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Crucible of the Modern World 所属 作品: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作者: 林恩·亨特 / 杰克•R. 森瑟 译者: 董子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从17世纪初开始,法国便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763年,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法国的国力开始衰退,战争的巨大成本将王国推到了破产的边缘。不得已,国王路易十六决定开征新税。
在向贵族征税未果之后,国王同意重启一个“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古老机制——三级会议。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实力大增且经过新的启蒙思想洗礼的第三等级抓住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1789年6月,由于在投票方式上的分歧,第三等级自行组织了国民议会。巴黎市民表示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一场革命开始了。
新政权试图一举推翻旧制度。封建制度被废除、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确立……但是,国家权力迅速变更所导致的权力真空,以及一系列激进措施所导致的社会割裂,使法国社会迅速失序。法国成了各方争斗的战场——革命党与保王党的较量、革命政权内部不同派系间的纷争、法国与外国干涉势力的战争,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屠戮。权力快速洗牌,政权如走马灯般不断轮换。短短十年内,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督政府、执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政权落到了一个来自科西嘉的军人——拿破仑——手上。
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法国从共和国变为帝国。拿破仑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大革命早期民主实践,比如他制定了民法典;但在另一些方面,他又是革命的敌人,比如他削减了政治参与和表达自由。他发动了征服欧洲的战争,既传播了革命的果实,赢得了一些欧洲民众的支持,又由于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破坏,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败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落下帷幕!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锻造出的世界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现代世界的锻炉》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强调了大革命和拿破仑造成的全球效应,以及二者锻造出了一个怎样的现代世界。
-----------------------------------------------------------------------
【编辑推荐】
●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必读之作,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遗产影响至今
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政治形式和政治实践,如全民普选、全民兵役制、宗教宽容、爱国主义、义务教育、民法典,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都可以追溯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是现代世界的锻炉,这个锻炉锻造出的现代国家的主要形式——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主要组织形式。
● 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创新之作
本书抛弃了以民族或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范式。在作者笔下,法国大革命从其起源、发展到其所导致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革命源于英法两国全球争霸所导致的财政困局,以及颠覆性观念的全球传播;革命的发展一开始就跨越了法国的国界,不仅在欧洲招来了大量追随者,也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而拿破仑大军在欧洲的驰骋不仅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影响到了欧洲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尤其是引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如果说本书是关于法国的,那么它同样是关于欧洲和美洲的,或者说,是关于当时的整个世界的。
●国际知名历史学家为普通读者创作的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入门读物
本书作者之一的林恩·亨特是全球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开拓者,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另一位作者杰克·R. 森瑟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专家,可谓是强强联手。本书并非严肃且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普及类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全书配有80余幅插图,每章章首还有大事年表,章尾有作者精选的两篇一手史料,方便读者体会真实的历史场景。作者在前言中还回顾总结了200多年来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不同流派,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 融合了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一些新图景
本书融合了近年来新文化史、性别史、跨国史等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在作者笔下,革命的思想源头不仅仅来自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思想巨人,同样来自法国民众在咖啡馆等公共空间中的高谈阔论;革命的成果不仅有大名鼎鼎的《人权宣言》,还有奥兰普·德古热的《女权宣言》;革命不是法国一国的事务,而是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环。此外,作者笔下的法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拥有殖民地的帝国。他们将大革命和拿破仑对法国殖民地(尤其是法属圣多明戈)的影响作为叙述的一条重要支线,将海地革命成功融入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叙事当中。
●国内外著名学者和媒体推荐阅读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作序推荐;《英国历史评论》《法国历史》《历史学家》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合力推荐。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一般般,3.5星吧,相比传统的法革史多了些法国在海外博弈的内容……
简而言之,革命理想在此时尚未为自己建立一套像"文明开化"那样可以自圆其说的正当性话语,于是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的操作让人看着迷之又迷。保留奴隶制和《人权宣言》并存不悖,海地的杜桑可以作为反叛的奴隶头子出现,也可以作为能够暂时结盟的邦主出现,但就是不会作为"人种领袖"出现。这也说明启蒙话语发明的时候,殖民问题与普泛的人权问题还尚未进入众多思想家的视野。
革命以"民族"为本位,替众多现代性开了个头,它只是为许多事物建立了雏形,而并没有彻底将它们创造出来。把拿破仑的帝国史和革命史联立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统治史的谱系,他是许多现代国家治理工具的发明者,某种必然性也同时涵盖于其中—社会第一次具备了充足的流动性,配套的事物也得以建立 @2021-10-2
历史
革命法制和审判 豆瓣
所属 作品: 革命法制和审判
作者: [法] 罗伯斯比尔 译者: 赵涵舆 商务印书馆 1965 - 6
作者为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的罗伯斯比尔(1758—1794)。本书是作者从1783年至1794年所发表的一部分重要论文和演说的合集。全书共有二十三篇,按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列。在本书中,作者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出发,首先对专制制度和专制法律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次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法制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是他关于死刑和革命恐怖问题所提出的主张。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伯斯比尔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世人了解其政治观点和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10-22 09:05:59 @2021-11-13 02:17:51
历史 政治学
传奇发明史 豆瓣
La fabuleuse histoire des inventions
作者: [法] 德尼·古特莱本(Denis Guthleben) 译者: 秦宵 2021 - 9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单元,从史前时代一路讲到21世纪的当下与未来。每个单元以若干“知识卡片”的形式,介绍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发挥重大影响的发明与发现。全书信息量大,包含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科学定律的发现一定在实际装置的发明之前吗?又如发明是阴差阳错而诞生的,或者发明它的人不愿意与之相认?),作者文笔诙谐,译文优美流畅。可贵的是,作者基于考古或文献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若干发明的问世时间做了重新锚定,而对于那些等新证据出现才有望解决的疑点,作者也并不避讳,对之持开放态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在万圣白嫖完的……
"火药"一章之后,这本极其西方中心主义的发明史论著里就再也没有提及过中国。
不过到了现代,到了东方巨龙腾飞的时代,这个法国作者终于不得不写出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韩力,东百人,电子烟的发明者。
他是这么写的……"烟草的魅力无人能够抗拒……教皇乌尔班八世不得不在谕旨中禁止神职人员吸烟,否则彻底逐出教会……韩力会从教皇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吗?很明显,他做到了。"
这个时候我感觉这位迫真科学史家比卡夫卡还幽默。 @2021-10-16 17:39:47 @2021-11-13 02:17:32
历史
捐官制度 豆瓣
Venality: The Sale of Office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所属 作品: 捐官制度
作者: 威廉·多伊尔 译者: 高毅 / 高煜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7 - 1
在法国旧政权几乎所有职位都必须购买或继承,王权以此来扩充自己的财政收入。到十八世纪有70000腐败的职位组成了整个司法系统,大部分的法律职业,军官,和各种各样的其他职业都是捐买来的。
威廉·多伊尔著的这本《捐官制度--十八世纪法国的卖官鬻爵》分为十个章节,从形成、演变、繁荣、衰落、消亡几个角度完整地介绍了早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的具有法国特色的捐官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向读者详细描述了其运作模式,并揭示了这一唯利是图的腐朽制度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产生及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9-28 23:25:46 @2021-11-13 02:16:24
历史
绝望者日记 豆瓣 谷歌图书
Diary of A Man in Despair 所属 作品: 绝望者日记
8.4 (22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莱克 译者: 符金宇 新华出版社 2015 - 1
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翻译挺达意的,还不错,不过即使译得不好,看了这种日记该感同身受照样感同身受。
盼望毁灭而不是盼望改变几乎是所有绝望者的最后愿望,作者一个体面温和中产人也是天天在日记里盼着大洪水来。他有意地隐去了自己消极的坐以待毙立场,诅咒成为了唯一的武器——看着身边一个个不屈殒命的亲友故人,他也就是有心无力(毕竟时年已过五十)。
我虽然不相信历史总是按着固定几套剧本来反复演出的,但如果把目光聚焦到微小的个人身上,会发现人性在同样的处境里的表现总是一样的。仇恨成了支撑清醒者活下去的唯一力量,在弃绝之地谈劫后余生太过奢侈了,亲眼看着恶魔死比什么都吸引人。 @2021-09-21 21:05:02 @2021-11-13 02:15:59
历史 日记
翻身 豆瓣
Fanshen: 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所属 作品: 翻身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韩丁 译者: 韩倞 / 邱应觉(校) 北京出版社 1980 - 1
《翻身》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缩影。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和整党运动,生动地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
2023年2月15日 已读
发动群众斗群众、群众自己治群众实乃是腊宝的一大创新。一般独裁者的胡萝卜加大棒往往是一套居高而下的调剂把戏。政治资源一旦耗尽,一切且迅速流产。与之相比,腊的斗争哲学则许诺了阶层群体之间的高度流动性,且可以在零和博弈的不稳定状态下维持统治。群众可以斗干部,群众可以当干部,但前提是一切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任何斗与被斗的合法依据直接源于组织的纪律和模棱两可的成分判定,你是谁,你的奉献或罪行是什么性质,都由无数个基层干部说了算,即使他们也会被打倒。明确的法律规章在这里缺位,上位与下台都由"群众意见"所提供法理,谁阐释它并不重要,因为任何阐释者只有服从于党才能被授权。迫害者与被迫害者都可以重新翻案,大家都是匪的选民,忏悔即合理。出现马丁路德也无所谓,毕竟他仍要以党之名行事。这里并不存在合法的反对党,只存在自绝于群众的无神论者
历史
丹东 (1983) 豆瓣
Danton
8.1 (29 个评分) 导演: 安杰伊·瓦伊达 演员: 热拉尔·德帕迪约 / 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
其它标题: Danton / 丹顿
◎ 简  介:
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 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
◎ 花  絮: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公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瓦依达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将丹东描绘成一个充满理想和热忱、敢于斗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人物,目的在于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呼应其时正如火如荼的波兰团结...
◎ 获  奖:
1984年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 伦敦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导演奖
1982年 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1984年 波兰电影节评论奖
2022年1月11日 看过
对于历史剧而言,个别角色有着过多的突出性描写并不是件好事……这会把观众的同情和关注引到不恰当的位置上。罗伯斯比尔和丹东在电影里似乎就是两种对立力量的本身,但谁都知道,丹东会被处死与丹东能被处死都没有那么简单的原因。
可取的大概就是鬼魅魍魉的"潮湿"氛围比较贴合那个时代的感觉吧…… @2021-10-06 01:46:53 @2021-11-13 02:15:45
历史
中世纪之美 豆瓣
Arte e bellezza nell’estetica medievale 所属 作品: 中世纪之美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艾柯 译者: 刘慧宁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2022年1月11日 在读
不是那种常见的流水账艺术史,而是一系列很有特点的解读……比如第一章这个,谁会想到有些经院教条家会批判那令各个城市和邦国引以为傲的华丽教堂呢?艾柯可能不会给出过分细致深刻的见解,但他足够有能力去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逸事,读《植物记忆与藏书乐》时就是这种感觉。然后那本书和手里的这本一样,也是我白嫖读到的()
@2021-08-26 22:40:16 @2021-11-13 02:15:25
历史 艺术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 豆瓣
The Pursuit of Power, Europe 1815-1914 所属 作品: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 胡利平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动荡的年代暂时告一段落,直到灭顶之灾于1914年降临。
这是欧洲涌动、迸发的一百年,也是权力竞逐的世纪。在1815年以前,人们看重的是荣耀,而在19世纪,人们越发看重权力。
旧制度崩塌后,人人渴望获取并行使权力,以便把自己的观点付诸实施。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一切都不复从前。
竞逐权力欧洲人走上文明之巅,睥睨全球,也招致毁灭欧洲的大战。1914年,欧洲各地的灯火一盏盏熄灭,点亮它们仍需时日。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支撑的书都是无聊的流水账。"
很显然,埃文斯并没有完成他在序言里勾勒的写作愿景。"追逐权力"这一标题确实是对19世纪最为准确的描述,新的物质力量与大众力量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彻底重塑了之前的世界,但埃文斯在开了个漂亮的头后,接下来越写越不像样。事件与趋势的呈现被简化为一个个人物的单薄的所作所为,一个主题切换到另一个主题非常唐突,史实及其评价的罗列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资料确实丰富,但这种不懂取舍的填鸭写法完全地破坏了读者阅读此书的兴趣。所以只能讲少看大全通史,即使看完了也是过后就忘,没什么收获,,, @2021-07-18 12:38:03 @2021-11-13 02:14:14
历史
克里米亚战争 豆瓣
The Crimean War:A History 所属 作品: 克里米亚战争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吕品 / 朱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费吉斯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尘封档案中仔细求索,揭露了政治家们的图谋,同时展示了战争造成的可怕人员伤亡……这本书追溯了许多现代冲突的根源。
——加里·巴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
扎实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吸引人……基于大量资料,从政府档案到新闻报道、到回忆录、到几乎不识字的士兵的家信,费吉斯出色地平衡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历史……关于战争本身的篇章如冒险小说一般激动人心……《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战争的集锦,一部学术的庆典。
——《波士顿环球报》
[费吉斯]在描述高层政客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展露了极其出色的天赋,清楚地呈现了引发战争的反常外交手段……这本书清晰易懂、文笔流畅、情节生动。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这场被忽视的冲突和为此殉难的人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独立报》
这部著作重要而让人印象深刻……俄罗斯的资料提供了鲜活的补充,在这方面费吉斯是一位大师。……《克里米亚战争》令人敬佩地描述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国际形势和宗教背景的重要意义。
——《纽约图书评论》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费吉斯太会写了,能在不偏不倚的史料分析中仍然保持着自身有力的立场。其巧妙地运用彼时之人的言论与观点对一个个事件进行点评,同笔下众生共同在时代的命运中呼吸,仿佛连自己都成了亲历者。
战争所暴露的各国矛盾与其国家内部的弊病成了本书的主线,大人物的纷争与功绩退避一旁。克里米亚的战火里诞生了诸多现代事物,而这并不是一群人心血来潮的即兴发明,大众对战场的关注乃至诸多力量的自由博弈是支持其出现的根本动力。公共舆论取代政府统治者,登上了决策与判断国际事物的舞台。现代医院、外科手术、战地营伙改善……没有一样不是由万千民众所促成出现的。英法这两个绝对主义国家也正是从此朝着现代迈进,认识和接纳了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2021-07-09 14:20:08 @2021-11-13 02:13:58
历史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作者: 詹姆斯•W.汤普逊 译者: 徐家玲 商务印书馆 1992 - 9
本书记述了14-16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而在此时期,特别是16世纪的前半期,恰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壮大的时期。
全书共有22章。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 以及行会、银行、商业、外贸及萌芽中的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全书内容丰富,史料充实,是研究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中世纪本质是一个政治、经济事务高度去中心化的时代,而这意味着频繁竞争、互相交流的可能。我们今天所熟悉且无法离开的种种经济事物,例如银行制度、贸易领事制度、汇据、支票、债券、保险、责任股份公司、复式记账等等都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各邦(尤以威尼斯为首)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发明出来的。
逐利的商人如果没有庞大的暴力垄断机关可以依靠,而是一切的财富和安全都得靠自己创造,那么相比内卷,创新更有吸引力。换言之,中世纪晚期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其实是破坏了这种良性的环境,然而,种子已经种下。于是,即使是后来专权的王公,也得被迫学着适应宪政、国际法规,乃至适应平等合作等等充满人类理性和文明前途的事物。再看某个内卷费拉国度刚刚和世界接轨就想着赶英超美,你就知道这无异于连土壤都没有的无根之苗想着靠点雨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历史 经济史
毛奇家族 豆瓣
所属 作品: 毛奇家族
作者: [德] 奥拉夫·耶森 译者: 蔡玳燕 / 孟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毛奇家族是德国近代知名的家族之一。在世界史上,如此年代久远、家谱连续、资料保存良好、研究足备的家族也是凤毛麟角。毛奇家族的命运以极为独特的方式与普鲁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甚至是德国近两三百年的历史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老毛奇与普鲁士国王威廉和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国,小毛奇在马恩河一役败北,使普鲁士军队的不败神话破产;月球上有以毛奇命名的环形山,19世纪南极科考曾经接受过毛奇家族的资助;第三帝国时期,这个家族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一部分成员成为希特勒的爪牙,而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成为努力推翻独裁政权的抵抗组织成员,后来是联邦德国的创建者之一。作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查阅了毛奇家族成员上百年的信件往来,完成了这部注重细节和个体命运的家族史;特别讲述了这个家族中一些重要男性成员在历史洪流中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这个居然新知文库出的…… @2021-02-10 21:43:29 @2021-11-13 02:10:08
历史
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 豆瓣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Since Indepence 所属 作品: 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
作者: [英]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Victor Bulmer-Thomas) 译者: 张森根 王 萍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两百年拉丁美洲经济得失盛衰的箴言】
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以交叉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范畴对拉丁美洲独立以来的发展进程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总结了这个地区将近200年经济增长的成就和不足,在增长模式、经济结构、殖民地遗产、外部冲击、制度变迁和公共政策以及经济 史分期等一系列焦点和难点问题上,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不乏独到新颖而令人折服的见解,故而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本书为原书修订第三版,作者根据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适时修正了初版中的个别观点,并且增添了拉美经济史中的中国因素。从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本人学问的渊博和功力的厚实,同时也能观察到一代英国拉美学学者所具备的理论水准和研究经验。
*************************************************
权威,全面,综合,写得好——布尔默-托马斯对过去两个世纪拉丁美洲的经济史进行了精练和专业的提炼、解释和展示。
——豪尔赫·I. 多明格斯(Jorge I. Domínguez),哈佛大学教授
这是布尔默-托马斯对《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的第三次更新。拉丁美洲长期以来一直以大宗商品及其出口为主导,本书是研究该地区经济史的必读的权威性指南。本书严谨细致,平衡地概述了拉丁美洲令人失望的增长记录,但并没有忽视该地区的经济多样性、历史成就和社会可能性。那些希望重振拉丁美洲经济史研究的人可以好好阅读这本书。
——保罗·古腾贝格(Paul Gootenberg),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一流的经济史,作者是一位专业经济学家,他娴熟地分析了最相关的经济变量和关键社会指标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展示了拉丁美洲国家是如何最终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博士对这部著名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出色的更新,在很多年内,这部著作仍将是拉丁美洲研究领域最好的著作之一。
——弗兰克·莫亚·庞斯(Frank Moya Pons),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多明各历史学院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28 12:42:10 @2021-11-13 02:09:42
历史
海洋帝国的崛起 豆瓣
Revolt in the Netherlands: The Eighty Yeas War, 1568-1648 所属 作品: 海洋帝国的崛起
作者: [荷]安东·范德伦 译者: 杜原 天地出版社 2021 - 1
“尼德兰”,意为“低地”,范围大约包含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11—14世纪,尼德兰地区逐渐形成众多分散的公国、伯国和主教领地,后在勃艮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治下逐渐统一。1568年,尼德兰的十七个省反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1581年,尼德兰北部七省废黜腓力二世,之后于1588年正式建立荷兰共和国,最终于1648年借三十年战争之机,彻底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随后,新生的荷兰共和国在短短50年里,迅速崛起,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繁荣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第一家现代银行和股票交易所,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同时,发达的造船业支撑荷兰积极开展海外贸易,16—17世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面上,荷兰创造了“郁金香神话”,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从饱受西班牙压迫的边缘小国,到纵横大洋的“海上马车夫”,发达的商业资本与迅猛的海权扩张,共同写下了荷兰这一海洋帝国崛起的历史。这段历史的盛衰,值得深思。
本书以普及性方式介绍了尼德兰八十年战争史,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主要的历史人物、决定性的战斗、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以及尼德兰周边的国际局势,抽丝剥茧,给读者展示了尼德兰八十年战争的缘起、衍变和结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20 09:27:33 @2021-11-13 02:09:19
历史
帝国代理人 豆瓣
Agents of Empire: Knights, Corsairs, Jesuits and Spies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Mediterranean World 所属 作品: 帝国代理人
作者: [英] 诺埃尔·马尔科姆 译者: 余福海 文汇出版社 2021 - 2
★《卫报》《华尔街日报》年度历史图书,一部引人入胜的地中海史诗
★当奥斯曼土耳其遭遇基督教欧洲,东西方争霸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
★牛津大学教授遍寻欧洲档案馆,以二十年求索复原地中海世界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
16世纪下半叶,地中海世界犹如巨大的角斗场。但就在激烈的冲突之下,依然存在着密切的往来。
凭借地域和语言优势,布吕尼-布鲁蒂家族以代理人的身份活跃于大国博弈的台前幕后。
他们跨越东地中海及欧洲腹地,游弋在威尼斯、罗马、伊斯坦布尔之间。为实现统治者的意志,也为谋求个人与家族的成功,深入间谍活动、奴隶赎买、反奥斯曼叛乱、公共与隐秘外交等一系列和平与战时活动。
追踪这一家族的兴衰,本书揭开了地中海世界纷繁复杂的面目,展示了基督教国家互相矛盾的地缘战略,也描述了奥斯曼帝国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
《帝国代理人》描绘了16世纪后期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霸权之争,是一部嵌在近乎普鲁斯特式的早期现代欧洲百科全书中的家族“微观史”。——《国家利益》杂志
《帝国代理人》描绘的是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呈现的世界,展示了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马丁·盖尔归来》中采用的“微观史”技巧。——《立场》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20 09:26:24 @2021-11-13 02:09:17
历史
北洋军阀史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北洋军阀史话
作者: 丁中江 商务印书馆 2012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
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
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
《北洋军阀史话》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
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12 11:58:07 @2021-11-13 02:08:33
历史
滔天洪水 豆瓣
The Deluge:The Great War and the Remaking of Global Order 1916-1931 所属 作品: 滔天洪水
作者: [英] 亚当·图兹 译者: 陈涛 / 史天宇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 - 5
1916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无数人员和物资被从世界各地送往前线。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革命的危机困扰着大半个世界。而在这动荡的表面下,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1916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在一战结束一个多世纪后,本书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本书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02 12:17:32 @2021-11-13 02:08:02
历史
汪兆銘與國民政府 豆瓣
所属 作品: 汪兆銘與國民政府
作者: 許育銘 南天 2018 - 11
本書以汪兆銘為研究主題。論證分析其參與國民政府政權之過程行動,影響此時期政府對日外交之政策發展,以及與蔣介石之合作關係最終分裂之因素。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15 14:26:15 @2021-11-13 02:07:17
历史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豆瓣
昭和陸軍の軌跡 所属 作品: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作者: [日] 川田稔 译者: 韦平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日本陆军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打倒了一直推行国际和平协调外交、在国内也比较稳定的政党政治。它是怎样逐步走向侵华战争,然后对美开战,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领导这个时期日本陆军的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军事构想?本书的焦点就在于此。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13 16:01:19 @2021-11-13 02:07:02
历史
反思魏玛共和国 豆瓣
Rethinking the Weimar Republic: Authority and Authoritarianism, 1916-1936 所属 作品: 反思魏玛共和国
作者: (爱尔兰) 安东尼·麦克利戈特 (ANTHONY MCELLIGOTT) 译者: 王顺君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安东尼·麦克利戈特教授所著的《反思魏玛共和国——权威和威权主义,1916–1936》挑战了传统的对于魏玛共和国的历史的研究方式。该书按时间顺序从政治的维度讲述了共和国从1916年至1936年——而非1918年至1933年——的历史,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此共和政体国家的政治起源、所面对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于1933年在纳粹党与保守派合作的情况下最终解决的。本书反思了一些历史学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如国家的经济、外交政策、宪法第48条的使用及影响、纳粹党是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等。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魏玛共和国历史时比较容易忽视的方面,如国家各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政治状况、共和国法律的地位以及共和国的文化政治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13 10:39:29 @2021-11-13 02:06:59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