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性与文本政治(第二版) 豆瓣
作者:
托莉·莫伊
译者:
卢靖洁
/
杨笛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7
- 7
《性与文本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第2版)/贻芳译丛》是传统文学研究领域中女性主义批评的杰出代表,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文本细读,为外国文学研究界所广泛赞颂的佳作。
绕颈之物 豆瓣
The Thing Around Your Neck
8.9 (9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文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橘子奖获奖作家
《半轮黄日》作者
从描述移居美国的尼日利亚中产阶级生活的《赝品》,到讲述牢狱生活的《一号牢房》,再到窥视战争中人们内心世界的《个人感受》,在这些发生在尼日利亚和美国的故事里,阿迪契以颇具匠心的笔触,展现了来自不同阶层和文化的男女之间的鸿沟。此外,受到两种文化熏陶的阿迪契在对个人和群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凭着直觉描述了尼日利亚偏见、腐败、暴虐和战争的后果,以及置身事外又毫无知觉的美国社会。
《绕颈之物》是阿迪契200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包括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美国大使馆》在内的12个故事,大多与其本人的成长、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关。她将目光聚焦在尼日利亚人和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的身上,关注中产阶级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该书入围2009年约翰•卢埃—里斯纪念奖和2010年英联邦奖。
《半轮黄日》作者
从描述移居美国的尼日利亚中产阶级生活的《赝品》,到讲述牢狱生活的《一号牢房》,再到窥视战争中人们内心世界的《个人感受》,在这些发生在尼日利亚和美国的故事里,阿迪契以颇具匠心的笔触,展现了来自不同阶层和文化的男女之间的鸿沟。此外,受到两种文化熏陶的阿迪契在对个人和群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凭着直觉描述了尼日利亚偏见、腐败、暴虐和战争的后果,以及置身事外又毫无知觉的美国社会。
《绕颈之物》是阿迪契200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包括欧•亨利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美国大使馆》在内的12个故事,大多与其本人的成长、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关。她将目光聚焦在尼日利亚人和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的身上,关注中产阶级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该书入围2009年约翰•卢埃—里斯纪念奖和2010年英联邦奖。
病玫瑰 豆瓣
The Sick Rose: Disease and the Art of Medical Illustration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巴奈特
译者:
郭腾杰
理想国丨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9
- 7
安能无恙!10种流行疾病挑战你的“审美底线”
豆瓣评分9.4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推荐
◎内容简介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幸灾乐祸”。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编辑推荐
医学与艺术跨界之作。354幅医学绘画,既是前彩色摄影时代对疾病的忠实记录,也是浪漫主义与写实艺术交织出的病态美学。
10种疾病,10个人类抗争恶疾的故事。天花、癌症、性病……禁忌、黑暗、曲折……与战胜病魔一样艰辛的,是克服痛苦与厌恶的情感交杂。
荣获2014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专色布脊精装,雅黑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图书推荐
如果说医学插画的命运,同所有医学图书和文献一样,终将被更新更好的出版形态所取代,《病玫瑰》或许会作为纸书得以延续。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无论你喜爱艺术、医学还是历史,或者只是对拥有并维持一副躯体而感到精疲力竭。
——《柳叶刀》(The Lancet)
不惜在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上下足功夫,但血腥文字与图片背后,是真实的生命和死亡……本书是一份交互辩证、庄严肃然的最高艺术图像集。
——《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本图集里有各种脓液和增生物,还布满皮疹和面疱。医学史学家理查德·巴奈特已证明自己能在这满布死亡氛围的领域中充任活泼的导游……这是一本对人体有兴趣的艺术家必备的藏书。
——《版画家》季刊(Printmaking Today)
豆瓣评分9.4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推荐
◎内容简介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幸灾乐祸”。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编辑推荐
医学与艺术跨界之作。354幅医学绘画,既是前彩色摄影时代对疾病的忠实记录,也是浪漫主义与写实艺术交织出的病态美学。
10种疾病,10个人类抗争恶疾的故事。天花、癌症、性病……禁忌、黑暗、曲折……与战胜病魔一样艰辛的,是克服痛苦与厌恶的情感交杂。
荣获2014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专色布脊精装,雅黑漆片烫印,与原版同厂共版印刷。
◎图书推荐
如果说医学插画的命运,同所有医学图书和文献一样,终将被更新更好的出版形态所取代,《病玫瑰》或许会作为纸书得以延续。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无论你喜爱艺术、医学还是历史,或者只是对拥有并维持一副躯体而感到精疲力竭。
——《柳叶刀》(The Lancet)
不惜在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上下足功夫,但血腥文字与图片背后,是真实的生命和死亡……本书是一份交互辩证、庄严肃然的最高艺术图像集。
——《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本图集里有各种脓液和增生物,还布满皮疹和面疱。医学史学家理查德·巴奈特已证明自己能在这满布死亡氛围的领域中充任活泼的导游……这是一本对人体有兴趣的艺术家必备的藏书。
——《版画家》季刊(Printmaking Today)
雨中喷泉 豆瓣
雨のなかの噴水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李敏
中信出版社
2023
- 3
为什么要火烧《金阁寺》?三岛美与暴烈之外的其他面目
“不被人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人活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小丑。”
☂收录国内首次译介的三岛珍贵对谈和短篇小说!1938年至1970年,从13岁时发表的首部作品《酸模》到45岁自裁前的最后一场采访,不仅有川端康成高 度赞扬的出道作《烟草》和讲述女性爱恋的《春子》等短篇小说,还有剖析其思想和美学核心的长篇自传散文《太阳与铁》。《雨中喷泉》里少年情愫中出人意料的反转,顽劣、些微的恶意,又让人怅然若失,“童年时珍藏的密封宝盒,少年时想千方百计打开看个究竟。掀盖而起,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三岛由纪夫从13岁到38岁各年龄阶段创作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短篇小说,有两篇属于国内首次译介,从中可窥见其文字日后的底色与基调:在残酷和高雅的讽刺中享受癫狂般的喜悦。为了进一步理解他,收录其晚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散文《太阳与铁》,充分阐释了其思想行为和美学理念的核心,也是解读其肉体改造与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文末还有他自裁前的最后一次采访,属于国内首次译介。对谈中的三岛更加坦率和幽默,直言自己的艺术观、文学观、战争观和生死观等。插画师为每篇均绘有彩插,色彩浓艳绚丽、画风忧郁唯美。
——————————————
【编辑推荐】
★收录三岛13—38岁创作的短篇小说5篇,有两篇属于国内首次翻译
从13岁时发表的首部作品《酸模》到38岁时留下的罕见纯爱小说《雨中喷泉》,我们既会惊叹于三岛少年时代精准把握人性的老练心智,又能看到他在青年成熟创作时期浓墨重彩中纯情、青涩的一笔,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或许也是三岛独特的文学魅力。对于想要全景式阅读三岛作品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自裁前的最后一次采访首次大公开!为国内首次翻译
是三岛自裁(1970年11月)前9个月,完成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第三部《晓寺》后,与其英文译者的珍贵对谈。其内容丰富,涉及三岛独特的艺术观、文学观、战争观和生死观等。“真正读懂《太阳与铁》的人,会明白我所做一切的用意。”“思想只能通过文体来主张。”“战争结束后日本人的伪善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小说从始至终皆与死亡相关。”……深入而激烈的交谈中三岛剖析自我,并发表了不少犀利的见解和有趣的观点。对于喜爱、研究三岛的专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日本文学的集大成者——站在阴柔与阳刚的交界处
不同于自《源氏物语》开始的日本传统文学“情重于理”的感觉,三岛文学融合日本的古典美学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后呈现出“情理兼重”的特点。从最高杰作《金阁寺》“美到极致就是毁灭”的理念到纯爱之作《潮骚》中男女野性与火热的情欲描写,从半自传体《假面的告白》里的自我剖析到长篇《丰饶之海》四部曲的轮回转世。由青春至苍老的面孔中,三岛式美学理念与创作手法之变幻莫测尽显。
★日本最后一个切腹的文学武士——追寻早已不复存在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三岛在上中学前一直与执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受对方的熏陶逐渐形成日后的贵族情结。1970年11月25日,将《丰饶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交给编辑的当天三岛决定赴死。他带领右翼学生团体盾会持刀冲进日本自卫队总部并挟持了将军,随后在天台发表演说,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保卫天皇。最后三岛由纪夫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盾会成员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介错,连砍数次未能砍下头颅,三岛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另一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正常人往往难以成就非凡之事,天才的另一面都刻着孤独与癫狂。三岛的不正常恰恰就是他的光芒所在。
——————————————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东京。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国际文坛享有很高声誉。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为纪念他,日本山梨县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日本新潮文艺振兴会于1988年设立三岛由纪夫文学奖。1970 年 11 月 25 日写完《丰饶之海》的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裁。
“不被人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人活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小丑。”
☂收录国内首次译介的三岛珍贵对谈和短篇小说!1938年至1970年,从13岁时发表的首部作品《酸模》到45岁自裁前的最后一场采访,不仅有川端康成高 度赞扬的出道作《烟草》和讲述女性爱恋的《春子》等短篇小说,还有剖析其思想和美学核心的长篇自传散文《太阳与铁》。《雨中喷泉》里少年情愫中出人意料的反转,顽劣、些微的恶意,又让人怅然若失,“童年时珍藏的密封宝盒,少年时想千方百计打开看个究竟。掀盖而起,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三岛由纪夫从13岁到38岁各年龄阶段创作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短篇小说,有两篇属于国内首次译介,从中可窥见其文字日后的底色与基调:在残酷和高雅的讽刺中享受癫狂般的喜悦。为了进一步理解他,收录其晚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散文《太阳与铁》,充分阐释了其思想行为和美学理念的核心,也是解读其肉体改造与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文末还有他自裁前的最后一次采访,属于国内首次译介。对谈中的三岛更加坦率和幽默,直言自己的艺术观、文学观、战争观和生死观等。插画师为每篇均绘有彩插,色彩浓艳绚丽、画风忧郁唯美。
——————————————
【编辑推荐】
★收录三岛13—38岁创作的短篇小说5篇,有两篇属于国内首次翻译
从13岁时发表的首部作品《酸模》到38岁时留下的罕见纯爱小说《雨中喷泉》,我们既会惊叹于三岛少年时代精准把握人性的老练心智,又能看到他在青年成熟创作时期浓墨重彩中纯情、青涩的一笔,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或许也是三岛独特的文学魅力。对于想要全景式阅读三岛作品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自裁前的最后一次采访首次大公开!为国内首次翻译
是三岛自裁(1970年11月)前9个月,完成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第三部《晓寺》后,与其英文译者的珍贵对谈。其内容丰富,涉及三岛独特的艺术观、文学观、战争观和生死观等。“真正读懂《太阳与铁》的人,会明白我所做一切的用意。”“思想只能通过文体来主张。”“战争结束后日本人的伪善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小说从始至终皆与死亡相关。”……深入而激烈的交谈中三岛剖析自我,并发表了不少犀利的见解和有趣的观点。对于喜爱、研究三岛的专业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日本文学的集大成者——站在阴柔与阳刚的交界处
不同于自《源氏物语》开始的日本传统文学“情重于理”的感觉,三岛文学融合日本的古典美学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后呈现出“情理兼重”的特点。从最高杰作《金阁寺》“美到极致就是毁灭”的理念到纯爱之作《潮骚》中男女野性与火热的情欲描写,从半自传体《假面的告白》里的自我剖析到长篇《丰饶之海》四部曲的轮回转世。由青春至苍老的面孔中,三岛式美学理念与创作手法之变幻莫测尽显。
★日本最后一个切腹的文学武士——追寻早已不复存在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三岛在上中学前一直与执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受对方的熏陶逐渐形成日后的贵族情结。1970年11月25日,将《丰饶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交给编辑的当天三岛决定赴死。他带领右翼学生团体盾会持刀冲进日本自卫队总部并挟持了将军,随后在天台发表演说,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保卫天皇。最后三岛由纪夫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盾会成员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介错,连砍数次未能砍下头颅,三岛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另一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正常人往往难以成就非凡之事,天才的另一面都刻着孤独与癫狂。三岛的不正常恰恰就是他的光芒所在。
——————————————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东京。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国际文坛享有很高声誉。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为纪念他,日本山梨县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日本新潮文艺振兴会于1988年设立三岛由纪夫文学奖。1970 年 11 月 25 日写完《丰饶之海》的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裁。
不在场 豆瓣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7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本质,而本书为您介绍的是一种“陌生的文化”,一种“非本质/不在场的文化”。
在西方,陌生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全力排除或强制利用的对象,它未曾现身于本己的内在之中。那么如今呢?如今还有陌生者吗?现在人们乐于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一样。如此一来,陌生者就再次从本己的内在之中消失了。
东亚思想完全朝向内在。道则完全与世界的内在,与事物的“就是如此”,与此地此时融合在一起。在东亚的想象世界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内在之外。如果说道避开了确定与指称,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为它在流动,因为它像河流一样曲折蜿蜒。它描绘着事物的不断转化,描绘着世界的过程性。
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由作为与行动的决断、意识与反思的高光所决定。相反,人们通过退避到不在场,通过忘掉或清空自己而让它发生,就好像那明亮的房间,正是因为它的空,才有能力接收很多的光。人们追求的不是果断的行动,而是随意与轻松。这大概就是与西方自由观念相对应的东亚自由观念。
在西方,陌生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全力排除或强制利用的对象,它未曾现身于本己的内在之中。那么如今呢?如今还有陌生者吗?现在人们乐于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一样。如此一来,陌生者就再次从本己的内在之中消失了。
东亚思想完全朝向内在。道则完全与世界的内在,与事物的“就是如此”,与此地此时融合在一起。在东亚的想象世界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内在之外。如果说道避开了确定与指称,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为它在流动,因为它像河流一样曲折蜿蜒。它描绘着事物的不断转化,描绘着世界的过程性。
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由作为与行动的决断、意识与反思的高光所决定。相反,人们通过退避到不在场,通过忘掉或清空自己而让它发生,就好像那明亮的房间,正是因为它的空,才有能力接收很多的光。人们追求的不是果断的行动,而是随意与轻松。这大概就是与西方自由观念相对应的东亚自由观念。
非物 豆瓣
Undinge.Umbrüche der Lebenswelt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谢晓川
东方出版中心
2023
- 5
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仪式的消失 豆瓣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 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安尼
中信出版社
2023
- 8
不受限制的新自由主义和不可阻挡的商业力量导致了21世纪的社会危机。个体认同的纳西西提化/自恋化和“群体转向内在”的病态心理由此而起。我们都成了原子化社会大潮中的个体漂流者,植根于仪式礼俗的符号象征的缺失,导致我们对“代理身份”的过度依赖。
为了避免对往日仪式的滥情怀旧,作者提供了一个仪式的系谱学,以此作为诊断今日社会病理的方法。他将无连接的社会与无社会的连接并置,前者在紧密团结的沉默认同中提供了结构和意义,后者则消除了个体的集体感,然后使个体暴露在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学的剥削和操控之下。
今天我们处处讨论的社会,是一个衰退的社会,一个商品化的社会,缺少使人们团结一致的象征体系。作者认为,仪式是人们共同的认知方式,由社会成员在仪式中分享象征物造成,这提供了一个立足点,我们由此才能理解时间/历史。
——————
韩炳哲的新作引导读者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替代物,可以替代那种导致生存之毁灭的社会连接;另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视角,便于从形式到表现上来考察仪式的回归。这一逆转式的长期构思通过一种简练、有力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就像是一份宣言。
——贡布莱希特,斯坦福大学
为了避免对往日仪式的滥情怀旧,作者提供了一个仪式的系谱学,以此作为诊断今日社会病理的方法。他将无连接的社会与无社会的连接并置,前者在紧密团结的沉默认同中提供了结构和意义,后者则消除了个体的集体感,然后使个体暴露在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学的剥削和操控之下。
今天我们处处讨论的社会,是一个衰退的社会,一个商品化的社会,缺少使人们团结一致的象征体系。作者认为,仪式是人们共同的认知方式,由社会成员在仪式中分享象征物造成,这提供了一个立足点,我们由此才能理解时间/历史。
——————
韩炳哲的新作引导读者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替代物,可以替代那种导致生存之毁灭的社会连接;另一方面,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视角,便于从形式到表现上来考察仪式的回归。这一逆转式的长期构思通过一种简练、有力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就像是一份宣言。
——贡布莱希特,斯坦福大学
最后的言者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
[法] 莫里斯·布朗肖
…
译者:
张博
/
潘博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6
-编辑推荐-
★ 保罗·策兰纪念文集——“在词语的丧失中,述说世界,在死亡真理的瞬间,述说世界的创造”。
★ 保罗·策兰逝世五十余年后,在心灵的陆地,凭他者之手、友爱之网,重新打捞诗人投于黑暗之海的话语漂流瓶。
★ 诗歌、随笔、文论、访谈、回忆、图像,一同织成铭记的文本,承担对诗人保罗·策兰之命运的见证:见证他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
★ 由诗人的众多文学和思想友人共同书写:德里达、布朗肖、列维纳斯、博纳富瓦、雅各泰、齐奥朗、阿米亥、雅贝斯、米肖、斯塔罗宾斯基……一次又一次倾听和阅读,艰难地回应着见证的要求,纵然无法听清破碎的言语,读解瓶中的密信,却也无限地切近那条不断召唤相遇的子午线。
★ 保罗·策兰:诗是孤独的,它是孤独的且在路上。写诗的人护送它走到底。
-内容简介-
保罗·策兰的命运上横亘着二十世纪最可怖的灾异。作为生命个体,策兰被那场骇人的灾祸深深撕裂,他的生命充斥着无以言表的痛苦、不可磨灭的死亡印记,以及一种毁灭性的内在矛盾:他生来所在的那门语言,宣布并组织了对其父母和同胞的谋杀,他的母语也是刽子手的母语。在死亡的灰烬中,策兰与诗歌结契,向刽子手发起挑战,他对德语精雕细琢,挖掘词语的源头,与这死亡大师的语言展开激烈搏斗。策兰的诗歌同他的个体命运一起,成为苦难、记忆、存在之见证。
本书由一系列铭记的文本组成,它们共同承担了对诗人保罗·策兰的缺席之在场的见证:见证他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的“毁灭的诗学”,他于无人见证之处完成见证的不可能之使命;见证他于托特瑙堡与海德格尔展开的对话,他迫使哲学不得不经受严酷的挑战和拷问。见证也是对相遇的见证,对诗人所是的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的见证:通过那些旧友和知己的述说,我们得以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以及,最终,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如同诗歌从灭绝的灰烬中升起,他的生命沉入了孕育的水波——带着他的母语,在异邦……
————————————————————————————
Die Welt ist fort, ich muß dich tragen:愿这晚来的铭记背负那已逝的世界。
诗人是永远和一种垂死的语言打交道的人,他复活那种语言,不是还给它一条胜利的路线,而是让它不时地归来,如同一个幽灵或鬼魂:他唤醒语言,并且为了真正鲜活地经验这种觉醒、这种语言的重生,他必须十分贴近语言的尸体。他必须尽可能地接近语言的残余、语言的遗骸。
——雅克·德里达,《语言,永不为人所有》
“言说,你也言说,哪怕你是最后的言者。”这就是一首诗——或许,我们现在能更好地理解它了——给予我们阅读、给予我们亲历的东西,它允许我们从中再次抓住那诗歌的运动。
——莫里斯·布朗肖,《最后的言者》
对策兰来说,诗是绝妙的精神行动。这样的行动,既不可避免,又不可能……绝对的诗并不言说存在的意义,它不是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变种。绝对的诗言说一切维度的缺陷,它“沿着不可能者的不可能的道路”,走向乌托邦。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保罗·策兰:从存在到他者》
策兰已一走到底,他穷尽了其抵抗毁灭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他的存在没有任何的破碎或失败可言:他得到了完满的实现。作为诗人,他没法走得更远;在其最后的诗歌中,他打造了词语游戏的涡纹。我没见过更加悲怆或更不阴沉的死亡。
——埃米尔·齐奥朗,《关于策兰的笔记》
每一位作家向词语发起持续的战斗,迫使它们将其至为深切地表达出来,对此,没有人如保罗·策兰一般,从肉体上,如此绝望地亲历;加倍地亲历。……同德语的这般爱恨交织的关系,促使他,在其生命的尽头,写下这些诗句,从中我们只能读到撕痛。
——埃德蒙·雅贝斯,《词语的记忆》
保罗·策兰,他正当地渴求着幸福:幸福不是暂缓挫折,也不是悬置悲剧,而是在苦难的地平线上,闪耀出意义的光亮,哪怕只有一次,却普照万物。
——伊夫·博纳富瓦,《保罗·策兰》
策兰位于最艰深的诗人之列:像品达一样艰深,并且,再一次,像荷尔德林一样艰深。如同其他伟大的诗人,他在语言偏远的边缘之地劳作。他删除、打碎、颠倒正常的词汇、语法、语义的使用方式和范畴,以在濒危的状态下,试验语言承载并传达新的必需之物、新的真理命戒的能力。
——乔治·斯坦纳,《歌声,来自一条断裂之舌》
保罗·策兰已用其肉体亲历了这个世纪最黑暗的折磨,集中营里难以言表的非人性化。而他父母的死亡在其作品中溅成了千块阴暗的碎片,那是人类境况凶残神秘的象征,出生与死亡混杂难分,相互依赖,就像符号和语言——就像记忆的伤口上遗忘的刀刃。
——阿兰·苏耶,《祈祷文:献给保罗·策兰》
他存在是为了加重对语言的批判。一剂收敛药。酸性的催化剂。
——让-克洛德·施奈德,《关于策兰的谈话》
他始终在写作。诗篇/没有终止,/书籍也没有结束。
——雅克·杜潘,《保罗·策兰》
★ 保罗·策兰纪念文集——“在词语的丧失中,述说世界,在死亡真理的瞬间,述说世界的创造”。
★ 保罗·策兰逝世五十余年后,在心灵的陆地,凭他者之手、友爱之网,重新打捞诗人投于黑暗之海的话语漂流瓶。
★ 诗歌、随笔、文论、访谈、回忆、图像,一同织成铭记的文本,承担对诗人保罗·策兰之命运的见证:见证他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
★ 由诗人的众多文学和思想友人共同书写:德里达、布朗肖、列维纳斯、博纳富瓦、雅各泰、齐奥朗、阿米亥、雅贝斯、米肖、斯塔罗宾斯基……一次又一次倾听和阅读,艰难地回应着见证的要求,纵然无法听清破碎的言语,读解瓶中的密信,却也无限地切近那条不断召唤相遇的子午线。
★ 保罗·策兰:诗是孤独的,它是孤独的且在路上。写诗的人护送它走到底。
-内容简介-
保罗·策兰的命运上横亘着二十世纪最可怖的灾异。作为生命个体,策兰被那场骇人的灾祸深深撕裂,他的生命充斥着无以言表的痛苦、不可磨灭的死亡印记,以及一种毁灭性的内在矛盾:他生来所在的那门语言,宣布并组织了对其父母和同胞的谋杀,他的母语也是刽子手的母语。在死亡的灰烬中,策兰与诗歌结契,向刽子手发起挑战,他对德语精雕细琢,挖掘词语的源头,与这死亡大师的语言展开激烈搏斗。策兰的诗歌同他的个体命运一起,成为苦难、记忆、存在之见证。
本书由一系列铭记的文本组成,它们共同承担了对诗人保罗·策兰的缺席之在场的见证:见证他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的“毁灭的诗学”,他于无人见证之处完成见证的不可能之使命;见证他于托特瑙堡与海德格尔展开的对话,他迫使哲学不得不经受严酷的挑战和拷问。见证也是对相遇的见证,对诗人所是的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的见证:通过那些旧友和知己的述说,我们得以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以及,最终,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如同诗歌从灭绝的灰烬中升起,他的生命沉入了孕育的水波——带着他的母语,在异邦……
————————————————————————————
Die Welt ist fort, ich muß dich tragen:愿这晚来的铭记背负那已逝的世界。
诗人是永远和一种垂死的语言打交道的人,他复活那种语言,不是还给它一条胜利的路线,而是让它不时地归来,如同一个幽灵或鬼魂:他唤醒语言,并且为了真正鲜活地经验这种觉醒、这种语言的重生,他必须十分贴近语言的尸体。他必须尽可能地接近语言的残余、语言的遗骸。
——雅克·德里达,《语言,永不为人所有》
“言说,你也言说,哪怕你是最后的言者。”这就是一首诗——或许,我们现在能更好地理解它了——给予我们阅读、给予我们亲历的东西,它允许我们从中再次抓住那诗歌的运动。
——莫里斯·布朗肖,《最后的言者》
对策兰来说,诗是绝妙的精神行动。这样的行动,既不可避免,又不可能……绝对的诗并不言说存在的意义,它不是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变种。绝对的诗言说一切维度的缺陷,它“沿着不可能者的不可能的道路”,走向乌托邦。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保罗·策兰:从存在到他者》
策兰已一走到底,他穷尽了其抵抗毁灭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他的存在没有任何的破碎或失败可言:他得到了完满的实现。作为诗人,他没法走得更远;在其最后的诗歌中,他打造了词语游戏的涡纹。我没见过更加悲怆或更不阴沉的死亡。
——埃米尔·齐奥朗,《关于策兰的笔记》
每一位作家向词语发起持续的战斗,迫使它们将其至为深切地表达出来,对此,没有人如保罗·策兰一般,从肉体上,如此绝望地亲历;加倍地亲历。……同德语的这般爱恨交织的关系,促使他,在其生命的尽头,写下这些诗句,从中我们只能读到撕痛。
——埃德蒙·雅贝斯,《词语的记忆》
保罗·策兰,他正当地渴求着幸福:幸福不是暂缓挫折,也不是悬置悲剧,而是在苦难的地平线上,闪耀出意义的光亮,哪怕只有一次,却普照万物。
——伊夫·博纳富瓦,《保罗·策兰》
策兰位于最艰深的诗人之列:像品达一样艰深,并且,再一次,像荷尔德林一样艰深。如同其他伟大的诗人,他在语言偏远的边缘之地劳作。他删除、打碎、颠倒正常的词汇、语法、语义的使用方式和范畴,以在濒危的状态下,试验语言承载并传达新的必需之物、新的真理命戒的能力。
——乔治·斯坦纳,《歌声,来自一条断裂之舌》
保罗·策兰已用其肉体亲历了这个世纪最黑暗的折磨,集中营里难以言表的非人性化。而他父母的死亡在其作品中溅成了千块阴暗的碎片,那是人类境况凶残神秘的象征,出生与死亡混杂难分,相互依赖,就像符号和语言——就像记忆的伤口上遗忘的刀刃。
——阿兰·苏耶,《祈祷文:献给保罗·策兰》
他存在是为了加重对语言的批判。一剂收敛药。酸性的催化剂。
——让-克洛德·施奈德,《关于策兰的谈话》
他始终在写作。诗篇/没有终止,/书籍也没有结束。
——雅克·杜潘,《保罗·策兰》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列文森
译者:
刘文楠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3
- 6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聚焦现代性冲击之下的近代中国那「浑然一体又岌岌可危的智识世界」。全书分三卷,先后出版于1958至1965年。第一卷《思想延续性问题》和第二卷《君主制衰亡问题》分别从思想和制度的角度探讨儒家中国的消亡和传统的断裂;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则分析儒家的「游魂」如何在新的意义上为经历了现代革命的中国提供延续性。
陆上行舟 豆瓣
Werner Herzog: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onversations with Paul Cronin
作者:
[德]维尔纳·赫尔佐格
/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黄渊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5
【编辑推荐】
★德国传奇导演赫尔佐格参与编选、得其首肯的生涯回忆录
★四十余年电影生涯回顾,《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在世界尽头相遇》等代表作品的创作经验和冒险故事分享
★电影人的入行指南,现代人的迷途指津,迸发忘我的激情!
【内容简介】
陆上行舟、旷野护熊、雪空飞翔、极地探秘,维尔纳·赫尔佐格以诗意的镜头赞颂“神圣的傻瓜”“绝境的失败者”,在无可阻抑的激情中抵达“令人忘我的真相”。
本书由赫尔佐格参与编选,通过与保罗·克罗宁的对谈,全面回顾赫尔佐格四十余年的电影生涯,包括《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在世界尽头相遇》等代表作品的创作经历与冒险故事。在书中,赫尔佐格充当勇敢无畏、博闻广识、怀疑一切的向导,引我们接近更深层的真实。
【名人推荐】
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赫尔佐格电影的每一帧,都包含超越事实性庸常的狂喜的真相。——罗杰·伊伯特
★德国传奇导演赫尔佐格参与编选、得其首肯的生涯回忆录
★四十余年电影生涯回顾,《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在世界尽头相遇》等代表作品的创作经验和冒险故事分享
★电影人的入行指南,现代人的迷途指津,迸发忘我的激情!
【内容简介】
陆上行舟、旷野护熊、雪空飞翔、极地探秘,维尔纳·赫尔佐格以诗意的镜头赞颂“神圣的傻瓜”“绝境的失败者”,在无可阻抑的激情中抵达“令人忘我的真相”。
本书由赫尔佐格参与编选,通过与保罗·克罗宁的对谈,全面回顾赫尔佐格四十余年的电影生涯,包括《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在世界尽头相遇》等代表作品的创作经历与冒险故事。在书中,赫尔佐格充当勇敢无畏、博闻广识、怀疑一切的向导,引我们接近更深层的真实。
【名人推荐】
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赫尔佐格电影的每一帧,都包含超越事实性庸常的狂喜的真相。——罗杰·伊伯特
杨牧诗选 1956-2013 豆瓣
8.0 (32 个评分)
作者:
杨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1956—1966,1966—1976,1976—1986,1986—1996,1996—2006,2006—2013……
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惟十四集出版年岁渐远,早期原刊屡为绝版停印,因新铸版型改以长编三部之方式陆续面世,即台湾洪范版《杨牧诗集》三种(第一集出版于1978年,第二集1995年,第三集2010年)之由來。按此《杨牧诗选》(1956—2013)即根据以上三集总汇五百余首外加新作若干选编辑成,五取其一,改订次第,概以时代先后排列,十年一期,隐去辑目与完稿年份,减低具体或主观色彩,重现诗的归属于思维感受取舍之间。
1956—1966,1966—1976,1976—1986,1986—1996,1996—2006,2006—2013……
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惟十四集出版年岁渐远,早期原刊屡为绝版停印,因新铸版型改以长编三部之方式陆续面世,即台湾洪范版《杨牧诗集》三种(第一集出版于1978年,第二集1995年,第三集2010年)之由來。按此《杨牧诗选》(1956—2013)即根据以上三集总汇五百余首外加新作若干选编辑成,五取其一,改订次第,概以时代先后排列,十年一期,隐去辑目与完稿年份,减低具体或主观色彩,重现诗的归属于思维感受取舍之间。
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 豆瓣
Aion: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作者:
[瑞士] C.G.荣格
译者:
杨韶刚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本书是“荣格精选集”的一种。围绕荣格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作者给出了自性原型及其原型意象的详尽阐释,其中包含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积极想象和扩充技术的运用,从而使得心理治疗过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穿透力。
对于原型的各个方面进行详尽阐释和放大,对现代人理解自性原型是至关重要的。在《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中,荣格借助基督教、诺斯替教传统和炼金术中关于自性的象征,将神话、哲学、宗教和文化融入对“自性”原型及其原型意象的分析与阐释,以寻求阐明精神境界在“基督教永世”内部的变化过程,其中包含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积极想象和扩充技术的运用,从而使得心理治疗过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穿透力。
对于原型的各个方面进行详尽阐释和放大,对现代人理解自性原型是至关重要的。在《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中,荣格借助基督教、诺斯替教传统和炼金术中关于自性的象征,将神话、哲学、宗教和文化融入对“自性”原型及其原型意象的分析与阐释,以寻求阐明精神境界在“基督教永世”内部的变化过程,其中包含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积极想象和扩充技术的运用,从而使得心理治疗过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穿透力。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小雷因寺 豆瓣
作者:
张亦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6
◆
一个困在狱中的人,他的一些回忆,幻梦,虚构,写真,狂想。以写作造梦,在所谓的小雷因寺,大相国寺,小镇,监狱之间闪展腾挪,练习各种穿墙术,隐身术,凌波微步法。一部数度浸入梦与现实的边界,打捞沉没于自我荒野之中真与相的文本,表面上有个参禅故事的壳,其中还有个越狱故事的核,皮肉则是狱中回忆与文内作者的梦境,几相穿插,虚实对峙。作者看重中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式多变,手法跳脱,喜感与悲伤均属蓄意,但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
这可称得上是一部奇特的汉语小说。那种要过好多年也不一定能出来的奇异之作。这本小说,不禁让我们想到现代汉语小说史上废名的《桥》,萧红的《呼兰河传》,王小波的《万寿寺》,其与这些作品没有任何相似,但就其新,其独特,其异质性——与同时代作品的不可化约而言——是同类。
◆
叙述自由灵动,行文明灭闪烁,小说内在的音乐性在现代汉语实践里,可谓稀有,亦属罕见。
◆
如梦似幻。悲喜交集。一本不正经满嘴跑火车,剖心剖肺一往情深俱在。三言两语看得你哈哈大笑,但不知不觉一不小心可能就心酸眼热——统计结果证明本小说有悄无声息降低笑点与泪点,以及强烈的醉感副作用,友情提醒。
◆
练习着穿墙术与隐身术的造梦师,
在狂想里照见一切受困者迷途者
与落魄者的卡夫卡现实
一本造梦者的小说
推荐给迷途者
受困者、身陷囹圄的幻梦者
或突围者的小说
一个困在狱中的人,他的一些回忆,幻梦,虚构,写真,狂想。以写作造梦,在所谓的小雷因寺,大相国寺,小镇,监狱之间闪展腾挪,练习各种穿墙术,隐身术,凌波微步法。一部数度浸入梦与现实的边界,打捞沉没于自我荒野之中真与相的文本,表面上有个参禅故事的壳,其中还有个越狱故事的核,皮肉则是狱中回忆与文内作者的梦境,几相穿插,虚实对峙。作者看重中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式多变,手法跳脱,喜感与悲伤均属蓄意,但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
这可称得上是一部奇特的汉语小说。那种要过好多年也不一定能出来的奇异之作。这本小说,不禁让我们想到现代汉语小说史上废名的《桥》,萧红的《呼兰河传》,王小波的《万寿寺》,其与这些作品没有任何相似,但就其新,其独特,其异质性——与同时代作品的不可化约而言——是同类。
◆
叙述自由灵动,行文明灭闪烁,小说内在的音乐性在现代汉语实践里,可谓稀有,亦属罕见。
◆
如梦似幻。悲喜交集。一本不正经满嘴跑火车,剖心剖肺一往情深俱在。三言两语看得你哈哈大笑,但不知不觉一不小心可能就心酸眼热——统计结果证明本小说有悄无声息降低笑点与泪点,以及强烈的醉感副作用,友情提醒。
◆
练习着穿墙术与隐身术的造梦师,
在狂想里照见一切受困者迷途者
与落魄者的卡夫卡现实
一本造梦者的小说
推荐给迷途者
受困者、身陷囹圄的幻梦者
或突围者的小说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
[法] 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3
本书由一座座“高原”组成,每一座高原都将不同的主题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主题则与众多学科关联在一起。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艺术、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动物行为学、文学、音乐、政治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源转变、折叠,在此基础上,概念的地壳不断隆起,形成了稳定的地标——高原。散布于书中的“根茎”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因为它已经触动了建筑、文学、舞蹈、电影、新媒体等众多非哲学领域的琴弦。
消费图像 豆瓣
All Consuming Images: The Politics of Styl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作者:
[美]斯图亚特·埃文
译者:
方尚芩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
- 8
-编辑推荐-
风格——作为一种现代历史现象——其重要性和意义究竟何在?
★ 视觉文化研究经典
★ 风格与图像的权力主宰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任何一位对此状况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如果你“不时尚,毋宁死”,如果你因没能拥有最新的数码产品而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者,如果你认为你脚上的潮鞋就足以令你区别于他人,那么这本书将会解释你何以为风格所欺骗。——Goodreads网站评论
★ “图像的丰富多样性为人们拓展了视野,使之看到了各种各样新的可能性……虽然这些全新的可能性已经对生活的表面产生了影响,但是其潜在的意义却被掩盖起来了。大多数时候,具体的可能性和稍纵即逝的风格通常被混为一谈……要使有意义的替代选项成为可能,就要克服外表对物质的支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令人愉悦的景象与令人愉悦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保证‘好生活’的迷人景象来源于人类共同体的原则和实践,才能保证自由、满足、社会抵抗的图像与我们世界中可资利用对资源和实质选择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格化的世界。风格与图像的权力主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迷恋外表、醉心符号、追随时尚、精心雕琢生活方式……它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不局限于其中任何方面;它无形而重要,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本书试图借助那些经历了几个世纪演化发展的文化与社会模式,从现代的视角去理解人们对风格问题的关注与痴迷,剖析风格和图像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
-媒体/名人推荐-
本书不仅深入思考了风格,还细致考察了美国媒体的权力、消费狂潮和失控的消费主义。
——《费城询问报》
满是犀利的论点……埃文详实地论证了风格何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手段……
——《洛杉矶时报书评》
埃文对这一像空气一样萦绕在我们周围——充斥在时尚、广告,甚至政治中——的事物的认知令人耳目一新。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趣味十足且引人深思的著作……犀利、文笔优美。
——《芝加哥论坛报》
斯图亚特·埃文是我们时代的一位至关重要的文化阐释者。
——比尔·莫耶斯
风格——作为一种现代历史现象——其重要性和意义究竟何在?
★ 视觉文化研究经典
★ 风格与图像的权力主宰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任何一位对此状况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如果你“不时尚,毋宁死”,如果你因没能拥有最新的数码产品而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者,如果你认为你脚上的潮鞋就足以令你区别于他人,那么这本书将会解释你何以为风格所欺骗。——Goodreads网站评论
★ “图像的丰富多样性为人们拓展了视野,使之看到了各种各样新的可能性……虽然这些全新的可能性已经对生活的表面产生了影响,但是其潜在的意义却被掩盖起来了。大多数时候,具体的可能性和稍纵即逝的风格通常被混为一谈……要使有意义的替代选项成为可能,就要克服外表对物质的支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令人愉悦的景象与令人愉悦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保证‘好生活’的迷人景象来源于人类共同体的原则和实践,才能保证自由、满足、社会抵抗的图像与我们世界中可资利用对资源和实质选择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格化的世界。风格与图像的权力主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迷恋外表、醉心符号、追随时尚、精心雕琢生活方式……它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不局限于其中任何方面;它无形而重要,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本书试图借助那些经历了几个世纪演化发展的文化与社会模式,从现代的视角去理解人们对风格问题的关注与痴迷,剖析风格和图像如何支配我们的生活。
-媒体/名人推荐-
本书不仅深入思考了风格,还细致考察了美国媒体的权力、消费狂潮和失控的消费主义。
——《费城询问报》
满是犀利的论点……埃文详实地论证了风格何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手段……
——《洛杉矶时报书评》
埃文对这一像空气一样萦绕在我们周围——充斥在时尚、广告,甚至政治中——的事物的认知令人耳目一新。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趣味十足且引人深思的著作……犀利、文笔优美。
——《芝加哥论坛报》
斯图亚特·埃文是我们时代的一位至关重要的文化阐释者。
——比尔·莫耶斯
炽热的光及其他一切 豆瓣
作者:
[英]乔恩·萨维奇
译者:
董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4
【编辑推荐】
★ PITCHFORK、UNCUT、ROUGH TRADE、MOJO 年度之书
ROLLING STONE、The SUNDAY TIMES、LA TIMES重磅推荐
★ 传奇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口述史
★ 《快乐分裂》纪录片编剧采访整理
乐队成员、制作人、经纪人、摄影师……
十数位亲历者的共同追忆
★ 就像是昼与夜的区别,有过炽热的光,有过太阳,
而其他一切都是漫漫长夜里的昏暗时光。
【内容简介】
一支活跃不过四年的乐队,四十多年来却从未被世人遗忘,反而成为一个黑色的神话,为一代人烙下了精神印记。
《炽热的光及其他一切》或许是以快乐小分队为名的最后一次发言。
在著名音乐评论家乔恩·萨维奇的采访中,快乐小分队成员及十数名参与者、见证者原原本本地分享了这支乐队的起源、崛起及陨落:关于一群年轻人在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失落、迷茫与探寻;关于一群年轻人如何在文学和激进思想的启发下创造出一种音乐,引发了摇滚史上的一次地震,甚至复兴了一座城市……
这不仅是一个乐队的历史,也是一个群体的历史。是缔造传奇者坦陈的真相,也是见证传奇者诚恳的追思。
【媒体评论】
✧ 《洛杉矶时报》
萨维奇让你明白,快乐小分队的成员们被驱使着创造出一种巨大的美,仿佛别无选择。
✧ 《星期日泰晤士报》
关于快乐小分队,口述历史的形式显得温暖而灵活,避免了落入冰冷的窠臼。让生活回到故事中,这种叙述方式令人倾倒。
✧ 《Q》杂志
将极有力度的亲历者发声编织成一段出色的平行叙事。相较柯蒂斯个人悲剧的神话光环,萨维奇更着力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个乐队是如何野蛮发展,直到一起创造出改变现代音乐的声音。
✧ 《滚石》杂志
精彩!这是最令人难忘的摇滚传奇之一的最终口述历史。
★ PITCHFORK、UNCUT、ROUGH TRADE、MOJO 年度之书
ROLLING STONE、The SUNDAY TIMES、LA TIMES重磅推荐
★ 传奇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口述史
★ 《快乐分裂》纪录片编剧采访整理
乐队成员、制作人、经纪人、摄影师……
十数位亲历者的共同追忆
★ 就像是昼与夜的区别,有过炽热的光,有过太阳,
而其他一切都是漫漫长夜里的昏暗时光。
【内容简介】
一支活跃不过四年的乐队,四十多年来却从未被世人遗忘,反而成为一个黑色的神话,为一代人烙下了精神印记。
《炽热的光及其他一切》或许是以快乐小分队为名的最后一次发言。
在著名音乐评论家乔恩·萨维奇的采访中,快乐小分队成员及十数名参与者、见证者原原本本地分享了这支乐队的起源、崛起及陨落:关于一群年轻人在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失落、迷茫与探寻;关于一群年轻人如何在文学和激进思想的启发下创造出一种音乐,引发了摇滚史上的一次地震,甚至复兴了一座城市……
这不仅是一个乐队的历史,也是一个群体的历史。是缔造传奇者坦陈的真相,也是见证传奇者诚恳的追思。
【媒体评论】
✧ 《洛杉矶时报》
萨维奇让你明白,快乐小分队的成员们被驱使着创造出一种巨大的美,仿佛别无选择。
✧ 《星期日泰晤士报》
关于快乐小分队,口述历史的形式显得温暖而灵活,避免了落入冰冷的窠臼。让生活回到故事中,这种叙述方式令人倾倒。
✧ 《Q》杂志
将极有力度的亲历者发声编织成一段出色的平行叙事。相较柯蒂斯个人悲剧的神话光环,萨维奇更着力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个乐队是如何野蛮发展,直到一起创造出改变现代音乐的声音。
✧ 《滚石》杂志
精彩!这是最令人难忘的摇滚传奇之一的最终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