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肥瘦对写 豆瓣
作者: 骆以军 / 董启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作品看点】
1、“废柴”书写者骆以军vs.文字魔术师董启章,26封无话不谈的文学书信,直捣小说家的练功房!两位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语中生代小说家,一肥一瘦,同年出生,地域文化、性格脑洞和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他们轮替设题对谈写信,不同次元的文学宇宙激烈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一堂青年写作者的小说课,天马行空的文学主题。这些书信的内容从“人渣作家”太宰治到“更衣室作家”米兰·昆德拉,从自己的第一本书,到注定写不出的作品,从时光旅行到咖啡屋,还有关于星座、梦境和疾病的隐喻……不着边际的文学话题,私藏小说家的阅读清单和写作秘笈。
3、肥瘦二人的内心对白,“职业小说家”的苦辣人生。他们是送孩子上学路上想逃跑的父亲,坐在咖啡馆里辛苦“搭台”的局促港男,第一本书签约时玩失踪的小说家,回忆自己美好婚礼的丈夫……多重身份交织的两个男人,亦是十年文学挚友,交换自己的秘密记忆和无人知晓的时刻。
4、蓝红双色封面随机发售,装帧设计凸显视觉张力。红色,丰富多元的感官世界——肥;蓝色,精致透明的文字乐章——瘦,呼应两位作家对垒式的鲜明写作风格,一场充满张力的视觉对话。
【内容简介】
《肥瘦对写》为小说家骆以军和董启章的文学书信集,他们轮替设题的26封信,从青春时期的体育课、繁殖故事的咖啡屋,谈到反复出现的梦境、揭示人生冷暖的疾病、隐喻性格的星座;从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到注定无法写出的作品,再到婚礼、成为作家、孩子出生那些异常重要的时刻……两位小说家交换着属于自己的私人记忆和秘密时光,当然还有彼此在文学宇宙里的相互映照和那份从未褪色过的写作梦想。
【名人推荐】
董启章不只是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也是全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者之一。“自然史三部曲”代表了香港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我敢毫无保留地向大家推荐。
——梁文道
因为有了董启章,香港有了另类奇观。
——王德威
骆以军的眼睛就像核爆,所有东西被他目光一扫就全部变成废墟。
——朱天文
作家的终极目标,也许其实不是另一个星球,而是那个黑洞,那个奇点,一切物理理论都失效,一切意义都不再存在的一点。但在那里,我们却发现,原来目的地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切终极的小说、文学、艺术,无论去到多远,最后总是回家,回到人的世界,回到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普鲁斯特、佩索阿、卡夫卡、曹雪芹,无数文学宇宙的远航者,孤身进入精神世界的黑洞,试图把那奇点的讯息传回来。
——董启章
年轻时的我,自我意识是画面之外的,多余的那个人;我害怕被若有另一个观察者观察。也就是说,我害怕在人群中被暴露出来,希望躲成那个叠在墙上的影子。
——骆以军
永隔一江水 豆瓣
7.1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邓安庆迄今为止最成熟的故乡写作
🐏七个短篇小说,相同人物,相同背景,以串珠式结构,首度完整呈现烟火缭绕的“邓垸世界”
🐏从春夏到秋冬,用两个少年玩伴的纯真成长,串起典型中国乡村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时代变迁
🐏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弃女寻亲、重男轻女、乡村教育、代际关系、城乡巨变,切入多种乡村问题
🐏真实鲜活的人物群像,亲切自然的方言乡音,恬静优美的乡野四季,笑泪交织的成长与生命,游荡于隔开我们与父母、城市与乡村、现在与过去的江水中心。
*************************************************************
《永隔一江水》是青年作家邓安庆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最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勾连紧密,彼此融会贯通,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并极有纵深地处理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主题,可以称得上邓安庆目前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
《永隔一江水》里的人物,也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原型。这些原型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亲人们。每年回家吃席的时候,一桌的婶娘叔爷,我挨个看过去,每一个人这几十年来的际遇都在我内心中翻涌。他们中间有一些我写过, 有一些我没写,有一些我合并成为一个人物, 有一些我拆散到其他人物身上。时间累积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额头、发色、皱纹,还有黧黑的手掌、蹒跚的步伐、说话的声调上。这个村庄除开房屋的翻新,基本格局几十年来无大变,我熟悉的这一代人逐渐凋零,新生的一代人也随着年轻的父母飘散各地。也许有一天这个村庄会消亡,我唯一可安慰的是我为它写了一系列的文字,好歹是一点微茫的记录吧。 ——邓安庆
唐诗三论 豆瓣
唐诗的魅力(1989-上海古籍版)
8.8 (5 个评分) 作者: 高友工 / 梅祖麟 译者: 李世跃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辑录了海外著名学者高友工、梅祖麟于1968至1978年间共同撰写的三篇研究唐诗的经典论文:《杜甫的<秋兴>:语言学批评的实践.》《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唐诗的语义、隐喻和典故》。两位作者从语言学角度,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研究唐诗,对诗歌的语义变化、节奏转换、繁复意象及错综语汇进行了细致详实的分析,并在论述过程中对中西诗歌作了精湛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进入中国古典诗歌世界的可能路径。
少爷 豆瓣
坊っちゃん
8.7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徐建雄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内容简介】
“我天生一副亲娘老子给的炮筒子脾气,一点即着!”
“有啥说啥,说到做到,这还能有啥问题吗?”
秉性耿直的东京少爷来到一家乡下中学教书,不料这学校从学生到老师,个个心怀鬼胎、勾心斗角,把天生一根筋的少爷耍得团团转。然而充满正义感的热血少爷才不会如此轻易地低头,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又和同样耿直的数学老师不打不相识,上演了一出热热闹闹又略带哀伤的青春大活剧。
【编辑推荐】
★ 夏目漱石代表作
★ 2016年同名电影《少爷》由二宫和也主演
★ 堪称日本版《围城》
★ 《菊与刀》中曾引用《少爷》来说明日本人复杂而特殊的心理
★ 吐槽不断的欢乐剧情,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哀伤
★ 资深译者徐建雄,主张用“质检”的方式
★ 陪伴无数日本人成长的经典小说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将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绘出来的作品,描绘了典型的日本人。主人公的乐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无邪,还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肮脏、气量狭小、卑劣、软弱、充英雄好汉,所有这些都的的确确是日本人的真实性格。——(日)伊藤整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少爷》《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鲁迅
流放者归来 豆瓣
Exile's Return: 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 1920s
作者: [美] 马尔科姆·考利 译者: 姜向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3
《流放者归来》对年轻一代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风格的赞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在这些故事里找到共鸣的读者。而且,这种作用仍在继续。
——唐纳德·福克纳(文学评论家)
***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1978-1998)”。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放者归来》的出版史及大事记、作者亲手绘制的1924—1949文艺生活史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黄金一代作家的思想历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
毫无疑问,这是关于一代人最为优秀的一本书。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代,不仅对于美国文学来说是如此,对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纽约时报》
考利先生为 1920 年代的美国作家描绘了一幅经典的群像,无论在真实性还是艺术性上,它都是一本很难超越的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流放者归来》对我青春时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本书:一群美国作家,他们讨厌美国,他们要到欧洲去寻找自己的文明。他们逃离自己的家乡,结果海明威发现只有在巴黎的时候,他才能写他的家乡密执安洲,才能写他童年的故事。我特别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到世界各地去流浪,逃离自己的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理解你的家乡。
——许知远(作家)
他们流放到艺术,流放到巴黎。和我们相似,他们的流放也是在富足幸福中主动的流放。和俄罗斯流放一代的沉痛不同,他们的所得欢快愉悦得多。他们对出发的家园不够在意,因而叛逃与归来都失去根底。他们最终大部分回到原点,回到小木屋,回到纽约的经营与世俗的经济。
——郝景芳(雨果奖获奖作家)
一代美国作家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就像格林童话里的孩子们逃离了冷酷的继母。他们为了寻找宝藏而在外流浪多年,然后返回祖国,像成年的孩子一般在自己的家乡挖掘宝藏。但生活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宝藏也许真有,也许就一直埋在他们父亲的花园里,但流放者们没有在花园里找到它。他们仅仅找到了别人也找到的东西:尽己所能努力工作,抚养家庭,教育子女。冒险生涯已经结束,他们再次成为平凡生活的一分子。
——马尔科姆·考利
无法直面的人生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晓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猎人日记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黄裳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 8
散文大家黄裳翻译 屠格涅夫成名之作
----------
嗅着书页中传出的干草味,听那狗叫声
跟随一位猎人,带一枪一狗,走进一个半世纪前
俄国的森林和草原
----------
《猎人日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全书以一个猎人的行猎线索,串起二十四篇自成起讫的故事,如一曲曲独立的乐章,奏响在俄罗斯广袤深沉的土地上:夜气未散的森林清晨,星空穹隆的沉默草原,空气中饱合苦艾的新鲜苦味和荞麦甘香,桦树笔直金黄,白色尖顶教堂,小屋里闪着燃烧柴火的红光,门后传出带着睡意的人声……
作者不仅描绘出一幅充溢油画质感的俄罗斯风情画卷,展示大自然的深邃与伟大的安息,永久的和解同无穷的生命;同时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屠格涅夫,老练甚至超然,用不多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刻画出俄国独特而敦厚的世情民风,为读者打开极为辽阔的视野,同时使人感到深久的感动与悲哀。
译者黄裳学识渊博,笔触细腻,尤擅散文,以流畅文笔译述风物景色,如诗如画,以灵动文字迻译人物话语,如响如唱,堪称经典。
巴黎左岸1940-1950 豆瓣
Left Bank: 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1940-1950
作者: 阿涅絲‧波西耶 译者: 高霈芬 創意市集 2020 - 2
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一群作家、哲學家、藝術家、作曲家,
在巴黎小小一平方英哩的街區內,創造了歷史,改寫了世界的面貌。
他們辦了新雜誌、提出新哲學思維、改寫繪畫風格、挑戰婚姻與性別、創造電影的新浪潮。
他們是沙特、西蒙.波娃、卡繆、山繆.貝克特、莒哈絲、畢卡索、梅洛-龐蒂、楚浮、莎岡⋯⋯
這群人不僅活躍於巴黎左岸的藝文圈,
也使全世界著迷於他們的生活、思考方式。
對世界充滿熱情的巴黎青年們,
還希望能透過思想與行為改變世界--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期望找到「第三條路」;
新一代的畫家,超越了社會寫實主義畫風,轉而投入幾何抽象藝術;
哲學家則開始思索人身為人最終的意義,
並在巴黎咖啡館提出震驚世界的「存在主義」理論。
社會評論家波西耶埋首史料、專書與報章雜誌,並以絕妙的筆法,重述精彩、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邀請讀者一同見證巴黎那十年的愛恨糾葛、哲學運動、社會改革與藝術創新,一睹巴黎左岸迷人的歷史與傳奇。
【書內人物】(部分)
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梅洛-龐蒂
Merleau-Ponty
畢卡索
Picasso
法蘭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山繆・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法蘭絲瓦・莎岡
Francoise Sagan
碧姬・芭杜
Brigitte Bardot
冬牧场 豆瓣
8.9 (177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2 - 6
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
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
四个月、零距离、全程记述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李娟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The Lemon Table 豆瓣
作者: Julian Barnes Vintage 2005 - 4
In his widely acclaimed new collection of stories, Julian Barnes addresses what is perhaps the most poignant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growing old.
The characters in The Lemon Table are facing the ends of their lives–some with bitter regret, others with resignation, and others still with defiant rage. Their circumstances are just as varied as their responses. In 19th-century Sweden, three brief conversations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lifetime of longing. In today’s England, a retired army major heads into the city for his regimental dinner–and his annual appointment with a professional lady named Babs. Somewhere nearby, a devoted wife calms (or perhaps torments) her ailing husband by reading him recipes.
In stories brimming with life and our desire to hang on to it one way or another, Barnes proves himself by turns wise, funny, clever, and profound–a writer of astonishing powers of empathy and invention.
Pachinko 豆瓣
8.7 (13 个评分) 作者: Min Jin Lee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7 - 11
In the early 1900s, teenaged Sunja, the adored daughter of a crippled fisherman, falls for a wealthy stranger at the seashore near her home in Korea. He promises her the world, but when she discovers she is pregnant-and that her lover is married-she refuses to be bought. Instead, she accepts an offer of marriage from a gentle, sickly minister passing through on his way to Japan. But her decision to abandon her home, and to reject her son's powerful father, sets off a dramatic saga that will echo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Richly told and profoundly moving, Pachinko is a story of love, sacrifice, ambition, and loyalty. From bustling street markets to the halls of Japan's finest universities to the pachinko parlors of the criminal underworld, Lee's complex and passionate characters-strong, stubborn women, devoted sisters and sons, fathers shaken by moral crisis-survive and thrive against the indifferent arc of history.
喀耳刻 豆瓣 Goodreads
CIRCE
7.6 (71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 译者: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
【内容简介】
神明、女巫、母亲、凡人
无视、流放、孤立、选择
毁灭者、幸存者、守护者 、重塑者
被驱逐的人、被欺侮的人、抗衡父权和神权的人
……
勇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在太阳神赫利俄斯的神殿中,喀耳刻是古怪至极的孩子——既不像她的父亲那样神性完满,也不像她的母亲那样魅惑诱人。她出生时没能得到祝福和喜爱,连亲生兄妹都排挤她,被众神拒之门外的喀耳刻只好转向凡人世界寻求理解和陪伴。在与凡人的接触中,她逐渐发掘自己的天赋——巫术,其威力甚至能威胁到众神。
宙斯恐惧她的力量,将她流放到偏远的埃亚岛。她在那里磨炼技艺、驯服野兽,并与神话世界中鼎鼎有名的角色相遇——与奥林匹斯神中极其狡诈的赫尔墨斯周旋;去往克里特岛,帮助帕西法厄收服牛头怪米诺陶诺斯;与传奇工匠代达罗斯短暂却收获巨大内心能量的露水情缘;见证美狄亚的疯狂;当然,值得浓墨重彩的还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造访……
喀耳刻的一生,黑暗又深邃,但她并不是那绝望黑暗的一部分,而是其中奋力逃脱,以期掌控自己命运的生物。这位被弃绝的女性,灵魂如金子般闪耀,迸发出灼人的炽热和光明,用一生谱写了一曲普罗米修斯式捍卫自由的慷慨悲歌。
----------
【编辑推荐】
◆2012年柑橘奖得主、《阿基里斯之歌》作者马德琳•米勒最新作品
◆2019年独立选择奖得主!入围2019年女性小说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红触手奖!2018Elle大奖!
◆《纽约时报》畅销榜连续在榜16周,全美热卖50万册
◆ Goodreads 2018“读者选择奖”,35万读者评分,评分高达4.2
◆《卫报》《纽约时报》《独立报》《星期日邮报》《华盛顿邮报》等25家媒体年度书单!
◆HBO 改编为8集系列剧,由里克·雅法(《侏罗纪世界》)和阿曼达·西尔弗(《猩球崛起》)担任编剧
◆严歌苓力荐:世上有一种作家,能够化古老的传说为神奇的故事。她让我们不是爱上历史,而是爱上那历史里的人!这就是玛德琳·米勒。
◆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真实面目吧!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即使那个人是众神之神宙斯!
----------
【媒体/名人评论】
“对女神故事的一次大胆而颠覆的重构,”这本纽约时报NO.1畅销书“在神话史诗和当下的语境内,重塑了《奥德赛》中最臭名昭著的女巫形象,使之成为一个英雄形象。”
——亚历山大•阿尔特 《纽约时报》
《喀耳刻》将现代女权主义的观念赋予古典文本……看到这个喀耳刻自迷雾中浮现是令人惊叹的,她富有同情心,并且具有21世纪的行为动机。
——《时代周刊》
引人入胜……喀耳刻是属于她自己的英雄。米勒大胆开创了一个女性主义经典叙事……它的核心人物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位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 O Magazine
狂喜。彻底的狂喜。优雅细腻,真实前卫。故事跌宕起伏,汹涌澎湃。……米勒从荷马的挂毯上抖落灰尘,赋予它光亮、辉煌的色彩和纹理。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A.J费恩,《窗里的女人》作者
玛德琳·米勒是讲故事的大师,她使喀耳斯容光焕发,栩栩如生——并使古希腊的众神、仙女和英雄们披甲而出。丰富的细节,和如此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故事,你会被完全迷住。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
——海伦▪西蒙森,《小矮星少校的最后一站》的作者
《喀耳刻》拥有颠覆性的魔力,这种魔力来自于米勒对美丽、冒险和重塑的敏锐眼光。通过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女主人公的魅力,神明的世界开始鲜活,我们人的世界——它的问题、爱和羁绊——也被照亮。这本书是给所有在阅读中寻找勇气和追求的人的一份厚礼。
——艾菲尼提▪柯娜,《混血儿》的作者
充斥着女性愤怒的喧嚣:被忽视的、理想主义的或令人兴奋的矛盾声音。玛德琳·米勒在她的后续作品《喀耳刻》中反映了女权主义、修正主义的情绪,这部作品让《奥德赛》中的女巫不再是一个男人史诗中的小角色,而是她自己作品中的明星。
——克莱尔每日电讯报,年度选书评语
对于神话和前现代文学的创造性重述来说,这是重要的一年;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是玛德琳·米勒的《喀耳刻》,这是一部独特的抒情小说,讲述了权力、力量和责任,故事的视角是这位狡黠而又饱受误解的女神。
——艾米丽▪威尔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选书评语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Saunders Random House 2021 - 1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Lincoln in the Bardo and Tenth of December comes a literary master class on what makes great stories work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ourselves—and our world today.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 George Saunders has been teaching a class on the Russian short story to his MFA students at Syracuse University. In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he shares a version of that class with us, offering some of what he and his students have discovered together over the years. Paired with iconic short stories by Chekhov, Turgenev, Tolstoy, and Gogol, the seven essays in this book are intende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how fiction works and why it’s more relevant than ever in these turbulent times.
In his introduction, Saunders writes, “We’re going to enter seven fastidiously constructed scale models of the world, made for a specific purpose that our time maybe doesn’t fully endorse but that these writers accepted implicitly as the aim of art—namely, to ask the big questions, questions like, How are we supposed to be living down here? What were we put here to accomplish? What should we value? What is truth, anyway, and how might we recognize it?” He approaches the stories technically yet accessibly, and through them explains how narrative functions; why we stay immersed in a story and why we resist it; and the bedrock virtues a writer must foster.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aunders reminds us, is a technical craft, but also a way of training oneself to see the world with new openness and curiosity.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is a deep exploration not just of how great writing works but of how the mind itself works while reading, and of how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stories make genuine connection possible.
诗与它的山河 豆瓣
作者: 萧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最早认识自然山水之审美价值并持续进行书写,是中国文学令人瞩目的一项成就。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花费七年时间,以十次实地考察为基础,写作了这部新著。作者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结合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对自谢灵运被贬永嘉的永初三年迄至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这424年间的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内容涵摄了此期间最重要的十五位书写自然山水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每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以对中古诗歌审美话语的考掘,本书亦为探讨早期山水画和园林中的景观观念形成提供了线索。作者更向世人发起呼吁——中华山河不仅为古人吟咏的对象,亦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广阔语境,一旦被横加破坏便再难复现。
坠物之声 豆瓣
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
8.1 (1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 译者: 谷佳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
·首部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的拉美小说,全球30国读者热情捧读
·比《百年孤独》更现实,比《毒枭》更真实
·获丰泉文学奖,巴尔加斯·略萨、富恩特斯盛赞
·一段家族命运浮沉,一部哥伦比亚当代秘史
内容简介
2009年,曾经生活在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私人动物园里的一头河马逃走并被射杀了。这个新闻让安东尼奥·亚马多想到了他曾经的一个朋友,神秘的里卡多·拉韦德。
1995年,他们在一家台球厅结识,那时的亚马多是年轻的法学教授,拉韦德则是出狱不久的落魄中年男人,他们一度走得很近,差点成为洞悉对方秘密的知心好友。
1996年的一天,他们在街头遭遇枪击,拉韦德死了,亚马多身负重伤,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生活因此摇摇欲坠。
两年以后,亚马多再次回到出事的地方,为了摆脱痛苦,他必须回到过去,解开缠绕在他身上的谜团。这时,一个陌生电话让他踏上了寻访过往的旅程,许多秘密也得以逐一揭开。
精彩书评
1. 沉静优雅……巴斯克斯是一个机智的说书人,场景和对话都闪耀着精心挑选的细节。他的主题在不同家庭的相似之处、注定不幸的飞行,甚至是反复出现的河马主题之间令人信服地发出回响。他凭借一种逼真的有着自己说服力的现实主义,摆脱了加西亚·马尔克斯长长的阴影。——彭博新闻社
2. 通过对层叠的时间段、盘旋的谜团和黑色调色板的熟练运用,《坠物之声》揭示了个人生活如何被历史蒙上阴影,过去如何不断困扰现在,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如何被遥远或隐秘的事件改变。——国际都柏林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3. 21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革新者。——乔纳森·弗兰岑
4. 他给我们带来了飞机坠落的声音,身体坠落的声音,生命不可阻挡地土崩瓦解的声音。他给我们带来了自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以来,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拉美小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
5. 和波拉尼奥一样,加夫列尔·巴斯克斯是一位文体大师,也是一位有着耐心的节奏和精巧结构的高手,他用这部小说达到了波拉尼奥曾达到过的目的:描绘出贪婪和暴力对我们的世界造成的深刻的、倾泻而出的伤害,并承认即使是爱也无法修复它。——列夫·格罗斯曼,《时代》
6. 加夫列尔·巴斯克斯是一位相当出色的作家。《坠物之声》是一个精妙的、令人沉思的奥秘。而读者读完以后,它强烈显现出的不可逆转的命运也时时困扰着读者。——E. L. 多克托罗
7. 《坠物之声》是一部精妙的编年史,记录了贩毒集团和政府势力之间的暴力如何蔓延开来,影响和侵蚀着普通人的生活。他鲜明的现实主义——-是他的同胞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变奏的反面——加上他对记忆的抒情处理,产生了一种既让人激动又让人清醒的阅读效果。——马尔科姆·福布斯,《旧金山纪事报》
8. 一部精彩的小说,从头到尾都激动人心、引人入胜。 《坠物之声》也许是一部令人欲罢不能的小说,但它也是一部关于命运和死亡的深刻沉思录。——埃德蒙·怀特《纽约时报书评》
夏目漱石 浮世与病榻 豆瓣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一頁folio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编辑推荐】
从伦敦浮华到日本市井,从书斋到病榻,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人间观察:“头脑里不要只惦记着活下来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钢丝上一脚踏空的人。”
·
★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教授译本,该译本被评论界认为“更富人情味,亲切又贴近生活,质朴中透出真情”, 更贴近夏目漱石的写作心态。
·
★同为“猫奴”的 顾湘专文推荐——苦短人世间,一颗发光的露珠。
·
★献给新青年的全新风格,经典与二次元的灵感碰撞:日式文库本×新锐设计风×特约手绘师配文插画。
·
★他是村上春树心仪的大文豪,又让坂本龙一感叹“同病相怜”,还是众多作家的精神导师。作家之偶像夏目漱石,用孤独与坚定之笔,勾勒悠长余味的人生百态。
·
★本书收录名作《永日小品》——鲁迅挚爱并曾亲自翻译:在东西方的文化拉扯间走钢丝的知识分子,如何试图找到自己的平衡。
·
🐱【内容简介】
“想到世上的人都比自己亲切。自己住厌了的世界,忽而又春风骀荡。”
既精于古典又引领新浪潮,既自省又深爱人世间,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新旧美学拉扯之间的夏目漱石,这一次不再讲故事,而是讲起了自我与他者。从伦敦书斋到禅寺病榻,看遍浮世悲欢,披露人生细节,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展露出一个为人所不知的、更脆弱也更真实、更孤独也更亲切的夏目漱石。
·
本书所收录的《永日小品》为夏目漱石著名随笔集,每一篇都充满了作者独到细致的深刻观察,其风格直接影响了鲁迅的创作。其中《挂轴》《库莱格先生》二篇,是鲁迅最早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也是中国首次翻译的夏目漱石作品。
《往事漫忆》则是夏目漱石身患大病之时,以病痛之身写下的生命纪录。其中既有琐末细事又有痛楚思考,是一份真实而严酷的生命文本。对于夏目漱石来说,疾病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其实与现代人的生命处境也息息相关。
·
🐱【名家推荐】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鲁迅
·
漱石的作品,对我来说,总是渗透着一边在阳光下舒展身体阅读一边听着震耳欲聋的快速列车的回忆。
——村上春树
·
他似乎比我们更多更清晰地感受到对面站着死这件事,一边活着,一边死去,一边病着,一边创作,真是感人。
——顾湘
在少女花影下 豆瓣
作者: [法]普鲁斯特 译者: 周克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叙述者“我”沉浸在记忆的湖水里,追索着那些激荡在斯万夫人周围的涟漪。“我”曾经陷入到对于少女希尔贝特•斯万的爱慕当中不能自拔,相思成疾,虽然也曾收到希尔贝特共餐的邀请,可是她的回避与“我”的假戏真做终于造成了分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这段恋情渐渐淡忘,痛苦的时刻亦如同对斯万夫人的拜访那样,变得越来越少……
普鲁斯特用细腻精致的笔触复现了那段似水年华的每个细节:味道,声音,以及氤氲在这回忆当中的忧伤与惆怅。
译作《在少女花影下》为“周克希译文集”的一种。原书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意识流创作流派四大家之一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或译《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二卷。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豆瓣
The Push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什莉·奥德兰 译者: 李雅欣 中信出版社 2021 - 1
上一代破碎的关系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延续?一个活着但冷漠的孩子,一个温暖却死去的孩子。母职焦虑,信任崩溃,亲情断裂……成为母亲,究竟面临多少困境?
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对女儿避之不及?游乐场的意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在其他人眼中如天使般的孩子,为何只让身为母亲的布莱丝觉得如此邪 恶……一切都在揣测和未知中前行,直到小儿子的死,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击碎了婚姻,击碎了生活,也击碎了她对女儿的所有信任。是产后抑郁带来的歇斯底里,还是恶童的妒恨带来的灾难?这本小说透过布莱丝的眼睛,讲述了一个紧张的、扣人心弦的心理悬疑故事,而布莱丝成为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与她所期待的完全不同。
【编辑推荐】
★ 一个母亲的自白,写出了关于“成为母亲”这件事的一切恐惧,拥有精致悬念的躁动和惊悚小说的迷人节奏。
★紧扣社会议题——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何为母职?母亲生而伟大吗?女性如何满足社会期待并得到信任?
★同时入选《嘉人》《红秀》《时尚》等杂志“2021年最值得期待图书”
★ 书稿上交不到两天即收到版权报价,两周内售出34个国家及地区版权。
★ 经9方投标竞价,影视剧版权被《哈利·波特》制片人抢下。
没有重量的人 豆瓣
Los ingrávido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瓦莱里娅·路易塞利 译者: 轩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
❈ 本书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获奖作品。路易塞利曾获得美国图书奖,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入选“波哥大39”拉美青年作家名单。
❈ “人群中那些面孔涌现;/潮湿、乌黑树枝上的花瓣。”几个原本无关的灵魂,以看似偶然的方式相遇,发现着有关人生和文学的本质。读这本书,就像见证一连串层层叠叠的记忆,它们就像那些骤然出现的面孔,花瓣一般短暂而永恒地展现。
❈ 小说三个时空中展开,三重故事相互交织,最后融为一体。在墨西哥城,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在书写她曾在纽约度过的青春时代。在纽约,一位翻译者拼命想要出版一位无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作品。在费城,患白内障而渐渐失明的希尔韦托•欧文,讲述着他和诗人洛尔加的友谊,以及他眼中那个世界最后的光亮……
❈ 写作,就是要拯救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和生活。这部小说,不仅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也是献给写作者的颂歌:每一个书写者的声音和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来自过去时代的一个或多个作者。众多平凡的生命,在写作和文字中不朽、重生。
------------------------------------------
《没有重量的人》带有一部分自传色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在美国的女作家,她和丈夫、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努力在家庭责任和写作之间保持平衡。小说前半部分写到了她结婚前的生活、婚后和家人的相处过程。女主人公想要出版一位不知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书,为了说服主编相信欧文的地位和意义,她甚至伪造了另一位著名诗人翻译的欧文诗歌译稿。有一天,“我”偶然在欧文住过的楼上见到了一个种着植物的花盆,忽然发现这个花盆和欧文曾在信件中描绘的他看见的花盆一样,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自此,“我”仿佛和半个世纪前的诗人欧文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
---------------------
这是一本多角度叙述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女性,一个花言巧语的骗子还有一个年轻母亲和妻子的故事,让读者沉迷其中。瓦莱里娅•路易塞利是一位早熟的天才,有独创性的作者。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Francisco Goldman)
这部书以诗化的方式思考了爱、必死性、幽灵,以及将我们人类的残骸转化为艺术、被创作所拯救的渴望。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声音是令人惊诧和独一无二的。她的作品急需我们关注。
——劳拉•凡•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
在《没有重量的人》中,路易塞利不仅写出美妙的句子,同时也不断重新审视和打破小说惯例。这让她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版图上一个令人激动而且不可缺少的声音。
——《洛杉矶时报》
她的写作最大的美妙之处在于,见证那些互相矛盾的故事如何崩塌或者相互交融、合并,成为一个出人意料的整体。
——《洛杉矶书评》
充满了密集的心理活动,激光切割般清晰的语言,混合着虚构、参差的故事线和谜题。
——《华尔街日报》
新婚之夜 豆瓣 Goodreads
7.7 (65 个评分) 作者: 辽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编辑推荐】
◆ 每个女人普通的情绪波动,都胜过一场战争!
21岁—37岁,纠结和迷茫奇多。恋爱难题、人际压力、代际冲突、女性贫困、育儿烦恼、精神危机……突然走到转折点,必须自己做决定。你不是独自一人,看似自由,实被规则、秘密和欲望束缚着。
◆ 迟来的讲故事高手辽京, 令中短篇故事也能承载命运感
有卡佛的俭省叙事,麦克尤恩的刁钻视角,索尔·贝娄的以小见大。辽京写城市里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试图透过故事里个人的境遇和选择来表达整个社会的现实。
◆ 用5种都市日常,3个不同人生阶段,抖出人生这条华丽被单里的跳蚤
◆ 关照平凡生活,涉及的话题却十分严肃:
《我要告诉我妈妈》:单亲家庭;代际冲突;躁郁症
《模特》:婚内出轨;情欲炸弹;孤独的根源
《看不见的高墙》:北漂的迷惘;阶级壁垒;童年阴影
《一个人的罗生门》:全职妈妈;儿童安全;中年危机
《新婚之夜》:校园霸凌;婚内强奸;自我意识的觉醒
◆ 当大家都在轰隆隆地向前,辽京关心那些留在原地的人,疑问和自嘲
辽京擅长从生活中揪出故事的线头,发现我们普通日子里的重大时刻。在讲述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时,紧凑地展现女孩和女人们暗涌的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觉醒后的生活则充分留白,任读者想象。
◆豆瓣阅读累计162244次(2019年10月),当代中国女性的困境启示录
-----------------------------------------------
【内容提要】
==生活的偶然和无序里,总有些微不足道却又不容忽视的东西==
《我要告诉我妈妈》:3架钢琴,4个家庭,1个妈妈突然崩溃了
《模特》:他的情人因车祸丧生的那天,他的妻子向他坦白了外遇
《看不见的高墙》:她太习惯独自承受,连找他分担秘密都只讲一半
《一个人的罗生门》:我是全职妈妈,也是小区女童失踪案的唯一目击证人
《新婚之夜》:她放弃了抵抗,否认自己的感受,相信只要从心理上说服自己,她就不必被强奸
用5种都市日常,3个不同人生阶段,抖出人生这条华丽被单里的跳蚤
关于生命中不得不经历的种种驯服,以及那些失败与反抗
-----------------------------------------------
辽京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她能把生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掀开,当你被她的过程吸引住的时候,悄然弥漫在四周的洋葱汁却熏下了你的眼泪。也许生活从来就不是美好的,在平静的表层之下,其实暗流涌动,惊险万状。她出色地写下了人的无奈、挣扎和奔突。
——楚尘(著名出版人)
辽京的小说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尤其对当代城市女性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书写,准确、深入、意味深长。《新婚之夜》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
——杨庆祥(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辽京的小说,尤其关注都市场域中人的境遇,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情感剖面,呈现出丰富真实的纹理,同时也为城市文学注入活力和新的尝试,即真实与虚构如何在幽闭、狭窄的空间里达到奇妙的平衡。
——赵志明(小说家)
从《新婚之夜》可以看到辽京不同的叙述方式。或许没有确定的风格就是一种风格。
——小二(传奇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