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0 (6 个评分) 作者: 韩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9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一位二战期闻曾任职于重庆美国大使馆的武官,与一位中国女演员相识,相爱并结婚。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幼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上学,后到山西农村插队,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圃劳动。1978年后回到美国定居。

在中国二十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这部自传作品穿越苍茫的历史烟云,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也反映出人们的欢乐与伤痛,幻灭与遣求。

韩秀(Teresa Buczacki),1946年9月出生于纽约,曾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1978年返回美国,任教于国务院外交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国际关系研究院。1982年起用中文写作,作品除《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外,还有《重叠的足迹》、《涛声》、《生命之歌》、《早安!台湾》等。
Experimental Beijing 豆瓣
作者: Sasha Su-Ling Wellan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8 - 3
During the lead-up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e censorious attitude that characterized China's post-1989 official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art gave way to a new market-driven, culture industry valuation of art. Experimental artists who once struggled against state regulation of artistic expression found themselves being courted to adv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n Experimental Beijing Sasha Su-Ling Welland examines the interlocking power dynamics in this transformational moment and rapid ri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to a global phenomenon.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experience as a videographer and curator, Welland analyzes encounters between artists, curators, officials, and urban planners as they negotiated the social role of art and built new cultural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exclusions that emerged, Welland traces the complex gender politics involved and shows that feminist forms of art practice hold the potential to reshape consciousness, produce a nonnorm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imagine other, more just worlds.
二十四城记 (2008) 豆瓣 TMDB
二十四城记
7.0 (200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吕丽萍 / 陈冲
其它标题: 24城记 / 二十四城故事
曾经的繁华荣耀,随着时光流转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留下的则是无尽的落寞与慨叹。420厂(成华集团),一座从东北迁至四川的飞机军工厂,在特殊的年代里它曾是无数人羡慕与自豪的所在,然而和平的气息和体制改革却将它的光鲜逐渐销蚀。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它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而今旧厂址易作他主,一片现代化的楼宇将拔地而起。
大丽(吕丽萍 饰)、小花(陈冲 饰)、娜娜(赵涛)以及众多新老员工见证了厂区几十年的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万千唏嘘连同那旧日回忆随风飘散……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 (2003) 豆瓣 IMDb TMDB
铁西区
8.6 (81 个评分) 导演: 王兵
其它标题: 铁西区 / 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 Part 1: Rust
中国重工业基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工人在破败的休息室休息过后,摄影机随他们来到同样破败的浴室,安静地听完他们对生活的各类调侃(下流玩笑话、喝酒赌钱、某家工厂倒闭之后工人的出路等),又随他们来到车间,听到小组长宣布大伙明天全部下岗的消息。数月过去,有工人返回工厂找寻还可以卖钱的玩意。
摄影机来到某家简陋的疗养院,这里躺着在工作时被污染了的该间工厂的工人,他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对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或自己唱歌或看电视台放的歌舞晚会或看毛片,但无论何种“娱乐”,都无法令他们激动,他们基本上不再对生活有要求,关心的只是“公家”可以给多少抚恤金。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ty 豆瓣
作者: Edmund S. K. F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as on the brink of change. Different ideologies - those of radicalism, conservatism, liberal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 were much debated in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circles. Whereas previous works have analyzed these trends in isolation, Edmund S. K. Fung shows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how intellectuals in China engaged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ersuasion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this interrelatedness and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are centr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ity, for many of the debates that began in the Republican era still resonate in China today. The book char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ideologies and explores the work and influ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 who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m. In its challenge to previous scholarship and the breadth of its approach, the book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陌生的熟人 豆瓣
作者: 杨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官绅的荷包 豆瓣
作者: 云妍 / [美] 陈志武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人类的财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几乎没有载体,到后来发展出房屋、土地、农具、牲畜、衣物、珠宝、古董、艺术品、金银,再到债券、股票、基金、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家庭的资产结构也随之变化。
本书聚焦于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清朝,集中整理了深藏清宫多年的内府资料,揭开包括盛宣怀、年羹尧、李侍尧、和珅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内的清代官绅家产的谜团。研究清代精英家庭的资产结构,并侧重考察有了一 定经济财力后如何安排与组合自己的各项资产,对于认识历史上的经济特征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加深对传统社会的经济性质、以及中国金融化历史过程的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资产结构是一个社会的金融发展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一面镜子。资产的选择,决定资源的总体流向,甚至最终重塑社会经济的面目形态。因此,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金融化进程,可以从私人财富的安排与组合中体现出来,并借此认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性质。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有丰富的金融和历史学术背景,历时8年,从海内外收集了众多有关清点官绅财产的文献与资料,包括陆续解密的清朝官方档案、官员个人的记述、家书、往来文档等,并对此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本书研究了清代官绅的财富结构和经济生活,并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与经济变迁过程。这对我们认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性质有着极 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化的其中一个历史过程。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 豆瓣
作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本书的口述资料几乎涉及所有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诸如包产到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经济特区、证券市场、分税制等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制定。这些亲历者的口述,有对历史现场的生动描述,有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为 深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提供了丰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后记】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2006年,世界银行前官员林重庚先生为该项目介绍了口述历史的国际经验。
在他的资助下,中国改革资料库项目于同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总顾问为安志文、杜润生、高尚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为刘鸿儒、吴敬琏、杨启先、许美征、林重庚,项目工作小组为杨启先、石小敏、鲁利玲、苏国利等。该项目执行至今,已经12年了。
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基础文献包括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文件、法律法规和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其中,口述历史部分,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我们本次从资料库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多为第一次发表。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和研究者注意的是,由亲历者口述历史,可以使人们回到历史现场,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出台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的具体过程,这无疑是对正式文献的诠释与补充。
然而,由于亲历者所处角度和地位不同,对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同一个历史事件常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结论。对此,我们尊重亲历者本人的认知,留待读者进一步辨别。
本书的编纂工作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同志主持,鲁利玲、马役军、胡玉平、余希朝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在编辑本书时,我们努力做了大量的考证和修订工作,以求尽量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方位、丰富多彩而又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
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因此,研究者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需要谨慎对待,如有遗补修正意见,亦请见告,以备再版时补正。
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本书,献给中国改革事业的无数参与者和奉献者,对他们几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深切的感谢与纪念。
本书对当前和未来的改革者们也寄予着历史的厚望和企盼,祝愿他们高举旗帜,不忘初心,勇破改革征程上的艰难险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R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Neil J. Diama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 1
In 1950, China's new Communist government enacted a Marriage Law to allow free choice in marriage and easier access to divorce. Prohibiting arranged marriages, concubinage, and bigamy, it w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efforts ever by a state to change marital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at law, Neil J. Diamant draws on newly opened urban and rural archival sources to off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ow the law was interpreted and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sharp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Marriage Law, which have argued that it had little effect in rural areas, Diamant argues that the law reshaped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significant--but often unintended--ways throughout the Maoist period. His evidence reveals a confused and often conflicted state apparatus, as well as cases of Chinese men and wome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aw to justify multiple sexual encounters, to marry for beauty, to demand expensive gifts for engagement, and to divorce on multiple occasions. Moreover, he finds, those who were best placed to use the law's more liberal provisions were not well-educated urbanites but rather illiterate peasant women who had never heard of sexual equality; and it was poor men, not women, who were those most betrayed by the peasant-based revolution.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大动乱的年代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年一 人民出版社 2009 - 5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博源文库)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5 其它标题: 国步艰难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中国人必须走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作者: [美]贝丝·廖-威廉姆斯 译者: 张畅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
【本书获誉】
“《中国人必须离开》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人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相当残忍。廖-威廉姆斯尤其擅长调用驱逐法案通过之后,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心理上的影响。”——Rebecca Onion, 美国Slate杂志
.
“本书重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工人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开始限制、后来驱逐华工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贝丝•廖-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
.
“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大胆运用概念,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历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所呈现的关于种族暴力的有力论证再及时不过。它说明了为什么19世纪美国西部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白人民族主义者将华人移民视作他们家园和工作的威胁,并指责美国政府未能成功封锁边界。”——Richard White,《其所代表的共和国:重建和镀金时代(1865-1896)的美国》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一个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麦收 (2008) 豆瓣 TMDB
麦收
7.1 (95 个评分) 导演: 徐童 演员: 牛洪苗
其它标题: Wheat Harvest
时值六月,麦尖已经泛黄。苗从北京回到河北老家。他爹趴在炕上输液;她娘出门赶集了……生活好像从来就是这样,平常,没有意外。
早先一段日子,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苗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便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叫强的嫖客……
姐妹儿间虽说隔着心眼儿,却不耽误一块去找乐子……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太贪财了"……
她忘不了先前带她来北京入行的头一个老板——陈哥,可惜,去年冬天他出了事……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打算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京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
西南中国行纪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日]鸟居龙藏 译者: 杨志强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鸟居龙藏,近代东亚人类学、考古学的开拓者,其足迹曾踏遍大半个东亚地区。
本书是他百余年前的西南中国行纪,记述了他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收录了他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
山鸣谷应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 11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礼物的流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法利勝神經 豆瓣
7.9 (75 个评分) 假假條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法利勝神經》乃假假條繼《時代在召喚》後的又一力作,由老朋友本尼·格羅托擔任製作人,以及曾經操刀涅槃樂隊《別介意》、戰車樂隊《母親》《旅途,旅途》母帶製作的傳奇葛萊美音響工程師豪威·維恩伯格擔任母帶師。專輯十曲,將泥漿金屬、噪音嗩吶、無調性、爵士標準曲、拉丁律動、垃圾搖滾、道教音樂、政客演講、長混響的人聲等諸種風馬牛熔煉,製作並嵌進真切的個人敘事裏,從《追龍》第一句“嬰兒心急” 到《觀世音》最後核彈爆破般的“靜寂!啊!啊!”,以翻唱自崔健的《飛了》為轉折,構成了從“精神勝利法”(尋求安慰-以毒攻毒)到“法利勝神經”(反日神-摒棄虛幻-向死而生)的突圍。《法利勝神經》從《時代在召喚》社會新聞式的國族視角及其衍生的集體性傷痕記憶與災禍意識中跳脫,關註當下個人內心的群體性抑郁,並進行了誠實的情感書寫,直面了一個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沈淪其中的現實——在資本主義藥性現實在每個當代人身心殖民的此時此地,在時髦的左翼童話告訴妳反抗被收編之必然的此時此地,話語像焦躁的舌頭在封閉的口腔裏攪動,但卻至多發出一串可憐的悶響,更存在這樣一種崩壞的可能:我們在精神勝利法的圍追堵截下已然喪失了喊痛的警覺,徒勞的瘋癲和自命不凡的沮喪接管我們的神經,使生命廢棄為一處建立在光滑得令人上癮的白光之上的奇觀。但錯亂惡心也好,遺忘掙紮也罷,無論身心靈欲毀棄至何種荒蕪,眼前是多少借景抒情後的廢墟,人們仍會在激烈但真實的憂郁裏掙脫、撞擊、相聚。
——張鐸瀚 藝術家,《進化耳朵》作者,詩人
2021年3月14日 听过
文本的意味更强了,这张专辑就是个容器。
中国 摇滚
阿民(Ah-Min) 豆瓣
8.0 (105 个评分) 九连真人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23日 出版发行: 渡乐文化
九连真人首张专辑发布,用客语歌唱时代洪流下的每一个《阿民》
故事要从2014年的一个夜晚说起,一辆行驶在广河高速的大巴车上,一个叫欧阳浩鹏的大学毕业生正看着窗外的夜景,听着手机里下载的歌曲。他来自广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县城名叫连平,隶属于河源市,那里的车牌是“粤S”。此前,他在成都读的大学,毕业之后,去深圳打过一段时间的工,工作不是那么顺利,于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准备回到家乡,找一份自己能应付的工作。他毕业的那年,印象中报纸上说那一年约有600万精英步入社会。
这个欧阳浩鹏就是后来的九连真人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阿龙。在那辆返乡的大巴车上,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报纸上说的“精英”。这时,耳机里传来一段客家话独白,讲的是一个叫“成仔”的年轻人,离开穷苦家乡,去大城市寻找前途,最后辞别了“哮喘”的城市,又回到了家乡。霎那间百种思绪涌上阿龙的心头,歌词里每一句唱的都是他自己。这首歌叫做《风神125》,取自一款摩托车的名字,演唱者是交工乐队。
正是这个瞬间,造就了九连真人乐队。为了回敬造就乐队的这首歌,乐队在创作伊始就把《风神125》里的人物“成仔”和摩托车的意象写进了自己的歌,那首歌就是《夜游神》。
这是九连真人创作的第一首歌,也是为专辑《阿民》定调的一首歌。歌曲中交代了其虚构的主人公“阿民”的人物性格和成长背景,同时也奠定了阿龙要以客家话创作一张专辑的信念。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将创作的客家话歌曲,录制了一个样带,寄给了滚石原创乐队大赛组委会,一举夺魁。大赛项目的总统筹宋佳(宋昕薪)成为了他们的经纪人,当时她听到这张用卡带录制的小样时,虽然觉得音质略显粗糙,但本质上并没有掩盖音乐自身的锋芒。大赛项目的总监吹米,成为了他们的鼓手,并将他们带到了《乐夏》的舞台。
在那个布满中国一线乐队的舞台上,九连真人格外别致。最一目了然的就是舞台站位,一般情况下,乐队主唱都是站在舞台正中央,但是在九连真人身上,没有看到这样的“传统”。他们有两个唱歌的人,分不清谁主谁次,一个是弹吉他的阿龙,站在舞台的边上;一个是吹小号弹键盘的阿麦,站在舞台相对居中的位置。两个人都负责唱歌,但那种感觉,更像是站在两个山头上的对唱,属于远山的呼唤,山与山之间的对望。
虽然白岩松说,“不应该是九连真人感谢《乐夏》,而应该是《乐夏》感谢九连真人,让我们的乐迷看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原创音乐。”但是九连真人的成功,还是有《乐夏》的功劳。
在节目里,大乐迷张亚东曾经从传播的角度,建议乐队多唱一些普通话歌曲。他说的非常有道理,因为音乐对于今天大多数听众而言,所呈现的第一个理解层级就是歌词。但是当他们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即使能听懂九连真人歌词的人微乎其微,却依然不妨碍大家对他们的理解甚至崇拜。
在阿龙看来,他来这个节目也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讲述阿民的故事。所以在节目当中,他没有听取那些善意的建议,始终坚持了客家话的演唱,并且将这样的演唱贯穿到了如今的首张录音室专辑《阿民》。
“阿民”这个名字虽是来自主创阿龙父亲名字的谐音,但是“阿民”的意象,几乎贯穿着每一个从小镇去到大城市拼搏的打工人。
《阿民》是一张概念专辑,按照歌曲的顺序,完整讲述了“阿民”的故事。这个“阿民”是他们为这张专辑设置的主人公,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乡,变成了今天所谓的“留守儿童”,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阿民的出现或许是一个偶然,也注定是一个必然。是突如其来的闯入,生猛原始。与此同时,有些已经被时代遗忘丢弃的本能也一同被唤醒。这是阿民本有的原生家庭释放出的“欲望”。
阿民不是某一个人,阿民是每一个人。充满迷惘、犹豫、举棋、徘徊。他们在模仿羡慕着长辈里那些名利之徒穷其一生的追逐,也发现自己正在被时代大潮裹挟,成为洪流冲击下的默认之选。阿民的故事是集体缩影,这个集体可大可小,大到六百万精英的集体所向,小到亲情之间,欲求与否。可以说,这张专辑构建了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难于言说的社会。
可能这个主题也有别的人在写,但那些人在写这些主题时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的关注,却不是他们切身的问题。然而九连真人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却情真意切,写的就是他们身边的生活。只不过在他们的音乐里,把生活提升成了艺术。
正如黄燎原先生所评价:九连的音乐富于文学性也富于情感,富于地域性又很辽阔,更加富于故事性和音乐性。
开场曲《夜游神》除了致敬交工乐队,也影射了阿龙小时候遭遇校园暴力的往事。
《莫欺少年穷》描述了阿民要外出闯荡的心情,也许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干成一番大事业,不过不出去试试,又怕自己后悔。歌名源自Beyond乐队参演过的一部电影,这五个字是每个年轻人在面对冷眼时可以拿来鼓励自己的话。
《上岗去》临摹了打工人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歌词当中的“回收旧彩电、冰箱、洗衣机、大脑”更是发人深思。再配合上不断倒放的画面和洗脑的“倒车请注意”,很容易从中解读出更具批判性的意指。
《三斤狗》写了阿民的一个黄粱美梦,歌曲当中的“李三雄”一方面是阿民自己,另一方面也是阿民的父亲。在小镇里,人们普遍相信金钱改编命运的残酷生活哲学。此外,这首歌更是请到了唢呐大师“吴氏管乐”之传人吴泽琦参与演奏,东西方乐器和文化的精彩对话在此上演。
《北风》是近年来少有的慢歌佳作,第一次在《乐夏》表演的时候,让观众看到了九连真人的另一面。“做事,定会/囊来翻身”交代了阿民的工作,以及他对自己工作的疑惑。
《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阿民迫切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另一方面从专辑的安排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度日》 通过对阿民朋友圈的展示,刻画了当代年轻人的日常“摸鱼”生活,虽然不甘于此,但又满足其中。
《求》可以视作《度日》的延续,为了能更加体面的“度日”,阿民要和亲戚借钱,但是出于体面的考虑,他又不好意思直接张口,所以就先带点小吃给对方,以求这样的小恩小惠之后不被拒绝。
《六百万精英》是对阿龙毕业时报纸上所说的“六百万精英步入社会”的反讽,这些被定义为“精英”的人,并没有“精英”这个词在定义里的优越生活。
《望月怀远》以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命名,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阿龙在张九龄的描写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并赋予其音乐形式。歌曲当中有客家话的部分,也有普通话的部分。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一方面是意境优美,另一方面也与张九龄本人的客家身份相关。同为客家人,千年之隔,遥相呼应。
《招娣》是对男尊女卑的反思。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客家文化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缩影。九连真人有勇气写下这样的歌,是对几千年来传统文化集体潜意识的一种提醒与审视。
专辑里的结束曲《落水天》是下雨天的意思,是讲述关于“留守儿童”的一首歌,也曾在《乐夏》当中演唱。录制这首歌的当天,他们所在的连平县正在遭受水灾,阿麦是流着眼泪表演的这首歌。当时乐队曾经因此提出过退赛的请求,希望能回到家乡,帮助正在学校教室里躲避水灾的孩子们。和《乐夏》的版本有所不同,专辑版本请到了阿麦的学生们用客家话演唱其中的童声。
如今,但凡乐队都容易被冠以“摇滚”二字,但九连真人显然并不止于摇滚乐。
九连真人的音乐更像是“刀子乐”。“刀子乐”这个词是在1980年代张培仁建议给崔健风格名词,只不过后来崔健没用这个词,而是去当了“中国摇滚教父”。但是摇滚这个词终究是外来的,是别人的文化,九连真人借鉴的只是形式,以及吉他、贝斯、鼓等工具。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外国乐队的影子,反倒是流露着本土意识以及客家人自古以来的凶猛气势。尤其是大众第一次看到他们在唱《莫欺少年穷》的时候,眉宇之间、眼神之中流露出了今天华语乐坛越来越少见的血性。
这张专辑以“阿民”为题,用12首作品阐述了其感受、思考过程。它不仅仅是一张音乐作品,也同样是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提问。不得不说,在九连真人的音乐中,包含着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却又巧妙地将其融合进现代的音乐形式中,这种种因素的聚合,都使得这支乐队独树一帜。这也将使得九连真人势必会在中国乐队音乐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黄燎原先生所说:九连真人虽然以客家话行世,但其作风激越,乐风明亮,大开大阖,光明疏朗,居山中而瞰天下,歌曲以不正之风抚触灵魂。
当然,光听专辑也是不够的。专辑只能记录音乐和歌词,但是记录不了“气场”,这种气场你只有在现场的时候才能感受的到。
2021年3月12日 听过
录音棚的录音和现场录音的感染力差了不是一点点啊
中国 乐队 方言
西镇感旧录 豆瓣
作者: 王灏远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6 - 8
《西镇感旧录》是一本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随笔集,全书用简洁优美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老青岛、老西镇鲜活而真实的市井生活长卷:西镇可爱的老邻居们之间的故事,那些和作者有同样经历的人生感悟,还有那些抹不去的流逝的岁月,等等。作者除了详尽地描写了自己在青岛的童年、回忆和生活,也涉及青岛的历史发展和今昔变化,因而能勾起读者的回忆和内心深处珍藏的诸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