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豆瓣
作者: Robert E. Harrist, J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the focus of Chinese painting shifted dramatically. The subject matter of most earlier works of art was drawn from a broadly shared heritage of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literary themes. Late in the century, however, a group of scholar-artists began to make paintings that reflected the private experiences of their own lives. Robert Harrist argues here that no work illuminates this development more vividly than Mountain Villa, a handscroll by the renowned artist Li Gonglin (ca. 1041-1106). Through a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painting and an analysis of its place in the visual culture of Li's time, the author offer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autobiographic content in Chinese art.
Harrist proposes that the subject of Li's painting--his garden in the Longmian Mountains--was itself a form of self-representation, since a garden was then considered a reflection of its owner's character and values. He demonstrates also that Li's turn toward the imagery of private life was inspired by the conventions of Chinese lyric poetry, in which poets recorded and responded to the experiences of their lives.
The book draws the reader into the artistic, scholarly, and political world of Li Gonglin and show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Chinese painting and poetry. It offers important insights not just into Chinese art, but also int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我的哈佛岁月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9
60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数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
互念暗语 豆瓣
10.0 (15 个评分) 老丹 / 李带菓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20年8月13日 出版发行: 旧天堂书店
这是一张杰作。
两位音乐家都彻底地奉献了自己精湛的技术和出众的意识。他们在一段狭小时空里即兴地创作,激发出了巨大的艺术能量。
一向以古灵精怪著称的李带菓,一反常态,利用预制钢琴、地鼓和印度塔布拉鼓,营造出深沉而辽阔的气氛,琵琶和人声点到为止、恰在好处,充满了令人为之击节赞叹的奇思妙想。
而老丹利用竹笛、萨克斯和亚美尼亚duduk等吹奏乐器所制造的旋律语言,则比他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肃笃定不容置疑,无论是海面上的疾速转向,还是山谷间的迎风盘旋,始终保持着形态优美的弧线,偶尔纵身一跃,把镜子打碎,将我们从漩涡中捞起。
互念咒语,你来我往,所有的BB和BBB都不会令对方陷入尴尬,反倒是逍遥忘我,相看两不厌。两个“异域情调”的背叛者,开始了他们孤独的逃亡——黄粱一枕,神游千里。
了不起的一场梦。
老丹 Lao Dan - 笛子 Dizi / 萨克斯 Alto Saxophone / 杜杜克笛 Duduk / 鸭哨 Duck whistle / 人声 Voice
李带菓 Li Daiguo - 琵琶 Pipa / 预制钢琴 Prepared Piano / 塔布拉鼓 Tabla / 地鼓 Bass Drum / 人声 Voice
*CD与LP时长略有不同
CD曲目
1 曲一 Part 1 12:06
2 曲二 Part 2 9:26
3 曲三 Part 3 5:27
4 曲四 Part 4 17:58
5 安可曲 Encore 5:35
DVD
互念暗语 Hu Nian An Yu
LP曲目
A
1 曲一 Part 1 12:06
2 曲二 Part 2 9:26
3 曲三 Part 3 2:26
B
1 曲四 Part 4 17:58
2 安可曲 Encore 5:35
录音 Recording:曾君 Zeng Jun;罗绿野 Luo Lvye
混音 Mixing:李带菓 Li Daiguo
母带处理 Mastering:刘英 Liu Ying
制作人 Producer:涂飞 Tu Fei
统筹 Coordinator:尹思卜 Yin Sibo
设计 Design:林溪 Linxi's Office
封面木刻作品 Front Cover Woodcut Artwork:刘庆元 Liu Qingyuan
摄影 Photography:Ahsan Lin,Bothbin@DAFA
影像制作 Video Production:大發錄像 DAFA
录制于第九届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2019年10月17日
B10现场,中国深圳
Recorded at the 9th OCT-LOFT Jazz Festival on October 17, 2019
B10 Live, Shenzhen, China
2021年1月20日 听过
两位玩得非常high了,超级喜欢
Jazz 中国
The Other Milk 豆瓣
作者: Jia-Chen F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as stigmatized as the Land of Famine. Meanwhil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sts and industrialists seized upon the soybean as a miracle plant that could help build modern economies and healthy nations. Soybeans, protein-packed and domestically grown, were a common food in China, and soybean milk (doujiang) was poised for reinvention for the modern age. Scientific soybean milk became a symbol of nat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Chinese terms, and its competition with cow s milk reflected China s relationship to global modernity and imperialism.
The Other Milk explores the curious paths that led to the notion of the deficient Chinese diet and to soybean milk as the way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for the masses. Jia-Chen Fu s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 health, and nation illuminates the multiple forces that have been essential in the formation of nutrition science in China.
土地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张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这是一本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乡土文化结构、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时间、空间、器物、实践的符号分析,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各个层面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对乡土社会的“事实呈现”,该书进一步将分析引向农民心理学、乡土哲学和精神现象学领域,可视为一部乡土文化“小百科”。该书将理论逻辑融会于文学叙述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琉璃厂杂记 豆瓣
作者: 周肇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9
《琉璃厂杂记》是原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于民国年间在北京琉璃厂购买文物图书的见闻与经历,又有大量篇幅描写老北京的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旅游见闻,旁及世态与朋辈。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撰写时间迄于1928年,内容增加近两倍。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曹南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其它标题: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
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台风 豆瓣
8.1 (120 个评分) 野外合作社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8年5月24日 出版发行: StreetVoice / 以太
我们设法做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唱片,于是《台风》诞生了。科特琳娜•加缪在《孤独与团结》中有一句话:“我总是觉得身处大海之上:在巨大幸福的中心受到威胁。”这是我们创作《台风》的初衷。台风,意味着被动接受,且无力反抗。当这种被动感占据着你大部分生活的时候,就巧妙地形成了人们常常诉说的压力。它像一个漩涡,但压力和台风不一样,台风短暂停留,压力无孔不入,甚至有可能,你终其一生都在被动接受。根本不存在出口,也找不到出口。这场台风曾经在我们内心翻滚地跃跃欲试,现在我们将它捕捉,为荒诞的世界平添一点意义。
主唱:王海洋
电声吉他:刘遥
原声吉他:刘遥、王海洋
贝斯:康淮钰
鼓:董宇
键盘:冯文翔
倍大提琴:李梦圆
萨克斯:刘冬
打击乐:郭子敬
合声:赵婉辛
采样:王海洋
音效:黄磊
录音/混音:郭子敬
录音监制:王海洋、刘遥
企划:以太
封面出境:毛毛
专辑封面设计:涂婓
We managed to make a real album and “Bull’s Eye”was born. Katrina Camus has a phrase in solitude and solidarity: "I always feel on the sea: threatened in the center of great happiness."This 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our creation of “Bull’s Eye”. A typhoon means passive acceptance and inability to resist. It subtly forms the stress when this sense of passivity occupies most of your life. It is like a whirlpool, but the pressure and the typhoon are not the same. The typhoon stops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 pressure is pervasive. It is even possible that you have been passively accepted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There is no export at all . This typhoon has been trying to get excited in our hearts. Now we catch it and add a little meaning to the absurd world.
冬牧场 豆瓣 Goodreads
9.1 (32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冬牧场》的偏爱,它应该是目前为止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吧。——李娟
李娟非虚构长篇《冬牧场》首推精装珍藏版,精细校订,全新自序,新增26张冬牧场实景写真,真切展现最后的游牧景观
——————————————————————————————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进入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生活了近四个月。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最后的转场——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
然而,戈壁在那里,羊道在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在那里,深沉古老的天人关系在那里,它们并不因现代文明的彻底改造而消失。
李娟用这本书,为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最后的游牧景观,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见证式的留影。
礼仪中的美术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本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 豆瓣
作者: 杜正贞 中华书局 2018 - 8
龙泉司法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近代法律制度的基层实践,也记录了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民众观念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变迁过程,包括人们怎样用法律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和创制意义。在异姓承嗣、祭田纠纷和族谱编纂等问题上,地方宗族主动应对继承法律改变带来的挑战。在抱告制度废除、男女平等原则确立和诉讼规则改变的背景下,女性仍然受制于宗法伦理,同时又积极地利用这套规则和话语;她们更多地现身于包括法庭在内的公共空间中,但同时又受困于制度中更为隐蔽化的性别不公。诉讼中的契约使用显示,法律制度、国家财政、地籍整理运动和地方原有的社会矛盾、权力结构共同作用,对地方上“凭契管业”的传统发生影响。在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中,“礼”、“俗”仍然与“法”一起是建构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法律的改变,“礼”和“俗”也被重新分类和定义了。民国时期的民众和基层法律官员的决策、行动和表达,是在这样一个规范被重新分类和定义的过程和环境中进行的,同时他们也都参与塑造了这个过程。
屡次想起的人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沈大成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6
⊙ 《屡次想起的人》收录15篇短篇小说,踏足真假两界,同时把玩恐怖、推理和想象。
⊙ 沈大成有时创建一个城邦,有时改造人体器官,有时发明某种职业,有时捏造不存在的动物,有时重塑一套社会规则。在诡谲之中涌现合理的故事,又在合理之中惊人地转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阁楼小说家》:小说家住进出版社阁楼,和社长、编辑朝夕相对,除非写出一部人生作品否则不会离开。
《圆都》:“赘肉和橘皮组织”是一个恐怖组织,它攻击谁,谁就会发胖。然而胖的人懂得一些瘦子不知道的事。
《分裂前》:当你四十岁了,假如不想活下去,可以分裂成两个二十岁的别人。
……
2020年12月29日 已读
几乎是看了一部短篇动画集。很喜欢阁楼小说家,、义耳、理发师和赏金猎人。义耳里大家在音乐会前齐齐摘下耳朵太有画面感了。分段人总让我想起关于episodic memory的研究。
中国 文学 短篇
聋哑时代 豆瓣
7.8 (79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小学毕业的时候,是1997年的夏天,和之后每一次毕业一样,炎热而干燥。”
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一切痛苦和欢愉,我都准备好了。
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那个外面一切都在激变的夏天,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说却是一首悠长的朦胧诗。故事的主角是108中校园里的一群初中生,小说通过少年李默“我”的讲述视角,叙写了七个凌厉的少年成长故事,如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这些人物相互独立又命运交织,有着互文性,勾连起“我”的成长轨迹。科学怪人刘一达、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早熟的迷人女孩安娜,永远穿白衬衫的艾小男……一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时刻,来自成人世界的权力之手也在拨弄着这群少年:被监控的教室、枯燥无味的书本、充满戾气而势利的老师。面对与外部世界的第一次冲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陨灭、失去踪迹,更多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聋哑时代》勾勒出80一代的精神成长史。大雪覆盖的工业城市,下岗潮中陷入困境的家庭,在少年们的内心世界投射挥之不去的影子,校园生活也始终有一层压抑暗沉的时代底色。
《聋哑时代》是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如同把往事说进树洞,泥巴封好,日后好好珍存。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他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和自己一样活过的人们做传,把聋哑时代失声者的故事讲出来。这部长篇小说写于28岁,那时他过着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回家写作的双面人生,“写完那天,已经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写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我成了另一个人吧,从那时开始,我就要作为另一个人活着。”
【编辑推荐】
★80一代青春终曲,唤醒成长之痛。我们总会一次次回到少年时代,那里保存着生命最初的模样。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暗色调的108中校园,七个凌厉的少年故事,一段温柔陡峭的青春回忆,一部80后的精神成长史。任何一个夏天都无法与那个夏天相比,少年们沉默不语,少年们凶猛炽烈,他们 的脸上有着和我们当初一样的表情。
★为聋哑时代的失声者作传,这本书,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关于成长路上的疼痛与代价,关于那些远去的人,朦胧的爱情、年少的挚友,关于少年的锋芒如何陨落黯淡,向平庸的现实妥协,关于一个人如何在荒谬的世界孤独地长大,一一交出自己最心爱的事物。这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所有人的青春。
★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新版完整呈现。新版恢复原作千余字篇幅,保存小说原初面貌,作品首次完整呈现。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小说家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同代人的青春留下存证,替沉默的人说出自己的故事。
★汉语小说青春书写的开拓性作品,双雪涛的少年故事,有塞林格式的叛逆与反思精神。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80后青春叙事,小说以锋芒之笔,剔开青春温暖背后世界的残酷;以少年之眼勘察人性明暗,书写个体与世界冲撞之间对自由和自我的恒久探寻;以一部鲜活的东北少年人物志,交织出时代暗影之下一代人的青春与命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历史深度。
中国圣火 豆瓣
作者: 孙机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 1
本书收入了十五篇文章,讨论了自商周以迄宋元的青铜、钢铁、金银、陶瓷、石刻、漆画等类古文物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它们或多或少都和东西文化交流有点关连。笔者研究的出发点本是探讨我国出土文物的性质,但有时被其中所饮食的外来因素所吸引,而随着若干诱人的细节,追踪到一片陌生的天地中去。。。
一粒珍珠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刘德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一粒珍珠的故事:一位世纪女性的一生》主要内容简介:小时候家人称她“三少爷”,她自认“是个坏姑娘,狡猾又暴躁”。长大后,她是骑着自行车穿行燕园的摩登女性,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著名作家萧乾也是其中之一,两人的友情保持终身。1938年作为仅有的两名女性代表之一,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青年大会,在北美数十座城市宣传中国抗战。之后留在美国读书。学成归国途经香港,在日寇封锁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内地。
她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40年代在上海主持儿童福利促进会的工作,救助过无数穷困的人。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她心怀感激,将往事娓娓道来,没有怨怼,唯有自省,以及淡淡的喜悦和宁静。这位世纪女性的自传,也从个人视角写出了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396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春秋来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 3
评论家一般将《镜中》视为其代表作:“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学者崔卫平作诗悼念张枣:“生命好孤独啊/生命离开生命/连声音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