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巫术的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巫术的历史
作者: [英]蒙塔古·萨默斯 译者: 陆启宏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在本书中,读者会经常碰到玛格丽特·默里(MargaretMurray)这个名字,并且会明白她是萨默斯强大的对手。默里认为,巫术是由朋友和敌人传播与信仰的,她反对“开明的”历史学家将此视为暂时的疯狂。当萨默斯引用默里的观点时,他们的争论加剧了。默里小姐的观点遭到了强烈的指责。然而,萨默斯并没有解释这些观点是什么。
我大体上同意默里小姐的观点,我认为重要的是让读者明白这些观点是什么。默里小姐在《西欧的巫术崇拜》(The Witch Cult of Western Europe)和《女巫的上帝》(The God of the Witches)这两本卓越的著作中以及用《大英百科全书》中一个非常简要的条目将这些观点阐释得很清楚。我相信,默里小姐为百科全书写词条意味着她的观点现在很流行,但不幸的是情况并非如此。默里首先指出女巫来自智者。女巫的知识通常是预言,“当以正统宗教的某位神祗的名义进行,这就是预言;当以某位异教神祗的名义进行,这就是巫术”。Devit这个词是一个指小词缀,其来自词根div,从这个词根我们还可以得到divine这个词,而devil仅仅指“小神”。“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当一个新的宗教在一个国家建立时,旧宗教的神祗就变成了新宗教的恶魔。在研究中世纪女巫的记录时,我们处理的正是异教的残余,这一异教至少在英格兰一直存在到18世纪,即自基督教引入后持续了1200年。古代信仰的实践可以在当今的法国看到;在意大利,尽管基督教会不断努力,旧宗教仍然拥有很多追随者。”
如果不存偏见地进行描写,那么欧洲女巫的异教信仰对于《金枝》(The Golden Bough)或其他人类学作品的读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其核心是化身为人或动物的神,在集会或巫魔会上穿着黑衣或伪装成各种动物形象出现在崇拜者面前。默里小姐让我们想起其与希腊人的神圣婚姻或罗马人的农神狂欢是何等相似,而萨默斯所描写的性狂欢则完全不同。使用咒语、药物等方法对付敌人无疑属于前文字时代,但是没有任何客观的比较宗教学学者会断言女巫比她们基督教的后继者犯下了更可怕的罪行。
对于有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非常容易获得默里小姐那些大量的引人人胜的材料。关键是,默里小姐使我们确信,在巫术的名义下流传下来的是一种被基督教战胜的宗教,它的术语及对其仪式的描写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基督教征服者将被打败的宗教的核心归纳为与撒旦签订契约。如赫伯特·瑟斯顿(Herbert Thurston)在《天主教百科全书》关于巫术的词条中告诉我们的,“不仅在黑暗时代的传统信仰中,而且在宗教改革之后的信仰中,女巫都与撒旦签订契约”。与撒旦签订契约似乎是基督教时代的创造。《旧约》中尽管要求处死女巫,但并没有提到契约。
萨默斯避免处理如下问题,即为什么针对巫术的主要斗争出现在13世纪中叶之后——当时宗教裁判所被建立起来。1484年,教皇英诺森八世的训谕掀起了大规模的斗争。从16世纪直至18世纪,消灭女巫的活动一直残酷地进行着。学者们所估计的被处死女巫的数量存在很大差异,从三万到几百万不等。根据记录不可能知道数字,但显然有大量的人被处死。关于斗争为什么结束,答案很明显:一方面,基督教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另一方面,理性主义精神出现并否认了巫术的魔法效力。但是,为什么针对巫术的斗争在15世纪开始扩大和加剧?萨默斯回避了这个问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2-10 22:02:16 @2021-11-13 02:06:55
历史
失落的一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失落的一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9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我们甚至都不能真正地说下乡运动在城乡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道桥,鉴于迁移方式的强迫性质,知青插队到农村就像是随便扔块木板,而不是修建桥梁。"如作者所总结,专权国家的许多行为都是难以用传统的经济、政治角度去思量的,尽管难以相信,但偏激的个人狂想确实是是这些波及亿万人口的灾祸的真正肇因——他一死,一切立马停摆。在政治机器完全可凭由极少数意志调动的情况下,去用理性的动机来揣测费解事物本身就是可笑的。
上山下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它致力于去消除的城乡差别不断深化。一方面,你用道德去鞭笞人们抹去歧见、自觉利他,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加固不平等与腐败的制度基础,其结局只会是犬儒主义原则渐渐成为这个国家所有人的行事准则。毛确实改变了中国,他用三十年的乌托邦之旅让宁国国民彻底脱胎换骨,成为末人的兄弟姐妹。 @2
历史 社会学
史讳举例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讳举例
作者: 陈垣 中华书局 2012 - 8
《史讳举例》讲述了避讳学是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知识。陈垣编著的此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举了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史讳举例》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10-28 09:19:55 @2021-11-13 02:03:46
历史
耶鲁古典欧洲怪诞生活志 豆瓣 Goodreads
Ask the Past 所属 作品: 耶鲁古典欧洲怪诞生活志
5.7 (7 个评分) 作者: [美]伊丽莎白·阿奇博尔德 译者: 何玉方 重庆出版社 2019 - 3
本书由美国非常受欢迎的历史博客“先人有何妙计”的文章结集而成。作者爬梳耶鲁皮博迪图书馆200种权威文本,还原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欧洲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居家生活、沟通旅游、美容时尚、亲子教养、健康养生、社交礼仪等,搭配百余幅四色历史插图,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无数前人的奇特创意与生活哲学。
本书作者伊丽莎白·阿奇博尔德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她将自己搜集的古欧洲市民生活的奇思妙想,通过彩图和幽默的文字表现出来,再现了课本里没说的历史细节,充满了怪诞创意和幽默元素,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本书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图文并茂,可以说是一部古欧洲市民生活的小百科。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作者多次试图在条目下臊皮,可她讲的笑话一个比一个冷,可以想象集合成本书的原博客评论区是有多么尴尬…… @2020-10-10 00:12:33 @2021-11-13 02:02:56
历史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豆瓣
Von Bismarck zu Hitler 所属 作品: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9.2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译林出版社 2015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将1871至1945年的德国现代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娓娓道来,从而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并由此来激发读者反思,现在的德国处境与当初德意志的发展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哈夫纳的精神对话,读者会对欧洲以及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最有意思的还是魏玛德国作孽的部分,它的历程有力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不将冥顽不化的旧势力处理掉,不论是选择强权还是民主,都会将整个政局带离到不归路上。从艾伯特到布吕宁,魏玛没有一个总理是软弱的等闲之辈,可分裂的议会以及不平稳的经济却让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妥协付之东流。然而,哈夫纳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秩序的重要性——而是暗流涌动之物的不可掌控性。德皇的退位与nazi的上台几乎都是由这样一些因素所致。由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高傲地看低某一种发展着的力量:就像作者自己也没有预料到德国的统一。 @2020-10-10 00:11:58 @2021-11-13 02:02:55
历史
高远之见 豆瓣
High Minds: the Victorians and the Brith of Modern Britain 所属 作品: 高远之见
作者: [英]西蒙·赫弗 译者: 徐萍 / 汪亦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在《高远之见》中,西蒙•赫弗探究了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发生的剧烈转变。从贫困和骚乱到进步与繁荣,这个国家不仅因工业革命而焕然一新,也在政治、教育、女性权益和工人阶级等领域新思潮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头换面。政治家、慈善家、作家和思想家的卓越工作,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种转变。
通过深入分析新思潮的诞生,详细阐述美学议题如何引发更广泛的讨论,本书追索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广泛考察了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观念之争,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营造的伟大社会工程。一个卓越时代的万千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们有着细微差别,却无疑彰显了这个时代的士气民心。如作者所言,正是维多利亚“英雄”对完美的追求,加速了现代英国的诞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9-03 10:26:48 @2021-11-13 02:01:00
历史
苏联的外宾商店 豆瓣 Goodreads
Золото дл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Торгсин 所属 作品: 苏联的外宾商店
8.2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 译者: 施海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深入历史看苏联成败,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隐秘情节。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大饥荒的多重打击,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姓社姓资的冲突秘密警察对合法经营的干扰,苏联与美国的公开与暗箱交易,传奇领导人的悲惨结局。
1930年前后,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
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外宾商店”就出现在这个危机的年代。
这是苏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外宾商店”这个“苏联的商店”里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进行支付,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
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商店也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社会使命,为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撑过饥荒岁月提供了机会。
外宾商店的盛衰历程展现了苏联应时而变的生动历史。它不仅揭开了苏联国内史不为人知的一页,对外宾商店经营情况的分析也有助于就苏联的经济运作原则、日常生活特点和消费文化发展路径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最初,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外宾商店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并在苏联的港口向外国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但工业化需要资金,于是,外宾商店在 1931 年 6 月向苏联公民敞开了大门。开始时,苏联公民可以在外宾商店使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之后可以使用日 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为了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苏联领导层贷款购买了进口设备和原料,用于建设中的大型工业企业,急剧拉高了外债。1931年是疯狂进口的巅峰。向苏联公民开放外宾商店是为了借此偿付工业化外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8-26 12:27:16 @2021-11-13 02:00:38
历史
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豆瓣
Japan’s Capitalism: Creative Defeat and Beyond 所属 作品: 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作者: [日]都留重人 译者: 李雯雯 譯 / 于杰 校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于杰先生继《时运变迁》、《管理美元》、《通胀螺旋》和《抗战外援》后,引介的第5本近代金融经济史著作,是理解日本战后40余年里从废墟、腾飞到停滞的不可错失的参考书,也是即将推出的“日本奇迹”系列的首部作品。
作者都留重人(1912-2006年)是日本传奇的经济学者和政治家。1940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与当时及后续的多位经济学大师如熊彼特、萨缪尔森、特里芬、加尔布雷斯(为本书作序)、托宾、多玛、索洛等保持着师友关系。
1947年,年仅35岁的都留重人出任战后“经济安定本部”事务次官,是战后首部《1947年经济白皮书》的实际起草者。
19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讨论日本经济即将成为第一时,又率先撰文提出日本的经济奇迹即将终结,轰动世界。
本书在1993年出版后,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日本从战败废墟中凤凰涅槃般崛起的最好历史记录。文字不多却极其犀利。都留重人先生掌握资料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且书中增加了他本人的实践经验和政治思考。”
目录

译者序:告别高增长
引言
第一章 战败与占领当局的改革
1.战败的后果
2.美国占领初期的政策
3.日本方面的初期改革思想
4.占领当局的改革
第二章 复兴征程
1.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2.抑制通货膨胀趋向
3.确定单一汇率
4.朝鲜战争及其后果
5.和平条约
第三章 高增长时期
1.快速增长的“奇迹”
2.资本主义回春
3.有效需求何处来?
4.工业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 高增长时期的政府角色
1.政府的全面计划
2.行政指导
3.向海洋要地
4.工业特别减税措施
5.低利率政策
6.刻意放缓的贸易和资本流入自由化
7.水电补贴
第五章 转折点来临
1. 1973年首次石油冲击
2.结构性爬行通货膨胀
3.日趋严重的环境焦虑
4.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中福利内涵的思考
第六章 双重“价格革命”
1.两个“价格革命”同时发生
2.传统价格革命
3.石油冲击型价格革命的后果
4.城市土地的价格革命
5.土地价格革命的主要原因
6.土地价格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对策
7.宏观经济管理失当
第七章 法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1.资本主义“大获全胜”?
2.日本法人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3.全球化趋势
4.私有化
第八章 路在何方?
1.两种体制的趋同之势
2.作为生产方式的混合经济
3.日本经济前景及日本在世界中的角色
注释
参考书目
英文原版编辑手记
致谢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8-24 11:26:59 @2021-11-13 02:00:34
历史
友军 豆瓣
Brothers at Arms:American Independence and the Men of France and Spain Who Saved It 所属 作品: 友军
作者: 拉里·费雷罗 译者: 李立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2017年普利策奖决选佳作!
获誉“近十多年来美国独立战争研究领域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粉碎美利坚建国神话的良心之作,完整披露被刻意掩盖两百余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真相!
一部厚重之作,解答一个存在多年的历史谜团:北美殖民地为何能够在独立战争中击败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友军:法国救星、西班牙援兵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主题的精彩历史作品,原著跻身2017年普利策奖历史类决选名单三甲之列。
作者搜集、整理、分析了大量一手史料,为广大读者叙述了一个足以戳破“美国建国神话”的真实故事。
多年来,以乔治•班克罗夫特为代表的“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宣扬的是美利坚这座“山巅之城”的与众不同,而这种独特性在建国过程中的体现,即是国父们带领民众,浴血奋战,*终击败了强大的大英帝国,取得独立。
本书作者费雷罗直言前述观点是一种神话,“所谓北美军队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殖民地属性,单枪匹马地打赢了这场革命战争并*终获得独立,这作为一种拟制的神话,从根本而言,绝不正确,更不合适”。在他看来,“真实的故事,绝非自给自足的英雄史诗……没有法国的支持,缺少西班牙的帮助,北美就无法赢得独立”。
本书基于扎实客观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纠正“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固有偏见,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8-12 19:32:36 @2021-11-13 01:59:47
历史
夹缝中的六国 豆瓣
The Lands Between: A History of East-Central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所属 作品: 夹缝中的六国
作者: (英)艾伦.帕尔默 译者: 于亚伦 商务印书馆 1997 - 11
本书是一本中东欧地区史。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六国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战后1968年的历史,由于作者是从这个地区各国各民族人民历来遭受邻近大国德、意、奥、俄的侵略、兼并、凌辱,到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来写作的,因而本书也涉及了这些“夹在中间的国家”与邻近大国的关系史,其中包括苏联与东欧之间的内幕情况。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东欧各国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摆脱异族统治、大国控制,建立民族国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各国所作出的反应;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影响;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经过情况等。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也作了扼要的介绍。本书所提供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7-30 14:57:56 @2021-11-13 01:59:21
历史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豆瓣 Goodreads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所属 作品: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
7.6 (21 个评分) 作者: 金以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2年。它同此前控制中央政权17年的北洋政府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在组织形态方面,国民党始终强调的是“以党治国”。但党的成员又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从1928年底东北易帜起,国民党宣称实现全国统一。其实,谁都知道这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在它内部始终 是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中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
·
对这种现象,以往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这样说并没有错,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蒋介石长期以来始终视军队如生命,离开对军事的控制,便没有他22年的统治可言。但仅仅如此理解,会导致研究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
本研究重点放在国民党高层面的派系斗争上。这是民国史研究中应该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治政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致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金以林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为读者细致勾勒出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史料丰富,叙事翔实,论证有据,颇见功力,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不可不读之佳作。 ——【汪朝光】
·
·
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最后所以会败给共产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蒋介石特有的统治手法毫无疑问是造成这一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了蒋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几年里,用派系政治的手法对付派系政治的种种做法的情况。通过此书,读者当不难了解蒋的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又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的。 ——【杨奎松】
·
·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中。派系斗争几乎成了国民党最鲜明的政治文化标签。与阶级斗争相比,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有何异样的生态?不同的斗争如何导致不同的历史结局与走向?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入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专著,值得一读。 ——【王奇生】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读了一半,可谓诘屈聱牙,作者在叙事和析因两方面都是半桶水不满,缺乏一根明晰的主线引导读者进入到其语境之中。除了序言有些条理、结构尚且明确外,其余篇章都是混乱不清,能做概括的地方不做,非要把人物的原话原信长篇累牍地搬出来填充篇幅(文言文底子不好真别看,太受罪了),而应该详论、加以过渡叙述的地方又草草了之……
对党国的具体历史没有深度兴趣真不用看。如果只是想探究些非事件的宏观问题,王奇生和杨奎松等人的著作已经够用了 @2020-08-19 23:19:26 @2021-11-13 01:59:17
历史
近代朝鲜与日本 豆瓣
近代朝鮮と日本 所属 作品: 近代朝鲜与日本
7.6 (7 个评分) 作者: [韩] 赵景达 译者: 李濯凡 新星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从朝鲜的视角出发,复盘19世纪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佳作。
——————————
■这是一部关于小国朝鲜如何在大国博弈、派系斗争中巧妙权衡、险中求生的历史。
保卫儒家文明,还是实现近代化?继续做清国的藩属国,还是实现独立?走日本路线,还是学习西方?
在矛盾和利益交织的过程中,“苦闷”“屈辱”“愤怒”“抗争”共同组成了近代朝鲜的历史主题。
■在日韩国人 / 朝鲜近代史研究第一人 / 千叶大学教授
作者赵景达的多重身份为其研究朝鲜近代史、日朝关系史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视角。
■以往国内读者接触朝鲜历史,大多以中国为中心视角,将朝鲜视为中日近代史上的配角。
此次引进《近代朝鲜与日本》,可以厘清近代三国的复杂关系,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补足单一视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视角重塑东亚三国近代史。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
轻盈——小而紧凑,大多十万字左右,通俗易懂,节奏轻快
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文笔优美,内容翔实
深度——对历史、时事做深度解读,引发思考
——————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完全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东亚三友邻真的是互相惦记了几百年……称臣服顺也好,独立革命也罢,国与国在上层之间不能达成和谐关系,民间也得搞的火热。朝韩的进步先驱跑到中国活动,中国的革命家又去日本活动,日本的有志理想家又同两国的积极分子愉快玩耍,图谋东亚共荣事业……如是,日本对朝鲜的殖民乃至合并就成为了迥异于一般殖民扩张的存在,其更像是一种古代宗主国体系的现代翻版挪用。即使是国家近现代化,朝鲜也是在日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奇妙地完成的。善恶对错的一般标准早不足以评说东亚的近代史。 @2020-07-22 14:58:25 @2021-11-13 01:58:44
历史
手术刀下的历史 豆瓣
Under the knife,a history of surgery in 27 remarkable operations
作者: [荷] 阿诺德·范德拉尔 译者: 李命心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5
自从人类行走在地球上,外科学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从兼职处理创伤的理发店到设备先进的现代手术室,从没有麻醉的截肢手术到无痛的微创手术,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枪伤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动脉瘤,荷兰外科医师阿诺德·范德拉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我们讲述改变了医疗史也改变了世界的27个手术故事。在这些名人“献身”的手术案例和作者充满趣味的描述中,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被串连起来,我们得以再探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了解当下前沿的医疗成果、想象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来自荷兰的外科医生阿诺德·范德拉尔,一手持刀,一手提笔,为我们讲述手术刀下的历史:
★30余位名人“献身”,以伤病为鉴,为你剖析医学知识:爱因斯坦的主动脉瘤没有破裂,竟多亏一张玻璃纸;魔术大师、逃脱艺术家哈里·胡迪尼,却难逃阑尾炎的“魔爪”;射向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三颗子弹,哪颗才真正致命?
★27个经典手术案例,跨越历史,从古至今:从300多万年前阿法南方古猿的静脉曲张隐患,到网络直播的远程腹腔镜手术;从4天之内的700例战场截肢手术,到用铂金制成的昂贵关节假体;细数足以改变世界的医学发明和手术,也告诉你突破的同时也有局限。
★1位专业医生现身说法,语言生动犀利,讲解通俗易懂:看《弗兰肯斯坦》《异形》和《星球大战》时,你是否留意过医生的身影;自比福尔摩斯,医生诊断病情也和侦探寻找凶手一样环环相扣。
★《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邮报》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一本全然古怪而又引人入胜的集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什么好书 @2020-07-09 14:31:41 @2021-11-13 01:58:39
历史
权势转移 豆瓣
所属 作品: 权势转移
9.7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就,说到底,半个世纪的国家转型与权势斗争都是在"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两种边界之间徘徊前行。激进和妥协并存,没有哪一方始终主导着历史的进程,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在其间像是一枚不断旋转的硬币的两面,复杂与多面是其最大特征。现代的中国是即是被这些多面者不断地填料、逐渐发明出来的。
大变局确实把不少人给震懵了,同世界的接轨与同自身过往的决裂所诞生出的更多是一种无方向的迷茫,而非机遇。探索者受着种种新生的观念主宰,在他们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之前,频繁地参与这样或那样的gm是唯一的事业。迷茫的冒险者太多,以至于保守成了一种可耻的立场。和而不同是一开始的口号,但迷离迫急的形势让所有人只能走向同而不和。某个派队的掌权像是一种必然,毕竟在每个人的未来目的变得清晰之前,枷锁往往显得更为诱人。 @2020-07-
历史 思想史 社会学
欧洲的宗教与虔诚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的宗教与虔诚
作者: 【英】罗伯特·诺布尔·斯旺森 译者: 龙秀清 / 张日元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欧洲的宗教与虔诚(1215-1515)》旨在通过对1215—1515年间欧洲天主教信仰与实践做一导引性概述,以图对那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有所发展与贡献。除了为那种将宗教视为一套教义的理解提供基础外,《欧洲的宗教与虔诚(1215-1515)》也力图阐明这种宗教作为一种力量如何发挥作用:因为它影响到人们如何生活,并为他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挑战;同时,通过构建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秩序而使他们认识了自己在此世的位置以及他们与来世生活的关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观念与社会史写作的绝佳范例。
名为宗教史,但实际上却是在展示一种"宗教社会"里不同群体和个体所呈现出的种种样貌。现代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基督教拥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让整个欧洲的居民在某个时间点内忽然地无条件臣服于它。可这不过是有限的文献与档案所彻底出的一面之词而已——个别虔信者的宗教或许是专一的信仰,但普罗大众的宗教却更多是一种普遍意识与文化。过分的神秘化让历史看上去像童话一样。
个体的自主空间从不应该被忽视,后人不该为前人的一些"反常举动"感到不可思议,而是应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用刻板印象观看历史。如此,就不难理解譬如民众会捣毁不灵的圣徒塑像、会同异教徒愉快地生意、敢拿起武器驱赶教士并自立一系……乃至最后推出马丁路德来改革宗教等等事件。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人一直充满自为的活力 @2020-0
历史
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 豆瓣
王莹
作者: 王莹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 6
《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德国魏玛时期的大学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困境、教育问题、就业危机和思想波动,从而追究他们最终投入纳粹的原因。行文按照魏玛共和国政治开端、发展、结局的历史进程,先对19世纪至“一战”前德意志大学生运动的发展做一回顾。然后对魏玛时期“前线青年的一代”大学生、“相对稳定的一代”大学生和“倒向纳粹的一代”大学生进行逐一分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6-10 16:29:00 @2021-11-13 01:56:45
历史
十字军东征简史(插图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十字军东征简史(插图本)
作者: [法]米肖 译者: 杨小雪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2014 - 7
《十字军东征简史》是一部清楚地描写了宏伟历史的作品。在这部厚重的作品中,再现了圣十字战争的场景,并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战争的起源和爆发,持续和衰落;既全面地阐释了历史理论,又叙述了古老的欧洲反对亚洲的战争行动,深刻刻画出人物与民族特征的道德轮廓,形象地描画出真实事件的细节、表象和变化。《十字军东征简史》为米绍和历史学家普茹拉合著的十字军东征的简史,以米绍的《十字军东征》为底本,保留了主要的历史事件和战争过程,是目前国内翻译界相对专业的有关十字军东征的专著。
《十字军东征简史》配19世纪成功的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版画插图,图书的品质与市面上同类图书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来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十字军东征简史》为多雷插图全本,全书100图,图文均为经典。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补标,初中时读的,感觉还好,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低……
19世纪的历史著作就这样啊,长于叙事短于结构和分析。有了多雷的插图你们还计较个啥😅 @2020-06-10 11:11:37 @2021-11-13 01:56:44
历史
大西洋移民 1607-1860 豆瓣
The Atlantic Migration, 1607–1860: A History of the Continuing Settl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马库斯·李·汉森(Marcus Lee Hansen) 译者: 陈晞 2020 - 5
《大西洋移民:1607—1860》是著名移民史专家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的主要作品之一,获得1941年的普利策历史奖。与大多数移民史专家不同,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站在欧洲而非美国的立场研究移民问题:农耕形式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工业的兴起、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及移民机构的强制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如何导致移民潮形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移民潮的形成提供了哪些可能?为了设计航行路线,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宁愿倾尽所有?美国作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为何会出现移民低潮?为什么美国政府时而积极推动时而有意阻碍移民进程?总之,本书以史诗般的风格再现了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平民移民美国的波澜壮阔历史。
《芝加哥论坛报》:“不了解移民史,无以了解美国史;要想搞懂美国史,首先要弄清楚移民史。”
《美国历史评论》:“马库斯·李·汉森教授向我们解释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规律:一部美利坚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哈佛大学博士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
美国移民史研究先驱
马库斯·李·汉森作品
本书获得1941年普利策历史奖
《芝加哥论坛报》
《美国历史评论》
隆重推荐
1815年美英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运动铺平了道路。当年,一位报纸评论员对欧洲农民满怀憧憬地坐上大篷车,兴高采烈地启程前往新大陆惊诧不已,声称“移民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迁徙将人与生活曾给予他的所有东西彻底分离开来,只剩下动物生存的基本需求”。每位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提到移民话题,认为自己有义务提醒想要移民的人,不要草率做出决定,不要以已知换未知。在广袤的田野上,年轻人结伴劳作。公墓里安息的父辈和祖先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安全感,远处教区教堂的塔尖让人心安。在由家庭与朋友构成的社区里,到处是从小认识的人。大家同甘共苦,熟悉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安全感。为了在遥远的北美洲有一幢更大的房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欧洲移民放弃了很多有利条件,这样做明智吗?
然而,感情并不是将移民与家乡联系在一起的唯一纽带。譬如,在一个村庄,村民们每年有两次到集镇赶集的机会,却不了解集镇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集市上,村民们会看到一些新面孔,听陌生人讲不同的方言,跟与自己的风俗习惯、行为举止截然不同的人做买卖。只有回到熟悉的同乡中间,他们才倍感轻松。诚然,一些村民会离开家乡走南闯北。一个去过意大利的金匠和一个到过瑞士的造车工人向村民们讲述自己的漫游之旅,展示给村民们另一个惊奇的世界。在新世界,人们的着装、语言甚至宗教信仰完全不同。设想,在欧洲是这样一番情形,那么在美国—一个地处浩瀚无垠的大西洋彼岸的神秘国家,不应该更是如此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留下来,创造繁荣”不仅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还是人们通过丰富经验达成的共识。在一次次踯躅着踏上隔海相望的未知大陆后,这种共识愈加坚定。
除了对家乡的依恋和对未知大陆的恐惧,交通运输方面的困难也是影响移民的重要原因。铁路和蒸汽船成为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后,也成了“承运移民”的专用词,总是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当时,移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资源。由于没有其他运输工具,移民只能背着行囊上路,在每个教区的边界都被视为可疑人。人们怀疑这些背着行囊的人动机不纯,只有经过仔细检查才让他们通行。无论在客栈还是在路边,总有人监视这些人,直到他们到达一个新教区,受到新一轮盘问。当移民进入城市,城门口站立的卫兵会检查他们的背包里有没有违禁品。此外,即使行囊简单,每经过一个边界,官吏都会向他们征收行李税。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这些人风餐露宿,向遇到的每一个水手询问有没有前往北美洲的船,恳求船长在船舱里给自己一席之地。有时,只要能上船,他们可以在船上免费做工。
该书初版于1940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6-07 14:01:39 @2021-11-13 01:56:41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