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Monsters and the Monstrous 豆瓣
作者: Asa Simon Mittman / Peter Dendle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12 - 4
The field of monster studies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this compani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tudy of monsters and the monstrous from historical, regional and thematic perspectives. The collection reflects the truly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of monster studies, bringing in scholars from literature, art history, religious studies, history, classics, and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The companion will offer schola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authoritative review of this emergent field.
2022年5月31日 想读 等了大半个学期图书馆终于完成了编目,读了Foreword果然没让我失望。
艺术
长天长镜头 豆瓣
作者: 张侯权 / 张志杰 2021 - 11
《长天长镜头: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是一本口述史。
人生就是一个“长镜头”,主题各不相同,记录方式多样。远处的拉近看要用“变焦镜”,只对准一个点“标准镜”最好用——这也是这本口述史的两种叙事方式。
作为面向大众的摄影艺术家,张侯权先生的口述,记录了他早年投身革命工作的热情,而后努力自善其身,以一已之长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独特经历;也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记录了“照相机”从鲜为人知到普及再到渐为手机功能替代的完整过程;记录和体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摄影艺术的社会价值;记录了一个摄影艺术家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美之地图 豆瓣 Goodreads
The Atlas of Beauty
8.9 (39 个评分) 作者: [罗马尼亚]米哈埃拉•诺洛茨 译者: 赵俊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浮士德说:“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在 《美之地图》里,时间停了下来。
《美之地图》是罗马尼亚摄影师米哈埃拉•诺洛茨发起的一个摄影项目,诺洛茨于2013—2017年自费前往50多个国家旅行,并为当地女性拍摄肖像,记录这个世界上女性多元的生活状态和丰富多样的美。这些摄影作品发布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这个项目仍在进行中。
《美之地图》收录了诺洛茨500余幅作品,镜头前的她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从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到伦敦街头,从印度的乡镇集市到约旦古城佩特拉。她们有着不同的发色、民族、职业、年龄、信仰,她们的美个个不同。
我想,美意味着做你自己,真实,自然,不做作,内心坦荡可鉴。如今有太多的压力让女性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打扮和行动,在一些环境里,女性被要求谦卑顺从,把身体包裹得越多越好;而在另一些环境里,女性被要求看起来充满性魅力。但最终,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拥有自由——自由地选择如何展现自己,自由地探寻自己的美——而不被外在世界的看法裹挟。
——米哈埃拉•诺洛茨
大卫·霍克尼 豆瓣
David Hockney
作者: [英]马尔科·利文斯通 译者: 周渝 2021
◎ 编辑推荐
◆涵盖霍克尼60余年艺术生涯,多幅早期绘画作品全收录。
◆畅销海外数十年,首部霍克尼传记第四次全新改版,讲述自1981年首版面世后四十年来艺术家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权威作者,大卫·霍克尼的挚友马尔科·利文斯通几十年来专注霍克尼艺术的研究,策划大量霍克尼巡回展览,著有《容貌即是一切:大卫 · 霍克尼的肖像画和他的朋友们》等霍克尼专著。
◆对艺术家60多年来的各种媒介创作进行了全方位覆盖,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造像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拥抱霍克尼的“艺术后期”,感受艺术家用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源自毕生经历的娴熟技巧重新激活的艺术创作。
◎ 内容简介
《大卫·霍克尼》是一本关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艺术的专著,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深入讲述艺术家在主题、方法、风格与技术上的转变,收录了其六十多年来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各种试验。全书包含275幅大卫·霍克尼作品的高清插图。本书作者马尔科·利文斯通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也是大卫·霍克尼的挚友之一。本书初版于1981年面世,是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第一本专著,这是本书的第四次修订版,扩展了霍克尼近二十年来极为多产且不断变化突破的艺术生涯,是对这位“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的一次最为全面的回顾。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豆瓣
作者: Eugene Y. W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 2
The Lotus Sutra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revered Buddhist scripture in East Asia since its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century. The miracles and parables in the "king of sutr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mag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weeping compositions known as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seventh and ninth centuries. Surviving examples in murals painted on cave walls or carved in relief on Buddhist monuments depict celestial journeys, bodily metamorphoses, cycles of rebirth, and the achievement of nirvana. Yet the cosmos revealed in these tableaux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sutra.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explores this visual world.
Challenging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Buddhist art, Eugene Wang treats it as a window to an animated and spirited world. Rather than focus on individual murals as isolated compositions, Wang views the entire body of pictures adorning a cave shrine or a pagoda as a visual mapping of an imaginary topography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 of the Lotus Sutr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he pictures and that a picture, or a series of them, constitutes its own "text." In exploring how religious pictures sublimate cultural aspirations, he shows that they can serve 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gendas and that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an co-exist within the same visual program. These pictures inspired meditative journeys through sophisticated form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ing, mapping, and spatial programming - analytical categories newly identified by Wang.
The book examines murals in cave shrines at Binglingsi and Dunhua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relief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es of Yungang in Shanxi, on stelae from Sichuan, and on the Dragon-and-Tiger pagoda in Shandong, among other sites. By tracing formal impulses in medieval Chinese picture-making, such as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pictorial illusionism, the author piece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visual evidence and textual sources to reconstruct the medieval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world. The book is ultimatel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版画鉴赏方法 豆瓣
作者: 劳伦斯·沙拉蒙 / 玛塔·阿尔法雷斯·冈萨雷斯 译者: 杨韵涵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6 - 6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自15世纪诞生以来,版画由于自身的可复制性,显示出强大的创作潜力。起初,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新兴资产阶级艺术订购商间受到承认和追捧,但很快便广泛传播开来,例如它开始成为科学记录的工具,揭露政治和社会不公的途径,民俗文化的表达方式,直至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广告业。本书通过对一些伟大雕刻艺术家杰作的赏析,详细地讲述并分析了版画的历史演变、创作宗旨及创作的技术技巧和创作工具。
画语录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徐小虎 译者: 王美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遇见宋瓷 豆瓣
作者: 许晟 2020 - 1
一本书看懂“最美人造物”宋瓷,遇见中华美学高光时刻!
为什么宋瓷被认为是中国美学的顶峰,甚至“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当代人能从宋瓷之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本书明确指出宋瓷之美在色彩与质感。由于高档宋瓷的稀有性,要详尽展示宋瓷最好的色与质,用现有的存世完整器是做不到的,因此作者耗费5年时间,精选了80余片顶级宋瓷的碎片,梳理了最高品质的各类型代表,全面而缜密地展示了宋瓷最为精彩的部分。不仅如此,作者还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细节照片,还原对宋瓷的“凝视”。
本书的文字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不同宋瓷类型的特征和来龙去脉,令没接触过宋瓷的读者也能快速领会。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当代的前沿视角梳理了宋瓷的美学脉络,并对每一片碎片进行分析和欣赏,严谨中不失轻松和优雅,在所有爱书之人和宋瓷之间搭起了一座赏心悦目的“沟通”桥梁。
本书以严谨的线索提供了稀有度极高的宋瓷标本,不仅具有美学普及价值,对专业宋瓷研究者而言也是一份独特而难得的文献。
本书是作者许晟以当代人的视角,对顶尖宋瓷做的一份“审美指南”。作为艺术评论家,作者具有独到的理论洞见与审美直觉,从思想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将古代美学与当代经验联系在一起,为当代生活与思考提供了独特的参照。
本书得到了包括仇国士先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韦九谷先生(东方陶瓷学会理事)等专业领域人士的大力推荐。
附推荐文字——
过去曾有不少有关瓷片的专书出版,但未尝以镜头细察微观,视其为可颂之物,而非只是破物残品。先天歪崎或过烧之皿,早判极刑,埋土千年,如今重见天日,首绽残缺之美。片片破窘,宛若抽象小品,各有悦目画意,录载故乡往事,更为我们对古富认知带来新的领悟。此书以崭新视角再现宋瓷美学,冀能吸引新一代好艺之士,共享闲雅。 ——仇国士,苏富比亚洲区主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晟先生拿到了钥匙,并给大家打开了通往桃花源的栅栏。是一本富含真知、全视角剖析、时下迫切需要阅读的书。——韦九谷,东方陶瓷学会理事
好迷人的书。是近几年我的宋朝主题系列阅读中,正正需要的一本。以独树一帜角度,从碎片入手,引领我们由浅入深、精准贴近并一窥宋瓷堂奥;尤其优美细腻别有见地的文字,精采描绘勾勒出,如此久远以前、那已然消逝的朝代曾经一往无前奋力追寻过的至高之美,以及因而成就的艺术盛世的辉煌,无限神往。——叶怡兰,饮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站主
设计异国格调 豆瓣
inventing exoticism:geography,globalism,and europe's early modern world
作者: [美]本杰明·施密特 译者: 吴莉苇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0 - 4
18世纪初,欧洲市场充满了关于异域地理学的各种出版物和商品——国外的历史和民族志、版画、旅行日志、带有涡卷饰的地图、异域风格的食器、雕塑等,展现着欧洲以外世界的无限魅力。这些吸引消费、传播文化的富于异国格调的出版物和商品,并非源于英国或法国扩张性的帝国主义,而是出自荷兰出版商之手。他们以舆图、风物、图像为媒介,呈现、粉饰、打造异域,“印制世界”,带来种种想象,形塑了当时欧洲人的全球视野和观念。这种对地理学的全新认识对当时欧洲国家的全球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开始拓展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开启了描绘“新世界”的计划。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豆瓣
作者: [美]萨拉·桑顿 译者: 何云朝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9
★★★
《纽约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艺术书籍
当代艺术是创新的一个极端符号和象征,若一国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未来。
普利策奖得主安娜琳·斯旺、艺术家格雷森·佩里推荐
★★★
【编辑推荐】
1.非虚构写作,故事引人入胜,全面透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拍卖市场
2.《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最佳艺术类书籍
3.一种置身艺术世界的感受:作者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激烈竞争、奇特、光鲜亮丽,以及其中的神秘运作方式。
4.挑动读者的思考与反应:艺术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种文化对艺术的定义都有不同的主张,书中每一个有声音的人都同意,艺术应该挑起人的思考与反应。
5.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
【内容介绍】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制造”出来的。
萨拉·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艺术拍卖让人有艺术品可以变现的错觉,但别以为价格只会朝一个方向飙涨,在一个神秘、时髦、诱惑、上瘾的世界,艺术品价值全看你愿意付多少钱决定!要在艺术市场卖得高价,作品的“估价”更胜于“评价”:
1. 棕色的画不如蓝色或红色的画;忧郁的画不如让人愉快的画。
2. 男性的裸体画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画。
3. 超过电梯大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没有销路。
4. 绘画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5. 新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艺术品是否在市场中初次亮相,或已转手过好几次,对抢手程度也有影响。
7. 艺术品跟过哪些收藏家,不仅为人津津乐道,无形中也提高了它的价值。
8. 获得透纳奖提名,作品售价会提高三分之一,得奖则会使售价暴增一倍。
【媒体推荐】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笔调轻松愉快却有着探索社会意义的敏锐性。它让我们审视那些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人时,觉得他们既可笑又抱之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同情。……结论:请阅读它吧。
——《时代周刊》(Time)
这是迄今为止,阐释现代艺术繁荣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幅罗伯特阿尔特曼式的全景图,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一书当经得起时间考验。作者桑顿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割喉竞争、它的奇特、它的光鲜亮丽,也知道那个世界里头充满了那一类会在高中不受欢迎的人物。
──莱斯丽·卡米(Leslie Camhi),《时尚》杂志(Vogue)
本书对当代艺术的神秘运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叙述,作者自我节制,未对当代艺术提供自作聪明或过于笼统的答案;她的报导严谨,而字里行间有许多弦外之音,读者可以自己去做连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彩好书──充满细节、有闲话性、又有洞见。读到结尾时,你几乎可以了解为何避险基金操作高手斯蒂夫·科恩(Steve Cohen)会拿出八百万美元来买一个泡在甲醛里的烂鲨鱼。
──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业周刊》(BusinessWeek)
对时刻受到身份地位驱动的艺术世界,桑顿有精辟独到又趣味横溢的民族文化志式的记述。她对艺术世界若干最负盛名机构的剖析,既优雅又讽刺,令人回味无穷。
──《出版人周刊》评论(Publishers Weekly)
桑顿是一位有学术专长与杰出写作计划的史学兼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观察家兼写故事能手,她简洁有力的句子透露了丰富的信息。她从艺术第一线精辟报导,对艺术家、画商、艺评家与收藏家的众生相,有着画质清晰的描述,对创意转变为商品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
──唐娜·希曼(Donna Seaman),《书单》(Booklist)
桑顿就好像我们派出的私家侦探一样,她带着读者空降到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我们了解艺术世界运作核心中的灵魂与各种细节。
──艾伦·延托布(Alan Yentob),BBC创意总监
全程亲临现场、亲眼所见的描述让人读之有味,在桑顿一双巧手之下,艺术世界精致诱人的亚文化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她引人入胜、智慧与鲜活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当代艺术是如何扮演大众娱乐的新角色。
──巴诺书店(Barnes &Noble)
桑顿抓住了贯穿艺术世界殿堂的本质、魅力、复杂与矛盾,让局外人着迷不已。
──克里斯·米绍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
高明而引人入胜,透过圈内人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艺术世界。一本必读的好书。
──安娜琳·斯旺(Annalyn Swan),普利策奖得主
让人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看。我担心这本书揭开了太多的神秘面纱,下一代的艺术家突然之间会面对信息爆炸。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英国艺术家
如果艺术世界总是像一扇大门深锁的谜团,那么本书便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桑顿的书到处都是各种问题的答案。谁会花一千三百万美元购买一件艺术品?谁在负责拍卖工作?艺术批评的重要性何在?艺术家如何去缔造成功?
──《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
中国传统色 豆瓣
作者: 郭浩 / 李健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中国传统色》的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400部,严谨考据384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24节气72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漂是重要的基本色,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和《释名》。这种晴空之色,起于“天缥”,承之“沧浪”,转为“苍筤”,合于“缥碧”,古人以此留存春生之美——东风解冻,新竹破土,缥是山野间鲜冷的呼吸;漫走沧浪亭,春水濯足,缥从《孟子》延伸出触感;上品青花瓷“天青过雨”,精心烧制的浪漫等待,自宋时保存至今,缥成为一期一会的化石。最终,定格于清乾隆时期的“绿色描金松竹梅纹粉蜡笺”,藏于故宫,为今人提供一眼千年的想象。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Experimental Beijing 豆瓣
作者: Sasha Su-Ling Wellan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8 - 3
During the lead-up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e censorious attitude that characterized China's post-1989 official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art gave way to a new market-driven, culture industry valuation of art. Experimental artists who once struggled against state regulation of artistic expression found themselves being courted to adv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n Experimental Beijing Sasha Su-Ling Welland examines the interlocking power dynamics in this transformational moment and rapid ri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to a global phenomenon.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experience as a videographer and curator, Welland analyzes encounters between artists, curators, officials, and urban planners as they negotiated the social role of art and built new cultural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exclusions that emerged, Welland traces the complex gender politics involved and shows that feminist forms of art practice hold the potential to reshape consciousness, produce a nonnorm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imagine other, more just worlds.
维米尔的暗箱:揭示杰作背后的真相 豆瓣
Vermeer's Camera: Uncovering the Truth behind the Masterpieces
作者: (英)菲利普·斯塔德曼 译者: 徐辛未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 5
斯塔德曼严谨地采用暗箱对维米尔工作室进行的重构,证明了维米尔使用暗箱。即暗箱曾被用来投影准确的图像供画家们描绘轮廓, 17 世纪荷兰艺术家维米尔正是采用暗箱装置,完成了一些西方艺术中最有名的画作。
这些发现并没有让维米尔的天赋一文不值,反而展现了他如何同许多艺术家一样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发展自己的风格或选择主题。书中精细的调查和大量同时代的插图完美地展现了欧洲在那个时代巨大的科学和文化创新与进步。
电影海报艺术史 豆瓣
Selling the Movie: The art of the film poster
作者: 伊恩·海顿·史密斯 / Ian Haydn Smith 译者: 杜盈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电影海报艺术史》以110个专题和579幅图片从创意和商业的角度介绍了海报的设计、风格的发展、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商业在电影海报发展中的作用等,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一个多世纪的电影海报发展史。这部结合了电影、艺术和商业的图文书,以经典海报串起电影史的图像记忆,以经典案例为设计师展现海报设计潮流,对电影主题、电影类型、地区电影、艺术潮流等进行专题呈现,并对设计师、导演、演员等具体案例进行专项研究。翻开本书犹如走进赏心悦目的画廊,大开本和全彩印刷呈现出的绝佳视觉效果将为读者开启一段迷人的艺术之旅。
里赫特:谜 (1998) 豆瓣
Richter: The Enigma
9.8 (16 个评分) 导演: Bruno Monsaingeon 演员: Sviatoslav Richter
其它标题: Richter: The Enigma / 纪录片《里赫特:谜》
在德裔苏联大钢琴家里赫特去世前一年,纪录片导演、小提琴家布鲁诺·蒙桑容(他因拍摄古尔德、梅纽因而成为音乐家纪录片领域内的大师)带着摄制组和传主同起居近一年,其成果是这部纪录片以及一本谈话录《里赫特:笔记与对话》见

纪录片拍摄得非常朴实,传主本人对着镜头,用俄语讲述他的一生事件和艺术观念。态度和用语相当直率,据说在书中,保留了更多他的“粗话”。
以假乱真:赝品的真实故事 (2020) 豆瓣 TMDB
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7.5 (35 个评分) 导演: Barry Avrich 演员: Patty Cohen / Domenico De Sole
其它标题: 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 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台)
女子带着一批不为人知的杰作走进一家纽约画廊,由此开始了一个关于艺术圈的贪婪与恣意,以及一场惊天骗局的故事。
被遗忘的人 豆瓣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从1989年至1990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的38家医院接触了14000名精神病人,寻访了上百个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完成了《被遗忘的人》的拍摄,由此开启了吕楠将三部曲作为一部大作品来拍摄的序幕。吕楠在这部作品中真实有力地呈现了被遗忘的一群人的生存状况,并提示我们对他们的遗忘或许意味着我们所向往的完美也将无法成长。
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三部曲作为一件大作品奖摄影通过史诗的形式来确立人的观看方式,是吕楠的重要贡献。三部曲中的每张图像都可以是独立的,但又不可被分割。它们以结晶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其中每一个单独的瞬 间,通过时间的“经验”又同时属于所有的瞬间。三部曲在人生的三重层面上聚焦于人的生命状态。光和影纠结缠绕的微粒,暗合着高度的道德情致,将观者的目光最终引向我们自身被遮蔽的心灵世界。
西泠印社 (2020) 豆瓣
8.0 (5 个评分) 导演: 许继锋
浙江卫视⼤型六集系列纪录⽚《西泠印社》讲述的不单是⼀个艺术社团的116年的传奇⽣涯,其背后是⼀代⽂⼈志⼠的⽂化传承与孤傲坚守,是海拔35⽶的孤⼭所代表的中国君⼦价值观的⾮凡精神⾼度。本系列纪录⽚六集,分别以【君⼦】【⼤师】【师⽗】【⾐冠】【兄弟】和【⼑法】命名,试图以西泠印社这样⼀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中国⽂化的优质样本,对其百年变迁和得失荣辱进⾏深⼊解读,将个⼈命运与国运兴衰、国学传承、传统⽂化、⽂化⾃信进⾏创新性表达。
Seeing Slowly 豆瓣
作者: Michael Findlay Prestel 2017 - 9
When it comes to viewing art, liv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not necessarily a benefit. So argues Michael Findlay in this book that encourages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art. Much of this thinking involves stripping away what we have been taught and instead trusting our own instincts, opinions, and reactions. Including reproductions of works by Mark Rothko, Paul Klee, Joan Miró, Jacob Lawrence, and othe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masters, this book takes readers on a journey through modern art. Chapters such as “What Is a Work of Art?”, “Can We Look and See at the Same Time?”, and “Real Connoisseurs Are Not Snobs,” not only give readers the confidence to form their own opinions, but also encourages them to make connections that spark curiosity, intellect, and imagi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grasp,” writes Findlay, “is that the essence of a great work of art is inert until it is seen. Our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of art liberates its essence.”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even the most intimidated art viewer will enter a museum or gallery feeling more confident and leave it feeling enriched and inspired.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