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法国芭蕾舞学校日記 (2013) 豆瓣
Graines d’Étoiles
导演: Françoise Marie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校,全球古典芭蕾的摇篮,迎接创校300周年,成为西方世界最古老的传奇芭蕾舞校!
2011年9月,130个8至18岁的幸运儿开始接受严格训练,除了芭蕾舞的专业课程外,还有历史、音乐、文学等通识课程,于学习过程中更会评量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包括长相、舞技与学习热忱等,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一员,并努力朝向首席舞者的顶尖之路前进!
本片将完整记录这些芭蕾小舞者一年的学校生活,全片共分为六集,从开学、登场表演到最后考验,完整记录这些芭蕾新星的艰辛成名路。
La plus célèbre école de danse du monde. Les plus grandes étoiles y sont formées. Sur une année, qu'est-ce qui bouge, vit, se transforme et émerge, parmi les futurs élus, encore adolescents ? Cette série traversera un cycle de scolarité, entre vie quotidienne et spectacle, pour nous plonger dans la ruche d'un apprentissage très spécial, avec le Palais Garnier de Paris comme terre promise.
Intégrale en 6 parties :
1. La rentrée
2. Au travail !
3. Les progrès
4. Un monde à part
5. En scène
6. Le temps des épreuves
一个画商的回忆 豆瓣
作者: (法)瓦拉德 译者: 陈训明 肖先治等 2000 - 6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的巨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这些巨人不是温文尔雅、驯服恭顺,而是狂躁激烈、立异标新。在世界艺术领域,尤其如此。本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这是一个画商以他非艺术但更社会化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讲述这一个时代中艺术家们的故事。
在书中,您在这里可以看到巨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严格:把绘画视作自己“命中注定劫难”的塞尚如何毫不心痛地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罗丹如何不顾崇拜者们的哀求把其雕塑砍得粉碎,而德加毁掉自己长期心血结晶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切从头开始的欢乐;您在这里会惊奇地发现,不仅世俗之辈对天才们有眼无珠,连大师们之间也未必真正相互理解:马奈始终认为雷诺阿画画是选错了职业,而其成名纯属偶然;左拉一直遗憾塞尚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否则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至于他们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作者也似乎无心地作了巧妙烘托:同眷恋家庭、喜爱鲜花的雷诺阿形成鲜明对比,德加憎恨家庭,更憎恨鲜花――在这位大师的眼里,鲜花与美人的界限绝不容混淆;塞尚崇拜波德莱尔,不容许别人对他这个偶像说半个不字,雷诺阿则公然宣称这位诗人和福楼拜都是他最憎恨的对象……
色彩的秘密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ret Lives of Color
7.9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西亚·圣克莱尔 译者: 李迎春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什么颜色令画家为其举行盛大的葬礼?
什么颜色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色?
什么颜色是导致凡·高的《向日葵》逐渐枯萎、褪色的罪魁祸首?
《色彩的秘密生活》揭秘色彩背后的奇闻逸事:从人类文明、科学艺术到坊间八卦,讲述75段引人入胜的色彩简史!
※一部色彩改变世界的历史:石灰白预防鼠疫,卡其色改变了战争,粉色降低罪犯的攻击性……
※一部如彩虹般绚烂的色彩宝典: 10大色系,75种颜色,从寻常的金黄到鲜为人知的天芥紫,将每种颜色的历史娓娓道来!
※一部趣味性与权威性兼具的颜色简史:30余页、600余条注释与参考书目,支撑趣味历史的是背后的严谨考据。
※一部备受推荐的榜单书:被评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英国BBC 诚意推荐好书,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的榜单书。
◎内容简介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
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媒体推荐
文字优美……满是引人入胜的色彩轶事和历史考据。这本优雅的色彩宝典包含了你对色彩的疑问的全部答案。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好书评语
不仅仅是色彩的历史,也是有关科学与艺术的故事。卡西亚· 圣克莱尔这本富有趣味的书真正地将二者变得生动、轻松。
——《 华尔街日报》
圣克莱尔这一系列有关色彩文化与社会的秘史,兼具科学性、幽默感和艺术史考据性。
——《 出版人周刊》
一席色彩的自助盛宴。
——《Nature》杂志
敦煌 (2010) 豆瓣
8.4 (34 个评分) 导演: 周兵 / 李果 演员: 孙悦斌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于非闇 / 刘乐园 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11
中国画颜色、颜料技法的里程碑巨著
非物质文化技法的盛世重光
◎ 编辑推荐
现代工笔画大师于非闇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结合绘画实践,将其毕生所学与独门秘技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这本小册子篇幅不大,却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巨著。书中记载的相当多的颜料制备 方法,在现今化工颜料的冲击下已经濒于失传。
◎ 内容简介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详细介绍了中国画颜色的品种、性质及发展状况,中国墨的特色,古代与现代画家研漂颜料、使用颜色的方法等。此次修订工作由刘乐园(Lewis Eden)主持。修订者对于原书中所征引的传世文献,全部依据明清两朝的刻本、钞本,进行了校勘和重新标点;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缀辑、订补和解释,并与近世考古新发现互相印证、彼此阐发。在进行整理工作的同时,出版团队组织专人,按照于非闇原稿中所说的颜料制备方法,对诸多中国传统矿物质、植物质颜料进行了制备攻关实验,许多攻克的颜料技法难点(比如纯金金泥的制备和使用,西洋红颜料的特性,石绿颜料的制法,花青颜料的用法等),都毫无保留地吸收进书稿中,使这本重要著作以精勘、精修、精校、精印出品的方式重现人间。
这是艺术吗? 豆瓣
Seven Keys to Modern Art
作者: [英] 西蒙·莫利 / Simon Morley 译者: 赵晖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10
人人都可以读懂的现代艺术指南
七个关键视角,与现代艺术作品轻松对话
🧾编辑推荐
📓摒除流派、运动等繁琐分类,与19件经典的现代艺术作品对话
本书通过与一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对话,试图通向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或抵达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这里不仅有亨利·马蒂斯的《红色工作室》 、巴勃罗·毕加索的《老玛克红酒瓶、玻璃杯、吉他和报纸》、勒内·马格利特的《空面具》,还有弗里达·卡罗的《剪头发的自画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等。本书并非向我们展示如何去看作品,而是帮我们用这些作品去“看”。
📓作者有多年美术馆的现场讲解经验
西蒙· 莫利曾在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比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和泰特现代美术馆)做自由讲师和导览员,并担任相关课程或研讨会的负责人。作者深知读者欣赏现代艺术的困惑所在,因此,本书写作尝试以读者的切身体验进入作品本身,从多维度审视、拷问和逼近艺术本身:杜尚的《泉》何以能被称为艺术品?那些简约到几乎没有形式的作品究竟该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作品还具有恒久性吗?
📓七个关键单刀直入,轻松打开现代艺术之门
“七个关键”的问题书写模式,以一种多维的、分析的、去中心化的言说方式谈论现当代艺术。这种书写者对作品的敞开,化解了现代艺术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冷氛围,同时也挣脱了传统或客体化的艺术欣赏方式的束缚。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每个关键词都有自主权,同时也与其他关键词合作。本书教给我们一种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真正去“体验”和“观看”艺术的有效方法。
📓精致小开本,方便携带的现代艺术指导书
32开的精装小读本,简约雅致的内文排版,精选高白胶纸张,方便携带,营造舒心阅读体验。带上本书去逛现代艺术展吧,它教您举一反三,就现代艺术之美提出更多有趣的问题来。
🧾内容简介
现当代艺术往往因其自我表现力、独创性和抽象的表达而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七个维度透视现当代艺术中知名度很高却不容易被理解的19 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解释现当代艺术中看似奇异且常常令人费解的感性层面的工具。解读现当代艺术的七个关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且普遍有效的艺术解释和欣赏的方法。
🧾名人推荐
艺术家和艺术学教授莫利带领我们走进通常难以理解的现当代艺术世界。学生、艺术爱好者和博物馆参观者都会喜欢这份严谨的指南及其精妙的观察。
——在线书单
莫利总结的一些观看和理解的方法能帮助外行和专业读者深入地了解艺术和观念。
——白教堂画廊经理 艾沃娜·布拉兹威克
《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是一本有创意的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重建了艺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语境,邀请读者共同解开一些世界上有趣又有争议的艺术之谜。作品提出的七个关键问题,也可以说是解答现当代艺术难题的七把钥匙, 为读物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方法,艺术爱好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史学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亦杨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 豆瓣
作者: 陈葆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制史上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在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业绩和影响。有关他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主要的关切又是什么?《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藉由相关图像和史料,从人性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待所藏艺术品的态度。作者细腻而深入地解读乾隆皇帝在处理以上种种问题时,心中可能经历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及他的抉择和表现,据此勾勒出这位历史名君个人的内心生活与价值取向。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 豆瓣
作者: [英]皮库克 译者: 刘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 5
《西方服装通史经典图鉴(简体中文珍藏版)》展现了从公元前2000年至20世纪西方服装发展的历程,以绘图的方式,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帝王、贵族、普通市民、士兵以及仆人等社会各个阶层的装束,并配备了精确的文字描述,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是一本非常难得的服饰经典图史。
服装史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乃至设计师的重要性,要大于一般专业史对于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因为服装的基本元素存世已久,服装款式和色彩的流行周而复始,服装之新常于旧,而设计之创意实孕育于历史之回顾。
西方服装史其实就是世界主流服装史。中国的学生需要同时学习本国的服装史和世界服装史。学习本国服装史之重点在于古代服装和传统民族服装,学习世界服装史则需要从古代一直关注到当代。
服装史是物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固然重要,图像和实物却更加生动、真实和直接。文字描述有力不能及之处,而图像常能收一目了然之效。所以,服装史常以图史之形式问世。
Ancient Angkor 豆瓣
作者: Michael Freeman / Claude Jacques Weatherhill 1999
The Khmer civilization centred on Angkor wa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to flourish in Southeast Asia. Between the 8th and the 13th centuries, a succession of Hindu and Buddhist kings created magnificent temples in stone. Their elaborate carvings and intricate architecture amazed the first Europeans who visit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 to fascinate today, when after many years of political turmoil, Angkor is once again accessible. The renowned French scholar Claude Jacques has studied Angkor and its history for the past 30 years, while Michael Freeman has made many photographic trips there during a 15-year period; Ancient Angkor embodies the fruits of their collaboration and includes the results of new research and discoveries made during recent excavations. Detailed plans and descriptions unravel the complex reliefs of Angkor Wat and the Bayon, while small but interesting temples not covered in other books are also described. Grouping the temples into easy-to-visit itineraries, and with useful hotel and travel information, Ancient Angkor will serve both as a history of the temples in its own right and an invaluable companion guide.
情熱東京 豆瓣 Eggplant.place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作者: 伊恩・布魯瑪 译者: 白舜羽 / 鄭明宜 紅桌文化 2019 - 6
水氣氤氳的混浴澡堂、暗地騷動的昏暈戲院、
宛如都會遊牧民族的巡迴劇團……
最浪漫的日本,或許就在七〇年代
外人與日本人的界線、徒弟與師父的分際、年長者與年少者的位階,高貴優雅與低俗粗暴……布魯瑪在日本的生活完全體會了日本社會中種種二元張力的箇中滋味。或許再無一人如同他一樣,在短短六年間,濃縮密集地逡巡於日本的地下陰流。在混浴澡堂中被日本年長男女活像見識馬戲團一般地窺探身軀;地下小劇場表演中,開放隨機男子觀眾上台享受廉價性愛,上演活春宮秀;隨側刺青大師身旁,看形形色色人等前來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被日本社會排拒的刺青,對他們而言卻是我族驕傲的勳章。
他不滿足於在怪奇世界邊緣旁觀,而是投身闖入日本前衛文化的核心地帶,在電影、攝影、劇團社群之間穿梭,他被舞踏創始大師土方巽戲稱為一台電視機,揶揄其只知模仿而毫無個人創造力;在知名攝影師立木義浩之下擔任第二助理,勉強學習日本人尤為專精的察言觀色,卻被第一助理痛罵笨拙駑鈍;在陰暗黏臭的電影院裡,情色電影螢幕之下,觀眾席傳出不間斷的喘息聲;被電影巨匠黑澤明折騰了整個下午,卻還是沒能得到一個即使只是一瞥而過的小角色。
伊恩與唐十郎的「狀況劇場」團隊一同在河岸邊搭起劇場帳篷,像個家庭與手足般相濡以沫、搭乘小巴士在日本巡迴,親眼見識了這群前衛藝術分子狂亂不羈的生活方式:一言不合便是酒瓶橫飛,劇團頭子朝自己妻子砸去菸灰缸,對來訪客人拳打相向更是家常便飯……舞台上的衝突與激烈延伸至舞台之外,表演與生活之間對他們而言並沒有明確界線,他們是貨真價實的世界邊緣棲息者。布魯瑪全然開放,全心全靈體會,對自己的外人身分時而享受、時而沮喪……來自西方的年輕人以為自己已經是團體內的一分子,最終卻帶著外人永遠是外人的遺憾而離開……
《零年》作者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少年時期亟欲逃離家鄉海牙,遠離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氛圍,在那個西方青年一批一批前往印度尋求性靈昇華的嬉皮年代,一場於阿姆斯特丹密克里劇院的寺山修司劇團天井棧敷演出,在他心中早早便埋下了日後前往日本的種子。求學階段他行經加州、再輾轉來到了東方的日本,恰好遇上了一群苦惱於國家日趨西化的日本人前衛分子,他們掙扎脫下模仿西化的外衣,藉此擺脫由此而來的自卑。布魯瑪和這些日本人,對自己身處環境與國家的「優雅」背景,深感不耐。他們是導演、劇團人、攝影師、刺青師等藝術家,將脫亞入歐下日本被隱藏的陰暗、怪奇、泥臭、戲鬧精神底蘊,翻箱倒櫃粉墨登場,精心安排甚或誇張地呈上檯面。戲劇即行動藝術、藝術就是要造成衝擊與不快,在戰後邁向經濟發展高峰期的日本,這些前衛分子猶如牛蠅,刺激騷動日本這頭安然成長中的巨牛。
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情色、怪誕、荒謬」(エロ、グロ、ナンセンス)在東京的殘留,幻化為布魯瑪這樣的西方人的「底層懷舊」(nostalgie de la boue)。這是關於生性受到怪奇事物吸引的西方青年──布魯瑪,對日本投射出期待、隻身一人來到遠東追求生猛與真實的藝術場景、而一流的日本藝術家們如何看待與回應這位西方後輩的故事。在這些藝術家身上,浮現出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遺產痕跡,將離奇與細膩交揉於作品中。
在日外國人如何定義自身?親也不是、疏離也不是,日本可能的確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蝴蝶夫人」──只是更為陰晴不定、難以捉摸。可能唯有如書中唐諾德.里奇對布魯瑪所言,「你得是個浪漫派」,這意味著你必須習慣疏離,盡量不要抱持著成為日本人的希望,享受特權和禮貌性的對待,但從中伺機而動發展出親密關係。
這不只是作者的親身經驗談與怪奇錄,更是述說一段與今日我們欣賞與熟悉的日本、那親切有趣又明亮的日本,頗為生疏、充滿危險感,甚而令人不安的另一面──但就是這樣的七〇年代,扮演了承先啟後、餵養孕育了其後世界所熟知的日式文化輸出。
浪漫的前提是保持距離,然而情熱會要求你奮不顧身浸淫其中──這是布魯瑪與日本以及東京的相處之道,也是他想要告訴我們的東京情熱。
本書特色
◤日本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不同於1960年代激蕩不安,也不若1980以後的日盛繁榮,夾雜於兩個色彩性格鮮明的十年,1970年代的日本可能是東西交匯最激盪、也最有魅力的時刻。
◤東京都會中如夢似幻的霓虹燈、在廢棄場館與破敗寺廟搭起的劇團帳篷、小眾的獨立電影院、脫衣性愛劇場,以及夜晚祭典中各種新奇怪異的表演……漫遊者布魯瑪投身日本現代文化中最具原生性與野性的一面。
◤黑澤明、土方巽、磨赤兒、唐十郎……作者實際與日本藝術大師交流合作的過程,一窺日本前衛藝術殿堂之樣貌。
◤西方人所認識的日本,猶如七〇年代關於前衛群體的、都會論版本的《陰翳禮讚》,述說東京的「暗之美感」。
宗白华讲美学 豆瓣
作者: 宗白华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美学著述全收录
从诗歌到建筑,让美学与人生诗意交融
数百幅高清插图,精装珍藏本
👩编辑推荐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他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后又留学德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直抵达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并建构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与朱光潜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
☆美学与人生的诗意交融
美学类的著作大多充满概念和逻辑,而宗白华则用诗人的灵动笔触,描述了美的本质与境界。他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极致,并把艺术与人生结合起来,让美不仅是一种研究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宗白华经典美学著述全收录
本书为宗白华美学著述收录最全的版本,是了解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上佳选择。
☆数百幅精美插图,饱览珍藏
书中呈现数百幅来自故宫和名家珍藏的精美图片,不仅能够读到宗白华先生的经典美学著作,还可饱览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与文物珍藏。图文印证,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宗白华是“融贯东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其美学著述牢牢地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精魂。本书汇集了宗先生所写美学论著精品中的精品。在这些文章中,他构筑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的基本性质探讨与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意蕴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同时,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个体美的生活完美统一,能够切实提升读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本书新增数百幅与主题相关的珍贵文物图片,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
🌟名人推荐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冯友兰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刘小枫
理论·历史·批评 豆瓣
作者: 王骏阳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2017 - 11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理论、历史、批评。从相关西方建筑史,如主线历史、柯布西耶、皮拉内西等议题;到相关当代建筑及建筑师,如库哈斯、斯蒂文·霍尔、赫尔佐格等的思想和建筑作品;到相关当代中国的建筑事件的评论——尽显建筑学的理论关键词、理论脉络、理论视角,立场。
作者从“理论何为?”开始,反思了当代的建筑理论教学;《勒·柯布西耶Vers une architecture 译名考》,以原书的内容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各版本书名翻译的利弊,并提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以“意义的探究”为关键词,评述了克里斯蒂安·诺伯格- 舒尔茨的建筑理论;另有《实践拒绝计划》导读。
《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之后的思考》,作为威廉·柯蒂斯的《20 世纪世界建筑史》一书的书评,讨论了倡导“多元”和“地域”的历史观,同时也提出谨防相对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有英文原文。
作者以“空间”“建造”“表皮”为关键词,介绍到赫佐格与德默隆早期的建筑艺术;对斯蒂文·霍尔的深圳万科中心进行了评议;对坂本一成的访谈,介绍到坂本一成的建筑理念;介绍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和作品;另有关于大舍建筑的几点见解。
关于建筑事件的批评,有中国建筑传媒奖之我见,《历史语境下关于南京博物院大殿设计的再思》点评,《建筑七人对谈集》序言等。
纸神 豆瓣
8.1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平一枝 / [日] 小林纪雄 译者: 杨玲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抱着“纸这一介质是否会消失会被替代”的疑问,深入与“纸”相关的各行各业,采访各类设计师、收藏家、民艺家,满含深情写下的与纸有关的人生百味。全书由日本百年品牌竹尾的六种特种纸打造,既是内容精良的图书,又是视觉与触感兼美的艺术品。
近三十位日本重量级艺术家×六种竹尾特种纸打造全书!
有多少种纸,就有多少种与纸相关的情感与信念,
就有多少爱纸之人在这个乏味时代的有趣生活。
★殿堂级设计师、资生堂设计总监仲条正义;开启日本一整个装帧时代的平野甲贺;享誉国际的日式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种树抄纸的和纸艺术家 森田千晶……近三十位艺术家、设计师讲述的人与纸的深情故事。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一封情书。
★日本百年品牌竹尾,六种特种纸打造全书。不同观感,不同手感;从里到外都奢侈,中文版限量发售。
★每一种纸,都是一种真真切切生活过的痕迹。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
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独创字体;仲条正义引领的资生堂设计革新……
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Curationism: How Curating Took Over the Art World and Everything Else 豆瓣
作者: David Balzer Pluto Press 2015 - 4
*Winner of the ICA Book of the Year, 2015* Now that we 'curate' even lunch, what happens to the role of the connoisseur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Curate' has become a buzzword, applied to everything from music festivals to artisanal cheese. Inside the art world, the curator reigns supreme, acting as the face of high-profile group shows in a way that can eclipse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artists. At the same time, curatorial-studies programs continue to grow, and businesses are adopting curation as a means of adding value to content. Everyone, it seems, is now a curator. But what is a curator, exactly? And what does the explosive popularity of curating say about our culture's relationship with taste, labour and the avant-garde? In this vibrant book, David Balzer travels through art history to explore the cult of curation, where it began, how it came to dominate museums and galleries, and how it emerged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as a dominant mode of thinking and being. Recalling such landmark works of cultural criticism as Tom Wolfe's The Painted Word and John Berger's Ways of Seeing, Balzer asks whether curationism has finally reached its own limits, where its widespread success has paradoxically led to its own demise.
局部 第一季 (2015) 豆瓣
9.5 (220 个评分) 导演: 谢梦茜 演员: 陈丹青
土豆和理想国共同打造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陈丹青的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
尔雅:包豪斯的革命 (2020) 豆瓣
8.4 (28 个评分) 导演: 谷云汉 演员: 梁文道 / 陈丹青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现代都市会长成如今的样子?事实是,不管你知不知道包豪斯、喜不喜欢它的设计风格,我们都已经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由包豪斯所缔造的世界里面。
而这一切的源头,当然是创建于101年前这间叫做包豪斯的古怪的学校。要追溯这个学校的故事、了解它怎么样创造了我们现代世界,我们就必须回到另一个非常古典的德国城市,魏玛。
梁文道及拍摄团队探访魏玛街头、包豪斯博物馆、包豪斯大学和格罗皮乌斯校长办公室,从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抽丝剥茧,回溯理性美学的主张。
《包豪斯的革命》在看理想和@腾讯视频 @腾讯艺术 @极光TV 同步上线,由主讲人梁文道、陈丹青与COLMO 一起探索生活进化论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 (1988) 豆瓣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8.7 (30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哈斯 演员: 大卫·霍克尼
其它标题: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康熙南巡图》,这幅著名的中国卷轴画描绘了康熙皇帝在1689年第二次访问他的南方帝国。这幅画是由王翚(1632-1717)和他的助手们创作的。霍克尼将这幅画卷更流畅的空间描绘与后来由徐阳和他的助手——乾隆皇帝南巡(1764-1770)——绘制的画卷《乾隆南巡图》进行了对比。
Leonardo da Vinci 豆瓣 Goodreads
Leonardo Da Vinci
8.4 (8 个评分) 作者: Walter Isaacson Simon & Schuster 2017 - 10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 powerful story of an exhilarating mind and life...a study in creativity: how to define it, how to achieve it.” —The New Yorker
“Vigorous, insightful.” —The Washington Post
“A masterpiec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Luminous.” —The Daily Beast
He was history’s most creative genius. What secrets can he teach us?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bestsellers Steve Jobs, Einstein, and Benjamin Franklin brings Leonardo da Vinci to life in this exciting new biography.
Based on thousands of pages from Leonardo’s astonishing notebooks and new discoveries about his life and work, Walter Isaacson weaves a narrative that connects his art to his science. He shows how Leonardo’s genius was based on skills we can improve in ourselves, such as passionate curiosity,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an imagination so playful that it flirted with fantasy.
He produced the two most famous paintings in history, The Last Supper and the Mona Lisa. But in his own mind, he was just as much a m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a passion that sometimes became obsessive, he pursued innovative studies of anatomy, fossils, birds, the heart, flying machines, botany, geology, and weaponry. His ability to stand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ces, made iconic by his drawing of Vitruvian Man, made him history’s most creative genius.
His creativity, like that of other great innovators, came from having wide-ranging passions. He peeled flesh off the faces of cadavers, drew the muscles that move the lips, and then painted history’s most memorable smile. He explored the math of optics, showed how light rays strike the cornea, and produced illusions of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The Last Supper. Isaacson also describes how Leonardo’s lifelong enthusiasm for staging theatrical productions informed his paintings and inventions.
Leonardo’s delight at combining diverse passions remains the ultimate recipe for creativity. So, too, does his ease at being a bit of a misfit: illegitimate, gay, vegetarian, left-handed, easily distracted, and at times heretical. His life should remind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stilling, both in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not just received knowledge but a willingness to question it—to be imaginative and, like talented misfits and rebels in any era, to think different.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中国青铜时代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3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