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豆瓣
所属 作品: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作者: 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8
【内容简介】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思想家,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光辉的事迹,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谭嗣同生活在19世纪最后四十年,恰逢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巨变。谭嗣同深切地感受着传统秩序瓦解、传统文化价值崩溃给中国人带来的震撼、混乱和空虚,而他本人无疑也加速了旧秩序的动摇和崩溃。
本书回顾谭嗣同的经历和作品,勾画出其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探讨作为知识分子的谭嗣同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其独特的精神以不同面貌在20世纪的一些重要思潮里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中产生回响。
他的思想挣扎固然有其独特的形式,但是这挣扎本身也透露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共同面临的文化危机。事实上谁又能说这些文化危机在今天已经完全消解?
——张灏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对张灏代表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延续和补充,首次对谭嗣同短暂而光彩的一生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作者认为,学界以“民族主义”“现代化”等分析模式来理解谭嗣同,并不能窥见其思想全貌。本书将谭嗣同的思想观念放在当时的时代脉络中去看,作者从观念层次和情感层次两方面着手,首度还原谭嗣同的精神全貌和内心世界。
2、谭嗣同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虽很少介入当时的思想文化辩论,但他在戊戌死难时表现出的烈士精神,间接促使清末关于革命与改革之争的思想论战爆发,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深层影响。
3、经典著作,精装升级。附录中新增张灏《政教一元还是政教二元?——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政教关系》《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转型时代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兴起》三篇文章,《张灏:“人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一篇访谈。
···
【学者、媒体推荐】
张灏先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细微而复杂,深刻继承了史华慈先生的传统……通过与张灏先生的接触,我就不仅找到了家法,而且还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人格的品质,那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儒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灏是台湾著名学者、思想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殷海光的学生,殷海光先生自称为“五四之子”,自觉地担当五四之精神,而作为“殷门弟子”的张灏便从殷海光的“师范”中承接了五四精神的火种——以民族、国家之命运为终极关怀。
——蒋贤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张灏极少回大陆讲学,但他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低调的民主观与高调的民主观” 等思想,近年却成为大陆知识分子的“通识”——用一名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种渗透式的影响使得张灏这个名字成为一个“传奇”。
——《南风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31 13:04:00 @2021-11-13 01:50:19
历史
饥饿的盛世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8.0 (41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重庆出版社 2016 - 4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21 13:04:19 @2021-11-13 01:49:58
历史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豆瓣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所属 作品: 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
作者: [意] 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 译者: 冯洁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古代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人类自由的心灵创造出许多种类型。谁想要知道如今称之为历史学的是关于什么,就必须理解这个类型的多样性和它们的起源。
在本书中,意大利史学家莫米利亚诺(Arnaldo Momigliano)告诉了我们,希腊史学、希伯来史学与波斯史学之渊源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腊史学伟大的修昔底德传统和希罗多德传统的兴衰与希伯来史学在《马加比书》出现之后消失的原因,以及希罗多德传统、古文物学者到现代社会学的传承和这个统绪与源自于修昔底德传统的古典—现代史学的对立、融合;作者还指出,罗马人接纳了希腊史学,并创造了民族历史的书写形式,这种接纳从此决定了欧洲史学的未来:欧洲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古典特性即来源于此;最后,作者叙述了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斯首创的基督教会史学,它受到希腊史学多方面的影响,却又有超验的意义,以使徒传承和教义正统为支柱,创造了关于神圣制度与普世教会的历史,其对历史进程赋予意义的天命观,在18、19世纪开始渗透进现代历史的书写,促成了历史哲学的出现,而随着现代的兴起,又因基督教与人间事务的深刻纠葛,使得教会历史存在的权利被广泛地质疑。
历史学将走向何方?作者问道,历史学与社会学还会继续分离吗?教会历史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将会如何?现代历史哲学与现代史学最终是否能协调一致?一切疑问的解答与对未来的预言依然有待我们再一次回到一切历史的开端之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15 12:13:31 @2021-11-13 01:49:51
历史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豆瓣 Goodreads
To Hell and Back: Europe 1914-1949 所属 作品: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克肖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20世纪初,欧洲歌舞升平。突然,拿破仑战争之后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的欧洲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许多所谓的历史必然因素往往会由于一些偶然的人或事出现,乱了阵脚,一股脑地涌上了另一条未曾设想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纵使不能重来,我们仍能反思所谓必然。正如我们所见,一战前夕若没有那么多冒险与挑衅的战略计划,二战前夕若对于纳粹的试探加以果断地制止,很多惨剧即使避免不了发生,也会被暂时制止,或以更缓和的面目出现。
因此,人类维持自身的智慧便在于互相妥协和理解,而在文明广泛互相接触的全球化后,20世纪显然是开始予以传授这一课的一个世纪。旧时夹杂着仇恨、偏见、单一利益的瓜葛所形成的平衡战略显然在孕育了破坏性力量的时代遭到了惨痛的否认,审视多元、采取宏观视野的国际战略之学被发现并替代前者,才构建了直至今日难能的和平。人类在破旧的经验中毁灭,又在其中获得新生。但愿道路永远延伸下去。 @2020
历史
贸易的猜忌 豆瓣
Jealousy of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所属 作品: 贸易的猜忌
作者: [英]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 霍伟岸 / 迟洪涛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些卓越文章的结集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洪特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18和19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他非常熟悉学术史的最新发展,这使他能够向英语学者更好地展现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他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该著作的出版具有令人激动的前景。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的作者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可以从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走向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它就出现了。如今,它经常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而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洪特不仅重构了市场社会性的支持者与其最尖刻的批评者之间冲突的显著特征,而且帮助历史性地定位了影响现代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观点。洪特的目标就是要回到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因为通过重构他们的政治学,而无需参照当代意识形态,我们就有可能“在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发现政治上的洞见,而这对于21世纪仍旧是有意义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01 22:23:48 @2021-11-13 01:49:27
历史
歷史的反叛 豆瓣
Strange Rebels: 1979 and the Birth of the 21st Century 所属 作品: 歷史的反叛
作者: 克里斯汀.卡里爾(Chriatian Caryl) 译者: 林添貴 八旗文化 2014 - 5
1979,這一年是一部史詩的序幕。
四個人,一個團體,五個故事,開啟了反動與開創之旅。
若望保祿二世、鄧小平、柴契爾夫人、霍梅尼、阿富汗聖鬥士,各自顛覆了原本的世界,他們攜手遏制了先前主宰全球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釋放出壓抑已久的兩大力量——市場和宗教,重新支配這個世界。
這是社會思想史的大逆轉,推動全球三十年的政治經濟實驗,也催生出21世紀的時代軸心!不論我們喜歡與否,不管我們蒙受其利還是其害,今天,我們仍活在1979年的餘蔭下。
1979年,長久以來被歷史遺忘的一年。但若仔細檢視,歷史上的時刻鮮少像這一年,能擁有如此震撼的鉅變。這一年所發生的反革命浪潮,刻劃了現今時代的面貌,並深遠地定義21世紀的走向。
那一年,蓄積以久的力量展開反彈,奇異的變革在全球各地展開。在中國,鄧小平從下放的屈辱中重新崛起,以務實作風帶領中國社會走出毛澤東的革命意識形態,是改革開放的濫觴,並使中國成為驅動今日世界經濟的動力引擎。1979年,首位波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回鄉出訪,他重新燃起波蘭人民心中的天主教信仰,並全力對抗東歐共產集團的極權統治,蘇維埃帝國因此失去對盟友的控制,逐步走向衰頹。同一年,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現代化的君主體制,流亡多年的霍梅尼大主教終於踏回故鄉,將可蘭經的聖啟奉為國家的憲法,以阿拉之名治理伊朗。而今日的伊斯蘭世界,仍舊生活在政治與宗教的拉鋸之下。1979年,瑪格麗特‧柴契爾躍升為英國首相,她致力去除國家管制、提倡純粹的市場,創造新自由主義的發展大道,但曾蓬勃的自由市場卻在三十年後面臨瓶頸。而蘇聯1979年聖誕節對阿富汗的侵略釀成了伊斯蘭信仰對抗共產霸權的聖戰,強悍的聖戰士消耗了蘇聯的國力,間接促成鐵幕崩解,也是冷戰終結的契機。1979年後蓋達組織隨之興起,伊斯蘭傳統信仰和全球現代化力量間的衝突,更是今日國際上頻頻發生恐怖襲擊的源頭。
《歷史的反叛》是全球政治思想史的精闢力作,書中展示了現今我們的時代是如何由1979年的支點開始移轉並形塑而成。二戰後的世界,本由現代化與共產主義所驅動運轉,卻在1979年遭到宗教和自由市場無情顛覆,「反動」的勢力來勢洶洶奪回世界主導權。1979年,不尋常的變革揭開序幕:令人震驚的保守力量,展開了歷史的反叛,徹底翻轉了時代進程,更創造了21世紀!
國際書評
「在二十世紀末,兩股纏繞的力量,即宗教和市場,躍上世界的舞台。從中國的改革到瑪格麗特‧柴契爾的崛起,再到大主教霍梅尼的革命,他們都從1979年開始,並從那時開始塑造國際面貌。克里斯汀‧卡里爾用富有知識、優雅和清晰的口吻說出,這個軸心年代的故事─和它所帶來的影響結果。」─法里德•扎卡利亞(《時代雜誌》主編)
「克里斯汀‧卡里爾拿出一系列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這些事件卻撼動了1970年代晚期的世界,而他也拆開了將事件綁縛在一起的繩結。所呈現的結果將是一段令人驚艷的故事,鮮明地寫出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德克斯特‧菲爾金斯,《永遠的戰爭》作者
「若你心中從沒想過1979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現在是你該認真思考的時刻了。在這個具有挑釁性的學術報導中,克里斯汀‧卡里爾認為這是一個反革命─由瑪格麗特‧柴契爾、若望保祿二世、霍梅尼大主教和鄧小平發動─,而這一年改變了歷史的循環。閱讀過這本書後,你將會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紀的誕生。」─安‧艾波包姆,《鐵幕:東歐的垮台,1944-1956》作者
「克里斯汀‧卡里爾的書是雄辯、優雅且有說服力的。一旦他指出共同點,這些重點就變得清晰可見─關於中東、中亞、東亞和西歐、東歐的巨變後遺症,這些塑造了我們現今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將因為克里斯汀‧卡里爾所擲出的連結點,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關於伊朗、阿富汗和中國的發展。這是一本結合了歷史最佳的元素和最新的當代報導,非常有價值且值得閱讀的巨作。」─詹姆士‧法洛斯,《空降中國》作者
「我們都朦朧地知道1979年有些事件發生。但因為克里斯汀‧卡里爾,我們才清楚理解那些事件的內涵。卡里爾作為一位具有全球採訪經驗的記者,在他的書中,我們跟隨一段常見的線索,卻在眼前展開了一連串看似不相關的歷史事件:英國、波蘭、伊朗、阿富汗和中國,這是強大的反革命傳統,並持續形塑我們現今的時代。這是本讓人眼界大開的巨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25 02:12:18 @2021-11-13 01:49:03
历史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所属 作品: 麻风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17 00:49:53 @2021-11-13 01:48:54
历史
退而不休的皇帝 豆瓣
作者: [法]米涅 译者: 尚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1
查理五世是西班牙最伟大的君主,也是最后一位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称霸大半个欧洲;反对境内的宗教改革,设立宗教裁判所。扩张领土,征战多年后,他却选择退位让权,在西班牙一所修道院中度过晚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08 20:42:33 @2021-11-13 01:48:43
历史
启蒙运动 豆瓣
The Enlightenment,2nd Edition 所属 作品: 启蒙运动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伊·波特 译者: 殷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启蒙运动决定性地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的进程,它宣扬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思想、宗教和言论自由,科学的价值,以及对进步的追求,至今影响深远。然而,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思想统一的运动。历经整个18世纪,运动的侧重点不断发生变化;伏尔泰、狄德罗、休谟和卢梭等启蒙哲人的思想,共识与分 歧并存;各国启蒙运动的政治和宗教宣言也不尽相同……
本书作者罗伊·波特用优美流畅的笔触,理清了启蒙运动中这些复杂难明之处,提供一种新的综合视野来审视这场运动的多个层面。只有清除掉根深蒂固的神话和偏见,我们才能重新评估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在给出多个关于启蒙运动的视角之后,作者又返回到一般常识之中,没有去进一步摸索种种事物的起源性力量,以便于来和事实形成一套因果逻辑,纵使是用很短的篇幅去阐述。比上不足比下待疑,只能讲这是相当平庸且陈滥的写作……若如序言而言,作者只是想进行对一些偏见的纠正并给予读者一点别样的启发,那么又会发现,在学习过一点偏见驳疑后,阅读其综述开始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且又在拥有这样的背景之后又已无需再去阅读,完全没什么普及意义……
刚刚浏览了下作者介绍,原来完全不是搞这一行的,就是一般通过人文攒书编辑,所以选择原谅他…… @2019-12-02 21:09:29 @2021-11-13 01:48:39
历史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所属 作品: 民族的重建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02 15:58:21 @2021-11-13 01:48:37
历史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豆瓣 Goodreads
Vom Nutzen und Nachteil der Historie für das Leben 所属 作品: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8.8 (1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陈涛 / 周辉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所要探究的是关于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29 10:04:03 @2021-11-13 01:48:27
历史 哲学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所属 作品: 创造日本
7.7 (35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历程总是有着种种共性:受害者立场、对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标示、构建意识形态以集中力量最后直至自我吞噬……日本作为一个成功抑或是悲剧的范本,清晰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至于民族性对其命运构建的参与程度,则仍待商榷——有多少反普遍民族性的个体被无视了呢?
可以想见,某个邻近国家在走日本的老路,它也在不断地重新创造自身。然而其构建之所在因之当代的多元话语已无法取得定向的、目标的效果。复制模式,已然不可能,只会得到更加奇幻的面孔。 @2019-11-15 12:50:45 @2021-11-13 01:48:08
历史
鼠疫与近代中国 豆瓣
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衛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 所属 作品: 鼠疫与近代中国
作者: (日) 饭岛涉 译者: 朴彦 / 余新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15 12:44:14 @2021-11-13 01:48:07
历史 社会史
舌尖上的历史 豆瓣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所属 作品: 舌尖上的历史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斯坦迪奇 译者: 杨雅婷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社会改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舌尖上的历史》这本生动的作品,就是在告诉大家,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何改变和塑造我们今日的社会和其游戏规则。无论古代或现代,食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一样强大。本书结合各种领域的观念,从基因到考古、从人类学到经济学,并且把食物看成科技产物的成果,成为一本从食物写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作品。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在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之前,多数治国能才们往往回避且忽视掉了一个重要问题——战争或建设的历史大厦下,支撑一切的食物地基是如何搭建起来的。食物革命是人类一切形式的革命的母亲,为了最基本的存续、繁衍、生物本能的味觉渴求乃至之后的文明化分工、创造权力关系、发展它类产业,舌头与胃的满足总是作为压舱石摆在各种活动的首位。精神总是难以战胜物质——文明兴盛的时代往往也是衣食富足的时代。人类自始至终仍旧无法真正摆脱吃的影子。在其中,不仅是有热量互动的声音,更有军队补给、物种象征、品种单一造成的破坏、意识形态等等不新奇但不普及的思路。本书的全球史视角和广泛的认知视野令人耳目一新。
或许,相比理解人类社会,理解人类与食物及因之食物延伸出来的种种关系才更为重要。精神?物质?先问问你肚子里的面包再说。 @20
历史 社会学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豆瓣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所属 作品: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作者: [比] 皮朗 译者: 乐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他首先从地中海和北海这两大商业中心的复兴问题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中世纪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问题,商业城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农村的变革,即便这种变革的力度是较小的,但是也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国际贸易达到极限,人口出现停滞。饥荒、黑死病、百年战争。然而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农奴制和城市体制中的根本缺陷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保护主义、资本主义与重商主义。“资本的权力散布于整个欧洲,城市孕育在它里面,正像岛屿孕育在海洋中一样。” 城市的保护主义最终破产,而导致了国家的重商主义倾向,并催生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补记,初二时阅……
译本还采用的是民国时期的,具体内容已忘的一干二净,只记得欧洲的地方性工商力量总是很活跃的,而君王诸侯也懂得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本流动来积累自己的财富。农业可能只为一种基础体,在中世纪盛期要推促种种大规模奢侈或战争活动还是离不开商业的哺育。
相比于以维稳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欧洲因其充分的地方性竞争实际是推动了物质文明的逐步发展。我怎么又记起来里面讲了些什么了……Ï @2019-11-09 01:53:41 @2021-11-13 01:47:51
历史 经济史
罗马共和国 豆瓣
The Roman Republic 所属 作品: 罗马共和国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M.格温 (David M. Gwynn) 译者: 王忠孝 译林出版社 2018 - 6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本书中,戴维·M.格温从罗马的起源以及建城传说开始,一路写到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和凯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中,他审视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结构,描述了它的文学和物质来源,生动地刻画了罗马共和国的文化和社会。他还思考了罗马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此来解释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兴衰史。最后,格温还反思了罗马共和国留给后世的非凡遗产,包括它作为典范和灵感及一种警醒,在今日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再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后世只识罗马影,难识罗马实。无论是公共性神话的实践还是古老美德的当代置换,都已经是一种对片段残存历史的理想化解释和应用。
因此,法美两国的效从典例的不同结果不只在于对某种历史原则的不同把握,更取决于其环境的异样。历史的天使从不是重复回转的。 @2019-11-08 12:18:24 @2021-11-13 01:47:45
历史
寻找亚洲 豆瓣 Goodreads
8.2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20 22:28:12 @2021-11-13 01:47:34
历史
大门背后 豆瓣
DERRIERE LA FAÇADE 所属 作品: 大门背后
作者: [美]威廉·里奇·牛顿 译者: 曹帅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
一部凡尔赛宫廷生活史,就是一部法国社会变迁史。
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七大主题,展现宫廷生活的奥秘。
……………………
◎ 编辑推荐
★ 视角独特。作者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来考察凡尔赛宫生活,使现代人阅读起来代入感很强;而这方方面面看似自然而然的生活里,又可见权力控制无处不在的痕迹;
★ 文化巅峰。太阳王路易十四与康熙皇帝处于同一时代,执政时间相当,均开创出令人瞩目的繁华盛世。凡尔赛宫与紫禁城两座宫殿也成为东西方鼎盛文化中权力的缩影。
★ 内容权威。罕见获得法国对外文教局、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傅雷出版资助计划两项资助。
……………………
◎ 内容简介
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自此,凡尔赛宫开始作为法国封建社会的权力中心,历经三代国王统治。1789年,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的民众送上断头台,凡尔赛宫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也随之消失。
打开书,法国国家档案馆中隐匿的真相将呈现在你面前。君主、廷臣、仆人们,宫廷、花园、小教堂,壮观与卑微、精致与繁冗、排场与穷困,一出出真实的独幕剧此起彼伏,生动再现……
七大主题——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全面展现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揭露了富丽堂皇的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不便,也使读者认识到权力作用与阶级观念自始至终充斥着凡尔赛宫的每一个角落。繁华背后,一场文化与思想的演变正在悄然孕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20 16:11:47 @2021-11-13 01:47:32
历史
中国龙的发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龙的发明
作者: 施爱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
Playing War 豆瓣
作者: Sabine Frühstü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7 - 7
In Playing War, Sabine Frühstück makes a bold proposition: that for over a century throughout Japan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concepts of childhood have been appropriated as tools for decidedly unchildlike purposes: to validate, moralize, humanize, and naturalize war, and to sentimentalize peace. She argues that modern conceptions of war insist on and exploit a specific and static notion of the child: that the child, though the embodiment of vulnerability and innocence, nonetheless possesses an inherent will to war, and that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creature demonstrate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 of children/childhood with war/military, Frühstück identifies the insidious factors perpetuating this alliance, thus rethink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modern militarism. She interrogates how essentialist notions of both childhood and war have been productively intertwined; how assumptions about childhood and war have converged; and how children and childhood have worked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s and powerful rhetorical tools, particularly in the decade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empire-building efforts of the late-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up to the uneven manifestations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