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8.6 (6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成员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尘封往事也在个人心中泛起……这些故事勾画了家庭内部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及人们面对命运时候那种一脉相承的脆弱和温柔。书中的七篇故事既体现了人和自然世界粗粝而深情的交融,也含蓄而节制地勾勒了布雷顿角那些复杂、神秘而质朴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又在人生一些微妙的时刻,抵达了艰难而令人喜悦的彼此谅解。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豆瓣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许翡玎 / 曹丹红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 豆瓣 Goodreads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
7.3 (6 个评分) 作者: Shaun Bythell Profile Books 2017 - 9
Shaun Bythell owns The Bookshop, Wigtown - Scotland's largest second-hand bookshop. It contains 100,000 books, spread over a mile of shelving, with twisting corridors and roaring fires, and all set in a beautiful, rural town by the edge of the sea. A book-lover's paradise? Well, almost ... In these wry and hilarious diaries, Shaun provides an inside look at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life in the book trade, from struggles with eccentric customers to wrangles with his own staff, who include the ski-suit-wearing, bin-foraging Nicky. He takes us with him on buying trips to old estates and auction houses, recommends books (both lost classics and new discoveries), introduces us to the thrill of the unexpected find, and evokes the rhythms and charms of small-town life, always with a sharp and sympathetic eye.
诗的见证 豆瓣
The Witness of Poetry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黄灿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来直接,甚至简单。他有能力把诗歌的快乐归还给普通读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书中,他则使你怀疑我们时代知识阶层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显的东西。
──《名利场》
[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以某种平静、卓越的才智说话,这使得他所作(关于诗歌)的辩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部经典。
──《星期六评论》
米沃什这六个讲座的重量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诗的见证》以其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诗学历史哲学、哲学和美学的钥匙。当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对二十世纪困境的最深刻反应之一。他反对各种一般见识,这些见识认为我们文明是没有前景的,而文化的异化则是可无逆转的事实。他的反对,对他的波兰读者来说似乎可能更自然。毕竟,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当代诗歌不止一次地证明它是社会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它发挥见证现实、抵抗压迫和成为希望来源的作用,这作用不是抽象原理,而是很多人具体和亲身的经验。
──《新标准》
诗人十四个 豆瓣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黄晓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十四位古代诗人和一个现代闯入者
一场始于1600年前的诗歌沙龙
·
七堂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的文学课,
以现代心理学解读古代诗人,
诗与心灵自由飞动,
抵达诗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细节,
让古代心灵中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
成为与现代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
《诗人十四个》围绕“春天”意象与“青春”经验,用古诗词阐释友情、孤独、情欲、死亡、别离五种生命事件,渴求与接纳两种生命态度。全书根据这些主题分为七章,每章选择两个诗人,讲解其在这一主题下的文学样貌与诗人个人气质,并在两个诗人的对比中,呈现诗歌的不同解读,展现生命的矛盾性和可能性。
死于威尼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eath in Venice
8.1 (13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 刘德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Consider The Lobster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Abacus 2005
Do lobsters feel pain? Did Franz Kafka have a funny bone? What is John Updike's deal, anyway? And what happens when adult video starlets meet their fans in person? David Foster Wallace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in essays that are also enthralling narrative adventures. Whether covering the three-ring circus of a vicious presidential race, plunging into the wars between dictionary writers, or confronting the World's Largest Lobster Cooker at the annual Maine Lobster Festival, Wallace projects a quality of thought that is uniquely his and a voice as powerful and distinct as any in American letters.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豆瓣
8.2 (69 个评分) 作者: 许子东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内容简介】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中国文学传统 豆瓣
9.4 (11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5
“中国文学传统”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书即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国文学置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视为一种“表达”,概括介绍“表达者”的身份特征,以及承载“表达”功能的各种体式。故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霸王别姬 豆瓣
8.9 (113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台上,一生一旦,英雄美人,一出《霸王别姬》唱红四十年代的北平。 台下,师兄师弟,性情各异。一具风流倜傥,与红妓两情相悦;一个人戏不分,泥足深陷。由此,三人在爱与恨的漩涡中角逐纠缠......风雨人生沾有缕缕血 腥,前尘往事留下几许绮丽和幽怨? 本书已由大陆及港、台三方联合拍成电影,获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犹在镜中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知识出版社 1999 - 6
这是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在美洲、欧洲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名牌大学访学的过程中撰写的一部思想新著。书中既有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也有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重新审视,还有对文化学、电影学、和自我内心的不断追问。其体裁虽采用名人访谈的形式,但她显得更灵活。其话话显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学生的话说,她不但具有一种观照“平民”的文化精神。还拥有一种拯救妇女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她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北大获得成千上万的学生的爱戴。应该说,这也不足为怪。
最危险的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MOST DANGEROUS BOOK: The Battle For James Joyce's Ulysses
作者: 凯文‧伯明翰 译者: 辛彩娜 / 冯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2014年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芝加哥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畅销书
2015年 美国新英格兰笔会非虚构类小说项大奖
2016年 杜鲁门·卡波特文学批评奖
作家、出版商和禁书审查员之间的战争
叙述的魔力让《最危险的书》的读者不断在无声之处听到惊雷、听到霹雳。——薛忆沩
《最危险的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非虚构作品,书中聚集了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足以让一名小说家艳羡不已……文学史不是一幅风景,而是一个战场。——马修·珀尔,《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凯文·伯明翰用他杰出的想象力让乔伊斯和他的世界再度重现,栩栩如生,书中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路易斯·梅南德,普利策奖获得者
这是一本书的故事。一本在连载中就被斥为色情,一度被英、美两国查禁的书,在作者罹患眼疾、生计无着的境况下陆续写出。长达十年,拥有、售卖、宣传它,在大部分英语国家都是非法的。而如今,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它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著。而它从地下到公开,从查禁到合法,从贬斥到赞誉的豹变,不啻为一段作家、出版人、盗版商、律师和法官共同参与的冒险旅程。这就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豪尔斯·博尔赫斯 著 / 凯林-安德·米海列斯库 编 译者: 陈重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博尔赫谈诗论艺》是博尔赫斯应美国哈佛大学之邀在该校6次讲学的演讲集。编者米海列司库说:“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的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包括荷马史诗、维吉尔、《贝奥武甫》、冰岛诗集《天方夜谭》、《可兰经》以及《圣经》、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洗涤剂 慈、海涅、爱伦·坡、史蒂文森、惠特曼、乔伊斯,当然还有他自己。”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许多文章现象、具有真知灼见的文集。
作家们 豆瓣
Writers
5.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里·吉福德 译者: 晓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作家们》一书中,来自美国的讲故事大师巴里•吉福德想象了著名作家生命中脆弱的时刻。吉福德用风趣、怪诞而带着点粗暴意味的文字刻画出这些作家最人性、最真实的样子。这里有醉醺醺的海明威在古巴的家门外安装引燃炸药的绊线,加缪在纽约市的宾馆房间里一边凝视自己的镜像,一边与一位年轻 妓女交谈。吉福德还一并引出了凯鲁亚克、兰波、普鲁斯特、梅尔维尔、波德莱尔、博尔赫斯、乔伊斯和贝克特等。
吉福德的镜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群文学大师。我们看见他们的执着被放大了——最大的莫过于对死亡的共同关注。而作为可演出的剧本,这些故事本身也是温柔细致的移情练习。吉福德问道:将自己献身于艺术意味着什么?对艺术家来说,怎样定义成功与失败?
编辑推荐:
当代美国著名作家巴里•吉福德的戏剧合集《作家们》中文版首次面世。吉福德是数次与大卫•林奇合作的故事大师,是被誉为美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类作家。在这部合集中,作家吉福德以看似荒谬的方式展现了作家们真实的人生切片。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戏剧集,它代表了近距离看作家的全新方式:时空如万花筒般切换,海明威、加缪、普鲁斯特等文坛巨匠变身舞台上的伶人,合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人生大戏。生动诙谐的文字辅以多幅作家漫画,《作家们》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独特风景。
名人推荐:
“巴里•吉福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唤起诸多情感,从垮掉的一代、黑色小说、社会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影视作品,既扰动过去,也召唤未来。”——理查德•普莱斯,《计时员》《奢华生活》与《白人》的作者
“如果你还没读过巴里•吉福德的作品,那么你一定有不少选择。他着实令人倾羡的写作生涯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与散文等多种叙事形式……不论从其影响还是受到的赞誉来看,吉福德都是另类,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美国文学界典型的常驻作家的创作范围。他的叙述如先锋派一样直白,在其笔下烟灰缸也能变为花瓣。”——萨拉•沃姆伯德,《奥斯丁主义者》
正午的分界 豆瓣
作者: [法国] 保尔·克洛岱尔 译者: 余中先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4
本书精选了克洛岱尔四部著名的戏剧,这些剧目至今仍然不断上演,其中《正午的分界》这部戏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是以作者在福州做外交官期间亲身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为背景的,称为经典剧目,近年又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演出过,引起观众很大兴趣,充满了诗意和象征。
《城市》
通篇充满了象征,表明一个毫无宗教信仰的现代城市的悲剧命运。资产阶级的统治精神因无视心灵的生活,最终导致城市的暴动。而充满基督精神的诗人则在信仰中找到了光明。
《交换》
人若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发财欲望,那么,贪婪、野心、傲慢充分暴露后,便不得不走上赎罪之路。
《正午的分界》
作者亲身经历了非法、罪孽的恋情。剧的诗艺力量真实地吟唱了主人公在世俗之爱和对天主的爱之间犹豫不决的痛苦内心。面对死亡,情人梅萨与漪瑟认识到自身的罪孽,并归入天主的怀抱。
《给圣母马利亚报信》
最炽烈的宗教激情,维奥兰的神迹与圣母马利亚无玷而孕一样是神恩。体现罪恶与神恩的对立、肉欲与灵魂的冲突,并宣称傲慢、贪婪和嫉妒必遭失败,而克己、容忍和牺牲则将产生奇迹。
東課樓經變 豆瓣
作者: 費瀅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7 - 1
棄置不用的無 人教室,被灰塵層層掩蓋在角落的雜物,集市裡被廢置的日常家私……逸出人們意識之外的物件與細節,卻不曾被時間遺忘。
曾獲得多項華文文學殊榮的青年作家費瀅,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中國文壇展露頭角,並以〈東課樓經變〉囊取台積電文學賞正賞,標示著一顆文學新星的降臨。
《東課樓經變》除了輯錄同名中篇小說,同時收入〈naga〉、〈朝天宮〉兩個短篇。〈東課樓經變〉敘述一個喜歡在校園中閒晃的中學生小費,漫遊在即將被拆除的民國初期建築群之間,漫無目的遊走其中的同時也讓自己從人群前消隱,和那些被人遺忘的廢墟一起,在自外於時間的世界裡兀自窺視著人間的種種。〈naga〉透過一對病友的互動描繪了被疾病侵襲,身體機能不再完整之後,作為疾病/身體主體的個人如何面對「剩餘」生命的依存與延續。〈朝天宮〉則聚焦在古廟朝天宮周圍的一群失意文人、古玩販子,圍繞著文物古玩各種如過眼雲煙般的流風軼事。
三個題材迥異的故事,內裡卻都暗暗指向生命中被忘卻、遺留下來的殘餘之人或物,帶引人們窺見在時光的意義被消解之後,事物本質安靜而純粹的存在。
山之四季 豆瓣 Goodreads
7.7 (44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村光太郎 译者: 王珏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最为推崇的诗人,首次译介到中文世界。
《山之四季》是松浦弥太郎在《日日100》中严选推荐的好书,真正的百里挑一。
“《山之四季》这本随笔集,记述了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生活,优美的文字像是在对孩子娓娓诉说。”
“我很喜欢第一篇《山之雪》,一次又一次地抄写、朗读。我梦想能在雪夜的山庄住一晚,哪怕一次也好,一边读着高村光太郎的《山之雪》。”——松浦弥太郎《日日100:一百件私人珍爱》
日本近代桂冠诗人高村光太郎山居笔记,15篇文字记录山中隐居生活。
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新知故人的相知相爱。纯真、质朴、清新。
根据日本中央公论社昭和三十一年(1956)版《山之四季》完整译出,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译笔精良。
★ 如果你喜欢岩井俊二和《四月物语》《情书》《小森林》,你应该会喜欢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如果你喜欢松浦弥太郎、无印良品这样的日式生活美学,你应该会喜欢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动人不俗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圣诞礼物,你可以选择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精装小书,内外封特殊工艺,精致可爱,内文纸采用北欧进口瑞典轻型纸,不计成本、飘逸动人;
★ 书后附录“高村光太郎小传”和“高村光太郎年谱”,帮助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的艺术家和诗人。
★ 《山之四季》这本随笔集,记述了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生活,优美的文字像是在对孩子娓娓诉说。——松浦弥太郎
★ 高村光太郎绝不与世俗妥协,一生追求“生”的意义。——奥平英雄(日本美术史学家、著名评论家)
★ 希望年轻人都来触摸光太郎的精神。——柳田知常(日本金城大学校长)
★ 狂野、正和、敏感的世界,高村光太郎的伟大之处在这里凝结,最高程度的杰作。——日本亚马逊网友评论
★ 高村光太郎的力量让我吃惊。——日本亚马逊网友评论
★ 高村光太郎这位诗人和艺术家,一生的最高杰作,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日本《向学新闻》
★ 高村光太郎在零下二十度的山间从事诗作与农耕,回归自然。——日本《朝日新闻》
★ 独特的艺术家人生。——日本《每日新闻》
★ 作为诗人和艺术家,他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人,他也拥有着高远的志向和诚实的品格。——日本《东京新闻》
巴黎伦敦落魄记 豆瓣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8.6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胡仁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2006 - 3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阁楼上的疯女人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8.8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