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
金鸡 豆瓣 Goodreads
El gallo de oro
7.9 (14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赵振江 / 金灿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 ·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金鸡》
◎ 鲁尔福基金会百年诞辰纪念版,中文版首度引进
◎ 十五篇胡安·鲁尔福文学国度的璀璨遗珠,部分首次面世
收录《金鸡》、一封作于1947年写给爱人克拉拉的信、十二个短篇和一首诗作《秘方》及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金鸡》文本鉴赏、电影渊源等珍贵内容
◎ 同名电影由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联手改编
【内容简介】
迪奥尼西奥·宾松因手臂残疾,只能在村里做着“呼叫者”的体力活营生。一场庙会上,他救下一只奄奄一息的金鸡,悉心照料,母亲却因操劳过度去世。一穷二白的他,将命运寄托在那只雄鸡身上,决定只身出门闯荡。
金鸡在之后的斗鸡中屡战屡胜,意外地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勇气。走南闯北中,宾松认识了一位“阉鸡女郎”,有她在的地方,他无往不胜。正当他以为时来运转之时,命运却自有它的安排……
【名人评价】
卡洛斯·维罗委托我将《金鸡》改编成电影,这促使我更深刻地去了解一部我确信已比作者本人更熟悉的作品。……鲁尔福的个人魅力流露于字里行间。
——加西亚·马尔克斯
无论什么样的经典作家,倘若将《金鸡》归入次要的作品,都是愚蠢和错误的。或许这样考虑更合适:即胡安·鲁尔福感到作为电影脚本的文学能唤起内心的活力。
——赵振江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4年1月13日 已读
总体来说鲁尔福三部曲(始于《佩德罗·巴拉莫》终于《金鸡》)读感是依次递减的。《金鸡》是一个赌博和斗鸡(难免让人想到等不到信的上校)故事。迪奥尼西奥·宾松很穷,连母亲去世收殓的棺材都买不起,后来通过斗鸡发家,但渐渐也变的冷血自私,作者描述“在激烈的角斗面前,他的血液发生了变化,那些小动物黏稠的血液使他变得铁石心肠”。“阉鸡女郎”在丈夫眼里与其说是妻子,不如说是“财神”,其实通篇读下来她的形象很丰满,但人物命运也比较可悲,甚至我觉得“金鸡”更像是写的贝纳尔达。 其他短篇都比较无感,有几篇非常短的不太读得进/懂。这本语言相较于《燃烧的原野》已经又苍白了不少。
2021 墨西哥 拉美文学 虚构
燃烧的原野 豆瓣
El llano en llama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张伟劼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 ·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燃烧的原野》
◎ “要我说,这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
◎ 绝望势如野火,将硬牛皮般的平原烧个干净。
◎ 鲁尔福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七个故事讲述拉美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内容简介】
结实冷硬的土地上,穷苦人两肩尘土,微如草芥。
因为穷,一头牛可以决定一个少女的命运。分到了地,可那里连一棵挡风的草也没有,不小心掉下的雨滴被干渴的大地一口吞下,转瞬没了影。为给可怜的牲口讨草吃犯了事,躲了大半辈子,可他们还不肯放过他……
平原上,风是暗黑色的,时间是漫长的。谁也不记得时间,只听到这在万物的孤独中包含着的寂静。
对于所有人来说,死是一种希望。
【名人评价】
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加西亚·马尔克斯
鲁尔福的作品短而精,可以在几天内读完,但这只是进入其未知疆域的第一步。向鲁尔福世界的探索是文学史上一段颇为动人的旅程。
——《卫报》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4年1月8日 已读
4.5。虽然是早于《佩德罗巴拉莫》的短篇小说集,但先阅读《佩》还是帮助我发现了鲁尔福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写法在短篇小说中的体现,可能还不是很明显,但已经能看到运用,比如故事的情节信息分散,常常是对话先行,需要读者自行整合。小说的内容大体围绕发生在墨西哥大地上的故事,农村的赤贫,在贫穷背景下的道德缺失,因为贫穷对于生育和繁衍的渴望,同时生育也让贫穷的家庭更加难以为继。女孩沦落到做妓女,好一点的嫁人了也是给人当生育机器。虽然农村的形象是残酷、绝望和冷漠的,但是在现代化浪潮下的农村也表现出了不一般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繁衍,体现在对土地的态度上,只要有人有地,就能生活下去。一整段一篇文章甚至可能启发了马尔克斯。
2021 墨西哥 拉美文学 虚构
再见,埃琳娜 豆瓣
안녕, 엘레나
6.8 (5 个评分) 作者: 金仁淑 译者: 聂宝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 韩国开创九十年代新文学场景的作家之一
★ 以存在的缺憾为原型,用细腻而经典的小说美学进行创作
★ 金淑仁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现代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二十一世纪文学奖、大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等
-
本书是韩国著名女作家金仁淑的短篇小说集。包含同名小说在内的共七篇短篇小说,《再见,埃琳娜》讲述了一个寻找同父异母姐妹“埃琳娜”的故事,《呼吸—噩梦》的话者作为一个飘荡的灵魂,将母亲死前和死后一个家庭的故事完整地串联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灿烂的午后》说的是错位的孪生兄妹升旭和萍淑的故事,尤其让人心痛的是《赵东玉,法碧安》中的母亲,带着女儿生下的孩子远赴巴西将其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这种母爱以低姿态呈现出来更是令人痛彻心扉。《那天》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全新的演绎。《眩晕症》讲述的是独自存活下来的飞行员的故事。
金仁淑塑造的人物,都是因为致命的丧失经历而失去了健康灵魂的存在,可他们最终到达的地方,不是“对丧失的怨恨”,而是对“不停的丧失就是生命”的肯定。
2024年1月5日 已读
最后的解说分析得比较深刻。能看到作者笔下男人的共性,对家庭不负责任,性欲强烈。女人需要承担很多,不仅仅是(连续)生儿育女,还有丈夫在家庭中责任缺失需要承担的另一部分责任。另一点共性是生命的逝去,把故事放在亲人离世的背景下进行讲述。最喜欢的一篇是《赵东玉,法比娜》,母亲和父亲离婚刚不久,16 岁的女孩生下了一个并不想要的孩子,母亲带着孩子去巴西生活,以母亲的名义抚养外孙女。“母亲为了成为法比娜,必须抛弃赵东玉的身份,为了不抛弃女儿的孩子,母亲必须抛弃女儿,那是一个女人无法言语的痛苦。”作者写的是许许多多的埃琳娜和法比娜,可以说这些创作于十几年前的作品有相当的性别意识。另外一点比较喜欢的是作者的语言和描写的细致,虽然描述不多,但可以看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
2020 虚构 韩国 韩国文学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áramo
8.9 (6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佩德罗·巴拉莫》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名人评价】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最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3年12月24日 已读
没控制住也学马尔克斯连续看了两遍,确实第二遍能明白第一遍很混乱的对话发生在什么人之间。从我没读多少拉美文学的经历来看,都能看到不少熟悉的感觉,主要是马尔克斯对于鲁尔福文学手法的模仿和人物特点的化用(第二遍尤其联动族长的秋天)。
小说的特点在前言后记都已经明确指出,模糊了生与死,不同的片段组合,不直接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让人物自己表现。生死的模糊联动《寻梦环游记》更好理解了。
第二遍更好地理解了“(佩德罗巴拉莫)是仇恨的化身!”所有的恶行都不露神色不加渲染地描绘,又在失去儿子妻子的时刻展现其脆弱虔诚的一面。“它一定和其他许许多多灵魂一样,在世界上飘零,寻求活人替他它祈祷。”半月庄无数游荡的灵魂啊……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
2021 墨西哥 拉美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套装上下册) 豆瓣
作者: 桐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2
桐华经典青春小说全文修正,全二册完美收藏。
总有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一代人最独一无二的成长记忆,小虎队、上海滩、四大天王,每当提到这些我们都无限感慨,还有那些尘封在日记里的面孔与心事…… 拿起这本书,那些属于年少的记忆瞬间扑面而来,彼时的少年已经长大,属于青春的飞扬和放肆也逐渐离我们而去,胸腔里是一颗已经斑驳的心。 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的温暖,永不消逝。
2023年12月21日 已读
学生时代现言top3,重看依然觉得很好,但不是以前觉得的那种好。罗琦琦给我当年的启示是“努力了才能有结果”,努力是前提。和张骏的恋情是“我爱你可不可以你也很巧的爱上我”的代表。重看才发现桐华的故事套路双男主太明显了,当年只能看到张骏,重看才发现虽然作者给了张骏和许小波都写了开放的结局,但完全说服不了现在的我,十年后的罗琦琦会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故事外的我一边怀念中学时代的纯粹美好,一边体会到现实教育了我导致完全没办法忽视一个人的十年会带来的改变。
2010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终场 豆瓣
8.9 (29 个评分) 作者: 桐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故事虽落幕,青春不终场!经过孤独的小学时光,混乱的初中生涯,罗琦琦来到了高中。和所有走过那段岁月的人一样,面对高考的折磨,罗琦琦虽然不情愿,却也无法做到不在乎,学习并不好的她,性格倔强不服输的她,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完美转身?
爱情,也是挑战她的另一大命题。她和他又走到了一起,他对她似乎已经倾心,只是她们身后还有一个他。她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选择?
青春期的友情叫人唏嘘和心碎,青春期爱情叫人甜蜜又纠结,世纪末的社会如此复杂,叫人难以理清头绪。罗琦琦和她的同学们,就这样孤独而热闹地,混沌而逐渐清醒地成长起来了……
这是最完美的结局,也有最辛酸的告别,还有最残忍的长大,以及最难忘的回忆!
请相信,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请相信,我们历经世事后的沧桑容颜,不仅仅让我们学会了冷漠的自我保护,还让我们学会了仁慈的体谅他人。
请相信,这世上有东西会比时间更永恒,那就是我们爱别人,爱自己的心。
请相信,青春的可贵并不是因为那些年轻时光,而是那颗盈满了勇敢和热情的心,不怕受伤,不怕付出,不怕去爱,不怕去梦想。
请相信,青春的逝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敢地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终场》中,你可以看到所有你曾热爱却正在遗忘的人和事,更可以看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成长。
2023年12月21日 已读
下册罗琦琦和张骏的恋情很好地展示了少男少女恋情的患得患失,彼此都处于敏感的青春期,能顾及到的只有自己的情绪,而无法去揣摩对方一言一行的真正动机。喜欢了很多年但不会表达,非常非常爱却经常用与第三者的亲密来伤害对方。太多只是当下的情绪做出的选择,事后知道错了也无法开口认错。甚至会很幼稚地把情侣身份和学习作比较,希望得到对方100%的关注。
番外写在星星里的表白是属于琦琦“被时光掩埋的秘密”,但好在好歹最终张骏知道了真相(可是苏蔓不知道
2010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豆瓣
8.4 (71 个评分) 作者: 桐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最值得珍藏的怀旧读物,写给年少自己的书,纪念我们共同的青春和成长
您还记得上世纪最后十年的青春是怎样吗?那可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以真挚的感情,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那个年代精彩扣人的青春和爱——少女罗琦琦天性桀骜,从不妥协。青春期的她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作业、考试、小团体的校园;游戏机房、歌舞厅、小混混斗殴泡妞的社会。她看着中国第一代歌舞厅开起来,第一批港台娱乐来到身边……
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着剧变。她和伙伴们分享着甜蜜、忧伤、彷徨、迷惑……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所有你曾热爱却正在遗忘的人和事,更可以看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成长。
2023年12月21日 已读
上册止于罗琦琦初中毕业,被迫和小波断交。以前没注意桐华双男主的写作风格在这本书的应用,高中时候看满心满眼都是从来没有正面描写过的张骏,而看不到小波作为一个朋友的陪伴其实有更多的心意。他的优点是理性而克制,他知道怎么样是对罗琦琦更好的。也是他早早地就看到了琦琦身上的闪光点。这次重看还看到了很多校园凌霸,甚至是老师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曾经也在我的学生时代留下了难以释怀的伤害。
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看会不会觉得很假,至少结合我小时候确实有小学高端到初中阶段就有人和社会上的人接触,学生的放学时间也有很多自由活动的空间。现在看来都好怀旧啊~
小波真好啊,绝交对琦琦的未来是大大的好,他也能断了其它的想法。我等下册张骏出场了,应该会一口气看完吧。
2010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雪落香杉树 豆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伽特森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 - 6
编辑推荐:
1995福克纳奖得主
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数月
美国书商协会年度之选
被译成30余种文字,全球畅销500万册
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被列入大学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拥有哈罗德•布鲁姆和Cliff Notes等众多导读本
恢弘精妙,融爱情、战争、历史、悬疑和成长小说于一体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同名电影由伊桑霍克和工藤夕贵主演
内容简介:
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
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
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
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并被选入全美大中学泛读书单,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500万册,是屈指可数的当代文学经典。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喜欢,主要是也没什么预期。作者通过对一个案件的还原,展现了在美日本人和土著美国人之间的冲突。两种文化看似将在初枝和伊什梅尔的秘密恋爱中理解、接受和融合,但是在战争这一背景下被呈现出本质关系,日本人无法真正被接受,哪怕为美国冲锋陷阵,也无法让他们血液和文化中“日本性”消失。宫本天道的形像是日本武士的缩影,同样婚后的初枝也是典型的日本妇女角色。只不过作者笔下伊什梅尔还是很特别的,他无法接受断臂和离开自己的初枝而无法让人生前行,其实是一种抛却利益不计得失的停滞。母亲虽然说不理解,但她独自生活不干涉太多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理解,因为她对宫本天道这件事的分析能看出来是非常理性明理的人。审理这桩一级谋杀案不是本书写作的重点,这只是作者拿来呈现故事搭起来的框架。感情线:香杉树洞的秘密。
2017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遥望 豆瓣
Divisadero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7
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农场里生活着一位父亲和女儿安娜、养女克莱尔和养子库珀。安娜和库珀在山上木屋里的情事被父亲发现,库珀离开了农场,成了西部的赌场牌手,多年后,他遇到了克莱尔。
安娜也离开了农场,后来到了法国乡村,研究已故作家塞古拉的生平,而库珀、克莱尔和安娜的故事成了一个谜。
当塞古拉的故事一层层展开,情节越来越细微,这是否映射着叙述者安娜那个无法真正离开的过往?过去与现在交错,空间与时间碰撞,关于激情,关于失去,关于爱和记忆……
2023年11月29日 已读
一段美妙的阅读体验。看似松散的故事结构,其实是作者精心构造的,三段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命运走向互相映照,等待读者自己品位。
安娜库珀和克莱尔、拉菲尔的父亲和第一位妻子、吕西安和家人,他们都没有因为某次意外的发生而沟通过人生的转向,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命运的转折,过各自的人生。而那个意外,至少在安娜和库珀被撞破的情事而言,在此后的生命中都成为记忆中的标点,分割者以前和现在。
虽然重点不是欲望的萌发和碰撞,但是作者描写那种关系突然变质,顺其自然发生关系的氛围感,太妙了。虽然背德,也值得夸一夸。
2019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 豆瓣 Goodreads
8.7 (28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于大卫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3 - 9 其它标题: 涅朵奇卡
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涅朵奇卡》。

1849年,他被流放西伯利亚,之后中断了创作,导致这部小说未完成。

在这本书里:

他写一个被浪费的天才,人生不可空过,颓废太久,天赋就会被收走;

他写一个傲娇女友,少年时建立的情谊比世上任何东西都要单纯、珍贵;

他写一个少女的成长,为了保护珍视的人,懦弱的女孩也敢挺身而出。
2023年11月27日 已读
不得不感叹陀的作品总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一读就令人亢奋,文字密度大,并且很大部分是输出型表述,直接在阅读过程给大脑强烈的刺激。从这一点来说,不得不佩服还年轻的陀已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有了相当的想法和表达能力。
遗憾的是《涅朵奇卡》并没有完成。其实想知道涅朵奇卡的爱情线会怎么发展,她在未来的人生中会遇到什么其他人,想必也都是前所未见、让人不得不成长的类型。
最怪异的其实是陀采用第一人称女性,且是一个未长成的女孩的身份来描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太多观察力和感知力不应该是一个儿童所具有的,但从讨好型人格到寄人篱下、迸发的爱的火花,得到母亲般的爱,意外接触的阅读,性格和阅历的改变都是点滴可见的。
想看评论家分析这部作品在陀所有作品中影响的分析,我想应该是比较特别,能显现文学特点雏形的一部作品吧。
2023 俄国文学 俄罗斯 虚构
沉石与火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豆瓣
Samlade dikter och prosa 1954-2004
8.9 (3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译者: 李笠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汲取日常中的奥秘,吐露冰雪般的凝思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希尼、沃尔科特、布罗茨基推崇备至
★特朗斯特罗姆指定译者李笠 译文全新修订
【编辑推荐】
1.特朗斯特罗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备受布罗茨基、希尼、沃尔科特等大师级诗 人的推崇。
2.本书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作品全集,收录他创作生涯中发表过的所有诗歌作品,代表着特朗斯特罗姆一生的诗歌成就。
3. 本书译者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指定的中文译者,此次版本对译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更精确的面貌呈现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内容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擅长运用各种意象,在通常互不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创造相遇的机会。其作品多短小、精炼,用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诗人对日常生活与自然体验的非凡反思。
本书收录了诗人自1954年以来出版的十三部诗集,囊括特朗斯特罗姆创作生涯的全部诗作,同时收录作者于1993年创作的自传作品《记忆看见我》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此次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更完美、更精确的面貌给中国读者呈现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名人推荐】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令我们得以安于自身的不确定性。
——谢默斯·希尼
最重要的诗人,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从他那里偷取了不止一个隐喻。
——约瑟夫·布罗茨基
2023年11月18日 已读
果然没太看懂。特朗斯特罗姆荣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诗歌全集仅仅是这么小的体量,可见作品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才发表的。诗歌中的隐喻很多不仅仅是出于诗歌语言的需要,也有不少政治、历史事件的痕迹,环境高压让文字诗化成更多可理解、不具体的表达。从未完成的自传初步看到作者的兴趣点,他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这些都在诗作中能体现。译者虽然和作者是朋友,但他的解读也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
“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很用心的策划和修订,但轻型纸我不理解
2020 瑞典 虚构 诗歌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10月31日 已读
从《悠悠岁月》到《记忆无非彻底看透的一切》到这本,对作者的喜欢程度层层叠加。首先是体裁和叙述手法上喜欢,用作者原话说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某种东西”,虽然是私人的情感,对母亲个人的一生的重述,但细节中能体现不同年代的社会动荡、自由的边界、观念的变化。其次是现在和过去的交错叙述,写母亲也写我,我敏感地感受到了母亲的自强又不自信,同事非常精准地描述了母女间情感上的隔阂,当时我和现在的我都曾对母亲失望,而后又理解。对病后母亲的描述更是让读者直面衰老疾病对一个人的摧毁,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又存在着“母女”身份的转换。很喜欢非常多平淡的描述,例如理解这个故事要用很多“在过去”开头的句子、母亲开始只和她看得见的人说话、她永远住进了一个没有四季之分的地方。太会写了,整本书不是为了凸现女性意识而且,却有很多语言的琢磨一些深层表达。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那些闪电指向你 豆瓣
6.5 (19 个评分) 作者: 林婉瑜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 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那些闪电指向你。
◆ 加印9次,直抵人心的现象级诗作;台湾诗选年度诗奖获奖作品!
◆ 脸书、ins用户疯狂手抄、晒照的“年度之书”!
◆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台北文学年金得主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
不用典故,善用对比;画面感、 故事性极强。
意象鲜活、创意独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
◆ 79首诗,聪慧、舒坦地描喻爱情里的许多样态:单恋、热恋、分离……是为每一深情执着者所记录的,温柔而炽烈的,情诗。
◆清新坦然地诉说,却带来十足震撼与感动。
◆ 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止庵、姚谦领衔力荐!
——————————————
在我看来,诗既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方式,又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而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是一回事。可以换个说法:诗人是特殊的人,诗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不客气地讲,只有为数并不很多的诗人和诗当得起这样的要求,而林婉瑜和她的作品就在此列。关于林婉瑜,我曾说,好诗总是比语言更快捷地抵达心灵。我尤其喜欢她笔下这一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形容起来,就是“黑暗之光”。
——止庵(作家、学者)
.
林婉瑜的每首诗,我几乎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在时间里、在某一空间里发生的一个状态:实景的状态或心理的状态。
——姚谦(音乐人、作家、收藏家)
.
她写爱的渴求、果敢、迷途、呼唤,珍惜宿世缘会,沉醉幽渺难名。有的诗调皮率性,有的诗叹惋任真。
——陈义芝(诗人、评论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
林婉瑜写诗不拘泥形式,极力从新的意象和概念写大自然与日常……这是不被符号拘限,聪明又不做作,随意呼风唤雨的女子。
——柯裕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
.
林婉瑜从自然之中观察与提炼,将自然界本有的现象,都借来成为诗意的利器,诗人谈笑用兵之间,情感以及情境就重新被诠释出来……每个人都渴望爱,希望被理解以及被安慰,而这些你可以在林婉瑜的诗里得到。
——杨滢静(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
诗集中,婉瑜追问爱情与秘密,并且把整个世界含括进来,形成独特的叙说魅力。我似乎看见,因为凭借着爱才更显得强大的灵魂。这样的灵魂,不必依托什么,也不必等待什么。诗句完成的时刻,爱的感觉也已经完足。
——凌性杰(诗人)
2023年10月29日 已读
收录作者 23 岁到 40 岁之间的作品,超过一般的诗作创作于 2013 年和 2014 年。作者用各种方式去表达爱,表达爱的感受,爱到内心装不下满出来。但显然早期的很多作品语言还是过于浅显了,非常不喜欢一句完整的话通过换行变成三句诗……“了”字用得过于频繁的几首让文字呈现在纸上(屏幕上)毫无结构的美感。但显然,能写出这样温柔的文字的作者是懂得爱自己和爱他人的。(但还是觉得过誉了
2018 台湾 虚构 诗歌
敬爱的心 豆瓣
作者: [韩]金锦姬 译者: 李贞玉 / 刘忠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8
★韩国文学“希望之星”金锦姬首部长篇!
★韩国申东晔文学奖、现代文学奖、青年作家奖得主作品!
★作者专为中文读者作序!
★《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中央日报》《首尔经济日报》2018年度选书!
★2020年作者获李箱文学奖却为抵抗不公而拒绝受奖,迫使该奖停发一年。
★社会边缘人的视角,敏感而疏离的内心,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残忍的世界?
★我对这个世界的残酷不知所措,所以想把它写出来。 ——金锦姬
——————
仁川一家酒吧突如其来的大火带走了敬爱生命中的挚友,令人绝望的是,火灾发生后,老板担心学生不付钱,干脆锁了门,造成许多人死亡。这一社会事件给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敬爱蒙上了一层阴影。她始终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冷漠。多年以后,她在工作中与尚秀相遇,两人都属于公司的边缘人,一个性情耿直却一直被排挤,一个事事较真却一无所成。不过,他们的过去曾有一些奇妙的交叉。敬爱封闭的心,也因为这样的相处而被慢慢打开……
2023年10月23日 已读
虽然没什么预期,但还是比较失望,感觉看了个寂寞。男女主角相遇于职场,可以说都是被排挤的边缘人士。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好友,虽然彼此都不知情,但这为年纪轻轻因火灾遇难的朋友对两个人影响都很大。另外一点连接是敬爱在网上留言的主页,背后主理的“姐姐”是尚秀。小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性别视角的内容,我无法接受的是生理男性的男主角伪装成女性去关爱女性,并且用他男性的成长经历来揭示他所厌恶的男权的部分。这个设定可能和作者的女性主义立场有关系。小说发展也是平平无奇,那场火灾的创伤所衬托的E的特别,对比敬爱对出轨前男友的纠缠不清,非常败对女主好感。不过女主角“梗直”的人设立住了。“原来共享痛苦,是如此静谧而漫长,绽放着光芒,就像深夜过后迎来的清晨。”
2023 虚构 韩国 韩国文学
地球尽头的温室 豆瓣
지구 끝의 온실
8.2 (41 个评分) 作者: 金草叶 译者: 胡椒筒 花城出版社 2023 - 5
偶尔我也希望一觉醒来世界毁灭,
可这个世界,美好事物和讨厌的家伙一样多。
31万韩国读者票选“引领韩国未来的青年作家”排名No.1
90后超新星作家金草叶 首部长篇科幻小说
韩国最大线上书店YES24 2021年年度图书
这一次,女孩们成为英雄和主角,以植物的力量改变世 界!
- --------------------------
由于气候恶化,极端天气频发,地球进入“落尘时代”,熟悉的动植物一一灭绝。
人类的体质也发生改变。一类对粉尘产生抗体,遭到抓捕和买卖。另一类成为半人半机器,被曾经的同胞用过即弃。
为隔离粉尘,人类分裂成不同群体。一派在城市里建起巨大玻璃罩保护的“巨蛋城”,少数边缘人和流民则在山区建起“森林村”。
“巨蛋城”里资源匮乏,竞争激烈,人们为自保不惜相互踩踏。“森林村”却在一位传奇女性知秀的带领下,自给自足,收留来自全球各地因战乱、屠杀流离失所的难民。
在森林村深处的密林里,隐藏着一座巨大的温室,其中生长着一种人为制造的奇特植物。有人说,在寂静的深夜里,它会发出荧荧蓝光……
末日时刻,凡人和英雄都面临抉择。选择爱或选择恨,选择通向不同的未来。
2023年10月17日 已读
4.5,比《光速前进》喜欢很多,也可能我就是目标读者群体,太温情了。
小说是三段式,第一段是灾后重建,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两个人的两段记忆,补充降尘灾难发生时和发生之前的事。
1、降尘灾难的发生是人为的,并不是自然灾害,是因为失误导致粒子从实验条件外泄。而拯救世界的是赛博格的研究成果、是植物的代谢和生长产物。
2、灾难来临的时候,人类是会互相残害的,只要有利可图,没有什么共同体是坚固不可破的。森林村这个共同体存续期间给很多人带去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才有很多人记得承诺,把摩斯巴纳的种子带往世界各地。
3、知秀和瑞秋之间涌动的暗流和最后的遗憾,可能是最震惊我的。文中写到人类被机器人背叛的心理创伤,其实书写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作为小说的主题来讨论。机器人的情感、机器人是否可以拥有自我意识等等。
4、生态学和植物学也是我感兴趣的方面,从来都认可植物是非常聪明的,它们通过进化各种机制来适应环境,很多机理的精妙程度令人咋舌,小说抓住这一点切入真不错。。总体来说不算是很硬的科幻,但我很喜欢。
2023 科幻小说 虚构 韩国 韩国文学
中國故事 豆瓣
作者: 閻連科 麥田 2021 - 10
中國最具影響且最受爭議作家、「2021紐曼華語文學獎」得主——閻連科,
最新重磅長篇小說!

兒子想殺父親、丈夫想殺妻子、妻子想殺兒子⋯⋯
最凡常的生活卻瀰漫重重殺機,
村落如被潮浪淘盡的孤島;
人苟活在將醒未醒的惺忪裡。對他們一家三口而言,
寂靜是一種死亡。喧譁也是一種死亡。而既無寂靜又無喧譁才是活著嗎?
閻連科的想像奇詭怪誕,黑色幽默層出不窮。然而他又是最接地氣的作家。
我們似乎總期待他的新作會出現什麼更荒謬或更詭異的情節。《中國故事》彷彿將他的極限又推前一步。父不父,子不子,這家人演出中國核心家庭價值——既是經濟的也是倫理的——破產的荒謬劇,也成為後社會/後資本主義環境裡主體精神分裂的病例抽樣。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在我母地的那個村莊內,當你相信整個的中國就等同於那個村莊時,你卻又同時會發現,那個村莊不僅是中國的,是華語世界的,也是今天整個人類世界的。它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是這個世界最有活力的細胞和心臟。它的每一次脈衝和跳動,每一縷生活紋理的來去和延展,都和這個世界的脈衝、跳動相聯繫,慢一步或者早一步,但從來沒有脱離開這世界的脈衝、跳動而獨立存在過。在這個村莊裡,天空、氣候、環境、善愛、良知和恨惡,還有人們的思維和價值觀,人的心性和德性,人們對宗教的認知、尊崇和漠然,無不和人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相聯繫,它們既有高度的相似性與趨同性,又有令人驚異的隔膜和反動性。人類的所有奧秘和常識,都遍布在這個村落裡;人類所有的無知和迷茫,也都遍布在這個村落的大街小巷上。人類人性中的最幽暗和最良善,都鮮明地刻寫在這個村落每個人的臉上、內心和行為中。
——摘錄自「2021紐曼華語文學獎」閻連科演講答謝詞
//
他對父親說:「我們家裡先不蓋房吧。」
「為啥兒?」
「把蓋房的錢拿來讓我出國去。」
「出國去,你出天吧。只要我活著你就別想出國那事情。」
於是,一整夜他都在床上翻騰。
一整夜都讓他覺得他不能不殺他的父親。
「殺了他,我就可以去美利堅的哪兒奔著我的前程了。」⋯⋯
身處窮山惡水資源寡缺的村落,
人們如礁石被浪潮反覆拉扯捲襲,
到處都是垃圾,到處都是被時代一拋了之的可憐相。
他們一家被困在破敗中營生,沒人能逃離命運主宰與安排。
作為獨子,村中罕有的大學生,他為了到美國留學想殺了父親;
作為丈夫,一心渴望高樓華宇,他攀上村中富婆而要滅了妻子;
作為母親,不堪備受兒子拖磨,她意欲在水井邊斬草除根。
尋常的家人,成了各自心懷鬼胎的追捕者,
當情感羈絆隨著想望崩毀戛然斷裂,
他們彷彿置身茫茫雪夜,
摸黑索求命懸一線的救贖⋯⋯
三場殺人未遂的故事,作為兒子、丈夫、妻子,
在暗無天日塵土飄揚的生存遊戲裡,
是不是唯有斬斷彼此,
憤怒才有出口,未來才有解脫的可能?
繼小說《日熄》以村落集體夢遊暗喻當代社會情狀,閻連科此次讓故事回返河南農村老家,以略帶戲謔的後設筆法,描摹村落農民在資源枯竭下人心浮動、地方勢力暗湧,延伸出日常生活的串串詭譎奇想,以及飽受集體環境規戒和馴育後,所擔負關於生存的卑微鬱結。
在不同章節中由這一家三口各自敘事,藉由「弒父」、「弒妻」、「弒子」等詭謬情節,透過層層殺機剝解以「家」為名的扭曲綑縛,更投映出作者對現代社會經濟、家庭價值的指涉。書中父親一心想過更好的生活,苦心收集建築材料卻全數被官方沒收,陷入「寧可和上天打官司,也不要和政府打官司」的落魄窘境,閻連科將思辨包藏在一個個謬趣故事裡,失控錯軌的情節對應欲振乏力的人生,看似荒誕卻十足悲涼。
2023年10月8日 已读
原名《中原》,初刊于 2021 年《花城》第 2 期。不算好读,特别是方言词汇的运用,阅读速度受限,体验感也不很好。为了内容还是要夸一夸。
首先王德威的序《讲好中国故事》写得非常好,“当大说家忙著讲「好中国」故事时,小说家致力「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语)”直言现在讲“讲好中国故事”是全民运动,方兴未艾。
小说主体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儿子想杀父亲,丈夫想杀妻子,妻子想杀儿子。小说对方言语言的使用,不断出现臆想和现实的对比,絮絮叨叨的描述,都体现了小说家非常成熟的叙述手法。但不难看到在这个故事里表现的一些底层社会真实的内容。比如儿子去上大学掏空了家里凑出 12 万,后发现大学是假的,校长被查后现场有警察,最后以讨回返乡路费几千块结束;比如对于丈夫来说,和家电妻子好并要和自己妻子离婚的最终目的是盖起楼房,房子、宅基地作为固定资产对农村人的重要性无法用别的东西替代;“死亡”对于赤贫家庭来说其实不太远,甚至是很容易选择的一件事,“农村的媳妇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了,一般都是独自到河边,到崖边,到能上吊的一棵树下边,独自想想人生咋会这样呀,想不明她就寻短自殺了,想明白她就起身回來了。”但我看来,儿子和父亲都是在无法通过正常的读书和买卖实现达成阶级跃升(像家电老板)的情况下,才有了一系列臆想,把自己当下的困境归咎于没有出国留学或者无法和妻子离婚。小说家设置的这些杀人的起因其实并不值得推敲,特别是通过理性思考的推敲,但是为什么在小说人物身上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在中原生活的人并不是在一个合理、公平、理性的环境下长成的。公职人员主要收入是通过帮人办事来的,要获得这样的分身就需要先进入一个不公平的体系中,最后不管是民还是商甚至是官都会受到从上到下烂透了的体系的回报,早晚而已。
2021 中国 中国文学 虚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结局) 豆瓣
作者: 关心则乱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1
我想描写一个繁华的盛世,有英明的君主,果敢的将军,狡黠的投机者,算有遗策的谋略家,有鲜血,有惨烈,更有辉煌的未来。
我想描写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家族,有深思熟虑的家长,有光明磊落的男儿,有刚烈妩媚的女儿,有泪水,有伤害,更有苦尽甘来的团圆。
——关心则乱
2023年10月4日 已读
最早知道这本书的时候还在连载,晋江总榜应该也登顶过(硬盘还有截图),转眼已经好多年了。 最后一册正文不多番外不少。感情线部份宠文无疑。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小说没有明说的穿越朝代是明朝,在作者的设定里女子就是内宅后院的一亩三分地,一个女子从长在闺阁到启蒙上学塾,都是为了家人以后能更好地经营这个后院,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在道德规范的允许内。而所谓对女子的道德规束就太狭隘了。可能部分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杜撰,不可避免地还是有很重的主角光环,个人读来是感觉有冲突的,明兰的婚姻生活不应该如此顺遂(小说刻画从来没有失算过),这才是放在小说大背景下的说得过去的。 总体来说因为篇幅的关系,很多非主角的刻画比电视剧丰满很多,特别是华兰、海氏、若干丫头等。
2019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五) 豆瓣
作者: 关心则乱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1
同名影视剧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主演!
由《琅琊榜》《欢乐颂》出品方正午阳光倾力打造
侯鸿亮制片,即将在湖南卫视热播!
古代女性励志口碑神作!
一幅从江南闺阁到侯门大户的古代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作者现今唯1指定正版!
随书附赠胖脸娃娃三折贺卡!
★同名影视剧由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主演!《琅琊榜》《欢乐颂》出品方正午阳光倾力打造!张开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强强联合,打造国产剧口碑巨制,湖南卫视即将热播!
★作者现今唯1指定正版!
★一幅从江南闺阁到侯门大户的古代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宅门恩怨下的暗潮涌动与礼教伦常,全面还原真实古代市井家宅生活。网络流传:“看知否,学做人!” “将人情世故写到*!”让你提高情商、经营人生、明理知世的口碑佳作!
★精致内外双封,由知名“无脸人像”画手呼葱觅蒜执笔绘制封面,还原书中经典场景!纸张选用*进口80g银河书纸,给你带来小说少有的细腻与质感!*收藏价值!内文含精美彩插,随书附赠胖脸娃娃三折贺卡!
内容简介:
我想描写一个繁华的盛世,有英明的君主,果敢的将军,狡黠的投机者,算有遗策的谋略家,有鲜血,有惨烈,更有辉煌的未来。
我想描写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家族,有深思熟虑的家长,有光明磊落的男儿,有刚烈妩媚的女儿,有泪水,有伤害,更有苦尽甘来的团圆。
——关心则乱
2023年10月4日 已读
第五册才出现祖母中毒明兰断案,依然觉得明兰找盛纮和王氏发作时的台词写得相当好,与王老太太对峙那一场的台词也都很妙。与电视剧较大的差别是明兰已经生完头胎。很大一部分篇幅是侯府四房五房的事情,先是分家,然后再与小秦氏分府别立(由头是分娩时的火灾)。顾廷烨亡妻余嫣红通奸怀孕,往事被小秦氏拿来作文章,牵扯出一些往事。从奸夫流放到不断惹事看到了顾廷烨的手段和城府,徐徐图谋。休弃余大夫人见识了余老太爷的手段。若眉公孙先生也是电视剧砍掉的线。“关心则乱”的深意get,“真心所爱,不是看他做了多少聪明事,而是看他,做了多少傻事”。这一册明兰为盛老太太豁出去真是高光时刻。(加半
2019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四) 豆瓣
作者: 关心则乱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 - 9
“ 我想描写一个繁华的盛世,有英明的君主,果敢的将军,狡黠的投机者,算有遗策的谋略家,有鲜血,有惨烈,更有辉煌的未来。
我想描写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家族,有深思熟虑的家长,有光明磊落的男儿,有刚烈妩媚的女儿,有泪水,有伤害,更有苦尽甘来的团圆。”
——作者 关心则乱
2023年10月4日 已读
这一册开始了与小秦氏的交手,康姨妈这个烦人的角色也上场了。其余也就是整理内院、敲打下人、和继女改善关系、和丈夫恩恩爱爱这些。写怀孕后同房挺有意思,意思是古代女人孕期性欲都自己解决?必需的找个替补伺候空窗期的丈夫?想起来看之前看到的一句评论:顾廷烨千好万好可惜不洁,所以婚后专宠也算是人设加分的地方吧。这一册着实平平淡淡。
2018 中国 虚构 言情小说
記憶無非看透的一切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Événemen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妮·艾諾 译者: 張穎綺 大塊 2022 - 11
那一刻,我殺掉的是體內的母親。
2022年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
生死並存,獻祭與救贖的血肉
//電影《正發生》原著小說//
◆本書賣點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經典自傳體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我」發聲,以私小說的形式,赤裸坦誠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慾望,呈現一種不矯飾造作的女性敘事聲音。
◆年少墮胎的經歷,是成年後難以抹滅卻朦朧不清的回憶。藉由書寫,過去的情緒與現在的文字,合夥翻躍私密之牆,描繪出社會壓力下的反抗身影。
摸著懷孕的肚子,一種抽象而不實在的感覺。
她收到醫生寄來的妊娠證明,預產期是次年七月,
她看見夏天、陽光……,隨即把那張證明給撕了。
接下來,她得及時找到一位「天使製造者」──法文墮胎婆的意思。
編輯筆記
「我懷孕了,真慘!」那一年,她是單身的女大學生,而第一無動於衷的,正是讓她懷孕的那個男人。時間滋養著她體內正在成形茁壯的東西,她得無所不用其極讓它消失!那一夜,她經歷了生與死並存的一幕,那裡有著獻祭與救贖的血肉。四十年後,她重拾記憶深處的這個事件,透過當年的記事本、日記,與殘存的意象,撫觸著心頭漾滿憎恨或甜蜜的一切。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月初读了波伏瓦传记,提到了女性一直都没有堕胎的权利,以及当时还有一场签名的运动,承认有过(非法)堕胎的经历,很多人都签字了。只是看到安妮埃尔诺这样用个体的角度去写就还是挺难受的,真的写得很好,特别是很多具有文学手法的表述。还有凭借着日记的再次创作,又非常尊重日记的记录而不擅自增加细节(可以看到很多解释)。
过程中有很多窒息的细节,比如说去看医生表示不想要这个孩子,医生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开了保胎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者自己尝试用一根毛线针伸进私处试图寻找子宫颈;与同学分享急于堕胎的心情被告知要遵循“自然法则”。
最令我难过的一句话:做爱的时候,高潮的时候,我不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男人的身体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
“法律才是评断万事的准则,而法律本身,不容评判。”这句话也好想献给才看的电视剧和原著《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