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门
查理曼大帝的桌布 豆瓣
Charlemagne's Tablecloth: A Piquant History of Feasting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科拉·弗莱彻 译者: 李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筵席、宴会和盛大的晚餐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中一部分纯粹是为了欢娱,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还有一些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本书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从波斯到日本,从中国到墨西哥,从欧洲王室到南极探险家,从中世纪奢侈铺张的宫廷宴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化宴会作品到朴素细致的日本茶席……作者讲述了宴会有趣的历史与其背后的故事。
2009年4月30日 已读
还成。一年前看的,没留下太多印象
考古专门
暧昧的历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张在舟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 4
同性恋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变得宽容,最起码不再像先前那样当作流氓行为或变态行为来看待。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对中国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进行探讨研究,无疑也是在进行着一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翻开中国古代典籍,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是诗文辞赋还是戏曲小说,有关同性恋的记载和描写可谓史不绝书,屡见不鲜,但是先前的研究者大多视而不见,除潘光旦等少数学者曾略有涉猎外,这一领域出现了长期的人为空白,因此该书的出版便具有一种填补空白的意义。
该书对结合大量史料,首先对中国历史上有关同性恋的名词、同性恋的特点、产生根源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全书的主体部分在对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同性恋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分期论述的基础上,把握各个时期的具体特点。同时作者还对一些较为突出的现象比如优伶同性恋、教徒同性恋、福建同性恋、女性同性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题论述。该书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世界,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
该书所征引资料十分广泛,除史传典籍、笔记野史等基本材料外,还广泛利用了文学作品,比如诗词、辞赋、小说、戏曲等,十分注意对各个时期有关同性恋的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尽管该书并非文学史著作,但这种归纳对文学史研究者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作者还根本资料的可信度,将有关材料分为不同的等级采用。应该说这种慎重的态度是可取的,毕竟笔记野史、文学作品的描写有不少想象虚构的地方,加之古人的记载往往较为含糊,影响了材料的可信度。遗憾的是,该书与通常的学术著作不同,没有序跋、后记之类的交代文字,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也许作者别有用意在吧。
布尔乔亚饮食史 豆瓣
作者: 图珊-萨玛 译者: 管筱明 2007 - 1
布尔乔亚饮食是享乐,是品味。它已经成为法国最具价值的民族文化之一。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像布尔乔亚一样饮食,在布尔乔亚浇铸的模式里品味生活的情趣。本书梳理从中世纪至今布尔乔亚饮食的每一细节,重构法国布尔乔亚的饮食史,展现出一幅布尔乔亚生活长卷。书中附有各历史时期的菜谱,录有不少历史传闻。
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就行。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正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
眼泪的性别 豆瓣
作者: (法)勒莫瓦纳 译者: 白睿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5 - 8
眼泪具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眼泪表示痛苦、忧伤,甚至会呈现忧郁的病态;但另一方面,眼泪反映出人的思想,表示沉思、祈祷,是崇高内心的写照,有时甚至是一种和上帝交流的方式。我们这个时代会吸取这双重性中的哪一个呢?
眼泪是种交流方式。
我们已不再生活在一个靠肌肉取胜的社会,而是一个需要交流沟通的世界。今天的社会需要说话、打电话、发传真、发电子邮件、上网以及,流泪。
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
我要说人类的将来是双性的。男人必须接受自己身上的女性特质,女人也要接受自己身上的男性特质;男女都必须承认我们身上既有动物的本能,又有精神的东西。我们是上帝和魔鬼的共同作品。
只有男人和女人才会哭泣。第三个千年让你感动还是无动于衷?人们必须交流,否则就只有死亡。
我绝不是要和弗朗索瓦·拉伯雷大师唱反调,我只是想清楚地大声宣布:哭才是男人……和女人的本性。
幻兽·龙事典 豆瓣
作者: (日)苑崎透 译者: OYUNNA / 安然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你知道为什么东方的龙没有翅膀也会飞、西方的龙会喷火、多头龙多半有毒吗?你知道为什么龙在世界各地被视为神的象征、而只有西方的龙却总是跟邪恶相伴呢?你知道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龙长得什么模样吗?你知道奇幻文学“魔戒”、“地海传说”系列里的龙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样的故事吗?
龙(DRAGON)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无论你在电玩里遇过牠、奇幻文学里看过牠、神话传说里听过牠,但没看过本书,你都不能算真正的认识牠!
本书以生动幽默的图鉴方式,详细介绍超过80种的龙以及近似龙的幻兽动物,附有100张精致大型插图,不仅告诉你各种龙的起源、特征、传说神话,还有近代曾经出现龙的著名奇幻文学,更有你在别的地方绝对找不到的龙之解剖图、树状图、分布图、年代表,让你彻底了解什么是“Dragon”!
贪吃 豆瓣
Gluttony
作者: [美] 弗朗辛·珀丝 译者: 李玉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弗朗辛·珀丝(Francine Prose)端出一桌关于美味的一宗罪——贪吃——令人惊异的宴席,充满机智诙谐并引人入胜的观察。她追溯了贪吃的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珀丝为我们提供了一顿鲜活的“自助餐”,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乔叟的《赦罪僧的故事》,到佩特罗尼乌斯的《萨蒂利孔》和但丁的《地狱》,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方贪饮暴食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事务;而今天我们把贪吃从罪变成了病——被我们妖魔化的可怕的胆固醇和危险的红肉。确实,现代人流行暴食是我们基于压力、自毁或者为了逃避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而吃得过多。但珀丝同时提醒我们,贪吃也是一种快乐和激情的主张。
七宗罪——骄傲、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吃、淫欲,长久以来是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道德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代,我们仍着迷于这些久远的罪恶,我们中有的人与这些罪恶进行斗争,有些人则为它们歌功颂德,这揭示了我们界定人性的持久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神圣的热望。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把美国当代七位著名学者、作家聚集在一起,写下关于这七宗罪的深思冥想,成为这一套妙趣横生的系列丛书。 作者追溯了“贪吃”这一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在中世纪,“贪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事务,而今天,“贪吃”已从一种罪孽变成了一种疾病——它是被妖魔化的胆固醇和红肉造成的恐怖。
2009年5月21日 已读
看过之后反倒没了食欲
考古专门
懒惰 豆瓣
作者: [美]温迪•瓦瑟斯坦 译者: 吴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你有权犯懒”、“你可以选择不做回答,可以选择以不变应万变”——瓦瑟斯坦以调侃的语气,带领读者一步步朝着一种不承担义务的惯性生活迈进。书中有懒惰歌集、懒惰早餐、懒惰电视频道,还有懒惰五诫、关于懒惰的十大谎言、懒人top10,帮你在生活、工作甚至爱情方面找到懒人的完美状态。
2009年5月21日 已读
妙趣横生!安心的懒下去吧,所有的自我改造都无必要。
考古专门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译者: 贾放 中华书局 2006 - 11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初版于1946年问世,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第一部著作《故事形态学》的姊际篇,标志着作者对俄罗斯神奇故事由结构类型研究转入历史类型思路,在对神奇故事进行了结构形态描述,弄清它是“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后,就该转入下一步,去追寻它“从何而来”,即探讨它的起源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想研究的是历史往昔的哪些现象(不是事件)与俄罗斯的故事相符合并且在历史现实中的根源”。本书旁征博引,大量引证了世界各地的民俗事象、地方性知识、方言故事以及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论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问功底,堪称20世纪以人类学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典范之作。
本书内容此前在中国介绍得较少,此次由俄文版全文译出。
自杀的历史 豆瓣
作者: 乔治·米诺瓦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 2
目录
引论
第一部分
历史的沉淀 一个被压抑的问题
第一章 中世纪时自杀的细微区别
第二章 中世纪的遗产:在疯狂和绝望之间
第三章 古代遗产:学会及时脱身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 形成后又被窒杀的一个问题
第四章 文艺复兴初期:自杀之谜的再发展
第五章 生存还是毁灭?
第六章 十七世纪的官方态度:抑制自杀
第七章 十七世纪自杀问题接连不断发生及其替代方式
第八章 “英国病”的诞生(1680-1720)
第九章 启蒙运动时期关于自杀的争论
第十章 精华选摘:从哲学主义式的自杀到浪漫主义式的自杀
第十一章 平民世界:日常自杀事件长期存在

总结
瘟疫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霍华德・马凯尔 译者: 罗尘 2003 - 6
霍华德・马凯尔教授这部《瘟疫的故事》是一部融人类学、文明史、医学思想、医学状况、医学人物、民间传说和人类灾难史为一体的通俗易懂的医学史著。它讲述的是瘟疫的历史和人类对抗瘟疫的精神史。它全面回忆了自古希腊至当代人类面对过的各种瘟疫的特征和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医学的进步、病毒的威力和文明的演化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认识瘟疫的真面目提供了蓝图,为防治瘟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历史证明没有瘟疫的时代是稀少的,人类始终伴随着瘟疫,也就是说瘟疫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永远要与之作斗争的对手。霍华德・马凯尔的著作证明了病毒学之父巴斯德的论断:“瘟疫和死亡的现律,总是在设想着破坏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规律,则始终在谋求把人类从瘟疫中解救出来的新方法。
2009年5月22日 已读
恶心的我看了几次才读完。不是书,是疾病本身
考古专门
纹章学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巴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 译者: 谢军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 9
纹章在12世纪诞生于战场上,主要是为了识别因披挂甲胃而无法辩的骑士。认为纹章是贵族专利的普遍观点就源自于此。然而,从13世纪起,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遵守纹章术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和使用纹章。至今,纹章已经融入识别标志,它无所不在。
这本书分“纹章的历史”、“纹章的图案与色彩”、“纹章学,鲜为人知的学科”三章,介绍了这种象征标志的文化的发展历史。
视读符号学 豆瓣
作者: 保罗.科布利 译者: 许磊 2007 - 1
《视读符号学》为《巴尔特简介》的姐妹篇,全书勾勒出了从古典符号研究到当代后结构主义研究的整个符号研究发展脉络。《视读符号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符号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解秋了一些符号学术语。如果你想了解符号何以对人类生存举足轻重,如果你想初窥符号指称研究之门,《视读符号学》无疑是你的上佳的选择。
青楼文化 豆瓣
作者: 孔庆东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 - 10
青楼,也是一种文化?青楼亦有文化乎?
其实,青楼是文化艺术之乡。唐诗、宋词、元曲、明朝的小说,哪一样能离得开青楼?可以这样说,青楼与[色]的关系有深,青楼与文化的关系就有多深。
研究中国文化而企图绕开青楼,或者谈论青楼而不涉及文化,就如同入庙而不访僧,登舟而不问水,至少可说是三分迂阔也。以宋词为例。宋词若是离了青楼,简直就溃不成军,只剩下几个[豪放派]的傻老爷们,手持铜琵铁板,干吼着[大江东去],知道的是唱宋词,不知道的还以为要表演硬气功呢。
青楼一词,原意是用青漆粉饰之楼。它起初所指并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开始与娼妓发生关联。唐代以后,偏指之意后来居上,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与平康、北里、行院、章台等词相比,不过多了一点形象感,多了一丝风雅气息而已。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青楼关系密切。知识分子是介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弹性群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他们与同样命运无常的妓女之间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因此,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大多产生于士与妓女之间。如果没有青楼,知识分子的能耐恐怕就要打五折了。然而,不利的地方是,知识分子常不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天下,总希望遇到“知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把士与妓的这个相似之处揭示得十分醒目。当兼济天下的志向破灭后,青楼正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最好隐身之所。
此外,青楼还产生着艺术,消费着艺术,保存着艺术,发展着艺术。中国古代的音乐、美术、舞蹈的辉煌成就,都与广大妓女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2009年6月12日 已读
孔老师还是好好写bo吧……
考古专门
老西安 豆瓣
作者: 贾平凹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 - 9
老西安:废都斜阳,ISBN:9787534409646,作者:贾平凹著文
老北京:变奏前门 豆瓣
作者: 徐城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 - 9
编辑推荐:全书由变奏的世界、前门忆往、前门区与前门人、国内名城的“准前门”、世界名城文化巡礼、面对新时期六章组成。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等北京各大名胜古迹。本书绝不是单纯的忆旧和怀旧,而是作者企图将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文化和风俗民情挖掘出来,告诉读者。
吸血鬼全书 豆瓣
作者: 库仁 译者: 伊安•丹尼尔斯 图 新星出版社 2007 - 5
吸血鬼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斯托克的小说《 德拉库拉 》灵感何来?吸血鬼一年中最容易出现的时间是哪天?怎样彻底的杀死吸血鬼,大蒜、十字架是否有效?如果美国有一个“吸血鬼首都”,它会是哪儿?最邪恶的吸血鬼在哪里?各民族文化中吸血鬼的演变沿革又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走访,收集了爱尔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海量的吸血鬼传说,并对故事的流传、演变过程进行了考证。鲍勃•库仁带领读者走进吸血鬼的历史和世界,从而还原出真实的吸血鬼形象。
我等着你,盼着你。
在罗德岛考文垂( Coventry )附近一个偏僻的墓地,曾经竖立着一个墓碑,上面刻着上面那一行令人不寒而栗的文字,这是吸血鬼夫人的召唤。
“吸血鬼”总是使人联想起这样的景象:东欧凋敝的古堡;穿着黑色披风,神情忧郁、面色苍白的贵族;獠牙咬断了少女的脖颈;这些邪恶的精灵最终被十字架赶走。这些已经成了各种关于吸血鬼的小说、电影和电视节目的主要素材。可是真实情况远非如此,因为实际上吸血鬼比这些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本书旨在全面介绍在不同文化中吸血鬼的形象和特点。书中提到的观点绝对会颠覆你过去对吸血鬼的认识,它们潜藏在世界的各个地方。不论深夜还是正午,不论你在哪里,它们可能离你很近。
大海盗时代 豆瓣
作者: 鲸鱼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让我们一道静候历史浮出记忆。回到无数巨舰在世界大洋上熙熙攘攘的时代;回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回到人类探索未知,生于大海并死于大海的时代。——那个时代,终究往而不返。
海盗,这个令今人生畏,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词,他们生存在天空与浩瀚大洋之间,驾驶巨舰与狂风,与敌船,与命运作着斗争。他们在劫掠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矩,一种在海上生存和战斗的法则。本书详细介绍了海盗及海盗们的战斗史,海面上隆隆的炮声将带你踏上一条不可思议的海盗之旅。 Chapter 1:黑道家族
因海盗之名
剑与火
盗亦有道
Chapter 2:蓝色地中海
文明的曙光
一手仗剑一手经商
海盗爱罗马
庞培和恺撒
发热的十字军
威尼斯与热那亚的辉煌
Chapter 3:长舰横行
自古海盗出北欧
正宗维京人
龙头的恐惧
一张路线图
天生冒险家
决战巴黎
被欺负的英格兰
他们是诗人
皈依
汉萨同盟
Chapter 4:建筑加勒比
我们被欺骗了么
东边是葡萄牙,西边是西班牙
哥伦布做了些什么
轮流坐庄的加勒比
大胃英格兰
海盗人生
德雷克环球航行
英西大海战
荒岛传奇
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
偏爱殖民地
Chapter 5:旧日英雄
附录:爱知延展阅读
I.海盗异类
A.理想国度的缔造者
B.海盗科学家
Ⅱ.海盗人事记
在本书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想像这样一个时刻吧。
1580年,加勒比海。
海面上隆隆的炮声打破了这里久未被侵扰的宁静。繁茂的热带植物一直蔓延到海岸边的沙滩,一枚敏感的贝壳紧紧地蜷缩在岸礁边,感受着从海面传来的阵阵颤栗和呼号——在大地细微的摇撼中,它开始深深地忧虑起未来了。
倏地一下,它的背上忽然增加了些许重量,那是一双少年人的脚丫子 ——一个加勒比少年站在大海边,看着深邃的蓝,倾听大海的呼吸。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慌张和恐惧,甚至还有些恣意,远处隆隆的钟声就像是命运的召唤——正是在这样一个瞬间,他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他知道,他即将离家到大海上去投入战斗,要去经历生命中真正了不起的经历,要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一举进入冒险家的世界。广袤的大海无边无际,天然就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提供了容身之所,浩瀚的大洋从来就是伟大人物及令人生畏的海盗船的疆场。少年对自己发誓说,能够主宰海洋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而他,即将踏上这个征途。
这个少年所不知道的是,眼前浩瀚的大洋不仅将要改变他的一生,而且一直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塑造着人的思想、赋予人独立和坚强的个性。大海,在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国家的同时也创造出海洋自己的文明,虽历经岁月变迁与朝代兴衰而始终保持本色。在海上拼搏生存的人们,特别是那些靠劫掠为生、更少受到传统习俗和法律规范约束的海盗一族也在逐渐发展着自己的群体——也许是并不成熟的小社会,但是,他们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规矩,一种在海上生存和战斗的法则。
对于某些国家而言,海上的历史与他们民族的历史是重合在一起的。
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海盗,这个令今人生畏,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词,曾经就是他们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本身就只意味着一件事情——生存在天空与浩瀚大洋之间,驾驶巨舰,与狂风,与敌船,与命运独立作战。
在本书的开始,让我们从这个想像起步,一起踏上不可思议的海盗的奇迹之旅。
皇室的谬误 豆瓣
作者: (英)杰弗里·雷根 译者: 马茂祥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5
从古到今,世界各国皇室成员的一言一行,都是世人关注的对象。但从古罗马皇帝到今天仍然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世界各国的皇室一族,并没有总是表现出适合它们尊贵身份的理智和体面。
一位隐居修道院的哈布斯堡皇帝,喜欢吃自己的肉,直至把自己咬死。
臭名昭著的伦敦系列杀人碎尸案的凶手竟然是一位王子。
中世纪的一位法国国王固执地认为自己足由玻璃做成的。
在电视上坦自对婚娴不忠的王储。
历史学家杰弗里?雷根在本书中向尊贵无比的国王、王后和皇帝、皇后们不检点的丑闻投去了鄙夷的口光,公开了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和英同爱德华八世等围家最高统治者隐秘的谬误生活。
本系列为引进版图书,包括《愚昧改变历史》《皇室的谬误》《陆军的重大失误》《人类海战史上的重大失误》《人类空战史上的重大失误》等,从历史的角度,对由于愚昧而引起的诸多变化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2009年12月31日 已读
三星半。把英国人尖酸刻薄的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考古专门
中世纪之夜 豆瓣
作者: (法)让.韦尔东 译者: 刘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中世纪之夜》讲述了靠油灯、蜡烛、火把照明的中世纪的夜晚。这是和现代夜如白昼,到处是霓虹闪烁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夜晚同样的不宁静。从贵族的节日庆典到平民的守夜聊天,从王室的盛宴到普通百姓的小酒馆消遣,从对夜色的恐怖到人类对夜晚的征服,以及宗教的影响,作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全面、清晰的中世纪夜晚。
恶魔花园 豆瓣
In the Devil's Garden: 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
作者: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 译者: 陈小慰 / 朱天文 新星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