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晚清官场镜像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邱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 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信息丰富,众多鲜活材料刷新了人们以往对晚清“基层治理”的认知。由于日记的私密史料性质,对其耙梳可见晚清地方政治的实在肌理,而非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纸上政治”。书中对官场各色人物均有描摹;亦写出地方官的种种公务——如在“刑侦”技术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审命案,在不知纳皇粮为天经地义之事的地方收皇粮,协同地方士绅士完成有限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对广东的民生礼俗、岁时节令也有勾勒。对研究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学者,对于对近现代历史感兴趣的知识大众,本书都有阅读价值。
【一句话推荐】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笔下的官场百态。
俗女养成记2 (2021) 豆瓣 TMDB
俗女養成記2 Season 2 所属 : 俗女养成记
8.9 (366 个评分) 导演: 陈长纶 / 严艺文 演员: 谢盈萱 / 吴以涵
谢盈萱等原班人马回归出演,天心加盟饰演新角色。40岁的陈嘉玲从天龙国回到故乡台南,展开人生下半场。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把买下的鬼屋变成家。但一开始就发生一连串意外,摔伤、被蜜蜂叮,还坐轮椅进了医院……新的一季看陈嘉玲如何用尽全力,开始书写另一段人生篇章。
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 豆瓣
8.6 (84 个评分) 五条人 WU TIAO REN / 仁科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1年8月18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2021年8月18日,五条人乐队出版了史诗性双专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孪生双击,阴阳合璧,《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是阳,《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是阴。
所谓史诗,不是英雄史诗,不是偶像纪历,它由一个个个体的命运构成。
新冠时期的恋曲,内卷时代的见证,下沉世界 的挽歌。
《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由摩登天空旗下传奇另类厂牌BADHEAD出品,是五条人乐队的第9张专辑,也是继《县城记》、《一些风景》、《广东姑娘》、《梦幻丽莎发廊》、《故事会》、《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之后的第7张录音室专辑。这张专辑大部分曲目创作于2020—2021年,在2021年年初完成前期录音,在夏天完成后期制作。其中,《塑料花》是与梅卡德尔乐队的合作作品。
除了茂涛和仁科,参与专辑录制的主要成员还有:鼓手苗长江、贝斯陈创远、管乐张梦。
这张专辑显露了五条人不按常理出牌的天马行空的另类本色,它以怪诞、奇诡、乃至悲壮的方式,去表达另一种隐秘的爱,潮来潮去,翻云覆雨,在大时代的码头别离。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豆瓣
作者: 翟志勇 九州出版社 2021 - 5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比起美国稳步演进的宪法史,中国几经更迭的宪法史,看似是一笔“失败的遗产”。但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抛开历史而理解现在?是否可以凭空制造出理想的宪制?所谓“失败的遗产”难道不是妄想凭空制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吗?抛开这笔“遗产”,人们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国宪制的本质以及构想未来宪制的可能方案?
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本书旨在探究一个困扰中国人一百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宪法何以中国”: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现代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但“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既往的宪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足以让国人据此设计一套社会主义宪法演进的基本法?
吃主儿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宋代科举社会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2017 - 1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红星”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爪牙 豆瓣
Talons and Teeth :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译者: 尤陈俊 / 赖骏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豆瓣
作者: 杜凤莲 2018
为了推动我国时间利用研究,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党的19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目标,2017年内蒙古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在除新疆,西藏以外的29个进省市行了我国的第二次大规模时间利用调查。通过入户访谈填写日志的方法,调查队收集了来自于12,484个家庭的年龄在三岁以上30,715个个人前一日凌晨4:00至当日凌晨4:00每10分钟内为*小时间段从事了什么活动,在哪里从事这些活动,从事这些活动时与谁在一起,从事主要活动是还从事哪些次要活动的翔实信息。根据联合国统计署(UNSD)的国际活动分类,利用调查队把活动分为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教育培训,休闲社交和个人照料五大类,其中有酬劳动分为工作和工作相关活动,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无酬劳动分为做家务,照顾家人和对外提供帮助,购物,修车等活动;社交休闲分为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和宗教活动;个人照料分为睡眠,个人卫生,吃饭及其它饮食活动。这11类活动又细分为大约300种小类活动。
空镜子 (2001) 豆瓣
8.7 (26 个评分) 导演: 杨亚洲 演员: 陶虹 / 牛莉
活在姐姐孙丽(牛莉 饰)影子下的孙燕(陶虹 饰)一直都渴望成为姐姐那样的人,长得漂亮,学历又高,周围一直男孩子不断,而自己一切都很平平。漂亮的姐姐虽然喜欢英俊的青梅竹马马黎明(许亚军 饰),但嫌他不争气,后来嫁给了研究员张波(刘冠军 饰)。而孙燕这边,经师傅介绍的医院后勤人员潘树林(姜武 饰)则完全不像姐夫那般有文化懂浪漫,但胜在为人正直对自己也好。可姐姐孙丽却瞧不起潘树林,恰逢这时,孙燕的小学同学翟志刚(何冰 饰)对她发动了猛烈追求,二人不久便结了婚。可婚后,孙燕发现翟志刚心胸狭小,二人完全不合拍,最终以离婚收场。而爱折腾的姐姐留下了女儿和姐夫,出了国和外国人勾搭上,最终也离了婚。一切兜兜转转,而马黎明和潘树林这时又出现在了姐妹俩面前,故事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改编自万方的同名小说。
手机 (2010) 豆瓣
8.3 (47 个评分) 导演: 沈严 / 王雷 演员: 王志文 / 陈道明
严守一(王志文 饰)是电视台《有一说一》的主持人,由于台里领导更迭,原先的节目风格被迫改变,收视率发生了变化,总策划费墨(陈道明 饰)与严守一苦思冥想,一时找不到出路。严的哥哥(范明 饰)从河南老家打来电话,说牛三斤他爹去世了,问他能否回去奔丧。严守一回想起年少时在老家与牛三斤媳妇吕桂花(王丽云 饰)打电话的有趣经历,费墨从这段经历中受到启发,他们即刻奔赴河南。严妻于文娟(梅婷 饰)由于结婚多年一至未孕,心存愧疚,费妻李燕(刘蓓 饰)承诺回北京后帮于文娟找一个好中医瞧瞧。录完节目回到北京,严守一在一饭局上结识某出版社女编辑伍月(于明加 饰),从此,看不见的硝烟满布了岌岌可危的婚姻......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9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要内容包括:礼貌的故事、友爱的故事、小豆儿、春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冬雨、眼睛、夜雨、向春晖
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最宝贵的、光明、难忘难记、歌神、悠悠寸草心、友人和烟、表姐、夜的眼、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深的湖、温暖、心的光等内容。
寻隐者不遇 豆瓣
作者: 尹学芸 译林出版社 2021 - 4
★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得主尹学芸全新中篇小说集
★程永新、张定浩、黄德海力荐
★游荡在爱与怕之间的故事
·
寻找隐者的人变成隐者 ,“喂鬼”的人躲入深山
报恩的人倒于风雪之途 ,贪婪的人向下坠落比风还快
·
★设计师周伟伟倾力打造封面效果,呈现与古诗《寻隐者不遇》一样的悠远与隽永,正封蝴蝶为珠光白烫金工艺,层次感分明,萦绕着庄周梦蝶般的怅惘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得主尹学芸全新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尹学芸最新力作《寻隐者不遇》《喂鬼》《苹果树》《望湖楼》《比风还快》。尹学芸的小说执着于一遍遍淘洗生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知识分子,从工人到基层官员,叙述世事变迁和人情沉浮,书写人性的幽明、疏离与和解。
·
·
【推荐语】
尹学芸擅长入木三分镌刻基层官员和民众的复杂生态图。自《玲珑塔》始,文风从此玲珑。当一个小说家进入什么都能写、怎么写都不会写坏的境地,时间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程永新
·
乍看,尹学芸小说讲了一个好故事;再看,就变成了丰富曲折的情节;细细琢磨,人物却从情节里伸展出来,做足了属于自己的一场大戏,又轻轻抚慰着起伏不定的人心。
——黄德海
·
在这些结构纯熟、耐心细密、充满烟火气的故事里,总有一些锋利之物隐伏其中,像一个技艺精良的绣师遗落于枕被中的针,我们猝不及防地被它刺痛,想到那双编织人世温厚的手也曾戳破着人世,或者二者就是一体的。
——张定浩
北京十年 豆瓣
作者: 罗孚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重建中国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周晓虹 编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本选题全称《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最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Island 豆瓣
作者: Him Mark Lai / Genny Li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9 - 6
"For thirty years, from 1910 to 1940, Angel Island in San Francisco Bay was the first, often the only, toehold in America for immigrants from China. From the Cantonese Pearl River delta district of Taishan they sailed, fleeing famine and the foreign concessions, bound for the Land of the Flowery Flag, the Golden Mountain. Some were relatives of earlier Chinese immigrants who had come to America for Sutter's gold and stayed to help lay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racks. Others, in their anxiety to get to America at whatever cost, pretended to be relatives and arrived with identification papers bought in Canton, and with 'coaching papers," carefully constructed and memorized family backgrounds that they hoped would pass them through immigration examiners.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 had been relaxed somewhat under pressure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Canton by 1910, when Angel Island was opened, for Chinese immigrants only. But the immigration laws, so far as the Chinese were concerned, seemed designed to exclude rather than to admit. ... "During the time they spent on the island, as little as a few days, as long as three years, they carved and ink brushed their concerns onto the walls of their barracks. One hundred thirty-five calligraphic poems survived, first discovered by a Federal park ranger after Angel Island was abandoned in 1940. These tell of voyages from China, detainment on the isl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first Americans encountered -- immigration officials and social workers -- and finally the disappointments and triumphs of the immigrants. "To augment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s the authors have interviewed older Chinese who once passed through Angel Island and immigration workers as well, and have set their recollections down verbatim as oral history. Together with the interviews, the poems -- angry, heroic, wrenchingly forlorn, despairing, provocative, resistant -- convey, as no secondhand or thirdhand account could ever do, what it was like to be Chinese and to be on Angel Island." "-New York Times"
秉爱 (2007) 豆瓣
8.5 (11 个评分) 导演: 冯艳
其它标题: Bing ai
镜头跟随着住在三峡库区的农妇张秉爱,真实的记录了她的生活,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张秉爱的丈夫身患顽疾,因此,全家的重担便都落到了她的肩上,虽然生活十分辛苦,但张秉爱的心中依旧怀有希望,因为她那有出息的儿子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孩子。
除了普通农妇外,张秉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钉子户。作为第一期移民中唯一留下来的那一户,张秉爱默默决心,在得到应得的土地之前绝不动摇,这是她为自己划下的底线。大坝截流近在眼前,如今,第二期移民都已经全部迁走了,在一片废墟之中,张秉爱赖以生存的家显得那样渺小,飘摇。
巨流 豆瓣
6.5 (6 个评分) 作者: 季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血肉悲欢的个体命运,汹涌澎湃的时代声响
-------------重新发现我们的时代-------------
春晚/改革开放/亚运会/上海APEC峰会/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六号/青藏铁路/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全球金融 危机/上海世博/移动互联网/4G/诺贝尔奖……
《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黄河之子》/《我的祖国》/格莱美/《走进新时代》/奥运礼服/中式嫁衣/《时尚芭莎》/BAZAAR明星慈善夜/芭莎娱乐/名利场/《云水谣》/《风声》 /好莱坞 / EXO / 小鲜肉 / 流量 / Idol / 嘻哈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IP剧 /《 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亚洲当代艺术/《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币……
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
他们生于50、60、70、80、90年代
他们是歌手、钢琴家、服装设计师、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导演、画家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风气之先,
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时代塑造他们,时代借他们发声!-------------
《人物》特稿风格奠定者 季艺 首部作品
卓越的人物记者 + 卓越的特稿代表作
8段故事,21万字,100+人采访记录
讲述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
————————————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
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王石语音推荐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读者阿肉班长(摘自新浪微博)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读者Rocky(摘自新浪微博)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豆瓣
作者: 张鸣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5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 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彻底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河边的中国 豆瓣
作者: 曹锦清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6
《黄河边的中国》是学者曹锦清1996年5月-11月期间深入河南地区的田野调查,是一部当代中国少见的实证考察著作。该书记录了正在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社会,涉及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民与土地、与市场、与血缘人情网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现状;涉及农村、农民、农业、收支、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等诸多方面;涉及日益庞大且凌驾于农村社会之上的地方政府与分散经营的农民为争食有限的农业剩余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涉及作为一种显示力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努力之间的强大张力。作者在努力描述中原乡村社会事实的同时,着力反映社会转型过程中小农阶层的利益、情绪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