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卓别林与希特勒 豆瓣
作者: [日]大野裕之 译者: 靳园元 商务印书馆 2023 - 9
卓别林与希特勒于同年同月出生,生日仅相差四天。两人的才能与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撞击,各自形成巨大的漩涡。
卓别林在纳粹入侵波兰之后开拍《大独裁者》,在希特勒踏进巴黎的第二天完成了最后一幕的演说。他们虽从未谋面,但在媒体宣传和个人形象经营上却陷入了长久的厮杀。最终喜剧大师从一位世间少有的演说家手中,将他的“武器”夺了过来。希特勒荒唐无稽的野心崩溃了,卓别林的幽默却长存世间。
本书作者依据卓别林家族私藏的拍摄花絮资料,以及卓别林本人将近一万页的手稿、工作日志、往来信件等,还有近年才被发现的新史料,为大家揭开影片《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
2023年9月1日 想读
最后的棒棒 豆瓣
作者: 何苦 2015 - 8
2014年1月从部队转业之后,何苦走进了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自力巷53号,卧底棒棒,记录“山城棒棒”这个特殊劳动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现状。作者从一个军官变成棒棒,《最后的棒棒》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解放碑自力巷53号生活着众多的棒棒,各有各的“生活麻辣烫”,书里讲述他们的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聚集在一起的棒棒,自然有摩擦、有规则,书里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分居的夫妻,组合的家庭,留守的儿童,堵之不尽的群租房……众多真实而棘手的社会问题在书里真实呈现。
2023年8月30日 想读
本雅明电台 豆瓣 谷歌图书
7.2 (5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凡柯 编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其它标题: 本雅明电台
中文世界首次结集×本雅明的广播作品!
天才思想家化身宝藏UP主,初代播客元老本雅明的营业时光。
淡豹、李雪琴、刘擎、徐英瑾、郁喆隽倾情力荐!
边角聊、柏拉图什么、鼓腹而游、懒得讲理、随机波动、咸柠七,多档优质播客必读推荐!

从女巫审判到德意志历史上的传奇盗贼,从被火山灰掩埋的意大利庞贝古城到中国广州一座戏院的火灾,从打工人如何升职加薪到德国人的阅读取向,当本雅明拿起麦克风时他会说些什么?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编织日常生活与都市怪谈,天才思想家如何打造属于他的“声音王国”?
十则儿童广播故事,一部儿童广播剧,还有各色广播谈话的探索,开启尘封近百年的奇异广播世界,领略本雅明思想迷宫中最迷人的一处角落。

本书由厦门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对《本雅明全集》中的广播作品进行选编和翻译,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在柏林广播电台和在法兰克福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的文稿,并邀请了《本雅明传》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王璞撰写导言。全书共分为“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本雅明认为电台是教育的剧院,是“孩子的启蒙”的绝佳媒介。这些广播的内容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并且本雅明将他的现代性反思贯穿其中。本书内容轻松愉快、文字精辟,在其中本雅明将他复杂的思想引导给广大观众,让人们受益于这位20世纪最受尊敬的思想家之一的新声音。

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人比本雅明更有原创性,没有人比他的批判和解读更需我们认真对待。
——乔治·斯坦纳
在他笔下,所有东西都摇身一变,变得更有放射性。
——西奥多·阿多诺
一位复杂但闪耀的作家。
——J. M.库切
本雅明是无法被归类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不能放入现存的秩序,也不能被引入新的类别。
——汉娜·阿伦特
本雅明将自己系于革命性的变革,他的生命和作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充满挑战。
——特里·伊格尔顿
在本雅明璀璨如星群的作品中,广播电台节目及其文稿一定是光芒最微弱、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正如《本雅明电台》试图告诉我们的,这些作品无疑是重要的,不论是在其个人生命史中,还是在媒介发展史上。如果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文字时代,那么如今我们已经逐渐过渡到图像时代。在文字中心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图像中心主义的统领下,声音及其传递的情感与关怀似乎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时候以《本雅明电台》为契机,重新审视声音这种媒介了——它的即时性,它的流动感,它营造的共时空间,它激发的情感共鸣,既是历史,也是当下,既是档案,也是陪伴。
——随机波动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形态与意图-素描书 豆瓣
作者: 于艾君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5
《素描书:形态与意图》内容简介:素描,其基本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绘画,它曾经以“基础”的方式、途径存在或流传。素描在对其他媒介或方式的造型艺术“输出”给养的同时,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前提和处境下,需要吸收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长处”和经验,进行“内部”的语言转换和“自由”意义上的艺术反哺。《素描书:形态与意图》以六百余幅图例,二十余万字平实客观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素描的来龙去脉和某种“不伪”品质。其中,作者提出“自由素描”的概念——通过对(比“现代素描”更开放、更包容,同时在美学意义上指代更具体确切的)“素描现象”的探讨阐述,使我们看到,素描的意义应是立足于其基础性并从基础出发,成为“造像”或“图像文化”的一部分。
注:封面手写文字为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76年手稿。
2023年8月23日 想读
太后西奔 豆瓣
作者: 谭木声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历史重大关头的走向,真的是由理性的人做出的理性决策所左右的吗?
◎大历史的书写,由慈禧太后西狩看懂晚清二十年,读懂封建帝国晚期社会的仓皇与激荡
◎赠阅《太后西奔》悦读攻略手册——西狩路线图时间表,再现地理场景中权贵的仓皇和历史的吊诡
------------------------------------------------
★内容介绍
1900年庚子事变,清廷太后“西狩”。这一独立的历史事件,却关乎中华社会的历史走向。
作者以大历史的视野,小切口进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其间穿插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满汉冲突,在国际环境和民间宗教的背景下,呈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命运的悲剧。太后西奔关系万千重,晚清最后二十年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在这里都看得见说得清。
------------------------------------------------
★编辑推荐
本书的特点一是大量采用新材料。作者钩沉宫廷朝野史料,综合运用清末因为印刷技术的普及和电报的使用而产生的大量笔记、日记、回忆录、报刊时文、外国在华人员的信件、回忆录,各国外交文书等新材料,还原历史细节,洞察历史走向,揭示历史现场的复杂与偶然。
本书的特点二是新观察。庚子之变关系万千重,绝不仅是如过去的史学所揭示,由一义和团运动所能解释。
其中有人情:慈禧为光绪皇帝的姨母,母子隔阂是先天形成的。戊戌变法,康有为鼓动围园杀后,事出宫闱,外人不得知,但六君子不待审讯,匆忙处斩,就是为了怕牵出不堪。但从此太后皇帝有了心结。
其中有私心:戊戌变法之后,朝中开明势力被打压,保守势力大起,为了派系私利,防止太后死后皇帝清算,遂鼓动太后废光绪,就有了 1899 年易储风波。
其中有知识的狭隘:进入近代后,国际因素第一次成为影响中国内政的因素,保守派对外交的无知,带来中外误解。因缘际会,因为华北持续的干旱,铁路、轮船兴起等带来的失业等原因,义和团在山东直隶蔓延,保守派遂利用群众运动来挟持朝政,对抗洋人。于是引起一场罕见的国际干涉,唐明皇仓皇入蜀之事千年后再现。此事由 1901 年的辛丑条约结束。从此,大清不再讨论开明与保守,而是如何改变,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本书的特点三是新写法。采用历史非虚构的写法,力求以小见大,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的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其间穿插整个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满汉提防,在国际因素和民间宗教的背景下,呈现新意,呈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命运的悲剧。
------------------------------------------------
★名家推荐
谭木声先生的《太后西奔》是说庚子事变前因后果的通俗读本。叙事详尽细腻,有小说体的生动,但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人实事的历史,风格可追台湾的高阳与大陆的二月河。中外专业史家之作,多为专家学者而写,一般读者难以卒读,通俗历史之需要,不言可喻。谭氏此书之出版,值得欢迎与推荐。
——汪荣祖
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剧变整整一甲子,六十年间近代中国的变与不变、各种尖锐矛盾与激烈冲突,在这血与火的一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大小小的事件、形形色色的人物,错综复杂,缠结纠葛,互相刺激,终于造成惨烈的悲剧。木声此书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简明扼要,把如此复杂的历史一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细细读来,当给人以历史的启发。
——雷颐
1900年“太后西狩”是一个重大事件。百年来关于这一事件的解读充满悲情、阴谋、戏谑。谭木声这部《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从历史学立场仔细爬疏各种史料,从历史而不是从戏说重建这一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却又因其史料爬梳的细密而写得细节丰富,人物立体,殊为不易。
——马勇
2023年8月23日 想读
列宁主义 豆瓣 Goodreads
Leninism
9.0 (6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哈丁 译者: 张传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第一部重新全面解读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列宁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列宁主义的内容以及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体系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它向传统的学术判断发起了多方面的挑战。 尼尔·哈丁揭示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是如何作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应而脱颖而出的,并且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战争努力的这种背叛,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又意味着什么。他提出,列宁主义的经济、政治甚至哲学在1914-1917年间都迅速地理论化了,并因而具有战争经历特点的深远影响。列宁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确清楚地表达了一种复杂而连贯的批判,对各种选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列宁主义本身深受时代的束缚,这注定会制约它的适应能力。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的历史形而上学和科学形而上学对于其行动的信心和自信来说是内在的,如同它内在地轻视民主实践和宽容一样。 本书既是对列宁主义的一种阐释,也是对当代共产主义政治的重要性的一种批判。
“一部学识渊博、令人振奋、通俗易懂、给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作品,我相信它将成为学生的经典著作,在课堂内外的世界都会引发许多争论。” ――理查德·萨克瓦
2023年8月23日 想读
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 豆瓣
Four Theories of Myth in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万·斯特伦斯基 译者: 李创同 / 张经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神话”是文学的母题,又带有宗教民俗之色彩,非常复杂。本书以二十世纪主要神话理论家们的学术生涯、工作经历与文化背景为视角,展现当代“神话”概念与理论的制造过程,对二十世纪的几种神话理论做了非常激烈的历史性批判。但作者并未试图将这一术语完全从我们的理论或分析语言中清除出去,而是指出:我们能够、或许仍可以继续用“神话”这一概念来思考;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当停止对这一概念的思索,必须明了我们所讨论问题的意向与语境,必须面对我们如何、是否,以及为何应当使用这一术语的问题。
本书曾获得美国宗教学会1989年年度图书奖,出版后引起了广泛讨论。
2023年8月23日 想读
奥斯维辛 豆瓣
Auschwitz : A New History
作者: [英]劳伦斯·里斯 译者: 刘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7
豆瓣评分9.5,历史类总榜TOP5
打破固有认知,剖析奥斯维辛的反人类暴行如何成为可能
专访集中营幸存者和纳粹“加害者”,还原历史真相与细节
聚焦纳粹统治下的人性,揭示大屠杀是“少数疯子”与无数“普通人”共同的恶行
-------------------------------------------------
◎内容简介
奥斯维辛,史上最骇人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仅是“最终解决”、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而是纳粹德国整体价值观的一个实在体现。这是一个更大的故事,但我们其实从未真正了解它。
本书力图在多年的积累之上,以奥斯维辛这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不同于反犹主义,奥斯维辛有确定的开始日期——第一批波兰囚犯到达,是1940年6月14日;也不同于种族屠杀,奥斯维辛有确定的结束日期——1945年1月27日,集中营获得解放。在这两个日期之间,人的行为和信念一再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而朝着不曾预料到的方向演变。
通过大量来自不同个体、不同视角的叙述,劳伦斯·里斯打破了以往对奥斯维辛大而化之的认识。奥斯维辛是否专为犹太人所设置?对党卫队看守来说,拒绝服从杀人命令和从受害者身上掠夺财物,哪一个对自己的良心谴责更大?是否有人进了毒气室还能生还?为什么相比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政府的积极配合,丹麦政府却举国协助犹太人出逃?文明的法国又在大屠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对奥斯维辛的研究,不仅是让读者更深刻地洞悉纳粹,还可以了解在历史最极端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
◎作品看点/编辑推荐
★英国历史学家,“最杰出的历史纪录片制片人之一”劳伦斯·里斯代表作
作者劳伦斯·里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节目创意总监,载誉无数。在深耕创作纳粹题材的文字和电视作品十五年后,他写就这本经典之作。在求证中,作者采用“孤证不引”的方法,力求严谨扎实地发掘史实。
★打破以往固有认知,还原奥斯维辛的历史真相
本书史学贡献最著的部分是它还原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相,让人们了解奥斯维辛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在那里发生了什么,是怎么一步步演变、发展而成。里斯告诉读者,纳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精心设计,并按部就班地要把奥斯维辛建成一个杀人魔窟。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在不断面对新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临时调适所累积的结果。
★收集相当数量的第一手加害者证词,深入考量制度、人性与罪责
现有的大屠杀研究大多广泛引述幸存者和受害人的证词,鲜少加害者的证词。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收集了相当数量的第一手加害者证词,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人怎么可能做出这样邪恶的事情,心安理得地残害与自己无冤无仇的无辜者?杀害的决定是谁做出的?第一个是人性问题,涉及人自身的善恶。第二个是政治责任和法律罪责问题,涉及应该如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聚焦在极端情况下,普通的“好人”会做出什么
作者肯定希特勒环环相扣的决定最终导致对犹太人的屠杀,但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普通纳粹的创造性和作恶行为上,揭示犯罪者不是少数虐待狂或变态者,而是无数心智正常的人、“好人”、社会精英,并指出最危险的想法之一,就是认为欧洲人是在少数疯子的强迫下,心不甘、情不愿地犯下了灭绝犹太人的罪行。
★回顾与前瞻,反思大屠杀,给予警示与希冀
作者强调,人的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不要忽视纳粹统治环境对普通德国人的人性改变效应,这段历史永远是一个警示;但它也表明,如果个人行为会受到环境影响,那么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文化,反过来提升个体的道德。
★世界史、欧洲史图书长销经典之作,豆瓣网历史类图书总榜TOP5,热门二战主题图书榜单TOP2。
2023年8月21日 想读
阿道尔夫 豆瓣
ADOLPHE
作者: [法] 贡斯当 译者: 黄天源 漓江出版社 2019 - 5
人生漫旅,好书伴你。
宝物压舱,好货沉底。书虽曰旧,读之弥新。
《阿道尔夫》最新修订本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心里分析小说的发端
普希金为其倾倒 冰心亲笔题签
本书被誉为妇女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出身上流社会的阿道尔夫受虚荣心驱使,热烈追求P伯爵的情妇爱蕾诺尔,终使她堕入情网并抛家弃子与之厮守。讵料阿道尔夫逐渐厌倦情感深笃的羁绊,试图谋求解脱,致使爱蕾诺尔抑郁而终。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世界的态度与遭遇,揭示了社会与人心的病态,赞颂真挚爱情和真诚人性的同时,深刻鞭挞虚伪与阴谋。
因其引人入胜、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200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2023年8月21日 想读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豆瓣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作者: [法]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夏可君 / 尉光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7
2023年8月21日 想读
族长的秋天 豆瓣
El otoño del patriarca
9.3 (6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轩乐 2021 -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大冒险!
★全新内外双封设计,书口定制喷绘,心动典藏!
★比《百年孤独》更孤独,比《霍乱时期的爱情》更迷乱,关于一个人“拥有一切”却又一无所有的一生。
★他在自己的荣光中如此孤独,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他活着,是为了腐烂。
★魔幻现实主义炉火纯青之作: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素材,写尽权力之极、欲望之极、孤独之极,抵达文学之极!
-------------------
作为文学作品,《族长的秋天》比《百年孤独》重要得多。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具有实验性质,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次艺术冒险。——加西亚·马尔克斯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曼·鲁西迪
一本书必须如同生活一样广阔、厚重、神秘。这部小说无比奇异、热烈,读者可以奢侈地沐浴在作者全景式的叙述中,它甚至比《百年孤独》更诗意。——《纽约时报》
这本书应该读两遍以上,阅读的收获令人目眩神迷。——《观察家报》
书中奇特的人性和黑色幽默让人欣喜,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让人印象深刻。——《Vogue》
2023年8月20日 想读
移民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Ausge-wanderten
8.5 (3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媒体推荐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
——《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纽约客》
塞巴尔德的作品,首先要谈到的是,它们总有一种在作者死后才出版的气质。正如评论家经常说的,他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晚期最有创造性的作家。
——英国著名作家 杰夫•戴尔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21世纪图像 豆瓣
Imagery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德]奥利弗·格劳 编 / [奥]托马斯·魏格尔 编 译者: 肖伟胜 等 / 肖伟胜 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一场全新的图像革命已悄然兴起,这会对我们当代全球化媒体社会产生何种影响?
★ 汇集来自艺术、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国际知名学者对21世纪的图像世界的精彩论述。
★ 一部在这个以观看为主的世界里培育视觉及媒介素养必不可少的读本。
★ 一个对当代视觉性进行反思的极好资源,运用图像科学和数字人文的新工具和分析形式,呈现出一套全新的视觉分析策略。
★ 未来的无知者不会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如何看待和理解视觉的人。本书理解并领会了瓦尔特•本雅明的预言。
-内容简介-
我们被前所未有的图像包围:互联网上的各类网站、数以千计的电视频道、数字游戏和虚拟世界……如果没有对这些复杂的思想、结构和系统进行全新的视觉化思考,我们将难以管控当今的信息爆炸。本书对这些新的图像世界和新的视觉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和跨学科的思考。
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考察了各个领域的视觉化革命,他们探索并讨论了多学科范围内的新的核心术语:从数据库经济到超媒体的戏剧构作,从神经科学的可视化到生物艺术中的图像。他们在人类意识的发展中思考图像的力量,追求视觉现象的新定义,并且检验了用于图像研究和视觉分析的新工具。总之,他们完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图像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入诠释。
-媒体/名人推荐-
来自艺术、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国际知名学者审视了这场最新的图像革命及其对我们当代全球化媒体社会的影响……
—— 帕梅拉•C. 斯科金,《艺术史杂志》
读完《21世纪图像》,我很激动,我会在教学中使用它。这是对当代视觉性进行反思的一个极好资源。
——特雷伯尔•朔尔茨,纽约新学院
作者系统地阐述了21世纪视觉性的挑战,并对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运用了图像科学和数字人文的新工具和分析形式。
——米哈伊尔•斯捷潘诺夫,《国际文化研究杂志》
未来的无知者不会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如何看待和理解视觉的人。《21世纪图像》理解并领会了瓦尔特•本雅明的预言。
——本特•福辛,《媒体文化》
2023年8月12日 想读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豆瓣
作者: 张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2
为何东西方历史如此不同?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开出民主宪政之路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又有什么内在的困惑与张力?思想史名家张灏教授以“幽暗意识”反照中国历史和文化,为您解说中西方历史差异的思想文化根源。
张灏教授以“幽暗意识”为线索贯穿东西方思想史,深入到东西方制度背后的思想源流,为 我们梳理出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明晰线索,通过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为张灏教授的重要文章精选,文字流畅,说理清晰,深入浅出。
《幽暗意识和时代探索》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第一流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2023年8月1日 想读
后现代转向 豆瓣
The Postmodern Turn :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作者: [美] 伊哈布·哈桑 (Ihab Hassan) 译者: 刘象愚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2023年8月1日 想读
云的理论 豆瓣
作者: [法] 于贝尔•达米施 Hubert Damisch 译者: 董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 - 3
从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云一直弥漫着西方绘画的天空。它并非单单是一个描绘性的主题,还是一个绘画符号学的因素,它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它被用来使神圣事物出现在现实中(基督升天、神秘主义幻象等等),其作用正如戏剧中的机械道具;在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功能变得模棱两可,因为当时透视模式开始起调节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云的作用是遮掩住无法表现的无穷,同时它又指示无穷。这样就保证了一种跟科学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机制的悖论式均衡。
本书通过对符号能指/云/的不同功能的清点,将传统上归于艺术的领域与职能,重新分配给处于表现结构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史重新找回它的体系性与物质性。
名人推荐
这本出版于1972年的艺术史专著,首次尝试完全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发展。至今,它在许多方面仍极具挑战性。本书绝没有过时,它仍旧是一部杰作,并以一种系统化的互动方式触及了西方传统中那些最为重要的特征。
——斯蒂芬•巴恩,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和那些从事当代艺术史研究的符号学狂热分子相比,达米施的治学态度执着而认真,他希望严肃对待这一问题。也许,在《透视的起源》和《云的理论》出版之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艺术史,但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借口回避它了。
——伊恩•沃尔斯特根,美国乔治亚大学,载麻省理工大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学刊》
2023年8月1日 想读
空间与政治 豆瓣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李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本书详细阐述了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全面考察。
2023年8月1日 想读
郊区佛爷 豆瓣
The Buddha of Suburbia
作者: [英国] 哈尼夫·库雷西 译者: 师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9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克里姆来说,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父亲的离家出走。
这个做了近二十年英国公务员的印度父亲,似乎比他刚满十七岁的儿子还要渴望更多的生活,不惜将后半生全部押在情人伊娃身上。甚至连克里姆自己都无法不爱伊娃所代表的冷酷却有趣的人,相比之下,母亲试图掩饰千疮百孔生活的种种举动愚蠢而羸弱,那种善良谦恭的乏味恰是被抛弃的最终注脚。小说以其独特的内敛叙述暗示了“无父”在克里姆生命中烙下的鸿沟。
这是一部受嬉皮士文化影响甚深的作品,通篇充斥着性、暴力、毒品、烈酒、音乐等流行元素,蛊惑、迷狂、不知魇足,不是作为被贩卖的时尚商标,而是指向一种致力于自毁的绝决生活,只有那些曾经有过或仍旧身处叛逆期的人,才能看清调侃反讽背后那些深陷于虚空的激情,那些无法言说的悲伤。 该书曾获Whitebread文学奖。
2023年8月1日 想读
流动不居 豆瓣
In the Flow
作者: [德]鲍里斯·格罗伊斯 译者: 赫塔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 - 3
-编辑推荐-
○ 在民主与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保藏昔日艺术的博物馆体制正遭受猛烈抨击
为什么有些被博物馆赋予特权的东西被我们称为艺术品,得到我们社会的精心保护和修缮;但另一些东西则被交付给时间的摧枯拉朽之力,没有人在意它们最终的瓦解和消失?
● 艺术抵挡时间的流动 VS 艺术进入时间的流动
过去,人们通过艺术去搁置行动生活的流动,抽出时间去沉思图像。然而,如果我们今天将艺术品推入时间的洪流,使其命运与其他寻常事物没有任何区别,我们还能够谈论艺术吗?
○ 艺术的流变学:顶级艺术理论家对互联网时代的艺术的真知灼见
在我们的时代,博物馆已不再是一个永久收藏之地,互联网成为艺术作品(实践)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场所,更多人将艺术作为流动的事物来讨论。今天,互联网上处于流动中的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更好的记录和保存。
-内容简介-
20世纪早期,艺术及艺术体制在民主与平等的新精神之下受到批评。艺术作品是神圣之物,这一观点遭到公然反对,随后艺术作品被理解为只不过是物品。这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攻击,也是对博物馆传统的保护性使命的攻击。备受赞誉的艺术理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认为,这种情况导致了“直接现实主义”的发展:这种艺术不生产物品,而生产不会留存下来的实践(从行为艺术到关系美学)。但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方向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迅速带来了保存艺术独特性的新方法。
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格罗伊斯描绘了这种张力产生的悖论,探索了无物品媒介(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格罗伊斯断言,如果说机械复制给了我们没有灵晕的物品,那么数字复制生成的便是没有物品的灵晕,其所有物质性都转化成当下之短暂易逝的标志。
-专家推荐-
《流动不居》不仅切实记述了鲍里斯•格罗伊斯在写作这本书时敏锐的思考状态,还预示了读者将围绕着我们时代最普遍的一些文化结构——博物馆、档案馆、互联网——展开不可思议的旅程。在阐述艺术的流变学(或流动性)的过程中,本书的每一章都阐明了一些当代术语与概念(比如,“行动主义”、“参与”、“审美化”、“感染”、“越界”)的新潜力。《流动不居》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理论方法,为观念在付诸实践时保持可变开辟了可能性。
凯特•富勒(Kate Fowle),莫斯科车库艺术博物馆前首席策展人、纽约MoMA SP1前馆长
大多数关于当代艺术与当代生活之间的交集的文章,往往都会立刻屈服于时髦的现在主义(presentism)的诱惑,或是缓慢却不可避免地屈服于失落的现代主义的感伤。格罗伊斯的这些文章并非如此。《流动不居》追踪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与哲学、政治、大众媒介、生活方式、博物馆和近年来的互联网之间的复杂对话。书中谈到的有些流动是我们熟悉的,但大多数是我们不熟悉的:从俄国1917年前后的先锋派艺术到其后1924—1953年时期的总体艺术作品,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到谷歌,从马丁•海德格尔到朱利安•阿桑奇。格罗伊斯以异于常人的挑衅、令人叹为观止的联想跳跃和富有成效的悖论等标志性倾向写就的这些文章,阅读起来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
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什么是当代艺术?》(What Is Contemporary Art?)的作者
2023年8月1日 想读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中文版)SUBCULTUR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迪克·赫伯迪格 著 译者: 修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4 其它标题: 亚文化
Normal University Pub 2023-04-01 224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The meaning of subculture is always controversial. and in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its style. we see the most passionate collision.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foun
2023年7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