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蓝鹦鹉格鲁比科普故事——水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瑞士]休伯特·巴赫勒 著 / [瑞士]丹尼尔·穆勒 绘 译者: 李嘉琳 译 2022 - 3
格鲁比外出后回到家中,期待着一杯清凉的水和一个轻松的泡泡浴,不料,打开水龙头,却发现停水了!愤怒的格鲁比跑到自来水公司去投诉,却被上了一课:虽然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都被水覆盖,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极度缺水。水其实无比珍贵,而我们却都熟视无睹。格鲁比决心刨根问底,探清水资源的真相。他认识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跟着一位渔民下河捕鱼;到水利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发电站调查,了解水是如何进入千家万户,再被消耗、排出及净化,并转化成电能的;最后他还学习了关于水循环以及水、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懂得了水对我们星球的价值。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科普内容不会局限于“水的故事”,涵盖很多相关的生活常识。
2022年5月24日 评论 科普读物 - 格鲁比迎来了它的九十大寿。在瑞士甚至欧洲很出名的角色IP,并非第一次引入国内,三十四个关于水的小故事,带孩子走上一场探索水的旅程。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但有赖于南水北调等工程来缓解其实停水的状况并不频繁,格鲁比的旅程因此顺着莱茵河探寻水的源头,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机会见到水源地。 前往港口浴场钓鱼,我们发现科普内容不会局限于“水的故事”,涵盖很多相关的生活常识。在自来水厂我们才直观的看到每个人的用水量,因此生活中需要养成节水的小细节习惯。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到河边的大坝,水力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电能。 到达乡村农人们的世界,回顾历史上桥梁的演化,到如今港口航运,河流的水承载了太多,水循环也影响着环境大气。 整个旅程期间经过很多地点:山间小溪→河谷森林→莱茵河→沼泽地→滩涂,书中以配插画的形式介绍了大量的动植物进行科普,并无深入说明。对中国和当地的小朋友来说,阅读体验的差距会比较大,希望我们也能出版属于自己的类似题材的作品。
科普
简单的逻辑学 豆瓣
作者: 刘洪波 2022 - 4
💡 贴近生活的逻辑学启蒙读物,人人都该懂点逻辑学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运用逻辑学会讲道理的图书,同时也是一本贴近生活,用来解决每一个人的思维定势的工具。
-
💡 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权威逻辑学知识
化晦涩为通俗,本书用4大板块、50个用脑关键、120个生动鲜活的事例阐述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运用理论,让你花更少的理解成本获取更多的逻辑学知识。
-
💡 适合中国式思维的,全民适用的自我提升工具书
掌握逻辑学知识,可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维护家庭关系,磨合人际关系,改善工作效率。
-
当别人说你“不讲道理”时,你知道对方的真正意思其实是“你没有逻辑”吗?当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偷换概念的诡辩该怎么办?是时候学些逻辑学了!逻辑学从来都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玄学”,而是触手可及、贴近生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工具。
本书是你入门逻辑学的简明读本,刘洪波老师继《基本演绎法》之后,再一次“厚书讲薄”,化晦涩难懂为通俗有趣,运用超过120个生动鲜活的事例,来阐述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好读、好懂、好用,让你走出思维误区,重塑思维体系,说话更有条理,决策更清晰,行动更高效。
-
【编辑推荐】
1.逻辑学作家刘洪波继《基本演绎法》之后又一力作,逻辑学专家李媛媛教授亲自审定,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熊明辉教授、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原副会长刘汉民教授等多位逻辑学、法学专家鼎力推荐。
2.一本通俗又严谨的逻辑学入门故事书,用超过120个妙趣横生的事例阐述逻辑学中的艰深理论。读完这些事例,就可轻松搞定逻辑学中复杂的基础理论、烦琐的符号公式和不接地气的语句。
3.这是一本应运而生之书,更是一本治愈社会疾病的宝典,教我们分清楚社会生活中的公域与私域、公理与私理,让我们不再“双标”,不再难以沟通。
4.大多数人之所以说话做事没有条理,主要是缺乏逻辑学训练,阅读本书就可以重塑逻辑体系,走出思维误区,让你说话更有条理,决策更清晰,行动更高效。
5.诡辩与逻辑是一正一反的思维,如同“孪生兄弟”。阅读本书能够让我们准确识别和拆解诡辩,也能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合理运用诡辩技巧来化解难题。
6.生动有趣的逻辑学事例适合零基础的读者,大有乾坤的逻辑学知识体系梳理也适用于本专业的学生。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和数学中集合论的内容基本一致的学科基础结构。
作为科普的话,大量幽默的实例会让内容更好理解一些。
2022年5月11日 评论 简记 - 此前应当说明,逻辑音译于单词logic,源自希腊语logos是一个哲学概念。词根log-本意是采集,引申为将文字采集到大脑中,而加上名词后缀-os,进一步引申为道理。 看到作者才知道,原来还有中国逻辑学会这种部门(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Logic)啊,是由全国逻辑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作者的前作《基本演绎法》在中国图书评论协会的活动中入围(不是获奖)“2020中国好书”。如作者所说逻辑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工具学科,这本书的语言极其口语化幽默风趣,且每章都配有大量实例来帮助理解。 这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占了60%的篇幅,详细的铺陈叙述了逻辑学的基础概念。第一章介绍了概念、判断、推理三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三类,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我们自发的逻辑可能并不够因此仍然需要学习。 依我看逻辑学是基于数学集合论来整合语言习惯规律的学科,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属性决定,划分与互斥,判断即命题的肯定否定,关系aRb都与集合的基础概念完全相同,复合命题的真值判断,演绎推理和三段论也是高中数学很令人头痛的内容,不完全归纳推理也就是找规律,典型事例分析法值得学习一下。 概念间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书中用Venn图来示意,生物界有界门纲目科属种,我们只要记得“属”比“种”大就好了。下定义是我们常用的讲话方式,有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能循环,就像编写字典不能互相引用一样。逻辑思维的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分理由律。解释一下就是标准统一,禁止双标,站明立场,这很合理。 我总在想“这不是废话吗?”可未必,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逻辑能力,而在日常中只讲逻辑就会像《理科生坠入情网》一样好笑。 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实例都是鸡肋,没有结论没有说服力甚至有漏洞。先有鸡先有蛋?结论:无论怎样回答都不是正确的。妻子母亲掉水里先救谁?结论:两难所以要回避,对谁说什么话。会讲道理是个能力,回避,捕捉漏洞也是技巧,显然我们不会希望对方给出这样逃避的回复,我常看演讲、辩论类的节目,感慨于他们的话如此有说服力有煽动性,而我自己讲些话却不吸引人,差别可能不在逻辑上,而在技巧。
科普
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宇航员乌尔里希•沃尔特漫谈生命 豆瓣
Eine andere Sicht auf die Welt: Astronaut Ulrich Walter erklärt das Leben
作者: [德]乌尔里希•沃尔特 译者: 杨耘硕 2022 - 1
乌尔里希•沃尔特曾登上过太空,与同事们一样,经历过“俯瞰地球效应”。对地球的观察,逐渐改变了宇航员乌尔里希•沃尔特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
他将经历和感悟写成了书,用一种科学专业而又平易近人的语言,讨论了关于生命的宏大命题。本书解释了为什么从宇宙俯瞰地球的视角会改变一个人,以及返回后的宇航员如何重新感知和认识对地球上的事物。书中直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与读者对话。
看过了世界,才会深感自身的渺小。打开观察世界的新角度,才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美好。我们可能成不了宇航员,但是翻开这本书,你便会像坐在宇航员身边一样,看他如何思考问题,探究生命的新活法。
2022年4月4日 已读
2022年4月12日 评论 简记 - 在看电影《月球陨落》的时候注意到,其实宇航员未必有强硬的理论知识,但本书的作者除了宇航员的身份之外,还是物理学家、航天科学家。前段时间刚好看过另一本宇航员回答问题的科普书,与这本书大有不同宇宙科普只是“副产物”,本书的副标题更准确的描述了核心内容——漫谈生命。 (●'◡'●) 发达的互联网企业为了俘获用户,大量的猜你喜欢和个性推送把我们送进了信息茧房,这样“一本力求客观的思维杂记”,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寻求思维的转变,这在当下环境中如当头一棒,让人思考总是好的。书中提及了三十八个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明确的解答,而且有些看似与中国读者关系不大,像开篇的科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随着人生阅历丰富我越来越感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掌握基础的数理科学知识摆脱愚昧。想到我们的民俗偏方能否改善一些疑难杂症,还是心理调节的作用加持。延续下去便是互联网普及带来真假混杂的信息冲击,我们是否有能力分辨的前提是我们是否会质疑与思考。数学中的概率问题充斥着大量反直觉的逻辑结论,以三门问题最出名,这些问题对锻炼思考很有帮助。 数学与逻辑是理性思考的根基,很多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作者反复提到造物主的概念以及意识和灵魂,这不影响他对科学的理性,只是与哲学观点有关,有别于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我们。钟表匠理论是神创论者经常拿来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在严格的逻辑推演下不堪一击。我第一次注意到网络阅读时评论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容易影响读者的理解,尽管我在读书观影之前常常都不看简介与预告片,在视频平台往往边刷评论边放视频,确实被“带了节奏”。 我特别喜欢作者一句话“言辞精致内容晦涩难懂的话是无意义的”,这也是国内多数高校老师现状,为此作者分享了一个网页Sebpearce.com/bullshit/胡话生成器(大陆可用),有点像狗屁不通生成器,还有鸡汤和精美配图十分有趣。 生成一段废话 对一切抱有适度怀疑的态度,我一直如此可经验告诉我在面对感性的人时无用且有害,只有在友好的环境或解谜游戏群里会如鱼得水般舒适。甚至包括讨论一些女性主义等敏感话题,你会看到社会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因此会出现保护母子而伤害被绿帽的男性。 人类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几年前的温室效应是否是一个骗局,氟氯甲烷等等温室气体的研究已多次反转。目光放远我们对类地行星的探索,神秘信号宇宙辐射,外星文明是否存在,作者的观点是一定是存在但不在探测范围内无意义。在讨论时间时又否定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对这种不可证伪的未来科学保留幻想也很不错。最后几篇幸福生活指南与生命的意义不妨自己去探索吧。
科普
宇宙小史 豆瓣
The Little Book of Cosmology
作者: [美] 莱曼·佩奇 译者: 韩潇潇 2022 - 3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光年尺度下的叙事,让人类显得无足轻重。但正是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我们能够突破肉体的局限,将人类的视野拓展到目所能及之外的世界,或许有一天,直到宇宙的边缘。
莱曼·佩奇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初创研究者之一。关于宇宙大爆炸,以及宇宙其他重要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为了追寻这答案,人类向太空发射了卫星、望远镜,我们得以了解宇宙的组成、几何结构,认识宇宙的演化。今天,我们对宇宙年龄的预测可以达到非常精确的地步。
我们即将展开一趟旅程,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从时间的开端到遥远的未来,当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因为,答案始终在前方。
2022年3月25日 已读
好,也没有那么好。基础部分讲的很不错,整体很短篇幅信息量不小,作为入门的话还是会有些吃力。
什么时候国内真正科普能站起来啊,不要让营销号当道了。
2022年3月25日 评论 简记 - P.S.插图在附录D后面!看到第二章才发现。 薄薄152页的小书,有51页的大佬推荐和序言,也不知道他们哪里看到200多页的版本,除了概括本书内容以及谈古论今之外,还谈到了罗韦利的极简系列,却将《极简宇宙史》贬为鸡汤文。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后者一些,还记得五年前极简刚出版时看过后大喜又买了两本送给朋友。很多科普书都以避免公式为噱头,我不觉得这是个好的现象,公式不过是符号与四则运算最多再加个幂指数罢了,其背后的含义与美是文字不可替代的。 第一章的基础知识讲述算得上是循循善诱了,在保证用词专业的同时通过比喻解释的很清楚,即便如此后面内容较深我还是建议高中生或爱好者看。另一大壮举是在不影响正文叙述的前提下,塞了大量知识到脚注,这样可以兼顾两种读者。其实“我们是可见宇宙的中心”这句话居然是没错的。 第二章里对能量、暗能量这种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到底从何而来为何存在解释的不多,以及“能发出黑体辐射的物体称为黑体”这样的定义很奇怪。关于膨胀可以想象你正在吹起一个有图案的气球,上面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增加,那么膨胀带给波长的增加是否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完全相同,拿弹簧玩具来类比是否合适,我也不确定。 宇宙模型作为一个不可证伪的结构,在已知观测结果的基础上靠想像力构造,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说不定哪本书里就有宇宙的真正解答。有关宇宙的六个参数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冥冥中确定常数的美难以表达。这是本20年的书讲的大概是19年及以前的事,直到22年才简体出版,感觉最后的前沿部分有些少了。
科普
五堂极简生物课 豆瓣
What is Life?: Understand Biology in Five Steps
作者: [英] 保罗•纳斯 译者: 于是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8
 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的简洁优美,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纳斯爵士开讲现代生物课,清晰阐述生物学五大支点
 《万物简史》作者比尔• 布莱森、《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悉达多• 穆克吉、粒子物理学家&BBC主持人 布莱恩•考克斯 诚挚推荐!
 从浅入深,通俗易懂:从细胞、基因、自然选择的进化、生命的化学、生命的信息层层深入,讲述“生命是什么”
 回应人类当前的重大危机:从气候变化到流行瘟疫,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食品安全问题——若要幸存下去,我们都需要了解生物学,理解生命
 精美装帧:小开本优雅精装,精致便携;英文原版设计图案,精细数码烫金;特邀知名插画师绘制艺术插画,优质阅读体验
在我们身边,生命无处不在,精彩非凡。但是,生命——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本书中,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纳斯爵士尝试用每个读者都能理解的方式定义生命。他带着动人的谦逊,清晰阐明了五个堪称生物学支点的重要概念:细胞、基因、自然选择的进化、生命的化学、生命的信息,带我们理解生命的复杂与奇妙,了解生物学的发展与演进,体会人类与所有生命的息息相关。
2022年2月5日 已读
感谢初高中生物让我看这本书不费劲。
为了整齐而改书名不大合适。而什么是生命?从阐述五个基本阶段到今天的科学,内容比较新,还不错。
生物学 科普
现实不似你所见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
9.3 (52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 11
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真的存在吗?现实(Reality)的本质是什么?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以优雅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踏上这场探索现实之旅: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介绍现实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2022年1月17日 已读
不得不感慨作者讲的太好了,条理逻辑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虽说是面向大众的读物,但没有理科基础就会很吃力的想象,或是囫囵吞枣的略过。
科普 量子力学
怎样在太空中敲钉子 豆瓣
作者: [俄]谢尔盖·梁赞斯基 译者: 陈广秋 2021
这本《怎样在太空中敲钉子》诞生于Bombora出版社的读者发给谢尔盖·梁赞斯基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千奇百怪,天真又不乏诙谐,简单又不失睿智。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汇集到一起,最终就有了这本关于宇航员生活的书——透过国际空间站的舷窗,一位宇航员一边欣赏着我们这个星球,一边在给我们讲述着太空的故事。谢尔盖·梁赞斯基用他那简洁、幽默、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讲到了火箭、国际空间站和联盟号的构造,与我们分享他太空飞行的体验。
2022年1月7日 已读
1.严谨且有趣的科普多来点。
2.一方面说大多数问题浪费了向航天员了解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说这些问题基础可让多数人涨见识。
2022年1月9日 评论 科普,多来点 - “居高临下”写的一本科普,我们知道外国人爱写科普,而国内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的普及方式,近些年兼具有趣和严谨的科普凤毛麟角,我觉得最好的一本曹天元所著的科普也有相当高的门槛。这一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说的“居高临下”我在做科普的时候常常高估了受众的知识储备水平,站的越高越觉得很多东西理所当然,越难向下科普;其二是丘成桐所说国内“名教授”不带本科生,不踏实做学问,挂名几十个研究生,让这些人去做吃力不赚钱的科普就是个笑话。 17+29+22+124+25+15 共232个问题的回答,和前几天看的三分钟科普系列同样优秀,虽然大半问题对我来说比较常识(像宇宙速度,失重等等),仍然有不少让我耳目一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多数人会浪费掉珍贵的答疑解惑的机会,像是之前b站up主与库克的对话一样。 一切问题的前提就是有人质疑国家把钱投入虚无缥缈的地方不如给百姓,作者告诉我们航天关乎于未来,带给我们的除了各种实验成果,还有最息息相关的通信! https://spinoff.nasa.gov/ 这个网站介绍了太空技术与生活相关的例子且大陆也能直接看。 我要当太空人——可能曾是很多孩子的梦想,那么如何成为宇航员,作者没有打击孩子积极性也没有虚假的鼓励,而是详细的讲述了一名宇航员的全能,包括且不限于医疗语言健身等方面。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可能蛰伏数十年,就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护航篇章一样,如果不是热爱,谁能甘愿籍籍无名呢。 最关心的书名的问题是能否而不是怎样,答案是能敲钉子,因为惯性是存在的。在空中的各种物资都是由货运飞船送来的,像水、空气等等。最令人惊喜的是灰色胶带,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简直是万能的。在失重条件下做物理化学实验很有趣,期待外星人存在但没有天使?有互联网但很慢。(你们都在关心什么问题啊!)可以看电影,有二十多本书,而且可以拍照,这么看来还是有娱乐方式的,那……如果到一座孤岛上你会带哪三本书呢,我想《什么是数学》一定要带上。 那整个太空站什么最贵重——当然是宇航员啦。
科普 航天
想想就开心!未必事事如意,依然天天开心的自我心理学 豆瓣
作者: 路斯·哈里斯 2022 - 1
本书能快快乐乐地让你——
● 减轻压力或担忧
● 超越恐惧、疑虑和不安
● 更加高效地应对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情绪
● 打破自我挫败式的行为模式
● 改善工作业绩并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 建立更令人满意的关系
● 最终过上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2022年1月1日 已读
不错的讲接纳与承诺疗法的专业的漫画科普。却披着励志、心理的外皮。
2022年1月4日 评论 简记 - 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卷的一本书(字面意思,封面塑封的原因吧)。这是一本完完全全让人开心的书,不止内容在教你如何保持积极,漫画科普的这一形式也足够放松,而且封面还是鲜艳的亮黄色。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跟着作者在思维中畅游,按照书中的练习去做,去自我反思吧。 想要快乐,首先就要从为什么不快乐谈起,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不快乐往往来自于欲求不满,从原始人进化到现在,每个时期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烦恼,从最开始的单纯为了生存,到现在的追求高质量生活,我们的不快乐似乎越来越多。 丑萌的漫画 我觉得这是一本有点狡猾的书,因为它早就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它指出了一个很常见的误区,要意识到没有人能一直快乐,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不是要消灭或是压制负面情绪,这是很“危险”的,我们需要学会解决。用来避免负面情绪的方法要适度,否则会妨碍你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本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包括正念(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价值观和承诺行动几个步骤,首先要知道这是一个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且专业疗法。当我们真的在尝试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书中同样尽可能多样化的给出方案。虽然去除浮躁、认清自己的价值观、过一个充实的人生,一时做到这些对我们来说确实很困难,不妨从现在开始——慢——慢——来。 哦对,很久以前听说了Netflix的这部剧《正念冥想指南》,但看了五分钟就弃了,趁此契机重看有不一样的感觉,B站有全片。 冥想指南 (2021)9.22021 / 美国 / 动画 短片 / 安迪·普迪迪科姆
科普
数学世界的探奇之旅 豆瓣
Are Numbers Real?: The Uncanny 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and the Physical World
作者: 布赖恩·克莱格 (Brian Clegg) 译者: 胡小锐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讲述了抽象的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文科生也能看懂的直白讲述打破你对数学的固有成见,数学不再是你看不懂的公式,你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妙用。
从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那里,我们知道220和284堪称数学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它们互为各自的真约数之和;欧几里得学派试图凭借尺规作图画出世间万物,却陷入了一个困境:如何画出一个与圆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阿基米德试图计算出能够填满整个宇宙的沙粒数量,因此颠覆了原本基于现实的数字系统;高斯匪夷所思地发明了虚数的概念,于是千古难题-1的平方根被找到了;由于统计和概率的发展以及对人寿命的预期的研究,保险业应运而生。
数学始终在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之间游走,它产生于现实生活,发展成解决统计、概率、物理等学科问题的工具,但后来却犹如脱缰的野马,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直到对黑洞存在的准确预测以及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才重回人们的视野。在数学创造的神秘世界中,你总是能找到它与现实连接的痕迹。它时而朦胧如月,时而鞭辟入里,为我们了解现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2021年12月17日 已读
内容少篇幅短但深度、跨度大,需要有不少数学基础才能看,文科生真不一定能懂。
数学 科普
美丽的化学结构 豆瓣
作者: 梁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历史部分从原子结构、晶体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等10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化学家在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欣赏部分用细腻的图像风格展示了58种化学结构,另外还包括了化学结构CG动画的截图。最后的注释部分对58种化学结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科普,内容有点深,而且感觉太少太少了。
一半的篇幅是结构图,真的漂亮。
化学 科普
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 豆瓣
Je mehr Löcher, desto weniger Käse
作者: (德) 霍格尔·丹贝克 译者: 罗松洁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未读·探索家]《三个逻辑学家去酒吧》作者、前奥数冠军40年科普心得。数学并不可怕,你只是中了“假数学”的毒。在还没丧失数学兴趣之前,真正懂得:什么是数学?
【编辑推荐】
1.直击痛点:你还记得考试中被数学支配的痛苦吗?作者用轻松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硬套公式,而是创造思维。这是一本给你勇气面对数学的书,也是一本扩展眼界的书。本书将治愈你的“数学恐惧症”,带你重拾数学的乐趣。
2.科普性、实用性和思想性的结合:有生活中数学的科普,有其他学科的交叉,有好玩烧脑的计算练习题,还有作者身为科普专栏作家对数学的反思。
3.作者权威:德国知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科普网红。自2006年起,他开始在《明镜周刊》网络专栏每周迷题里创造他的数学乐园,并在2009年出版由专栏集结成的著作《分子:适合每个人的数学》,不久他就荣获德国数学家协会授予的媒体奖。至今,每周都有接近20万读者参与他的专栏《每周谜题》的解答。
【内容简介】
据说,数学把人分成两种,一种甘之如饴,一种对它怕得要命。数量与几何,始终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简单的加法计算,就连猩猩、乌鸦、马和老鼠都会计算,当它们计算时,也会跟我们犯一样的错误。从天生的数量感,到超简单的计算技巧,再到优雅的证明过程,霍格尔·丹贝克为我们展现了老师没教/已经还给老师的美丽数学世界。作者用轻松有趣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硬套公式,而是创造思维。这是一本给你勇气面对数学的书,也是一本扩展眼界的书。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内容还行,没多少新的东西,标题也夸张了。
数学 科普
明明白白我的性 第二季 (2016) 豆瓣
导演: 崔启振 演员: 陈曦 / 李沁遥
《明明白白我的性 第二季》是由明白学堂出品的系列影片之一。它从科学的角度,以动画的形式,科学、激萌地讲解了两性关系中的男女观念差异、亲密关系等有趣的现象。片中的三位主人公里,李小白活泼鬼马,王小明是个逗比,他们在感情路上上都有很多困惑,遇到了很多波折。闷骚的G博士博学广 识,对他们的疑惑一一解答。
算得快 豆瓣
作者: 刘后一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本书讲述了二十个关于学习速算的故事。即《“一口清”的故事--加法,从高位算起》、《这个办法真好--减法,减法变加法》等。各部分均含有习题,并配有习题答案。
2021年10月22日 已读
经典老式数学普及的风格,情景小故事带入题目。
内容上虽说是中国方法,但这种硬归纳总结规律倒是像印度风格,有趣但用处不大。
数学 科普
DK宇宙大百科 豆瓣
作者: 马丁·里斯 译者: 余恒 / 张博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11
宇宙是什么?它从何而始?又将如何而终?地球、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DK宇宙大百科》由国际权威专家团队撰写,全面系统而通俗地介绍人类所理解的宇宙,准确又翔实,由NASA、NOAO等权威机构提供1000多幅震撼图片与精美图表,通过最权威的提供机构,和最先进的观测技术,助你领略宇宙的壮美多姿,认识宇宙及宇宙学的历史与发展,激发人类对宇宙与自身的思索。
数学万花筒 豆瓣
作者: 斯图尔特 译者: 张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7
《数学万花筒:五光十色的数学趣题和逸事》内容庞杂,包括有趣的数学游戏、谜题、故事及坊间流传的“事实”等。大部分内容独立成篇,可以任选阅读。《数学万花筒:五光十色的数学趣题和逸事》取材新颖,不仅包含了逻辑谜题、几何谜题、数字谜题、概率谜题的怪异内容,还解释了最新的一些突破,如费马最后定理、混沌理论、四色定理等,亦展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数学万花筒:五光十色的数学趣题和逸事》适用于对数学及数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等数学爱好者阅读。
2021年9月23日 已读
因为年代问题,只能说还行,大多数都看过了,有些问题还是比较有趣的。
然而我最近才发现,中学生确实对这些不感兴趣,而达不到科普的目的。
数学 科普
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 豆瓣
作者: [美]保罗•哈尔彭 译者: 徐彬 / 陈楠 2021 - 2
当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推翻了牛顿的有序世界之时,爱因斯坦和薛定谔正处在这场物理学革命的最前沿。不过,他们二人对于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都不满意,爱因斯坦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上帝不会掷骰子”,而薛定谔则创造了著名的有关猫的故事,它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这不是用来解释量子力学,而是要突出显示这一误入歧途的理论是多么荒谬。在《爱因斯坦的骰子和薛定谔的猫》一书中,物理学家保罗•哈尔彭讲述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如何寻求一种超越量子随机性的 “万物理论”。他们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执着推动了物理学不断前进。
2021年9月2日 已读
2021年9月5日 评论 简记 - 第一推动丛书,是一套在我购物车里放了几年的书,说来惭愧算上这本也就读过两本。虽然毕业后疲于奔命但对物理这门横跨宏观与微观的玄学始终充满想象,悬而未决的统一场论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令人着迷。 科学不仅仅属于某一代人,甚至不仅属于20世纪,科学普及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努力在做的事。本书虽然基本不含有什么公式,且以叙事为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起来仍然会很困难,可以作为《上帝掷骰子吗》等科普读物的进阶阅读。(没看懂书上的再版是什么意思,25周年套装49本的物理学只出到14,而这本编号为16与前面并没有重复。) 讲到爱因斯坦与薛定谔就不得不想到索尔维会议那张经典的合影,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推动整个物理的学的人们居然生活在同一时代。 E.薛定谔 W.泡利 W.海森堡 H.A.克莱默 A.H.康普顿 L.德布罗意 N.波尔 M.普朗克 M.居里夫人 H.A.洛仑兹 A.爱因斯坦 等等 爱因斯坦认为现实世界存在一个安静的、毫不动摇的真理,与牛顿物理学一样,麦克斯韦的物理学也是有完全确定性的。而薛定谔却对如何用公式描述物理世界非常痴迷。这样看似敌对的两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系统。从人们很难理解但最根本的光速不变原理,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到洛伦兹变换,才有如今像《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中浪漫的想象。将时间与空间融合的想法简直惊为天人。从闵可夫斯基发现电磁力与引力的相似之处,爱因斯坦得出广义相对论,再顺理成章的尝试把这些力都统一起来。 在这本传记一样的书内,在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中,同样充斥着科学家们为“人”的一面。你能看到马塞尔·格罗斯曼提供的数学框架,像扎克伯格一样的人生经历,你能看到两个老渣男的风流趣事,甚至还有战争对科学的摧残。你可能会由此对科学家的印象大有改观,但我还是想说一句,作品与作者要分开,科学与艺术都是世界。 我愿意相信统一场论是存在的,且会是一种极简优美浪漫的形式,就像各领域的欧拉公式一样,诞生于天才的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想法。我曾一直觉得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最美,直到看到投票说它只能屈居第二,第一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完全没有提及,直到大学物理我才得以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用完美的微分形式将电与磁统一。虽然统一场论的推动看似停滞不前,只有前几年的希格斯玻色子打破僵局,但从历史的尺度看仍然是爆炸式的飞速前进。我还是认为科学的大步迈进始终需要天才的诞生,一众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只是在框架上添砖加瓦,对称与统一的梦想终会实现。
物理 科学史 科普
像乌鸦一样思考 豆瓣
作者: 日本NHK电视台《像乌鸦一样思考》纪录片组 2021 - 7
如果有孩子对你说,他对某个物理现象很好奇,你会表扬这个孩子并询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如果孩子逻辑上有不足和跳跃,你会让孩子亲自去验证自己的解释是否正确吗?
《像乌鸦一样思考》是日本NHK电视台专门为孩子打造的让孩子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的人气节目。片名取自于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巧妙地利用鹅卵石喝到罐子底部的水的故事。本系列旨在引导孩子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四个步骤:观察、假设、实验和评估。本书收录了节目中“思考的练习”这一版块的20个实验,每个实验都分为“实验”“结果”“大家的想法”3个部分。在这20个物理实验的讲述过程中,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立场的人会给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和原因论述,那么科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它需要孩子们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同时本书记载了大量的读者朋友们自己动脑思考后的“思绪万千”,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书,感受到“思绪万千”的意义与乐趣。
2021年8月20日 已读
推荐和同名剧集搭配着看,各有优点。
很适合列为小学生必读书目之一,节目已经开播8年,这书来的太晚了。
2021年8月23日 评论 学会·思考 - 刚听说有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挺震惊的,又看到内容是原“纪录片组”编写的,好耶!宣传说是超人气科普纪录片,在抖音火不火我是不太清楚,在b站是肉眼可见的229人评分,这个季度比较冷门的新番也有7000人,其冷门程度可想而知(对了,全片b站大会员可看)。我也是在今年年初机缘巧合下,在优秀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再次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顺藤摸瓜在豆瓣找到这部片和《啊!设计》。这里暂且不谈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是否有更好的选拔方式来代替,在这个越来越内卷的时代中,留给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且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急剧减少。 对了有必要说明一下,在本文中一概不会给出明确的解答,我本人也早就在筹划给出本剧和《度量》中全部问题的解答,但是考据等十分耗费时间又比较忙,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完成了。 “观察假设实验研究,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本书是按照实验,结果,大家的想法的结构进行演示的,实验与剧集每集的后半部分完全一致,增加了大量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的思考,且不给出一个直接的回答。(其实基本上大学生的回答与所谓的答案很接近,成年人与大学生的想法区别不大。)我很喜欢即刻app中有一个话题叫“这个想法不一定对”,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就算错误也很有趣。实验11的猜想说因为下面放了个盆所以水会洒下来就是个绝妙的想法。 实验的选择很有趣,大多是一些反直觉的现象,所谓“不学数理化,生活处处是魔法”。想要完完全全用知识解释清楚一个生活中的实验现象是很困难的,因为所谓物理模型都是理想模型,而生活中充斥着复杂的变量,就好像实验10的模型,其实是一道很经典的物理竞赛题(见物理学难题集萃);再好像127页思考中提到的最经典的飞机升力问题,已经以讹传讹太久了,却鲜有人思考这么明显的问题,而想要确确实实搞清楚原理需要复杂的力学知识。 作为科普类的书籍,它表现出了该有的严谨。比如21页讲著名的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时,注明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件事发生过,而且研究者们也有争议且认为并没有发生。每个实验标注感叹号的知识部分也详略得当,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讲严谨的知识。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推荐阅读:《新概念物理学教程》,《费曼物理学讲义》的力学尤其是流体力学,电学,光学部分,这两套教材都是物理竞赛必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极好的自学类教材。数学与物理不分家,同样推荐谈祥柏、单遵等等老师的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好文章,其中就有分析自行车原理的一文。借用节目组后记中的一句话,去寻找正确答案吧!
科普
暗淡蓝点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卡尔·萨根 (Carl Sagan) 译者: 叶式辉 / 黄一勤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1
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ngan)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精彩的数学错误 豆瓣
Magnificent Mistakes in Mathematics
作者: [美] 阿尔弗雷德·S.波萨门蒂尔 / [德] 英格玛·莱曼 译者: 李永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数学错误同样是数学进步的基石,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数学错误固然没有使我们达到预期的此岸,却可能会引导我们通往更为精彩的彼岸。本书视角独特,题材新颖,趣味盎然,是一部促进数学教育、理解数学本质的佳作。
这是一部探究“数学错误”独特价值的极简数学史。两位资深的数学教育家用生动的笔触分析了数学史上各种“精彩的数学错误”,做出了令人意外的解答:在数学研究过程中,即使方法、步骤正确,结果也可能会是错误的;但是“数学错误”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甚至成为重大突破的开端。
本书行文流畅,内容丰富,阅读它不需要太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无论是数学高手还是初学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把握数学的特征与规律。
2021年5月26日 已读
作为数学科普来讲可太好了!
建议人手一本,解决90%网上(抖音上)所传的谣言、悖论,快让我省点心吧。
数学 科普
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 豆瓣
Burn Math Class
作者: 【美】杰森·威尔克斯 译者: 唐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11
《烧掉数学书》是一本全新概念的数学科普。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抛开传统晦涩的数学符号和讲述方式,另起炉灶,从零开始,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语言阐释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这本书打破了数学教育界认为在讲授微积分之前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微积分的严格化基础的惯例,从理解微积分本身的用途和方法着手,反过来再提出微积分基础严格化的问题,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极限和逼近等概念。这种方法更符合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规律,让人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技巧的源流和必要性,从而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恨数学的人的书。它的读者不仅是高考过后就忘记数学的人,也包括许多正在学校苦读数学但从未感到激情、狂热和发自内心的喜爱的人。
忘掉你所知的关于数学的一切。没有老师,也不用去管那个一代代传下来的叫“数学”的东西。
数学是我们的,我们自己创造数学,从无到有。
数学是美丽的学科,在这里永远也不用记任何东西。只要你基本“掌握”了加和乘,我们就能开始奇异的数学旅程了。
读完本书你将变得更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的意识从未如此强烈!
最重要的是你将爱上数学。
2021年5月23日 已读
“前数学”即发现数学的过程(书中讲发明,而数学应该是发现)。
溯源永远是学数学最好的方法,而且有趣。
数,微分导数,几何,解析,抽象函数,积分,分析。
数学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