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现代自然 豆瓣
Modern Natu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德里克·贾曼 译者: 严潇潇 / 沈盈颖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英伦导演德里克•贾曼,一生拍有《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等多部著名影片,最后之作《蓝》更以银幕仅呈一片纯粹蓝色轰动影坛。而不逊于他的艺术激情的,是他对植物的痴迷。这部日记,记叙了他在身罹绝症之际,如何以一己之力在英国邓杰内斯角的核电站旁、荒凉的卵石滩上筑起一座花园。贾曼之笔具有其电影镜头的诗性之美,聚焦他眼中的四时风景,以诗歌与丰富的植物学知识穿插其间。同时,他记录了日常的种种艺术灵思和实践,记忆中的童年与交游,生命中的欣悦与苦痛、迷梦与影像,于斑斓的文字间,人们可辨认出这位天才导演独一无二的灵魂。
2019年5月21日 想读
即兴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里克·贝利 译者: 韦玮 / 金运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 - 5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是英国先锋吉他演奏者及自由即兴运动先驱人物德里克·贝利的唯一著作,是音乐领域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专注于讨论即兴音乐本质的著作。通过对各种音乐形式中即兴的考察——包括印度音乐、弗拉门戈、巴洛克、管风琴音乐、摇滚、爵士乐、当代作曲、自由音乐等,以及与各音乐领域中知名音乐家的对谈——其中包括许多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及先锋音乐、即兴音乐的演奏者,如约翰·佐恩(John Zorn)、汉·本宁克(Han Bennink)、杰里·加西亚(Jerry Garcia)、史蒂夫·豪(Steve Howe)、厄尔·布朗(Earle Brown)、马克斯·罗齐(Max Roach)、埃文·帕克(Evan Parker)、罗尼·斯科特(Ronnie Scott)等,德里克·贝利在书中清晰地展现了即兴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确立了即兴在所有形式的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基础性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系统梳理并提出了“自由即兴”的概念,使“自由即兴”真正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2019年5月21日 想读
La Jetée 豆瓣
作者: Chris Marker / Bruce Mau (designer) Zone Books 1996
La Jetée, the legendary science-fiction film about time and memory after a nuclear apocalypse, was released in 1964 and is considered by many critics to be among the greatest experimental films ever made. (It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recent Terry Gilliam film 12 Monkeys.) Chris Marker, who is the undisputed master of the film essay, composed this post-apocalyptic story almost entirely of black-and-white still photographs. The story concerns an experiment in recovering and changing the past through the action of memory, yet the film can be read as a poem dominated by a single moving image, which in its context becomes one of the suprem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film.<br /> <br /> This Zone edition reproduces the film's original images along with the script in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2019年5月20日 想读
敞开 豆瓣
L' aperto: L'uomo e l'animale
7.8 (13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人类历史的终结是一个事件,一个已经被从圣保罗到本雅明的弥赛亚主义、从黑格尔到科耶夫的辩证学家所预言和宣告的事件。谁是即将来临(或业已降临)的走向终结的历史的主人公?人是什么?人如何登上舞台?然后人是如何在众多动物中成为主人和保持其首要地位的?
在《敞开》中,吉奥乔•阿甘本认为,人一直被看成自然的有生命力的身体和超自然的、社会的或神圣的因素的神秘结合体,我们反过来必须将人理解为把人性与动物性从实践上和政治上分开的结果。
从古希腊人和弥赛亚思想家,经由18世纪现代科学分类学和人类学的起源,再到20世纪人文主义的黄昏,阿甘本追溯了整个思想线索。他发现人的特殊地位是由西方思想中的“人类学机制”生产出来并加以巩固的。在古代和现代的版本中,人类学机制通过在人与动物之间制造一种绝对差异,让整个机制得以运转:一方面,让人凌驾在动物与环境之上;另一方面,相对于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特质向一个世界的敞开而言,动物性从根本上被排斥在外。在阿甘本的考察中,他聚焦于人与动物之间的这个区分之槛,这个状态既不是动物生命,也不是人的生命。这就是“赤裸生命”的状态。这个人类学机制一旦停止,就会为即将来临的哲学和政治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2019年5月20日 想读
亲密关系的变革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陈永国 / 汪民安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2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中阐述的是他所一贯追求的民主观:每个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能力;不滥用权威和武力,以保证决策的协商性;个人参与决定相互联系的条件;个人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
2019年5月18日 想读
新感觉派小说选 豆瓣
作者: 严家炎 编 2011 - 10
《中国文库•文学类:新感觉派小说选(修订版)》内容简介: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形成的一个著名新文学流派,其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等。该流派关注现代都市的病态生活,采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小说,注重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技巧。《中国文库•文学类:新感觉派小说选(修订版)》选取了该流派七位作家的二十四篇重要小说。《中国文库•文学类:新感觉派小说选(修订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The Adventures Of Roberto Rossellini 豆瓣
作者: Tag Gallagher Da Capo Press 1998 - 10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 - moviemaker, bon vivant, and passionate intellectual - was the key figure of Italian neo-realism, the godfather of the French new wave, and a television pioneer; the maker of such classics as Open City, Paisan, Stromboli, Flowers of St. Francis, Voyage in Italy, and Louis XIV; Anna Magnani's lover, Ingrid Bergman's husband, and Isabella Rossellini's father. Continually enmeshed in controversy, perhaps no other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has been so reviled - and so revered. Tag Gallagher's biography of Rossellini is the result of assiduous research, lengthy interviews with almost everyone who knew him, an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aking and reception of his films. The cast of characters includes Vittorio Mussolini, Il Duce's son and Rossellini's Fascist-era producer; Francois Truffaut, who considered Rossellini a father figure; Howard Hughes, who produced Stromboli and then, in a fit of jealousy over Ingrid Bergman, butchered its American release; and dozens of others. Combining a portrait of a dynamic and daring man with brilliant discussions of his work, Tag Gallagher tells a story as rich and moving as Rossellini's miraculous films.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 豆瓣
作者: 高嘉謙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9
關注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
19世紀以降中國東南沿海華人移民海外已經蔚為風潮,乙未割臺、辛亥革命,以迄抗戰軍興更讓許多別有政治、文化懷抱的士子文人也參與了這一行列。他們漂泊離散,仕隱進退之間,寫作的境外漢詩,勾勒了繁複的文學播遷軌跡,亦辯證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他們藉由文化、宗族和經濟的紐帶,將渺遠的唐山化為一處處在地的「現場」,竟然也形成無遠弗屆的疆域──一種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像的「想像的共同體」。這是地理空間意識的變異與重塑,也是漢詩的越界與生產。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辯證現代性最重要的文學實踐。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是學者高嘉謙考察19世紀以降,面對世紀的新舊交替,殖民與西學衝擊,在中國南方、臺灣與南洋的詩人群體的離散際遇。從他們寫於境外的漢詩創作,探究一個政治/文化遺民的精神處境及漢詩文類的越界與現代性脈絡。
漢詩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作為士人文化心靈的寄託與投射,漢詩因此成爲一代流亡知識分子銘刻歷史嬗變,見證家國離散的重要文學實踐。尤其經歷乙未、辛亥兩次政治鉅變,士紳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尤其繁複,漢詩的流動與生產由此構成理解與辯證現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學形式。
漢詩的發展不僅僅侷限於中原國土疆界,從明清使臣、商賈的朝貢外交、貿易網絡,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國邊境之外的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流動的區域──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臺灣、新馬,都曾經有過漢詩蓬勃發展的生態。本書著眼於19世紀後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義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個漢詩寫作的意義和譜系。作者高嘉謙處理的時間跨度,始於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臺事件,收束在日軍投降、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從近代中國第一批遺民的誕生展開論述,後者以戰爭期間南來作家郁達夫的失蹤死亡,做為流寓詩學一個曖昧的結束或再生產。
此外,《遺民、疆界與現代性》關注的現代性面向,將放在時間和離散兩個部份。前者陳述了帝國覆滅、國體肇新,殖民體驗、都市化和文化與語言變革等等鉅變,將中國及東亞周邊導入現代化的線性時間。除了時間感,本書強調的現代性視域,另指向空間地理變異的體驗。
本書勾勒的脈絡,在於提出從中國境內到境外,一批傳統教養的士人階層,在紛亂時局內的離散際遇,以及透過漢詩展現的主體經驗。本書將透過遺民、離散、境外等關鍵的幾個概念範疇,去開展二十世紀漢詩寫作呈顯的現代性的種種可能。第一章講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詩學的寫作與論述。第二章從甲申、乙未與辛亥,遺民應世進退的三個歷史時刻切入,討論遺民與詩處理時間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個區域文學的可能規模,清理流寓類型與離散概念。第四章試圖論述臺灣漢詩譜系與遺民詩學的結構性起源:棄與地方意識的影響。第五章討論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重新反思遺民身份的「發明」和「自我確認」,同時揭示民初香港離散詩學的重要特徵,殖民地裡想像與重申的遺民空間。第六章論述了康有為的南洋憂患。第七章敘述文人邱菽園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資本積累而成的文學空間,最大的意義在於建構了一個中國、臺灣、香港與南洋區域之間的漢詩人交遊的網絡。第八章是從南來文學的場景,描述文化遺民面對的現實飄零與時空錯置。總結前面幾章的討論,提出文學現場的觀察。漢詩寫作、境外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二十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域客觀現實,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2019年5月14日 想读
社会学基本概念 豆瓣
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second edition
8.9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 译者: 王修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及观点的运用。这些概念和观点能够帮助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尽管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书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过去帮助塑造了社会学,如今也在不断影响其发展,另一些新近出现的概念则反映了最近几十年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除了简短的定义外,作者对每个概念都进行了扩展讨论,将其置于历史和理论背景中,探讨了其在使用中的主要含义,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批评,并为读者指出了其在当代研究中的演变和理论化。
本书由十个主题组成,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如全球化、现代性、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社会自我、越轨、公民权等,提供了一幅关于社会学的图画。对于社会学的入门者以及想为快速变化的世界找到可靠地图的人来说,这将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2019年5月13日 想读
女孩们 豆瓣
The Girls
7.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玛·克莱因 译者: 韩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在这个世界上 只是身为女孩 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
美国亚马逊小说畅销榜第1名
《纽约时报》小说畅销榜第1名
十年一度,Granta评选“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第1名
65,000,000 Goodreads全球读者评选“读者选择奖”
畅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韩国等39个国家地区
《华盛顿邮报》等18家权威媒体一致评选“年度最佳图书”
入围 美国国家书评人最佳处女作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择奖|小说中心首部小说奖 决选
这是一本炸弹式的小说,今天的青年捧读它,
一如当年的青年捧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女孩们》以“曼森家族”为原型。
【“曼森家族”是20世纪最著名的异教组织,领袖查尔斯·曼森被《滚石》杂志称为“活着的最危险的人”,他指使手下(大多为年轻女孩)犯下了震惊世界的杀人事件。它的传奇性,成为后来无数书籍、影视、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
14岁少女伊薇,孤独、迷茫、渴望他人的关注。她在公园里偶遇了几个嬉皮士女孩,女孩们肮脏而性感,不屑世俗却处处吸引世俗的目光。伊薇跟着她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领袖拉塞尔极富魅力,宣扬爱与分享。伊薇的心一天天归向农场世界,而超出她理解的危险,也越来越近……
☆☆☆☆☆☆编辑推荐
全新视角
一反以男性领袖为主角的讲述,将“附属的”女孩置为主角,描写她们的脆弱、勇气,和对归属的渴望。所写的不仅是书中的几个女孩,更是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女孩。
真与美
对女孩的心理和在社会中的境况,描写得如此真实,使未经历的人看见关于女孩,他们所不知道的另一面;使经历过的人产生共鸣,重新回顾与审视。其优美动人处,又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寻回阅读纯粹的快感。
☆☆☆☆☆☆媒体推荐
诱惑、迷人……故事的文句精心打磨过,有些句子简直能当珠宝戴……艾玛·克莱因异常出色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女被孤独肆虐的心。她给了我们虚构中的真实。
——《纽约时报书评》
艾玛·克莱因的小说处女作的确是用清新、惊心、流光的文字吟唱着的。《女孩们》宣告美国小说迎来了令人激昂欣喜的新声。
——珍妮弗·伊根 美国当代文学名家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她让我们记起,在那么多的文化传奇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女孩:不被看见、不被听见、心怀愤怒。这本书会击碎你的心、轰炸你的脑袋。
——莉娜·邓纳姆 《都市女孩》导演、编剧、主演 两届金球奖得主
那样喜欢它的原因,是我从没读过一本把“身为少女是什么样”写得这么精确的书。
——洁西卡 读者
2019年5月10日 想读
生成与解构 豆瓣
作者: 方向红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本书采用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方案和开放性的研究策略,将研究的理论目光投射在德里达的早期(从1953年至1967年)思想上并重点解读了德里达的三本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以及《声音与现象》。本书的主线试图详尽、客观、不带目的论色彩地重构德里达解构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中潜滋暗长、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三个核心原理——差异原理、延迟原理和“充替”原理——的生发过程;本书的副线从胡塞尔和德里达的原始文本出发,对两个不同视域的并置、启发和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同时尖锐地批评了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误解、挪用和阉割并由此挑明胡塞尔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
2019年5月8日 想读
艺术社会学三论 豆瓣
9.2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艺术社会学三论》汇集了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2019年5月7日 想读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徐大健 / 张辑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2019年5月7日 想读
香港电影夜与雾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抓住香港電影最坚实的落脚点,理清种种来龙去脉,作者综合考察香港电影之当下,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现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场景影像,作为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之示范解说,建构香港电影与文化间交相呼应的阅读生趣。
只要看看阿汤写王祖蓝现象,给刘德华的一个机会,又追击《我的机械人女友》再重温《追击八月十五》,谈《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由《金瓶梅》说及《大内密探零零性性》,《叶问2》天台上的隐喻,《戏王之王》的师傅教戏;将《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饰的阿来,视为《旺角卡门》乌蝇和《男人四十》林耀国的深情延续;《前度》感情交替给性格留烙印的婉转寄意,以及其中情侣吵架的电影学问;摆明请师父重振雄风的《打擂台》;誉为“安乐椅式怀旧”的《岁月神偷》成为流行文化与香港价值的代言尖兵。
再回看方育平三部曲为代表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葛优身上的男星阴性情意结;通过想像舒淇来讨好自己;张国荣阴影价值之所在;麦兜与熊宝弟弟背后的隐喻与潮流意旨;港台青春片的比照与纯爱根源;而彭浩翔之《志明与春娇》最懂得捕捉时代氛围与商业噱头;许鞍华冷静影像之背后,《天水围的日与夜》暗藏两代之间的沟通密码,以及《得闲炒饭》张兆辉的幽默能量;王家卫的赏味期限及其他;解构虚实交错《夺命金》;由“共感”到“共犯”看《剑雨》到《武侠》;看《东风破》讲述属于东华三院的香港历史……这些在跟着本书的追寻都能获得启示,阿汤真正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此为市面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及项背的香港电影之最佳读物!
——————————————————————————————————
在港产片身份日渐模糊,重获本土观众欢心举步维艰的今日,阿汤依然对香港电影不离不弃,笔耕不辍。其涉猎范围之广、评论视野之宽,更非一般港片评论所能望其项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电影的本土论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汤祯兆。
——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李焯桃
一本具有独立精神的香港电影通鉴,时而辛辣时而爱惜,在回顾与展望间,作者对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个人触觉的观点。
—— 香港导演 郭子健
2019年5月3日 想读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2019年5月3日 想读
中国意识的危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林毓生 译者: 穆善培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 1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2019年5月3日 想读
张灏自选集 豆瓣
作者: 张灏 / 张灏 2003 - 7
《张灏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一个划时代的运动——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重访五四、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等。
2019年5月3日 想读
差异与重复 豆瓣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9.6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安靖 / 张子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2019年5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