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乡村里的中国 (2013) 豆瓣
8.8 (64 个评分) 导演: 焦波
其它标题: Village Diary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宫崎市定人物论 豆瓣
中国史の名君と宰相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林千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4
★史学泰斗、“汉学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 知人论世力作
★皇帝 名臣 财阀 儒家 文人 画家 盗贼……
★以司马迁之磅礴笔力,重现历史叙述的摄人心魄
★读懂中国史,从读懂这些人开始
------------------------------------------------------------------------------------------------
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为基础,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文风,对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料”的人物之魅力、功罪和时代进行描绘,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与想象力飞扬的叙事融合无间,重现了司马迁以降摄人心魄的历史叙述。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治学方法与中国“知人论世”的史学传统如符若契,又对司马迁顶礼膜拜,晚年曾计划将“人物论”的代表作品《史记·列传》全译为日文。
本书正是宫崎本人的“人物论”,也是他的著作中最为通俗好读的一部,收录了他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重点关注过的人物,包括“大帝与名君”(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雍正),“乱世宰相”(李斯、冯道、贾似道),“资本家与地方官”(晋阳李氏、宋江、蓝鼎元),“儒家与文人”(孔子、朱子、张溥、石涛),涵盖各个时代和阶层,极具代表性。
------------------------------------------------------------------------------------------------
宫崎市定先生是东洋史学界的巨擘。他对中国史书有广阔博通的视野,研究对象涉及中国史的全部时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东西交流史等所有领域。通过个别的实证研究,先生对中国史重新系统地加以认识,并将之置于世界史的发展中……能将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与阔达雄浑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堪称稀有。
——岩波书店
宫崎市定以及京都学派的中国史观确实应当重新认识,作为杰出的亚洲史学者,宫崎市定的视野常常超越中国,而涵盖了整个“东洋”即亚洲。
——复旦大学 葛兆光
宫崎市定先生是国外学界中为数不多的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通识的学者,而且其通识是以实证为根基,以亚洲和西洋为参照的。
——北京大学 刘俊文
天堂无聊 (2010) 豆瓣
Bored in Heaven
导演: 丁荷生 演员: 群众
其它标题: Bored in Heaven
天堂无聊
丁荷生导演的记录片《天堂无聊》现出当代福建省莆田县元宵的各种民间宗教仪 式。电影内容包括游神,建醮, 与乩童的表演。 这部记录片介绍当地的仪式的积 极热闹状态。这一带的村庄正在经过一个非常彻地而特快的现代化变化。 莆田的 村庙系统对这些变化进行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反应。文革期间村庙被裁掉, 现在当 地的村庙正在重建而村之间的仪式联盟正在回复。
《天堂无聊》借用莆田戏神田公元帅的神话故事来解释当代的宗教活动的活动 力。田公元帅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太子。 他感觉天堂的生活非常官僚,很无聊。 所以他想下凡参加人们的生活。 他脱胎以后考到探花。 到了朝廷,他帮助皇帝 解决皇后 病, 皇帝给他大宴会。 田公元帅喝醉, 睡在内宫的楼梯, 被公主发 现。 公主在他的红脸上画了黑螃蟹。 第二天, 玉皇大 招他回天堂, 可是无 法洗脸。 结果玉皇大帝把他开除, 命他永远在戏台上重演他的故事。 一直到先
日, 莆田的戏班在演戏之前都要拜田公元帅, 有时候也得先演他的故事, 才可 以演其它的戏。
田公元帅的故事教我们一个实事。 我们都有我们的角色, 我们都需要表演我们的 故事。 可见我们有一种选择, 或者很开心的演, 或着无所谓的过日子。 通过这个神话, 《天堂无聊》 表现莆田村民怎么表演他们的地方民俗, 他们的 地方仪式传统, 他们自我定义的, 自我重新创造的地方文化。 电影分成六部分 : 1)元宵; 2)戏神的故事; 3) 游神; 4) 建醮; 5) 乩童; 6) 地方仪 式。 大家会看到文革以后的地方民间宗教的回复状况。
这部电影是丁荷生与郑振满教授们在莆田平原所进行的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研 究成果之一。两位教授合作二十多年, 一起写了6本书, 其中有 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s, 2 vols., Leiden: Brill, 2010 (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 2 册)。 还有《福建宗教碑铭汇编: 兴化分册》,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Fujian, China, 2010
“Bored in Heaven” follows New Years celebrations in Putian, Fujian, Southeast China. An experiential project based on 20 years of research by Kenneth Dean and Zheng Zhenman, this film illustrates the growing intensity of local traditions, as rural villages and their temples transition into a new century. Villages in this part of China are undergoing radical transformations. As land that was once public and agricultural is rebuilt and changes hands, the intricate temple system has respond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emples were torn down—now they are being built up into ritual alliances.
Filmed in two weeks, in a 400sq km area, see vibrant performances of local power, massive community processions, elaborate Taoist rituals, and trance dances by spirit mediums, all performing parts of the overall ritual in honor of the gods. The film builds on the story of the Theater God. His story is told in a ritual performance, by actors, opera singers and puppeteers.
The Theater God, third son of the Jade Emperor, comes to earth disguised as a human, and grows to become a great scholar. The emperor needs his help—the empress has been attacked by the vectors of death unleashed by a war he started without the gods’ permission. The only solution is for him to wear a yoke like a prisoner and beg their forgiveness. The Theater God suggests that they get someone else to wear the yoke and perform the penance. It works! The Empress is saved and the Emperor holds a banquet in the palace. The Theatre God gets drunk. His face turns red and he falls asleep in the palace garden. He is found by the Princess, who paints his face with crabs while he snores. The next morning he is woken by a call to come back to Heaven. He cannot wash the paint from his face, and arrives disheveled and hungover. The Jade Emperor, outraged by his impropriety, refuses to allow him back into heaven. He is condemned to perform the story of his banishment every time a play is performed. But banishment is not so bad. Life on earth, and especially life on stage, is more fun than the boredom of the endless bureaucracy in heaven. The story of the god of theater teaches us that we all have our parts to play, and that we always have a choice: delight in the performance, or go through the paces. The collective ritual performances of the villages of the Putian area during Chinese New Years show us many of the ways in which local people, young and old,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 their gods and local
culture.
The film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Chinese New Years, The Theater God’s Story, Processions, Taoist Rites, Spirit Mediums, and The Ritual. The first section sets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in which these rites have been re-invented after years of government suppression. Next a ritual pla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God of Theater. In a kaleidoscopic introduction to the area, watch fireworks explode, community processions wind linked lanterns around their villages borders, Taoists leap over tables, and spirit mediums walk over coals and stick their faces in roman candles. In the final section, Taoists and demons join forces to protect the village community. An interview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mediums highlights the emerging generation’s strong ties to traditional rituals. The gods have returned and the temple alliances are back!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豆瓣
作者: Barry Naugh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9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from their beginnings at the end of 1978 through the completion of many of the initial reform measures during 1993. The book focuses on industry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using these to describe reform strategy in its entirety. In addition to being a thorough and reliable guide to the specifics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the book highlight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reforms that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those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s is not the result of carefully plotted strategy, although in hindsight the reforms seem to have added up to a coherent package. Perhaps most important in its connotations for other changing economie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hows that gradual change of a command economy is feasible.
西泠印社 (2020) 豆瓣
8.0 (5 个评分) 导演: 许继锋
浙江卫视⼤型六集系列纪录⽚《西泠印社》讲述的不单是⼀个艺术社团的116年的传奇⽣涯,其背后是⼀代⽂⼈志⼠的⽂化传承与孤傲坚守,是海拔35⽶的孤⼭所代表的中国君⼦价值观的⾮凡精神⾼度。本系列纪录⽚六集,分别以【君⼦】【⼤师】【师⽗】【⾐冠】【兄弟】和【⼑法】命名,试图以西泠印社这样⼀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中国⽂化的优质样本,对其百年变迁和得失荣辱进⾏深⼊解读,将个⼈命运与国运兴衰、国学传承、传统⽂化、⽂化⾃信进⾏创新性表达。
西洋镜: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 豆瓣
作者: [英] 托马斯•阿罗姆 / [英] 乔治•N. 怀特 译者: 赵省伟 台海出版社 2017 - 7
本书由彩色版《中华帝国图景》以及附录两部分组成。
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是以威廉•亚历山大等人的画作为蓝本,创作了128张西方早期艺术史上最经典的中国影像。再配以怀特的说明文字,出版不久便成为英国乃至西方最早、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欧洲人,尤其是欧洲上层社会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源自这本书。
编者收集到了124张手工上色的阿罗姆版画,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属首次。
附录部分收集了1682—1880年间欧洲出版的38 张中国主题彩色版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6) 豆瓣 TMDB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7.5 (198 个评分) 导演: 许鞍华 演员: 斯琴高娃 / 周润发
其它标题: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
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 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
巴金《家》中的历史 豆瓣
Fact in Fiction: 1920s China and Ba Jin’s Family
作者: [美]司昆仑 译者: 何芳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所着,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着。
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司昆仑的新作《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通过分析巴金的经典“激流三部曲”,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颖的考察方法,来揭示了1920年代成都的历史,特别是这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从下层的奴婢,到精英知识分子,还有手握实权的军阀,等等。这样,从这部小说中家族的各种角色出发,揭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思想乃至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
——王笛 澳门大学
★这本书写得很漂亮,读起来引人入胜。它给《家》这本著作提供了一份补充,让读者可以理解巴金著作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涵义。它也是一个指导性的范例,展示如何通过动机和历史背景来解读文学材料。
——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
★这真是文学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令人惊叹的资源!司昆仑为我们带来她对巴金著作《家》的极具价值的洞见。这本书写得很漂亮,它吸引学生们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学,并探索小说如何描摹出历史认知。非常出色的贡献!
——Roberta Martin 哥伦比亚大学
★司昆仑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深刻的研究,展示了巴金如何抓住了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的学生们的情感真实而非过度简化历史。这本书很好地证实了历史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Paul S. Ropp 克拉克大学
The Souls of China 豆瓣
作者: Ian Johnson Penguin 2018 - 1
China is in the midst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spiritual awakenings: some 300 million Chinese currently practice a faith, while tens of millions more follow personal gurus, populist masters and New Age sages. This astonishing revival began in 1982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pledged to allow what it thought would be a small-scale practice of religion under government supervision. But the faithful have expanded far beyond the Party’s expectations: Today, China’s cities and villages are filled with new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as well as cults, sects and politicians trying to harness religion for their own ends. Fueling this resurgence is a popular desire to rediscover a moral compass in a society driven by naked capitalism.
For six years, Pulitzer Prize–winning writer Ian Johnson lived for extended periods with three religious communities: the underground Early Rain Protestant congregation in Chengdu, the Ni family’s Buddhist pilgrimage association in Beijing, and yinyang Daoist priests in rural Shanxi. Johnson distills these experiences into a cycle of festivals, births, deaths, detentions, and struggle that reveals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a great awakening of faith that is shaping the soul of the world’s newest superpower.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张闻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对古代社会使用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了详细解说。全书共分七讲,分别讲述了文史工作者与天文历法、纪时系统、观象授时、二十四节气、四分历的编制、四分历的应用、历法上的几个问题等内容,并附有几篇根据天文历法考证文献时间的具体案例。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共産党成立史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2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共创建史的进一步研究均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成产时期的马列主义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中央“一大”的代表等等问题,都是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作者还力图表明,中共成立史的研究,应联系国际大环境,打破“自我封闭”的研究状况;应纠正以回忆录邓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
吉祥如意 (2020) 豆瓣 TMDB
吉祥如意
7.5 (517 个评分) 导演: 大鹏 演员: 王吉祥 / 大鹏
其它标题: The Reunions
大鹏首次执导现实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一位喜剧片导演突发奇想,回到东北农村老家,希望将一家人如何过年拍成一部文艺电影,结果遭遇一系列意外。因拍电影而聚齐的家庭成员们,完成了最后的聚会。
Fragment 豆瓣
7.8 (28 个评分) 秘密行动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18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草台回声
Fragment(东方碎片)是一个载体,记录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秘密行动对外部物质世界的理解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剖析。它是现代东方文明这台高速运转的巨型机器掉落的一枚碎片,它拥有西方科幻式的冰冷严肃的外部形式,却装载着一颗神秘内敛,具有东方色彩的内心。乐队通过《Fragment》这样一张半概念化专辑完美地展现了东西方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明失控的场景。
生活的逻辑 豆瓣
作者: 胡悦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民国读书人精神风貌、娱乐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娱乐指南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从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传记中发掘出当时知识分子,如鲁迅、戴望舒等在图书馆与书摊,咖啡馆、酒吧与茶楼,四合院与洋楼,公园与影戏院,消费与收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从侧面反映当时知识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阶层意识。资料丰富,论题独特。
●本书考察民国时期上海与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盖衣食消费与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堪称民国都市生活指南。
●本书从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呈现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的整体面貌,兼及与同一时期北京知识群体的比较。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豆瓣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s, 1897-1937
作者: 程麟荪 译者: 徐昂 / 袁煦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本书记录了从1897年仿照西方模式建立第一家中国近代银行,到1937年日本入侵造成中国银行业突然中断的历程。作者利用上海市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支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各大银行的原始档案,以几家重要华资银行和几位杰出的中国银行家为中心,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演变,探讨这些银行在与国内外同行竞争时采用的商业做法,研究它们迅速增长的原因。这本书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李姝睿 豆瓣
8.2 (5 个评分) 李带菓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北河三音乐
专辑《李姝睿》由8首原创琵琶独奏曲组成,取名为《情书一》至《情书八》,是李带菓2012到2015年间写给妻子的琵琶情书。
  琵琶独奏曲中的技巧、词汇和结构来自于李带菓毕生的音乐训练,研究和实验。整张专辑使用南音琵琶、五弦琵琶和各种现代调法琵琶,其中包含西班牙、印度、中国、日本和非洲等地方的音乐元素,而从音乐概念、结构和方法论中理解,你将听到中国古代和现代国际化的先锋实验精神。
2021年1月24日 听过
完全是我理想中琵琶的声音
中国
小伟 (2019) 豆瓣 TMDB
小伟
7.8 (420 个评分) 导演: 黄梓 演员: 彭杏英 / 薛立贤
其它标题: 慕伶,一鸣,伟明 / All About ING
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父亲伟明被查出末期肝癌而改变。表面上平静的家庭被阴霾笼罩。妈妈慕伶扛起家,却得不到父子的体谅。儿子一鸣收到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不敢告诉爸妈。他知道母亲不易,却不愿表现过多关心。父亲伟明则在迷雾之中暗自做出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选择。
山海情 (2021) 豆瓣
8.7 (329 个评分) 导演: 孔笙 / 孙墨龙 演员: 黄轩 / 张嘉益
上世纪90年代,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黄轩 饰)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足够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陈金山(郭京飞 饰)、凌一农(黄觉 饰)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白麦苗(黄尧 饰)、马得宝(白宇帆 饰)、李水花(热依扎 饰)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等收获了自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断根等问题不断突显,对于马喊水(张嘉益 饰)、白校长(祖峰 饰)、李大有(尤勇智 饰)这些上一辈的人们而言,挑战和转变也在不断发生着。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他们没有断根,而是把根扎在了这片更肥沃的地方,互相扶持着走上了康庄大道。
长安的烟火 豆瓣
作者: 唐克扬 40.00元 2019
本书是建筑学者唐克扬的一部文学作品集,收录了《画境》《古花》《升平古镜》等十来篇短篇作品。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者,作者视角独特,文笔出众,故事构思巧妙,反映了其对生活、对世界的独到观察。作者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为文字增添了独特的空间感,兼具智性与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