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方古代的天下观 豆瓣
Oekumene in Western ancient Perspective
作者: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杨志城 / 安蒨 华夏出版社 2018 - 8
本译文集收集了西方学界研究“世界史”早期历史故事的一些基本文献:自希腊化时期始,经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晚期。
本文集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以两篇希腊化时期的原典起头,然后是两位当代西方古代史权威学者关于西方古代史书的论文,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古代史书撰写的文体和性质。随后五篇论文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共通史”(今人也称“普遍历史”或“世界史”)书写的出现,与亚历山大大帝梦想打造的帝国以及随后崛起的罗马帝国有怎样的历史关系,“共通史”观反应了当时的西方智识人和帝王有怎样的“天下”观。
在拉丁基督教的视野中,古希腊罗马智识人的“天下”观具有了新含义。第二单元以第二罗马帝国即基督教帝国奠立时期的尤塞比乌斯起头,以12世纪罗马教廷的帝国式权力即将达到顶点前夕的约阿希姆收尾。在20世纪的历史哲学大家斯宾格勒和沃格林看来,这位约阿希姆决定性地影响了近代欧洲人的“普遍历史”观。鉴于我国世界史学界的约阿希姆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这一单元选译了一篇西人辑录的约阿希姆文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3 12:30:32 @2021-11-13 01:38:17
历史
想象与叙述 豆瓣
作者: 赵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立身处世的严正,都体现了“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本书由生活场景展开,娓娓道来,为我们揭示了明清之际丰富多变的历史世界。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31 16:06:25 @2021-11-13 01:38:06
历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79 - 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内容简介: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①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恩格斯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②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加之受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支配,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原来欧洲的传统历史学,从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纪的兰克,都认为历史学的范围应该限于政治和军事。文艺复兴是属于学术、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之内的,在传统的历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尽管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来,人文主义历史家在扫除中世纪欧洲史学中的荒诞迷信,和推翻以犹太史、教会史为中心的体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因而使得历史学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它的范围仍然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框子,而未能赋予这个重大文化运动以应有的地位。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促成文明风格成熟与独立的动力是一种合流的力量,也可以讲这是历史在进行结晶。我们所看到的,与其说是主体发明了什么,倒不如说主体重新发现了什么,主体探索到了什么,一切进展都源于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亚平宁半岛的土地上没有阻碍新的秩序前进的旧有的秩序,一切都被用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手段去裁决,即非道德无意识形态罪愿的铁与血,而正是因着合流本身更多是意识的运动,所以,一种新的文明意识才得以如此顺利地使自身蜕变,被推崇的总是对一切的允许和肯定,以及迎向主体的过度消耗。节制与理性只能够用来维护历史的地基,而悲悯的哭号本身只意味着终结而不预示着开始。一种文化史是一种历史力量最生动的呈现,枯白的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只在为里程注脚,而意识活动的蔓延才标刻着茫茫大路的行进方向。 @2019-03-09 22:39:08 @2021-11-13 01:38:02
历史 文化史
书籍的秩序 豆瓣
L'ordre des livres: Lecteurs, auteurs, bibliotheques en Europe entre XIVe et XVIIIe siecle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杰·夏蒂埃 译者: 吴泓缈 / 张璐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书籍的秩序》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限制,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限制?
作者、文本、书籍、读者——罗杰·夏蒂埃在书籍史和阅读史框架内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四极之间展开,他试图将自己的著述与文化史和社会史联系起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有意思 @2019-01-05 21:37:30 @2021-11-13 01:37:49
历史
历史与记忆 豆瓣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05 21:35:24 @2021-11-13 01:37:48
历史
中国乡村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萧公权 译者: 张皓 / 张升 九州出版社 2018 - 2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05 17:57:46 @2021-11-13 01:37:43
历史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 豆瓣
LIFE IN RENAISSANCE FRANCE
作者: (法)吕西安·费弗尔 译者: 施诚 2018 - 10
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名著。本书收入了法国史学大家费弗尔的长论文五篇,运用年鉴学派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法国16世纪的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题涉及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是研究法国史及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必备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论文集啊……其实译得还能读,起码比《莱茵河》强。费弗尔所关注的细枝末节式的历史其实很不同于一般的风物专题史,前者是共时性的,终极目的还是见微知著,足够零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片段拼在一起是能很好地还原出他在篇首所强调的"人"的,而且这么写非常有趣。
印象很深刻的一处是他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群的分类——"城市的、坐着的、优雅的"。乍看摸不着头脑的描述在后文中却被解析为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的剧变所含有的高度共性。有点现象学意味,又有点诗人的意味。年鉴派的理论在老祖宗这里是展开得很有灵性的。 @2021-10-08 21:53:41 @2021-11-13 01:37:41
历史
铁血与面包 豆瓣
作者: 马修•休茲 (Matthew Hughes) / 克里斯•曼 (Chris Mann) 译者: 于仓和 2018 - 1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后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力量成为一台让世界为之深受苦难的强大的战争机器,希特勒是怎样从一个流浪汉一样的退伍士兵成为一度横扫天下无敌于世的战争和杀人狂魔?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得到些许的答案。本书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它和其他政治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军事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起》《第三帝国的覆灭》《闪击战》等等不同,它探讨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
正是这样的一个第三帝国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和运转能力,使得这部庞大精确而又有效的战争机器让世界为之战栗!
但是这里边的秘密是什么,它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它又是怎样被击败直至灭亡的,本书能够给与一些答案。这是一部能让人明白事情内在机理的Insider's。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并展示了那个黑暗年代德国的真实面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05 06:41:53 @2021-11-13 01:37:40
历史
百年战争·第一卷 豆瓣
The Hundred Years War I: Trial by Battle
作者: [英] 乔纳森·萨姆欣 译者: 傅翀 / 吴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作为《百年战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本书详述了英格兰人那漫长而充满暴力的尝试——他们试图肢解欧洲强大的国家;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征战,则造就了欧洲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篇章。本书从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的葬礼开始,追溯了百年战争的脉络,内容则一直延续到1347年加来守军投降为止。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得以回溯战争早期爱德华三世蒙受的羞辱以及他所取得的胜利:斯卢伊斯海战、克雷西之战与加来围城战。正是借由这些会战,爱德华三世首次获得了伟大军事领袖的威名,而他的部下们也由此被誉为那个年代残酷和高效的战士。
《战争的试炼》中记载的那些事件,都源自一个关乎英法两国国运的关键时期——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历史学者乔纳森·萨姆欣将为您揭开这段传奇历史。
在欧洲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是一部激烈、漫长而且曲折离奇的历史。英国和法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塑造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萨姆欣教授的这部巨著以宏大的视角、丰富的细节为世人展示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战争》这部巨著共有五卷,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前四卷,本书为第一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这封面是个啥玩意儿啊 @2019-01-05 06:38:18 @2021-11-13 01:37:39
历史
美术、神话与祭祀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郭净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 2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美术、神话与祭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进行观察;同时力求证明:如果我们能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这对于古代文明,至少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这是这部专著的双重目的。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起初,籍由文明的稚嫩,一切经验的言说的传递都被当作是神圣的,人类仍在着手对事物的命名与亲近,掌有相关技艺…不论是书写还是历史的记述,都开端了人类第一次建立属于自我秩序的经验。而原始秩序在成熟后路径迅速分化。以将人的主体从大一统的万物中剥离出来而创造新的秩序,即是一神教的真正内涵。 @2018-11-27 03:33:25 @2021-11-13 01:37:14
历史 考古学
冷战1947-1991 豆瓣
Der Kalte Krieg(漢譯本2017年7月第1版)
作者: [德]贝恩德·施特弗尔 译者: 孟钟捷 漓江出版社 2017 - 7
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对其解读也纷繁芜杂。这部专题史以二十世纪的特殊政治现象“冷战”为主题,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是一部有一定分量和深度的学术著作。作者基本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视角,也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较为公允地反思、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在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1-09 15:14:42 @2021-11-13 01:37:08
历史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豆瓣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R.沃尔夫 译者: 贾士蘅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8
文化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埃里克·沃尔夫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同于同等领域的一般学者,他擅长将人类学的微观分析与宏观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体现出了一名人类学家并不多见的历史视野,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印证人类学 的理论。再加上他在求学期间深刻地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对此这本书也多有体现。
这本书运用马克思理论,以欧洲的扩张和征服为主线,通过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演变,展示了期间多个族群的遭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发展一种全球文化史,即人类是在相互联系中发展的。本书对欧洲与非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全球性历史分析,以及他对后者在参与和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地位的肯定,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值得我们一读。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选取公元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切入,提出亲属关系、附属纳贡和资本主义这三种生产方式,始终以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与重组为核心贯穿全球人类的历史;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于15至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殖民帝国时代,以及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及其主宰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并叙述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
◎ 媒体推荐
一本既富于智慧又具有生动的社会现实感的理论杰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沃尔夫的意图在于指出,欧洲的扩张不仅改变了非欧洲社会的历史轨迹,还重组了它们在欧洲介入之前的社会历史叙述……他具备的历史理论的广度令人震惊,而且他对历史上的“胜利者”与“失败者”给予同等重视。
——《美国社会学期刊》
在这本宏大而重要的书中,埃里克·沃尔夫在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人类学必须要更加关注历史……想必,大家读到这样的评论分析会感到惬意的,它否定伪历史的异议,同时又重视挖掘原住民和农民的历史进程,而正是这些历史进程,才根本性地改变了原住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现状。
——《辩证人类学期刊》
沃尔夫提出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不是隔离开来的……这本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书……我敢说,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又新颖的观点……通过强调一个共同的过去,沃尔夫远离了令人厌倦的“白人”中心论和“非白人”边缘论,相反提议欧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之间存在一种更为复杂、更有见识的关系。
——《欧洲动态》
沃尔夫的经验性知识非常丰富……他依靠对时间和空间现象进行技巧性的选择,挑选出来的现象能够适当地代表全体……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具有人文关怀。
——《民族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9-05 17:35:53 @2021-11-13 01:36:09
历史
燃烧的远征 豆瓣
In Distant Lands
作者: 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者: 严匡正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8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最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最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第一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最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最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8-07 12:34:34 @2021-11-13 01:35:38
历史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 豆瓣
Rome: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译者: 孙力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罗马一直是整个西方社会、宗教与文化的中心。神话建城到帝国覆灭、从基督教立国到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到意大利统一,这座城市里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政治、军事故事,缔造了辉 煌的文学、美术、音乐杰作,涌现出一大批英杰奇才。罗马的故事,是人类历史的灿烂篇章。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用优美的文笔、犀利的观察、风趣的语调,将罗马城三千年的岁月娓娓道来。
★摆进罗马国家博物馆的城市史书
★38万字细述罗马三千年的荣光与阴暗
★123幅高清图片,定格历史瞬间
【媒体推荐】
希伯特讲述的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但它充斥着残忍、腐败、贪婪和道德的退化。这座城市建立伊始,便是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它存活过一个又一个世纪,不断被掠夺、被征服、被占领。但另一方面,人性与艺术在历史中交织在一起。希伯特完美地呈现了这种高度成就与卑劣堕落的同生共存。——《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21 17:33:26 @2021-11-13 01:35:22
历史
孤寂百年 豆瓣
作者: 雷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容闳、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燕树棠、陈翰笙、闻一多、张申府、瞿秋白、冯英子,这十二位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犹如历史星河中的寂寥星辰;他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自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军阀混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至一九四九之后沧桑巨变的百年。师夷长技,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科玄之争,民主与专政,治学与问政,为传统与现代接榫……明灭浮沉之间,他们所展现的是晚清民国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抗争奋斗史,是苦苦寻觅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与家国前路的探索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06 06:26:31 @2021-11-13 01:35:05
历史
希特勒的哲学家 豆瓣
作者: [英] 伊冯·谢拉特(Yvonne Sherratt) 译者: 刘曦 / 杨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 - 7
希特勒不仅想靠武力统治世界,他还以“哲学家领袖”自居,企图统治精神世界,居然得到了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一方面,有哲学家因受迫害而流亡、自杀,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哲学家为他辩护、背书,甚至充当帮凶。本书探索了希特勒与哲学家的关系,揭开了在哲学的象牙塔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残忍、野心、暴力和背叛。令人心寒的是,许多知识分子似乎是暴君的天然朋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06 06:23:58 @2021-11-13 01:35:04
历史
历史与反复 豆瓣
歴史と反復
作者: 【日本】柄谷行人 译者: 王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
《历史与反复》是一部尝试运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方法透视世界近代史,透过文学文本的解读来观察日本明治时期以来的近代化历程和思想话语空间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新探索,以及对文学和历史的全新思考。作者认为,历史的反复(重演)是存在的,但反复的并非事件而是结构。面对复杂而不透明的21世纪,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历史的结构分析来预测和思考未来。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柄谷认为,历史发生的先决结构已经决定了历史按照何种状态在一定区域内反复,而令人费解的是,他试图通过近似的年份事件之周期性重复来构建一种函数样的历史循环体系,并搬出了已经陈腐的经济三周期。以矛盾的反复新生与成长和事物在历史上所谓锚定的位置进行分析,可以说是难以信服的旧式黑格尔辩证法 @2018-06-22 06:25:17 @2021-11-13 01:34:37
历史 哲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 豆瓣
8.9 (10 个评分) 作者: (美)费正清(编) / (美)刘广京(编)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书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均尽力查找过中文原文。但是,某些地方因仅系片言只语,遍查不着;某些引文引自在台湾省或外国出版的书刊,我们无书查对;个别书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而采用了直译办法,幸读者鉴谅和指教。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12 12:12:59 @2021-11-13 01:34:32
历史
重说中国近代史 豆瓣
7.9 (49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 - 2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划重点,组织度和卡里斯玛是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二者可以讲是互相牵制与互相助推。然而清末只有李中堂一个相当于卡里斯玛级别的人物,但身后却是盘错阻碍的勉强维系的组织,转型自然困难大。新政可以说恰恰是恢复了社会的组织度,也扶持了一批卡里斯玛,即各地军阀。在这时权力中自然等待时机移位。 @2018-06-14 12:55:33 @2021-11-13 01:34:31
历史
明清社会和礼仪 豆瓣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曾宪冠 译 / 李子归 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03 11:58:28 @2021-11-13 01:34:25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