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武梁祠 豆瓣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9.0 (6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岑河 / 柳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眩:北斋之女 (2017) 豆瓣 TMDB
眩~北斎の娘~
8.5 (162 个评分) 导演: 加藤拓 演员: 宫崎葵 / 松田龙平
其它标题: Kurara: The Dazzling Life of Hokusai's Daughter
葛饰北斋的三女阿荣离婚后回到北斋身边生活,在研习画技的同时望着父亲的背影开始研究色彩与光影,试图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而阿荣的母亲则开始惦记让阿荣暗恋的画家善次郎入赘到家里来,但是没想到北斋忽然中风了,阿荣也不得不暂时放下画笔照顾起北斋的生活。放下画笔这段时间,对艺术创新困惑了许久的阿荣好像有了新的感悟……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8.7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寂静的深度 豆瓣
Hopper
8.2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光哲 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总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三十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厄普代克说。
此译本由全本书店提供翻译校对,有别于先前的杂志版。
Talking Prices 豆瓣
作者: Olav Velthui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8
How do dealers price contemporary art in a world where objective criteria seem absent? "Talking Prices" is the first book to examine this question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a wide rang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art dealers in New York and Amsterdam, Olav Velthuis shows how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juggle the contradictory logics of art and economics. In doing so, they rely on a highly ritualized business repertoire. For instance, a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a gallery's museumlike front space and its businesslike back space safeguards the separation of art from commerce. Velthuis shows that prices, far from being abstract numbers, convey rich meanings to trading partners that extend well beyond the works of art. A high price may indicate not only the quality of a work but also the identity of collectors who bought it before the artist's reputation was established. Such meanings are far from unequivocal. For some, a high price may be a symbol of status; for others, it is a symbol of fraud. Whereas sociological thought has long viewed prices as reducing qualities to quantities, this pathbreaking and engagingly written book reveals the rich world behind these numerical values. Art dealers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prices and attach moral significance to them. Thus the price mechanism constitutes a symbolic system akin to language.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泽利泽的commercial circuit不算是个好用的概念。就像人类学家用商品的对立面来定义礼物一样,泽利泽用网络等级市场家庭企业的对立面来定义circuit。所以Velthuis到最后也很难说清楚哪些条件规范了circuit的边界,哪些证据又属于同一个circuit中画廊的策略区分。大家只能意会,此一缺憾。但厉害也厉害在,建立在这样模糊理论上的证据还写得非常精彩。最后几章提到价格是构建价值而不是玷污价值,要细究的话稍微有点偷换概念。这里所指应该不是value,而是values或者worth (e.g.,Boltanski and Thévenot)。我觉得最精彩的有两处:一处是画廊以纯粹的购买行为来表达对艺术家的关怀,还有一处是以叙事解释价格从而消除其commensuration。
社会学 艺术
Die Neue Zeit (包豪斯时代 第一季) (2019) 豆瓣
Die Neue Zeit Season 1 所属 : Die Neue Zeit
8.2 (27 个评分) 导演: 拉斯·克劳梅 演员: 奥古斯特·迪赫 / 安娜·玛丽亚·穆埃
本剧是ZDF电视台纪念包豪斯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Anna Maria Mühe和August Diehl领衔主演。本剧将目光投向了包豪斯在魏玛成立之初的那段时光,以Walter Gropius与女学生Dörte Helm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切入点,展现了包豪斯立校之初风雨飘摇的那段历史,以及魏玛时期的德国风貌。
MIA 雲上のネバーランド 豆瓣
MIA
作者: 五宝 集英社 2018 - 1
大切だったモノを忘れ、機械のように働く大人たち。思い出を奪われたこの街に息苦しさを感じる少女・ミア…。ここでは少年少女が誘拐され、その後、無事に保護される事件が続発。ある時、ミアはジョーマという青年と出会い、彼の家で妖精や表情豊かな子供の幻影を見る。幻影はジョーマが創った機械のせいなのか? ジョーマと接触したミアに赤い目をした恐ろしい「カラス」が迫り…!?
更大的信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丁·盖福特 译者: 王燕飞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由马丁·盖福特著。《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是这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特对话的记录,这一对话历时十多年,涉及他从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他的艺术激情的来源,他对历史上许多经典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
雅債 豆瓣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邱士華 / 劉宇珍 石頭出版社 2009 - 9
文徵明(1470–1559)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員留名畫史,向來備受尊崇。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這位偉大人物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本書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
作者簡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
教授是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講座教授。1954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亞伯丁(Aberdeen)。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別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系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他不僅博學多聞,對於中國傳統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關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合而提出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讚譽。
著作豐富,自1991年起陸續出版《長物志: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現代中國的圖畫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國藝術》(Art in China [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書。其中《長物志》更是有關明代晚期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劉宇珍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目前正在柯律格教授的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翻譯本書第4、5、7章、及後記,並審閱修訂全書譯稿。
邱士華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目前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修讀博士課程。翻譯本書前言、第1至3章。
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所博士生,曾於柯律格教授任教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時,取得碩士學位。翻譯本書第6、8章。
第Ⅰ部分
1 家族
2 「友」、師生、庇主
3 「友」、同儕、同輩
第Ⅱ部分
4 官場
5 「吾吳」與在地人的義務
第Ⅲ部分
6 「友」、請託人、顧客
7 弟子、幫手、僕役
8 藝術家、聲望、商品
姹紫嫣红《牡丹亭》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16世纪末叶,东西方同时出现两大剧作家,英国的莎士比亚与中国的汤显祖。然而,莎士比亚随着大英帝国的声威,成了西方文明的代表,汤显祖却因中国传统昆曲的没落,其代表作《牡丹亭》成了空谷足音,难窥全貌。值得庆幸的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在2004年由小说家白先勇号召两岸三地热爱昆曲艺术的文化菁英齐聚一堂,根据汤显祖原著重新编排,赋予其崭新生命,是为青春版《牡丹亭》,堪称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与此同时,白先勇先生特别策划《�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一书,出版意义尤为深远。
《�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可说是1598年《牡丹亭》问世迄今的全记录,由两岸三地知名学者专文撰述,从汤显祖创作背景、《牡丹亭》的魅力,一直谈到白先勇改编青春版的来龙去脉与现代诠释意义。全书包括青春版剧本、重要曲谱、民国以来演出回顾及剧照,最可贵的是,书中搜罗百余帧老照片、木刻版画插图,均为海峡两岸三地人士珍藏,得来不易,弥足珍贵。图文并茂、古今对照的《�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期许成为后世最权威、最完整的定本。
设计面面观 (2009) 豆瓣 TMDB
Objectified
8.0 (50 个评分) 导演: 加利·哈斯特维特 演员: Paola Antonelli / Chris Bangle
其它标题: Objectified / 造物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设计面面观》是一部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长篇独立纪录片。影片详尽地展示了创造工业产品流程的实录片断,并记录了与世界顶尖设计师们的交谈与讨论。导演Gary Hustwit用洞察深切的镜头记录了这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工业设计产品,看似稀松平常的设计背后,却是设计师们倾尽全力的良苦用心。
《设计面面观》中采访到的设计师们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Paola Antonelli,慕尼黑BMW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巴黎兄弟设计组合Ronan & Erwan Bouroullec,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Walker艺术中心平面设计师Andrew Blauvelt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正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促使我们去思考得更多更多。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海涛 / 陈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埃及神话 豆瓣
The Egyptian Myths:A Guide to the Ancient Gods and Legends
7.4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加里·J.肖 (Garry J. Shaw) 译者: 袁指挥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
一览古埃及神话系统
专业学者写就的神话入门读物
双色印刷,大量来自古埃及的雕像和壁画图片
《刺客信条:起源》背景设定地的众神和传说
………………
※编辑推荐※
在金字塔、亡灵书和法老的国度里,人们在对彼此讲述怎样的故事?
尼罗河岸的星空,夜幕降临后进入危险之地的拉神,塞特与荷鲁斯之间似乎永无休止的战争,末日来临时将要覆盖整个世界的汪洋……埃及人用这些故事向自己解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真真切切地担心着太阳神拉的行程是否安稳,担心着荷鲁斯是否在与塞特的战斗中占了下风,因为这威胁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秩序。
这本由加里·J.肖博士撰写的小书将为我们系统地介绍古埃及的神话。古埃及神话的资料来源十分散乱,作者已经尽力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个清晰的样貌。不论是对于普通的古埃及神话爱好者来说,还是对于古埃及历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小书都为了解古埃及的神话系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并将引领读者踏上寻找“真实的古埃及”的道路。
………………
※内容简介※
古代尼罗河地区的居民是以怎样的目光打量其周遭世界的呢?手中这本简便的小书试图为我们描画出答案的轮廓。全书共三编,“诸神的时代”讲述了世界的诞生和演变,以及埃及诸神王的统治;“活人的世界”告诉我们埃及的神灵是如何在自然界中显现自身,以及埃及人是怎样与周围的不可见力量打交道的;“死亡神话”讲述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即杜阿特)的信仰,以及他们将在其中经历的磨难及其最终的命运。
………………
※媒体推荐※
这本书用朴实且常常是幽默的方式来讲述神话故事,这很符合本书的气质。人类情感的整个图谱在书中都有展示,从太阳神的怒气到丧偶的伊西斯的悲叹……去尼罗河旅行的人拿一本添到自己的书库里是很合适的……躺在扶椅上读它会是一件有趣且惬意的事。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大多数的神话书只是把手里的资料编成一些古代的故事了,而故事就仅仅是故事而已。但本书的作者绕到背后为我们讲述神话的背景,解释它们是怎样与普通埃及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从生到死,甚至是在死后。插图、图示、图画,还有出自纸草文献的异常吸引人的文段,描绘了诸神所展现出的活跃的力量,也描绘了诸神的生活是如何在各个神话故事里展开的。
——《密涅瓦》(Minerva)
肖的这本书是关于埃及神话的一部生动的导论,它在学术上是可靠的,有着轻松易读的写作风格,书中还有一些精心挑选的男神和女神的大量插图。
——《当代世界考古》(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非常精美……讲了很多不太常见的故事……还有那些更加为人所知的神话,这是一部关于错综复杂的古埃及神话系统的极好的导论,也是讲述古埃及人理解其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极好的导引。
——《古埃及》(AncientEgyptMagazine)
神圣图像 豆瓣
作者: 李凇 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神圣图像:李凇中国美术史文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的自选集。李凇教授关注宗教美术史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他的研究往往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美学意象,阐释意象背后的宗教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含义,且考据方法严谨,文字功底深厚。这本自选集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反响的14篇论文,有的从宗教经典出发,阐释其中古老而素朴的美学精神;有的由一个美学意象展开言说,把宗教造像之美和言语之美,通过现代人的考证还原出来,并分析其中的宗教意涵;还有的以考古发现为依托,回溯残垣背后的历史辉煌,用文字穿越古今,展示美学的魅力
黄河十四走 豆瓣
作者: 杨先让 / 杨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徐冰的老师,他是80年代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第一人——杨先让。
4年,他14次带领队伍走进黄河流域,足迹遍布8省区,汇集近千张图片,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一心搜集失落的民艺,只为追寻 中华文明的根。
《黄河十四走》,一部让黄永玉叹为观止的书!
黄永玉、陈丹青、吕胜中、林海音撰文推荐!
台湾汉声首次原版授权,简体版《黄河十四走》经典重现!
——————————
【名家推荐】
《黄河十四走》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
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黄永玉
《黄河十四走》是90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每一页图文背后,都可见先让老师的雄心。
——陈丹青
《黄河十四走》是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最辉煌的,也是今后难再出现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吕胜中
——————————
【内容简介】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章服之实 豆瓣
作者: 王亚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1
本书以沈从文、王㐨、王亚蓉三人的文物考古工作内容为主线,王亚蓉先生以导语引出沈从文、王㐨、王亚蓉三人的口述文字,叙述了中国六十年纺织•服饰考古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
全书从沈从文晚年口述其开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说起,讲述王㐨、王亚蓉伴随沈从文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历;生动再现了复原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亲历法门寺地宫佛骨舍利现世、发掘日伪时期煤矿万人坑、修复阿尔巴尼亚羊皮《圣经》、复制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战国服饰等精彩事例。
本书文字朴实无华,但生动感人。由此书,读者定能更深入地了解沈从文先生所开创的章服文化事业的不朽价值。
陶瓷一生 豆瓣
Lucie Rie
作者: [英]托尼·伯克斯 译者: 彭程 新星出版社 2017
露西•里(Lucie Rie,1902—1995)是20世纪的杰出陶艺家。她出身于维也纳的医学之家,20岁时对陶瓷一见钟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烽烟,因犹太人的身份流离失所、亲朋离散,最终以陶瓷立足他乡,赢得世界赞誉,并三获英国女王授勋。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数次转变风格,所制陶瓷器皿造型简约,工艺繁复,刚柔并济,融会了现代建筑的风骨与东方陶瓷的神韵。
她的交际圈中有弗洛伊德家族、建筑家恩斯特•普利施克、陶艺大师伯纳德•利奇、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各领域菁英;生前身后,她的作品受到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三宅一生将她的陶瓷纽扣用于自己的时装,安藤忠雄亲自为她的展览设计展厅。
本书是露西•里的友人托尼•伯克斯在其生前经其同意撰写的传记,通过对其生平经历的勾勒和两百余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展示,为我们呈现这位陶艺家的一生,探寻其作品何以如此出众。
国家美术馆 (2014) 豆瓣 TMDB
National Gallery
8.1 (33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演员: Leanne Benjamin / Kausikan Rajeshkumar
其它标题: National Gallery / 欢迎光临国家画廊(台)
一部深入世界上伟大博物馆之一——伦敦的国家美术馆的纪录片。
舞者 (2016) 豆瓣 TMDB
Dancer
8.5 (36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坎托 演员: 谢尔盖·波卢宁 / 大卫·拉切贝尔
其它标题: Dancer / 刺青舞者(台)
本片记录了芭蕾王子——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舞蹈家Sergei Polunin几近成名前的故事。影片跟随着Sergei的舞步从美国到英国再到乌克兰,带观众体验世界各国舞蹈的魅力。而影片更是展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幕后故事,和舞蹈家们人性的一面——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但内心深处都同样充满细腻、热爱。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