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钟摆下的歌吟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尼古拉·古米廖夫 /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杨开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 - 5
本书精选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代表诗人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的主要诗作,经由译者杨开显用心挑选、翻译、集结而成,是20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一部重要译介作品。
2014年6月17日 已读
黄昏的天色橙黄、广袤/四月的凉爽天柔和又温情。/你已经迟来了那么多年,/但是看见你我仍然很高兴。/来,坐得更靠近我一点,/瞧瞧吧,用你快活的眼睛:/我童年时代的那些诗歌/写满了这个蓝色的笔记本。/别了,我曾痛苦地生活,/很少为了太阳而欢欣鼓舞。/对不起,确实是为了你,/我才在太多的人中间应付。很多篇都显示译者的汉语词汇量不够啊╮(╯_╰)╭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6 (18 个评分) 作者: [俄]米·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4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后,惊恐之下烧毁了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
《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2014年5月20日 已读
“一个人信仰什么,他就会得到什么。”写耶稣这个傲娇弱受的故事最喜欢看了。
20世纪 俄罗斯
瑰宝 豆瓣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作者: [英] 韩素音 译者: 孟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4
《瑰宝》内容简介:1940年代末的香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人坠入情网。韩素音一心要回大陆报效祖国,而在当时的情势下,马克这样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还不可能被人民政权接受……于是,中英文化、欧亚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他们用生命与历史撞击的爱情时光。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2014年5月18日 已读
并不像想的那样好,开始时极像三毛了之类的末流言情,所以最后看到mark的死,也并没有多悲戚。
20世纪 Feminism 英国
都会中的孤岛 豆瓣
8.2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坂口安吾 译者: 黄钧浩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5
本书是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说集。
2014年5月5日 已读
前三篇极好,后面可能是没继续看的精力了。写的都是无能者,除了死也只能苟活了吧。只是说着有梦的年轻人,离被指摘为废物的那天还有多远呢?举世皆弱者,我那题目没选错,只是写不成他们想看的样子。
20世纪 日本
写在身体上 豆瓣
Written on the Body
7.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周嘉宁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情?
一部爱的挽歌,讲述爱是如何获得,又将如何失去。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又一经典作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
入选美国圣马克书店评选的“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作家周嘉宁首部翻译力作。
张悦然推荐,《鲤》杂志参与策划。
————————————
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次哲学沉思。
—《纽约时报》
温特森充分展示了她令人震惊的控制题材、驾驭语言的魔力以及洞察人性的天赋。
—《环球邮报》
温特森写了激情的状态,将一只着迷的眼睛投射在身体上,绘制它的每个细节和私密的角落。温特森是个令人激动的作家。她有高层次的文学天赋。
─Vogue
一部大胆的、富有争议的新小说……关于纯洁而炙热的激情。温特森无疑是她的时代里最具有天赋的作家。
─Mirabella
温特森对欲望的再现远远超越了性别;她穿过一切二分法,进入一种性意象的语域。在那儿,身体就是武器,是植物志,是动物志,是气候,是动物,是地理,是监狱,是食物,是光线,是巢穴,是锯齿状的边缘。身体就是整个世界。
─《村声》
2014年4月21日 已读
哪需要强调是作者经历以确立主人公的性别呢,对女性身体这样熟悉这样痴迷的只有女性。只是,真的是海洋的味道么?红发,碧眼,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Lily·Potter。不知道是译文的关系还是什么,那些议论的段子太过矫揉造作,减一颗吧,虽然在他们眼里我的议论段也是这样席勒式的。
20世纪 英国
娜嘉 豆瓣
Nadja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德烈·布勒东 译者: 董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娜嘉》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彻底颠覆了19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该书一般被视为小说。然而,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作品又体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传倾向。全书扑朔迷离,充满偶然、随机、巧合和梦境,作者的主观思想交叉出现在事件的客观叙述过程中,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名篇,极大影响了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流程。
2014年4月14日 已读
北大的学生连写读后感都那么上档次【你的重点太奇怪了】
20世纪 法国
哥儿 豆瓣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刘振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哥儿》是一代文豪夏目漱石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日本文学有数的作品中最受欢迎、最为人熟悉的小说”。作品以作者在地方中学教书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写成。在这部作品里,夏目漱石有意识地使用了典型、夸张、虚构的手法,通过一个青年自叙的形式,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这个青年从物理学校毕业后到一所地方中学去教书时目睹的邪恶现实,以及后来从这所中学愤然离去的过程,揭露、抨击了存在于日本教育界的黑暗现象。
《哥儿》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方面也由于它立足于民族文学的幽默传统,邪正是非表现得十分鲜明。在夏目漱石写作《哥儿》的当时,正是西方自然主义思潮支配整个日本文坛的时期,许多自然主义作家锐意仿效西方近代文学的写作方法,夏目漱石却敢于逆潮流而动,以他丰富的学识和对江户时期平民文学的了解,写出了《哥儿》这部独具个性的作品。日本作家兼评论家伊藤整评论《哥儿》时说,“这是一部将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绘出来的作品”,它“描绘了典型的日本人”,“主人公的乐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无邪,还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肮脏、气量狭小、卑劣、软弱、充英雄好汉,所有这些都的的确确是日本人的真实性格”。
三四郎 豆瓣
三四郎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写于1908年,与《后来的事》和《门》构成了爱情三部曲。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美弥子所在的浮华世界所吸引。三四郎对美弥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她数次向三四郎提过“迷途的羔羊”这一词语,却最终与哥哥的朋友结婚。平凡的青年人在与大都市形形色色的人的交流中,也慢慢得到成长。
The Emperor Jones 豆瓣
作者: Eugene ONeill Digireads.com 2009 - 1
Widely known as the play that gave the American dramatist Eugene O'Neill international acclaim, "The Emperor Jones" is a one-act play that follows the complete disintegration of Brutus Jones. This protagonist, formerly a Pullman por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scaped his criminal activity there by establishing himself as a ruler in the West Indies. O'Neill, in an experiment with Expressionism, then leads Jones through a series of hallucinations in a forest when he attempts to escape his rebellious subjects. This highly symbolic nocturnal expedition leads Jones to confront his racially black past, as well as his own personal destruction from a man of self-confidence to a cowering shadow of his previous being. O'Neill's originality was as readily apparent in 1920 as it is today, for he insisted on the first racially integrated Broadway cast, particularly with an African American actor in the lead role,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ill's amazing depiction of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mperor Jones" still endures.
Beyond the Horizon 豆瓣
作者: Eugene O'Neill Dover Publications 1996 - 5
The playwright’s first full-length drama and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1920) concerns two brothers in love with the same woman. Robert Mayo, who had dreamed of adventure "beyond the horizon," remains behind and weds the lady in question, while his brother, Andrew, goes to sea. In the end, embittered and dying, Robert dreams of the escape that lies "beyond the horizon."
地狱之花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谭晶华 / 郭洁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物哀文化江户情趣的风俗画
——唯美反俗精神下的文明批评
《地狱之花》由六篇中短篇小说构成,成书于一九〇二年,作品深受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影响,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作者自身生活和人生看法的影子。
《地狱之花》通过一位女教师的遭遇,反映了明治时代女性决心冲破世俗观念、争取自由幸福的思想。《隅田川》通过一个青年弃学而憧憬艺人生活的故事,以甜美的诗情、怀古的幽思描写了隅田川畔的风土人情。《梅雨前后》是一篇描写咖啡馆女招待生活的风俗小说。《墨东趣谭》以随笔风格叙述了老作家与妓女的交往,通过对景致、风俗的描绘以及对战争、世态的讽刺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点。《积雪消融》写一个女招待在积雪消融的日子到曾经抛弃妻儿、现又落魄的父亲家后产生的温暖父女情。《两个妻子》通过描写两个丈夫出轨的妻子的一喜一忧,再现了当时有闲阶级的生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13年12月8日 已读
其实什么城市,什么忽必烈汗和马可波罗,什么毁灭和想象,什么繁殖和扩张,什么秩序和渺小,什么轻盈和朦胧,都只是两个抽大烟的农民的臆想。【脑洞已达到国际标准】
20世纪 外国文学三 意大利 需重读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 豆瓣 Eggplant.place
And the Hippos Were Boiled in Their Tanks
7.7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 [美国] 威廉·巴勒斯 译者: 牛皮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
1944年夏天,骇人的哥伦比亚大学谋杀案震惊了年轻的“垮掉的一代”。威廉•巴勒斯和杰克•凯鲁亚克受这起命案的启发,于1945年合作完成了这部小说。小说以硬汉侦探小说的写法,由两位作家交替各写一章,描述了纽约一群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充满了毒品和艺术,困扰和残酷。故事的场景和人物 大都具有原型。这部作品被雪藏了六十多年,一直到所有主要当事人和两位作家都已去世,才在2008年初次出版。
---------------------------------------------------------
这本书是我们这代人“失去”的那个部分的写照。
——杰克•凯鲁亚克
硬汉侦探小说和存在主义挽歌的综合体——就像达希尔•哈米特遇上了阿尔贝•加缪……“垮掉的一代”一份必不可少的记录。
——《旧金山纪事报》
展示了两位巨匠青年时期的生活……凯鲁亚克和巴勒斯在不经意间写出了1944年的格林尼治村,就像乔伊斯写出了1904年的都柏林。
——《波斯顿凤凰报》
这部小说的出版是一次重大的文学事件,这不仅因为它是凯鲁亚克和巴勒斯“垮掉的一代”两位最重要作家的合著,还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使美国很多其他作者都着迷的故事。……一个失落时代的一部迷人的快照集。
——《独立报》
一部迷人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垮掉派成长的岁月。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由二人交替书写的小说中……凯鲁亚克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已经显露出杰出的写作才华,他对酒吧场景的速写,大概会令布科夫斯基自叹不如。至于巴勒斯,出现在《裸体午餐》和其他作品中的兴趣和困扰,已经初露端倪。
——《科克斯评论》
2013年9月20日 已读 这种死流氓的文艺气息好喜欢怎么办
20世纪 美国
三十九级台阶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巴肯 译者: 陆元操 新星出版社 2010 - 5
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25部经典推理小说
入选英国《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4次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希区柯克版为史上最经典的悬疑电影之一
2005年改编成话剧,成功登陆百老汇,一举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和托尼奖。
——————————
理查德•汉内从非洲回到伦敦后,遇见一个叫斯卡德的人,向他透露了一个国际间谍组织的秘密。斯卡德被杀,汉内成了主要怀疑对象。为了躲避警察和间谍的追踪,他逃到了苏格兰,一次次巧妙机智地脱离了危难。最后,根据斯卡德留下的“三十九级台阶”这条线索,汉内成功地摧毁了敌人的阴谋。
从我第一次读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起,就觉得它一定能被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
——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和我都很喜欢巴肯,喜欢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忽然被恐怖所惊扰的情节。
——罗伯特•多纳特(奥斯卡影帝)
2013年9月16日 已读 我还是看看希区柯克如何锦上添花吧。
20世纪 英国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 豆瓣
作者: 布雷克·莫里森 译者: 苗华建 2011 - 3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充满着柔情、直率、恼怒与忠诚。布雷克•莫里森从一个逐渐走向独立的儿子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强势父亲的生活、疾病及死亡过程。那种细腻的情感和毫无掩饰的坦荡有着一种直射人心的感动力量,更因为书中所写的父与子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亲身经历,所以读来更加百感交集。《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包括JR Ackerley文学奖在内的一干奖项,由此书所引发的研讨会及各种研究、评论则更是数不胜数,在成为畅销书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崎路父子情》。
2013年9月14日 已读
作者是个相当真诚的人嘛。
20世纪 英国
罗生门 豆瓣
羅生門
8.7 (188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2013年8月25日 已读
毒舌天才请受我一舔!从侏儒警语可见其随笔评论报上笔战会多精彩……
20世纪 日本
悉达多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李迎春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 7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奖得主赫塞融和东西文化,探求人类内在精神真实体验的一部巨作。在本书中,赫塞藉由主角求道的过程,反应出潜藏世人内心各种不安、迷惑、莫名蠢动诱因力道之强大,以坦白、不假修饰的真诚频率,带领读者以一种平和、不执妄的喜悦心,臻至追求真我性灵的丰美与满足的境地。
2013年8月20日 已读
没看过另一个版本,从内容的连贯上而言还可以,但封底上的赫塞太失误了,而且文中有些许错误,所以来发三分半吧。待我看看人民出版社的或者英文版再谈谈内容上的感想,不过简单说来觉得对于佛教的考虑深度,我赤脚都赶不上黑塞,一方面是他爷爷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哲学的底子。要去补他的荒原狼和诗集了。
20世纪 德国
我是猫 豆瓣
7.5 (7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刘振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被誉为“国民作家”。《我是猫》是他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讽刺。作品通过主人公苦沙弥的生活,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习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2013年8月7日 已读
果然这书给初中生读是读不出感觉来的,没有超级大的阅读量也是写不出来的,这不是一般小说几句文笔可以说清楚的。关于和卡夫卡《变形记》的对比可以注意一下。
20世纪 日本
金阁寺 豆瓣 谷歌图书
金閣寺
8.8 (25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2013年6月5日 已读
像人类那样有能力致死的东西是不会根绝的,而像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却是可以消灭的。美是宿怨。这样一颗心是永远体会不到悠然的快乐的。想读里尔克了。
20世纪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