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电影艺术 : 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 豆瓣
Film Art : An Introductio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译者: 曾伟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7
三十年来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影教程全新修订版
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亲自推荐
上千张原始底片的放大照片
几十部电影的全景式分析
百来位重要影人的经验箴言
海量文献及深入研究建议
【编辑推荐】
★ 世界上最为广泛阅读的电影学概论教程 波德维尔夫妇堪称美国,乃至国际电影学领域最多产、最伟大的教科书编撰者,他们的作品电影学界几乎无人不曾读过。
★ 完美的实用性,超强的适用性 本书最初是为学电影的本科生而编撰,但也是影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作品。与此同时,它还是影视传媒工作者和纯粹热爱电影的非专业读者奉为至爱的经典宝书。
★ 上千幅底片放大格图片,全景式的电影分析 与一般电影书不同,本书没有采用剧照,而是罗列了1061幅珍贵的原始胶片放大格照片,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全景式的逐格分析。可以说是跳出观影的直观经验,手把手的教会读者一套分析电影的技能。
★ 形式与风格的交相辉映,还电影以完整的艺术整体性 本书没有孤立的考察电影的方方面面,而是将电影视为一门完整的艺术,技术、意念、风格、人物等在其中各司其职,作者所要揭示的便是这些元素之间的整体协调运作。
★ 从传统好莱坞叙事电影到亚洲电影,从电影类型到电影运动,有关电影的一切了然于胸 作者不仅以大量的举例和分析列举了诸多电影类型,而且将电影放到历史的情景脉络中,考察历史上重要的电影运动,从而在历史中解释电影风格的演变。而2007年3月,大卫·波德维尔曾以其对亚洲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的持续关注而荣膺“亚洲电影学术研究大奖”。
【内容简介】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做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推荐语】
大卫·波德维尔我是很熟的,他写的书,
去读,没错!
——李安,奥斯卡最佳导演
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对评论界和学术界是个震撼。它摆脱了长久电影理论的僵硬观念,准确的从形式主义出发,深入浅出注释电影的完整观念。它使阅读理论成为乐趣,使学生进入电影领域有所凭藉。
——焦雄屏,著名电影学者,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
电影学界几乎无人没读过大卫·波德维尔及其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的著作,他们那些或历史、或理论的教科书流行于各国的电影课堂。因为格外钟情功能认知探讨,他们的研究方法在文化批评兴盛的时刻受到了简单刻板的贬斥。然而对于影像读解能力不那么敏锐的学人来说,这些形式至上的著作读来却颇有裨益。
本书以形式与风格的专题昭彰,其实是一本系统的电影概论,全书内容涵盖宽泛,从原始的制作到高端的学术皆有描述。作者以意义传达、视听风格、历史传统的不同维度分章断节,对电影的构成素材进行多角度解析,并凭借丰厚的专业素养实例举证,施予细腻而感性的鉴赏。一册在手,有关电影的林林总总了然于胸。
大卫·波德维尔和夫人执教数十年,著述等身,仅两岸三地的汉译本就已有7本,堪称学界劳模。他们雄心勃勃的写作糅容电影工业和电影诗学的不同元素,刨示镜头意义的建构过程,提炼电影评论的基本框架与理念,身体力行地开拓了原初的电影研究。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很少有电影著述像这本书一样如此简洁明了,却又系统严谨地介绍电影艺术的全部内容,而且自成体系、个性鲜明。作者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著名学者,深刻明了如何帮助读者建立起关于电影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并且提供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电影分析与批评方法,因而,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
——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基础的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基本的问题是一切迷惑的根源。《电影艺术》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怎不令人惊喜?
——何平,资深导演、编剧和监制,作品有《双旗镇刀客》《不见不散》《大腕》等
这是我个人电影求学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各影剧学校最热门的教科书,也是一本见解犀利、有观点的电影入门好书……
——周旭微,资深影人
这本书最大的功能是指引了我们如何思考电影。好的影片往往启发观众的思想,好的电影书则可以帮助热爱的人思考电影的种种。
——林良忠,著名摄影师,代表作《饮食男女》《推手》等
虽然全书旨在讨论电影,但是其中的观念却能启发所有从事影像工作(电视、广告、MTV)的朋友,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影像媒体。
——王玮,广告导演
明式家具研究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袁荃猷 制图 /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8
《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并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
朱家溍先生赞誉《明式家具研究》“是一部煌煌巨著”,“是一部划时代的专著”。
《明式家具研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明式家具的“圣经”,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豆瓣
作者: 王其鈞 楓書坊 2017 - 1
~看見中國建築細節之美~
屋頂、牆壁、柱、門、窗、彩畫⋯⋯29大建築樣式,
逾1000則建築詞條、手繪建築局部圖示,
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中國建築工藝。
中國建築工藝詞彙量眾多,
除歷史悠久、橫跨氣候、地域廣大兩大因素外,
眾多儀典、形式也是建築形制豐富的因由,
各詞彙歷經朝代、科學、環境的更迭,其中蘊含的文化、美學內涵日益豐富,
雖集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風水堪輿等為一體,
卻也成為入門者閱讀中國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是查詢中國建築名詞的圖解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
與中國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中國古代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本書特色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中國古典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29大建築樣式,超過10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中國古典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隨圖搭配建築物件歷史淵源、文化意涵說明,就中國歷史變遷、地理環境、文化哲學背景剖析建築目標,資訊附載量極大。
在他们消失以前 豆瓣
Before They Pass Away
9.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吉米·纳尔逊(Jimmy Nelson) 译者: 张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3
在这本书中,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用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寻找地球上最后未经污染的原始人性之美,为“他们”的存在留下最后的影像记录。
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自然与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比如人类如何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比如人与人之间发自天性的爱与真诚,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理解……吉米相信,在这些关于生命和生存的鲜明案例中,我们能找回那些在所谓的文明世界里已经被遗忘的人性中至纯至美的东西。土著人在生活中所体现的乐观与希望、团结与友谊,会召唤着我们为更多的和谐与和平付出努力,从而找到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本书共收录了吉米•纳尔逊深入深山密林、极地冰原、沙漠腹地所拍摄的300余幅高清照片,记录了部落中最鲜活的人物形象与最生动的生活场景,恢弘壮丽,震撼人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身上留存的原汁原味、经久不衰的美。此外,书中还附有作者实地走访获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详细介绍了每个部落的起源、习俗、信仰和饮食等,展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共6万余字,真实且珍贵,满足我们对原始部落的好奇心。
渴望生活 豆瓣
Lust for Life
8.6 (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4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豆瓣
作者: [英] 罗杰·弗莱 译者: 沈语冰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初版于1927年,以其高度的原创性和敏锐性,至今被公认为研究塞尚艺术的典范之作。罗杰•弗莱认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这一理想——对自然的一切方面赋予形式的表达。在本书中,弗莱既着力于探索塞尚艺术风格的发展进程及其艺术世界的宏观结构,同时也对塞尚作品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以静观沉思的体验功夫,以不断充实的感性材料,完成文采斐然、生动活泼的著述,展示了塞尚艺术不可思议的魅力。
沈语冰忠实地翻译了这本著作,为其写下大量注解及导论文字,并在附录中提供了丰富的弗莱研究、塞尚研究资料。
本次修订新增50余幅塞尚作品的彩色图片。
电影的秘密 豆瓣
Movies and Meaning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普林斯 译者: 王彤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1
一本培养专业观影眼光的北美高校经典教材
教影人读懂观众的心理,带观众体会影人的匠心
影评名家、CC特邀专家普林斯教授二十年来六次修订
兼顾艺术、技术与商业,全景呈现电影体验的诞生过程
...................
※编辑推荐※
《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是一本经典的电影启蒙教材,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电影概论书,旨在让影迷、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电影的形式风格与电影的魅力。
本书提供了五百多张精挑细选的插图、五十余篇影人及相关作品专题解析,对电影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叙事、特效等构成元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电影风格、流派、美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提供解读方法,从而全方位地阐释了“电影如何创造意义”。
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历经6次修订与再版。第6版修订新增关于视觉技术、数字特效等内容。
本书是全球知名教育集团培生推出的经典教材之一,被多所北美高校指定为电影入门课程的必读读物。
◎ 详解经典场面——《七武士》《好家伙》《蛇眼》的运动镜头为何值得称道?
◎ 传递摄影魅力——《拯救大兵瑞恩》和《父辈的旗帜》同为战争片,为何分别选用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
◎ 展示美术设计——《十二宫》如何用遮片绘景恢复业已消失的旧金山湾区?
◎ 探秘表演方法——《码头风云》中白兰度将女式手套戴在自己手上竟然是没有剧本的即兴发挥?
◎ 说明剪辑作用——《沉默的羔羊》怎样用连续性剪辑的特点误导与迷惑观众?
◎ 阐释声音功能——《老无所依》如何使用声音设计推动叙事?
◎ 归纳电影类型 解读叙事手段——《搜索者》如何体现经典好莱坞叙事?《记忆碎片》《撞车》又如何用经典好莱坞叙事之外的方法讲故事?
◎ 穿越影史特效——《火车大劫案》问世60年后,《2001太空漫游》竟然又用起了摄影机内置遮片做特效?
◎ 领略银幕真实——《诺斯费拉图》如何说明表现主义风格连接了人和环境?
◎ 商业还是艺术——让·雷诺阿为什么说“电影史的一大特色是电影人与产业之间的博弈”?
◎ 提供理论模型——电影批评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到底是什么?如何撰写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批评文章?
...................
※媒体推荐※
如果你对电影有真爱,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普林斯教授的课有趣。我甚至觉得连这堂课的教科书《电影的秘密》都这么好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在我上过的电影课里,他是知识最渊博的老师。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普林斯教授棒极了。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理论及其本质,请去上他的课吧!相信我,我现在已经在罗兰·艾默里奇手下工作了,感谢普林斯教授!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电影的秘密》是我们在电影批评课上用的主要参考书,也是我们的课本。……这本书写得很好,好好享受吧!
——美国亚马逊五星评论
...................
※内容简介※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发展出一套与观众交流的语汇。然而观众是否知道电影的视听并非都来自真实,而是源于电影人的设计与安排?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引导读者从三方面触摸电影媒介的独特性:电影通过怎样的形式设计构建银幕世界;观众如何理解电影并与之互动;电影如何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融于一体。
本书第1版面世于1997年,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成为一本全面、细致解读电影魅力的实用教材。作者运用大量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着重阐释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设计、叙事等电影结构元素,并将自己的电影美学见解、电影史素养贯穿其间。第6版新增了视觉特效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应用,扩充了电影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更新了对数字技术的讨论。同时,本书还结合数百幅经由电影底片放大的精美图片、涵盖各类型的经典片例,以及对重要影人创作生涯的评述,帮助读者探寻电影的秘密。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豆瓣
MY DEAR BOMB
7.5 (23 个评分) 作者: [日]山本耀司 / [日]满田爱 译者: 化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2
世界时装日本浪潮的新掌门人山本耀司唯一自传
Yohji Yamamoto是个谜,是个集东方沉稳细致的性格于一身的谜。《我投下一颗炸弹》为你揭开这个谜。让你看懂日本设计,读懂日本设计师。日本设计为何能震撼世界!?
本书揭开山本耀司对于衣饰、布料等细节的灵感构思
回忆设计大师的成长心路历程,关于设计,关于理想,关于友谊,关于家庭,关于爱情。
纪录山本耀司如何跨界合约,和坂本龙一一起玩音乐,与北野武、Wim Wender拍电影,和寺山修司创作俳句
⋯⋯
山本耀司漫谈他所欣赏的当代设计大师:川久保铃,Jean Paul Gaultier,Azzedline Alaia,Sonia Rykiel
收录山本耀司重要设计年谱:参与华格纳歌剧服装设计、碧娜鲍许舞台服装设计、北野武电影服装设计
内含数十张山本耀司设计手稿
收录日本知名作家松冈正刚为山本耀司所写的专文《踪影的逆袭》
还有什么比穿戴得规规矩矩更让人厌烦呢?
—— 山本耀司
为什么叫my dear bomb,为什么叫“我投下一枚炸弹“。
山本耀司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会在衣服里“藏炸弹“的人,这种如同孩子般的淘气和玩心,是以此为武器,对抗这个不能认同的世界。
在《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中,他在自序的最后一句写道:“这,是我曾爱过的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用一个女人去折射自己作为第一性的社会义务,用一个宛若孙子的孩子去确认自己的童年,用几个记忆瞬间捕捉早逝父亲的身影,并以其遭遇表述他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母亲的爱⋯⋯在这些文字中,他向没有准备的读者投下一枚又一枚炸弹,让你明白为什么在黑色中,他是安全的,无人能及的。——《新视觉》2013.131
对于所有从事设计、趋向时尚的人来说,山本耀司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当时尚界还在以西方传统的紧身衣裙展现女性曲线时,山本耀司勇于突破传统,以和服为概念出发,用垂坠、层叠与缠绕等效果,将女性曲线覆盖于中性化的服装下,创造出时尚界的日本新浪潮。他擅长运用布料及各式的黑,让传统的、用途狭窄的黑色,脱离丧礼般的印象,一跃成为时尚的化身。而他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是亚洲少数能在高级时装界站稳地位的设计师,其与主流时尚背道而驰、又能引领潮流的魅力,至今不辍。
身处时尚圈数十年,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山本耀司从未放弃自我,而这本唯一亲笔自传《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正继承了山本耀司这样的风格,书中完全揭开了山本耀司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本质。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山本耀司回溯了自己无父的童年,出身于战后单亲家庭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受到母亲职业妇女身分的影响,认为女人最性感的时刻便是工作的当下。而他因此痛恨所有为了男人打扮的女人、痛恨让女人穿着得跟娃娃一般,沦为附庸,甚至认为女人就应该穿着男人的服饰。除此之外,第一部分也谈及了中晚年突然其来的婚姻与孩子,他论及周旋于女人之间的过往,毫不隐藏地说明男人心理。为读者揭开他私生活神秘的那一面。
第二部分则以更多的篇幅谈论创作的本质。在这个篇章,山本耀司提到了如何倾听布料的声音,让布料展现最自然的垂坠度,又如何判断钮扣的正确位置,以及衣领、衣褶的塑造方式。有趣的是,山本耀司提到设计师与打版师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对打版师描述自己的想法,避免打版师为了配合设计师,而丧失了变化的空间。
从山本耀司对于设计的种种论述,不但能够见识到其设计天分及努力的痕迹,更呼应了时尚界对于他擅于善用布料的评价。而他忠于自我及对男装与女装的想法,让本书成为从事设计与向往时尚者不可不读的作品。
在这本带有山本耀司风格的神秘黑色书籍之内,山本耀司褪去“时尚大师”的面貌,展现一个毫不隐藏、赤裸坦诚的自己,也是所有亟欲了解山本耀司者应收藏之作。
关于设计,山本耀司说:
音乐家或许会宣称:“音乐是感性的。”可是为了被大众认可,他在成名之前必须花上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功夫磨练技巧。服装设计师也一样,在他做出自己的东西以前,也必须全面吸收基本技法。说到底,即便是一条狗同样也需要训练。在淬炼成为志高气满的艺术家以前,扎实的基础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女人,山本耀司说:
很遗憾,对于那些善用性别魅力的女人,我感受不到一点性吸引力。我觉得反感。可是在瞥见工作妇女的当儿,我会意识到一股强烈的性兴奋:她的后背,在她辛勤地踩踏缝纫机时,亦或是她的侧面,当她心无旁骛地把针别在衣服上的时候。此时的我不但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或许也想着要助这些在社会中求生存,努力工作的妇女们一臂之力。
关于男人,山本耀司说:
我喜欢挑惹或刺激那些不显酷、不时髦的男人,可是我不下重手。相反地,我会利用所有我们这些无用之人都会不知不觉欣赏的心理诡计。虽然女人认为不值,不过男人就是喜欢赌博、游戏这一类的东西。我占用了男人这一部份天性的便宜,将注意力放在衣服无端的附加物,诸如扣洞和口袋这种细节之上。
关于家庭,山本耀司说:
只要是小孩都有过万分可爱的时候,这弥补了他们令父母亲一辈子烦忧的缺点。我决心要让我的小孩快乐,最希望的莫过于我的小孩永远不必问:“爸爸在哪里?”我被这种感情的力量,这种无法控制,且根植于人世间最深处的感情的力量彻底淹没了。
虽然这个孩子是被迫怀上的,他身上却有我的一部分。这个孩子里面住着幼年时候的自己。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艺术哲学 豆瓣
作者: 王德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7
《21世纪大学文科教材·复旦博学·哲学系列:艺术哲学》讨论了艺术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这六个方面的讨论,大体构成了艺术哲学探讨的基本领域。艺术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展开有价值的艺术批评的重要前提。
寻觅意义 豆瓣
作者: 王德峰 上海画报 2007 - 8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西方建筑史 豆瓣
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Post Modernism, Reprint
作者: [美] 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Trachtenberg) 伊莎贝尔·海曼(Isabelle Hyman) 译者: 王贵祥 青锋 周玉鹏 包志禹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6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介绍了欧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和主题,以其深刻、独到的视角介绍了建筑历史结构和当代伟大建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伟大的建筑及其历史,并配以丰富的插图解释或说明,集社会、知识和审美于一体。《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及参考用书。
如何读懂建筑 豆瓣
How to read buildings
作者: (美)卡罗尔·戴维森·珂拉格 译者: 徐寅岚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9
本书是一本认知和欣赏建筑的经典图书,同时是一本了解建筑史和探索隐匿于各类建筑中的视觉线索的向导性读物。便于携带阅读,内容专业详实:
■ 汇集了从古希腊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结构特征。
■ 对鉴别不同类别的建筑特征给予专业的建议指导,并将此与历史长河中的类似风格特点进行比照。
■ 提供便于理解的视觉指导建议,通过精致丰富的细节线描图结合专业文字讲解,详尽地解读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特征。
如何看一幅画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译者: 郑柯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茫然无措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里感受到一些情绪,但是仍然无法理解作品。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充分考虑到观看者面对艺术作品细致入微的观赏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作品的创作环境。本书为一场精彩的艺术之旅提供了权威的指南。画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艺术家是在美化自然,还是在扭曲自然?艺术家是想要令观看者震惊,还是获得安慰?随着作者简单而微妙的分析,每幅画作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
如何看一幅画的起始点就是作品传递给观者的第一印象。而本书唯一的目的就是拉近艺术作品与人们的距离。如果你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看一幅画。
如何看一幅画Ⅱ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芭布·高尔 译者: 郑柯 中信出版社 2015 - 1
内容简介:
你必须摆脱这样的误解:看起来很简单的物体,承载的意义也很简单。在一幅画里,一朵花、镜中的一个影子或是天空中的一只鸟,站立的梯子、摇晃的天平或是合起来的幕帘,几乎总有着比一眼看起来更深入的意味。不管是里贝拉的鸟、塞尚的树,还是保罗•克利的鱼,它们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似乎非常熟悉它们。然而,它们往往暗示着某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在本书里,弗朗索瓦芭布•高尔精选15世纪到21世纪的68幅世界名画,从自然世界中选取了10件有象征意味的事物,即太阳和月亮、云、树、花、水果、贝壳、鱼、猫和狗、马和鸟,以及从人造物里选取10件物品,即书、十字架、天平、梯子、灯和烛、面纱、面具、镜子、窗户和幕帘。艺术作品里常常大量使用的各种形式和物品来传达抽象的意味:爱,盼望永生,忠诚与背叛。这些在历代名画里都是不断重复的主题。
从荷尔拜因画里的苹果到莫奈画里奥林匹亚山脚下的黑猫,从马格里特画作里神秘的蜡烛到乔治亚•欧姬芙画里的花,本书展示世界名画里如何以一种原始和更有意义的方式展现画面的象征意味。
=======================================================
编辑推荐:
面对世界名画时,你的头脑里是否曾经出现这些反应?
①谁来告诉我,这幅画到底厉害在哪里?
②救命啊,画里有那么多细节,我该从哪里看起?
③好像只有我看不懂……还是别开口问,以免被人家笑……
------------------------
随心所欲、随看随懂!
⑴法国艺术史家高尔精选68幅15世纪到21世纪的世界名画,以20个主题解读画作。
⑵每个主题3-4幅名画,每幅画都是独立的存在,翻到哪里看哪里,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⑶有多少时间就读多少:一次读一篇没有压力,一次读一段也有收获!
=======================================================
评论:
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少年,接触经典艺术最大的障碍来自心理的恐惧,似乎那些大师的作品高不可攀。克服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怎样去感受和对话,“艺术眼”系列丛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做出了解释,帮助我们揭开经典作品的面纱,走近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知识的补充、修养的提高和心灵的净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
历代大师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都是可以看懂的,不那么高深莫测。怎样去有效地观看、饶有兴味地去品尝,听听专家们的指导十分有益。在这方面,“艺术眼”系列丛书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读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奚静之
哗众取宠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 译者: 祝小兔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哗众取宠》是英国十分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为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写的一本当代艺术入门指南。他曾受邀在2013年英国BBC第四频道
《里斯讲座》中介绍艺术品如何进入市场,演讲内容广受好评。
全书文笔幽默生动,语言简练。作为身处当代艺术世界多年的权威人士,格雷森·佩里反而希望带领大众打破权威,力图让没有足够学术和历史知识的普通人也能欣赏艺术,在艺术中生活。书中涉及内容广泛,从什么是艺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最后对艺术爱好者、艺术院校学生提出了关于“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知识背景,也在犀利的观点之余提供了“平凡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的关键指导。
美学珍玩 豆瓣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商务印书馆 2018 - 8
《美学珍玩》收集了波德莱尔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从艺术评论开始的,《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一炮打响,《一八四六年的沙龙》则确立了他权威艺术评论家的地位。本书作者以其诗人的视角, 论述了对油画、素描、漫画、雕塑和摄影等多种艺术领域的独特见解, 是我们研究19世纪西方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