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豆瓣
作者: [波兰]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 / Wladyslaw Tatarkicwicz 译者: 刘文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美感经验”这六大观念在美学研究中被频繁地使用,以至于我们竟然无暇去考察它们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发展与演变。在这部《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之中,作者凭借其多年美学史研究的造诣,以丰富的资料、详实的陈述,从学理上开启了这六大观念的历史空间,更将那漠然的观念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灵物。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一书叙述史论结合,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构思独特,写法新颖,“是一部不朽的美学通史”,在波兰初次推出后,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文字翻译并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人文传统(一) 豆瓣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Volumes 1&2)
作者: 格洛丽亚·K.费尔罗 (Gloria K.Fiero)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 1
世界数十所大学人文系经典教材
800余幅艺术珍品图像全部自原作拍摄而成,到世界各大博物馆游览一遭的享受
著名教育机构麦格希公司荣誉出品
畅销全球二十余载
外研社全新引进第六版
英文原版 中文注释
《人文传统(一)史前文明——中世纪(全彩插图本)》旨在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和研究世界文明的脉络,呈现“人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整合之美,时间从史前时期到中世纪,内容涵盖世界范围内从宗教到文学到艺术的各领域文化,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文传统世界。本套书的英文版由全球顶级教育出版机构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本套丛书自从1992年面世以来,至今已改版六次,是国外诸多大学人文系的教材。
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 豆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作者: 田艺苗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9
《穿T恤听古典音乐:巨匠时代》是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缘起之作,《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2017年修订升级版。以此为基础,2016年7月田艺苗老师于喜马拉雅电台主讲《古典音乐很难吗?》,付费点播迄今累积已超过980万次。
贝多芬,被后世奉为"乐圣",为何在他身处的年代只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莫扎特,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开心果",一生经历如流动不停的宴席,为何在身后的几个世纪,常常被迫以一种简单化了的形象示人。田老师为大家挑出音乐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巨匠: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在《巨匠时代》这部书中,通过优雅洗练的文字,引导读者从他们的一首首歌剧和交响曲中,一瞥巨匠们激情饱满的生活,曲折跌宕的情感经历,炽烈丰沛的创作欲望,感受他们的真性情,对音乐的挚爱。
本次出版系2017重新编校修订,重置图示及年鉴表;选用瑞典进口原木浆内文纸,环保护眼,轻松阅读;采用圆脊精装设计,品质典雅。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豆瓣 Goodreads
9.4 (12 个评分) 作者: 彭一刚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 1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
一画一世界 豆瓣
作者: 罗淑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以独树一帜的论述方法阐述了中国画重传承、重写意、重空灵和重抽象的特点,引领读者进入国画的神秘世界。《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体现出罗淑敏教授的深厚学养,处处可见她精彩的个人见解及观画心得,全书时而采用中西对比视角,时而作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和细致的局部读解,引领读者一窥中国绘画堂奥。
脸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贝尔廷 译者: 史竞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许晴舒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日本NHK大众讲堂进行建筑讲座的讲义集合,与此前安藤的其他文字不同,《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是一本回归建筑本真问题的书,集中了“我们为什么建筑?”“建筑真实又为何?”的讨论。建筑家安藤忠雄,沿着他年少时代游学的足迹,逐一写下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建筑见闻。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建筑故事,都包含一段人类生活的历史,正是这些隐性的基因与密码造就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安藤在感慨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纽带同时,也在反思现代建筑带来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隔阂。
古典风格 豆瓣
作者: 查尔斯·罗森 译者: 杨燕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 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 此版《古典风格》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 本书获新京报2014年度艺术类好书。
◎ 本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 本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
论巴赫 豆瓣
Johann Sebastian Bach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 何源 / 陈广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毫无疑问,施韦泽的《论巴赫》是整个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巴赫巨作。
——C.伍尔夫(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前馆长,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
这是一本经典名著——两位伟人,一位是音乐家,另一位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他们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人文传统,而后者研究前者,其心得远远超过一般水平。译者也是学问渊博的年轻学者,精通音乐和文学,相得益彰。此书值得精读。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触摸,寺庙 豆瓣
作者: 连达 三晋出版社 2016 - 11
山西,在古建爱好者眼中,是一块神奇的圣地。现存于世的中国木结构古建代表作绝大多数在山西;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和四座五代木构中的三座在山西;辽、宋、金、元各朝代的建筑精华在山西,元代之前的木建筑山西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强;明清建筑山西更是数不胜数...... 海量的古建遗存,其价值除了鲜见的作为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外,更有它所承载的中华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密码。 但这些真实的存在,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渐渐老去,或者改变了它真实的味道。 连达,一位执着的古建筑爱好者,行走山西,用素描画的形式,一个县一个县地爬梳了散落在乡间的这些古建存留;用线条记录着古建的架构和轮廓,用感性的文字记录着与遗存相关的故事。 本书所收集的是晋东南地区古建寺庙,用手绘作品+真实图片+文字讲述的办法,带你一起重走连达走过的山西土地,体验这些古寺庙的精妙魅力和它所承载的沧桑文明......
新艺术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英] 保罗·约翰逊 译者: 黄中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继《艺术的故事》之后,与贡布里希比肩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以独到的眼光、轻松而通俗的文笔,撰写了又一部值得艺术爱好者们收藏的通识类艺术史作品。
保罗摒弃了西方传统上以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为本位的视角,重拾了对于纳维亚艺术、俄罗斯与美洲艺术的关注,带领我们进入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发掘了一连串尚未被理解的新事物和新观点。
本书收录了300幅珍贵插图,着重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写实主义涌现的17世纪早期,风景画繁荣期,以及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作者将带你跨越时间轴线,深入已消逝的文明空间,展开一次追逐美与智慧的旅程。
--------
保罗•约翰逊作品:
《美国人的故事》
《英雄》
《创作大师》
《知识分子》
《摩登时代》
《英国人的历史》
《犹太人的历史》
《当代》
《文艺复兴》
《丘吉尔》
《乔治·华盛顿传》
【编辑推荐】
与贡布里希比肩的资深作家保罗•约翰逊,以独特而前卫的历史学视角,带你深入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轻松幽默的文字,300幅珍贵插图,娓娓道来30000年迷人的艺术故事,是艺术爱好者不能错过的刺激体验!
----
▶与贡布里希比肩,却更接地气的资深作家
——保罗•约翰逊,英国知名记者、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长期从事艺术相关研究。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百大人物,曾任《新政治家》编辑,并定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等知名报刊、杂志撰写文章。身为畅销书作家,他的文笔通俗,著作涵盖历史、哲学及宗教等多个领域,包括《知识分子》《犹太人的历史》《当代》等。
----
▶独树一帜的历史学视角
——不同于市面上编著而成的艺术史,保罗•约翰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旅行观察,从个人视角出发,再现了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他追踪消逝文明的线索,将敏锐的世界史眼光融入迷人的艺术故事,继而惊喜地发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埋藏着尚未被发掘的新事物、新观点!
----
▶带你深入已被人们遗忘的“视野盲区”
——摒弃了西方传统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本位,作者重新梳理人类进程与艺术发展之间的明暗关联。他将带领我们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俄罗斯、南北美洲的广袤地区,探索这些孕育了大量艺术瑰宝却备受冷落的“视野盲区”。
----
▶浑然天成的前卫观点
——从洞穴画到浪漫主义,从巨石宫殿到摩天大楼……跨越30000多年时间轴线,你将会发现,决定艺术发展方向的,远不止“时代”在发挥力量!保罗•约翰逊将为你揭秘画作、雕塑、建筑相遇相知的潜在途径。艺术,原来可以如此融会贯通!
----
▶文笔轻松幽默、娓娓道来
——不同于贡布里希这位纯粹的学者,保罗以通俗幽默的语气讲故事说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繁荣期,到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你已沉醉在古老的艺术世界。
----
▶300幅高清插图,精美的装帧工艺
——全书内含300幅高清插图,三本小巧的单册携带便捷,收藏在精致的套盒中大气美观。比起拜访博物馆里孤独的藏品,这样自由游逛于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才是艺术爱好者不能错过的刺激体验!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
理解漫画(第3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9.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 译者: 万旻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2
本书是一本向大众普及漫画艺术的入门教学用书,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角色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认识漫画中的各种元素。内容系统详尽,介绍了漫画中图形符号的应用、画格的概念、时间的表述方式、线条的合理表现、文字和图画的结合要点,以及漫画中色彩的运用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本书非常适合于动漫爱好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工作人员阅读,也适合动漫相关专业作为培训教材。
丑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ruttezza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8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
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
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
《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陆上行舟 豆瓣 谷歌图书
Werner Herzog: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onversations with Paul Cronin
9.7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尔纳·赫尔佐格 / [英] 保罗·克罗宁 译者: 黄渊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
维尔纳·赫尔佐格是德国电影新浪潮的灵魂人物,一生拍摄电影逾六十部,在剧情片和纪录片领域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称赞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在本书中,赫尔 佐格全面回顾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涵盖了《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卡斯帕·豪泽之谜》《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等代表作品的台前幕后,以及他为拍摄这些作品而深入荒漠、雨林、高山等蛮荒之地进行的冒险与探索。赫尔佐格在这本书中给予观众的除了艺术上的启示以外,还有超越电影与艺术的人生洞见。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 ~~~
德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
德国新电影的“意志”
特吕弗、杨德昌一致推崇的电影大师赫尔佐格
首次全面回顾传奇电影生涯
给未来导演的迷途指南
给所有影迷的人生之书
~~~ ~~~
当今最重要的电影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在我看来,现代电影中只有《2001太空漫游》《现代启示录》等少数几部作品具备赫尔佐格那样的大胆幻想。
——罗杰·伊伯特
他在电影里呈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种令人着迷的荒谬,而那些荒谬引你质疑现实的本质。
——艾罗尔·莫里斯
樱桃的滋味 豆瓣
Lessons with Kiarostami
9.3 (44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btr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9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拍摄了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尔等电影巨匠的一致推崇。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后《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等作品均获国际大奖。
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 世,纯粹、简朴的故事给人以最单纯的感动。影像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人文情怀与哲学思考。《樱桃的滋味》是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电影是什么?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巴赞 译者: 李浚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雕刻时光 豆瓣
ЗАПЕЧАТЛЕННОЕ ВРЕМЯ
9.5 (88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张晓东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5
★ 首次由俄文原著翻译出版
★ 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
★ 只要你热爱电影,我们一起雕刻时光
他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他创造了崭新的、忠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镜像、如同梦境。他并不诠释什么,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格玛•伯格曼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洛杉矶时报》
---------------------------------------------------------------------------------------------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视差之见 豆瓣
The Parallax View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本书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magnum opus),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