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豆瓣
Looking at Pictures
8.5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伍德福德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明晰流畅,清新可读,涉及绘画观赏的方方面面,既能增进观赏绘画之乐,又能激发思想灵光。苏珊·伍德福德博士从熟悉的概念开始,进而探察幽微,发常人之所未见。譬如,她既道出绘画如何可以作为平面图案来观赏,又点明深度幻觉如何有助于引发情感效果;既指出普通物品如何可能包藏隐含之义,又阐明传统知识如何能提升我们对革命性作品之理解。
2014年8月21日 已读
讲得有些粗略,体系的感觉比较弱。不过把古典、巴洛克的绘画和毕加索的放在一块儿讲倒是不错的尝试。
艺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9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视觉与文本 豆瓣
作者: [美] 史蒂芬·梅尔维尔、比尔·里汀斯 译者: 郁火星 2009 - 2
《视觉与文本》收录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探讨了视觉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当代文学理论对艺术史的影响是越来越明显,但是就视觉和文本交融所产生的根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广大学者很少能达成共识。
《视觉与文本》为“西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精品译丛”中的一本。全书收录了艺术史的基本观念;后历史美学——来自德国的阐释;菲洛斯特拉图斯与意象博物馆;疯狂的盔甲;视觉的可视性:沃克斯豪花园与观者的定位;摄影虚幻主义:论摄像机对推翻视觉中心论的贡献等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探讨了视觉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2014年8月3日 已读
翻译实在太差。暂时没找到原文,找到了再读。可惜啊可惜。
艺术
美术史十议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2014年8月2日 已读
感觉首末四篇相对中间六篇更精彩一些。有几处有意思的讨论,一是实物到图像的形式转化和随之而来的对“有意义的细节”的关注。二是实物和原物的差别,比如实物在墓葬中的状态、位置所蕴含的额外信息。三是美术史的陈述与对特定美术品“经典化”的相辅相成。四是对艺术形式发展的“生物模式”叙事,以及复古对当代性的建构。
艺术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豆瓣
作者: Nelson, Robert S. (EDT)/ Shiff, Richard (ED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4
"Art" has always been contested terrain, whether the object in question is a medieval tapestry or Duchamp's "Fountain." But questions about the categories of "art" and "art history" acquired increased urgency during the 1970s, when new developments in critical theory and other intellectual projects dramatically transformed the discipline. The first edition of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both mapped and contributed to those transformations, offering a spirited reassessment of the field's methods and terminology.
Art history as a field has kept pace with debates over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making a second edition of this book not just timely, but crucial. Like its predecessor, this new edition consists of essays that cover a wide variety of "loaded" terms in the history of art, from "sign" to "meaning," "ritual" to "commodity." Each essay explains and comments on a single term, discussing the issues the term raises and putting the term into practice as an interpretive framework for a specific work of art. For example, Richard Shiff discusses "Originality" in Vija Celmins's "To Fix the Image in Memory," a work made of eleven pairs of stones, each consisting of one "original" stone and one painted bronze replica.
In addition to the twenty-two original essays, this edition includes nine new ones--"performance," "style," "memory/monument," "body," "beauty," "ugliness," "identity," "visual culture/visual studies," and "social history of art"--as well as new introductory material. All help expand the book's scope while retaining its central goal of stimulating discussion of theoretical issues in art history and making that discussion accessible to both beginning students and senior scholars.
Contributors: Mark Antliff, Nina Athanassoglou-Kallmyer, Stephen Bann, Homi K. Bhabha, Suzanne Preston Blier, Michael Camille, David Carrier, Craig Clunas, Whitney Davis, Jas Elsner, Ivan Gaskell, Ann Gibson, Charles Harrison, James D. Herbert, Amelia Jones, Wolfgang Kemp, Joseph Leo Koerner, Patricia Leighten, Paul Mattick Jr., Richard Meyer, W. J. T. Mitchell, Robert S. Nelson, Margaret Olin, William Pietz, Alex Potts, Donald Preziosi, Lisbet Rausing, Richard Shiff, Terry Smith, Kristine Stiles, David Summers, Paul Wood, James E. Young
MoMA亮点 豆瓣
MoMA Highlights : 350 Works fro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
作者: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校注 钱志坚 审 译者: 王滢 / 钱志坚 审校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6
这本重新修订并重新设计的《MoMA亮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精选作品350件》,呈现的是从本博物馆无与伦比的现代、当代艺术收藏品中重新精选的作品。每件作品均配有精美的图片和信息丰富的文字,其中有115件作品是首次出现在《亮点》中。很多近年的收藏反映了本博物馆对于我们时代艺术的一贯专注。
The Golden Age Of 水墨 豆瓣
The Golden Age Of 水墨
作者: 德珈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 6
水墨,是传统人文对美独有的体验。
或许今天很多人知道梵高,知道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少人知道倪瓒,知道范宽的《溪山行旅》。
曾有对水墨画感兴趣的朋友要我推荐相关讲解的书,我也为难。私以为水墨画是在轻风拂柳、湖舟烟雨里,在古诗词、或是一个诗意的心情里。而不在“谢赫六法”、“南北宗论”、“马牙刮铁”、“解索牛毛”、图章考据的专业研究里。实实在在的对着一幅画,比看学术论文要获得更多。美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美并不等于知识,更不是一个被学术蒙得乏味无趣的模样,它是生命感动过的领悟,一种智慧的表达。
今年有幸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尹然老师的邀请,选了部分宋元时期的作品,开一扇简白易读的门,若能给更多人静下来读画的心,发现美的眼,趣味的想象,最好。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7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清晰梳理艺术发展脉络,一书囊括全球艺术精华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涵盖世界各地艺术与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对艺术的剖析从平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的立体认识。
脉络清晰 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视野开阔 作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明的世界艺术史体系,书中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传统。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近300幅,精选了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认识艺术》分册中的大部分作品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附在本分册中。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从史前到二十世纪末,地域上涵盖世界各个文明,形式上涉及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叙述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
云的理论 豆瓣
La théorie des nuages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斯泰凡·奥德吉 译者: 刘欣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云井彰是一位日裔时装设计师,他收集了许多云彩研究方面的书籍,并雇佣了维尔日妮·拉图尔为其打理图书馆,将这些书分门别类。他还向这个年轻的女人讲述了一些云彩探索者的故事。比如卢克·霍华德如何给云彩命名,再比如理查德·阿贝克隆比为了观察各地云彩是否完全一样而云游世界…… 这些故事,也如同变幻的云彩一般令人称奇。
维尔日妮·拉图尔开始明白了,这是关于云彩的问题。19世纪初的欧洲曾有这样一群不具名且缄默的人——他们分散在欧洲各处,抬眼仰望着天空,用心且崇敬地观察着云彩;他们热爱云彩,带着一种心无旁骛的虔诚……
三色艺术史 (2012) 豆瓣
A History of Art in Three Colours
9.2 (31 个评分) 导演: Matt Hill 演员: 詹姆斯·福克斯
Dr James Fox explores how, in the hands of artists, the colours gold, blue and white have stirred our emotions, changed the way we behave and even alter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英国艺术史话 (2007) 豆瓣
The Battle for British Art
导演: Kim Thomas 演员: 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森
其它标题: The Battle for British Art
At the dawn of the 18th century, most British artists were seen as incompetent, destitute and disreputabl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y'd achieved wealth, status and glory. These artists battled aristocratic disdain, public indifference and centuries of tradition. They also fought each other in a no-holds-barred race to the top.
In this documentary, Andrew Graham-Dixon exposes the scandal, greed and rivalry lurking behind the canvases of Hogarth, Reynolds, Gainsborough and Stubbs. He also tells the story of the arena in which this battle was fought: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西洋艺术史 (2006) 豆瓣
Landmarks of Western Art
第一集:后中古时期 The Late Medieval World
中古世纪时,欧洲最有势力的组织就是教会。当时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同时也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许多艺术家都是负责制作教会手稿的画家。他们全心描绘宗教主题,沿用古老的艺术手法,传达出净化人心的主旨。乔托、范艾克、波提伽利等人的作品都是此时期的杰作;不过在中世纪晚期,艺术面临重大变革,这股新兴风潮将导致16世纪的文艺复兴全盛时期。
第二集:文艺复兴时期 A Renaissance Education
西方世界在脱离中古世纪后,西方艺术也迈入新纪元。15世纪末,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辉煌年代的开端。1500年代左右,艺术家开始受到"天才"般的敬重,他们得创造出哥德中前所未有的杰作。其中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婓尔、提普及达文西等,都受到宗教等人士的赞助,展开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画。"文艺复兴"这个字的意义就是重生,也就是重现罗马和希腊的古典世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反抗学术、哲学等教条,发展了以"人"为中心思想,这一些艺术家以崭新的角度观察世界,创作出人类前所未有的杰作。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圣母昇天日』等名作即为他们留给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第三集:巴洛克时期 The Baroque
巴洛克时期始於1600年代,约在1715年结束。"巴洛克"这个字用来描述和古典及文艺复兴艺术相反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的艺术首重和谐、平衡及比例,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却恰恰相反,那时期的艺术家喜爱斜角取线,充满戏剧性和热情。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提倡整体圆满,所以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看起来更充满动感。巴洛克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多样化,此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画家;如卡瓦拉乔和林布兰特,还有像卡拉西等画家及贝里尼等雕塑家。
第四集:洛可可及新古典时期 From Rococo to Revolution
洛可可时期和新古典时期的画作是本及的主题。"洛可可"这个字的来源代表的是"华美的装饰"。他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但表达的更私蜜、更强烈的感情,作品中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可以回溯十八世纪前半,他们反对洛可可的装饰风格,追求的是一种新的简约艺术风。他们深受所谓的"古代艺术的简约沉稳风格"所啟发。新古典主义的色彩运用较为谨慎,线条十分简洁,降低了色彩的运用,似乎是将知性至於感性之前的艺术风格,主题线条鲜明,背景则很简约。本集中霍加斯、华鐸及盖兹波洛的作品将近入眼帘。
第五集:浪漫主义时期 Romanticism
1789年都被认为是现代思潮的开端,当然在艺术方面也不例外。法国大革命开啟了艺术史上的新页,在这段期间艺术家创造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佳作,我们将这段时间统称为浪漫时期。浪漫时期的作品不仅要美观、和谐、注重比例,另一方面更力图呈现出历史和自然的壮阔。
浪漫主义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而感情则成为浪漫主义表现的重点。当时表现个人的感情比表现群眾的反应还更重要,所以浪漫主义首重的是自画像及情感,所以浪漫主义紧接着新古典主义兴起,代表了感情压倒了理性。在康斯塔伯及哥雅等人作品中,我们可以一见古典画风逐渐褪去后、充满浓厚浪漫画风的杰作。
第六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时期
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兴起於法国巴黎艺术的流派,这一群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同於当时的学院派艺术的作品,他们的画风更加自由、色彩更丰富。
印象派兴起的部分原因,乃因新古典主义盛行50年后,已变的太古板、太学院派了;而浪漫主义又太过於沉溺在个人的内心世界。印象派的艺术家想要记录下来的,是人们肉眼看见的外在世界。这个时期的另外一项重大成就,就是色彩的运用及视觉的呈现,在结合了以上这些因素后,印象派大师塞尚、秀拉一一在画坛扬名立万,而莫内的『睡莲』及梵谷的『向日葵』更是此时期不世出的杰作。西方艺术史上又进入新的里程碑。
废墟的故事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肖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 2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美术、神话与祭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进行观察;同时力求证明:如果我们能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这对于古代文明,至少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这是这部专著的双重目的。
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 豆瓣
作者: 吕澎 2013 - 10
《未名·学科学习研究方法指导丛书: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结合作者在艺术史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心得,系统阐述了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学习研究艺术史的素质与准备、如何编撰艺术史等,为有志于艺术史学习和研究的读者提供了一次切实有效的经验借鉴。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The Portrait of the Lover 豆瓣
作者: Maurizio Bettini 译者: Laura Gibb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9
There are a surprising number of stories from antiquity about people who fall in love with statues or paintings, and about lovers who use such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an absent beloved. In a charmingly conversational, witty meditation on this literary theme, Maurizio Bettini moves into a wide-rang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image, the nature of love in the ancient world,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in culture, and more. Drawing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s well as literary works, "The Portrait of the Lover" is a lucid excursion into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image.The majority of the stories and poems Bettini examines come from Greek and Roman classical antiquity, but he reaches as far as Petrarch, Da Ponte, and Poe. The stories themselves--ranging from the impassioned to the bizarre, and from the sublime to the hilarious--serve as touchstones for Bettini's evocative explorations of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in literature and in culture. Although he begin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lovers' portraits, Bettini soon broadens his concerns to include the role of shadows, dreams, commemorative statues, statues brought to life, and vengeful statues--in short, an entire range of images that take on a life of their own.The chapters shift skillfully from one theme to another, touching on the nature of desire, loss, memory, and death. Bettini bring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tales not only a broad learning about cultures but also a delighted sense of wonder and admiration for the evocative power and endless variety of the stories themselves.
如何看一幅画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译者: 郑柯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茫然无措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里感受到一些情绪,但是仍然无法理解作品。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充分考虑到观看者面对艺术作品细致入微的观赏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作品的创作环境。本书为一场精彩的艺术之旅提供了权威的指南。画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艺术家是在美化自然,还是在扭曲自然?艺术家是想要令观看者震惊,还是获得安慰?随着作者简单而微妙的分析,每幅画作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如何看一幅画的起始点就是作品传递给观者的第一印象。而本书唯一的目的就是拉近艺术作品与人们的距离。如果你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看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