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往事与随想 豆瓣
БЫЛОЕ И ДУМЫ
9.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9
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
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 编辑推荐
◆ 赫尔岑是俄国反沙皇专制的伟大斗士,影响了俄国、欧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与革命者。
◆ 全书所述历史含括广泛,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别林 斯基、恰达耶夫、巴枯宁、马志尼 、蒲鲁东、拿破仑三世等人物纷纷登场,鲜活生动,妙趣横生。
◆ 本书不仅讲述历史,剖析人性,同时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为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推崇。
◆ 赫尔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曾影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往事与随想》也可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细细品味。
◆ 项星耀的译本,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得到巴金等权威的称赞。
◎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 1848 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 名人推荐
◆ 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 以赛亚·伯林
◆ 星耀同志:二十六日来信收到,知道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将发排,我十分高兴。您的全译本仍用“往事与随想”的译名,我当然同意,而且我应当感谢您替我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大债(我一九二八年就计划翻译这部大书!后来又有朋友们帮忙,您也是其中之一,我只译出五分之一,而且“随想”二字还是采用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但几年来我疾病缠身,写字吃力,有话写不出,也无力写,只好等我身体养好点,或者您的译文出版时,再拿起笔写出我的喜悦。再一次感谢您。
—— 巴金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自传经典,可与卢梭、司汤达、吉本、托尔斯泰和亨利·亚当斯的自传并列,甚至有人会加上托洛茨基、丘吉尔,像赫尔岑一样,他们知道怎么把个体置于历史当中。
—— 德怀特·麦克唐纳(《往事与随想》英译者)
◆ 他的观察力极其出色,以伟大记者的俭省笔墨讲述故事。他的天赋在于不仅了解人们本身,还了然于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位不懈而又诚实的观察者在书中给出的观察——运动中的人们经受了什么——我们最好自己去发现。
—— V.S.普利切特(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 赫尔岑的这本回忆录是十九世纪一部纪念碑式巨著,是重要的文献,更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 菲利普·汤因比
高窗 豆瓣
Collected Poems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菲利普·拉金 译者: 舒丹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 深刻影响过伊恩·麦克尤恩的五本书之一。
◆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最新一辑,装帧升级,诗歌爱好者收藏佳品。
◆ 菲利普•拉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诗体优雅,用词凝练奇趣,开出了一代诗风。
——————————————————————————
《高窗》收录拉金生前发表的所有作品,包括他最著名的四本诗集《北方船》《 较少受骗者》《降灵节婚礼》《高窗》,以及部 分散轶作品,可一睹拉金诗歌创作的全貌。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幻之光 豆瓣
幻の光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本辉 译者: 林青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正调的日本文学 古风抒情派作家宫本辉
关于丧失与新生的 经典短篇小说集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电影原著小说
丧失与新生、生与死是宫本辉文学世界的一大主题,作者在描述伫立于“死亡”深渊边沿的人们那内心的摇摆的同时,追求的是从彼处返照回来的一线光。
在《幻之光》里,再嫁后过着平稳生活的女主人公,内心里一直在追问已不在人世的前夫,问他究竟为什么扔下自己与幼儿自杀。那种哀痛,恰如日本海黑暗的海面,波涛一浪接一浪拍打而来……
这部短篇集共收录四部短篇小说,分别为《幻之光》、《夜樱》、《蝙蝠》和《卧铺车厢》,均以某种形式的丧失为主题。其中,标题作《幻之光》是宫本辉的著名短篇小说,出版后一再被改拍成同名影视剧,并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奖。《夜樱》描写了不可思议的一夜,因事故猝然离世的儿子的房间盛开了艳丽的夜樱。
糜骨之壤 豆瓣 谷歌图书
Prowadź swój plug przez kości umarlych
8.2 (45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何娟 / 孙伟峰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1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最新被译为中文的长篇小说;从波兰语直接翻译;同名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银熊奖)。
-----
本书入选2019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 | 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 2020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
《时代》《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芝加哥论坛报》盛赞
---
“宇宙中有一个地方,还没有毁灭,那里的世界还没有颠倒,伊甸园仍然存在。”
----
主人公雅尼娜是一位精通占星术、喜欢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热衷动物保护的老妇人,她幽居在波兰边境被大雪覆盖的山林里。雅尼娜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会取个奇怪的外号,他们是“大脚”“鬼怪”“好消息”,她养的狗则被称为“小姑娘们”。突然有一天,邻居“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头卡住喉咙,死在家里,此后凶案接二连三发生……小说贯穿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以及关于人、自然、动物的尖锐思考。
----
一个曲折的、充满想象力的、超越类型化的故事。(《糜骨之壤》)既是犯罪悬疑小说,又是童话,更是一场关于一些物种为什么要凌驾于另一些物种之上的哲学探讨。
——《时代》杂志
托卡尔丘克是过去25年间在欧洲脱颖而出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家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
一曲给大自然的颂歌;一首给威廉•布莱克的赞美诗;托卡尔丘克是否超越了布莱克?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犯罪小说——因为托卡尔丘克不是一位平常意义上的作家。借由她非凡的才华、智识和她的这些“思想小说”,她提出并思考着关于生态环境的政治的种种问题。托卡尔丘克反复地提出这些问题,并呼吁我们采取行动。
——《赫芬顿邮报》
Tiny Moons 豆瓣
作者: Nina Mingya Powles The Emma Press 2020 - 2
Tiny Moons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about food and belonging. Nina Mingya Powles journeys between Wellington, Kota Kinabalu and Shanghai, tracing the constants in her life: eating and cooking, and the dishes that have come to define her. Through childhood snacks, family feasts, Shanghai street food and student dinners, she attempts to find a way back towards her Chinese-Malaysian heritage.
晚婚 豆瓣
默然记
7.0 (39 个评分) 作者: 辽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编辑推荐】
◆ 不安的心是无底的洞,幸福只填得满一半!
“眼光不要太高啊”“谈恋爱这么久了,怎么还不提结婚”“结婚有那么可怕吗”
刚过30岁,年龄、婚姻、家庭……甚至你自己,非得把你从自我中拖出来,
提醒着:妻子/丈夫的角色,轮到你了。
◆ 用城市适婚女性的典型困境 ,分解现代人无孔不入的孤独
一段年龄、阶层、家庭背景均有差异的亲密关系,从无到有,到出现裂痕,再到平衡牢固。
离现实很近,比现实深比现实暗,辽京给残酷的内核外面涂了一层奶油。
◆ 在时间的挤迫、社会的框架下,亲密关系中隐秘的苦痛和困惑,直视无碍
阅读辽京笔下的故事,能获得阅读社会调查、纪实报告、心理分析一般的现实感。
◆ 如摄像机镜头下的亲密关系实录
幸福很容易描述,痛苦则在各种拐弯抹角的缝隙里出现,小说就要抓住这种一闪念间的东西。
——辽京
◆ 曾用名《默然记》,豆瓣阅读累计136 966次(截至2020年12月)
【内容提要】
“三十岁之后,她觉得时间陡然加快了,
一切尚未开始,就开始觉得要赶不及,赶不及了。
杨浩来得不早不晚,命中注定,应该是他,只能是他。”
黄婉丝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做人力。她忠诚勤勉,十年之内升了两级,薪水翻了三倍。通勤时会在地铁上记几个单词,搬家时会把优秀员工奖杯小心地往垫了碎纸的箱子里装。家里盖房、妹妹念书,全靠她。
男友杨浩小她四岁,独生子,吃穿用度都不凡。虽然家境好,但并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
这一年里,念高中的妹妹意外怀孕,黄婉丝突然被裁员,房东通知要收房子……杨浩都陪着她度过。在心理上,她对杨浩的亲近感,超过了对父母的。
结婚、度蜜月、生孩子,原本顺理成章。然而黄婉丝总有种莫名的紧张感。有一晚,她偷偷摸摸翻了杨浩的手机。她甚至一直在表演假想中的高潮。
黄婉丝问杨浩:是不是因为妈妈生病,才着急求婚?
他答:也不全是。
-----------------
在时间的挤迫、社会的框架下,
亲密关系中隐秘的苦痛和困惑,直视无碍。
--------------------------------
辽京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她能把生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掀开,当你被她的过程吸引住的时候,悄然弥漫在四周的洋葱汁却熏下了你的眼泪。也许生活从来就不是美好的,在平静的表层之下,其实暗流涌动,惊险万状。她出色地写下了人的无奈、挣扎和奔突。
——楚尘(著名出版人)
辽京的《晚婚》和格非的《月落荒寺》我都是废寝忘食地看完的,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晚婚》读起来是《半生缘》的感觉,一个三十出头的北京女白领的生活。情绪和困境很真,提供的解救不那么现实,但浪漫故事总要让人物有个出口,所以得有解救(解救也是compromised的)。
——淡豹(作家)
囚鸟 豆瓣 Goodreads
Jailbird
8.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董乐山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 - 6
联邦最低限度安保措施成人改造所里,颓唐的小老头儿瓦尔特·斯代布克正在等待领他出狱的狱卒。

在他过去的人生中,他曾是斯拉夫移民的儿子,哈佛大学毕业生,前共产党党员,前联邦政府官员,“水门事件”的涉案者……

不久他还将获得一个新的身份,神秘的……
Flowers for Algernon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eyes Mariner Books 2004 - 6
With more than five million copies sold, Flowers for Algernon is the beloved, classic story of a mentally disabled man whose experimental quest for intelligence mirrors that of Algernon, an extraordinary lab mouse. In poignant diary entries, Charlie tells how a brain operation increases his IQ and changes his life. As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takes effect, Charlie's intelligence expands until it surpasses that of the doctors who engineered his metamorphosis. The experiment seems to be a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of paramount importance-until Algernon begins his sudden, unexpected deterioration. Will the same happen to Charlie?
An American classic that inspired the award-winning movie Charly, Flowers for Algernon now returns to Harcourt as a Harvest paperback.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 Goodreads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五号屠场 豆瓣
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
9.2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五号屠场》是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通过这个傻乎乎的主人公的独特感受,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另一方面又抨击了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的野蛮行为,嘲笑人类发动战争是多么愚蠢。
冬牧场 豆瓣 Goodreads
9.1 (32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冬牧场》的偏爱,它应该是目前为止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吧。——李娟
李娟非虚构长篇《冬牧场》首推精装珍藏版,精细校订,全新自序,新增26张冬牧场实景写真,真切展现最后的游牧景观
——————————————————————————————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进入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生活了近四个月。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最后的转场——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
然而,戈壁在那里,羊道在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在那里,深沉古老的天人关系在那里,它们并不因现代文明的彻底改造而消失。
李娟用这本书,为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最后的游牧景观,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见证式的留影。
书店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译者: 尹晓冬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书”)的、近乎悲情的小说。主人公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就是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随着惟一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作者文笔娓娓,简洁隽永,小说中弥漫着悲情气氛。
Between Them: Remembering My Parents 豆瓣
From American master Richard Ford, a memoir: his first work of nonfiction, a stirring narrative of memory and parental loveHow is it that we come to consider our parents as people with rich and intense lives that include but also exclude us? Richard Ford’s parents—Edna, a feisty, pretty Catholic-school girl with a difficult past; and Parker, a sweet-natured, soft-spoken traveling salesman—were rural Arkansans bor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ried in 1928, they lived “alone together” on the road, traveling throughout the South. Eventually they had one child, born late, in 1944.For Ford, the questions of what his parents dreamed of, how they loved each other and loved him become a striking portrait of American life in the mid-century. Between Them is his vivid image of where his life began and where his parents’ lives found their greatest satisfaction. Bringing his celebrated candor, wit, and intelligence to this most intimate and mysterious of landscapes—our parents’ lives—the award-winning storyteller and creator of the iconic Frank Bascombe delivers an unforgettable exploration of memory, intimacy, and love.
超凡脱俗的鸟 豆瓣
Miss Jane
作者: (美)布拉德·沃森 译者: 黄建树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美国国家图书奖扛鼎之作
★作者获多种文学奖项:美国艺术文学院奖、PEN/福克纳小说奖以及古根海姆奖。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热议畅销书。
★触及真心的感人之作,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
★“你那不同于常人的不完美,正是你存在于世间的意义。 ”
-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简·奇泽姆,出生在20世纪初密西西比的乡间,先天上的生理缺陷使得她在视女性为生产工具 的年代,无法拥有爱情和婚姻。
充满风情的自然世界与农场的粗活围绕着简,她与乡下医生成为好友,又被迫与相爱的邻居男孩分开,简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唯一与她无关的就是生儿育女。自然的威力与残酷以及它的美,是布拉德·沃森小说的招牌元素。
在这本书中,他将一位女子艰难且毫无绮情的过去生动地描绘出来,混合了爱的悲伤与不可得,却也带着一种超然的美。无视他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限制,简用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慷慨的灵活,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力量。她不仅知足自乐,还令周围人着迷,发挥了一种凌驾在她平静生活之上的、非人间可得的精彩。
-
【编辑推荐】
◆简奇特而美丽的灵魂,拥有一种不合时宜却令人难忘的美。
◆沃森是一位情感充沛的作家,他不会对读者撒谎,不会一味地宣传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他笔下的简亦是如此。她从未停止对自己所无法拥有的完整性的渴求,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决心顺从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她都要生活在阳光下,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不需要表现完美,亦不需要他人的怜悯。
◆这是一本关于性格和力量的形成的书,我们对恐惧的正视,是克服它们的基础。
◆这本书里有好奇、有不确定性,还有有别于其他作品的野性,它像舌尖上的牡蛎,你先尝到的是咸,然后是冰凉的触感,等你吞下它,一切被消化,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那感觉再也挥之不去。
-
【作者简介】
布拉德·沃森
1955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莫里迪恩。曾在亚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文学及创作技巧,并曾在哈佛大学教授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人狗末日》曾获美国艺术文学院奖苏考夫曼新人奖的殊荣。小说《水星天堂》曾进入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决选名单。短篇小说集《黄金时代的异类》获2010年度PEN/福克纳小说奖。个人曾获2011年度古根海姆奖。《超凡脱俗的鸟》获2016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屡次想起的人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沈大成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6
⊙ 《屡次想起的人》收录15篇短篇小说,踏足真假两界,同时把玩恐怖、推理和想象。
⊙ 沈大成有时创建一个城邦,有时改造人体器官,有时发明某种职业,有时捏造不存在的动物,有时重塑一套社会规则。在诡谲之中涌现合理的故事,又在合理之中惊人地转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阁楼小说家》:小说家住进出版社阁楼,和社长、编辑朝夕相对,除非写出一部人生作品否则不会离开。
《圆都》:“赘肉和橘皮组织”是一个恐怖组织,它攻击谁,谁就会发胖。然而胖的人懂得一些瘦子不知道的事。
《分裂前》:当你四十岁了,假如不想活下去,可以分裂成两个二十岁的别人。
……
2020年12月29日 已读
几乎是看了一部短篇动画集。很喜欢阁楼小说家,、义耳、理发师和赏金猎人。义耳里大家在音乐会前齐齐摘下耳朵太有画面感了。分段人总让我想起关于episodic memory的研究。
中国 文学 短篇
聋哑时代 豆瓣
7.8 (79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小学毕业的时候,是1997年的夏天,和之后每一次毕业一样,炎热而干燥。”
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一切痛苦和欢愉,我都准备好了。
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那个外面一切都在激变的夏天,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说却是一首悠长的朦胧诗。故事的主角是108中校园里的一群初中生,小说通过少年李默“我”的讲述视角,叙写了七个凌厉的少年成长故事,如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这些人物相互独立又命运交织,有着互文性,勾连起“我”的成长轨迹。科学怪人刘一达、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早熟的迷人女孩安娜,永远穿白衬衫的艾小男……一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时刻,来自成人世界的权力之手也在拨弄着这群少年:被监控的教室、枯燥无味的书本、充满戾气而势利的老师。面对与外部世界的第一次冲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陨灭、失去踪迹,更多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聋哑时代》勾勒出80一代的精神成长史。大雪覆盖的工业城市,下岗潮中陷入困境的家庭,在少年们的内心世界投射挥之不去的影子,校园生活也始终有一层压抑暗沉的时代底色。
《聋哑时代》是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如同把往事说进树洞,泥巴封好,日后好好珍存。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他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和自己一样活过的人们做传,把聋哑时代失声者的故事讲出来。这部长篇小说写于28岁,那时他过着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回家写作的双面人生,“写完那天,已经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写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我成了另一个人吧,从那时开始,我就要作为另一个人活着。”
【编辑推荐】
★80一代青春终曲,唤醒成长之痛。我们总会一次次回到少年时代,那里保存着生命最初的模样。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暗色调的108中校园,七个凌厉的少年故事,一段温柔陡峭的青春回忆,一部80后的精神成长史。任何一个夏天都无法与那个夏天相比,少年们沉默不语,少年们凶猛炽烈,他们 的脸上有着和我们当初一样的表情。
★为聋哑时代的失声者作传,这本书,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关于成长路上的疼痛与代价,关于那些远去的人,朦胧的爱情、年少的挚友,关于少年的锋芒如何陨落黯淡,向平庸的现实妥协,关于一个人如何在荒谬的世界孤独地长大,一一交出自己最心爱的事物。这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所有人的青春。
★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新版完整呈现。新版恢复原作千余字篇幅,保存小说原初面貌,作品首次完整呈现。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小说家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同代人的青春留下存证,替沉默的人说出自己的故事。
★汉语小说青春书写的开拓性作品,双雪涛的少年故事,有塞林格式的叛逆与反思精神。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80后青春叙事,小说以锋芒之笔,剔开青春温暖背后世界的残酷;以少年之眼勘察人性明暗,书写个体与世界冲撞之间对自由和自我的恒久探寻;以一部鲜活的东北少年人物志,交织出时代暗影之下一代人的青春与命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历史深度。
生死课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1
【编辑推荐】
◆译文纪实系列 第1本原创作品
◆关于生死的中国当下故事
◆北岛 金宇澄 罗新 推荐
【内容简介】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 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推荐语】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袁凌的写作进一步拓展更自由的空间。所谓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而每个生命在大地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在朴实的文字中蕴藏诗意,对普通人充满深切的同情。
—— 北岛
卑微者的生与死,很难有机会被认真对待。袁凌用凝练的白描文字,刻画了那些被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肉体和灵魂,纪念他们的在世的艰辛与身后的萧瑟,令读者动容。
——金宇澄
世界至少有一半掩映在阴影之下,人类感官却天然地倾向于仅仅捕捉光亮。回避阴影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自欺只会让真相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无从认知,越来越不可理解。在少数勇于探究阴影世界的作家中,袁凌以他独有的冷峻与从容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或许,一时半会儿能接受这个道理的人还不多:袁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刻意回避的生命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素材,它们就是历史本身。
——罗新
The Snow Chil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Ivey, Eowyn Reagan Arthur Books 2012 - 2
Alaska, 1920: a brutal place to homestead, and especially tough for recent arrivals Jack and Mabel. Childless, they are drifting apart - he breaking under the weight of the work of the farm; she crumbling from loneliness and despair. In a moment of levity during the season's first snowfall, they build a child out of snow. The next morning the snow child is gone - but they glimpse a young, blonde-haired girl running through the trees.

This little girl, who calls herself Faina, seems to be a child of the woods. She hunts with a red fox at her side, skims lightly across the snow, and somehow survives alone in the Alaskan wilderness. As Jack and Mabel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is child who could have stepped from the pages of a fairy tale, they come to love her as their own daughter. But in this beautiful, violent place, things are rarely as they appear, and what they eventually learn about Faina will transform all of them.
桑青与桃红 豆瓣
作者: [美] 聂华苓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 8
这是一部女作家聂华苓写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桑青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的颠簸,在解放战争临近胜利的时候,离开了中国大陆,来到了台湾,以后又流逐到美国,历尽痛苦和折磨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