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绘画史事 豆瓣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 孙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在法国当代的艺术史领域中,阿拉斯既可以说是一匹离经叛道的黑马,又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才华的一个典范。他思路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其研究方法融合了法国社会科学方面的诸多精华与成果。他是开放与渊博的奇妙结合,深入与浅出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逻辑与直觉的高度均衡。他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美术,从而使得他所做的学问,也是活的学问。一句话,他代表了一种新学者的理想境界。
他用一种快速的、经常是急切的语调,展示出他的清醒、知识和直觉。这种清醒、直觉与知识装备了我们。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一定会带着与以前不一样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前去看那些画:《蒙娜丽莎》、《天神报喜》、矫饰主义、弗美尔、《宫娥》、马奈、提香、“错时论”的好处与恶果、展览的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珍贵的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它们还讲述了作者的游历、寻访,如何在某些并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自由来回,不易得见的画作如何被他独亲芳泽。这里有直面杰作时的激动和兴奋,也有仔细拍照后拿回家近距离把玩的快乐。
Likeness and Presence 豆瓣
作者: Hans Belting 译者: Edmund Jephcot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1
Before 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holy images were treated not as "art" but as objects of veneration which possessed the tangible presence of the Holy. In this book, Hans Belting traces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sacral image and its changing role in European culture. It looks at the beliefs, superstitions, hopes, and fears that come into play as people handle and respond to sacred images, and presents a compell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ce of the image in Western history.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插图第4版) 豆瓣
Directing : Film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4e
作者: [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 译者: 唐培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4
全球畅销的导演必备手册 一本最值得阅读的经典
全球畅销的经典教程 一本最值得依靠的导演手册
无论对于想实现一个小小电影梦的爱好者,还是已经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导演,本书都是一部全面而易于理解的指南。它详细介绍了编、导、摄、美、录各部门职能、合作重点及运作原则,帮助导演规划职业生涯,涵盖了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中必须了解的导演方法、拍摄技术、创作思维和判断标准,在逐项分解之后揭示如何使剧组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庞大拍摄团队精诚合作,顺利完成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
本书强调低成本数字制作技术,帮助创作者在有限的预算下保证最好的创造力和专业性。作者非常重视从实践中磨练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实际操作的有效评估和练习。这些都能够帮助创作者去发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来,本书已经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受益,使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制作出扎实的好电影。
从我的观点看,市面上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书。
像以前的版本一样,迈克尔·拉毕格在《导演创作完全手册》中继续提供了关于导演技术完整的、全面的综览,事实上它无所不包,从创意到预算,从选角到剪辑。
—— Eric Swelstad,洛杉矶河谷学院媒体艺术系主任
迈克尔·拉毕格的这本书是黄金标准。他将目光放在导演工作的艺术性上,而不仅仅是技巧,这让他成为这类书作者中的佼佼者。拉毕格的品味、学识和洞见在这一版里有更精细的体现。不论对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必备的,而且读起来会很有趣。
—— Jared Rappaport,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影视艺术系主任
这是我向自己的学生推荐的唯一一本电影创作类综述书籍。
—— Jeremy Kagan,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教授,圣丹斯协会艺术指导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的第4版,仍与以往一样鲜活与切题。拉毕格为电影导演技艺设计出了清晰、出色的实用方法,它同时能够提高个人的创作表达能力。通过一丝不苟地探索戏剧性、制作技法、制作工序以及艺术观点,拉毕格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抓住一个剧本的核心,并从中发展出一部电影,并使之反映出导演的核心。
——Mick Hurbis-Cherrier,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电影学教授,电影制作者。
一本导演工作的综合指南,特别强调了这门手艺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于那些打算开始制作自己第一部短片或长片的创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使他们不会学习每样东西都异常艰难。
——《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scher, M.C. / Ernst, Bruno Taschen 2007 - 1
“A woman once rang me up and said, ‘Mr. Escher, I am absolutely crazy about your work. In your print Reptiles you have given such a striking illustration of reincarnation.’ I replied, ‘Madame, if that’s the way you see it, so be it.’” An engagingly sly comment by the renowned Dutch graphic artist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1898–1972)―the complex ambiguities of whose work leave hasty or single-minded interpretations far behind. Long before the first computer-generated 3-D images were thrilling the public, Escher was a master of the third dimension. His lithograph Magic Mirror dates as far back as 1946. In taking that title for this book, mathematician Bruno Ernst is stressing the magic spell Escher’s work invariably casts on those who see it. Ernst visited Escher every week for a year, systematically talking through his entire œuvre with him. Their discussions resulted in a friendship that gave Ernst intimate access to the life and conceptual world of Escher. Ernst’s account was meticulously scrutinized and made accurate by the artist himself. Escher’s work refuses to be pigeonholed. Scientific, psychological, or aesthetic criteria alone cannot do it justice. The questions remain. Why did he create the pictures? How did he construct them? What preliminary studies were necessary before achieving the final version? And how are the various images Escher created interrelated? This book, complete with biographical data, 250 illustrations, and expl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 offers answers to these and many other questions, and is an authentic source text of the first order.
吴冠中画作诞生记 豆瓣
作者: 吴冠中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吴冠中画作诞生记》采用以一图一文为主,附以两图一文,甚至三图一文的形式,为读者逼真细致,全面立体地还原吴先生创作时的情境。从吴先生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具体的创作方法,感受到了细腻丰富的情绪宣泄。用吴先生的话说,中国传统谈经营位置,西方重视构成,其实都是推敲平面的分割问题。欲控制画面上下左右的所有领域,其间必然要运用纵横之术,无论以何种形象状貌出现,都不能疏忽纵横的构成,其间的相辅相成。这种纵横手法用多了,就逐步想扬弃物象,抽出纵横的魅力,这抽象画面的启示者正是我所拥抱过的大量现实。《吴冠中画作诞生记》的出版,展现吴冠中先生的整个创作历程和对艺术、人生的感悟,希望这《吴冠中画作诞生记》能够成为热爱艺术,且决心从艺的读者朋友的一盏指路明灯。吴冠中先生将其多年写生创作过程的得与失,审美故事,对人生的思考,编辑整理成了这本《吴冠中画作诞生记》。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下)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编 文物出版社 1987
本书收录上自唐代、下迄现代已故着书画家及收藏家共一千二百二十人的印鉴和款识计的二万三千余件。
本书所收印鉴和款识的排列顺序均为印鉴列前,款识列后,顺序编号,自为起止。
本书所收书画家、收藏家的印鉴款识,极大多数为直接摄自书画原迹,仅有少数系从各种印鉴及图册物翻拍。凡翻拍录入本书者,均有印鉴款识的释文前标有*形符号。
收录的印鉴均为原大。仅个别从图册刊物翻拍者,其大小或稍有出入。收录的款识因限于版面,未能一律保持原大。
在印鉴款识的释文之后,一律注明所取自的书画作品名称。其中包括为他人所为的题跋、引首及颧款的原作名称。
印鉴的排列方式,一般以印面大小为序,先小后大。其中印文相同者,虽印面大小略有参差,但仍相连排列,以便查封。凡是不同时间钤用的同一方印章,在印面上有明显变化者,按时间先后一并收录。
Images of Myths in Classical Antiquity 豆瓣
作者: Susan Wood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2
Myths inspired Greek and Roman artists to rise to the challenge of conveying flowing narratives in static form. This book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ways painters, sculptors and other artists explored and exploited the dense forest of myth. It explains how formulas were devised for certain stories; how these could be adapted, developed and even transferred to other contexts; how one myth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another - or confused with it; how myths related to daily life or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the influence of evolving tastes. Written in a lively and accessible style, fully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drawn from a wide range of media, Images of Myths in Classical Antiquity provides fresh and stimulating insights in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myths in Greek and Roman art.
2013年12月10日 已读
Amazing work addressed to the general reader especially those who probably knew nothing but the name GREEK MYTHOLOGY. And it's really helpful to mention the effort artists made to avoid ambiguity in turning words to image, probably a hint for understanding art in general.
古典 艺术
无限的清单 豆瓣 Goodreads
VERTIGINE DELLA LISTA
9.2 (14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 UMBERTO ECO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0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近年挟其骇人学养连番炮制了三册图文并茂的概念史巨著。头两本分别论美论丑,我虽佩服他的广博,但没读出什么新意。只有最近这一本《无限的清单》才叫我大开眼界。照样是取材丰富地编选了你听过和没听过的文本段落,和你见过与没见过的图画相片,但这一回他明显地放足了心力,因为他要处理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碰到的最切身的问题。
——梁文道
◆ 艾柯,这位以博学与非凡才能著称的作家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代表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见地的分析、令人兴奋的阐释,全书充盈着迷人与神秘的信息。
——英国《卫报》
◆ 艾柯谦虚地“炫耀”着他那非凡的学识。这本书囊括了非常多精美的图片。那奶油般细腻的书页让人乐于翻阅;书中内容以不同字体的文字区别开来,适切又美观;观赏书中图片更是让人心生愉悦。
——英国《旁观者》杂志
◆ 这是一部丰富、奇妙的关于“清单”的“清单”。艾柯具有一种博采众长、深谙奥秘的能力,让思维在脑内自由流动确实是快乐所在。
——英国《苏格兰周末报》
◆ 如果流落荒岛,这本书将是莎士比亚与《圣经》之外的第三选择,它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The Tablet
◆ 艾柯的作品具有一种在书页上舞动、在脑中回荡的独特魅力。
——《每日电讯报》
◆ 艾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清单”这个概念是如何随世纪更迭或各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而变换含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众多精彩的文学文本与精美艺术品图片来阐释他的观点。
——goodreads.com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Janson's History of Art : The Western Tradition, 7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H.W.詹森(H.W.Janson) / A.F.詹森(A.F.Janson)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7
◎享誉全球五十载的艺术史划时代巨著
◎叙述时间跨度最长,门类最齐,插图最丰富的单卷本艺术史
◎艺术通史著作的典范,畅销半世纪的艺术类图书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迅速占据最畅销艺术史书籍的位置, 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最佳书籍。
本书是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
《詹森艺术史》是一部在学界和社会大众中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一次次新版中不断修订和补充新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提出问题,把艺术史的学习、研究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人们探究未知。
——邵大箴,著名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新版《詹森艺术史》反映了当今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新版对当代艺术的重视也远远超过旧版,选为插图的当代作品更反映了改编者对多元文化论的兴趣,而全球化则是另一被强调的重点。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可以说是传奇性的教材,它曾带领一批批充满求知欲望的本科生穿越艺术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走到现在。詹森的名字成为了艺术史课程中“研究”一词的同义词。
——温尼·海德·米奈,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分校人文与艺术史教授
书中对中世纪艺术的美丽和庄严给出了清晰并权威的阐释。……大卫·西蒙把詹森的杰作变得更可靠,更富启发 性,同时也更为实用。他对这本超越时代的著作做了一次细致而又明智的修订。
——查理·李特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詹森艺术史》的一大进步,本版装帧精美,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高。除了提供基本的历史信息和精彩的形式分析之外,新版还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加以论述。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术语,感谢作者。
——肯尼斯·E·西尔维,纽约大学美术系主任
戴维斯教授用清晰、有趣且整合良好的散文式语句阐释了古代艺术传统的发展。……这些权威、生动又引人入胜的文本必然会激励读者,并为他们做好阅读后续章节的准备。
——大卫·戈登·米滕,哈佛大学詹姆斯·洛布古典艺术和考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