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豆瓣
Der Begriff der Kunstkritik in der deutschen Romantik
8.0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炳钧
/
杨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野兽与主权者(第二卷) 豆瓣
Séminaire, La bête et le souverain: Volume II
作者:
[法] 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小姣
2022
- 7
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最后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第一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照系。
自主性技术 豆瓣
Autonomous Technology : 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 兰登·温纳
译者:
杨海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温纳在本书中探讨了技术在现代社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技术不仅仅参与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形态,同时也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温纳吸取了马克思、芒福德、艾吕 尔、马尔库塞、阿伦特等思想家关于技术与工业的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技术系统如此巨大和复杂,与政治和人性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不仅利用技术实现我们的想象和欲求,同时技术也塑造和限定着我们会产生何种想象和欲求。
欧洲漫画史 豆瓣
作者:
(德)爱德华·福克斯
译者:
王泰智
/
沈惠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漫画在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放映了历史的真相。本书作者有意把漫画作为文化现象考察,因而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其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踪迹之上,这是欧洲文化出现重大发展的时期,而其主要的国家则是德国、法国、英国和俄国,另外对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瑞等国的漫画,作者也用一章的篇幅综合评述。
本书为1906年出版,515幅插图和65幅插页,均为黑白或彩色艺术珍品,放在开放人文的系列丛书中。
本书最早于1906年在德国出版,作者爱德华·福克斯有意把漫画当作文化现象考察。以1848年为界,他将《欧洲漫画史》分为两卷本出版。本卷的主要着眼点放在19世纪下半叶(1848一1900年),而这正是欧洲文化出现重大发展的时期。近600幅漫画,生动地勾勒出欧洲历史文化变迁的轨迹。而作者渊博雅致又略带冷幽默的论述更是点睛之笔。
书中约一半的漫画是作者从19世纪欧洲各国约6O0多种刊物中精选而来。更多的素材来自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奧地利的城乡各地的旧货摊、旧书店、私人收藏者。全书共有515幅插图和65幅插页,不仅是黑白或彩色的艺术珍品,更是社会史、风俗史的绝好材料,它们的意义已经远不局限在艺术万面。
本书为1906年出版,515幅插图和65幅插页,均为黑白或彩色艺术珍品,放在开放人文的系列丛书中。
本书最早于1906年在德国出版,作者爱德华·福克斯有意把漫画当作文化现象考察。以1848年为界,他将《欧洲漫画史》分为两卷本出版。本卷的主要着眼点放在19世纪下半叶(1848一1900年),而这正是欧洲文化出现重大发展的时期。近600幅漫画,生动地勾勒出欧洲历史文化变迁的轨迹。而作者渊博雅致又略带冷幽默的论述更是点睛之笔。
书中约一半的漫画是作者从19世纪欧洲各国约6O0多种刊物中精选而来。更多的素材来自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奧地利的城乡各地的旧货摊、旧书店、私人收藏者。全书共有515幅插图和65幅插页,不仅是黑白或彩色的艺术珍品,更是社会史、风俗史的绝好材料,它们的意义已经远不局限在艺术万面。
生来如此 豆瓣
Born Like This
作者:
[美] 查尔斯·布考斯基
/
Charles Bukowki
译者:
徐淳刚
独立发行:「黑哨诗歌」出版计划/BlackWhistlePoem Publication
2013
- 9
诗集488p(120x210mm)分册20p(125x200mm)护封海报(360x440mm) 特种纸专色印刷
———————————————————————————————————
Born Like This ◆ 生 来 如 此 ◆ 布考斯 基 诗集 ◆ 徐淳刚 翻译作品
———————————————————————————————————
作家是绝望的人,当他们不再绝望,也便不再是作家。 Writers are desperate people and when they stop being desperate they stop being writers. —— 查尔斯·布考斯基
———————————————————————————————————
本集涵译诗212首,几乎囊括了布考斯基一生的诗歌精华,是国内首部布诗精选集。同时收入国内首译的布氏评传文章、访谈、著作年表及生平年表,更配有大量布考斯基生活照片、签名手迹及漫画作品,史料性强,系统丰富。译文洗练精美,极富阅读、收藏价值。
———————————————————————————————————
Born Like This ◆ 生 来 如 此 ◆ 布考斯 基 诗集 ◆ 徐淳刚 翻译作品
———————————————————————————————————
作家是绝望的人,当他们不再绝望,也便不再是作家。 Writers are desperate people and when they stop being desperate they stop being writers. —— 查尔斯·布考斯基
———————————————————————————————————
本集涵译诗212首,几乎囊括了布考斯基一生的诗歌精华,是国内首部布诗精选集。同时收入国内首译的布氏评传文章、访谈、著作年表及生平年表,更配有大量布考斯基生活照片、签名手迹及漫画作品,史料性强,系统丰富。译文洗练精美,极富阅读、收藏价值。
揣测与媒介 豆瓣
Unter Verdacht:Eine Phanomenologie der Medien
8.2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译者:
张芸
/
刘振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当今的艺术往往以揣测为源:艺术展现的只是日常的表象,人们总在琢磨其背后隐匿的秘密。只有某种诡谲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才会彻底唤起我们的注意。鲍里斯?格罗伊斯在他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向我们解释了揣测怎样在不同的媒介中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自马勒维奇与杜尚以来,人们总是在为“现代艺术中究竟何为艺术,何为俗物”这类问题争论不休。艺术是值得人们去揣测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把铲雪锹或者一小撮米放在博物馆中一件广受认可的艺术品旁边,任由人们去讨论,这就一定会引起揣测。这类争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能为在物质上有限的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反思的空间。通过这本书,鲍里斯?格罗伊斯论证了艺术与媒介间广泛的现象学,同时也把其先前一本著作《论新事物》中的一些论题进行了拓展。
抵抗的群体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何佩桦
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7
“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
——约翰·伯格
★新版《抵抗的群体》对文章配图进行了全面更新,图幅数和图片精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法国史前艺术,到像米开朗琪罗、伦勃朗这样的古典艺术大师,再到像布朗库西、莫兰迪、弗里达·卡洛这样的现代艺术名家,伯格在这本书中的发言起始于整个西方艺术史,他立场鲜明、反向思考、大胆评判,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对正处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当下的批判之上。对此他积极建议,人们应该以“群体”的形式,来“反抗(这个)溃败的世界”。
★约翰·伯格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十分迫切、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专家、媒体评论】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约翰·)伯格写的所有东西——散文、小说、批评、剧本——都充满了他对此前所谓“人类的状况”的热情关注。这个前提出现在他写作的每一页上,不论是在他召回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耐心时,还是在他讨论德加创作的裸体画时。当伯格年轻的时候,他紧迫的左翼政治立场有时会将他推入一个挑衅者的角色之中。现在,虽然他依然致力于将隐藏的东西可见化,但他的感知已变得更为宽阔和深入。(书中)他对发现于十八世纪晚期的法扬肖像之于我们的意义的解释,是尤其敏锐的。伯格是少数能回答我们不知道去问的问题的作家之一。
——《纽约客》
艺术可以在艺术家和在他(她)在画布上再现的对象之间,或者是在艺术的爱好者和一幅画作之间,亦或者是读者和伯格的文章之间建立抵抗的关系。这个特别的书名,指的就是这种抵抗组成的一个“群体”(pocket)。抵抗的对象是什么?对伯格政治上的左翼立场来说,那毫无疑问是他所不赞同的、当下这个已经几乎被普遍资本主义化了的世界。……在论及伟大艺术家的文章中,伯格总能给出一些顿悟。德加,我们得知,他对人类身体的痴迷是第一位的;他的艺术几乎只是一个副产品。相似地,伯格将博斯画作中的宗教象征主义视为一种预言,把博斯对空间和线条的使用转变为他自己对全球主义的评论。
——《科克斯书评》
伯格既敢言且独特,其散文风格在于一种不加渲染的放声思考……而当中的艺术,让人永久牢记。
——《华盛顿邮报》
艺术经久不衰的神秘性与相关性;活生生的经验,包括自由的,还有被压迫的;通过对这些趣味的结合,伯格的写作超越了艺术批评这个体裁,变成了一种相当稀少的东西——文学。
——《新共和》杂志
——约翰·伯格
★新版《抵抗的群体》对文章配图进行了全面更新,图幅数和图片精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法国史前艺术,到像米开朗琪罗、伦勃朗这样的古典艺术大师,再到像布朗库西、莫兰迪、弗里达·卡洛这样的现代艺术名家,伯格在这本书中的发言起始于整个西方艺术史,他立场鲜明、反向思考、大胆评判,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对正处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当下的批判之上。对此他积极建议,人们应该以“群体”的形式,来“反抗(这个)溃败的世界”。
★约翰·伯格曾在访问中提及,这是近几年少数几本十分迫切、非出不可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专家、媒体评论】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约翰·)伯格写的所有东西——散文、小说、批评、剧本——都充满了他对此前所谓“人类的状况”的热情关注。这个前提出现在他写作的每一页上,不论是在他召回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耐心时,还是在他讨论德加创作的裸体画时。当伯格年轻的时候,他紧迫的左翼政治立场有时会将他推入一个挑衅者的角色之中。现在,虽然他依然致力于将隐藏的东西可见化,但他的感知已变得更为宽阔和深入。(书中)他对发现于十八世纪晚期的法扬肖像之于我们的意义的解释,是尤其敏锐的。伯格是少数能回答我们不知道去问的问题的作家之一。
——《纽约客》
艺术可以在艺术家和在他(她)在画布上再现的对象之间,或者是在艺术的爱好者和一幅画作之间,亦或者是读者和伯格的文章之间建立抵抗的关系。这个特别的书名,指的就是这种抵抗组成的一个“群体”(pocket)。抵抗的对象是什么?对伯格政治上的左翼立场来说,那毫无疑问是他所不赞同的、当下这个已经几乎被普遍资本主义化了的世界。……在论及伟大艺术家的文章中,伯格总能给出一些顿悟。德加,我们得知,他对人类身体的痴迷是第一位的;他的艺术几乎只是一个副产品。相似地,伯格将博斯画作中的宗教象征主义视为一种预言,把博斯对空间和线条的使用转变为他自己对全球主义的评论。
——《科克斯书评》
伯格既敢言且独特,其散文风格在于一种不加渲染的放声思考……而当中的艺术,让人永久牢记。
——《华盛顿邮报》
艺术经久不衰的神秘性与相关性;活生生的经验,包括自由的,还有被压迫的;通过对这些趣味的结合,伯格的写作超越了艺术批评这个体裁,变成了一种相当稀少的东西——文学。
——《新共和》杂志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8.7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人造美人 豆瓣
7.7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星新一
译者:
赵建军
译林出版社
2021
- 7
《人造美人》结集了星新一39篇作品,包含《人造美人》《生活维持省》《被热恋的男人》《身份识别机》等。这些短篇题材新颖、知识新鲜、想象新奇,结尾出乎意料;同时立意深刻,读罢让人不禁反思。
酒吧老板制作了一台美女机器人来招揽生意,可有客人爱上了她……
未来和平安宁,人人都有开阔的生存空间,活得悠闲自在,这多亏了一个特别的机构——生活维持省。
博士发明了一种让对方自动爱上自己的药水,他能如愿尝到恋爱的滋味吗?
高精度的身份识别机被发明了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器的生产厂家垄断了市场,保密工作无懈可击。然而一场意外让一切都乱了套……
酒吧老板制作了一台美女机器人来招揽生意,可有客人爱上了她……
未来和平安宁,人人都有开阔的生存空间,活得悠闲自在,这多亏了一个特别的机构——生活维持省。
博士发明了一种让对方自动爱上自己的药水,他能如愿尝到恋爱的滋味吗?
高精度的身份识别机被发明了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器的生产厂家垄断了市场,保密工作无懈可击。然而一场意外让一切都乱了套……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豆瓣
L'Antiphilosophie de Wittgenstein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
校注 沙明
译者:
严和来 译
/
沙明 校
漓江出版社
2014
巴丢虽然在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不是长期投身其中的专家,他对维特根斯坦的阅读和认识也不能说是足够严谨和全面,但他将维特根斯坦放入这样一个反哲学家谱系的做法,为理解维特根斯坦提供了新的视角,投下新的亮光,尽管这亮光不乏尖锐的批判。巴丢的批判虽然具有争议性,但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仍然保障了他的论证在一定范围内足以自圆其说,并颇具说服力,值得细读。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即对“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专门研究。巴丢将研究锁定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详尽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数学和语言上的开拓,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并从一种“潜在本体论”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行动的“反哲学”进行了质疑,引人深思。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即对“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专门研究。巴丢将研究锁定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详尽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数学和语言上的开拓,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并从一种“潜在本体论”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行动的“反哲学”进行了质疑,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