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为权利而斗争 豆瓣
作者: 鲁道夫·冯·耶林 译者: 刘权 法律出版社 2019 - 4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称的上耶林*著名的作品,但却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版译著:
一.内容:以1913年德文版本译制而成,1913年版本相较德文第*版在少数段落与注释上有增删。增加了标题、说明性注释与附录。
二.章节:《为权利而斗争》德文原著用空行隔开,区分为六大部分。为了便于阅读,便于读者快速把握不同部分的核心思想,译者将译文分为六章,并根据内容提炼了6个中文标题。此外,在原著32个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说明性注释。在译文后,还增加了2个附录,一个是耶林1872年在维也纳的离职演讲稿,另一个是耶林的生平及思想简介。因而,重译本的内容和其他版本不同。
三.翻译风格:本版更倾向于汉语阅读习惯,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2022年10月26日 想读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2022年10月26日 想读
朝圣者的碗钵 豆瓣
8.0 (24 个评分) 作者: [法]菲利普.雅各泰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法国大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对莫兰迪画作的八次沉思。他带领我们一一观看莫兰迪的画作:静物、风景、花朵、水彩。他以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等诗人、哲人、画家、音乐家为观照,深入剖析了画家的思想、艺术观。

"他一生专注,如僧侣;如他们一般, 与尘世隔绝,在自己小小的画室里;与尘世隔绝,背对世间,以及这世间的日月"
用一生,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朵花,一点点风景,那么几个瓶瓶罐罐。
有限的形里,却仿佛有无尽相。
罗马城外,以马忤斯的大路上,朝圣者在离去。心已涣散。而复现 的基督,又把它收聚。莫兰迪的画作亦有此奇功。
它神秘。繁深如炼金术士,简朴如海棠,如青草。
莫兰迪的这秘密....... 诗人雅各泰尝试照见,而他用以观照的是:里尔克、但丁、帕斯卡、莱奥帕迪、巴赫、维米尔、贾科梅蒂:诗人,哲人,画师,乐手,在召唤中纷至沓来,自相映发。
“那谜,须得从种种角度趋近。须得天真殆尽。”
法国诗人雅各泰轻轻地走过画前,静静深深地看,神游:在莫兰迪的画作里,亦诗亦思,引领我们飞升。

继里尔克谈塞尚,斯特兰德谈霍珀之后,“眼与心“书系的第三本。
大诗人谈大画家,郑重而深入,可遇不可求。直观而诗性的艺术写作范例。
以诗心探微画意,一超直入,带领我们瞬时领略莫兰迪的第一义。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豆瓣
作者: [美]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周丹鲤 译 曾雪梅 周至禹 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克利在现代艺术开创者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摆脱了传统表现形式的束缚,将比例、运动和空间的深度作为视觉世界的基本属性。本书从相互缠绕的线条这样简单的现象开始,引导读者逐渐加深对确定的结构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的理解。通过克利简单、流畅的图画及精确的图文说明直接体现,读者熟悉的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棋盘、骨骼、肌肉、心脏、水车、植物、铁轨枕木、走钢丝的人——这些都成为包豪斯学院43个设计课程的实例。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无用的共通体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吕克·南希 译者: 郭建玲 / 张建华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无用的共通体》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让-吕克•南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阐述了“共通体思想”,强调既不能认为共通体已经丧失了,也不能认为有一个可以实体化和主体归属的共通体统一性的组织,而是要在文学和写作的共通体中展开独一性存在的彼此的共在,并且在肯定与保护彼此之间的间隔,以此空无的敞开来形成无用或非功效的共通体。
2022年10月16日 想读
世界的尽头 豆瓣
The Ends of The Earth :From Togo to Turkmenistan,from Iran to Cambodia,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of Anarchy
作者: [美] 罗伯特·D.卡普兰 译者: 吴丽玫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尼罗河谷、里海海岸、伊朗高原、印度次大陆……
是无足轻重的世界尽头,还是让“最新版地图”不断变动的重要变量?
◆入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全球100位顶尖思想者”,
罗伯特·D .卡普兰将地缘政治研究融入旅行见闻,深入第三世界,找寻开启未来世界的钥匙。
···
【内容简介】
加拿大政治学家托马斯·F.霍默—狄克逊教授曾将世界比作一辆豪华礼车。车里,坐着来自后工业地区的人们,吹着空调,稳步前行;车外,则是饥饿贫穷的乞丐,朝着相反方向,渐行渐远。受此启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D .卡普兰走下“礼车”,开启了一趟“逆行”之旅。从西非出发,他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最后抵达亚洲大陆,亲历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第三世界。通过近距离观察,卡普兰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过去到现在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社会及种族等问题背后的真相,最终得出结论: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在我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前完成的《巴尔干两千年》一书里,我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如今在这本《世界的尽头》里,我则以未来的角度来探讨现在,整体而言,这是对第三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预言。”
——罗伯特·D.卡普兰
····
【媒体推荐】
卡普兰权威性的写作……(他)将新闻记者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带到了本书中,(并)呈现出在第三世界冒险的全部经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正如他的《巴尔干两千年》受到了丽贝卡·韦斯特的《黑羊与灰鹰》的影响一样,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康拉德、伯顿、格林的影子:他探访的这些不幸的地区同样处于疾病肆虐、刑事犯罪频发、无政府状态和贪污腐败之中。
——保罗·肯尼迪,《纽约时报书评》(Paul Kennedy,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编辑推荐】
◆ 罗伯特·卡普兰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者”之一,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地缘政治专家,其作品曾影响了两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的军事决策。其1部外交政策和游记类作品都是畅销书,《无政府时代的来临》《巴尔干两千年》《荒野帝国》等代表作先后被译介到国内,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与评价。
◆ 本书曾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获得《时代》《人物》《出版人周刊》《纽约书评》等知名期刊的好评。
◆ 芝加哥大学已故的地理学家J.布莱恩·哈利(J. Brian Harley)写道:“制图学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语言……代表了一种系统性的社会不平等。阶级和权力的差异在地图上被设计、 具体化和合法化……其规则似乎是‘越有权势的在地图上就越显著’。”当地图沦为一种权力话语时,卡普兰带着关切之眼、关怀之心,以极大德勇气逆向而行,聚焦众多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双脚亲历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做出对这些国家的重要预言。
◆ 从西非的科特迪瓦,到尼罗河谷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地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到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融的伊朗;从中亚到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卡普兰在世界地图上留下一串蜿蜒的脚印,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风土人情,还有他对历史、时事的精辟见解。“在飞机上,我被自己目睹的这一切复杂与绝望击溃了。但是这世界难道不是一直就是这样的吗?美与善的年代难的一见。……这个世界,我看得越多,就越觉得不能将其套入一个单一的模式。”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延迟的否定 豆瓣
Tarrying with the Negative: Kant, Hegel,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延迟的否定》中文版译后记(待出)
终于将《延迟的否定》彻底的交稿了,深舒一口气的时候,心里多少又有些惶恐。翻译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了,大家不过是说原著者的思想深刻,文笔出众,最多不过将译者视为一种中介而已。一旦翻译不好,错误却都在译者身上。总是会说,经是好的,可惜被念歪了。虽然《延迟的否定》已经是我的第三本翻译了,并且最早的那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还获得了相当的好评,但如今将这部沉甸甸的书交出去的时候仍然不能安心。译后记是前几日写得,今天早起突然想给自己留给纪念,于是贴在博客上,算作在无声岁月中留下的一道淡淡的痕迹。
出版于1993年的《延迟的否定》,系统地阐发了齐泽克对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解读。这部书被齐泽克的好友巴特勒称之为“恢弘巨制”,并判定为齐泽克众多著作中“迄今为止最丰富的对黑格尔的理解”[1]。也正因如此,这部书极为晦涩难懂,因为齐泽克着意将同样晦涩难懂的拉康思想加入到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当中,使得原本已经异常沉重的德国古典哲学百上加斤。但这部书却实在是理解齐泽克思想不能跨越的一个门槛。不管是在其早期成名作《意识形态崇高客体》中,还是在其后各色关涉哲学、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理论的相关著作中,齐泽克的“黑格尔主义”始终作为某种理论的底色侵染在他所有的著作当中,但齐泽克对黑格尔的解读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在纯粹理论层面上是如何被推演出来的?这一解读究竟对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着怎样的理论基础性意义?这些问题只在《延迟的否定》中被齐泽克较为系统而理论的阐发出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延迟的否定》是齐泽克思想奠基性的著作。它为齐泽克构建其理论大厦提供了砖瓦,它是齐泽克理论之树的根。
2007年6月,齐泽克造访南京大学,参加了拉康哲学思想的一个研讨会。我也有幸得以与齐泽克第一次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之前对于齐泽克的拜物教思想略有研究,但由于时间所限,当时较为熟悉的也仅仅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崇高客体》。而那个时候江苏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套齐泽克文集,涵盖了他近年来多部重要的哲学与政治理论著作。但在与齐泽克的交流当中,他谈到,就他个人的观点来看,到目前为止,他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却是这本《延迟的否定》。正是这次交流促成了我翻译这部著作的意愿。翻译刚刚结束之际,在与出版社沟通过程中,又闻齐泽克新近刚刚完成了一部近一千页的著作,其核心的内容仍然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阐发,这让我不得不再次强调这部已经翻译完成的著作的重要性。齐泽克是一个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反反复复说着同一件事情的思想家。在其繁杂而曲折的表达当中,很多思想的本质却是不变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可能从他多样化的理论视角,色彩斑斓的理论兴奋点中理解他所贡献的仅属于他个人的理论思想。
整部书的翻译历时近5年的时间,并非出于本人的懈怠,只是在此期间我有了一年远赴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访学的机会。在仅仅能够携带的30公斤行李当中,除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随身携带的就是这部《延迟的否定》,它陪伴我远渡重洋,在那里度过了痛并快乐着的一年时光。在齐泽克的理论形成过程,法国当代哲学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他师从拉康的女婿和知识继承人雅克-阿兰·米勒,进入精神分析的视域。因此无论是他对精神分析的运用和解读,还是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都带有着浓重的当代法国哲学的色彩。所以虽然按照国籍的划分,齐泽克应该隶属于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但齐泽克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他志同道合之人却总是聚集在法国,他与阿兰·巴迪欧,朱迪斯·巴特勒等人的对话始终是法国思想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法国书店的排行榜中,位居畅销书前列的除了巴迪欧的,就是齐泽克的,或者是两者合著的书,二者目前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在这一年中,我沉迷于索邦大学的图书馆,参加那里每周都会举行的拉康哲学研习班以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习班,这些对于理解齐泽克的理论来说都是颇有裨益的。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我在法期间对于巴黎的博物馆所进行的地毯式的搜索和参观。特别是在巴黎当代博物馆中所看到的超现实主义的诸多画作,让我对齐泽克著作中常常谈论的诸如雷内·玛格利特(René Magritte)等人的画作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翻译齐泽克这部著作是一个极为痛苦的经历,因为他广博的理论视域让人总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我左右招架,仍感力不从心,常常为了一部电影,一部歌剧,一张画作、一个政治事件,一个南斯拉夫的典故和笑话的准确译名以及相关内容费尽心力。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充满着担忧,因为如果真正能够准确而毫无疏漏的将该著作翻译完成实在需要太多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众文化的最新动态、古典音乐与歌剧的历史,以及当代绘画都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个人涵养所限,担忧之余,也只好找来学界在齐泽克领域中颇有些研究的前辈与同仁,共同帮助我作为最后的修订。中央编译局的孔明安研究员带领他的读书班曾经逐句的对照英文阅读过译稿前几章,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南开大学的莫雷老师也在百忙中为我的译稿提出了修订的建议,让我的修订多了一份保障。我虽参考了诸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但仍然担心在修订过程中挂一漏万。希望我没有辜负这部书所承载的理论厚重。当然希望也终究是希望,究竟如何,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的 张一兵教授。当初在我与齐泽克的交流中得知这部书的重要性,随即向张老师表达我试图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愿望,当时也仅仅是在会议间歇时的偶然一句,但不久就收到了张老师所寄来的该原版书,并被告知已经购买了版权。就此我才获得了这个学习和研究齐泽克思想的难得契机。虽然译稿最终完成被我“延迟”了两年,希望没有辜负张一兵教授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1] 巴特勒:《齐泽克宝典》,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无身体的器官 豆瓣
Organs Without Bodies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吴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这一回,知名段子王、炫酷哲学家齐泽克诞生出了德勒兹的孩子。
☆☆齐泽克与德勒兹之间的“相遇,而非对话”。
☆☆对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的颠覆,对一些“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的抨击。
☆☆“本书献给那些假想的自由的神奇时刻,也献给那些被回到‘正常’现实所困扰的希望。”
☆☆关键词:齐泽克☆德勒兹☆黑格尔☆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希区柯克
==============
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中,一位文化理论巨人沉浸在一位法国思想巨人的思想中。
在他的尖锐的风格中,齐泽克将德勒兹的作品与俄狄浦斯和黑格尔连接在一起。这二者,正是这位法国哲学家试图远离的。
齐泽克颠覆了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其目的是探索电影《搏击俱乐部》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的“无身体的器官”。
最后,他抨击了他所认为的“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把德勒兹变为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家。
齐泽克用他超凡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论证,致力于重建一个比我们所知所想的更为真实,也更激进的德勒兹。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豆瓣 Goodreads
7.4 (114 个评分) 作者: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译者: 施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9
◆编辑推荐:
★二〇二一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
★入选二〇二一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入选奥巴马二〇二一年夏季阅读书单!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推荐作品!
★ 科学与道德、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 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迷幻而冷峻的叙事风格。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内容简介: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媒体推荐: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白色游泳衣 谷歌图书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白色游泳衣》:从电影《老炮儿》,回想起当年穿白色游泳衣的姑娘阮辛基。泳衣入水,瞬间透明,众目之下,青春的胴体一览无余。彭辉挺身护美引发群殴,伤数十人。再次随姑娘畅游,却发现白色泳衣遮盖严密,了无所见。透明还是不透明,这是一个问题。梦还是醒,也是一个问题。十八岁的青春,一切皆是问题。
《入型入格》:少年叶洪民的父亲,北平飞贼叶七郎被警察枪杀。洪民和弟弟洪王失散。洪民投身武林不成,南下广州谋生。为洗白“贼人之后”的污名,无奈再次做贼,遇见了江湖道上各色人等,种种纠缠,渐行渐悟。最后,兄弟重逢即是永别,一个故事又将开始。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光幻中的论语 豆瓣
作者: 徐皓峰 2022 - 8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本书的内容分三个维度:
1、 传统的人情世故。在电影中,传统的人情世故早已浸润在演员的眼神、行为、台词之中,作者拉片式进行拆解,讲述其背后的渊源。
2、 分析电影导演的拍摄逻辑。从十七年电影说开去,涉及港片、好莱坞等各国经典影片,分析导演在编剧、选角、空间调度、镜头处理上具备的素质。
3、 孔子思想的影响。《革命家庭》的家庭观、《烈火中永生》的爱情观、《武训传》中的悟道……十七年电影表达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等皆可从孔子思想去追根溯源。
2022年10月13日 想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Debt:The First 5,000 Years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孙碳 / 董子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3
Publishing Group Co.. Pub 2021-03-01 552 CITIC Publishing Group Co.. Ltd. This is an anthropologist'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debt crisis since 2008.?In the book. the author uses the entry point of debt to reveal from the pe...
2022年10月8日 想读
毫无意义的工作 豆瓣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A Theory
7.8 (84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格雷伯 译者: 吕宇珺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7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2022年10月8日 想读
分辨率 豆瓣
作者: [美]迈克尔·雷诺 / [美]埃里卡·祖德堡 编 译者: 钟晓文等 2016
《分辨率》是洛杉矶当代展览馆(LACE)的一个项目的后续,汇集了23篇当时录像艺术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文章。在这些论文中,录像作为媒介与实践已投入历史进程。因而,本书的焦点并非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录像艺术”或具有自主媒介基本特征的录像,而在于正在发生的文化、美学、政治进程与活动的录像—作为当代表述的一种来源与载体,录像以具体且有时令人吃惊的方式,与各种文化和批评话语紧密关联,是另一种文化与批评话语。本书呈现了进入录像制作的语境与内容的可行途径。这些论文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艺术家、独立电视制作人、媒体活动家、另类空间与博物馆的策展人、项目策划者、批评理论的边缘学者。
2022年10月6日 想读
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 豆瓣
La fin de l'intellectuel français ? De Zola à Houellebecq
作者: [以色列] 施罗默·桑德 译者: 樊艳梅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1
【亮点推荐】
★备受霍布斯鲍姆、托尼·朱特推崇的历史学家,犹太“虚构三部曲”作者,对知识分子前辈及同仁的尖锐点评。一部让众多“文化生产者”无地自容、汗颜不已的锋芒之作!以冷峻犀利的目光,剥去知识分子的光鲜外衣,于历史的检验和道德的拷问中,淬炼出真正的“知识分子内核”。
★字字珠玑的知识分子功过书,幽暗尽显的法国百年文化人物像:于“恐犹”浪潮中挺身而出,高呼“我控诉”的左拉;虽有瑕疵,仍被奉为知识分子楷模的萨特、加缪、波伏瓦;或许是巴黎最后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的布尔迪厄;桑德口中水准堪忧、狭隘自大的维勒贝克、芬基尔克罗、泽穆尔……
★回望19世纪末至今的法国知识分子史,洞察其群体构成、思想特征的演变历程,剖析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撕开大众媒体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假面。在20世纪的诸多考验下,有谁未因各种主义思潮而迷失,不为权力利益所折腰,始终冷静判断、认清方向,秉持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理性?
★见证思想“启明星”光辉的黯淡和法兰西文化的迟暮。当右翼势力在各处抬头,当保守排外取代了开放包容,我们是否还能相信理性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灯塔”之光?这个时代是否还能造就“伟大的知识分子”?
---
【内容简介】
法国知识分子因“恐犹症”而兴起,是否将在右翼转向中迎来衰亡?
法国知识分子曾被世人视为效仿的楷模,无数次体现了文人勇敢介入公共空间的责任担当。然而,从左拉时代的知识分子到当下的维勒贝克之流,历经了法西斯主义、反殖民主义、种族冲突等层层冲击后,著名以色列历史学家施罗默·桑德看到的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不断衰落和“伟大”的终结。
桑德从19世纪末左拉等人公开对抗“恐犹”氛围开始,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其结构,揭秘文化领袖们鲜为人知的思想人格“幽暗面”,并借助伏尔泰、卢梭、托克维尔等代表人物剖析这一群体的本质。知识分子凭借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和社会介入行为累积声望资本,追求独立自治的同时,又难以摆脱“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的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断细分,信息碎片化、知识浅薄化、娱乐至上,知识分子与权力所有者关系已然改变的当代背景下,似乎再难产生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法国知识分子已死?知识分子精神已亡?”这是桑德面向现代社会的两大叩问。
---
【作者简介】
施罗默·桑德(Shlomo Sand,1946— ),国际著名以色列学者,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为波兰裔犹太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民族与民族主义、法国知识分子史等。其犹太研究相关论著被称作“虚构三部曲”,在西方学界引起广泛讨论,赢得了巨大的赞誉。另著有《知识分子、真相和权力:从德雷福斯事件到海湾战争》《词语和土地:以色列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神话》。
译者:
樊艳梅,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理论。译有《W或童年回忆》等作品。
---
【相关评论】
施罗默 • 桑德是熟谙法国知识分子前世今生又兼具“旁观者清”优势的知识分子史专家。他的这本专著,不仅是探究法国的特殊性及其“伟大”知识分子消亡与否的知识分子史佳作,更是他这位早就立志充当“知识分子”的专业历史学家,以自身方式直面所处时代、“介入” 当今世界的见证。纵观全书,谋篇布局立意高远,别具一格;内容表述张弛有度,洞见迭出;文字叙说鲜活生动,雅俗共赏…… 不难想象,移译这部于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热潮消退有年情势下推出的新作,将使中国读者对法国知识分子重新投去更多关注目光。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吕一民
桑德这部有关知识分子的研究专著以丰富的视角进入了近代以来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以真切和多元的学术脉络开启了何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学术对话。作者有着广博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批判性精神和诚挚的生命体验,从而将现代知识分子史里最具魔幻魅力又最具复杂性的法国一脉揭示了出来,这无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理性和自省精神在当今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唐小兵
很少能有作品将缜密的历史研究与热情的政治介入相结合,而这正是桑德在这本博学又见解独到的书中所达成的……通过重新检视“法国知识分子”的长期历史,桑德对我们的现状提出了有力的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构想未来政治智识显现的形式。
——巴黎索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拉兹米克·科伊兴扬(Razmig Keucheyan)
2022年10月3日 想读
欧洲之门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浦洛基 译者: 曾毅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3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的相遇,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大地见证了两千年来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最底层的十亿人:贫穷国家为何失败? 豆瓣 Goodreads
The Bottom Billion: Why the Poorest Countries are Fail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作者: Paul Collier / 保罗·科利尔 译者: 张羽 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9
非洲很穷,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为了阐释贫穷问题,本书作者保罗·科利尔提出了“最底层的十亿人”这一概念,他们大多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在本书中,科利尔结合扎实的数据与简明的道理,分析了制约这些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四类陷阱:冲突、自然资源、深处内陆且恶邻环伺、不良治理;能否正确应对这些陷阱,决定着最底层这十亿人的未来命运。
自本书出版,已逾十数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倒数的十个国家,有九个来自非洲;如果把时钟拨回本书面世的2007年,全世界最穷的十个国家,非洲占了七个。同时,冲突、治理与自然资源引发的问题未见解决,人口增长又意味着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群已远超十亿——非洲不仅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了。一切都表明,阅读科利尔的这本书对于当今世界不仅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且比往日更显迫切。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光芒深处的光 豆瓣
作者: [美]西奥多·罗特克 译者: 杨子 2022 - 9
★潜入并搅动无意识之深水,深处归来 朗声大笑!
★影响众多著名诗人的大师,奥登、狄兰·托马斯、普拉斯盛赞
★罗特克一生诗歌精粹,中译本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西奥多·罗特克是20世纪中期美国重要诗人,“深度意象主义”和“自白派”先驱,多位著名诗人的导师。他的作品因深邃的内省、质朴强力 的意象和独特的歌唱性自成一家。童年时期父亲经营的温室是映射在他诗歌中的天堂,情欲、自责和躁郁症催生出他复杂的内心独白,格言、童谣和语速飞快的意识流构造出色调阴暗的精神迷宫;他挣脱灵与肉、光明与黑暗的缠斗,将视野转向光明,转向壮丽的北美旷野,又将心中温情和悲悯投向一切有情生灵乃至无情之物。他是直面内心黑暗的诗人,也是爱的诗人、赞颂的诗人。
本书是罗特克诗歌首个中译本,收录他7部诗集中几乎所有代表作,以及生前未结集的部分诗作。
【名人推荐】
罗特克的温室世界挤满恶毒的力量,是一片考验圣徒和英雄的土地。……我们突然就置身地下,落入水中,掉进坟墓,返回子宫,陷入无意识的泥潭;像卡利班一样被投入我们动物性的自我,忍受胎儿般的痛苦。——斯坦利·库尼兹
我们伟大的自然诗人之一,二十世纪最早思考自然,思考自然与人类心理关系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哈斯
2022年9月30日 想读
桑塔格传 豆瓣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本杰明·莫泽 译者: 姚君伟 2022 - 10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2022年9月30日 想读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2022年9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