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福柯的界线 豆瓣
The Limits of Michel Foucault
作者: 汪民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福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目前学术界最热门的人物、国内译介了不少福柯的著作,但研究性的专著尚不多。汪民安著的《福柯的界线》对福柯的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尤其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主体思想和生活美学作了清晰的梳理和精辟的述译,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研究福柯的力作。全书语言流畅、富于激情,适合对福柯感兴趣的学生、学者,亦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2022年9月29日 想读
解体概要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王振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 - 9
齐奥朗是一位奇特的作者,数十年来,全世界好几个代的文艺青年,在自己最私密的神圣空间里,藉由他的眼睛,重新看待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或是为什么没有意义。《解体概要》是齐奥朗第一部法文作品,于一九四九年发表,随即获颁Rivarol奖(针对以法文写作的非法裔作家)。不久就由他的朋友,诗人策兰翻译成德语。从此之后,齐奥朗拒领各种奖项。 本书是法文世界里首次正面提出“解构”一词,并以其为核心多侧面展开清醒的分析。齐奥朗表现的清醒,源自于他长达七年的失眠。由于失眠者面临的,是对存在、对自我的虚构的质疑。
2022年9月25日 想读
生产(第11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5
《生产》第11辑专题是“情动”(Affect)。“情动”源自拉丁语Affectus,意指激情(passions)、情绪(moods)、感受(feelings)、情感(emotions)等,是西方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为摆脱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局限,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可以说,这一转向有两条线索,一者以“情动”为研究对象,一者以“情动”为研究方法,二者时有交织,如今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内也生机勃勃。本专题选入了哲学层面对“情动”的讨论,同时也选入了从情动出发对当代文化、政治、身体等的批判研究。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当代德国极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从其大量著作中选择了论生活方式、犬儒主义、“人类技术学”和全球化的数篇重要文章,并收录了相关学者的评论文章,借此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大致轮廓以及学界对其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状况。“访谈”栏目与人物栏目呼应,收录了彼得·斯劳特戴克的两次访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核心思想的“内视角”。“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为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写的书评。
2022年9月24日 想读
生产(第五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形象。思想,不再是一种被的思考,而是一种主动的发明和创造。思想最终应该是某种进取的、能动的和肯定的东西。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尼采主义者,这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思想,什么是哲学的哲学家,相信哲学的作用“在于使人悲哀”,它的唯一用途在于“暴露思想的一切卑贱形式”,在于减少愚昧,并使愚昧成为耻辱。我们尚未了解这种新的思想形象,尚未了解“德勒兹世纪”,也就是说,我们尚未思想德勒兹。
2022年9月24日 想读
生产(第一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有谁不曾亲历或目击过战争?有谁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为什么战争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消失--哪怕是片刻地消失。战争真的如同霍布斯所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在阿奎那、霍布斯、克劳塞维茨、尼采和卡尔・施密特的启发下, 在这个就战事而言并非反常的历史时刻。《生产》推出了战争专辑。福柯、鲍德里亚、齐泽克、苏珊・桑塔格和迈克尔・瓦尔泽等,各自提出了他们的战争理论。当代的战争现实――无论是反恐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在这些理论中得到了或明确或隐晦的反省。不错;战争是政治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但是 反过来,更有可能的是.政治是战争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
2022年9月24日 想读
情动、物质与当代性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2022 - 10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
★关于当代性的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
★一场打破固定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对当代文化问题做耐心而清晰的溯源和梳理。
★对“当代性”这一被滥用但始终语焉不详的概念,进行明晰的阐释。
★从容晓畅地勾勒出对当代文化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之间的历史渊源。
★留给我们的精神课题:让积极的情动同消极的情动做斗争,让爽朗大笑压倒那些令人心碎的啜泣。
=====
激活理论,让它流动起来,并且可以到处运转,甚至将它拖到我也无法预料到的地方。我相信,将理论进行封闭性的还原解释实际上是对理论的扼杀。(汪民安)
=====
在中国当代理论书写中,汪民安是一位独特的写作者和思考者,他穿行于哲学、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场景之间的理论空地,游走于学术写作与理论随笔之间的中性地带,构建了一幕幕视觉化的理论屏幕,使我们置身于理论与现实交织的诗性空间。
——董树宝(教授,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者)
在思想阐述方面,汪民安既有着手术刀式的冷静与精确,又有着诗人般的优雅与洞察力。
——胡赳赳(作家,诗人,前《新周刊》总主笔)
汪民安教授对德勒兹、布朗肖、巴丢、阿甘本等的译介,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国内批评理论的发展方向。他的影响也不仅局限于学术界,他在艺术批评领域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他是先锋理论家,也是先锋批评家。
——刘天歌 黄崇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汪民安教授始终保持诚实,保持好奇,尽可能多地突破人文学科的疆界,并对当下现实保持警醒之姿。
——《南方人物周刊》2017年度中国魅力人物
从文艺学到哲学,再到美学,再到艺术,再到文化评论,汪民安老师有法国哲学大家的魅力。
——知乎读者
=====内容简介=====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情动、物质和当代性”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三大主题相互关联相互辉映,共同揭示文化问题最终影响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和商业,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渗透和左右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场打破旧有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是对当代性富有成效的追根溯源,引出令人深思的质询:在当下时代,是否还存在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和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否已被物质、符号、机器、流量、数据等摧毁取代?
2022年9月24日 想读
死亡与右手 豆瓣
Death and the Right Han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伯特·赫尔兹 / Robert Hertz 译者: 吴凤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罗伯特·赫尔兹的代表作《死亡与右手》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从事仪式研究和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死亡与右手》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在第一篇《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死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实现他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的过渡。与死者的停尸期相对应的是其在世间的亲属们的服丧期,其间,死者状态的改变对应着生者状态的改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死亡在人们的内心构成了一个既分离又整合的双重的痛苦过程。在第二篇《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集体表象的比较研究证明,右手之优越于左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人类机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右手与左手的二元对立,是原始思维中固有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的一个特例和结果。
2022年9月23日 想读
导读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豆瓣
Derrida’s Voice and Phenomenon: An Edinburgh Philosophical Guide
作者: [美]弗农·W. 西斯尼 译者: 孔锐才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 - 9
-编辑推荐-
如何看懂看似矛盾、立场模糊、文风晦涩的德里达?对当代哲学影响深远的解构思想从何处发端?又如何发展?
本书是为有以上困惑又不知该从何下手的读者所准备的阅读德里达的必备工具书。
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却极为艰深的作品。在该书中,他总结了对胡塞尔思想耗时近二十年的研究,也首次阐发了在他后期思想中具有支撑性的若干术语、概念、结构和策略。《声音与现象》标志着解构事业的开端,蕴含着德里达一生思想的发生结构。正如这本导读书的作者所说:“通过这部研究胡塞尔的巅峰之作,德里达成为德里达。”
本书不假设读者具有哲学背景或熟悉相关术语,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以简洁的方式解释理解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一书所需掌握的要点,并且力求全面地澄清该书中看似矛盾的概念的必要性,从而帮助读者弄清楚德里达的承诺是什么,并且揭示他作品背后的利害关系,最终勾勒出一条贯穿其一生的总体思考轨迹。
本书只要求读者能够给予适度的耐心和勤奋。用心的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不仅可以理解《声音与现象》的要旨,也将获得理解德里达完整思想的支柱,以及进入欧陆哲学之门的钥匙。
-内容简介-
德里达属于罕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寄生性的,因为它发端于其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热爱和承诺,以及对这一传统所创造和遭遇的问题的关注;同时其思想又是高度原创性的,体现了多种文化和智性影响的汇合。此外,德里达偏爱以修辞性的文学风格进行书写,几乎从不清晰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以上特点,在大部分读者眼中,德里达被视为一位极其艰深晦涩的作者。
本书的布局非常简洁。在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要阅读《声音与现象》之后,作者安排了三个章节。第一章恰到好处地梳理了德里达思想的哲学史渊源,对起源于数学客观性的“基础危机”的现象学运动做了简明的总结。作者重点呈现了胡塞尔哲学对德里达的重要启示,并提出当时法语哲学世界中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两线并存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声音与现象》的细读是本书的核心,作者逐章引导读者阅读,指出德里达对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所作的批判,揭示了德里达的论点和论证策略,在关键论点处做了充分停留。第三章提供了德里达后期思想中有关伦理和政治的若干概念,以此展示《声音与现象》如何驱动德里达日后的思考。本书还包括德里达思想的术语表和进阶阅读的建议,辅助读者进行深度研究。
-媒体/名人推荐-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马修•伍德,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一本大师级的导读书……关于《声音与现象》一书,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但是西斯尼至少让它对首次阅读德里达的读者来说变得可以把握……作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很有帮助,甚至很有启发。虽然我不敢肯定我的学生们会觉得这本导读书或者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容易阅读,但我可以确定,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们将会理解《声音与现象》的一般性论点。如果没有本书,他们是无法做到的。
——尼尔•德•罗,多尔特学院
2022年9月22日 想读
异域的考验 豆瓣
L'épreuve de l'é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作者: 安托瓦纳·贝尔曼 译者: 章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三联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第6种
· 一本国内学界呼唤已久的翻译学研究经典。
· 对德国浪漫派时期拉丁语、希腊语典籍德译工作的考古式梳理,讲述现代德语形成的来龙去脉。
本书是一次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文化领袖歌德、施莱格尔、荷尔德林等七人翻译活动的“考古式”梳理: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式建立在录得翻译拉丁文及希腊文《圣经》的基础上,经由浪漫派作家及其共同时代的赫尔德、洪堡等人对拉丁文、法文经典的译介而逐渐成型。德意志文学中最委大的作家们是这场翻译运动的主将,他们最优秀的作品也伴随着这场运动诞生。
作者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外文典籍的译介非但没有成为压制现代德语原创作品的绊脚石,相反,恰恰是翻译过程本身极大丰富了现代德语的表达法和民族气质。歌德在此时提出著名的“世界文学”概念,正是看中了作为译入语的“他者”对母语创造力的“构建”和“重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重现这个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现象或许有着特别的意义。
2022年9月22日 想读
论电影音乐 豆瓣
作者: [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 [奥] 汉斯·艾斯勒 著 译者: 刘斐
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2022年9月21日 想读
东风 豆瓣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9.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译者: 董树宝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再见杨德昌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昀燕 商务印书馆 2014 - 9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讲好故事 豆瓣
作者: [法]罗曼· 波兰斯基 译者: 唐文斌 商务印书馆 2021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世界电影史(影印第3版) 豆瓣
Film History : An Introduction ,3e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
风靡海外的电影史教材原文重现
贴近当下、完整周详的畅销经典
★ 畅销世界二十余年,贴近当代读者,被译为中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斯文等多种语言的权威电影史教科书。美国著名电影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夫妇呕心沥血之力作。
★ 本书从电影诞生之初到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电影时代,纵览百余年电影史的风云嬗变及演化。独创的理论架构,全面涵盖主流类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先锋实验电影发展脉络,完整解析电影与社会文化。
★ 新版深度分析梳理中国、印度、非洲等国家及地区的电影史源流,聚焦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文化。影印版完整展现原著风貌,保留索引,方便阅读查询,满足读者研究、学习、收藏的需要。
本书是全球高校影视专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本电影教科书,从1994 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修订出版了三个版本。其在内容上浩繁渊博,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从剧情片、纪录片到先锋实验电影,将百年电影发展史娓娓道来;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此次影印出版的第3 版,继续扩充对亚、非、拉等地区电影的研究篇幅,增添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文化探讨,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保留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影印版保留了原著的版式和索引部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想要参考、学习和收藏原著的读者们的需要。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世界电影史 豆瓣
Histoire du cinéma mondial: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作者: 乔治·萨杜尔 译者: 徐昭 / 胡承伟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
书名原文:Histoire du cinema mondial des origines a nos jours:乔治·萨杜尔,法国电影史学家 。对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概况、思潮流派、创作倾向、重要作品和人物做了全面的论述。
评论:萨杜尔令人钦佩之处正在于他的自觉意识;他在将电影史那段不为人所知的部分(从卢米埃尔到格里菲斯这个范围广阔的时期)理出头绪,恢复其历史原貌之后,再写20年代这段当时似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对他来说,就容易得多了。
萨杜尔每当感到史实不足,无法判断之时,宁可中途搁笔。对他来说,他也需要以历史家的眼光,而不是以日常影评家的眼光来重新观看影片,重新思考他对作品的看法。这种一丝不苟的作法他一直信守不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不断要求我给他放映影片。
一个艺术史家既然有实在的作品可资研究,当然不会满足于史料的叙述。显而易见,电影史家也不会满足于一些年表、传记性的、经济的与技术性的文献资料,如果有影片可供他观摩,从而可以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影片的话。
乔治·萨杜尔的这部《世界电影史》是从他必须重新考察现存的作品中、从不丢失他所熟悉的大量文献资料的价值这一需要中产生出来的。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喧哗与骚动 豆瓣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2019 - 6
该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爱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全文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酒徒 豆瓣
8.0 (44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济盛行,文艺也高度商业化。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写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首部意 识流小说”,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2004年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
【金句摘录】
 借来的爱情,只是无色无臭无形的一团,游弋在黑暗中,与黑暗无异。寂寞被囚在深夜的斗室中,而欲望则如舞蹈者。突然想起幕前的笑容与幕后的泪水。(有人说:剧场是小天地;但是也有人说:天地是大剧场。然则我们是观剧者,抑或戏子?)只有糊涂人可以浅尝快乐的滋味。
 不知道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十个活人中间,至少有九个是不想探求生存的意义的。我又何必自寻烦恼,人生原是上帝嘴里的一句谎话。
 我是不希望有个镀金的灵魂的,却惧怕黑色占领我的心房。有人认为智慧是上帝的礼物,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认为智慧是魔鬼手制的药丸,吞得多的,烦恼也多。
2022年9月18日 想读
对倒 豆瓣
7.2 (38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 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金句摘录】
 他是个将回忆当作燃料的人。他的生命力依靠回忆来推动。
 他将别人的感情当作生命的装饰;别人也将他的感情当作玩物。
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淳于白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 值得怀念的。那些东西已经过去了,再也找不回了。那些东西在香港是找不到的。香港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是,香港终究不是上海。它无法产生旧日上海的气氛。
2022年9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