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绝美之城 (2013)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La grande bellezza
8.0 (328 个评分) 导演: 保罗·索伦蒂诺 演员: 托尼·塞尔维洛 / 卡洛·维尔多内
其它标题: La grande bellezza / Den Store Skønhed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A Century in Crisis 豆瓣
《危机中的一世纪: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
作者: Julia F. Andrews 安雅兰 / Kuiyi Shen 沈揆一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1998 - 1
本书是美国著名中国现代美术史学者安雅兰1998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划的大型展览“危机中的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现代与传统”的展览图录。该展览试图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作一次概括性的回顾和总结。在书中作者把现当代中国美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国画的革新,1850一1950";“现代主义者,1920-1950";“新中国艺术,1950-1980";以及“传统的改造,1980至今”,并分别描述和分析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以及其时代特征。
Between 1850 and today, China has undergone an unprecedented series of shocks and transformations. This dramatic period -- which has seen urban industrialization, conquest by foreign powers, civil wars, changing governments, and, more recently, a gradual open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has also marked an explosion of artistic experi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Spanning 150 spectacular years of artistic production, A Century in Crisis -- which accompanied a landmark exhibition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SoHo in early 1998 -- offers the first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Essays by leading scholars show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artists have grappled with modernity, tradition, self-definition, and the adoption and rejection of Western conventions. Sumptuous colorplates showcase a dazzling array of achievements -- including Shanghai School paintings, modern calligraphy, commercial art, 1920s and '30s woodblock prints, modern guohua (traditional ink and color paintings), socialist realist paintings, and other contemporary works.
艺术哲学 豆瓣 Goodreads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波利特·丹纳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 1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分图本与文本两卷,图本共精选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图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辈摄影家,八十高龄的陈渊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听说 第一季 (2015) 豆瓣
9.3 (82 个评分) 导演: 陈怡分 演员: 马世芳
一方水土,种出了一片唱歌的田,唱出了一座美丽的岛。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讲述20世纪台湾的社会面貌与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 马世芳是台湾最出色的音乐类电台DJ,1971年生人文化世家,已从事电台25年,今年其节目获得台湾最重要的广播金钟奖肯定。“听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视频节目,每一集由一首歌或一位音乐人出发,串起台湾历史或当下的人物、故事,展现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喜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只要竖起耳朵,听说马世芳,人人都可以成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认真乐迷。 每周四播出
Sensuous Surfaces 豆瓣
作者: Jonathan Hay Reaktion Books 2008 - 11
"Sensuous Surfaces" is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decorative ar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ina. Jonathan Hay's analysis takes in both material and technique, and also issues of patronage and taste, which together formed a loose system of informal rules that affected every level of decora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 from an individual object to the arrangement of an entire residential interior. By engaging the actual and metaphoric potential of surface, this system guided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the decorative arts during a period of explosive growth, which started in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until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The system made a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 to the sensory education of China's early modern urban population, both as individuals and in their embodiment of established social roles. "Sensuous Surfaces" is also a meditation on the role of pleasure in decoration. Often intellectually dismissed as merely pleasurable, Hay argues that decoration is better understood as a necessary form of art which can fulfil its function only by engaging the human capacity for erotic response.
Featuring around 280 colour images, of a wide range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objects and art-works, this book will engage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decoration, art, China - or the experience of pleasure itself.
看日本美术的眼睛 豆瓣
作者: [日] 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继经典畅销书《看名画的眼睛》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曾留学巴黎大学,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本书内容整理自他十几年间有关日本美术特点的研究,作者试图把日本美术放在国外,从与西欧对比的角度,捕捉至今为止尚未被意识到的日本美术的独特之处。其中,在论述日本与西欧文化的特点时,涉及诸多领域,从文学、艺术、风俗、历史等方方面面给人以启发,对于了解日本人独特的美感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重要意义。
认识乐理 豆瓣
Practical Beginning Theory: A Fundamentals Woktext, 8e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布鲁斯·本沃德 / 芭芭拉·加维·杰克逊 译者: 蒋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7
不管学习哪种乐器,乐理知识必不可少!
无需音乐基础,从零开始,轻松走进音乐世界!
..................
※编辑推荐※
☆ 美国高校经典教材,畅销50余年 : 风靡美国、畅销多年的经典音乐教材再次改版,新版本中增添了爵士、流行、布鲁斯的基础和声知识,零基础爱好者 可 以轻松入 门,专业音乐学习者也能够强化进阶。
☆ 理论要点完备,视唱练耳同步训练 : 轻松掌握理论要点,为识谱演奏打下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全方位练习,培养扎实的音乐素养!随书CD中的乐曲由不同乐器录制,避免了以往听力技巧训练的单调性。
☆ 谱例丰富多样,曲风各具特色 : 所选音乐片段丰富多样,不仅包含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而且涵盖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及爵士布鲁斯等多种音乐风格,带给读者更全面的音乐体验。
..................
※内容简介※
音乐理论入门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同步学习。除了涵盖基本乐理知识——乐音的构成、节奏、记谱法符号、音程、和弦、音阶、和声和曲式等之外,本书还涉及吉他、键盘和声以及爵士布鲁斯等流行音乐的和弦标记。简明实用,谱例丰富,并在每节知识点之后都附带视唱练耳练习,全面培养学习者基本音乐素养。既可以作为大学音乐主修生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者的音乐理论课程入门教材。
..................
※名人推荐※
此书内容充实并包括一些对美国音乐的介绍,具有新意和实用价值,较适用于新一代的学生及音乐爱好者。译者蒋瑀为优秀的中国青年作曲家,专业功底扎实,译文准确流畅。特此推荐。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杰出作曲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陈怡
The Judgment of Paris 豆瓣
作者: Ross King Bloomsbury USA 2007 - 1
While the Civil War raged in America, another revolution took shape across the Atlantic, in the studios of Paris: The artists who would make Impressionism the most popular art form in history were showing their first paintings amidst scorn and derision from the French artistic establishment. Indeed, no artistic movement has ever been quite so controversial. The drama of its birth, played out on canvas an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nd the Commune, would at times resemble a battlefield; and as Ross King reveals, it would reorder both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resonate around the world.
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 豆瓣
Cinemat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 [美]布莱恩·布朗 译者: 丁亚琼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 - 1
本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影摄影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实例的讲解,还有实例背后原理的详实说明。让摄影者明白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适当的打破它。通过大量的实例、插图、图表揭示了一个电影制作的真实世界。因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被业内人士誉为“摄影圣经”。
★ 为摄影师和导演进行影像制作。
★全彩、大开本,大量剧照及图表,生动展示摄影所需的方方面面技巧。
★内容丰富而全面,被业内人士誉为“电影摄影圣经”。
★摄影入门和专业学习者的经典必读。
摄影艺术一词由希腊语“编写动作”衍生而来,代表了电影创作的本质。无论你使用胶片、录像带、数码或高清拍摄,这一点都是相通的。它是摄影师和导演的工作指南,两者都有相同的基本任务:用摄像机讲故事。本书将讨论导演们必备的摄影知识,以及摄影师们必需的导演知识,为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拍摄方式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指南。
本书将从基础概念、摄影手法和技术问题入手,以大量图片和全彩印刷的形式,剖析电影摄制中的技术要求是如何转换为影片视觉表情的。本书旨在加强导演和摄影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任何一部伟大影片和感人故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中的技巧和知识,你将学会如何驾驭视觉媒介的力量。
摄影艺术百年史 (2007) 豆瓣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8.9 (19 个评分) 导演: Tim Kirby 演员: 大卫·伯恩 / 曼·雷
摄影术诞生170年来,它使我们愉悦,为我们服务,令我们感动,偶尔也会让我们失望,但是它通过揭示世界表象背后的神秘的陌生让我们兴奋。那就是摄影真正的魅力。
跟随BBC Four的六集系列片《摄影演义》,我们一起领略什么使得那些摄影作品如此特殊,让我们无法忘记。
南画十六观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书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突显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
本书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问题。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的总体表述。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窥看舞台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姜寀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6
剧场幕后对大众而言是很神秘的,妹尾河童通过自己有亲和力的细腻文字,丰富的设计原稿、演出剧照将剧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表示“本书并非为了舞台界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而是要向‘从未看过戏’的读者介绍‘戏剧’的趣味。”即便如此,剧场人不能错过,因为《窥看舞台》为专业人士与一般观众搭起作品之外的另一座桥梁;对有志于表演、戏剧的年轻人而言,《窥看舞台》更是进入宝山的踏脚石;而一般读者肯定也能以“窥看幕后”的轻松心情体验舞台背后精彩的故事。
------------
常有人碰到我时提及“希望一窥舞台的内幕”,大概是觉得观众看不到的部分应该很有意思吧,有时甚至露出怀疑有啥隐瞒的表情来,真叫人伤脑筋。
我每每试着解释,“戏剧的有趣之处一定要到现场欣赏才行……”,另一个推辞的理由是,窥看自己的工作环境实在令人害羞啊。约稿编辑的说辞总是头头是道又太具说服力了,最后我都哑口无言。因此,就这么展开了《窥看舞台》的连载。对此连载,编辑部的要求是“不要使用太专业的用语,希望能够吸引不太观赏舞台剧的读者,还有最好爆一些连专家都不知道的料”,这简直是折腾死我了。
——妹尾河童
意象派诗选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琼斯 译者: 裘小龙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5 - 8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西方诗坛兴起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本书选译了英美十多位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意象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包括庞德、乔伊斯、D.H.劳伦斯、玛丽安娜·摩尔等。除诗作外,本书还辑有原编者导论、十三位老意象派诗人小传和数篇介绍意象主义的短文。本书中文译本首次出版于1986年,曾对中国当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是读者了解世界诗歌的必读书目。
音声之道 豆瓣
作者: 瞿小松 2014
"音乐其实是一个窗口。声音可以深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包括我们的气脉,它运行的规律以及它的声音,内在的脉动、脉搏、节拍,这些都是本原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普遍通行。所以音乐没有国界,是生命本具的功用。
我们可以思索“思索”,却无法思索音乐。只有听,能带我们进入。当心将思索倒空,我们才真正开始聆听。
语言聒噪,逻辑雄辩,禅寂静无语。
光阴无终无始,虚无无际无垠,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籁、地籁、天籁,一切音声皆含道性,道性通达一切音声。
音声之道,无所不在。"
艺术概论 豆瓣
作者: 蒋勋 三联书店 2000 - 7
在众多的关于艺术概论的图书里,本书是最新也可算是颇为新颖的一本。作者为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蒋勋,其《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曾在大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书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艺术的类别”、“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等方面对中外艺术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论”,涉及“文字的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门类。书中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最好的领航。图文并茂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蒂姆的维米尔 (2013) 豆瓣
Tim's Vermeer
8.6 (26 个评分) 导演: 特勒 演员: 大卫·霍克尼 / Tim Jenison
其它标题: Tim's Vermeer / 蒂姆的维梅尔
剧情简介
著名魔术师与揭秘组合潘恩&泰勒联手探究荷兰著名画家维梅尔,试图找出其画作得以捕捉完美光线后的原因。他们还请来发明家蒂姆·詹尼森利用光学仪器复制维梅尔的油画,完美重现名作风采。

蒂姆的维米尔 Tim's Vermeer 获奖情况
第6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2014)
纪录片最佳剪辑(提名) Patrick Sheffield
第19届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4)
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18届金卫星奖 (2014)
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提名)
亲历大师 (2011) 豆瓣
Great Thinkers: In Their Own Words
8.9 (32 个评分) 演员: 丽贝卡·弗朗特 / Tariq Ali
Series which looks at important thinkers through the TV and radio broadcasts they made for the BBC. Includes rare and never-seen archive of Freud, Jung and Bertrand Russell.
ep01: Human, All Too Human
ep02: The Grand Experiment
ep03: The Culture Wars
图像的生与死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加德纳世界艺术史 豆瓣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作者: [美] 弗雷德·S. 克莱纳 / [美] 理查德·G. 坦西 译者: 诸迪 / 周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6
本书遵循加德纳以“世界”的框架,”全景“的视角来阐释艺术发展的主旨,内容从史前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同时,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该书力图打破传统的西上方中心论的偏狭观,扩展了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艺术的篇幅,全书体现出权重副平衡的整体观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