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门
亲密行为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Behaviour: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8.2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收缩范围,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
《亲密行为》与《裸猿》和《人类动物园》不同,其突出特点是:(1)微观的视角而不是宏观的视角;(2)集中研究亲密行为,很少涉及其他行为模式;(3)集中研究现代人,罕有古今裸猿的比较;(4)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人类动物园 豆瓣 Goodreads
The Human Zoo: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Urban Animal
8.3 (18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囚——一个人走向了超大型部落,便是这样的结果。莫利斯说,自有都市以来,便是如此。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问题重重:战争、暴力、性紊乱、恋物癖……《人类动物园》用冷峻的事实揭示现代都市人的宿命:都市并非丛林天地,而是动物园世界,从此,人被囚禁,人性被扭曲。
疑问由此而生: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有出路?
这些问题也困扰着莫利斯,上世纪60年代末的危机——核战争、环境恶化、人口剧增——如今依然,忧虑和恐惧挥之不去。阅读《人类动物园》将是一场探险:你被迫承受不快的现实,同时也会感受到“希望”。
小玩意 豆瓣
作者: 约翰·马克 译者: 王心洁 / 李丹 2011 - 3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歷史與怪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麥田 2011 - 10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
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
.
獲獎紀錄
.
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
.
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
.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豆瓣
Smoking Ears and Screaming Teeth
8.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雷弗·诺顿 译者: 朱机 科学出版社 2011 - 10
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肉身推入未知的险境,却欣然而往,冷静记录,甚至为结果而雀跃。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久周文化 2006
我在四個月內完成<消失中的江城>的初稿。我沒有理由寫得這麼快,沒有合約或截稿日期催促著我。我原來可以慢慢來,享受久違的美國生活。但是每一天,我早早動筆,晚晚收筆。記憶驅使我加速寫作,因為我擔心會失去涪陵生活的即時感。此外,未來也驅策著我:我想記錄我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巨大變化的城市印象。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中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涪陵沒有鐵路,這裡向來是四川省一個貧窮的所在,而道路路況十分惡劣。如果你想去哪兒,只能搭船,但是你多半哪兒也不去。
但是,當本書在二○○一年出版時,一條通往重慶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幾乎再也沒有人搭船沿著長江前往涪陵了,而一條鐵路幹線正在興建中。涪陵欣欣向榮,來自終將被三峽大壩淹沒的低窪城鎮移民刺激它的成長。我以前經常去用餐的小麵館經營者黃家已經開了一間網咖。我教過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西藏、上海、深圳、溫州。但是<消失中的江城>──一部永遠停滯不前的書──並沒有提到這些。
在一九九九年春天回到中國後,我一年至少去涪陵一趟。由於有了高速公路,現在去涪陵比以往容易多了,而我在北京的作家新生活使我可以自由旅行。我經常去拜訪涪陵,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前往三峽的核心。
在我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兩年,三峽大壩一直像是一個抽象物──一個模糊的應許、一個遙遠的威脅。但是每次我回去,它就變得稍微更加具體。到了二○○二年,移民城已大有進展,地貌明顯地劃分成過去和未來,在江岸附近,舊的濱江城鎮和村莊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儘管中國其他地方都在一股腦兒地進行興建,在江水必然會上漲的地方建造任何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當局任由這些低窪城鎮和村子衰敗,直至一切都荒廢了:破損的磚、骯髒的瓷磚、布滿塵垢的街道。注定毀滅的城鎮和新城形成一個對比,新城是由水泥白瓷磚建造而成的,高高座落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每當我搭船朝長江下游而去,我可以在一系列的水平帶狀結構中,一眼看出地貌的演變史:江邊屬於過去的陰暗村落、一段將被水庫淹沒的綠色農田,以及上面高處一簇簇展望未來的白色建築物。
我在水壩完成之前的最後一趟旅行,是在二○○二年秋天展開的。我和一位朋友帶了帳篷和睡袋,沿著將近一百年前鑿在江邊峭壁上的古老小徑徒步旅行。天氣好極了,而小徑上的風景令人屏息。有時我們高高位於長江上方,我們所在的峭壁垂直落入三十公尺下的江水之中。每走一段路,我心裡就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這條小徑。
我們朝長江上游前進,而且不急著趕路。在小徑走了一星期後,我們參觀了正被拆毀的濱江城鎮。舊城巫山剛剛被拆除,我漫步於瓦礫中,拾荒者在那兒揀任何可能賣錢的東西:磚和鐵絲、草和木頭、釘子和窗框。一群人聚集在一堆營火旁邊,周圍是一棟大型建築物的破牆,然後,我認出了一塊半毀的招牌:他們正在紅旗旅館的大廳紮營,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前往長江下游時,曾住在這間旅館。
所有我最喜歡的濱江城鎮都處於各種不同的毀滅階段。大昌的四分之一已消失了,裴市只留下回憶,大溪已走入歷史。有時,我在拾荒者搜刮過後經過一個村子,在寂靜中,我審視被留下來的東西。在大溪,我看到一張加了相框的富士山照片,照片的前景是一大片盛開的櫻花。在清市,我經過了一張墊料加厚的紅椅、一個舊的籃球框,以及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刻文是上個世紀完成的。一棟被拆去屋頂和窗的房子仍然有一扇閂上的門。在裴市,我向一對夫妻買礦泉水,他們所住的臨時棚子完全是由揀來的門和窗框搭成的。也許這是一個道教的謎語:住在一間由門搭成的房間意味著什麼?
當我到達涪陵時,舊城區大部分已被拆毀,新建的住宅區擠在高高的山頂上,城市龐大的堤防差不多已完成了,而烏江對岸的師範專科學校也正在擴張和改變。老幹部們已退休了,新幹部對外國人比較開放。幾年前,我和亞當抵達涪陵時,最先迎接我們的那位友善年輕人亞伯特,現在已是英文系的系主任。當我去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拿出我一年前送給學校的精裝本<消失中的江城>。
「你可以看出許多人讀了這本書,」他說。書的封面已經破損,且沾滿茶漬;翹起的角落已經難以壓平,翻書的手指留下了髒兮兮的灰色痕跡。在我手中,這本書顯得十分沈重,像是一個手工製品。我怎麼可能寫出一本看起來如此陳舊的書?
就某方面而言,改變的步調似乎讓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所描繪的世界已經顯得十分遙遠。我的中文家教老師孔明在暑假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使用字典一字一字地讀,因為他不太會說英文。他告訴我,讀到許多勾起美好回憶的那部分時,他笑了。在我拜訪涪陵期間,當學校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餐館設宴款待我時,他們把我對於昔日宴會的描述取笑一番。「我們不想讓你喝太多酒!」一個幹部說:「你在你的書裡提到我們強迫你喝太多酒。」
「那不是一個大問題,」我說。
「我們當然不想再那樣做!」另一位幹部說。但是另一個人插嘴:「你要不要再喝點白酒?」
在那幾天,我在城裡逛,拜訪老朋友。在銀行那兒,我停下來看錢曼麗,那位我住在涪陵時,唯一與我「約會」過的漂亮年輕女人。那是一個短短的插曲,因為約會一小時後,我就發現她已經結婚了。現在她已經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說了每次我回到涪陵時一定會說的話。
「你不認得我了,對嗎?」她問:「我比以前胖多了。」
我說:「妳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當書中的一個人物變胖了,作者該怎麼辦?「妳看起來很好,」我說,然後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當三峽大壩的第一階段工程完工,而閘門終於關閉時,我回到巫山。那是在二○○三年六月,在<紐約客>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家庭對於河流上漲的反應。他們已經盡可能地等待了,等在江水上漲之前採收了蔬菜。
二○○三年七月。
傍晚六點,在周家終於將電視、一張書桌、兩張桌子和五張椅子搬到路旁的南瓜田裡,我在江邊立起了磚柱。在新的巫山地圖上,這一片水域叫作滴翠湖。但是,這些地圖是在湖出現之前印製的,事實上,水呈混濁的棕色,而所謂的湖其實是長江的一個入口,在過去一星期,這個入口已漲到三峽大壩後面。周濟恩下一回從他家的竹架棚屋出來時,背上扛著木造的碗櫥。他是一個個子矮小的男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最近之前,他們一直住在龍門村。新地圖上並沒有這個村子。接下來,周家的一個朋友抱著周家那座以電池供電的時鐘走出來了。和我的腕錶一樣,那時時鐘指著六點三十五分。磚柱周圍的水已經上升了五公分。
看著江上漲就像追蹤時鐘短針的進度:幾乎是無法察覺的。沒有明顯可見的水流,沒有奔騰的水聲,但是每過一個小時,水就上升十五公分。這種變動似乎來自內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逐漸縮小的江岸上的每一個活動而言,這是一件神祕的事。甲蟲、螞蟻和蜈蚣從江邊成群呈幅射狀散開來。水包圍住磚柱後,一群昆蟲狂亂地爬上乾燥的柱頂,在牠們的小島被水淹沒時,拚命地試圖逃脫。
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水以每小時十五公分的速度上升。這些細節吸引我,直至我把相機的焦距調準了,把鏡頭縮小了:我分分秒秒注意著磚柱上的昆蟲的動靜。當一切都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
自此我就不曾回去了。這不是我的計畫,而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耽擱。也許這是因為我想完成我的第二本書,我擔心舊地重遊會讓我分心。或者,也許三峽大壩的不可改變性讓我感到難過。
但是,我看得出對於異國產生懷舊之情的危險,當這個地方曾被稱為「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的家鄉,這種懷舊之情尤其危險。如果當你看到一片地貌改變了,讓你認不出來了,你會感到難過,那麼,當你待在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你會感到更難過。我以前的學生威廉?傑弗遜?佛斯特在畢業後離開他偏遠的家鄉,就像中國各地一億多個鄉下人一樣,他變成一名移居者。他前往東岸繁榮的城市,當一所私立學校的英文老師,步上成功之途。有一年,在假期中回去控望他的父母後,他寫給我一封有關他的家鄉的信。威廉那一代的人幾乎都離開了,他的村子似乎毫無生氣。
回到家時,一切都一如往昔,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人們都變老了。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找不到我以前認識的熟人或朋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不選擇經常性的改變,就得選擇貧窮、惡劣的道路和慢船。我是一個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學會喜愛涪陵的外國人,所以,我很感激我有機會為那兩年留下紀錄,而我懷念我認識的地方。但我也因為大部分的涪陵人對於未來都感到十分樂觀而心懷感激。再度航行於長江之上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使舊日江水的湍急水流已變成回憶。
——二○○五年十月於北京
古罗马一日游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
作者: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3
《古罗马一日游:日常生活、秘密和奇闻》属于历史类书籍,2007年出版,从它的问世到现在,它始终高居畅销榜之首(08年再版的书面上添印了BEST sellers字样)。作者以一种新颖、独特、生动的方式把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他俨然一位热心的导游,带着读者从凌晨到夜半,一个 时间游览一处地方,边逛边细细地讲解:古罗马人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饮食习惯,当时的帝国首都的建筑特色、环境、文化等等。这书给读者的感觉似乎不是捧 书在读,而是跟着一架摄像机在观察那一幕幕真实的画面。
学徒面包师 豆瓣
The Bread Baker's Apprentice
作者: [美]彼得.莱因哈特 译者: 何文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在《面包大王》中,彼得和大家分享了最近的成果,这是他从很多法国著名面包店所吸取的精华,是他在烹饪学府的厨房中和学生们在一起研究时迸发的火花。透过彼得的肩膀,我们看到了包括莱昂内尔?普瓦拉纳以及菲利普?戈瑟兰在内的巴黎最为著名的烘焙师,他们都曾经是彼得的老师,菲利普?戈瑟兰的《老式面包》掀起了法棍烘焙的艺术革命。彼得随后又在厨房和学生们肩并肩,教授了经典的面包烘焙十二步,他的讲解清晰,还附有100多张逐步分解的照片。在动手制作书中50个全新的经典面包的超级配方以后,你会在知识上获得全新的收获,这些经典的面包包括纯朴的夏巴达(一种带脆皮的意大利面包)、亲切的法式乡村面包、传统的纽约面包圈,还有本书的圣杯——彼得版知名的老式面包。彼得一直在不断地提炼科学,吸取先进的技术,了解食品的历史,将它们溶为一种大家都可以获得的资源,使它如同你烘焙的面包那样,饱满而富有层次。本书采用了最原始的食品描述方式,展现出了最大的魅力,用全部的热情教授充满热情的人——你的回报就是那些在阳光下最美味的面包。
瞪死一只羊 豆瓣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作者: (美)乔恩·龙森 译者: 范丽丽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 - 8
美国军方网罗了一群拥有特殊体格与能力的精神特工,组织了一支秘密部队,训练他们各式各样的心理战术,包括︰隐身术、穿墙术、飘浮术、千里眼……甚至用眼神击毙山羊。作者亲身走访这支部队的各色人等,参观不为人知的“山羊实验室”。书中揭露了美国“精神特工”数十年来所主导、参与的诸多秘密计划,令人大开眼界。
五月花号 豆瓣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 译者: 王聪 华夏出版社 2006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陆地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由于那时已是深秋,他们决定就在那儿登陆而不继续航行。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
这些乘客中约三分之一是清教徒,他们最初曾逃到荷兰的莱登去寻求宗教自由。后来这一批英国殖民者全都被称为朝圣者。他们曾与伦敦的弗吉尼亚殖民公司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即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授权他们在该公司辽阔的土地上任选一块地方定居并管理自己。
41名男乘客在船上签了这份公约。在这份后来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里,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份公约是由“五月花号”船上的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成年单身男子和大多数雇佣的男仆所签署的。由于妇女那时没有政治权利,所以没有请他们签署。
圣诞后一天,102名定居者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那些参加签约的人组成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自治体,这个自治体具有选举官员、通过法律和吸收新的投票委员的权利。那年11月11日,在下锚于荒凉的海港的一条船上所达成的公约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制打下了基础。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信仰和教会的捍卫者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每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凡是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制度,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圣诞后一天,102名定居者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那些参加签约的人组成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自治体,这个自治体具有选举官员、通过法律和吸收新的投票委员的权利。那年11月11日,在下锚于荒凉的海港的一条船上所达成的公约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制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艘神秘的船,她转载着美国。通过这艘船,你可以了解美国;你想了解美国,必须通过这艘船。如果你不了解这艘船,那么你还不了解美国。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永远活在希特勒阴影下吗? 豆瓣
Auf ewig in Hitlers Schatten?
作者: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译者: 丁君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德国人会永远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吗?两德统一并没有驱散希特勒的阴影,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除了1933和1945年,目前德国回避的话题中又多了一项内容:1989/1990。为什么会这样?“德国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书中某些文章思考的主题,所收录的文章,从18世纪开始,探讨当时对德国后世影响深远的自由和专制体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德国历史,还有作为德国历史参照体系的欧洲的历史和整个西方史。只有放在这一体系中,衡量德国历史的标准才会清晰起来:那是西方世界的标准,历史中的德国曾经是西方的一分子,德国参与构建了西方世界,却不止一次地游离西方之外,最后一次游离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董启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X栩栩如真:香港近百年市井生活的纪传体通史
张爱玲的倾城,西西的我城,黄碧云的失城,董启章的V城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国时报十大好书
自然史三部曲两夺“红楼梦奖”(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本书是香港最优秀最活跃的小说家董启章“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采用二声部的写法,一写“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藉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一以发报机、收音机等过去年代的寻常物事为线索,写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大书。
水果猎人 豆瓣
Fruit Hunters
7.2 (8 个评分) 作者: (加) 亚当·李斯·格尔纳 译者: 于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1
一个热爱水果的加拿大年轻人走访热带国家,寻找珍奇水果,拜访“只食水果的人”,深究水果、果实的真谛,乃至伊甸园的归属。
展现令人目瞪口呆的植物秘闻之外,作者也带领我们走入水果市场、水果生物科技的核心地带,披露纽约水果市场华裔老大的身份,乃至混杂在全世界水果买卖中的毒品、军火和人口贩卖。
秘闻层出不穷,足迹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作者以第一人称保持客观的记录,也以叙述性极强的文学化语言惟妙惟肖记录了疯爱水果的一群人,每则故事的戏剧性都不亚于小说。
该书出版后,引起北美热烈反响,读者对热带水果的热情和好奇高涨,在读书会上争相目睹作者带回来的珍奇果实,讨论果食者和素食者的异同。
亚马逊读者高分评点,近乎全民五星推荐。在短短三个月内,首版告罄,日本和韩国出版商也迅速购买了版权
香典 豆瓣
作者: 周家胄 / 洪刍 译者: 江俊伟 / 陈云轶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10 - 1
《香典:天然香料的提取、配制与使用古法》内容简介:从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说起,分别阐述了列代名香的特性、提取方法、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的燃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焚香礼仪等进行了详细记述。这不仅囊括了中华香文化的全貌,而且还原了香的天然品质,是今人藏香、用香、品香的必备权威古籍。
该书由《香乘》、《香谱》和《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构成,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香文化的卓越研究与非凡理解,以帮助人们在化学香精的时代摆脱“香”的危害,并因此重新与天然之香融洽相处。
时间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time
作者: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 /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刘研 / 袁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内页欣赏: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0519070/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
试读本(124页PDF):http://www.cctpbook.com/aboutdown/time.pdf
格林威治天文台与海事博物馆网站:http://www.nmm.ac.uk/
关于同名展览的报道:http://www.fastcompany.com/magazine/35/greenwich.html
---------------------------------
目录
008•鸣谢
010•前言
012•序言
020•时间的创造
038•时间的度量
258•时间的表现
322•时间的体验
418•时间的终结
序言
012•时间
一、时间的创造
022•时间的创造
二、时间的度量
040•太阳
051•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084•历法
124•季节
147•非机械的时间:在黑夜
155•非机械的时间:在白昼
182•非机械的时间:使用球仪
185•非机械的时间:间隔
192•非机械的时间:设定小时
206•机械时间:天空模型
210•机械时间:家用时计
219•机械时间:标准时间
231•机械时间:科学时钟
241•机械时间:豪华时钟
046•从观察到记录:史前和早期诸文明的天文学
058•世界文化与时间 I 印度的时间
068•历法的原理及使用:政治和社会意味
073•世界文化与时间 II 中美洲和安第斯的计时与历法
079•世界文化与时间 III 伊斯兰教的时间和空间
114•世界文化与时间 IV 中国的循环和线性时间观念
119•世界文化与时间 V 循环、季节和生命阶段:日本背景中的时间
137•世界文化与时间 VI 因纽特人的时间
142•球与影
198•欧洲的机械计时:早期阶段
201•现代计时的成长:从摆锤到原子
三、时间的表现
260•人格化的时间
278•过去、现在和将来
312•艺术和时间
284•虚无画:兴盛与幻灭
289•时间和肖像
294•季节和时刻:时间和19世纪艺术
300•“这些支撑我废墟的断片”
306•20世纪的艺术和时间
四、时间的体验
329•音乐和时间
337•人的时间
345•庆典和仪式
377•时间和历史
405•时间中的招术
324•音乐和时间
332•时间能治疗吗?医学史中的时间
359•周年纪念的历史:时间、数字和符号
366•时间和历史
371•地质学家的时间:一个简史
395•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 澳洲土著的时间观念
400•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I 埃及的时间
五、时间的终结
425•时间的终结
420•了解开端与终结
附录
436•参考文献
442•展品提供
444•图片提供
445•撰稿人
446•历法符号
448•译者致谢
圣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米勒 / 罗伯特·休伯 译者: 黄剑波 / 艾菊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5
本书彩色内页: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503000/
《圣经》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写成,创作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全书信息首尾相贯,浑然一体。这样一本书是怎样形成的?它如何被翻译成了两千多种的文字?它如何在逼迫者的火焰与怀疑者的批判中存留下来?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本书讲述的就是关于这本奇书的奇妙故事。
本书精裝铜版纸全彩印刷。全书分为五部分:旧约的成书、新约的成书、圣经与迅速发展的教会、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圣经与现代社会。书前附“历史时间表”,书后附“参考文献”及“英汉译名对照表”。西雅图大学陈佐人教授作序导读。
女人与珍珠 豆瓣
Frauen und Perlen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 译者: 宁宵宵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7
女人喜爱珍珠,这份爱恋几千年来不曾淡化。书名《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已透露了本书的内容:通过一些鲜为人知或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展现女人与珍珠之间的爱恋。
珍珠正在成为复古时尚的最佳象征。在古老的波斯神话中,珍珠是诸神的眼泪。古希腊罗马人认为珍珠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珍珠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为了拥有它,有人可以挥金如土,有人则命运多舛。本书希望展现的是珍珠赋予女人的性感、自信和非凡气质。
艺术史学者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娓娓讲述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当代,佩戴珍珠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多样转变。她以幽默的笔触介绍了七十多幅闻名于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读来轻松有趣。
隐士 豆瓣
Hermits:the insights of solitude
作者: [美] 法朗士 译者: 梁永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6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罗马人的故事1 豆瓣
8.2 (66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1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罗马从建国到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五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的故事,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都时常处于进一步退半步的状态。罗马后来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在这五百年间萌芽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