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漫长的星期六 豆瓣
A Long Saturday: Conversation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 秦三澍 / 王子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
人文主义最后的大师 乔治·斯坦纳的一生总结
——“下一次我会更好地失败”
今年2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离世。本书整理了这位传奇知识分子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涉及话题极为多样,相当于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在对谈中,斯坦纳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童年如何克服身体的残疾,如何神奇地逃脱纳粹的迫害。他始终关注犹太问题和语言问题,称犹太人为“地球上的客人”,视每一种语言为打开新世界的窗子。作为跨越多个领域、学养深厚的文学评论家,他分享自己所钟爱的作家,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塞利纳等人进行评价。彼时已年逾七旬的他还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死亡。在星期天到来之前,斯坦纳向读者展示了度过这一“漫长的星期六”的豁达智慧。
仁慈的关系 豆瓣
Relations of Grace
8.6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译者: 余泽民 / 康一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1
布克国际文学奖、科苏特奖、 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得主
《撒旦探戈》作者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的超经典短篇集
最最神秘的欧洲反乌托邦艺术家,媲美果戈里《死魂灵》的普世文学
“拉斯洛是当代最富哲学性的小说家。他是能与果戈理和梅尔维尔相提并论的匈牙利启示录大师。”——苏珊•桑塔格(“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
【内容简介】
《仁慈的关系》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其代表作《茹兹的陷阱》《理发师的手》在内的八个故事。他的作品晦涩艰深,主题阴郁,常常被归入后现代派小说。故事中的句型结构怪异,地点含糊,意思难以捉摸,情节跳跃性极强,结构常常呈放射性,叙事者总是模糊不清,结局充满神秘意味。除此之外,余泽民老师为作品所作的序也十分精彩,不仅详细讲述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也用基于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剖析了拉斯洛那近乎疯狂的“中国情结”,毫无疑问,这将拉近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
【编辑推荐】
《仁慈的关系》将是一部如神秘森林般的宝藏之作,虽然阅读的道路崎岖周折,但沿途却总有惊喜和感动之处等待读者发觉。在匈牙利语文学中,拉斯洛的长句独树一帜,即使对匈牙利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句式难读却耐读、细腻又粗粝,复杂、宏大,且富于律动。据说,翻译他作品的英语译者之所以获得翻译奖,是因为被评论家认为“发明了一种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英语”。
豆瓣
The Rainbow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黄雨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译文名著精选•虹》是D•H•劳伦斯最成熟的两部代表作之一(另一部是其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它以家族史的方式展开,叙述了自耕农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经历与变迁;以英国小说中史无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通过三代人的正常与非正常的两性交往寻求建立自然和谐的性关系的可能性。劳伦斯本人认为“它在小说艺术上确实不乏新鲜之处”,是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小说写得诗意盎然,而又深具象征意义和美感,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长篇巨著之一。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 1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第一至第三章,初次刊载于一九二九年六、七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六、七期。全书于一九三○年三月由开明书店出版。<br> 本书根据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第二卷中所收的《虹》排印,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版的单行本。<br> 小说描写了青年知识分子梅行素女士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五四”到“五卅”这段历史时期新旧势力和新旧思想的矛盾与
海洋之星 豆瓣
Star of the Sea
作者: [爱尔兰]约瑟夫•奥康纳 译者: 陈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罗生门》式的船舱谜案 ,折射大西洋两岸的历史兴衰;无法摆脱的过往, 叠印在背井离乡者身上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爱尔兰邮报》文学奖 |入选Vintage“未来的经典”
☆科伦·麦凯恩、特里·伊格尔顿盛赞,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逾 百万册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奥康纳代表作,中文版首次引进
☆特别附赠:《海洋之星》中文版纪念别册
【编辑推荐】
1.本书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奥康纳的代表作品,自2004年推出之后便畅销不衰,获得《爱尔兰邮报》文学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等奖项,并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当年度的25部传世之作之一,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更是撰文盛赞,称其将爱尔兰小说带到了“一个更丰富、更陌生的国度”
2.《海洋之星》包含了多样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文本形式,约瑟夫•奥康纳融合类型小说的技巧与纯文学的深度,用一个荡气回肠的谋杀故事,完美呈现了爱尔兰的悲剧性历史。
3.本书是约瑟夫•奥康纳的首部中文译介作品,由《奥威尔作品全集》译者、知名青年翻译家陈超担纲翻译,译笔流畅、优美,准确还原原作中的史诗气质。
【内容简介】
1847年,从饥荒肆虐的爱尔兰,“海洋之星”号起航前往纽约,船上的乘客们各自怀揣秘密与希望。而与此同时,一个幽灵在船上徘徊,如同众人的过往般阴魂不散。这段旅程将见证许多人生命的终结,而活下来的人,在新大陆能否得到救赎?
《海洋之星》采用多声部的叙事和不拘一格的文本体例,以悬疑小说式的情节,再现了爱尔兰的悲剧性历史。知名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称赞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使那些标志性的人物形象摆脱了平庸性”。
【媒体推荐】
奥康纳最匠心独运的小说:勇敢、滑稽、雄心勃勃却又沉稳平静,其核心部分十分当代。
——科伦•麦凯恩
凭借这部成就惊人的小说,爱尔兰小说来到了一个更丰富、更陌生的国度。
——特里•伊格尔顿
成就惊人。
——《卫报》
绝妙的故事……叙事于无形间。
——《每日电讯报》
集瑰丽、精巧于一身。
——《纽约时报》
这部小说的出版使约瑟夫•奥康纳成为这一代爱尔兰作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
——《世界报》
White Noise 豆瓣
作者: Don DeLillo Penguin Classics 2009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one of the most iconic novels of our time-now in a dazzling graphic packag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White Noise" tells the story of Jack Gladney, his fourth wife, Babette, and four ultraA-modern offspring as they navigate the rocky passages of family life to the background babble of brand-name consumerism. When an industrial accident unleashes an "airborne toxic event," a lethal black chemical cloud floats over their lives. The menacing cloud is a more urgent and visible version of the "white noise" engulfing the Gladneys-radio transmissions, sirens, microwaves, ultrasonic appliances, and TV murmurings-pulsing with life, yet suggesting something ominous.
时间的仆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蒯乐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最后的尊严。
查無此人 豆瓣
作者: 于是 聯經 2020 - 7
遺忘是太容易了。
一代人離去,下一代人還沒辦法收攏那些記憶,
又要汲汲營營地去創建自己的生活。
上海七○世代小說家于是的抵抗忘卻之作
一個女兒,伴著一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
寫遺忘為表象的病徵,寫病的隱喻。
查無此人,令人感傷的,並非尋回原址而人已離去,從來都是景物近在眼前,但記憶破損,讓所有存在的證明失卻了依據。
上海小說家于是的《查無此人》,書寫屬於女子子清的兩代故事,當年邁的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症而漸失記憶,她回到父親身邊,在日常陪伴之間,逐漸貼近陌生的至親,走進他出身的東北,一個亂世中的商人家族與歷史往昔。小說往來於分隔的時空,彷彿舊事零散等待著拼湊,從四○年代以至二○一○年代,不同代的人們,同樣磕磕絆絆地走來。
于是說:「我想寫:在以遺忘為表象的疾病背後,還有一場又一場龐大的遺忘事件:集體的、自發的、被迫的、歷史性的大遺忘。」老年的疾病,在小說中,擴展為一個家族、幾代人遷離與尋根的故事,年輕時的父親從鄉村到城市,如女兒從一國放逐至異國,而她們所牽引的親情、愛情、歷史、病疾,且存放著屬於眾人這漫漫半世紀的共同命運。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72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闲话闲说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掬水月在手 (2020) TMDB 豆瓣
掬水月在手
7.2 (225 个评分) 导演: 陈传兴 演员: 叶嘉莹 / 白先勇
其它标题: 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存在的意义轨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为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秋兴〉八首描绘中国盛唐兴衰,本片借此隐喻叶先生经历的动荡岁月,并邀请音乐家佐藤聪明以〈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的生命。
孽子 豆瓣
9.3 (262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流动的盛宴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万里无云 豆瓣
作者: 李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李锐,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将近两百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其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出版有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等体裁的著作。本书为其长篇小说之作。
雾行者 豆瓣 Goodreads
7.8 (35 个评分) 作者: 路内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
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这是一本关于世纪交替的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 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一群想要消灭过去之我的人,以及何之为我。
五个章节,五种迥异风格:梦境、寓言、当代现实、小说素材、文学批评拼织成复杂强悍的叙事体,充满内在回响。深情而狂暴,现实而迷乱,带领读者横穿修辞术的318国道,不绝如缕,直抵小说结尾的喜马拉雅山脉。
North and South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Gaskell Penguin Classics 1996 - 6
在线阅读本书
Mary Gaskell's North and South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ocial authority and obedience and provides an insightful description of the role of middle class women in nineteenth century society. Through the story of Margaret Hale, a southerner who moves to the northern industrial town of Milton, Gaskell skillfully explores issues of class and gender, as Margaret's sympathy for the town mill workers conflicts with her growing attraction to the mill owner, John Thornton. This new and revised expanded edition sets the novel in the context of Victorian social and medical debate.
为孩子解读《西游记》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天飞 天天出版社 2018 - 5
《为孩子解读<西游记>》以问题为纲,提炼出了小读者最关心、兴趣最浓厚的一些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深究《西游记》的文学魅力及背后丰富的蕴含。作者用一种活泼、生动、“接地气”的口语化演说形式来对《西游记》进行解读,幽默、有趣、好读,并和严肃认真、一板一眼的学术考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引起小读者的兴趣。作者对《西游记》的解读并不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挖掘出了阅读名著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还能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这也是我们鼓励孩子阅读经典名著的终极目的。
解体概要 豆瓣
Précis de décomposition
8.8 (6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E·M·齐奥朗 译者: 宋刚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萧沆的代表作,以片段写作的方式,呈现了真实的人生经验,它会破坏你我所有的信念,从心灵到肉体、从宗教到哲学、从出生到终结,任何既定想法,都会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全面解体。本书是萧沆的第一部法文作品,被认为“足令法文增辉”,并获法国里瓦罗尔(RIVAROL)奖。
难民 豆瓣 Goodreads
The Refugee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阮清越 译者: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4
比尔•盖茨年度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小说
《同情者》作者阮清越
磨砺20年之短篇小说集
“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内容简介】
《难民》是阮清越的最新短篇小说集。阮清越写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情者》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难民》这一短篇小说集才是他写作的开端和初 衷,从开始动笔到出版花了二十年。
作者阮清越是难民出身,以短篇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历史记忆与共情理解的主题。与《同情者》相比,《难民》的题材更为日常,没有思想体系和国家命运的沉重叙事,多为在美国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小说人物的境遇和情感千差万别,但他们大多身处“不适之地”,难以挣脱过往经历和复杂现实的冲突磨难。作者的文字较为克制,时常用自嘲的语气讲述同为难民的不同经历。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阮清越的成长经历,也能看到他在移民身份认知等方面十多年的田野研究成果,每一篇作品都是赤裸的揭示、克制表达的复杂情感,审视了战争创伤、自我认知的危机以及记忆的珍贵与脆弱。
【国外知名人士推荐】
被摧毁的家园和富裕的难民吸收国家,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们的故事……阮清越是我们最好的难民生活记录者之一……优美动人的叙述……他的《难民》没有《同情者》那样的隐喻和句法技巧,风格克制、留白,这种写法能够恰当地描绘任何一个国家的难民……阮清越的所有虚构作品都极具视野,有着像被风吹起的尘埃般的尖锐认知。——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国外知名媒体评论】
过去几年全球难民人数激增,逼近6000万人。《难民》是阮清越继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同情者》之后新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再次证明了埃兹拉•庞德的那句话:“文学是永不过时的新闻(literature is news that stays news)。”……小说中的双重性主题——选择与被迫,有家和无家,重新开始和陷入停滞,这些不仅仅是越南难民的故事,是所有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故事。——《卫报》
这些越南难民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非常出色的小说集新作……笔触微妙、专注、直白,非常好地展现了社会底层公民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朴素中,我们更加能够倾听难民的叙述,对他们产生更深的理解。——《纽约时报》
《难民》的写作与时机简直完美……作家有着亲身体验和第一手资料,因此整部作品非常透彻尖锐——他也拥有这样一种才华,能引导我们更加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作品——一部由在智识、情感和方方面面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理解的作家带来的细致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我们急需的、精彩的小说集,它证明了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见证了人们的生活,而这些人是我们不能遗忘的。——美国公共电台(NPR)
阮清越简洁但有力的写作使得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感受并思考《难民》传达的信息。小说的题献“致世界各地的所有难民”名副其实,虽然小说人物多为越南难民,但每一篇故事对人类普遍的关怀。难民问题近几年是特别热门的话题,也是高度政治化的话题,这种政治化切断了这一问题和人的联系。阮清越请他的读者不要怜悯他的人物,而是退后一步,抛开媒体报道,好好看看他的人物乃至所有的难民——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想要获得他人的理解。——《耶鲁国际研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