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海选 (1998) 豆瓣
导演: 胡劲草
其它标题: 大官村里选村官
1998年3月,吉林省镇赉县一个叫做大官的村子开始了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这是大官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海选"的方式进行选举。所谓"海选"是东北农民在选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的选举方法。"海选"的选举过程包括:村民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满意的人作为候选人,秘密划票,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进行公开的竞选演说。中国的农村居住着九亿农民。在这里,村委会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主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村长是村委会的最高行政长官。通常村长是由上级行政领导指派,1992年中国政府颁布《村委会组织法》,这种行政指派结束了。按照组织法,村委会主任在任期三年届满之后,必须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候选人的名单依然可以由上级政府指定。"海选"的方式目的是要让村民能够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胡劲草,女,199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编导。作品《海选》1999年获得39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银奖,《藏羚羊之死》2000年获得40届该电视节提名奖,合作编导的节《第二次生命》获得1999年亚广联特别奖。1992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由于她制作的部分有关环境保护的节目在促进公众环境意识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1998年,受德国新闻局和德国国际交流中心的邀请,她前往德国进行环境考察。2000年,她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成为2000年至2001年度的尼曼访问学者。
摇摇晃晃的人间 (2016) 豆瓣 TMDB
摇摇晃晃的人间
8.0 (212 个评分) 导演: 范俭 演员: 余秀华 / 周金香
其它标题: Still Tomorrow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随着余秀华的成名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然而她的老公强烈反对离婚,她的父母和儿子也并不支持她。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余秀华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她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姑奶奶 (2010) TMDB 豆瓣 IMDb
姑奶奶
9.0 (129 个评分) 导演: 邱炯炯 演员: 樊其辉
其它标题: Madame
一袭如画的长裙,扎着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发套,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碧浪达夫人眼角挂着混和了厚厚睫毛膏的黑色眼泪在灯光昏暗的酒吧里低吟浅唱,纵声高歌——从白光(四十年代的歌后)到闫秋霞(白派京韵大鼓传人),从调侃仰慕者送来的不菲小费到对台下骄傲女人的尖酸与不屑,从渴望的沉浸在回忆中的温暖歌唱到绝望的跳大神式的嬉笑怒骂……嘈杂的环境中,舞台是她的——这个小小的舞台是属于这位华丽的、庄严的、刻薄的、胆怯的、恶毒的、势利的、羞涩的、不幸的、风情万种的、母仪天下的、冥顽不灵的碧浪达夫人的!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经常会去同性恋的专门的据点——比如公园和浴室寻找故事——邂逅,调情,做爱,吃饭……裁缝说他天生就喜欢男人。
在裁缝眼里,他的父母是不幸的;他的童年一直缺乏安全感,也没有什么意思。
长大后的裁缝靠做衣服的微薄收入供自己去了广州,他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一名走红的“妓女”……确实,他遇见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男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那时他还很年轻。
一次不慎染上梅毒的经历让裁缝开始吟诵《心经》……日复一日,当他反复吟诵从而慢慢忘却了经文甚至自然而然地对其进行了彻底颠覆的时候,他似乎有了一点安全感。
裁缝是个健谈的人,他生动地强调:金钱,色情。他依旧这样生动地活着:在渴望中,在绝望中。
健谈的裁缝就是台上的碧浪达夫人。
仅为你作 (2017) 豆瓣
J. Cole: 4 Your Eyez Only
8.0 (6 个评分) 导演: J. Cole / Scott Lazer 演员: J. Cole
其它标题: J. Cole: 4 Your Eyez Only
一部一小时长特别片,由杰曼科尔从美国中西部到南部的旅行经历中所产生的个人或政治共鸣的影像记录所组成,同时片中JK的说唱歌曲也成为了一场关于黑人种族在白人强权世界中坚韧与自尊的宏大对话。
An hourlong special that combines documentary footage of Jermaine Cole's travels to various cities through the Midwest and the South that have personal or political resonance for him with in situ music videos that locate Jermaine Cole's songs as part of a larger conversation about black resilience and dignit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hite supremacy.
渔湾市 (2010) 豆瓣
8.0 (10 个评分) 导演: 魏晓波
其它标题: The Sound and the City
故事梗概:本片主要记录了湖南的摇滚乐状况,包括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9年出现的大多数乐队,拍摄历时五年。
Synopsis: A documentary about Hunan rocks.
导演阐述:2003年我来到湖南后,买了吉他,留了长发,刻苦练琴,想组一支乐队来拯救中国摇滚,但是我的技术怎么练都没长进,组队的想法逐渐淡了。后来看了几场本土乐队的演出,觉得这里的乐队和北京的“主流”摇滚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更不为人知,于是萌生了拍摄这些乐队的想法,以弥补自己摇滚未遂的遗憾。
2005年,我有了拍摄设备,在随后的几年里,基本拍下了之后的每场本土乐队的演出。2006年底和2007年上半年,我又寻访了湖南摇滚各个发展阶段的乐手们。这些举动曾经让我觉得满足。几年后,面对这两百多盘带子,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剪辑。生活本身是零碎的、无主题的、粗粝的、庞大的,一些剪辑的小花样(例如使纪录片呈现出故事性,戏剧冲突等)可能会使影片好看一些,不过我总觉得这么做太廉价。
当初的一时冲动变成了压着我的一个沉重负担。但我又不想半途而废,男人做事似乎应该有始有终,我该对自己的付出负责。又剪了半年,现在的版本是一个半小时的,与两个月前的四个半小时的版本相比,节奏更快一些,也更像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
在上海 (2001) 豆瓣 TMDB
在上海
8.1 (142 个评分) 导演: 娄烨
其它标题: in Shanghai
IN SHANGHAI
In Shanghai Lou Ye, 2001
short Film
In Shanghai or the eyes of a Chinese director of his city, Shanghai, Communist economic center , but also megalopolis with many faces ...
Lou Ye is a great filmmaker. After having the success that we know for the sublime Suzhou River, the young director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is coupled to the design of this short film about Shanghai, the city of his heart , beautiful and multicultural . Camera in hand ( for lovers is a Sony DSR- PD150 DVCam ... ) for subjective , Lou Ye rhyme begins this urban plan by a girl asleep on a bed. Slowly the camera moves out of the suburb where this unknown young woman is given the arms of Morpheus , better visit this city that is Shanghai. The narrator who is also the hero says in voice-over that he loves this megalopolis . It focuses on the residents of these neighborhoods without cloth and without resources where most of the nativ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Lodge . Indeed the streets Zongshan Donglu which contains the Bund, Pudong, the famous Oriental Pearl is not the stock market and everyone. We must go farther Jingan District to discover the social wealth of this city . Why attach immense cold and nervous architectures while the Shanghai Blood flows through the veins of its rural ? It's a little message Lou Ye through this short film .
"You can guess who they are, but we can never really know "
Lou Ye eradicates a rare cinematic power of this often precarious and old people waiting on the bus every morning to go to work and make the Chinese economy humming .
The old streets of the city like the nearby temple Cheung Hong Bund to the bank of the Huangpu , the filmmaker does not recognize the city. As if all these steel towers of the 21st century had absorbed the social essence of the " Paris of the East" .
Lou Ye then takes us on a visit to the arcades , discos, clubs, dances, flashy locations and disconnected from the reality of ordinary people in the middle of poverty which is near workers and street vendors where people drown their defecation in water by putting the edge of an old tub ... This is a new look for the Western .
Finally, after making stops in a dangerous Shanghai streets by night , the hero wakes up in the morning director in a corner near buildings unsafe and fixed on the face of a shy child , concluding :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Shanghai . "
By these words Mr. Lou Ye, I bear you my esteem .
自由的边缘 之 鉴证 (2002) 豆瓣
导演: 孙志强
其它标题: Border of Freedom
时间:2002年
类型:纪录片
版本:2006年1版DVD首发
片长:102分钟
4年前,110个在北京寻梦的年轻面孔和每个人的一分钟自述,被拍摄时,他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游离在自由的边缘。
你变了吗,你的生活和梦想改变了吗?也许一切都在改变,但你已经成为自己青春和时代的鉴证。
自由边缘 (2000) 豆瓣
导演: 孙志强 演员: 痛苦的信仰乐队 / 废墟乐队
北京西北郊的一个村子,自1997年来聚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摇滚乐手和乐队,1999年-2000年间最多时有数百人和30多支乐队,他们的生活其实只是冰山中最浓缩的一角,预言着这一代青年人的艺术和人生方式由此开始……孙志强超越了普通纪录片工作者的身份,以地下摇滚场景中一员的身份拍摄到地下音乐原生态最从容和平淡的面貌,对于一切煽情的期望,自由边缘给予了最默然的拒绝。全片似乎只记录了一件事,那就是爱。
心要野:后海冲浪手的大冒险 (2017) 豆瓣
7.4 (13 个评分) 导演: 青蛙君 演员: 付菡 / 曹璞
由摩登天空出品、吉术斋制作的后海大鲨鱼音乐电影《心要野:后海冲浪手的大冒险》以后海大鲨鱼乐队2016年的“心要野”全国巡演为主要线索,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广度,完整记录下了乐队自2013年以来在世界各地漂流又重聚、并在回归音乐的冒险旅途中发现自我的过程。
《心要野:后海冲浪手的大冒险》由吉术斋导演青蛙君执导。影片从巡演的第一视角切入,通过展现乐队成员在巡演途中台前幕后的所见所想,并穿插《心要野》专辑制作前后的珍贵过往影像素材。在拉萨吸着氧气瓶的演出,吐鲁番迷走沙漠寻找葡萄,一次次重返大都市的迷失……当然还有乐队去年发行的唱片《心要野》和一系列傻乎乎的冲浪手大冒险。最终历经长达一年的拍摄制作,交织成为一部关于中国摇滚乐队、反映当代青年文化现状的真实纪录。
爱噪音 (2009) 豆瓣
8.6 (13 个评分) 导演: 刘峰 演员: 后海大鲨鱼 / P.K.14
其它标题: 来自Converse的摇滚公路巡演纪录片
“爱噪音”是由著名服饰品牌匡威Converse赞助发起的一场大型品牌活动。匡威converse邀请了北京两支本土摇滚乐队PK14和后海大鲨鱼作为品牌代言人,在全国5个城市展开公路巡演。本片记录了2008年8月这两支摇滚乐队全国公路巡演的历程。
1辆大巴,2支乐队,5个城市,5768公里,“爱噪音”大家庭开始了一场热血沸腾的音乐之旅。PK14,超过10年历史的资深后朋乐队,中国最具有思考深度的乐队之一;后海大鲨鱼,时尚车库舞曲的新秀,曲风热烈,个性激烈。该片记录了他们多次的驻场演出现场实况,沿途车上生活的琐碎。在路上,舟车劳顿时他们也有沮丧,演出高潮时他们也有泪洒,然而每个人都充满热情,对音乐坚定不移,对生活积极热爱,在“爱噪音”路程中寻找年轻的可贵,激昂的音乐。一路歌唱,永远爱噪音。
长春:地下发言 (2013) 豆瓣
导演: 李想 演员: 萨满乐队 / 魇乐队
其它标题: Stories of Rock in Changchun
“老工业基地”是长春这座城市的重要标签,但却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符号。在毫无特色的城市外肤下,一个个滚烫的摇滚青年用自己的体温,给这里带来了流动的血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给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们,幻化出一场场酣畅的梦。
但是,他们却也在经历各自的悲喜人生。
实际上,并没有某种力量强迫他们推离现有的轨道,摇滚乐在这座城市中,仍在延续自己的发言。
这是一部记录长春地下摇滚乐的影片。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未来。
2017年6月17日 看过
通篇不涉及音乐本身,自诩不屑谈论摇滚精神和摇滚意义,满口的“梦想”“坚持”与当下中国重型音乐的“反抗”“愤怒”一样肤浅空洞。
中国 摇滚 纪录片 音乐
被解放的蠢朋克 (2015)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Daft Punk Unchained
8.1 (20 个评分) 导演: Hervé Martin-Delpierre 演员: 法瑞尔·威廉姆斯 / 米歇尔·贡德里
其它标题: Daft Punk Unchained / 傻瓜庞克:谁是傻瓜(台)
以一首「Get Lucky」红遍全球的法国电音天团「傻瓜庞克」,成军20年来却极少公开露面,尔后更彻底以机器人形象现身活动。法国导演赫威马丁戴皮耶的纪录片《傻瓜庞克:谁是傻瓜》,邀请到肯伊威斯特、「菲董」菲瑞威廉斯等大牌巨星,横跨法英美三国的音乐製作人、乐评及音乐录影带导演现身说法,探索傻瓜庞克的创作历程,如何将向来由英美领导的流行音乐带向新纪元。
煤钱 (2009) 豆瓣 TMDB
L'Argent du charbon
导演: 王兵
其它标题: L'Argent du charbon / Coal Money
王兵以短小篇幅观察了一个小人物点“煤”成金的狡黠机灵与求存一直。在连接山西煤矿和天津港口的运煤通道上,开大货车的四季,载满车斗的每块,日以继夜穿梭往来。买煤的人和卖煤的人,都在盘算如何从中图利,人与人的关系全靠金钱来定义。既肮脏又乌亮的煤,反照近日所有人向钱看的面貌。
西藏一年 (2008) 豆瓣
A Year in Tibet
9.0 (20 个评分) 导演: Peter Firstbrook / 书云
本部电视纪录片以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为拍摄地点,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跟拍八位普通藏族人一年四季的生活,记录并讲述了他们生活中包括劳作、诵经、婚恋、庆生等点点滴滴的生活故事。本纪录片由《夏末》、《秋》、《冬》、《冬末》和《春》五集组成,每集由三个主要人物在这个季节里发生的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故事组成。诚如影片拍摄者所言“这就是西藏人的生活、信仰和困惑”。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地平线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在英国广播公司首播,之后美国、加拿大、德国以及中东、拉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均订购与播放本片,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本片的同名书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
高楼下面 (2002) 豆瓣
导演: 杜海滨
梗概:
阿毅和阿彬同在北京一家物业公司打工,住在一幢豪华商住两用楼的地下四层,他们上面是停车场和物业办公的地方。阿彬快四十岁了,他十·一去湖北农村结了婚,妻子阿娇是别人介绍的,这之前他们见过两次面;阿毅在年前回了一趟四川老家,这样春节值班就能拿双份工资。他的家在山里,坐完火车倒长途汽车,下了长途汽车再倒卡车,然后再乘一段摩托车,最后还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片中记录了阿毅回家的过程,他背着沉重的行李,与家人在夜晚的山中遥相呼应。
阿毅上有老下有小。回家以后要处理很多生活的琐事,诸如买煤、换电灯泡、修电扇等。阿彬结完婚就回了公司,他对新婚没有感觉,心里还惦记着曾同居三年之久的前女友。阿毅春节前从老家回来,他们继续过着单调乏味没有故事的生活。
过年了,阿彬的妻子来到北京,和他一起住在地下室,她说这儿的生活“不如我们过得潇洒”。公司开联欢会,联欢的主要内容就是唱卡拉OK。阿毅在除夕之夜修好了楼前“Happy New Year”的霓虹灯。下雪了,纷纷的雪花飞舞着落向这个世界,落在彩灯和楼前的汽车上,值班的保安用对讲机兴奋地互相拜年,大声唱着“我怎么舍得你难过”……
外面 (2005) 豆瓣
导演: 王我
其它标题: Outside
外面充满着许多看似寻常但超出我们想像的东西。
这些每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是些什么呢?当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出现时我们会停下来看看吗?看完之后会想些什么吗?透过镜头重新再看一遍会怎样呢?会再想一想吗?
外面的一切,总在不断地开始和结束,所有这些并不会因你我的注视而改变,我们的注视除了能够触动一下我们的内心外,剩下的也只能是再将它记住而已。
本片素材拍摄于2001到2005年,片段长短不一,长则数分钟,短则数秒钟,都是发生在街头和窗外的凡事。透过这些日常的琐碎,或许可以看到些许生活的真实——平凡、平常、无奈、无聊、偶然、自然、情绪、情意、乐观、乐趣、生活、生命等等。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作品,而它的意义则是需要观众的一再沉思。当你对一个日常事件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拍摄下来看上一百遍,也许你会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观念。《外面》的勇敢尝试给许多独立纪录片创作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同时,作者的对当前社会如此丰富的纪录也是惊人的。影片从细微处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他人饱满的感情。
★第47届意大利波波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
★第11届里昂亚洲文化电影节/最佳影片新闻奖/新亚洲电影单元公众奖
2017年6月10日 看过
想通过拼贴扩散含义,却只达到的堆砌的程度。
中国 王我 纪录片
操他妈的电影 (2005) 豆瓣 TMDB
操他妈的电影
8.4 (10 个评分) 导演: 吴文光 演员: 吴文光 / 张元
其它标题: Fuck Cinema
主要是跟随一个艺名为“王诛天”的群众演员(真名凌宗南)四处向人推荐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剧本;同时并列的线索,包括数次以“招考表演小姐/妓女角色”的演员面试,和跟踪冬日里贩卖盗版DVD的小吴(亦或是“小武”??)行走于城市的角落鬼鬼祟祟的运送艺术片的碟片。
主角王诛天的剧本根据他当群演的经验完成,共计6万字,手写稿(生活窘迫的他甚至不能负担打印稿件的费用)。吴文光在99年的时候已经被业内人士敏锐地认出并被尊敬地叫做“吴老师”,在他的镜头逼视下,来自山东的王诛天一次次来到影视工作室甚或是CCTV6电影频道毛遂自荐,希望有人赏识他的剧本并给与投资。与此同时,以作职业演员糊口的他因为久未开工而甚至买不起一顿饭,夜晚在北师大的楼顶露宿;白天在北京城内焦灼地和吴文光的镜头一起飘荡。
你清楚地晓得王诛天的个人经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电影不会打动那些专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包括你自己),他自己口中的“好本子”很有可能是一个教育不完全但是一心对电影抱有热诚的业余电影爱好者一厢情愿的文化创作。但是他对自己的充沛信心或者是其他一些什么貌似神奇的力量支持着他的寻觅和等待,尽管时间看似所剩不多,尽管这些寻找一次比一次绝望……你通过吴的执拗的镜头观察着他的失败,一开始你对这种过程充满好奇,后来你迅速失去热情,你希望不如让他的失败来得彻头彻尾,“这一切不如迅速结束”,你对自己说,因为你开始感受到煎熬,你对王诛天的同情被莫名地转化为一种恨,你痛恨他的自信和小聪明,同时你鄙视他的不自量力,所以你会希望看到他的彻底崩溃。
整个情形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因为你变得残忍。你说,“操你妈电影”。你不清楚王诛天是不是会这样痛快地或者痛苦地诅咒。你这个时候希望王是一个小贩或者其它什么人,但千万不要是一个对电影抱有如此热诚却又没有相匹配的才华与机遇的人。
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对方认出摄像机背后的人是传说中的吴文光的情况下,观众已经不清楚王诛天在镜头前一次次介绍那蹩脚的剧情、接受批评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自虐表演,因为接受剧本的那一方碍于“吴老师”面子的缘故大概不会直接开口拒绝。你必须忍受这全部的过程,看一个身无分文、衣着拙朴(虽不至褴褛)、热爱电影(各种意义上的)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机会主义者如何被业内的所谓决定者们撕开他的自尊和梦想,然后被抛弃在北京夏日一场莫名的拍摄计划中和哪怕这部片子的存在都无法阻止的大众遗忘中。
在吴文光的安排下,王诛天去酒店见张元。在出租车上,王对吴文光说,你知道吗,如果选择,我宁愿地球上只有狼而没有人,因为“狼可以培养,但是人无可救药”。
彼时的张元很狡猾,但是镜头前的他倒也真实而可爱。他直接问王,“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就是被人操纵着到处乱跑”(意指吴文光在利用王诛天做自己的拍摄计划)。王诛天说,自己需要一份临时演员的工作糊口,张元说,你不已经是了吗??然后一脸坏笑看着镜头后面的吴。
据说02年的FUCK CINEMA里面没有王诛天的声音,而在这个版本中,挫败后失意的王在路边对吴说,别人对我怎么样,我也可以很敏感;(拍摄的过程中)你玩得开心,我玩得痛苦。而在接近片末的部分中,王念了自己对吴的一段评价,(原谅那段未来得及手录),记得他大概是说,你和你的摄像机都在如此残忍地观察我的挫败,恨不能看到我挖心挖肺,血溅四处。
吴文光拍摄演员面试的部分我不细说,个人很喜欢那个贩卖盗版DVD的、对艺术片很有见地的小吴。除了那些北京雪日中的奔走,记得有一个镜头,是他在房间独自看着马其顿的“BEFORE THE RAINS”(暴雨将至)。他还反复对老吴说,不要看“天浴”(陈冲那部),没有什么意思。路过卖A片的大婶时,吴文光对小吴说,哎她们是你同行呢!小吴对此不置可否,“她们怎么会是我的同行”;老吴说,我觉得有相似;小吴沉默。
影片的最后,是雪夜中老吴抬着摄像机跟在骑单车的小吴身后跟丢了,他喊着,小吴,小吴,小吴……喘气声,和失焦的镜头。
2017年5月31日 看过
卖剧本的编剧、卖表演的演员、卖碟的商人就比妓女高尚吗?清高的纪录片也只是剜人身肉的怪物。哦,“搞”电影的人啊。
中国 吴文光 纪录片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2013) 豆瓣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9.0 (74 个评分) 导演: 邓康延 演员: 叶开 / 周国平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