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革命节日 豆瓣
所属 作品: 革命节日
作者: 莫娜·奥祖夫 (Mona Ozouf) 译者: 刘北成 商务印书馆 2012 - 7
《革命节日》是奥祖夫的代表作。与传统史学研究不同,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我就知道有人发这本 @2019-10-01 11:31:42 @2021-11-13 01:47:03
历史
亢奋战 豆瓣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所属 作品: 亢奋战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德] 诺曼·奥勒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首部非虚构作品
☆第一次全面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
☆颠覆我们对纳粹和二战认知的一本书
本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和冰毒。而这些对于纳粹军队恢复士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部分解释了战争初期德国为何攻无不克 。
根据奥勒的研究,毒品无法解释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却能解释他们的内部混乱以及问题重重和令人疑惑的决策。本书中提到,毒品对希特勒和他的随从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战事不利于德国的时候,他们甚至采用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鸡尾酒疗法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些化学兴奋剂改变了我们对于纳粹高层的及其判断形势能力的认识。
本书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另一面——毒品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纳粹失败的原因,为读者更加全面认知纳粹德国提供了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纳粹政府对于毒品的施用历史开启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视角:个体是如何通过接受总体的生命治理来瓦解总体秩序的。帝国医生和统领们的计划周密,冀望通过药品来提升 战争机器总体 的效率。但当直击生物个体的药片下发后,服从者们逐渐不会再去关心所谓的集体任务,享用个体的激情和幻觉替代了一切,连元首本人也不能避免——不论是出击还是逃避。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工业化现代治术的漏洞,嗑药有古例可寻——甚至一切指向个体的技术都有它们的先祖可寻。
嗑药没什么需要洗白的,但其的确反映出,总有自由——哪怕是畸形的自由,可以从剥夺它们的它者那里重新寻得。于是,关于生命政治的宏大叙事,什么是雾里看花的伪命题呢? @2019-09-30 22:12:28 @2021-11-13 01:47:01
历史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作者: 何炳棣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69 - 4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29 09:28:02 @2021-11-13 01:47:00
历史 社会学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豆瓣 Goodreads
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所属 作品: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artime Japan 1931-1945
7.3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鹤见俊辅 译者: 邱振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9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下周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进货,然后坐一天白嫖完 @2019-09-23 14:00:05 @2021-11-13 01:46:49
历史
科举 豆瓣
科挙―中国の試験地獄 所属 作品: 科举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宋宇航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不想上大学语文课,但还是要考试,所以就读这个书吧 @2019-09-23 13:40:04 @2021-11-13 01:46:48
历史
以色列 豆瓣 Goodreads
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 所属 作品: 以色列
8.3 (26 个评分) 作者: [以]丹尼尔·戈迪斯 译者: 王戎 译 / 宋立宏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9
v 以色列是 个小国,但建国以来 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v 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以色列这样 个小国?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v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 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 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國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國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戈迪斯清晰而全面地证明,以色列最主要的目的和最重大的成就是实现犹太民族在现代的重生。本书探究的正是这个民族和國家的灵魂。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8 00:11:03 @2021-11-13 01:46:44
历史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美国文明的兴起(上下)
作者: [美] 查尔斯·比尔德 / 玛丽·比尔德 译者: 许亚芬 / 于干 商务印书馆 2011 - 1
本书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相对于以前的美国史研究著作,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历史著作的狭窄的视角,把文化史堪称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成长中的有机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本书曾被美国报刊投票推选为阐释美国民主制的最佳著作。该书有如下特点:一、美国文明不是欧洲文明的简单的延长,而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的新的历史结合;二、经济二元论是贯穿全书用以阐释美国历史与文明的主线;三、全书突出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四、第一次揭示了妇女在美国历史与文化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28:36 @2021-11-13 01:46:41
历史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 豆瓣
The American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所属 作品: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
作者: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9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本书叙述的是从美国内战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现代美国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全方位崛起的脉络,在本书中获得了详尽生动的梳理和描述。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27:31 @2021-11-13 01:46:40
历史
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豆瓣
Amsterdam: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Liberal City 所属 作品: 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作者: [美] 萧拉瑟 译者: 阎智森 译林出版社 2018 - 11
●探索现代社会的精神源头
●追寻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发展与困惑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疯狂的地方,各种族群、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在这里汇聚。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此地与欧洲传统上截然不同的自由社会。在这里,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诞生,斯宾诺莎的哲学定义了现代世界的政治与伦理,伦勃朗的画作记录下当地人的公民意识与内在精神。随着联合东印度公司与荷兰西印度公司的船队横扫全球市场,这种对自由的信仰被输送到世界各地。因此,本书讲述的不仅是阿姆斯特丹辉煌与没落的历史,更是一种为现代人类普遍认可的思想形成、发展、传播的过程。同时它也引人思考,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自由的信条应何去何从。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25:35 @2021-11-13 01:46:39
历史 社会史
幻影恐惧 豆瓣
Phantom Terror: Political Paranoia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State, 1789-1848 所属 作品: 幻影恐惧
作者: [英]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 译者: 袁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1
对于18世纪后期的执政者和有产阶级而言,法国大革命之后的那些年他们被强烈的焦虑缠绕。君主及其臣子生活在对叛乱的持续恐惧中,认为他们的权力和性命都处于危险之中。在他们自己偏执的想法推动下,他们选择通过监控网络、暴力手段和秘密警察镇压所有的威胁和叛乱,无论这些威胁和叛乱是真 实的还是虚幻的。从此,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在《幻影恐惧》中,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亚当•查莫斯基认为,旨在防止动乱的严厉措施产生了灾难性的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措施激起了那些他们想要去镇压的叛乱。到这一时代结束的时候,在整个欧洲大陆,恐怖运动的第一次萌动已然十分明显。欧洲君主们的担心终于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幻影恐惧》探索这个麻烦不断而又引人入胜的时代,从埃德蒙•伯克到玛丽•雪莱的政治家和文化领袖被迫选边站,他们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蕴含在新生全能集权国家中的反革命精神。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形势将直接导致1848年的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秩序的崩塌。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一政治妄想时代的遗产之下。这些怀疑和镇压的狂暴岁月是欧洲历史接下来发展的关键。在查莫斯基对这段专横的历史时刻的记载中,绝望的君主逼着世界走上了革命、恐怖和世界大战之路。
.
充满才华和原创力。——《经济学家》
.
查莫斯基的写作极富天赋,充满奇思妙想,尤其擅长讲述关于俄罗斯的故事。——《大西洋月刊》
.
查莫斯基对荒谬的审查制度和无能警察的敏锐观察及其精彩刻画,定会让读者停不下来。——《现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查莫斯基展示了暴政是怎样带来这些触目惊心、荒诞无稽的可怕结果……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泰晤士报》
.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从1789年到1848年国家管制在欧洲日益加强的历史……从作者对国家审查、监视、暴行的客观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莫斯基对于政治史和国际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是这些暴政本身最终引来了不断的革命反抗。——《华尔街日报》
.
这本经勤勉研究、完美撰写的学术著作论点丰富,让人十分信服。亚当•查莫斯基为反动的欧洲正统王朝专制提供了确凿的案例,华丽的贵族式辞藻也恰如其分地将其表现了出来。他在这个过程中将一整队不可侵犯的人物带进了历史的屠宰场。毫无疑问,这是一段修正主义的历史。
——安德鲁•罗伯茨,著有《战争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史》
.
亚当•查莫斯基凭借独有的资质,优雅地剖析了紧接着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偏执、疑惧和阴谋论。他描绘出这个年代里现代警察国家的诞生,欧洲专制主义的起源以及后来我们所谓的阶级斗争的起点。《幻影恐惧》是一部及时的原创性历史书,它是一部通往过去的指南,同时也让人对当今有所反思。
——安妮•阿普尔鲍姆,著作《古拉格:一部历史》,获普利策奖
.
一部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重要著作。《幻影恐惧》具有学术性,文字优美而富有趣味,在纵览革命时代的反动欧洲过程中,几乎每一页都有令人赞叹的洞见。
——奥兰多•菲吉斯,著有《俄国革命史:1891-1991》
.
极具吸引力……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鲜明的旁白。亚当•查莫斯基像宫廷舞会的舞者一样书写:优雅、高贵、技艺精湛、步履稳健。
——英国《旁观者》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21:25 @2021-11-13 01:46:38
历史 政治学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第一卷 豆瓣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所属 作品: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第一卷
作者: [美] 唐纳德·F. 拉赫 译者: 周云龙 [等]译 / 周宁 总校译 人民出版社 2013 - 3
第一卷《发现的世纪》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详尽的文字论述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多幅地图和地图说明,以及书后长达75页的分类文献索引。拉赫的著作不仅对欧洲史研究有贡献,他所提供的欧洲文献,对亚洲历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17:47 @2021-11-13 01:46:36
历史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所属 作品: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223幅照片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 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 豆瓣
THE JEWS AND MODERN CAPITALISM 所属 作品: 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
作者: 维尔纳·桑巴特 译者: 艾仁贵 译 / 宋立宏 校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本书是论述犹太人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开山经典。与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新教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不同,桑巴特通过本书强调了犹太宗教、犹太伦理的重要作用,指出资本主义从内到外无不充斥着犹太精神,从而提出别具一格的“桑巴特命题”: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殖民开发、国家创建等活动,通过创立信用票据、证劵交易、广告手段、二手贸易等“现代”经济机制,并通过首倡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廉价出售、薄利多销等“现代”经济手段,犹太人不仅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外部结构,而且塑造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01:28 @2021-11-13 01:46:34
历史 社会学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豆瓣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所属 作品: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作者: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 崔永禄 / 王忠和 商务印书馆 2010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是美国著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初版于1948年。它通过对“代表美国政治情绪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评析,从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传统作出新的解释,提出了美国历史“一致论”的学说。该书是研究美国政治史的必读之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0 19:07:19 @2021-11-13 01:46:25
历史 政治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The World System A.D. 1250-1350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欧洲霸权之前
作者: Janet L. Abu-Lugh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2 其它标题: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The modern vision of the world as one dominated by one or more superpowers begs the question of how bes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system that existed before the rise of the first modern powers.

Janet Abu-Lughod's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this highly influential work, is that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 a predominantly insular, agrarian world was dominated by groups of mercantile city-states that traded with one another on equal terms across a series of interlocking areas of influence. In this reading of history, China and Japan, the kingdoms of India, Muslim caliphates, the Byzantine Empire and European maritime republics alike enjoyed no absolute dominance over their neighbours and commercial partners - and the egalitari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network that they built endured until European advances in weaponry and ship types introduced radical instability to the system.

Abu-Lughod's portrait of a more balanced world is a masterpiece of synthesis driven by one highly creative idea: her world system of interlock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quite literally connected masses of evidence together in new ways. A triumph of fine critical thinking.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01 20:28:06 @2021-11-13 01:46:05
历史
1848 豆瓣
1848: Year of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1848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译者: 郭东波 / 杜利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1848,短暂的“人民之春”,深厚的历史苗圃
1848年,一场革命风暴横扫欧洲。2月,革命圣地巴黎,人民走上街头、筑起街垒,七月王朝统治崩溃。3月,保守秩序的缔造者、欧洲的“消防队长”梅特涅仓皇逃出维也纳。革命之火随即燃遍欧洲大陆,保守体系土崩瓦解。巴黎、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米兰、威尼斯,各大城市扬起了三色旗,自由派组建了政府,各地热火朝天地开起了制宪会议。“民族之春”来临,流亡他乡的马志尼、加里波第赶回祖国,期待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德意志各邦代表齐集法兰克福,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部德意志帝国宪法。同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备受大工业打击的手工业者、工厂里食不果腹的劳工纷纷组织起来,争取工作的权利,要求摆脱贫困。
不同政治派别、各个社会阶层的团结带来了革命的成功。然而,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未化解。新政权是采取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如何平衡?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转型进入瓶颈期,自然灾害更加剧了贫困,这些“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新政权的基础尚未稳固,革命各派别却已反目成仇——激进派深入底层,温和派拥抱“秩序”。
另一边,保守势力缓过神来。俾斯麦以军队向国王保证,他的权力基础依然稳固。奥地利的主帅们——拉德茨基、温迪施格雷茨、耶拉契奇——磨利了刺刀。沙皇尼古拉一世同意“帮助”年轻的新皇帝弗兰茨·约瑟夫解决“现代问题”。法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唤起了人们对往日帝国荣光的追忆……自由城市纷纷陷落,保守势力重新掌控了秩序。
1848年革命如一阵风暴袭击了欧洲,又匆匆离去,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前承1789年原则,后启社会革命、民族运动。19世纪重要的政治人物纷纷登场,现代社会的弊病暴露无遗。马克思、托克维尔、赫尔岑都卷入其中,并留下了珍贵记录。1848年革命种下的种子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生根发芽,深刻地影响历史进程。迈克·拉波特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读者既能沉浸在生动的故事中,感慨各方参与者的命运,也将更加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9 20:11:43 @2021-11-13 01:46:00
历史
理解国际冲突 豆瓣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所属 作品: 理解国际冲突
8.4 (5 个评分) 作者: 小约瑟夫·奈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一书,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过去和理解我们所面监的现实问题之框架。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8 03:32:24 @2021-11-13 01:45:56
历史 政治学
走私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Contraband: Louis Mandrin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Underground 所属 作品: 走私如何威胁政府
作者: (美) 迈克尔·卡瓦斯 (Michael Kwass) 译者: 江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全球化的影响之一——一个繁荣并且充满叛逆的地下世界的发展——却渗透到了本土的政治领域当中,产生了革命爆发之前的严重冲突和辩论。这种纷争不仅是简单地给君主制国家施压,增强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呼声,它还直接推动了大革命的爆发及其进程,因为劳动阶级和精英阶层所发起的相互影响的运动颠覆了旧制度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了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18世纪中期,马德林的冒险旅程触发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安全举措:市镇加强了自身的防御力量,骑警开始认真地巡逻道路,包税公司官员展开了带有军事色彩的情报刺探活动,设置了空前数量的岗哨,王室军队的特种军队也开始在东南部地区追捕匪帮。这些力量能够被部署用于打击走私者表明了这一时期国王政府维持治安的力量增长的程度。
18世纪非法贸易的发展促使法国这个君主制国家进行了重大的机构改革。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国王政府增加了包税公司的治安权力,使之成为欧洲大陆上规模第一且最强大的准军事力量。它也通过强化刑法典和创制由包税公司资助的新的特别法庭——这些特别法庭被用于起诉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出现的走私者——彻底重组了刑事司法系统。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商业繁荣,消费革命出现,这刺激了在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的建立,并且,随着法国殖民地的不断开拓,这个由马德林创建的地下世界也延伸到了全世界,控制了兴旺一时的黑市贸易。本书讲述了马德林建立、发展这个地下商业帝国,且最终被捕判处死刑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黑社会组织的传记,更展现了贸易体系刚开始全球化时期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记忆中的历史 豆瓣
Geschichte im Gedächtnis: Von der individuellen Erfahrung zur öffentlichen Inszenierung 所属 作品: 记忆中的历史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袁斯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的焦点更倾向于民族志学。研究的对象除了代、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以2006年和2007年为甚的公共历史辩论和蓬勃历史市场中种类繁多的商品。本书为“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尤其是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即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德国历史是如何被人们谈论、解读和描述的。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当今对于历史的消费。本书更倾向于对民族志的解读,研究的对象除了德国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历史建筑,以及当今(写作时的2006、2007年)的各种消费历史记忆的商品(博物馆、媒体等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15 09:41:36 @2021-11-13 01:45:14
历史
狂欢至死 豆瓣
The Havana Mob 所属 作品: 狂欢至死
作者: [美]托马斯·约瑟夫·英格利希 译者: 阎纪宇 九州出版社 2014 - 5
关于古巴革命是如何成功的,《狂欢至死》首度从一个特别的角度——美国黑手党在古巴的肆虐横行如何了促进古巴革命发展——解密了古巴革命与美国黑手党的关系,故事极其精彩。
《狂欢至死》是史上最佳电影、奥斯卡获奖影片《教父2》的故事原型。书中主角之一是美国黑手党1931—1946年的掌门教父、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好运仔”卢西亚诺,另一个主角兰斯基则是《教父2》中海曼•罗斯的人物原型。本书刻画了一个真实、复杂的黑帮帝国,呈现出的精彩远远超过以《教父》为代表的关于黑帮的虚构作品,是国内大量“教父迷”和“黑帮迷”的必读之作。
《狂欢至死》在打捞大量独家史料的基础上,展开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历史叙事,由台湾资深翻译家阎纪宇翻译。作者参考了几百部相关专著,查阅美国联邦调查局、古巴革命博物馆的解密档案,在美国、古巴采访几十位与当年古巴黑手党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做到了字字有来源,句句有出处。
20世纪50年代的哈瓦那,犹如19世纪90年代的巴黎,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俨然是世界的中心。黑手党教父兰斯基与总统巴蒂斯塔联手,主宰着古巴的命运,共同打造他们的梦想天堂。黑帮、革命、赌场、夜总会、美酒、雪茄、娱乐明星、政商名流……交织出声色撩人的哈瓦那风情。然而,他们终将与革命党人卡斯特罗对决,这场性感、丑陋、糜烂与激情交织的狂欢派对,也在革命枪声中迎来了落幕。
媒体评论:
一段关于20世纪50年代黑手党短暂辉煌的多彩记录。——《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作品……英格利希为我们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当年古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关于商业、赌博、政治、革命、音乐与宗教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杰出研究,为这本书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支撑和渊博的知识基础。——《华盛顿邮报》
英格利希的叙事手法引人入胜,展现出小说般扣人心弦的特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哈瓦那阴暗的黑帮世界,非常值得推荐。——《图书馆杂志》
《狂欢至死》就像一段关于1959年革命前几十年的老哈瓦那的曼波热舞。罪案作家英格利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犯罪帝国的传奇,这个名叫哈瓦那黑手党的帝国由美国黑帮掌控,在教父迈耶•兰斯基的领导下,控制了整个古巴。通过收买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哈瓦那的赌博业得以合法,黑手党投入数百万美元兴建起豪华酒店、赌场和夜总会,打造了哈瓦那五色斑斓的夜生活、令人眩晕的非洲—古巴爵士现场,以及肮脏的幕后色情表演。——《出版人周刊》
罪案故事作家英格利希叙写的这个故事,一定会让喜欢电影《教父II》的黑手党迷感到熟悉和惊喜,而真实历史的精彩曲折则远远超过虚构的剧本。——《科克斯评论》
一本充满了趣味性的新书,由悬疑犯罪故事“老手”英格利希撰写。——《纽约邮报》
英格利希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本书里到处都是真实的犯罪故事与政治阴谋,这些与哈瓦那性感妖娆的夜生活结合起来,更是无比刺激。——《旧金山纪事》
英格利希的历史叙事是他的招牌,这本书他又做到了!——《迈阿密先驱报》
引人入胜的文章……《狂欢至死》是关于黑手党如何爬到命运巅峰,又被卡斯特罗痛击,从而永远地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一个有力提醒。——《圣安东尼奥新闻快报》
读完这本《狂欢至死》,你会为巴蒂斯塔和他的黑帮兄弟们的应得下场感到高兴,同时也会为没法去热带俱乐部边喝莫吉托边欣赏热舞表演而黯然伤神。——《乡村之声》
所有这一切——花花公子保罗•辛纳屈、黑色豪华轿车以及美艳的歌舞女郎——让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但是英格利希想说的显然不止于此,他告诉了我们黑手党徒是如何渗入古巴政治,并深刻影响了古巴命运的。——英国《苏格兰人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07 16:16:22 @2021-11-13 01:44:37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