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瑞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由於鐵路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各方面均有極大的影響,因此鐵路史的研究在過去四十年中受到學界廣泛的重視,研究成果也至為豐富 。早期的研究方向,大多側重於外交史的研究,最近十年的研究範圍則廣泛的遍及政治、軍事、外交、社會和經濟各方面,而其中又以經濟史的研究最盛。
學者每多由經濟學觀點,討論鐵路事業的各種產出 (outputs),如營業收支、資產負債、財務結構、客貨運載運量,以及鐵路對各項產業活動、都市化及所得分配的影響,而鮮有學者從此一事業的外在環境及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組織目標等投入(inputs)方面加以探討。本書的目的即希望能彌補此一缺漏,並以此事業的管理經驗為例,觀察中國近代政府部門在外在新興情勢的要求下,擴張其職能,積極介入經濟事務時,在組織及人事上所作調 整的成效,並藉以略窺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及其所遭遇到的問題。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要出简体版了 @2020-06-07 14:00:08 @2021-11-13 01:56:40
历史
战争的试炼 豆瓣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 所属 作品: 战争的试炼
作者: [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译者: 马千 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5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融最新史料、双重视角、荡气回肠的史诗叙事为一体
廓清中世纪持续200年的东西方大战所笼罩的重重迷雾
◎ 编辑推荐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最流行的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摒弃以往英语世界中或过度吹捧十字军或极力贬低十字军的观点,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双重视角叙述事件进程,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明白今天很多以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为借口引发的冲突,都是在对这段历史的误用和滥用
◎ 内容简介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现在也很有教益。——海伦·卡斯特,《卫报》
充满了只有中世纪才有的绚丽多彩的逸闻。阿斯布里奇彻底而成功地脱离了传统的写法,精彩地展示了穆斯林的战略和动机。——《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检视从11世纪到13世纪的中世纪十字军活动的学术著作中,阿斯布里奇小心谨慎地赋予了穆斯林视角和基督徒视角同等的重要性。——伊恩‧芬利森,《泰晤士报》
十字军运动在今天是过于时髦的话题,尽管据阿斯布里奇的观察,这些话题大多数都出于错误的原因。他说,十字军运动是有趣的,但它们属于过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既令人激动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本书属于最优秀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苏格兰人报》
通过对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动机做出的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以及来自同时代穆斯林史料的视角,阿斯布里奇写出了一部全面、精致、充满扣人心弦的分析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读者。——《书单》
◎ 名人推荐
才华横溢、权威性强、平易近人,一部 “必读之书”。阿斯布里奇在无懈可击的学术与令人投入的说书人天赋之间做到了平衡。——约翰 ‧ L.埃斯波西托教授,《伊斯兰的未来》作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草惊了,阿斯布里奇的书都出了。
想起来上初中时在亚马逊里看到这书的原版打折,久久犹豫要不要买回去 @2020-06-02 00:41:43 @2021-11-13 01:56:21
历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所属 作品: 旧制度与大革命
9.2 (7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1992 - 8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三年后重读,相比之前关注的政治史起源性问题,此次阅读更倾向撕烤托克维尔对自发性政治的理解。
在托看来,原子化的窒息政治并不会巩固陈旧无力的政权,相反,它是可能焚毁现有政权的高积薪柴。消除反对势力总是暂时的,埋留崩解的导火索却是长远的。一般而言,统治面临的压力不只是治理民众这么简单,任何行政、财税、外部战争所带来的暂时性危机都足以迫使当权者进行伤筋动骨的全面性改革。如果仅只有被统治者的服从,那么改革还不足以进行。自发的理解、接受与认可才是保障一切顺利的基础。但在将各种自发性力量窒息后,不同群体之间将不存在有益的合作与沟通,而只剩下愈发加深的仇恨隔阂。改革要么沦为隔靴搔痒的空谈,要么动摇固牢的锁链、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最讲求一碗水端平的国家却选择了最不平衡的道路,结局不言自明 @2
历史 政治学
到芬兰车站 豆瓣
To the Finland Station: 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所属 作品: 到芬兰车站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德蒙·威尔逊 译者: 刘森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5-30 02:33:24 @2021-11-13 01:56:15
历史
欧洲民族思想变迁 豆瓣
Nationaal denken in Europa 所属 作品: 欧洲民族思想变迁
作者: 叶普·列尔森 译者: 骆海辉 / 周明圣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6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引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列入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附录的参考资料之中。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此外,多数的参考资料采用了尾注的形式,脚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必要补充或者是背景知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5-30 02:31:38 @2021-11-13 01:56:14
历史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所属 作品: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我都忘记是什么时候盼着这书出了 @2020-05-20 11:44:40 @2021-11-13 01:55:41
历史
纳粹掌权 豆瓣
The Nazi Seizure of Power: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German Town, 1922-1945 所属 作品: 纳粹掌权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谢里登·阿伦 译者: 张晶 格致出版社 2020 - 4
※美国高校德国史指定读物
※纳粹研究名著 读懂纳粹绕不开的书
※德国版的《叫魂》:20世纪30年代初,魏玛德国的“大萧条”大恐慌
※四次重版 首次汉译
—————————————
“经典研究力作。”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第三帝国的到来》作者理查德•J.埃文斯
“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阿伦研究了一个纳粹统治下的真实德国社区……他对于这上百个片段(浓缩着人类的悲剧和反讽命运)的诠释是天才式的。”
——《美国历史评论》
—————————————
为这个无名之地立传,因为它是理解纳粹在地方层面运作最佳的切入点。
.
小镇上的纳粹分子好像精准地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便赢得大部分镇民的选票。
他们针对一次又一次的选举,精心策划了讲座集会、盛装游行、舞会、军事演习……他们会根据每一次活动的反馈仔细地总结经验,修改下一场活动的安排。
.
一切,都是为了掌权。
—————————————
《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展示了纳粹独裁政权如何通过宣传手腕巧妙地超越民主制度,并且夺取权力。威廉•谢里登•阿伦依靠当地报纸、期刊、报告、预算信息、犯罪统计数据、采访当事人以及法律记录,解剖了诺特海姆这个德国小镇,用显微镜般的视角精确地描绘了一个昏睡小镇向纳粹据点的转变。在这一有力的分析中,阿伦认为,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希特勒在国家层面上掌权的普遍看法是一种误解,与此相反,希特勒如果没有地方上的狂热支持者,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出现。阿伦的研究展示了纳粹能够利用尖锐而精细的宣传手段来发掘群众的弱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对人性的研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27 19:15:14 @2021-11-13 01:54:13
历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 萧公权 商务印书馆 2011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27 18:47:27 @2021-11-13 01:54:12
历史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六卷) 豆瓣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VI: c.1300–c.1415 所属 作品: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作者: [英] 迈克尔·琼斯 主编 译者: 王加丰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共计7卷8册,与老版《剑桥中世纪史》相比,在编写体例和篇章编排上更为清晰明了,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旧框架,试图呈现“全面的历史”,将经济、社会、精神、文化等领域纳入论述范围,提供了对中世纪更为全面、详实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新编系列摆脱了过往将欧洲视为世界全部的“欧洲中心论”,反对将欧洲各国历史机械拼凑或简单相加,力图从整体上考察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及相互间的影响,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本书为第六卷,叙述了公元1300年至公元1415年的历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跳票四年的神必书籍 @2020-04-27 02:03:31 @2021-11-13 01:54:10
历史
法兰西的特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兰西的特性
作者: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顾良 / 张泽乾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一部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编辑推荐
该书是布罗代尔继《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之后又一部雄心勃勃的力作,也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
内容简介
该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第一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最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这书(三本分立的老版)初一时就在我的孔网购物车里了,青年时代就云过。 @2020-04-16 10:33:09 @2021-11-13 01:53:46
历史 社会学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 豆瓣
作者: 姚遥 2014 - 9
“对外宣传”是什么?“对外宣传”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关系?本书以厚重而有趣的历史笔触,回顾了新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历史风云,在一个国际关系不断变化重组、中国领导层依次革新换届、可用的传播媒介竞相大放异彩的时空大背景下,再现了一组组视域宏阔又充满趣味的历史镜头,使读者在重温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同时,逐渐认识面向国际舆论的对外宣传,并领略其曾经并正在扮演的历史角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4-15 22:19:19 @2021-11-13 01:53:45
历史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所属 作品: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写的相当好,孔有关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的思辨尤其值得注意。在一个没有所谓独立阶层,只有君民二元对立关系的国家里,任何政治改良或自治放权都是一种变相的集权统治关系修正,而非孕育新生力量的进路。在其中,掮客群体的维持与瓦解是政治走向的重要观察口。掮客不是一种正式官职,可其权威与合法性又源于中央。它以自主的姿态掌握着地方的财税命脉,但又难以取信于一地民众,经常成为被开刀的对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寄托于这种不稳定的中介,其结果只能是一旦变革便要动摇原有关系的根基。太平天国运动间中央的妥协带来了地方自治的病态性胜利,新崛起的精英阶层更多是一种分裂性力量,而非良性的自治力量。百年后的农业集体化则又反过来,让中央威权彻底占了上风。现代国家的进展仍然无法摆脱旧议程的影响,一切只能是徒然。 @2020-03
历史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豆瓣
所属 作品: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作者: 李细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1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探讨了地方督抚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尤其是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为清末新政史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为观察晚清政治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还可以为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22 11:41:30 @2021-11-13 01:52:39
历史
思考法国大革命 豆瓣
Penser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所属 作品: 思考法国大革命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傅勒 译者: 孟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思考法国大革命》是傅勒1978年出版的,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
《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10 23:50:29 @2021-11-13 01:52:09
历史
魏玛德国 豆瓣
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 所属 作品: 魏玛德国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韦茨 译者: 姚峰 / 聂品格 (校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前承一战战败,后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逾14年动荡不已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法摆脱战争赔款重担,经济危机不断,社会矛盾重重,政治四分五裂,最终极端右翼崛起,民主共和国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制度和妇女选举权得到确立,大众消费兴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众多德国人沉湎于柏林式五光十色、充满刺激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在本书中,韦茨引领读者在魏玛时代的柏林漫步,辗转于咖啡馆、夜总会、电影院、百货商场和公共住宅,观察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我们也将邂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与小说家托马斯·曼、建筑师埃里克·门德尔松、评论家克拉考尔、哲学家海德格尔等同行,见证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聆听他们对现代性的反思。
纳粹上台后,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流亡海外,将锐意创新与反思的魏玛精神播撒至全世界。时至今日,在日本、土耳其、美国,于建筑、电影、思想中,仍能看到魏玛遗产闪耀的光芒。韦茨强调,我们不应总是从历时12年的第三帝国出发,将魏玛共和国简单视为纳粹时代的前奏,而应从全球视角出发,重估其历史成就和丰富遗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03 17:12:17 @2021-11-13 01:51:50
历史
古代晚期的权力与劝诫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代晚期的权力与劝诫
作者: [美] 彼得·布朗 译者: 王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古代晚期地中海文明最权威的研究者彼得·布朗在此书中追溯了基督教主教如何从哲学家那里抢夺影响力,代替他们对希腊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提供建议,从而获得日益强大的力量。在新的“基督教帝国”中,公民之间以及每个城市与其施惠者之间的古老联系被共同的基督教和对远方基督教独裁者的忠诚所取代。罗马帝国这一从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的转变,是基督教兴起最深远的影响之一。
彼得·布朗将诙谐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散文风格与第一流的古代晚期历史学家所拥有的天赋和对所有材料的详尽知识相结合。此书的核心关切是人类事务中的长期性问题,但布朗先生只特别关注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37年去世)二百年后的罗马帝国。帝国如何控制他们的公民?当帝国皈依基督教时,教会领袖们的控制风格有何不同?……他的论述充满了美好的细节和敏锐的原始观察。
——亨利·查德威克,《纽约时报书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2-29 11:43:48 @2021-11-13 01:51:41
历史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作者: 相蓝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由于《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在2003年初由Rotledge公司出版发行后在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作者得以荣获美术国会图书馆基辛格讲座教授的资格。这不是一部寻常历史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国际研究与历史学的学术素养,选择了一个似已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义和团问题作为《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题材,却开拓出一片为前人所未见的宽广领域。《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对义和团问题的解读既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帝国主义理论的一般理解。而是从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与广阔的国际背景的互相联系入手,从思想与行动的互动中去探求义和团战争的真谤所在。
作者具有熟练运用多国外语的卓越能力。《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是在广泛搜集并掌握中、英、法、意、日、俄等各国珍藏的档案文献,包括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手稿的资料基础上,以面壁十年的功夫从事写作,因而使得这部著作得以反映百余年前义和团战争恢宏图景中所包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包含晚清中国内部的帝党和后党、维新与守旧、满族与汉族、民间与朝廷、教民与拳民以及南北清流之间乃至于朝廷内部各种派系这间的交合与分争,体现了更为宏大背景之下的晚清政府与各国列强、各国公使与朝廷内部、儒教与洋教、民间社会与教会、各国的中国通与外交官、各国外交官与各国政府以及洋教中的新教与天主教,乃至列强各方之间的纵横交织与抗衡。
凭借作者二十余年海外游学的体察与历练,《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也远非仅是一般地记录上述诸种矛盾的展演过程,而是把渗透于列强对华政策中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活灵活现地中以揭示与比较,因而不仅使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读来饶有趣味,而且大有裨益于从历史的角度把握西洋各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思想背景与行为特征。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2-17 20:05:24 @2021-11-13 01:51:09
历史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的到来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受益匪浅,卐的上台生动地诠释了没有被彻底洗涤的盐碱地是开不出鲜花的。在魏玛德国,没有一个人不蔑视新生的民主制度,眼前的议会或内阁可能仅是换了皮的妥协产物,抟制与君主式权威仍然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法律自始至终都是装点门面的摆设,魏玛的官僚随意践踏制度与程序,从艾伯特到施莱歇尔没有一个没滥用过宪法所赋予的紧急状态权力。民主的真正基础不是选举,而是完善的法制与配套的行事程序,在缺乏根基支撑的情况下,民主不过是夺权换权的另一种策略罢了。时代的动荡也让这个短命的魏玛没有改变自身的契机,倘若小胡子不出现,那么魏玛应该会像南美洲国家那样混乱下去。唯有彻底的毁灭才能给历史买单,所以聪明的君主都会避免把自己暴露在血与罪的审判之下。人们应该庆幸小胡子把德国拖入了战争的泥潭,不然,谁知道这团阴霾何时散去?
历史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PQR: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所属 作品: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8.9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王晨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11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编辑推荐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 媒体推荐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我们至今仍然在用意识形态的语言来理解罗马的那个“帝国”,拿启蒙时代的话语来讲述罗马的所谓“公共性”和“德性”。然而,多样的解读仅应是第二位的,重建真实面貌才会带来真正的启发。否则,相比布洛赫所说的“古董迷”,以阐释压倒考据的人不过是更可笑的赝品商。
比尔德十分谨慎地先行拉开了同历史的距离,把爱屋及乌的著史陶醉剔得一干二净,而这实际上并没有破坏掉什么。西塞罗不再是那个宏伟言说辞里的睿智老人,而应当是种种信件抑或公文里呈现出的那个俗凡善妒野心家。罗马的壮丽厦宇很晚才开始营建,记功表柱上的伟绩可能只是小规模冲突,之于希腊的崇拜也仅是多次文化融合中的一环……
所以,罗马首先应当是这样一个异样和令人惊奇的存在,而非总是似曾相识、活在我们周边的存在。承认历史的视差和断裂是治史的根本。 @2020-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