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在中国屏风上 豆瓣
On a Chinese Screen
7.2 (3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2016年7月8日 已读
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眼镜,故有时事物被扩大且清晰,有时却扭曲而模糊。
20世纪 英国
大地记 豆瓣
La Terre
作者: [法国] 法布尔 译者: 蔡美雅 2014 - 5
《大地记》是一本关于地理学的科普类书籍,由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撰写。全书分25章,讲述了我们安居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动而又严谨:大到从地球的宏观环境,小到到一块陆地、一条山脉、一处河流海洋,极地、地心、崩落的山丘,作者皆系统、详致地讲述了相关知识。法布尔的文字历来通俗易懂而十分有趣,对读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大地记》即秉承并凸显了这样的风格,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2016年6月22日 已读
诶呀法布尔真是个理科全才。
20世纪
我将是你的镜子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译者: 任云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与波普巨星的35次对话。
本书是第一本安迪·沃霍尔访谈选集——精选了这位波普艺术先锋谈论名声之艺术、让一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等——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崛起的日子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问答方式的访谈是安迪·沃霍尔最喜欢的一种沟通方式——他甚至将他出版的杂志命名为《访谈》。然而一直以来,却从没有一本以沃霍尔访谈作为主要内容出版的选集。《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了35篇对话,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身为知名的诗人、编者的评论家,在此提供了每一篇对话的出处以及与其相关之背景脉络。本选集包含了20世纪60年代沃霍尔访谈萌芽时期讨论关于他著名的康宝浓汤作品、杰姬·肯尼迪极度忧伤的肖像画,以及他极具震撼力的死亡和灾难系列作品。当沃霍尔在70年代从绘画转向电影制作,访谈便见证他成为一个社会名流、大出风头者以及带动风潮者的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访谈》杂志、54俱乐部,以及到了80年代,沃霍尔对于新起的艺术家如基思·哈林的支持,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渐长的关系,以及到最后去世前几个月在一次访谈中回到宗教想象和精神性的表现。
《我将是你的镜子》展示了沃霍尔掌控、迷惑以及丰富我们文化各个领域的能力。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艺术已经死了,没有人思考,没有人再用想象力。算是对pop artist的入门了解,虽然那种解构、大众化一切的态度注定和我吹毛求疵的精神格格不入。
20世纪 美国
火山情人 豆瓣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以随笔作家身份闻名于世的苏珊•桑塔格最为钟爱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性巨著里,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依托,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意大利半岛为背景,描绘了由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收藏家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其续弦、风流的绝代佳人埃玛,以及埃玛的情人、英国一代海军英雄纳尔逊勋爵这三人组成的一个奇特组合,在寓意形象而又深刻的间歇喷发的维苏威火山这一地理背景下,展开了一幅交织着荒淫与破败、战乱与美色、革命与暴政、贪欲与毁灭的人性画卷。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爱着却不能承认,他们便只好对爱进行泛论。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遭遇不幸或爱情受挫的男男女女变形构建而来的。啊,我的狄俄尼索斯么,答案在这里,答案在这里。
20世纪 美国
地狱一季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花城出版社 1991 - 1
2016年5月19日 已读
在我内心深处,在千百种世俗仙境之间,也萌生着对十字架上受难者的深情。我多想像一个幼童一样被劫走,以便忘却一切苦难在天堂中嬉戏。
20世纪 法国 预言咏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2016年5月5日 已读
周日看了一个寇乃馨关于爱的讲演,到底是成为爱者还是被爱者,被爱的结局痛苦,因爱者忍受不了完全的付出;爱的结局则美满,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然而现实的本相当真止于此么?麦卡勒斯的答案是最好了的。
20世纪 美国
要塞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骋 海南出版社 2003 - 9
世纪之交,法国人举办了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的评选活动,结果,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但是,这位最佳法语图书的作者生前最青睐的作品却是《要塞》,他说:“这部书将在我身后出版,我的其他著作与它相比只是习作而已。”《要塞》是一部随感录,沉思集似的作品。书中有故事、有自白、有议论。它借托沙漠中一位柏柏尔酋长对王子的教育,表达了对文明、人生、社会、制度、价值的议论……
2016年5月5日 已读
我禁止有人提出问题,深知不存在可能解渴的回答。那个提问题的人,只是在寻找深渊。捕捉不难,难的是爱,太需要耐心了。我不会剥夺他们的国,但我也不关心他们的苦难。只有缺少爱的时候才学到什么是爱;只有在祈祷中得不到回音时,才知道何为神,才学会虔诚;燧石和荆棘未必不是沃土。你若没有痛苦,就什么都不会得到,因为你的心是空的。
20世纪 法国
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汪剑钊 主编 译者: 汪剑钊 东方出版社 2003 -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2016年5月2日 已读
你用一个很长的动作,把你的手放进我的手,在我的手掌心温柔地,慢慢拨弄一小块儿冰碴儿。为了偶然的眼神,需要做出无数的解释。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智慧七柱(上下册) 豆瓣
作者: T.E.劳伦斯 译者: 温飙 / 黄中军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 1
《智慧七柱(上下册)》中所描写的故事,经美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银幕再现,而使无数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在这部巨著中,集博学的东方学家、天才的狂热分子、勇敢坚毅的战士为一身的劳伦斯的身影跃然纸上,将读者深深引入他的阿拉伯沙漠战争经历,他的回忆与梦想,他的痛苦与思考……从他那种让人惊叹的永无止境的渴望与奋斗中,人们不难发现其折射出的,正是那个时代西方杰出人士面对殖民帝国主义走向衰竭这一趋势的一种精神挣扎。温斯顿·丘吉尔高度评价此书“跻身于英国文学最伟大的著作之中,在战争与冒险的描述上,无人能够超越。”
2016年4月27日 已读
贝都因人之所以具有力量,只是因为贫瘠的阿拉伯半岛迫使他们简朴、节欲、隐忍。作为沙漠中人,命中注定要与一个敌人进行永无止境的战斗,这个敌人不是世俗之人,不是生活,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希望本身。奥达说:“为什么你们西方人总是什么都想要呢?我们看不到多少星星,但我们可以看到星星后面的真主。”
20世纪 英国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这本书的道德关注还是其次的,用来考虑“律法如何应用才算为公义和智慧”的问题比较合适。
20世纪 美国 需重读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豆瓣
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
7.2 (20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是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之一,共16篇,是作家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美国社会文化现状的描述,有通过具体事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文化差异进行的分析,有作者在美国生活的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恋爱结婚、成名前开酒吧谋生以及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回顾等等。本书风格一如他的小说,既生动、机智、幽默,又不乏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有趣小书。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有越是口若悬河而绝望感越深的时候,而断断续续交谈才息息相通的情形同样存在。
20世纪 日本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豆瓣
作者: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译者: 苏杭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
丛编题名: 小白桦诗库 。

1919年某一天,茨维塔耶娃完成了她有名的诗作《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她在笔记中这样说过,她一整天都在思考一百年后这件事,她自信一百年之后人们将会爱上她;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看见她,那个蓄着短发的茨维塔耶娃手里握着她的诗稿,隔着忘川,看着我们风尘仆仆,寻找她的出生地。是的,正如她所想象到的,我们在大街上迎面见到那么多女子,但我们看见活着的只有她——茨维塔耶娃。(《一百年之后的茨维塔耶娃》汪剑钊)
拜拜,多谢你们的鱼 豆瓣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7.6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胡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阿瑟·邓特找到了真爱。
漫长的旅程结束了,阿瑟·邓特来到了——地球。地球分明已经毁灭,但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它的确正是地球。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
地球毁灭了?被外星人炸了?没听说过。哦,对了,那是中央情报局搞的秘密实验,其实根本没这回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不相信这种解释,却又找不到别的解释。他觉得准是自己发了疯。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的亲身经历说明,地球确实毁灭了。
阿瑟坠入了情网,然后,两个人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对有钱人我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服务。-哦,是什么呢?-我告诉他们有钱挺好的。女主通过时间旅行乱入了?还是上一本的环式理论的感觉_(:з」∠)_同时知道问题是什么和答案是什么,也是一个无限非概率事件啊,细思恐极。
20世纪 英国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豆瓣
Life,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8.5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胡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阿瑟·邓特被抛到史前地球,但一架时空穿梭机(外形像一只沙发)又将他带了回来,降落在一个板球场中央。
这是毁灭之前的地球,这一次,不仅是地球,整个宇宙都面临毁灭的危险——而板球赛正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
是的,宇宙面临的危险和板球有关。真是危险的运动啊。宇宙的命运就掌握在阿瑟·邓特和他疯疯癫癫的朋友手里,他们即将穿梭时空、漫游银河,误打误撞地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宇宙。等待他们的是冒险、疯狂、战争,以及许多许多的颠三倒四、莫名其妙。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所有非概率算术的性质,都是近似可逆、环状结构的。所以那些无限的不可能的事,恰恰非常可能发生,而且随时可能发生。我感觉这句是全系列的总纲句_(:з」∠)_→所以对“时间旅行这个主意到底是何时何地被谁想出的”的最合理解释是,它是在同一时间、在历史的所有时期自己发现的。给一直被冤杀的陆仁嘉加颗盒饭星233333
20世纪 英国
宇宙尽头的餐馆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8.0 (62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徐百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7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之一。
宇宙尽头餐馆,顾名思义,设在宇宙的尽头。所谓宇宙尽头,既是时间的终点,也是空间的终结。宇宙在此刻毁灭。只有穿过无尽空间,在时光隧道中旅行千万年的阔佬富豪才能享受这家餐馆的美食,同时观赏宇宙毁灭的那一刻。
那以后,阔佬们各自搭乘自己的超豪华时空飞船,返回自己的时代。
可是,阿瑟·邓特和他的伙伴们并非这类豪客。这一群伙伴分别是:地球毁灭后仅存的两个人、两个脑袋三条胳膊的银河大盗、爱唠叨的机器人,以及伟大的百科全书《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研究员。这些穷鬼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宇宙同归于尽吗?
总而言之,他们成功逃脱了。但又陷入了另一场危机之中,再一次踏上了冒险之旅。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地球原来是一台为提示宇宙之秘而设计出来的巨型电脑。而现在,从宇宙毁灭的那一刻掉头返回的他们又将面对新的发现:人类的起源。
这个起源肯定不会增加现已灭亡的人类的光荣,不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封面上已经用大而友善的字母告诉我们了:不要恐慌。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先用750万年给个42,再用1000万年和整个第二部给出6*7=42_(:з」∠)_
20世纪 英国
银河系漫游指南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8.7 (226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徐百柯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6
地球被毁灭了,因为要在它所在的地方修建一条超空间快速通道。主人公阿瑟·邓特活下来了,因为他有一位名叫福特·长官的朋友。这位朋友表面上是个找不着工作的演员,其实是个外星人,是名著《银河系漫游指南》派赴地球的研究员。两人开始了一场穿越银河的冒险,能够帮助他们的只有《银河系漫游指南》一书中所包括的无限智慧。
旅途中,他们遇上了一批非常有趣的同伴:
赞福德·毕博布鲁克斯:长着两个头、三条胳膊的银河大盗,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银河帝国总统。
崔莉恩:赞福德的同伙,除阿瑟·邓特之外惟一一个幸存下来的地球人。事实上,阿瑟从前认识崔莉恩,而且曾经试图勾搭人家,可惜没有成功。
马文:天才机器人,疑心病极其重,极其沮丧,极其唠叨。
这些人物结成一个小团队,他们将揭开一个骇人听闻的大秘密……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地球:基本上无害。无限非概率。来不及构建自我认同的鲸鱼。哀求你,我长着鼻毛的爱人,用你黏稠的液体沐浴我,否则我将撕裂你,你看我会不会!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答案是有的,只是我必须要想一想。诶呀后面太好看了_(:з」∠)_脑洞太大以至于都不会有教义不适感
20世纪 英国
作家看人 豆瓣
A Writer's People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孙仲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部分是沉思录,部分是回忆录,文笔兼具优雅与揭示性,《作家看人》以一种饱含温和、幽默与感情的特殊洞察力,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心灵。
2016年3月14日 已读
友谊能够持续如此之久,也许就是因为我不曾细读过他的作品。
20世纪 英国
羞耻 豆瓣 Goodreads
8.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黄灿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6
《羞耻》于1983年出版。小说明显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书中人物影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齐亚哈克。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
作者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故事环绕哈拉帕及海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展开:伊斯坎德·哈拉帕40岁时,放弃荒淫生活,成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总理。拉查·海德,军人,受伊斯坎德提携成为高级将领。伊斯坎德相信他不会制造麻烦,后来却在一场政变中被海德推翻。为报复伊斯坎德对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处死。
奥马尔·沙克尔是书中另一主要人物,是环绕着“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他出生离奇,由3位姐妹共生,由这3个母亲共养,自小住在门禁森严的沙克尔大屋里。后来他逃离大屋,日后成为杰出医生,但也放荡不羁,不知羞耻。他起初是伊斯坎德的跟班,一起过着淫乱的生活,后来成为海德的女婿,政变失败后被处死。
小说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笔触轻快而又稳健,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疯狂、纯真与残酷;文体雄辩而又繁复,写出了一则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作品曾获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2016年2月29日 已读
这真是个谁家没行房都人尽皆知的世界,但只有死人才能说出活人所想所知的羞耻。你不能告诉世界如何解决,因为你竟然以真实高贵的情操为利己、虚假和卑鄙的自欺,宁愿用漠然无视和闭口不谈来催发它变异进食膨胀爆炸,哼,扣你一星看你知错不。
20世纪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