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柏林1936 豆瓣
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 所属 作品: 柏林1936
作者: 奧利弗.希爾梅斯 译者: 傅熙理 貓頭鷹 2017 - 9
1936年柏林奧運是納粹騙局的最高峰!
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盛事
受害者與加害者齊聚一堂,參與者與旁觀者共襄盛舉
一同迎接這場1936年的夏日神話
█「禁止猶太人」的標語消失了
這年夏天,柏林狂熱地迎來奧林匹克運動會。突然間這座城市又像個對國際開放蓬勃脈動的大都會。「禁止猶太人」的標語消失了,搖擺樂的音調取代了納粹黨黨歌響徹大街小巷。國家社會主義者一方面把自己假扮為愛好和平的東道主,但另一方面納粹政權卻正在全面壓迫猶太人,整頓全國上下為接下來的戰爭作準備。
█秋後算帳,等在奧運之後
這是個自相矛盾的夏天:奧林匹克體育場內群眾大聲歡呼,城外卻蓋起了集中營。黨殷殷告誡各方,不得展現出一點歧視黑人運動員的樣子,卻在場上排斥猶太運動員。為了殺雞儆猴,在社會大眾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將綁架犯立即判處死刑,卻要求媒體不得大肆張揚。政權無所不用其極地諂媚國外遊客,讓柏林市民度過了一段喜出望外的自由時光。但表面的平靜,隨著奧運接近尾聲,將逐漸被打破。一切的秋後算帳,都等在奧運結束之後。
█「納粹版」的老大哥正在看著
在這16天裡,柏林國家警察局依舊每日報告:「裁縫華特・哈爾福,涉嫌對他太太說了這句話:『現在一定要把希特勒幹掉,就像暗殺英國國王那樣。』一旦對這項指控有可靠的證人出現,立即下令逮補哈爾福。」書中無數名人顯貴與無名小卒,都彷彿活在無所不在的鏡頭下。
█一場精神上的瘟疫正在蔓延
在這場希特勒的把戲中,有些人更愛德國:情不自禁強吻希特勒的美國婦女,為了希特勒熱淚盈框的維也納遊客。但也有人因此瞥見:這塊土地有一些無法復原、遺失掉的事情。這些國家社會主義者討厭所有和他們不同的人,「那是一場精神上的瘟疫,看不見,而且無法認知,就像死亡。」
◎國際好評
宛如一幅肖像速寫。能夠閱讀如此栩栩如生的歷史寫作是讀者的福氣。──德國電視二台ZDF、文化報導雜誌Aspekte。
可以得知關於希特勒的夏季神話的大小事蹟。……一本奪人呼吸的書……──Elmar Krekeler,德國世界報。
讀來輕快,娛樂性十足。能對當時柏林有相當良好的瞭解。──西德廣播五台,節目Neugier genügt。
本書宛如時光機。作者成功令讀者彷彿置身陌生年代。──漢諾威日報。
優雅翩翩敘述八十年前的一個夏天。──柏林日報。
作者速寫了柏林1936年緊密的氛圍,細節之多令人讚嘆。──柏林日報
我們至今還不知曉的第三帝國的日常小故事。……這是活生生的歷史。──紐倫堡日報
作者尤其成功地撓到這場神話般比賽的青銅鏽。──萊茵內卡報
八月的十六天緊湊吸引人的全息圖……,彷彿小說般扣人心弦。──奧地利廣播,Lesart節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7 09:05:07 @2021-11-13 01:44:36
历史
波兰史 豆瓣 Goodreads
Poland: A History 所属 作品: 波兰史
8.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扎莫伊斯基 译者: 郭大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客观讲述波兰千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作序推荐
◎ 编辑推荐
☆内容涵盖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至波兰重新统一走入现代
☆英国波兰裔历史作家富有激情地全景展现了波兰一千多年的奋斗史
☆展示波兰人民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失败者”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 媒体推荐
可读性极强。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颇有价值,令人大开眼界。
——《独立报》
新颖、独特且精彩易读……对于那些对波兰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是完美的入门读物,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深知波兰的读者来说,本书也能够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安妮·爱普尔博姆(Anne Applebaum),《旁观者》
一部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波兰历史……想要驾驭波兰独特非凡的发展轨迹,作者需要既保证可读性,又不乏学术笔触。扎莫伊斯基完美地达成了这两点要求。
——《每日电讯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6 17:14:56 @2021-11-13 01:44:27
历史
历史主义的兴起 豆瓣
Die Entstehung des Historismus 所属 作品: 历史主义的兴起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 译者: 陆月宏 译林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家梅尼克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英、法、德等国近代思想史的梳理,描述了欧洲范围内的启蒙运动、英国的前浪漫派、德国的狂飙突进和古典主义等思想潮流及其代表人物对历史主义的兴起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历史主义的本质在于用个性化的观察过程代替对人类影响力的一般化的看法,体现了崭新的、具体的和个体化的思想方式与陈旧的、抽象的和绝对的方法之间的冲突。
德国的历史观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国的历史观
作者: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彭刚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6 00:25:21 @2021-11-13 01:44:24
历史 哲学
The Laws and Economics of Confucianism 豆瓣
作者: Taisu Zha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 8
The book i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t asks why early modern property institutions in rural China and England went down distinctly different paths—and whether thes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had any macro-level economic effects. The book’s central thesis ties together cultural analysis with law and economics—two theoretical paradigms that have had virtually no interac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but also engages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global economic divergence.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5 23:30:26 @2021-11-13 01:44:23
历史 社会学
北一辉的革命情结 豆瓣
所属 作品: 北一辉的革命情结
作者: 黄自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1
北一辉是战前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导师,同时,早年他又曾投身中国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秘密组织「同盟会」的正式成员。探讨他这一段曾奔走中日两国革命运动的离奇生涯,是本书的宗旨。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以他生涯中的三大著作──《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为讨论重点,观察其思想演变。二、三两章分别论述他投身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对中国革命认知上的发展。最后论及他转而倡导日本革命的心路历程、影响日本法西斯主义走向的来龙去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9 00:16:28 @2021-11-13 01:43:53
历史
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 豆瓣
作者: 徐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7
三联生活书店出品。欧洲中世纪真的黑暗吗?中世纪的西欧人有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和收入水平如何,所处的城市和市集究竟是怎样一番面貌?
作者对中世纪西欧工商业问题的研究已有十余年,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城市化水平”“货币与货币化”“市场治理”“土地市场”“工业化起源”等,在20世纪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是国内首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之专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了与传统的宪政史尤其是经济史不同的解释和分析,体现了一种将中世纪早期后半段与中世纪中晚期、中世纪与早期现代贯通起来而非二元对立的新中世纪观。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7 15:52:48 @2021-11-13 01:43:50
历史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豆瓣
La Saint-Barthélemy: les mystères d'un crime d'Etat, 24 août 1572 所属 作品: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茹阿纳 译者: 梁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阴谋真相的探知已无从说起,但误解的发酵与谎言的扩散却比真相更引人入胜。极端的暴力行动总需要一个看上去合理的借口作引擎,在宗教神话与君王权威仍然繁荣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恐怖事件得到了最好的温床。然而,在彼时信息技术非常落后的场域间,人们仍然可以因由集体共有的信念和集中的爱恨而做出统一的举动,这并不比今天逊色多少。
归根结底,一场国家大屠杀,更是一次种种意识之流的碰撞战争——千百种回忆或辩护的声音交汇,把历史谱写成最为繁复的乐章。或许,宏大叙事便是在精神结团化的时刻才会发生。而当精神原子化扩散后,便五法剩下什么。 @2019-07-31 23:59:44 @2021-11-13 01:43:46
历史 社会学
战争改变历史 豆瓣
War Made New 所属 作品: 战争改变历史
作者: 马克斯·布特 译者: 石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 3
《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从技术革命角度入手,将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与历史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战争改变历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2 08:16:11 @2021-11-13 01:43:36
军事 历史
旧世界的相遇 豆瓣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所属 作品: 旧世界的相遇
作者: 杰里·H.本特利 译者: 李大伟 / 陈冠堃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本书是杰里·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7 23:46:11 @2021-11-13 01:43:19
历史 政治学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所属 作品: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6 13:36:05 @2021-11-13 01:43:15
历史
近代西方国家的危机政府 豆瓣
所属 作品: 宪法专政
作者: [美] 克林顿·罗西特 译者: 孙腾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5
如何在宪政的框架下实行独裁
◎ 编辑推荐
如何使高度集权在宪法的限制下平稳运作,以应对国家危机?
“当一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除了独裁以外,其他形式的政府都无法存活。”
◎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近代西方国家面对国家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模式,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宪政独裁的框架,这不是一种模式与另一种模式的对抗,而是在严重的紧急状态期间,人民如何运用高度集中的权力以对抗危机。书中从罗马的独裁官制切入,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英国、美国在近代以来经历的诸多国家危机,阐述了高度集权在宪法的限制下平稳运作的前提条件。作者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除了独裁以外,其他形式的政府都无法存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5 09:23:19 @2021-11-13 01:43:09
历史 政治学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豆瓣
Hitlers Volksstaat: Raub, Rassenkrieg und nationaler Sozialismus 所属 作品: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作者: [德] 格茨·阿利 译者: 刘青文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将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掠夺机器。大多数德国人因为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不间断的物质供给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而保持沉默。这种贿赂的代价由千百万欧洲人所承担,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而被剥夺。本书揭示了全欧洲范围内的犹太人财产是怎样被征收、被变卖并进入纳粹德国国库以及普通士兵的腰包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4 12:41:11 @2021-11-13 01:43:06
历史 政治
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 豆瓣
作者: 韩方明 2002 - 10
“北京大学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资助出版:本书从华人的角度来研究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过程与结构相融合的方法对华人、马来西亚和现代化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讨论。
日本中世史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东方文化集成:日本中世史(套装上下册)
作者: 王金林 昆仑出版社 2013 - 3
《日本中世史(套装共2册)》内容包括:院政与武士的兴起、摄关政治的衰落、地方政治的质变、“凶贼”四起与平将门、藤原纯友之乱、皇室与外戚藤原氏间的矛盾、院政、院政的成立、院政的庄园政策、武士之世的开始、武士兴起的社会基础、源、平武士集团的形成、“保元·平治之乱”与“武者之世”的开始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8 10:25:32 @2021-11-13 01:42:50
历史
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豆瓣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思想 所属 作品: 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渡边浩 译者: 区建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此著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思想史为主的,题目设定为“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视座:首先是把日本思想史的视野扩大到东亚的框架,既要打破战后日本学界的“西欧中心主义”,同时克服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出现的“日本中心主义”,注目于曾被上述两种倾向忽视的、与日本关系最密切而且交流历史最长的东亚。第二是采用与王权相关的手法谈思想,作者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家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元素,人们的感情、感觉和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东亚诸国不同的王权体制对思想有重要影响,不能无视了这些历史脉络而单纯地看思想文本。《东亚的王权与思想》是这两方面的一个尝试。
此著是由渡边浩数年来撰写的论文编辑而成,因他的这些论文的价值被东京大学出版会发现,便被编为一本论著出版。出版以后,对日本的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渡边浩本人的声望也迅速达到了日本学界的顶峰,今日依然如此。
本书为日本学者渡边浩研究东亚中世到近世思想史的专著,分析了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的思想历程,作者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史方面的专家,该书以日本思想史和社会史为主要视界,对比中韩两国政治思想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内部政治、社会和思想的互动,以及近代其与西洋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变化。作者论据翔实,论点鲜明,对很多东亚思想和政治史问题都提出了极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译者翻译风格平实,能够较好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具有可读性。
该书出版将会为我国东亚政治史、思想史和中日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7 14:49:39 @2021-11-13 01:42:48
历史 政治学
澳大利亚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Australia 所属 作品: 澳大利亚史
作者: [澳]欧内斯特·斯科特 译者: 陈晓 华文出版社 2019 - 1
《澳大利亚史》是“澳大利亚史学之父”欧内斯特·斯科特的代表作品。大航海时代的探险与澳大利亚的发现存在怎样的关系?澳大利亚为什么一开始成为流放犯人的地方?西方文明的生硬植入是如何改变澳大利亚历史进程的?澳大利亚淘金热是如何形成的?民主化是如何推进现代澳大利亚形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澳新军团是如何鏖战欧罗巴的?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是什么关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6 19:32:36 @2021-11-13 01:42:44
历史
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 豆瓣
Econmic Planning in Soviet Russia
作者: [俄]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 译者: 李宏林 / 王建民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曾于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中文版,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继续改革开放、努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该书讨论的内容仍不失借鉴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6 19:31:45 @2021-11-13 01:42:43
历史 经济学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END OF ECONOMIC MAN: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所属 作品: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9.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译者: 洪世民 / 赵志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8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6 01:09:19 @2021-11-13 01:42:39
历史 经济学
中东史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所属 作品: 中东史
作者: 戈尔德施密特 / 戴维森 译者: 哈全安 / 刘志华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 9
《中东史》如今渐成“经典”,而其原作者业已从教学岗位退休,故西切斯特大学教授劳伦斯·戴维森便与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合著此书的最新版本。由于发生在中东地区的重大事件逐渐增多,而我们也尽量删减自己的表述,因此该书应被命名为“一本被不断压缩的中东简史”。
2001年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人比之前更加关注中东。’结果,美军被派至中东作战,并导致始料未及的后果。在此情势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一本反映学术动态、不再写给学究们看的伪学术风格中隐藏它的观点,并且不再强化政治偏见与民族歧视的教科书。学生们——以及更为广泛的英语受众——需要我们清楚地阐释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东在能源危机中的地位、伊斯兰教的复兴以及伊拉克战争。尽管有其他通史问世,但《中东史》重印七版,并在大学中更为普及。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1 18:44:15 @2021-11-13 01:42:18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