定。我们弄不明白从长远看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这点让人很难接受,但是这就是生命。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我们只能舍控制而取力量。——其实交出控制权是非全知全能的人类妄图建造有机造物的膨胀贪欲的一步而已,失控的表层是可预见的,失控的后果却是失控的。这让我对人类各路科学的无能感到吃惊。而且我搞了半天没明白作者到底是个傲娇无神论还是个基督徒_(:з」∠)_冲最后对苹果的预言加一颗星。
20世纪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2015年9月30日 已读
“不以性能为基础的合法化视野”——后现代是一场国家和科学的狼狈为奸。所以以施莱马赫为祖师爷的自由派神学在当时、在现在都势不可挡,都因为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利润和技术的绑定,科学作为中间者为了合法化而改造了教育。这两者都是最隐秘而最腐败的政“教”合一。比较让我不喜欢作者的是,他一面鄙夷相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人,一面却说信仰的丧失,果然是康德的徒众。
20世纪 爱智
痴女怪男 豆瓣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谢德岭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6 - 9
2015年9月20日 已读
作为初期之作,剧情稚嫩狗血(时不时要跳出来说理)、人物感情单调(心思只有一件事:或拼出一番事业,或救濒死的恋人)、技法拖沓没重点(没完没了没必要的对话)是难免的,但在我看来,却比沉默和深河要来的真诚,所以加一星。平淡却有发展空间的结局也很喜欢。
20世纪 日本
马德里画稿 豆瓣
Cartones de Madrid
作者: [墨] 阿尔丰索·雷耶斯(Alfonso Reyes) 译者: 赵德明 漓江出版社 2015 - 8
流亡马德里期间,阿尔丰索·雷耶斯看到许许多多辉煌的建筑,也看到乞丐、流浪汉、残疾人,看到残酷的悲惨世界。他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同时,他想到自己的祖国墨西哥。
美丽的青春 豆瓣
Schön ist die Jugend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陈晓南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本书收集了抒情诗人黑塞的中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五篇名作。《秋之旅》描写一个在流浪和怀念之间徘徊的心灵。《忆童年》刻画缅怀往昔盘旋在脑海的天使、奇迹和童话。《婚事》表现出黑塞写作风格的另一面,描述一个常年在结婚生活港口的遥远处,围绕梭巡的男人为婚姻而奋斗的故事。《大旋风》中,少年多梦的日子尚未逝去,爱的幼苗已开始,思春期的烦恼,难堪难耐。《美丽的青春》是一篇讴歌青春期心灵的作品,勾画了少年向往流浪却又怀念家乡;憧憬浪漫自由生活却又希求安定归宿的美梦。篇篇意境隽永,充满幽默和警世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2015年9月12日 已读
“过去的甜美和愚蠢的事情,已离我而去。有时想想,从那时起,我已略微接触到人生的缩影。” 不说结尾的话挺喜欢《忆童年》,而《美丽的青春》结尾挺好,《大旋风》和《秋之旅》的徒步漫游有普宁的文风。这本短篇集里的世界只有美丽温柔毫无恶意一吻定情童年感伤成年孤独,那确实是很成问题的。
20世纪 德国
Love is a Dog From Hell 豆瓣
6.7 (7 个评分) 作者: Charles Bukowski Ecco 2002 - 6
First published in 1977, Love Is a Dog from Hell is a collection of Bukowski's poetry from the mid-seventies. A classic in the Bukowski canon, Love Is a Dog from Hell is a raw, lyrical, exploration of the exigencies, heartbreaks, and limits of love.
2015年8月22日 已读
She'll miss me-/ not my love/ but the taste of my blood,/ she's so good that I almost miss my death. We will taste the islands and the sea/ soon/ my fingers will/ rift/ through/ soft clean/hair/ songs such as no radio/ plays/ all sadness,grinning/ into flow. When I think of myself dead/ the air goes all white. 这也好叫爱的,只是嗜血嗜欲猎奇扭曲的刻耳柏洛斯罢了。
20世纪 美国 预言咏
智血 豆瓣
Wise Blood
作者: (美) 奥康纳 译者: 蔡亦默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乡村牧师家庭出身的黑兹尔从小就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牧师,然而,在当兵参加战争的几年里,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他发现自己的灵魂已然不复存在。复员后他离开家乡,到了一座名叫托金汉姆的城市,试图创立一个“没有耶稣的新教”,然而沉溺于物质生活中的公众对他有关罪恶信仰的谈论漠不关心,而他所宣传的这种新教竞被人利用——假冒先知以行骗……《智血》是一部融神秘宗教与黑暗暴力于一体的杰作。该书出版时,其古怪的情节与荒诞的人物使得许多评论家难以接受。直到今天,其哥特式恐怖、阴冷的风格仍不免令初读此书的读者为之震惊。
2015年7月10日 已读
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亵渎,而亵渎的前提是真的在乎。但又说,真理背后并无真理,连有可亵渎的东西这一点都不可相信,奥康纳这算解构的一员么?给伊诺克和猩猩握手时那句“这是他到这座城市以来第一只向他伸出的手。它显得那么的温柔。”和最后的结局加一星。说毕晓普是最孤独的人,在我看却比不上奥康纳。智血的基调阴郁又荒诞,显得鬼魅,惨淡淡只有一弯毛月亮,像贝克特,正和现在的台风天气相衬。“只剩下一个手指还在脸前上下动弹,像是数时间。”太会写。“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正常的人不愿去好好享受生活呢?”当一个人晓得自律时,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了。
20世纪 美国
尤利西斯(上下)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文洁若 / 萧乾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 6
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
2015年6月22日 已读
2012.04.26~2015.06.22。溺死在海里,这是亘古以来最安详的死。教会的博士们编出了整套的神学。这是一个精疲力竭的淫妇衰老后在寻觅着神的时代。毫无出路的空虚和孤寂,只有用精神胜利法和偷情妥协度日,意义在何处?乔伊斯和庞德都硬着心不肯回转,但事实上他们也无法回转。庞德还有热心些,就更显困顿,而乔伊斯则是彻头彻尾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20世纪 英国 需重读
钟形罩 豆瓣
The Bell Ja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这本小说以作者早年生活经历为蓝本,叙述了19岁的大二女生埃斯特· 格林伍德经历了充当某知名杂志社的客座编辑、参加写作班被拒、自杀未遂、接受心理治疗、重树自信期待返回社会,展开新生活的一系列过程。本文从“榜样缺失”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美国的实际,探讨埃斯特作为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男性社会压抑下所产生的孤独、绝望与挣扎的心灵历程以及反抗的必然性。
全优女孩埃斯特成为某时尚杂志征文比赛获奖者,谁知道这是她噩梦的开始……普拉斯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喜剧笔调下的本质是悲剧。人们拒绝认真对待一个女人丰富颤栗的情感,指望通过电休克疗法治愈心灵的绝望。事实上她已经令人恐惧地滑向疯狂的深渊。 普拉斯与另一位杰出诗人休斯的惊世恋情是二十世纪英美诗坛最大的公案,女诗人年仅三十岁便自杀自亡,她不曾预知自己会获得普利策奖,作品又极其畅销。虽然本书中“我”最终走出了黑暗,谁又能看透普拉斯本人内心的隐秘?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淹死准是最仁慈的一种死法,而烧死是最残酷的。钟形罩如影随形,像勺子杀人魔,一勺子一勺子不急不慢把你打死为止,看似荒谬实则真实,但可幸它的脚步并不快。
20世纪 美国
魔鬼家书 豆瓣
The Screwtape Letters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况志琼 / 李安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路易斯著作系列: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鸿》)是一本纯粹想象出来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一“瘟木鬼”。私酷鬼是瘟木鬼的叔叔。两个鬼以书信的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疮疤”。不过,尽管两个鬼表面上惺惺作态,其实暗地里也是尔庚我诈,都渴望最终能够“吞噬”对方。
书中,C.S.路易斯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用魔鬼的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的挖苦,让人在捧腹后亦不禁去反省内心,透视自己意识中真实的动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路易斯著作系列:魔鬼家书》再现了C.S.路易斯在洞察人性方面的老练和深沉。
2015年5月6日 已读
连纯粹属灵、真正知道上帝存在的造物都会堕落,更别说人了。邪灵与我的相似性在于自傲,而耶稣愿意在受难时给罪人祈祷,我也愿意给邪灵的回归祈祷。以及已经成路易斯脑残粉。
20世纪 宗教 稣典 英国
某种凝视 豆瓣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段慧敏 2011 - 7
《某种凝视》是一部弗朗索瓦丝·萨冈的美文集,由其四部年度畅销作《租来的房子》、《你好,纽约》、《瑞士来信》、《某种凝视》合辑而成。
在《某种凝视》这部书中,萨冈以法国作家特有的感性与细腻,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迷人与错愕;透过美妙的文字,引领了一场风趣而灵动的时尚追逐;远游世界的意兴与激情令人读之神往,而对其写作及作家生涯的坦陈告白,又让人们领略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理性萨冈”。
2015年4月24日 已读
那个怪异的女人,幼稚而失败的女人。温柔就是热情与顺从的混合物,嘛,怪不得呢。幸福,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像鸟儿一样整晚都醒着。有些地方感觉怪怪的,是被删截掉了么?萨冈被她自己的文字和社会的眼光塑造得太过放荡不羁,其实却是很正气的人。
20世纪 法国
庞德诗选:比萨诗章 豆瓣
Ezra Pound: The Pisan Cantos
作者: (美)伊兹拉·庞德 译者: 黄运特 漓江出版社 1998 - 2
2015年4月14日 已读
翻译不是最好,但又一想黄运特也写诗,是理解蚁巢倾覆的年代被囚诗人的感情的:既不肯接受已有的天堂,也造不出自己的天堂,于是在一开始大胆跳进去的地狱里永久徘徊。这是连悲壮和悲剧都谈不上的时代,主人公都如此懦弱、或无能。什么预言咏,什么呀,先知是只山猫,以利亚只会撸啊撸。庞德和乔伊斯找的东西,过了快一个世纪了还是没有答案。
20世纪 美国 预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