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 豆瓣
作者: [奥]德沃夏克 译者: 陈平 2015 - 10
本书是德沃夏克的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他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姊妹篇,1918年在慕尼黑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使他跻身于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前列。德沃夏克以此书开创了美术史领域中精神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丰富了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
正是在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德沃夏克发现,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与同时代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冲突相平行的。但德沃夏克并不是简单地从神学家的著述中推断出中世纪艺术的精神品质,而是认为,它们都是中世纪世界观的产物;中世纪艺术既源于这种世界观,又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基督教唯灵论。德沃夏克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对诸如豪泽尔、潘诺夫斯基等一大批20世纪美术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9年5月1日 想读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2019年5月1日 想读
书写真实的奇迹 豆瓣
作者: 闵雪飞 等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在国内,葡萄牙语一直被视为“小语种”,但目前世界上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将近10个,说葡语的人将近2亿7千万,葡语所呈现的文学,一直以来也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本书以漫谈的形式,向国内读者介绍葡语世界的重量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他们中有中国读者熟知的亚马多、萨拉马戈,也有近年来刚刚为国人所熟悉的佩索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米亚·科托,更有我们所不熟悉的安图内斯、托尔加、阿西斯、格罗什等人。让我们跟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葡语专业的老师们,一起进入五光十色的葡语文学世界吧。
本书辑录了国内青年学者近年来为葡萄牙语文学所写的普及性文章,共计30余篇,力图在追求前沿性、学术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全书按照国家和地区分为葡萄牙篇、巴西篇和非洲篇,各部分以相关的综述性文字开篇,立足于整体,侧重澄清国内对葡语文学的成见与误解。每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葡语国家的经典作家(如费尔南多•佩索阿、若泽•萨拉马戈、若热•亚马多、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米亚•科托等)及其代表作品,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介绍各国文化。
2019年4月28日 想读
废弃的生命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谷蕾 / 胡欣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现代化的一个未可避免的后果是对“人类废品”的制造,即对废弃的生命、移民和难民等多余人口的制造,这是秩序构建和经济进步的副作用。全球所有地区不得不承担现代性在全球胜利的后果,寻求对于地区性人口过剩问题的全球性解决方法。“我们的星球已经满载”,“人类废品”的产生有增无减,而地球上能够容纳这些人口的“废弃品处理站”却在迅速减少。鲍曼的这本书揭示了这一危机对于我们当代文化和政治以及个人生活和民族命运的的深刻影响,指出政府通过把难民、移民、寻求避难者与恐怖分子之间做出联系,激起大众对于小规模犯罪的厌恶和恐惧,从而引开公众对于政府无法解决也无意干涉的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显示其实力,巩固其政权。人类废弃物成为一个合适的标靶,被部落战争、大屠杀、监狱及难民营消除和吸收,丧失了社会存在所依赖的一切标识。本书还表明,人类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永恒、时间、生活方式、美、人际关系等等文化要素的思索。
2019年4月26日 想读
Split Decisions 豆瓣
作者: Halley, Janet E. Princeton Univ Pr 2006 - 7
Is it time to take a break from feminism? In this pathbreaking book, Janet Halley reassesses the place of feminism in the law and politics of sexuality. She argues that sexuality involves deeply contested and clashing realities and interests, and that feminism helps us understand only some of them. To see crucial dimensions of sexuality that feminism does not reveal - the interests of gays and lesbians to be sure, but also those of men, and of constituencies and values beyond the realm of sex and gender - we might need to take a break from feminism. Halley also invites feminism to abandon its uncritical relationship to its own power. Feminists are, in many area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partners in governance. To govern responsibly, even on behalf of women, Halley urges, feminists should try taking a break from their own presuppositions. Halley offers a genealogy of various feminisms and of gay, queer, and trans theories as they spli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All these incommensurate theories, she argues, enrich thinking on the left not despite their break from each other but because of it. She concludes by examining legal cases to show how taking a break from feminism can change your very perceptions of what's at stake in a decision and liberate you to decide it anew.
2019年4月26日 想读
学术与政治 豆瓣
9.4 (39 个评分)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钱永祥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D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2019年4月25日 想读 再版了啊
魔法外套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意] 迪诺·布扎蒂 译者: 倪安宇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意大利卡夫卡”布扎蒂的现代寓言
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
幽默、荒诞、奇想扑面而来
◎ 编辑推荐
☆ 意大利著名作家迪诺·布扎蒂的42则现代寓言小说。
☆ 被不存在的鲨所追踪,与一栋房子坠入爱河,去地铁通道深处寻访地狱……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幽默、荒诞、 奇想扑面而来!
☆ 布扎蒂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构筑了一个个幻想世界。任何被生活的烦闷所困的人,都可以读一下这本书,轻松进入他构想的世界,以此短暂逃离生活的重压。
☆ 我们为何到了这个地步?迷失在爱、恨、欲望、失落之间,布扎蒂的小说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出现代人真实而微妙的形象:我们认清自己扭曲的内心,发出沉重、略带恐怖的呼吸声,但同时,焦虑似乎也有了些许的缓解……
◎ 内容简介
《魔法外套》是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短篇小说集,收录现代寓言小说42则。这些小说的内容包括:被不存在的鲨所追踪、与一栋房子坠入爱河、去地铁通道深处寻访地狱……阅读布扎蒂的小说,如穿行在一幕幕超现实的场景之间,幽默、荒诞、奇想扑面而来。
迪诺·布扎蒂被誉为“意大利的卡夫卡”,博尔赫斯曾将他的长篇小说《鞑靼人沙漠》列入“私人藏书”。
◎ 名人推荐
当代作家数量太大,时间又未及筛选出他们的文集,但有些名字无论如何不会被后世所遗忘。迪诺·布扎蒂绝对是这些名字之一。
—— 博尔赫斯
刻意避开矫饰的语言,布扎蒂展现了他多样的表达能力。在短篇之间,在剧情铺陈和给予解答的游戏之间,即便最平淡无奇的话,甚至陈腔滥调,都有它的模棱两可、玄秘、虚幻和令人害怕的力量。布扎蒂证明了不需要玩弄繁复的风格,一样可以塑造超现实情境。
—— 克劳迪欧·托斯卡尼,意大利评论家
迪诺·布扎蒂,他是一个创造名字的伟大发明者,也是一个被低估的想象动物的分类学家……《鲨》似乎是梅尔维尔“无休止”小说《白鲸》的一个神奇而简单的总结;然而,一些细节又暗示了它将通往不同的路径。事实上,布扎蒂故事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个离奇、有一点纠缠不休的词汇。这个词指向一个不存在的现实,但我们无法摆脱这种现实。
—— 斯特法诺·拉扎林博士《诺亚方舟》(《意大利志》第十期)
2019年4月24日 想读
共同体与社会 豆瓣
作者: [德]斐迪南·滕尼斯 译者: 张巍卓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对立的意涵:第一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第一重是私法层面的“共同体”或“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人法”)、人与财产(“物权法”)之关系的诸规范;第二重则是公法层面的、作为整体的共同体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所形成的法权秩序(“公社”与“国家”)。
2019年4月23日 想读
列维纳斯 豆瓣
Entretiens avec emmanuel levinas 1983-1994
作者: [法]单士宏 译者: 姜丹丹 / 赵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单士宏曾以学生身份与晚年的列维纳斯进行了一系列交谈。这番对话充满了温情、钦慕与期待。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走向相异性的超越,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于本书的对话视野之中。
2019年4月20日 想读
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 上) 豆瓣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 и Поэмы Т. 1 Первая часть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4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诗歌全集
世界范围内继英语和俄语后的第三个语种版本
-
◎ 编辑推荐
作者布罗茨基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已经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国内无论普通读者还是学术界都对他非常关注。本次出版将华语世界第一次也是最大规 模地全面翻译出版布罗茨基的诗作全集,也是世界范围内除了英语和俄语外的第三个语种的译本。
采用公认最权威的俄语版BIBLIOTEKA POETA 作为翻译底本,作者本人也参与了这一版本的编纂和修订。这一底本的编纂者洛谢夫是作者生前的好友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布罗茨基专家之一。从内容上不但译出布罗茨基一生创作的所有诗作,而且将最为详尽、最具研究性和学术性的背景材料、评价与注释也一并译出。
本次发行的《布罗茨基诗歌全集 第一卷(上)》中,有一篇长达7万多字的由洛谢夫为布罗茨基所做的文学传记,对布罗茨基的人物生平、文学创作、思想变化都介绍得非常详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套书收录了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布罗茨基用俄语写作以及由他本人或在他本人的帮助下由英语译为俄语的全部诗篇,囊括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著名的诗歌作品。本次出版这套书的第一卷的上册,主要内容为《佩尔修斯之盾——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文学传记》及诗集《在旷野扎营》中的大部分诗歌。布罗茨基的文学传记,是洛谢夫结合自己与布罗茨基的交往和对他的研究所做,对布罗茨基的人物生平、文学创作、思想变化都介绍得非常详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旷野扎营》是布罗茨基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内容均为他的早期作品,本卷中收录了七十首短诗和叙事诗《伊撒和亚伯拉罕》。对于布罗茨基来说,这些作品在其诗歌的道路上则标志着其风格的形成和确立:结构手法、词语的形象体系(象征性词汇)、独创性的诗律。
2019年4月18日 想读
告别观念 豆瓣
Farewell to an Idea:Episodes from a History of Modernism
作者: T.J. 克拉克 译者: 徐建 等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9 - 3
★内容简介
在这部浓缩凝练而又卓有远见的书中,T.J.克拉克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两百年艺术的全新视角,不同于常规艺术史关注技巧、色彩、构图等要素,本书特别关注的是艺术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现代主义时刻进行回应,这些时刻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大卫的新古 典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盛行时期塞尚的静物画、集体主义年代的立体派、冷战时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作者言辞激烈而又饱含激情、力量和怜悯,展示了艺术如何通过不间断的努力,摆脱了被宣判终结的命运。
★编辑推荐
本书是T.J.克拉克最重要的艺术史批评作品。舆论认为,这是一部足以使克拉克挤身格林伯格、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等现代主义的著名倡导者或批评者之列的书,克拉克本人也借此成为了一位反思传统美术史学科、代表新的倾向和观点的重要艺术批评家。评论家称其深度和分量足以改变整个艺术写作的版图,对当前的几乎所有现代主义艺术观念都提出了挑战。全书配有241幅高质量插图。英文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评论
“我认为最近没有哪一本书会在错综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讨论中,在探究绘画的独创性与唤起绘画的抒情性,以及极其深刻的历史反思方面达到过这样的高度。艺术不时努力逃离现代性对其做出的死刑判决,都在书中以一位重要的批评家所能唤起的激情、活力和怜悯的方式得到了完整的记录。”——Lawrence Rainey, 《伦敦书评》
“《告别观念》的分量和视野似乎改变了艺术写作的地貌…克拉克论述了世界的袪魅,但他从事的事情是确立全新的稳定的意义,一个新鲜的神话,一个丰富多产的神话。”——《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随着《告别观念》的问世,克拉克加入了现代主义当之无愧的发言人和批评家的行列:格林伯格、梅耶·夏皮罗、列奥·施坦伯格…他的著作在具有爆炸性的知识冲击力方面,是无人能望其顶背的。”——《旧金山时报》
“克拉克摧毁了传统艺术史的壁垒,通过利用其珍重的方式——对笔触、颜色、造型和构图的精细分析——大大削弱了传统艺术史的观念。他的著作摆脱了专业化的术语,当他将富有独创性的思想与得到完美的、控制富有感染力的描述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他灵活地使用了普通语言…他的著作几乎挑战了——他希望自己的著作推翻——现代艺术主流历史的方方面面。”——《纽约书评》
“在柏林墙倒塌十年后,在千禧年来临之际,克拉克的书对此具有一种切合时宜的、启示录式的语气。他并非无缘无故地提到有两个首个字母人的名字,F.R.里维斯至少能将这个世界划分为热爱他与憎恨他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真正使克拉克具有独特才能的是,他以令人信服的、平易近人的语言,去阐释究竟是什么使这些独特的艺术家——甚至是独特的作品——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阿波罗》,1999年推荐书目
“克拉克这本精妙、令人反思的书,偶尔流露出极度痛苦的语气;他在描述他珍爱的观念遭遇的失败…这本四百页的书是我读过的有关现代艺术的最伟大的批评著作……”—— 伦敦《前景》杂志
“他并没有用一种犬儒主义的态度去论述政治与艺术,以一个想要曾经拥有依然希望拥有的人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多少有些忧郁地去论述……这部著作中的各章总是充满着历史的微言大义,散发着克拉克渊博的学识和高超文体特征……”——《出版周刊》
2019年4月18日 想读
自我的根源 豆瓣
Sources of the Self
作者: (加)查尔斯・泰勒 译者: 韩震 / 王成兵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主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本书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序 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件事花了我数年时间,而且对于这本书应当写些什么,我也屡次改变主意。这种情形持续了很多年,对应该如何切入问题,我曾数次改变看法。这部分地是由于熟知的原因,好长时间内我吃不准我想说什么;部分地是由于好高骛远的进取心本性,即试图明确表达和写出现代认同的历史。用这个术语,我想标示出整个系列的(大部分未表述出来)关于什么是人类的主体性的理解: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
但是,我也想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这种认同的理想和禁令——使什么突出和使什么遮蔽——是怎样形成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认识论和我们的语言哲学的。被假定为从对某种自我既没有也不应当闯入的领域的严肃考察所取得的学说,实际反映出来的那种帮助我们构成我们这种认同的理想,要比我们认识到的多得多。我认为,这显然适用于从笛卡尔到奎因的表象的认识论。
另外,我们的认同这幅肖像注定要用做现代性新理解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这个问题由于已经包含近三个或四个世纪的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且因某种原因使这些变化进入焦点,继续使我们着迷。诸如福柯、哈贝马斯和麦金太尔这样主要的当代思想家们的著作,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其他人,尽管没有明确地谈及这个问题,也以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假定了问题如何而来的某种图式,即使这是对待过去的思想和文化不予考虑的一种态度。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着迷。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历史,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自己。
但是,我发现我本人对当今流行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并不满意。有些是乐观的,以为我们正在攀登新的高原;另外的观点展示了一幅衰退、失落、遗忘的画面。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正确的;两方面都忽视了我们境遇的极其重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些给我们现时代以特征的伟大与危险、宏大与卑微(grandeuret misere)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点。要理解现代认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首先是要理解,就我们所有人都试图摆脱它来说,我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卷入其中;其次是看到,我们围绕着它所作的那些左右摇摆的片面性判断是如何肤浅和偏颇。
但是,我认为,除非我们弄清了关于自我的现代理解是如何从人类认同的较早情景中发展而来的,否则我们就不能把握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试图通过描述其起源,来界定现代认同。
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认同的这三个主要侧面上:首先,现代的内在性,即作为带有内部深度存在的我们自身的感觉,以及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联结性概念;其次,由现代早期发展而来的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第三,作为内在道德根源的表现主义本性概念。在第一侧面中,我要对从奥古斯丁到笛卡尔和蒙田,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进行探索;在第二部分,我的论述从宗教改革起,经启蒙运动,直到它的当代形式;而在第三部分,我的描述从它在十八世纪末叶的起源开始,经过十九世纪的演变,直到它在二十世纪文献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到第五编,是这本书的主体,它阐明了发展着的现代认同的这个图景。论述是分析和编年的结合。但是,因为我论述过程的整个路线是要标明自我感和道德视界之间、认同与善之间的联系,我感觉到,在没有关于这些联系的某些初步讨论的情况下,我就不能进行这项研究。由于在当代居支配地位的道德哲学试图掩饰这一联系,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更有必要了。为了弄清它们,我们必须从多种意义上,正确评价善在我们的道德观点和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准确说来,这却是当代道德哲学所极难于接受的。因而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试图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自我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状况,在这部著作的其余部分我随之加以利用。那些十分厌烦现代哲学的人,可以跳过第一编;那些厌烦历史的人,如果不经意地拿到了这部著作,也就不必读其余的部分了。
正如我已指出的,对于我们能够以比通常更富有成果和更少片面性的方式把握现代性的现象来说,整个研究只是一个序曲。在这本部头已经够大的书中,我没有篇幅再描绘这些现象的全面的替代性图景。我将把这个任务,连同对现代认同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联系的分析,留给以后的著作。但是,我试图在结论一章中阐明,什么样的结果从浮现中的现代认同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简明地说,就是这种认同在道德根源中比它的谴责者所承认的要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其最热情的辩护人贫困的哲学语言,这种丰富性被弄得看不见了。现代性急需从它的最无条件的支持者那里解救出来——一个文化史上或许不是没有先例的尴尬处境。正确地理解现代性,就是实施拯救活动。在结论中,我试图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实施拯救是重要的,甚至是迫切的。
这本书经过了长时期的准备,在此期间与全灵学院及整个牛津大学,还有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克福大学及耶路撒冷大学的同事们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同事包括詹姆斯·塔利、休伯特·德雷福斯、亚历山大·内哈马斯、简·鲁宾、于尔根·哈贝马斯、阿克塞尔·亨尼思、米夏·布鲁姆利克、马丁·洛—贝尔、豪克·布伦克霍斯特、西蒙·钱伯斯、保尔·罗森堡、戴维·哈特曼和居伊·斯特劳姆萨。受劳伦斯·弗里曼和蒙特利尔本笃会修道院的邀请而进行的“约翰总追思”讲座,为我提供了阐述我正在试图集成的现代性图景的宝贵场合。而且随后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如果没有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度过的一年,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我非常感谢克利福德·格尔茨、阿尔伯特·希尔施曼和迈克尔·瓦尔策,这既是因为这一年的研究,也是因为我们那段时间在研究所的不可比拟的气氛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讨论。我同样想感谢国家人文基金会,是它提供的资助使这一年的研究成为可能。
我感激加拿大文化委员会资助我伊萨克·基拉姆研究奖金,它使得我可能享受另外一年的假期。事实证明这是极端重要的。我也感谢麦吉尔大学准予学术休假,感谢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学术休假奖金,它们使我得以完成本书手稿。
麦吉尔大学向我提供了帮助修改手稿和准备索引的研究资助,我谨致谢意。
我非常感激梅特·约尔特对手稿的评论。我应当感谢阿尔巴和米丽亚姆的宝贵的建议,感谢克伦和比茜亚使我接触了有关存在的不熟悉的方面,还就更新了的实用主义感谢比塔。我还应当感谢葛蕾塔·泰勒和梅丽莎·斯蒂尔,是她们帮助我准备了手稿的最后定本以便出版,也要感谢旺达·泰勒所做的校对和索引。
我感激代表迈克尔·B.叶芝和麦克米兰伦敦有限公司利益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A.P.瓦特股分有限公司允许我从W.B.叶芝的《在学童之间》引用一些诗行,此书重印自理查德·芬纳兰编的《新版W.B.叶芝诗集》,一九二八年版的版权属于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一九五六年的修订版版权属于乔治·叶芝;感谢新方向出版社准许我从《人物:伊兹拉·庞德诗集》引用伊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此诗集一九二六年的版权属于伊兹拉·庞德,由新方向出版社重印(1949);感谢费伯—费伯有限公司及漫话印书馆准许引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最早文本的一节诗,其一九四年版本的版权属于W.H.奥登,重印自爱德华·门德尔松编的W.H.奥登的《英语奥登:诗歌、随笔和戏剧作品,1927—1939》;还感谢漫话印书馆准许我引用斯蒂芬·米切尔翻译的R.M.里尔克的《豹》,其一九八二年版本的版权属于斯蒂芬·米切尔,重印自《兰纳·玛丽亚·里尔克诗选》。引用策兰《铭刻》(“Weggebeizt”)、《无半截树林》(“KeinHalbholz”)和《光线》(“Fadensonnen”)中的诗句,经苏尔坎普·魏拉格的准许重印自《选集》(Gesammelte Werke,II)(1983);这些诗的英译本一九七二年、一九八年、一九八八年的版权属于迈克尔·汉堡,经佩尔塞出版社和铁砧诗歌出版公司的准许,重印自《保尔·策兰的诗》。引用夏尔·波德莱尔的内容出自《恶之花》,其一九五五、一九六二年的版权属于新方向出版社,经新方向出版社的允许而重印。所摘塔杜茨·鲁热维奇的《在生活中间》和奇比纽·赫伯特的《石头》的内容,经作为万丹—道布尔戴—德尔出版集团一个分支的道布尔戴出版社的允许,引自切斯瓦夫·米沃什选编和翻译的《战后波兰诗歌》,其一九六五年版本的版权属于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 后 记
查尔斯·泰勒的这部著作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时,美国教授曾向我推荐此书。回国后,我也曾撰文介绍泰勒的思想。因此,当刘东先生和刘北成先生让我翻译此书时,我很高兴地接受下来。粗略地阅读时,我只为泰勒对“现代性”的深刻分析所吸引,但在翻译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承担了一个几乎是无法胜任的重担。泰勒的著作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文字也非常晦涩难懂,并且在行文中夹杂大量法、德、拉丁、希腊等语词,这增添了很多的困难。好在有许多朋友帮忙——如杨共乐先生和郭小凌先生,替我译了全部希腊语词——才勉强完成了这个任务。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两次阅读了译稿并就译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清华大学的彭刚先生为此书的翻译、出版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前言、第一编、第二编、结论和索引部分,由我本人翻译,第三编由乔春霞、彭立群翻译,第四编由李伟、彭立群翻译,第五编由王成兵翻译,三、四、五编的法、德语部分也由我来翻译,全书由我来统稿并校译,有些地方作了较大修改。因此,此书出现的错误,首先应由我来承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韩 震
2019年4月16日 想读
废墟的故事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肖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2019年4月16日 想读
A Companion to Wong Kar-wai 豆瓣
Wiley-Blackwell 2016 - 1
WIth 25 essays that embrace a wide spectrum of topics and perspectives including intertextuality, transnationality, gender representation, repetition, the use of music, color, and sound, depiction of time and space in human affairs, and Wong’s highly original portrayal of violence, A Companion to Wong Kar-Wai is a singular examination of the prestigious filmmaker known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innovation, beauty, and passion he brings to filmmaking.
Brings together the most cutting edge, in-depth, and interesting scholarship on arguably the greatest living Asian filmmaker, from a multinational group of established and rising film scholars and critics
Covers a huge breadth of topics such as the tradition of the jianghu in Wong's films; queering Wong's films not in terms of gender but through the artist's liminality; the phenomenological Wong; Wong's intertextuality; America through Wong's eyes; the optics of intensities, thresholds, and transfers of energy in Wong's cinema; and the diasporic presence of some ladies from Shanghai in Wong's Hong Kong
Examines the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influence of Wong and his work, and discusses his work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including modern, post-modern, postcolonial, and queer theory
Includes two appendices which examine Wong’s work in Hong Kong television and commercials
2019年4月16日 想读
密码 豆瓣
5.2 (5 个评分) 作者: [法]让·波德里亚 译者: 戴阿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1
书中16个简短的章节分别对应了波德里亚一生倾心钻研的核心主题:诱惑,完美的罪行,恶的透明性,随机,絮乱,不可能的交换等等。本书线索清晰,逻辑完整,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是进入波德里亚学术思想的密钥。
2019年4月14日 想读
五四@100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宋明炜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4
【預告;出版的理由?】
說話2019年5月4日是五四一百週年。但什麼是五四?為何要編輯一本書來討論五四,從各種角度來回顧「五四」及其影響?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爲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邀請5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各抒己見,毋寧說是重新打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它所呈現眾聲喧嘩的形式其實有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回顧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蕩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
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呐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2019年4月14日 想读
Economy and Society 豆瓣
作者: Max Weber 译者: Keith Trib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The definitive new translation of Max Weber’s classic work of social theory—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by the foremost social theor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x Weber’s Economy and Society is the foundational text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of the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 centuries, presenting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among individual action, social action, economic action,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t also provides a classification of political forms based upon “systems of rule” and “rulership” that has shaped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and role of charisma, tradition, leg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cy.
Keith Tribe’s major new translation presents Economy and Society as it stood when Weber died in June 1920, with three complete chapters and a fragment of a fourth. On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Weber’s thought, Tribe has produced a uniquely clear and faithful translation that balances accuracy with readability. He adds to this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hat reflect the new Weber scholarship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This new edition will become the definitive translation of one of the few indisputably great intellectual works of the past 150 years.
2019年4月13日 想读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豆瓣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作者: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译者: 林偉盛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 - 5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2019年4月11日 想读
现实的社会建构 豆瓣
9.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译者: 吴肃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2019年4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